进击的巨人 世界的真相:科学发展 人才优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54:13
科学发展 人才优先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曾经说过: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当前,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切实做到科学发展、人才优先,真正把人才作为支撑科学发展最为宝贵、最可持续和最具潜在优势的战略资源来优先规划、优先投入、优先开发、优先积累,走出一条依靠人才开发和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一、从历史上看,人才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强大统一起到关键性作用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自古以来,人才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政权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为例,秦国是在战国时期才涌现出的诸侯国,比不上齐国、燕国、楚国这些在春秋时就已经很强大的国家,在成立初期还惧怕匈奴等少数民族。秦国在群雄并立的年代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一)秦国统一中国面对的诸多不利因素。与其他六国相比,秦国有三点不利因素。一是建国晚,基础差。当时很多诸侯国都是周朝开国时就分封建国的,开国侯王不是周朝的大功臣,就是皇亲国戚。像齐国的开国侯王是著名的姜子牙即太公望;燕国的开国侯王是西周开国奠业的重臣召公;晋国的先祖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楚国的先祖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周文王的老师。而传说秦的祖先是周王的马夫,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才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二是经济、文化落后。秦国的领地是被戎人和狄人占领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用现在说法就是欠发达地区。三是地处偏远。秦国的领地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地区。所以,秦国一直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甚至没有参与诸侯国盟会的资格。      (二)秦国发展壮大的原因分析。秦国的崛起,源于两个划时代的文章或者叫宣言书,导致两个根本性制度的形成。一个是由秦孝公颁布的《招贤令》。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目睹“国家内忧,未遑外事……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现状,决心变法,下达了招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其官而封之地。”另一个是秦始皇颁布的《逐客令》。秦始皇因水利工程师郑国为韩国间谍一事大怒,将所有非秦国人的客卿全部驱逐,杰出的政治家李斯在被驱逐的途中给秦始皇写了《谏逐客书》,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阐明了客卿对秦国的巨大贡献,秦始皇看后幡然悔悟,立即下令中止《逐客令》,将被驱逐的客卿重请回来。《求贤令》宣布秦国正式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逐客令》则是以反面教材,使秦国的人才强国战略得以更加坚决地贯彻执行。正是以人才强国战略为指导,秦国创新了自己的用人制度和引才制度。      首先,是用人制度,即以功业表现为重赏和处罚的唯一尺度。提起秦国用人制度便要提到商鞅。商鞅也就是公孙鞅,战国时期卫国人,曾在魏国宰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临死前告诉魏王,可将国政交给商鞅,不然就杀了商鞅,魏王不以为然。后来商鞅看到秦王的《招贤令》,前往秦国,秦孝公与他纵横天下大事,数日不知疲倦,并任命其为秦相国,总理全国政事。在孝公支持下,商鞅变法,改变了西周以来主要根据宗法关系分封爵位的原则,实行新的用人制度。这一用人制度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唯才是用。选才不以国别为界,商鞅、张仪、甘茂、范雎、吕不韦、李斯、尉缭这些虽与秦国统治者毫无血缘关系但才能出众的人,都得到了秦国的重用。二是用人不疑。如秦孝公不顾旧贵族的极力反对,坚定不移地信任商鞅,始终如一地支持商鞅推行变法改革,就是用人不疑的显例。三是礼贤下士。如秦孝公接见商鞅时与其面对面,零距离地听取商鞅的治国之策,连续好几天都不知疲倦;尉缭坚持见嬴政不行礼,嬴政依然接见,并给予极高礼遇,衣服饮食皆与嬴政同等规格。崭新的用人制度成为秦国军力强大和经济繁荣的政策保障,实行五年后就一改秦国兵弱粮乏的局面。      其次,是引人制度,即客卿制度。客卿是专门授予求仕于异国的贤士的爵号,虽非正式官员,但享受该国官爵奉禄,相当于现在的高级顾问。秦国自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等异国人以后,开创了重用客卿的制度。秦国不仅客卿之多冠于各诸侯国之首,而且几代首辅丞相、统军将帅均出自客卿,其中著名将相就有百里奚、商鞅、范雎、张仪、吕不韦、魏缭、李斯等人。历史学家分析,客卿制度使秦国受益匪浅,各诸侯国的杰出人才几乎全部聚集于秦国,对秦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大业的完成,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秦国由弱变强并最终统一中国的启示。秦国从弱小到强大并最终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是吸引人才,变法创新;落后地区由弱致强的关键因素是人才;制定有效的人才政策,既是消除落后地区持续快速发展“瓶颈”的措施,也是赶超发展战略的动力机制。      二、从国际上看,人才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从美国的人才抢引战略看人才资源开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前苏联成火车抢德国的军火、钢材物资,美国却明确要求部队和接管人员,不要设备只要人才,不抢黄金只抢人才。为此,美国成立了14个科技情报分队,在美军占领的德国领土上展开对德国科学家的搜寻工作,通过一份在马桶里找到的德国没来得及处理的科学家名单,抢在苏军到来六个小时之前从图林根地区找到100多名科学家并送回美国。为了抢夺德国的核物理学专家,美国还成立了代号“阿尔索斯”的特殊谍报队,通过各种手段把德国、意大利的几千名科学家、工程师带到美国本土。这些科学家在此后几十年中推动了美国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化学、航天科学等方面的发展,使美国科技远远领先于世界,为确立美国全球霸权地位奠定了基础。此后的几十年,美国一直坚持二战末的做法,特别重视抓住特殊机遇争夺人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了亚洲的一些留学生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这时美国的官方、学校和非营利机构纷纷采取措施,想方设法留住这些人才。华盛顿大学商学院有一半学生来自亚洲,学院为此一下拿出了25万美元用于垫付亚洲学生延付的学费。有关机构不仅帮助留学生解决学费问题,还帮助他们寻找工作,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留住和今后吸引更多的亚洲以及世界各国留学生。当然,美国更多的是通过优惠的政策和优越的环境、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美国政府通过多次修订移民法,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各类专业人才给予入籍优惠,对人才入境申请提供“签证快车道”,使申请人能在15天内拿到入美签证,此举为引进人才来美大开绿灯。并且,从1990年开始,美国实施了专门为吸纳国外人才的H-IB签证计划,这是一种有效期为6年的临时工作签证,它允许有特殊专长的外国人赴美工作。仅从1949年到1973年的20年间,美国就从发展中国家挖走16余万名科学家、工程师,这些人为美国创造的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每年仍有6000余高层次人才进入美国。美国最具吸引力的还是其创造风险投资奇迹和研发奇迹的高科技园区和众多研发机构。加州硅谷1/3的高级科研人才是外国人,在计算机领域一半以上的博士没有美国国籍。近年来,美国各大“猎头公司”更是遍行全世界,为美国公司网罗各国的高科技人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向美国的问题更趋严重。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银行专家对世界各国资本存量作出统计后得出“国民财富新标准”,认为当今世界人才资本、土地资本、货币资本三者的构成约为64:20:16,而土地资本、货币资本、信息资本只有在人才资本的作用下才被赋予强劲活力,才能创造财富。这就说明,人才资本已成为全球第一战略资本、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人才资本高效开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谁首先占领这个制高点,谁就能赢得国际竞争的有利地位。由于美国重视控制世界人才的制高点,所以,美国仍然占据并会在一个时期内继续占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      (二)从巴、韩经济发展战略看人才资源开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落后与不发达状态,都大力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但取得的效果并不相同。以巴西和韩国为例,经济发展之初,巴西远远优于韩国。巴西未受战火摧残,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临近美国,与西欧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关系,实施发展战略的时间早、经济水平高。而50年代的韩国是世界上贫困地区之一,其发展水平仅相当于拉美中下水平的国家。但到1998年,韩国人均GNP已达10550美元,而巴西人均GNP仅为4720美元,远远落后于韩国。两国取得不同发展效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不同。韩国在教育方面远远超过巴西。韩国早在1960年就实现了全民小学教育,到1995年中学入学率为96%,大学入学率为55%,而巴西在1995年中学入学率仅为19%。韩国坚持“以教育为本”的原则,实行教育高投入政策,高度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科技人才。战前,韩国只有一所大学和19所大专,目前分别发展到200所左右。而巴西政府则认为没有必要将基础教育扩及到整个劳动力大军,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基础教育来培植少数人的高等教育,结果文化教育比较落后,全国文盲率约20%。从巴西和韩国的经验可以看出,真正制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资源开发。发展中国家缺少一大批受过教育、训练有素的劳动力,特别是企业家和中层管理人员,因此造成大量的技术设备和生产能力的闲置和浪费,扩大的资本存量由于得不到相应的要素配合难以发挥作用,形成了一种畸形发展模式,总有一天成为影响发展的瓶颈。      (三)从发展中国家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看人才资源开发。如果说上面讲的美国、韩国的案例是个别现象,下面我们再看一个普遍性的比较。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曾经出现过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种是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以物力资本优先积累发展经济的模式,在发展中先工业化,后教育。他们用于物力资本的投资约20倍于教育投资,最终形成物力资本相对充实而人力资源相对短缺的结构性失衡。一种是以东亚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以人力资本优先积累发展经济的模式,先教育,后工业化、现代化,对物力资本的投资仅为教育投资的7倍左右,最终形成了丰富的人力资本优势。两种战略实施结果,在20世纪中叶终见分晓:从1960年至1978年,以物力资本优先积累发展经济的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为3.86%,而以人力资本优先积累发展经济的国家和地区则为4.86%。这在宏观层面上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借鉴:不同的发展观、发展战略,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经济发展模式、路径及结果的不同。产生东亚与拉美国家差距的深层次原因和最关键性因素在于东亚国家注重人力资本积累,配置有效的人才资源开发政策,提高了劳动力素质。东亚国家在人才资源开发上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有: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培养人才;提高劳动力总体素质,强化职业培训;及时调整人力资源政策,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运作要求,加快科技发展,培养创新的高层次人才。      (四)世界各国人才资源开发的启示。人才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的快速增长是经济迅速发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人才资源开发程度不同是取得不同经济效果的根本原因;人才资源优先开发是世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三、从国内看,人才优先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科学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招商引资一直是各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落实,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重视招才引智,千方百计地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使本地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速度、发展质量产生了巨大的飞跃。      (一)无锡市大力实施“人才特区”与招才引智“530”计划。无锡市从2002年开始构建“人才特区”,明确提出“要在‘特’字上下功夫,特别尊重人才、特别政策、特别环境、特别机制”,还提出了关于“人才特区”建设的三大理念,即创建“人才特区”政策优势,以别具特色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创建“人才特区”载体优势,以功能完备的创业载体集聚人才;创建“人才特区”服务优势,以高品质的服务留住人才。为了引进一批具备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国际经验、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无锡市从2006年起实施了“530”计划,即用5年时间吸引30名领军型海外归国创业人员,把人才国际化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模式创新的突破口,以领军型人才集聚各类人才和高素质创业队伍,从而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跃升。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承诺为每位领军型海外归国创业人才提供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100平方米工作场所、100平方米住宅公寓,提供不低于300万元风险投资和不低于300万元的商业担保,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落实措施。2007年,又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台了“530”计划补充意见,对通过专家评审的各类项目实行不同类型的资金扶助等优惠政策,使无锡成为江苏乃至全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力度最大、条件最为优惠的城市之一,极大地增强了对海外领军型人才的吸引力。随着“人才特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才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全市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止2008年底,无锡市人才总量已突破100万人,每万人拥有人才1650人,成为全国人才密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仅2008年,市区共引进各类人才42000多人,其中引进双高人才2086人。目前拥有无锡籍以及在无锡长期工作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70多人,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9家,集聚海归人才近3000名。全市注册落户“530”项目59个,注册资本1.69亿元,承诺的引进政策全部兑现,引进领军型海外人才5年计划目标2年完成。人才的集聚,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科技创新进程,促进了发展模式的转型,无锡市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7位,社会发展综合指数连年在江苏省名列前茅。      (二)海归博士创造中国财富神话。2000年春,从大洋彼岸归来的施正荣博士,只身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份光伏电池的商业计划书被吸引到无锡高新区。几年后,由他创办的尚德公司拥有百亿美元的市值,他个人拥有数十亿美元的身价,被美国人称为“中国财富神话”。这是世界科技创新造就的奇迹,也是中国海归人才造就的奇迹。那么,这个奇迹是怎样在无锡实现的呢?用施正荣博士的话来概括:“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就没有尚德公司今天的成功;没有无锡新区的帮助,也不可能有施正荣今天的辉煌。”无锡地方政府对尚德公司的支持从一开始就是全方位的,而且一以贯之。除了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同时,还给了尚德公司在人才、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帮助。为了将施正荣博士引进无锡新区,无锡地方政府全力帮助尚德公司初创期的第一批800万美元资金顺利及时到位,施正荣占25%的股份,其中技术股占20%,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并担任总经理。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无锡市从各级领导到各相关部门始终都在积极为尚德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尽可能为其提供各种尽善尽美的服务。2002年,针对尚德公司亏损700多万的实际困难,无锡市有关部门协调每个股东为尚德公司担保,获取担保资金5000万元。随后,政府有关部门又积极帮助尚德公司争取到低息贷款资金5000多万元,帮助创业中的尚德公司破解发展难题。2003年、2004年地方政府共为尚德公司争取了9个项目,累计扶持资金近4000万元。2005年,为了使尚德公司能够获得在美国融资的资格,在无锡市委、市政府的协调下,无锡高新区风险投资等一批当初扶持尚德公司的国有股股东带头按市场规则顺利退出,2005年12月,尚德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很快募集到发展所必需的巨资。为加快尚德公司光伏产业园发展,2007年,无锡新区专门成立新区1210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全力帮助协调解决尚德公司二期、三期产能扩张、新厂房建设、电力供应、进出口业务、光伏检测中心设立等发展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为尚德公司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政府的全力扶持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2007年,尚德公司完成产量360兆瓦,形成540兆瓦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超100亿元,跻身世界光伏前三强。      (三)广州市招才引智力度创新高。在2009年初的一年一度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上,广州市出台了史无前例的政策来吸引“海归”。因为在前两年,连续有研究机构发布对广州吸引高端人才不利的成果,认为广州政府和各家机构则明显缺乏人才意识,无法有效获得“海归”的青睐,吸引“海归”来广州的首要因素并非政策,而是与家人团聚。为加大广州对“海归”的吸引力度,招揽高层次人才,广州出台了新的《关于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穗工作和创业的若干意见》,并设立2亿元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着重在资金扶持、科技创业投融资体系构建和留学人员社会保障和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方面,吸引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对产业化条件好的海归项目,最多可获得5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为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激励“海归”在广州创新创业,广州表彰了10名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并给予每人20万元的奖励。      (四)欠发达地区大力招才引智。正是因为认识到人才对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只是发展快的地区重视招才引智,越来越多的欠发达地区也将精力放在了人才的吸引和使用上,通过招才引智不断壮大本地人才队伍,提升地区发展的综合实力。山西省政府带着新思维赴南方发达地区,既招商引资又招才引智,开出了许多优惠条件,如对引入山西长期工作并承担重点学科、项目的优秀人才,提供20万至20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5万至10万元的安家费;对取得实际成果的柔性引进人才,从成果转让净收入中提取30%用于奖励,等等。河北省秦皇岛市实施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并举战略,将智力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通过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促使企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同时搭建引智平台,加速引智成果的推广应用。目前,全市聘有国外专家386人次,承担各类创新项目265项,已完成258项,完成率达97%。江苏省泗阳县为进一步加大高层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调动各方面招引创业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招才引智工作纳入招商引资考核,规定对引进高层创业创新优秀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的单位和个人,分别视同完成500万元、1000万元、2000万元招商引资实绩。四川省大竹县向科技要活力,实施“借脑引智”工程,提出“要招商引资,更要招才引智”的口号,先后邀请全国近500名专家、教授到大竹讲授专业技术或攻克科技难关,提升了全县的科技水平,科技对县域经济贡献率达到37%,给社会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湖北省仙桃市在武汉举办“武汉城市圈2008仙桃人才引进与科技合作洽谈会”,搭建仙桃与武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平台,实现产业项目与武汉“人才库”的“无缝对接”,以项目引人才、招项目、吸资金、带高新技术,推介仙桃,签约合作项目,达到多方共赢。我省也积极探索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新途径,开展“海外专家龙江行”活动,组织有关专家携带项目到省内巡游、对接洽谈,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力辐射作用,扩大受益面并扩大引智工作的影响,帮助我省地方和部门解决了一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受到全省上下的称赞和一致好评。      (五)各地实施招才引智发展战略的启示。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是发展理念的提升,也是发展阶段的超越,发展方式的转型;不惜巨资,高薪引才,政策护驾,科技创新,是科学发展理念的落地,是又好又快战略的实施。实施招才引智是由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打造地区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应及时把招商引资的重心由资金、物力转向人才资本和人才项目上来。实施招才引智同时也要盘活本地人才存量,以项目建设为载体,采用灵活引进方式,加强地区人才市场建设,加大政府对招才引智工作的推动力度。      四、科学发展、人才优先的思路与对策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毛泽东同志在文革时期知道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后曾说:“老九不能走”;邓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江泽民同志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胡锦涛同志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习近平同志提出“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 当前,国际上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甚至是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走一条“人才优先”的发展道路。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最近明确指出,“要树立人力资本的新理念,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障,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发展优先规划。要以人才优先发展建立竞争新优势,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抓紧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创新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      (一)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资源开发,是指对人的体力、智力资源进行合理提升和有效利用,从而推动经济社会运行,并使个人的人力资源使用得到回报,提高其生活水平。人才资源的开发是个系统工程,是对人才个体进行投入性开发培育,确保人才资源“量”的积累过程;是为人才合理流动创造条件,将人才科学配置到相应的组织及其工作岗位上,实现人才资源“质”的优化过程;是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创业条件,释放人才的创造性价值,推动人才资源“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的过程。要开发好人才资源,必须优先创新机制加快人才积累,优先打破壁垒促进人才流动,优先营造环境支持人才创业。      (二)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结构指构成人才整体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组合联系方式。包括人才整体中要素的数量、人才整体中要素的配置、各要素在人才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方面。人才结构是不是优化、是不是科学,对于人才整体的建设和人才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调整人才结构,必须加快调整人才区域与行业布局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人才队伍总体布局,充分释放优化人才配置的“结构效能”。要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之前,先行调整人才结构,通过优化了的人才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人才资本优先积累。所谓人力(人才)资本优先积累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人力资本的投资及积累处于优先地位,具体表现为在社会总投资已定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始终优先考虑的对象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人力资本优先积累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含义是,社会通过种种方式使社会成员都重视人力投资并不断地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使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不断增长,并呈现超过非人力资本积累的趋势。实施人力资本优先积累战略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证,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客观要求。要实现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本的优先积累,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强化人才资本积累措施,积极谋求人才资源共享。      (四)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的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抓人才建设必须舍得投入、善于投入、优先投入。要完善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个人投入为核心、社会投入为补充的责任分担的多元投入新机制。要加大投入力度,在将人才投入资金纳入同级财政年度支出预算的基础上,多渠道筹集资金,实现人才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化。要突出投入重点,注重人才生活、工作条件的改善,加大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的奖励,支持人才外出深造及参加有关学术活动,重奖引进、使用人才有突出成绩的单位及个人。要加强投入监管,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管理调控机制,实现人才资金投入效益最大化。      (五)人才规划优先制定。制定人才规划要体现前瞻性,紧紧围绕未来十年、二十年以至更长时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认真研究、分析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做出科学预测。要体现协调性,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人才队伍建设现状,根据本地区的产业部局和比较优势以及具体的发展定位、发展战略、发展思路,突出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与重点,不仅制定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还要制定好各层面、各类别的人才规划,真正做到人才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匹配、相适应。要体现可操作性,无论是目标的制定,还是措施的提出,都要清晰明了,便于操作,使规划一经定立通过就能组织实施,能够尽快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