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结膜炎忌口:《望长安》的解说词_第九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47:40
第九集 圣地延安
  
  1936年的冬天,西安,这座自唐代以后,逐渐远离中国政治中心的古都,再一次,被历史推到了风暴的中心,霎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在骊山华清池发动了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远在陕西保安窑洞里的中共中央迅速作出了反应,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受张学良、杨虎城将军邀请,中共中央立即派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等人组成代表团抵达西安调停。
  西安事迹石破天惊,中国的政治时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当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对这一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伴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内战基本停止,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共赴国难,同时决定在1937年的清明节,两党首次联合公祭黄帝陵,《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位于延安桥山,山上植有8万株千年古柏,据说这一棵大树就是轩辕黄帝亲手种植的,据今5000多年。
  
  陕西轩辕黄帝研究会 副会长 何炳武:
  “汉武帝在元丰元年,他到那个,征朔(su)方回来的路上他看见那个桥山上,满山遍野的柏树,他就问他的手下:山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柏树,他的手下就说上面有黄帝塚,他就说,我闻黄帝不死,我听说黄帝没有死,黄帝升天了,怎么能有黄帝塚。”
  
  相传黄帝驾黄龙升天之时,当地的百姓将他的衣服撕扯下来,埋在桥山之巅,当汉武帝听说此处为衣冠冢时,为方便向黄帝祈祷,遂下令在陵寝对面筑一座高台。
  
   陕西轩辕黄帝研究会 副会长 何炳武:
  “汉武帝就命令三军停止前进,然后一人用他的战袍棒一战袍土,在那堆了一个祭台,这个祭台现在就在黄陵的桥山上,这个祭台就叫汉武仙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人历来重视对祖先的追怀。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祭祀黄帝,是公元前422年,秦灵公,吴阳上峙,专祭黄帝。规模最大的一次祭祀应该是汉武帝和他的十八万大军了。黄陵公祭,至明代被正式列入国之大典”。
  
  陕西社科院 研究员 郭林:
  “1937年的清明节,中共中央派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去黄陵,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一起进行的清明节的祭祖活动。毛泽东当时亲自写下了祭文,由林伯渠来宣读。国民党方面出席的有中央执行委员张继、顾祝同,还有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参加了这次活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日的一种决心和态度。”
  
  面对赫赫始祖,毛泽东亲题祭文:“各党各界,团结坚固,号召四万万众,坚决抵抗,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祭文气吞河山,醍醐灌顶。
  
    赫赫始祖 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 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 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 雄立东方
  
  就在毛泽东的祭文发表三个月后,卢沟桥事变,震惊中外,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经历了八年血与火的残酷岁月。
  
  8月的陕北,正是成熟的季节,洛川冯家村掩映在黄土高原的一片果园中。
  1937年8月22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在这里,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
  洛川会议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这次会议全面评估了国共合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的新形势,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形成全面抗战的局面的行动纲领。
  从洛川,沿着黄土高原向北就是延安,在这里,革命圣地与民族圣源融为一体,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延安以延水而得名,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中华民族的先民在这一带辛勤劳作。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这里是周人活动的地区。
  公元前211年,秦朝一统,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延安属上安郡之一部。
  
  中共中央党校教研部 教授 李东朗:
  “在延安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有许多著名的文人武将在延安活动,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吴起、晋文公重耳,还有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大将蒙恬,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甫,宋代名将范仲淹,还有科学家沈括都在这活动。”
  
  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陕北人民果敢坚韧勇于斗争的精神。明朝末年,米脂人李自成就是从这片黄土高原上,揭竿而起,直至攻克北京,动摇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毛泽东称作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刘志丹,以其颇具传奇意味的革命生涯,在陕北掀起了一场红色风暴。
  刘志丹,陕西保安县人,这位出身黄埔军校的共产党人,他一生虽然短暂,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命运。1934年,刘志丹指挥红四十二师与红军游击队击败了国民党对陕甘边根据地的围剿,在十多个县建立起了苏维埃政权。1935年,他担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前敌总指挥,领导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使红色根据地扩大到东临黄河南到淳化、耀县,西接庆阳、北抵长城的区域,陕甘、陕北两块根据地,因此完全连成一片,这为毛泽东、朱德中央红军的到来,准备了休养生息、发展壮大的广阔空间。
  
  陕西社科院 研究员 郭林:
  “应该说是以刘志丹为代表的,一大批的,长期战斗在陕西、陕北和陕甘边地区,这样一批共产党人,创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其它19块根据地,都没有了,就剩陕北这一块革命根据地了,所以它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陕北说书:霹雷一声冲云天,中共红军到陕甘,老刘见了毛主席的面,毛主席夸他是英雄汉……)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抵达吴起镇,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会师,结束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共中央党校教研部 教授 李东朗:
  “(刘志丹)他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有一次到一个山村里边去,一个双眼失明的老人,眼睛看不见刘志丹但是他还要到刘志丹身上去摸一摸,所以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刘志丹的爱戴和敬仰,所以周恩来说,刘志丹在陕北是深得民心,是人民的领袖。”
  
  1936年4月14日,刘志丹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为纪念这位三十三岁的革命英烈,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将烈士的故乡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
  19#
回复 
作者:回望长安  回复日期:2009-12-15 08:54:00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1936年2月6日,皑皑的白雪笼罩着陕北袁家沟的山山岭岭,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来到陕北不久的毛泽东,触景生情,心潮澎湃,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飞雪之中,毛泽东豪情万丈,酣畅淋漓地写下了一生中最为快意的诗作《沁园春•雪》。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城,当时延安城还只有一条一百多米长的街道,那座默默矗立在清凉山上俯瞰破败古城数百年的宝塔,日后成为中国人心目中革命圣地永久的标志。
  延安,从此成为中国民族解放动动和民主革命的指挥中心与大本营。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李文:
  “延安当时文化机构主要分布在清凉山,清凉山的上面当时有《解放日报》,还有新华通讯社,中央印刷厂。”
  
  在延安这块贫瘠偏僻的土地上,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却发出了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借助通讯社、报纸、电台。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理想传向全中国,通过英国友人林迈可,指导建立的英语广播部,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追求传向全世界。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李文: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1940年12月建起来的,当时用的是苏联的设备,条件非常的艰苦,你比如说要做一些节目,在窑洞里没有隔间设施,就把羊毛毡子,钉在墙上,这样来隔音,外边挂个厚厚的门帘,所以播音的时候,有时候外边的羊叫,有时都能传进来”。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总部杨家岭,陕西籍作家杜鹏程,在《保卫延安》一书中,曾有一段生动的描述:驻扎在延安周围的战士们,夜里眺望着杨家岭的方向,因为他们想象着,那里,窑洞里的灯光下,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思考着中国的命运。
  
  陕西社科院 研究员 郭林:
  “1937年完成的《实践论》、《矛盾论》,38年的《论持久战》还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以及以后的《纪念白求恩》、七大作的《论联合政府》,这些非常著名的纲领性的经典著作,都是在延安的窑洞里头写下的,在小煤油灯底下,坐在小木条板凳上完成的。”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渡过了十三个春秋,延安,一时间成为中国革命的心脏,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先生说,当长征结束后,一位富于冒险精神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时,他发现了一群充满自信,和乐观进取精神的革命老兵,他们的穿着及对农民事业的献身精神,被斯诺写进了《西行漫记》一书,使全世界的读者为之神往。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李文:
  “对毛泽东的印象来讲,斯诺有一个基本的评价,他认为毛泽东代表了中国贫困阶层的千百万人口,所以毛泽东应该是一个领袖人物,他这个时候认为毛泽东非常平易近人,比如说他一边在街上走,一边跟这个青年人聊天说话,这在斯诺看来好像是不可能想象的,因为毛泽东当时在全国的知名很高了,是红军的领袖人物,因为这件事,他感觉到这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西行漫行》让人们惊奇的发现,重庆之外,原来还有另外一个生气勃勃的中国,抗战期间,美、英、苏等国记者,在重庆发起组织了,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突破了重重封锁来到了延安,这是继斯诺的《西行漫记》之后,世界媒体对中共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权,规模最大的一次报道。在采访期间,共产党与人民的鱼水关系,延安政权实施的三三制的直选方式,减租减息土改政策,实现粮食自给的大生产运动,都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这些外国记者眼里,延安是一座巨大的实验室,延安人是一支正在壮大着的力量,他们能够打败日本人,并治理好这个国家,他们在延安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在斯诺的影响下,斯诺的夫人海伦对延安进行了持续四个月的访问,在《续西行漫记》中,海伦回忆说,在我1937年访问延安之后的十年期间,一篇全新的民间传说和民族神话在延安窑洞里,在延安的山沟里诞生了,一种新思想,一种新人物,正在地球上最古老、最恒久的文明中心开拓着新天地。
  佳县农民李有源在世代传唱的小曲里添入了全新的内容。
  
  李有源后代 李锦鹏:
  “这个窑洞,是当年我爷爷就在这个窑洞住,这个地砖是1942年冬天,我爷爷就坐在这个地砖上,编出了《东方红》”
  
  悲伤的信天游,第一次溶入了欢快的旋律,并铸就了一个影响中国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符号。
  国难当头,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他们视延安为中国的净土,为中华民族的新生的圣地,他们从北平、上海、武汉、长沙,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一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奔赴延安。
  自由的空气,宽大的空气,快活的空气,我走进这个城后,首先就嗅着,呼吸着而且满意着这种空气,这是诗人何其芳,抵达延安后的歌唱。
  在国际友人爱泼斯坦的眼中,那个时候,延安像个农村,安逸而纯洁,与其说它是中国的军政中心,不如说它好像是中世纪一所学院的校园。太阳在半荒芜的,但是特别吸引人的土地上,奏响了宁静而又欢快的乡村乐章。
  1940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派往中国的秘密观察员埃文斯•卡尔逊,在他出版的两本新书中,客观地叙述了1938年他访问延安的种种见闻,热情洋溢地预言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的试管。
  
  陕西音乐家协会 崔炳元:
  “那个时候的情感,那个时候的热情是那样的纯粹,是那样的淳美,所以说我想象啊,那个时候,包括冼星海这样的大家在内,还有比他年龄大,比他年龄小的一些老师和学子,肯定有很多年轻人的热情,这个热情,往往就是说推动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变化的真正动力所在。”
  
   桥儿沟教堂当时成了延安鲁艺的所在地,人们可能无法想象,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一曲气势磅礴、撼人心魄、经久不衰的伟大交响,竟在这里诞生。
  
  陕西音乐家协会 崔炳元:
  “因为有了历史,才有了文化,也正因为有了文化,又创造了新的历史。”
  
  费正清先生说,在延安文艺领域盛行木版画,因为成本低,并且易于大量复制。
  大合唱和一种古老的乡村舞蹈形式结合,产生了一种称为秧歌的新型艺术形式。秧歌是一种穷人的戏剧,它采用民歌曲调串联舞步,寓教于乐地表现日常生活的主题,普通大众对革命理想产生了一种信仰,它强调人民的解放,一种新的文艺出现了。
  1944年七月,美国官方代表团,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派驻延安观察组在延安等地,进行为期十个月的实地考察。考察结束后,观察组在写给美国国务院、美军司令部的报告中毫不掩饰他们的观点,中国共产党人将在中国生存下去,中国的命运不是蒋的,而是他们的。
  
   第九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