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利网返现怎么提现: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32:57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林俊男、游蕙瑜、陳俊嘉、江建明、蘇志豪、陳淑芬、楊朝順、朱信泰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研究所
一、Affordance的開端-生態心理學(8831701•林俊男)
生物的演化發展與環境之間,有其特殊的對應關係,生物因應環境特質而產生對應的行為,這樣的環境物理特徵與生物的反應行為,在大自然中的生物演化中時常可見。生物會尋找他們適合的環境生存,亦會因應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其生物行為,所以各種不同物理特徵的環境,即會演化出不同的生物種類,然而生物因應環境的變化並非是無限的,當環境的物理特徵無法提供生物生存時,生物只能遷移或更換生存環境。因此,生物與環境的對應關係是條件式的,當環境的變化超過生物適應的能力時,生物即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而必須選擇改變環境或尋找新的生活環境。所以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係,而這個對應關係的存在影響著生物的行為與發展。
心理學家Gibson,在探索自然界中生物的知覺與行為 (perception and action) 之間關聯的研究中,以生態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動物與棲息環境之間的共存關係,企圖解釋動物如何藉由知覺判別環境能否供給他們的生活所需之棲息、營養取得、飲水、自由移動…. 等功能,再根據這種判斷進一步地採取行動,達到生物生存、繁衍生命等目的。在這過程中,他認為自然界環境中的所有物質(包括陸地、江海、空氣、岩石、植物、動物…等)本身的物理屬性的組合能與生物之間存在著某種對應關係。當環境中物質存在著某些物理屬性的組合,這種組合就自然形成一種特質,能讓某類動物藉由特定的行為而達成某一功能。這種物質具備的特定物理條件與生物之間的對應關係也就是影響生物的知覺與行為的重要因素,藉由這種自然對應關係的存在,生物能夠判別環境所能提供的功能,進而產生對環境做出適當的行為,這種環境物質與生物之間的對應關係形成了「Affordance」的概念 [游曉貞,2001]。 但是,對這種存在於環境中物質與特定動物之間的對應關係,於當時並無特定的名詞可以採描述,所以Gibson創造了「符擔性」(Affordance)這一個名詞(Gibson, 1979)。首次被提出的符擔性的概念,主要在於運用生態學的角度來探索生物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藉由環境的物理屬性所能供給生物的功能上意義,來解釋生物的行為 [游曉貞,2001]。圖1.1即是生物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之中,生物所發展出的生態思維與環境的物理表徵之間,所產生的對應關係即是「Affordance」所存在的角色。而現有學門中,如生態心理學、生理物理學等,即是在研究此領域知識的專業學門。
1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圖1.1 生物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一)生物與環境的依存關係
Gibson所舉的例子―
如果某處地表具備了水平(horizontal)、平坦(flat)、足夠的範圍(extended)、堅硬(rigid)等四種物理性質,對一般的陸棲動物而言,該地表就提供了「支撐」的 Affordance(支撐性),代表這類動物可在地表上面站立、行走、奔跑;但對於其它生物,例如水蟲,同樣「支撐」的 Affordance 所需對應的環境條件就不相同。因此,符擔性強調的是環境中某物質與某一類生物之間的互動關係,或說兩者的互補性 [游曉貞,2001]。
2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二)Affordance的發展沿革
第一階段:完形心理學派創始者之一的Kurt Koffka(1886-1941),認為人類對事物的知覺並非根據事物各個分離的片段,而是一個有意義的整體為單位。
第二階段:Gibson James J. 由 Kurt Koffka 的觀念中,利用生態心理學觀察中,生物與環境的對應關係而提出「Affordance」一詞,並詮釋其概念。
第三階段:一直以來,「Affordance」皆應用於生物學與心理學的理論中,而將「Affordance」理論導引至設計中的,即是認知科學的大師Donald A. Norman。
第四階段:「Affordance」理論的發展層面相當廣泛,其理論牽涉心理物理學的領域,而符號學也引用此理論探討符號的指示意義關係。
二、由完形心理探討Affordance(8831701•林俊男,8931708•蘇志豪)
完形(Gestalt)是德國字譯來,原意為形狀、圖形。完形一詞、源自研究知覺的一群德國心理學家,主要代表人物有三位:分別是魏泰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柯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與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而後來都他們因為逃避納粹的迫害而移居到美國,因此完形心理學派最初是創於德國,後期方傳至美國發展。他們發現,人類對事物的知覺並非根據此事物的各個分離的片斷,而是以一個有意義的整體為單位。因此,把各個部份或各個因素集合成一個具有意義的整體,即為完形。
完形心理學主要是研究知覺與意識,其目的在探究知覺意識的心理組織歷程。 最有名的一句話是 「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合」。完形心理學強調「全體大於部分的相加總和」,即全體並非把各部集合而成,全體是超越部分的。例如:水(全體)是超乎氫(部分),氧(部分)的存在;就好比欣賞曲子而不是音符,而是連續、速度、音調和強弱的整體。所以,整體被界定為部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倚賴,基於此,分析永不能提供整體的瞭解。
魏泰默是完形心理學的創始人。首先從事似動現象(apparent movement)的實驗,以兩位年輕學者柯勒、考夫卡為為助手以及被試者。魏泰默根據實驗的結果揭櫫了完形主義的根本要義----在心理現象中,整體並不等於部份之和,整體乃是先於部份而又決定各個部份的----完形心理學派由是創立。柯勒除了曾任魏泰默研究的助手外,亦曾以小雞視覺辨別實驗為驗證完形心理學提供實驗的依據;並且以黑猩猩為對象,進行著名的實驗研究,研究頓悟學習,將完形心理學系統化。考夫卡對於完形學派的主要貢獻,乃是在於將完形理論貫徹到發展心理學的體系中,擴展了完形主義理論的研究範疇。 3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完形心理學對於心身關係的看法,乃是採取「同型論」(isomorphism),認為一切經驗現象中共同存在的「完形」特性,在物理、生理與心理現象之間,具有對應的關係,所以三者彼此是同型的。這實際是一種「心身平行論」的看法。而對於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完形心理學從現象學的理論出發,主要以「直接經驗」或「現象經驗」做為其研究對象,具體而言就是指意識組織結構和整體的行為。而心理學的任務方面,考夫卡明確地規範出,心理學的任務是研究「行為與心理物理場(psychophysical field)的因果關係」也就是說完形學派認為,心理學不僅要研究行為,而且還要研究包括自我(人格)和環境在內的心理物理場。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上,完形學派既反對結構學派那種排斥事物的對象和意義而只強調感覺元素的內省分析法,也反對行為學派那種排斥意識和直接經驗而只強調對「刺激與反應」的觀察方法。考夫卡認為,完形心理學所主要採用的研究方法,在以人類為實驗對象時,乃是基於現象學的經驗觀察法;以動物為實驗對象時,則是基於自然科學傳統的客觀觀察法。
(一)ISOMORPHISM AND THE LAW OF PRAGNANZ
完形理論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似動現象的問題--為什麼單獨的兩個刺激會造成移動的知覺過去的解釋:Mach, Ehrenfels, J. S. mill 認為整體和構成它的部份的確不同,但是整體仍是又部份的性質所決定的當部份(元素)再一起時它們會容合併造 成新的經驗。(例如將各種顏色的光混合會產生白光一樣)這樣的說法和仍是 elementism 和association 一致的。
就像是 Wundt 對似動現象的解釋一樣:當第一 個閃光消失第二個閃光出現時眼球的焦點會由第一個閃光移至第二個閃光(此時眼球的肌肉移動了)因此連結到過去的經驗我們此刻經驗到了光線的移動。
Wertheimer 用另一種似動現象來反駁眼球移動的說法。並提出他自己的解釋: Field Theory大腦中結構化的電化學場會和刺激資料會在結構上互相影響我們,經驗到的是它們互相修改後的結果
(1)Psychophysical Isomorphism:心理事實和其內在的事件是和外在物理事件只有在結構特質上是相同的,而並不是完全一樣的。例如:黑板上的圓藉由白色的光傳到腦中再轉換為心理事件-圓的知覺,這三者並非完全相同的。
(2)反對Constancy Hypothesis Constancy Hypothesis:物理刺激和心理的感覺有一對一的關係。雖然它們之間有差距在;並不是完全相同但是基本上每一個刺激都會對應到特定的心理感覺,然後 這些感覺在依聯結律整合起來。 完形心理學家認為感覺資料先進入心理場中,再成為感覺。在心理場中會和場中 的力量互動後才進入感覺。 4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3)Top Down, Not Bottom Up :因此我們不能藉由單獨分析一個一個的感覺再由這些感覺來推論整體的知覺,應該有整體的知覺來直接分析其內容。
(4)The Law of Pragnanz Pragnanz:指的是本質或者是經驗的終極意義。The Law of Pragnanz: 大腦中場(field),其中各種活動的運作和物理界的場一樣 (例如:重力場、磁力場)依循著一些原則,這些原則讓大腦中的活動(as good as possible)也就是讓這些活動盡可能的協調、簡化、整合。(例如CAT)。而我們平常上經驗到的,就是感覺刺激和大腦場中主動力量所交互作用的結果,這個力量就是依循著Pragnanz的規則。
(二)PERCEPTUAL CONSTANCIES
同一個物體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下雖然呈現為不同的刺激,但是這些刺激仍然會被 我們知覺為同一個物體。例如不同距離的人(大小恆常);在山邊有缺口的月亮(形狀恆常);黯淡光線下的白紙與亮光下的黑紙(亮度恆常。)經驗論者認為這種現像 是由學習而來,因為在經驗中這些不同大小的刺激仍然是同一個物體,因而增強個體學習到他們是同一物體。
完形學派認為是因為這個物體和環境中的物背景關係不變, 因此而在經大腦心理場中運作後的相對關係是相同的。所以我們會認為這些刺激是同 一個物體。例如白紙的亮度是 2,環境的亮度是4。在另一情境中白紙的的亮度是5, 環境的亮度是10。雖然白紙的亮度在不同情境中的亮度改變,但是他的相對亮度都是 4/2;10/5=2,因而會被視為同一種亮度。
(三)PERCEPTUAL GESTALTEN
知覺到特定的刺激是不能離開這個刺激的情境,完形學派對這個現象提出了上百個例子,並提出Figure-Ground Relationship來解釋
(1)Figure-Ground Relationship
1. Figure是注意中的焦點,而Ground是知覺中焦點以外其他的所有部份。
2. Figure-Ground是可以互相轉換的。
(2)Gestalt Principles of Perceptual Organization 完形理論提出一些圖像與背景之間的關係原則:
1. continuity:環境中的刺激傾向於連續再一起而不是分別呈現。
2. proximity:較接近的刺激傾向於組成刺激的單元。
3. inclusiveness:刺激中較大的部份傾向於成為圖像而較小的刺激會附屬於較大的部份。
4. similarity:相似性較高的刺激會形成刺激單元。 5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5. closure:大腦的活動會將刺激整合為一整體
(3)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lative 由於大腦會主動的對於外在物理刺激加以運作而形成知覺,因此我們應該區別物理環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和行為環境(behavioral environment)。前者是客觀的世界而後者是主觀的世界。
ex. 康士坦士湖的傳奇、老鼠跑迷宮、我們住在同一個城市嗎? 然而決定我們的行為的卻是行為環境,而不是物理環境。因此完形理論著重於探討行為環境。
(四)THE GESTALT EXPLANATION OF LEARNING
(1)Cognitive trial-and-error 遇到問題時會讓個人內在的平衡造成一種內在張力,使個體去解決問題,此時個體會運用他的知覺去搜尋環境中的線索,並認知性地trial-and-error。
(2)Insightful Learning 例子:香蕉實驗和繞路實驗
1. 頓悟學習不是階段性的,而是在一段對環境的評估後突然發生的(由presolution到 solution的期間很短)。
2. 由頓悟學習得到的表現往往是很流暢的很少犯錯。
3. 對物學習得到的解決方法可以維持相當長的時間並且很容易運用到其他的問題上,庫勒用頓悟實驗來說明:動物在前解決階段(presolution)會在認知中評估解決的方案,在一段時間後突然就獲得解答(solution )並開始行動。(他是由動物的外顯行為推論的)
(3)Transposition 雞的遷移實驗結果違反了行為學派的假設,完形心理學提出他們的看法。之後行為學派又提出他們的解釋。但是仍有許多現象是兩個理論都不能解釋的。
(五)PRODUCTIVE LEARNING
解決問題是由個人的內在增強(intrinsic reinforcement)所決定的,而不是外 在增強造成的。藉由外在增強習得的行為通常是一些很簡單無趣的行為,然而這些行為卻是個學派所強調的學習內容。此外,將個人的內在思考限制在符合邏輯的推理過程將會限制了個人創造性的思考。例如:1 4 9 1 6 2 5 3 6 4 9 6 4 8 1。
(六)LEWIN‘S FIELD THEORY
(1)Life Space:在某個特定的時刻對個人行為的影響力量,強調心理事實(psychological facts)包括:1.內在事件 2.外在事件 3.過去的記憶。
6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2)Motivation:動機是由於內在的力場不平衡所導致的,行為不只是由外在的刺激引發,而是需要有內在的動機存在。例子:投信到信箱。
(3)團體動力:Lewin認為團體的互動也像大腦中的活動一樣,是類似於物理場的運作。他對團體動力作了一些研究,這些研究對於後來的會心團體,敏感度訓練,Leadership 的訓練 都有不小的影響。 KARL LASHLEY提出大腦的兩種特性(mass action和 equiportentiality),指出大腦的功能並非完全分化,較符合完形提出的理論。
(七)完形理論的基本定律
(1)簡單律
上圖的點陣圖多數人大多會將其看成圓形而非星形,這是因為,人類看到不完整圖形時,會朝向最簡易.方便.快速方向思考的原因。
(2)完成律 .
如上圖的線段雖未連結,但仍會延其線段運動方向看成,三角形與正方形,在人類視覺心理中,對現有"刺激(不完整圖形)"會延其運動方向前進完成圖形,不達目的(形成完整圖形)不停止。
(3)接近律
在相等的條件下,時間空間較接近的常會被歸類為同一組。如上圖,相近的點,常被歸類為同組。
(4)求全律
7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在人類視覺心理中,有希望見到完整,清晰,穩定,規律,對稱,簡單圖形的需求,如上圖,雖然圖像線段斷斷續續,且不完整,但因心理求完整對稱,仍舊被看成"貓頭鷹"圖形,便是一例
(5)連續律
在相等的條件下(同顏色,粗細......),圖形即使有交集,仍會被看成按原形態前進,弧線並不會與直線混淆。
(6)熟悉律
你是不是覺得右圖是尚未畫完的圖形呢? 這是因為,先前已熟悉左圖而產生先入為主觀念的原因。此即為熟悉律
此外還有共同命運律、相似律、閉聚律、共同律、對稱律、客觀動向律等。在人類視覺心理中,有希望見到完整圖形的慾望。而完形定理,便是經不斷地歸納整理,找出上述情況的通則。
符合「完形定理」的圖形具有以下兩點特質:
(1) 圖像的每部份,經仔細分析考量後,均可獨立分解.
(2)被分解後的圖像,因其各部份可獨立解釋,故較原未分解圖像,擁有更豐富的意象.
正如同希望見到完整圖形的慾望,「Affordance」對於人正是扮演一種條件性,同樣的必需滿足這些條件,才能進行某種行動或思維。
就像心理學家J.J.Gibson 所提出的,生態學取向的學者,有鑑於建構學派「著重於接受外界刺激、加以改變的歷程,知覺是運用過去知識經驗累積學習而得來的」看法,認為其理論並不符合生態演化的趨向,因而提出要忠實的呈現,而不是扭曲的現象; 像 IP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 :息處理論)的尋找一個一個的階段; 或者像 PDP ( paralleldistributed processing approach: 平行分散式處理理論)的探討大腦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經過扭曲的;生態學取向認為,是經由適應外在的環境,經演化的過程而摘取出知覺訊息;因此視網膜上的訊息本身就具有意義,可以直接取得,不用再加
8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以處理。所以生態學取向是一種直接的, direct approach ,主要有兩大特點:(1)為「invariant feature」,不變的特徵;(2)為「 Affordance 」先天功能。
(1) invariant feature 不變的特徵:
所謂的「不變的特徵」,指的是環境中的刺激,可以直接的為我們所摘取,不會因為所處的角度不同而有所改變;並且由此特徵,可以產生速度和方向感。 他們提出有兩類的「不變的特徵」: 一為「texture gradiant 」織理變化, 或者稱為紋路梯度; 另一為「optical flow pattern 」,視覺流組型。
1. texture gradiant織理變化
其所指的是:出現在任何物體表面上,由於不同的點距離視網膜的距離都不相同,因此儘管是同樣顆粒大小的東西,也會感覺到其似乎就像布的紋路一樣,有著不同的梯度改變;例如像沙灘上的沙,雖然每個沙的顆粒大小應該都差不多,但是由於有距離遠近的因素,我們所知覺到的沙灘,會覺得:較遠處的沙粒似乎較小而排得較縝密,距離近的較大而稀疏。這種織理變化造成了我們對空間距離的遠近產生知覺。
2. optical flow pattern視覺流組型 這是主要針對在運動時對外界的知覺;例如開車在一隧道內,有 不變的:出口方向是固定的存在在那兒;也有 改變的:會覺得旁邊的東西像是在往後「流動」,而且越靠近自己的,流動得越快;距離比較遠的,流動得比較慢;而這「變」與「不變」的關係,就構成了 optic flow pattern ,不管是開車,或是在飛機,每一個人都可以察覺到這個現象;也就是說「訊息存在,帶吾摘取」。
由上面兩類的 invariant feature 形成了幫助我們知覺的感覺;而另外生態學取向也提出了所謂的「Affordance 先天功能」,如下所述:
(2)Affordance先天功能
Affordance 指的是:任何一個物件, 都是由特殊物質特徵所組成;這些特徵組織起來就會形成具有特殊訊息,能使個體產生特殊行動。例如,一張椅子,或是一塊平臺,如果高度適當的話,會使人產生去「坐」的感覺;但是如果是根竹竿就不會了。因此這個訊息是由生物摘取而產生活動,是演化的結果。而相同的東西在不同的位置也會產生不同的Affordance , 例如, 一塊堅實的表面,具有支撐的Affordance ; 如果這表面夠大,就有可以運動的 Affordance ;但如果這是垂直的表面,則是硬而觸接的 Affordance ,例如 barrier;如果是一雙兩塊垂直的表面,則是提供躲避的 Affordance ,例如牆壁;如果這表面離地面夠高,會有到下面的 Affordance ;如果該平面離地面只有到膝蓋左右的高度,則提供了坐的 Affordance 。因此,任何一種物體都是由一些特徵所組成,能給予訊息產生活動;而不同的 feature 會產生不同的訊息,例如同樣一隻球棒, 除了打擊的 Affordance 之外,也具有支撐的 Affordance 。 9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由此可知,生態學取向的看法,是認為知覺的訊息是本身就在那兒,只是等待我們摘取;可以說是一種直接的處理,經由生態演化而來的;而不是像建構學派,是由學習、過去知識經驗累積所得,而必須加以處理的訊息。
三、Affordance與設計 (8831703.游蕙瑜,8931713•陳淑芬)
(1) Affordance初期
Koffka於1935年首先提出「每件物品都會說明自己是什麼……水果會說’吃我’,水會說’喝我’,雷聲說’害怕我’,而女人說’愛我’ 」 [1]。猶如郵筒吸引了郵寄的信件,東西會告訴我們他們是做什麼用,這都是事物本身會說明自身的用途,也可說是Affordance概念初期的重要影響。
(2) 生物與自然面的定義
Affordance的概念,主要在於運用生態學的角度來探索生物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藉由環境的物理屬性所能供給生物的功能上意義,來解釋生物的行為。
心理學家Gibson認為自然環境中的所有物質,本身物理屬性的組合能與生物之間存在著某種對應關係[2]。這種環境中所存在的組合就自然形成一種特質,這類特質能讓某類動物藉由特定的行為而達成某一功能。就此方面,Affordance是存在於對象與對象間的互動而來的。例如:花與蜜蜂間的採蜜與傳播的互動關係。
(3)Affordance與設計關係
Affordance運用在設計上時,所著重的觀點在於物件與使用者之間的產品關係,而不是一個產品本身所具有的物件特點。例如:一根圓棒,它本身可能具備滾動的物理特質,但當此物件與使用者產生了互動關係時,使用者便會察覺到可握取以及操控的提示性。
因此,Affordance運用在設計上,可以達到暗示使用者如何操作該物品的效果。例如:平面是用來推的,圓鈕是用來轉的,洞是用來穿插的,球是用來丟且會彈跳的。就單單物品而言,Affordance指的是物品所具備的某種關係與特質的指引,這可能包含了物所表現的狀態及其所處的鄰近關係。就材料而言,像玻璃提供了透明、可被看穿、易碎的特質,而木頭則提供了阻隔、可被雕刻、具支撐力的特質。
而物品的造形也具指引的特質,像是尖而窄長的錐形則提供了可用來刺穿它物的特質,例如門把的設計,旋鈕式的造形可以引導使用者作旋轉門把的動作;無法抓取的平板造形則可提示「推門」的動作,這都是有效運用造形提示性特質的例子。因此,當
10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Affordance應用在物件設計上時,其所達到的效果或提示性,必須看使用者所處的環境或所察覺到的意圖而定。
在這一方面,Noman認為物品能夠表現出兩種Affordance特質[3]:
1.物件實際上真正能承擔的物理特質(平面、堅固..等)
2.使用者自物件所察覺到的提示性特質(平面可坐…等)
(4)案例說明
下面透過3個例子,將會說明使用者察覺到的提示特質包含哪些範圍。這在使用者所察覺得範圍內,物品意義會因與使用者間的對應關係改變,導致其物品意義的轉換。首先以第一個容器為例子,將三組同形式的容器,依大、中、小尺寸做一排列(如圖1所示)。
A B C
圖1:容器
若以視覺知覺首要的尺寸為判別依據時,這三組容器將會被解釋為A是杯子,C為桶子,此時物與使用者間的Affordance便著重於尺寸的取決。但一旦對應關係改變,人們所察覺到的提示或收到的訊息便會轉換,舉例來說,若將A設定為杯子時,在同形式同尺寸不同材質的狀態下,分別以木頭與玻璃作為整體呈現時,使用者會因玻璃所提供透明性,木頭所提供的支撐力特質,判斷其分別為易碎以及堅固的容器。以上兩項取決因素,皆針對物所呈現的特性為依準,但不單於此,物件所存在的鄰近關係或使用者所處之環境脈絡都會影響物與使用者間的互動關係,若以C為例,人們會因當時的需求或環境,來作為判斷它是水桶或垃圾桶的要素。自上述的例子,可發現物表現出的狀態及其鄰近關係,皆為物與使用者間的對應關係,只是其在使用者所察覺的提示中,佔有多大決斷物件意義的影響力。
E 瓶蓋 F閘門開關 11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圖2
接下來以瓶蓋E做說明(圖2),瓶蓋本身的圓形造形便具備給予使用者了扭與轉的提示特性,在加上蓋上表面處理所給予的另一面提示,若以其表面紋路的實際物理特質來說,也便是產生了表面的不平滑感,這樣的物理特性暗示著使用者可去碰觸的界面以及可防滑的功能提示。當形狀與表面處理所組成的Affordance達到暗示的提示時,便可以告知使用者快速的扭開瓶蓋。由圖2的E中可知,物與使用者間的對應關係,並非只取決於一項性質,它可能由兩組或多組的特點所提醒。
而物件所給予的Affordance特質並非是固定的,它可能會因當時情況或多項單元的組合而有所改變,如圖2中F代表的閘門開關,若以一般狀態而言,當使用者察覺到類似圓盤形式的物件,可能會回應轉動的動作。但假若是圓盤與圓棒所組成的開關,使用者便會察覺到圓棒為握拿及操控的提示特質,此時圓盤所提供的Affordance便轉換成方向性的提示功能。
所以不同的使用者,對於相同物品的認知,會依照物品的不同物件元素而有不一樣的定義(如表1)。
表1.物件元素所引伸的Affordance
環 境
筷子:吃飯(廚房VS餐具)、烹調(油條VS早餐店)、清潔(公園
VS狗)。
比 例
杯與碗
尺 寸
桶與杯
形 式
平面-推、圓鈕-轉、洞是用來穿插。
表面處理
瓶蓋(直條紋路\扭)、(橫式紋路\拔)、(無紋路\撥)
方向性
圓盤-可轉動
材 質
玻璃提供了透明易碎的特質;木頭提供了阻隔、具支撐力的特質。
因此設計師必須適時地將物品的提示性特質呈現出來,讓使用者能於需要時察覺到。同樣的,設計師為了達到某些特定的目的,也可運用這種技巧導引使用者接受到實際上並不存在的提示性特質。但在巧妙運用提示性特質時,必先了解使用者是否對這項物品功能有粗淺之認識,以及文化上的基本認同。否則,使用者將接受不到該物品特質所傳遞出之訊息,這樣將導致Affordance的失誤。
(5)Affordance的失誤
人總是很奇妙地要將生活經驗或把外界事物透過比較的方式加以瞭解。當物品稍微給一點蛛絲馬跡,便會對物件做種種解釋,並加以合理化。如此一來,當良好的設計物品便很容易被了解和解釋;但反之,設計不良的物品,不但無法給
12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予使用者指引,有時甚至提供錯誤的指引困惑了使用者,以致於妨礙他們瞭解的過程而做出錯誤的解釋。這類的Affordance錯誤,將透過案例(圖3)說明以便於瞭解:
是推?還是拉呢?
圖3 Affordance的失誤
圖3中的門到底是推還是拉呢?這是典型生活中常見的Affordance失誤的例子。一般門的使用形式主分為推與拉兩個對應形式,使用者習慣透過握把去執行拉的動作。因此,當門的對應面皆呈現以握把的形式作為指引提示時,將使使用者產生操作上的困惑,導致操作失誤的狀態。這類的情況,將可透過文字或icon的加入,以輔助使用者排除這類的失誤。但只要在初期設計時,將推門部分的握把去除,設計一金屬的接觸平面,那門的設計將不再導致使用者產生推與拉的操作困擾。
如果物品的的指示性應用適當,使用者一看便知道如何使用,不必靠圖解、標示或說明書。複雜的物品也許需要說明,簡單的東西應該不用[4]。讓 Affordance 成為一種物品與人們溝通的憑據,那麼,物品的外形將是慾望的喚醒和實踐[5]。
四、Affordance與符號的關係 (8831716.陳俊嘉,8931705.楊朝順)
符號所組成的世界,並非是一些現成的世界,而是一個要通過我們的頭腦去感覺、要通過我們的經驗去體會,要通過思維去整理,要通過各種媒介去傳達一個符號和其所組成的社會。在日常生活中,符號組成的世界並不只是一種人們概念中固有經過了加工的文字訊息,所組成的形式也是多樣的,這是由於造成這些符號的元素也是多樣的緣故。
而對於記號(符號)的定義,我們可以認為:記號是「指示」和「指示物」的一種象徵。記號是具體「對象」和它的「解釋」方面的一種媒介。同時記號也是「意義」和「含意」的一種表象。總之,如同Affordance,記號是什麼東西去怎麼做的一種指示[6]。以下將由符號的組成與關係來進行說明。 13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一)符號的組成元素
物品在不同的對象關係(我們稱此為脈絡)下會產生不同的符號,而對物品的名稱、外觀甚至機能等因素產生記號化。為了瞭解符號的運作方式,第一個工作就是將符號分類,以及說明符號運作意義的方式;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認為意義的產生是符號具(signifier)與符號義(signified)相關連的互動關係。他認為符號是形式和概念的結合,表示意義的形式稱為施指(signifier),被表示的概念叫做所指(signified)[7]。以另外的方式來解釋符號具與符號義的定義,如下所示:
(1)符號具(Sr.)︰是符號的物理形式,人會透過自己的感覺去知覺它,像是一張相片的外觀。
(2)符號義(Sd.)︰是使用者對於符號指涉對象的一種想像概念,像是看到一張相片所產生的感受。
以玫瑰花與室町時代的茶器例子來解釋符號具與符號意以及意義的多層次的關係[8]︰
Sr. rose
Sd. 愛
Sr. [roz]
Sd. 植物的玫瑰
外延意義(connotation)
外延意義(denotation)
文化的符號
物的符號
▲ 表1 意義的多重性
如表1所示,文字的發音為玫瑰的符號義,而在符號義最低的層級裡植物的玫瑰,更上一層的意義為愛情。而處在不同的脈絡中對玫瑰會產生不同的意義,例如花店的老闆將玫瑰當成是賺錢的商品。在表1中,符號義又可區分為內涵意義(connotation)與外延意義(denotation),外延意義解釋為物品的物件意義,也就是在物品的符號義中,第一層的存在意義;內涵意義解釋為物品的內涵意義,也就是物品的符號義中,第一層以上的意義:人們所認知的物品意義。
符號學除了探討物品意義的符號具之外,更著重探討符號義的部份,也就是人對物品意義的想像概念。而Afforance所著重的是物品的物理形式,也就是人透過自己的感覺去知覺它,如圖1所示:
Affordance
符號具
符號義
14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 圖1 符號的組成與Affordance的關係
(二)物品意義的傳達
藉由物品該媒介,設計也可視為物品意義的溝通與傳達;設計者對物品的建構與使用者對物品的認知是息息相關的。以下針對設計者與使用者對物品意義的建構與解讀的角度,來說明Affordance與設計的關係。
(1)設計者對物品意義的建構
當人在學習新的事物時,往往先利用先前習得的知識、情報等經驗,更有效率的學習對新環境的認識,這就是所謂的「隱喻理解」(Metaphorical understanding)。例如,引用「電猶如水管中流水」的隱喻,就容易地接受「電」的概念,學習的人藉著所知流水提供的情境,確認電的重要特徵。而在設計的傳達中,設計師可以運用隱喻(Metaphor)來幫助初學的使用者學習如何操作不熟悉的新產品,其可分為三種類型[9]:
1.獨立形象的隱喻(Isolated pictorial),如同文字所傳達,涉及獨立形象間的關係。
2.結構的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牽涉到形象結構間的關係,如同亞理斯多德的類比說,完形心理學家曾探討這類型的知覺作用。
3.質感的隱喻(Textural metaphor),以相似或不同的事物之感性直覺為基礎,使產生心理的連結效應。
由設計語言創生的觀念的角度來看,設計者是藉由一種知識庫(Knowledge base)以協助了解使用者與產品的互動作用,並輔助設計決策。知識庫包含九個主題觀念,如下所述[10]:
1. 環境(Environment)
牽涉到人的行動所在的「情境」(Context)。
2. 隱喻(Metaphor)
人在學習新的事物時,往往利用先前習得的知識、情報等經驗,更有效率的學習對新環境的認識,這就是所謂的「隱喻理解」。
3. 自我說明(Self-Evidence)
一個富於意義的環境提供情報予使用者,告知他在哪個環境中何種行動可安全而有效的執行。這類型的情報稱為供與(Affordance),反應出人與環境間的交互關係。 15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4. 定型(Stereotypes)
定型係指行為或思想的固定形態,引導使用者對產品如何動作,事物的意義之期望。
5. 相合一致性(Congruence)
反映機器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使用者充分了解機器的機能和結構原理,機器係考慮使用者資訊處理的技能而設計的,如此兩者密切配合。
6. 投射描樣(Mapping)
使用者在最初使用機器時,更要熟悉機械產品各零件組成之間的組織形態和機能關係。這種過程類似於在一個陌生城市找尋路線。
7. 多感編碼(Multimodal coding)
人接收事物的訊息透過五種感官–眼、耳、口、鼻、手等。往往環境或事物所顯現的感知情報可同時藉由視覺、聽覺和感覺重複接受。
8. 個人差異(User Differences)
人與人之間彼此在身體、器官、認知等方面都有差異。習慣上,設計者將產品或機器設計成適應一般大眾使用者的範圍,這種情況尤其發生在物體和感官的問題。
9. 動機激勵(Motivation)
牽涉到人的行為影響產品的原因或理由。
(2)使用者對物品意義的解讀
設計的目標即在滿足人與環境供與的互動作用,但設計概念在傳達的過程中充滿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干擾,所以設計者與使用者對物品意義的建構與解讀會有異同。而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品意義傳達的先後、方向是很難去預期的,設計者所面對的到底是使用引導設計還是設計引導使用的中介因素?關於這樣的現象,採用賀爾(eds 1980)所分類的接收者解讀(碼)形態來解釋使用者的解碼類型[11]︰
1.Dominant-Hegemonic(優勢霸權型):限制思考空間的傳輸,如新聞、論文等。
2.Negotiated Reading(協商解讀型):保留思考空間的傳輸,如社論、詩詞、電玩遊戲等。
3.Oppositional Rreading(對立解讀型):雙方對立的相互傳輸,如廣告、節目2001全民開講。該類型存在與事實的不符的隱喻關係,例如洗車公司以象鼻作為宣傳商標、客運車以灰狗巴士命名等。
16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三)意義傳達之間的關係
設計是一種協助使用者解讀產品意義的方式,然而使用者對於產品意義的解讀是多樣的,並牽涉到個人經驗與社會脈絡的問題,所以使用者對產品的解讀過程中會產生了解與誤解的可能,在A THEORY OF SEMIOTICS (Uberto Eco,1979)一書中提到的(A generated possible understanding & misunderstanding)[12]說明了送訊者、收訊者與送訊者的意圖之間所產生的各種關係,如表2所示:
S A IS
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
S:Sender
A︰Addresser
IS:The intention , attributed to the Sender by
the Addresser
+:intentional (Sender)/concern (Addresser)
-:intentional (Sender)/unconcern (Addresser)
▲ 表2 generated possible understanding & misunderstanding
在表2中所說明的是傳訊者與收訊者可能出現的接收情形;其中第1、2項是一般單純的傳訊收訊情形,也是屬於一般人言語溝通的狀況;第3、4項所表示的是文學、媒體之類的傳播,收訊者沒有實際的接收傳訊者的信號,其所產生的結果可能會產生如傳訊者所希望的結果,或甚至產生另一個新的意義;另外第7項在傳訊者、收訊者都沒有產生交集的情形下,也可能會不預期的產生意義,這是設計者在從設計過程時應特別留意的地方。
另外,在傳播學的領域上,向來一直儼然存在有「傳送人–收受人」典範(paradigm)這個東西(見圖2)。其內容,簡單扼要的說,就是:形式上,傳送資訊的主體與收受資訊的主體明確存在(兩者之間當然有媒介資訊的媒體);內容上,傳播的理想是,傳送人所傳達的資訊能正確地,即照著傳送人的意圖,而被收受人這一方理解。換句話說,傳播可理解為某些訊息的機械的傳達過程。例如交通號誌中的「紅燈」信號,駕駛人=收受人如果隨便解釋的話,那就非常危險了,在這個意義上,有些傳播情形仍不容許這樣的「誤解」,但就媒體文化的領域而言,事實上,收受人那種積極的「誤解」卻孕育出文化的活性化。收受人依照自己的解釋圖式=符碼,從「不具意圖的傳送人」所傳送的訊息中,積極的創造訊息,可以說,從「無」中產生「有」的意義[13]。
17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規則
傳達雙方的相互關係
受訊者
發訊者
傳達內容
傳言
傳言
傳達內容
解釋
記號化
▲ 圖2 發訊與收訊的典範
五、Afforance與生活 (8831713.江建明,8931703.朱信泰)
(一) 各領域中的Affordance
日常生活隨處可見到的物件與Affordance的關係。在我們的週遭充斥著許多符號,然而這些符號無形中讓我們在潛意識中了結其中的意義。因此把Affordance分成六大類,也就是說在不同的領域裡,可藉由不同的角度來探討Affordance。
(1)認知上的Affordance
所謂認知上的Affordance是說,會依照先前的經驗或潛意識上的本能去完成一件事情,甚至去了解一種事物的經過。就好比人與黑猩猩在構造上類似,他們或許能完成許多相同的任務,譬如肚子餓會吃東西、下雨會躲雨,但人比猩猩遠更高級更先進。例如:人類能夠用使用燧石,藉以產生摩擦 (力) 且從而加熱(激動)而產生火。而黑猩猩卻無法這麼做。
因此,我們知道當人在解決一件事情時,在認知上除了解決外,並會加入其他的因子,如更好更快等。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雖然我們與其他生物在本能反應上相同,但是在層次上我們人類遠超出這些生物。在電影〔浩劫重生〕中,男主角從一個文明世界到一個無人島上,我們可以發現,人會以經驗的累積慢慢的解決問題,如先用手剝椰子/用石頭敲椰子/把石頭磨尖鑽椰子……等。由此可見,人們認知上的Affirdance會一經驗的累積而提高層次。
18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2)生態上的Affordance
在大自然裡,發現一種生態系統上的 Affordance。生物們會依照自己的本能反應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生存環境,會依照本身的體質去變換自己所居住的環境,讓這個生態一直循環下去。最明顯的例子於侯鳥的遷徙。假如我們台灣的生態遭到破壞,那麼候鳥的本能生理系統會發現環境的差異而從此不在遷徙於台灣。九好比我們人類也是會尋找適合居住的環境而定居下來。或許再不久之後,我們有許會到火星上居住,或許那也是我們人類生態系統的Affordance。
侯鳥依氣候環境的差異去找尋適合的居住環境,而侯鳥會依本身對環境的感受作遷徙上的改變。
(3)精神上的Affordance
假如你現在必須越過一座峽谷,經過評估得知,以距離長短及大腿的施力及跳躍力的評斷…讓你可以越過峽谷,但假如在你內心一旦認為無法跳過時,而產生精神上的 Affordance ,那假使有再好的評估及測量,你終究還是無法越過。
因此,精神上的 Affordance 會造成表層及裡層的差異性。而當心中產生不確定的 Affordance 時,〔面對理所當然的事,也會變的不敢肯定〕。在這裡,我以電影〔駭客任務〕來解釋所謂精神上的Affordance,影片中有一個橋段,男主角進入電腦世界後可以飛躍大樓,但是男主角應內心的恐懼,讓他再第一次跳躍時無法跳過,這也就是說,〔面對理所當然的事,也會變的不敢肯定〕。
19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4)顏色上的Affordance
顏色,在我們去意識到它所傳遞給我的訊息時,在我們腦海中會有一些訊息去進行歸納,就算訊息不清晰,但我們還是可以得到一種心理上的色彩Affordance。
假如你看見紅色時,你會認為他讓你有何感覺?是危險/是熱情?看見綠色呢?是環保?是安全?還是另類?這些的種種,也就是人在對顏色做解析時,一種潛意識的辨別。舉個例子,今天飛機經過非洲上空時,掉下一灌可口可樂,請問你認為從沒看過的非洲人會認為是什麼?是炸彈嗎?或許我們認為必然的事,對於他們來說或許相違背。
哪個危險? 哪個是安全?
(5)功能上的Affordance
所謂功能上的Affordance就是說,當一個物在空間裡,隨著他的點/線/面不同的構成,其轉換他的意義。譬如當一個長方形的一邊被切銷,無形中產生了一種方向性,在另一頭我們導圓角,你會發現他會產生一種延續性,我們可以了解,許多的功能提示在於點線面的構成,讓我們在使用一個物件時能夠產生一致性。譬如,有顆粒的表面,會讓你感覺到有防滑的效果。
另外功能上的Affordance會因環境空間的不同而改變其意義,這種操作功能上的 Affordance 是存在於環境空間的提示。也就是在不同的環境下,人們所產生不同的Affordance。例如, 做一個三角形符號,在數學上他是一個幾何圖形,在收音機上,又表示一種前進感?
以收音機上的三角形為例,會
依四周環境的搭配而改變他原
有的意義,而意義的詮釋,來
自於人們不同的Affordance。
20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6)符號上的Affordamce
Affordance 在符號上所表示的是一種〔訊息的指引〕,也就是當人看見某一物件時,即可辨別出他的功能性/操作性/造型詮釋及認知性……等。也就是透過一種符號的引導去熟悉一個物件。這種熟悉來自於人心理層面的Affordance。
(二) 實例說明
以上透過種種例子的介紹,讓大家對於Affordance更加的體會。
例子1 電梯符號的指引
電梯裡的樓層按鈕,依照樓層的高低排序,讓使用者在使用時,產生一種一致性。假如你按七樓,電梯會慢慢上升,此時與按鍵上升的高度一致,讓你產生符號的指引。
但假如你反過來時呢?會不會產生差異?這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
例子2 奇妙的門把
在生活週遭,我們發現,有許多門把。而門把的開啟方式有許多種,你知道上面的
21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圖哪個是推?哪個是拉?甚至是壓/轉等?此時,我們可以透過Affordance的指引,讓我們明確的知道門把的開啟方式為何。曾經有個有趣的設計,設計者在門上黏一條繩子,請問他是推還是拉?另外在門背後貼上一個如手形狀大小的面板,請問他是推還是拉?我想答案讓妳們自己去Affordance一下吧。
例子3 立刻理解的符號
以簡易的icon去讓人產生理解,並和符號意象與人的認知產生Affordance的一致性。以上的符號,在沒有文字的說明下,大家了解其意思嗎?我想大家Affordance的一致性應相差不遠。從這裡可知, Affordance奠定了在符號上的作用及功勞。
(三)綜合歸納
經過系列性的分析結果,我以表格的方式列出六大Affordance在不同的領域下所呈現出不同的Affordance:
認知上的Affordance
人類在潛意識 (直覺) 裡蘊藏著利用大自然的認知概念。
生態上的Affordance
生物對於不同環境的生存本能之對應關係。
精神上的Affordance
精神層面的抉擇,影響了表層對事物本身的判斷。
顏色上的Affordance
顏色所產生的訊息,令人在感知中產生對這訊息的解讀。
功能上的Affordance
事物本身的功能,會隨著身處的環境而被賦予意義。
符號上的Affordance
物件與環境的對應,採集人們對於常理所熟悉的概念。
人對於物件的使用上,深受物件本身形態所呈現的訊息。
運用符號的意象,讓人易於在認知上產生理解與一致性。 22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六、結論
曾經有人說過,最好的設計就是當一個新產品上市後,使用者能不需使用說明書手冊就能操作此產品。這讓我們聯想到我們可透過Affordance來讓產品的指引更加的明確。
不過,在探討之後,我們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Affordance到底是一種本能
的反應還是後天經驗的累積。這種對應關係,我們歸納出下列三大方面:
(一)Affordance 在生態上,是指生物與環境的對應關係,即本能。而人類對於現有環境的判斷與認知上,應是先天的本能,亦或是藉由後天的學習而來?
(二)總括 Affordance 其實只是一種理論,抽象的去解釋事物及環境所呈現的訊息。之於人類在生長環境與文化脈絡下,而影響至對於事物的認知,是否也算是 Affordance 的概念,還是只是民族地域性的傳承?
(三)在 Affordance 的理論是建構在生態心理學的基礎上,在生態的角度來看,其所呈現出來的結果是一致性的。然而轉換到人的認知與符號學的觀點,卻不盡然有一致性,而會有因人而異的解讀。
或許在不同的領域裡,Affordance會改變其不同的特質,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先天性的本能反應,還是後天性的經驗累積,對於他的理念,至今還是無法去定義它,或許也是這樣,讓Affordance所傳達的意義更加的像Affordance的理念,因為它像什麼,就像什麼﹔不像什麼,就是不像什麼。〔Affordance〕就是那樣!!
七、參考文獻
[1] Koffka, K. ,1935 ,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Harcourt & Brace,New York。
[2] Gibson, James J. ,1979,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Boston: Houghton Mifflin。
[3] Norman, Donald A,1988,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NY: Basic Books。
[4] Norman, Donald A,1988,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NY: Basic Books。
[5] Burke, K,1975,The Nature of Form." In Contemporary Rhetoric: A conceptual background with readings,Edited by R. Winterowd. NY: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6] 勵忠發,記號.藝術.情報,正中書局,台北,p.94-95。
[7] Jonathan uller,1996,索緒爾,張景智 譯,桂冠圖書公司,台北,p.10。
[8] 星野克美,1988,消費文化的符號論,黃恆正譯,遠流出版,台北,p.29。
[9] 陳文印,設計解讀:工業設計專業知識之探索,亞太圖書出版社,台北,p.67-70。 23
從生物、心理、符號角度解讀 Affordance 理論意義 2001/5/31
[10] 陳文印,設計解讀:工業設計專業知識之探索,亞太圖書出版社,台北,p.68-74。
[11] Tim O’sullivan,John Hartley,eanny Saunders, Martin Montgomery,John Fiske,1997,傳播及文化主要概念書[工具書], 楊祖珺 譯,傳播館40 遠流出版事業,台北。
[12] Uberto Eco,1979,A THEORY OF SEMIOTICS,INDLANA,p.19。
[13] 稻增龍夫,1988,媒體文化與新消費者,黃恆正譯,遠流出版,台北,p.161。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