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结膜炎 儿童:《望长安》的解说词_第八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9:20:24
第八集 鼓舞风神
  
  1984年,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的电影《黄土地》横空出世,当许久沉没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裹挟着苍凉与厚重的历史,气势恢宏地傲立于世人面前。
  
  作家 陈忠实:
  “我们这儿一个很有名的编剧张子良,《黄土地》,就一个《黄土地》,把哪个陕北腰鼓一下打向全国去了。那个铺天盖地的腰鼓,尘土卷起的那些农民打着腰鼓,那个场面,那震撼的可能不光是中国人。”
  
   陕北,历史上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直接对垒的地带,地势险要,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古时,在这里戍边守塞的士卒,身配腰鼓以激励斗志。而在其后的发展演变中,鼓流传到民间,逐渐演变为庆丰收,兆吉祥的腰鼓舞。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副院长 程鹏民:
  “秦汉的时候就有腰鼓了,他们把它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敌人来了,我要敲击腰鼓来报警,两军对战的时候,我要敲击腰鼓来助阵,凯旋而归的时候,我要打击腰鼓来庆贺。”
  
  鼓是精神的象征,鼓是力量的表现,《周易》中有鼓之舞之以尽神
  鼓的出现使舞蹈得到飞跃,成为祭祀仪式的极致,也成为极具神韵的艺术形式。
  
  老农甲:
  “以后把身体保养好些,接着打腰鼓的时候就好些.”
  
  老农乙:
  “农村的时候讲迷信,为了喜庆,人过年好,一年时运好,就闹这个秧歌。”
  
  狂欢喜庆的闹秧歌,闹社火,腰鼓是构成它们的主体的灵魂部分,最著名的是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数百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有天下第一鼓之美誉。
  炫目夺魂的腰鼓仿佛要让一切静止的东西都随之舞动起来
  
  老农乙:
  “我就是六七岁,那时候还穿着留档裤,出门走不动,人家背着呢,到了村里边把我放下来就去打腰鼓,我们一家人都闹秧歌,就我妈不会,其他都会。”(看老农甲)“他是老师傅”
  
  记者:“老师傅,他教你的?”
  
  老农甲:
  “嗯,这个安塞腰鼓为啥出了名呢?就是从毛主席在延安那个时间,这儿中央的单位又多,毛主席在延安哩,就从那个时候,安塞腰鼓陕北腰鼓就出了名啦,那个时间我们还没闹上呢,我还一满(都)没闹上呢,那个时间我们还小呢,还是小娃娃着呢。”
  
  ……(两老人舞起了腰鼓)
  
  额头密密的皱纹,随着腰鼓动起来,流泻着岁月的沧桑,生活的艰辛。然而,腰鼓舞起来,身手还是那么敏捷,无数的酸甜苦辣都融化在这欢快激越的鼓舞之中,老人的心头永远和着这激情澎湃的鼓点,那是超越时间让生命升华和腾跃的鼓点。
    1952年,安塞腰鼓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后,荣获特等奖,自此蜚声海内外。
  这是2008年的正月,一片瑞雪中,劳作了一年的人们,在震天的社火鼓声里,迎来了乡村一年一度的狂欢节。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着锣鼓,吹着唢呐,尽情歌舞,腰鼓队还要挨家拜年,旧称:沿门子,邻村之间的腰鼓队互相拜年,那叫:搭彩门。
    现在,这些旧俗已经不多见了,但元宵节这一天,却能看到另一番腰鼓表演。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各路鼓手大显身手,互比高低,此时此刻,仿佛天地间的一切都在随之欢腾、舞动。
    当男人们成群集队地打腰鼓闹秧歌时,女人们早已用窗花将喜庆和欢乐洒向世界。那边是充满动感和力度的腰鼓,这边是一派祥和与静美的剪纸,相映成趣的景致里,是内心世界的平衡与和谐。一幅《老鼠嫁女》的剪纸,以风趣的故事,优美的造型,浓郁的乡土气息,再现了童话的魅力,这是安塞剪纸大师,李秀芳的杰作。
  
  李秀芳:
  “鸭子吃菜虫这是,这是鹰抓兔,老鹰抓兔子”
  
  剪纸伴随着她度过艰难的岁月,也使她走出了黄土高原。早在1982年,她就应邀在法国雷恩市国际博览会上表演剪纸,参观者无不被她熟练利落,极富艺术感染力的精湛技艺所折服。
  
  作家 高建群:
  “在陕北,几千年前的农家老太太就把艺术的绘画的三维空间表现到四维空间,而毕加索在上世纪初,才开始表现的。”
  
   貂蝉的家乡米脂县,年逾八旬的周苹英的剪纸,营造了一个古拙简洁、凝重老练,有着画像石般厚重的艺术世界。她用剪纸表现祖先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的古老传说,用剪纸演绎着那些家喻户晓的戏曲故事,也用剪纸讲述着喂牲口、赶车、纺线、饮酒、吃饭这般的日常生活。几十年里,她一直用剪纸的喃喃低语,与窑洞外的世界对话,这跨世纪的对话,在2000年9月,跨过了太平洋。
  美国圣本笃、圣约翰、和华沙女子大学,举办了为期6个月,周苹英、杜君祖孙剪纸艺术展,圣本笃大学不仅收藏了展览的全部作品,并出版了题为《祖母的剪纸》的作品集。
  
  周苹英孙女 杜君:
  “应该说他们看不懂,因为他们不了解这种文化,但是展览的这种形式,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他们感觉到新奇,他们感觉到忽然看到,呀,还有这么一种艺术,这么的美。”
  
  剪刀在手里仿佛舞蹈的精灵,纸随剪转,形随意生。佳县的郭佩珍,让这舞蹈的精灵呼唤出更多的精灵。花草树木和各种动物,在她的手上玲珑剔透,影廓优美地呈现出来,古老的神话也复活于这精灵的世界,那应该是民族的生命标志和文化的生命基因。她耐心细致的将眼中和心中的大千世界,在剪刀和纸张的舞蹈中呈现。她的《陕北风情图》被称为剪纸世界的清明上河图。
  
  郭佩珍 (指着自己的剪纸作品):
  “这是我的娘娘,这是我的妈妈,这是我的两个弟弟……”
  
  她用剪刀叙述家族的历史,《童年的回忆》于1998年,荣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博览会金奖。
  
  16#
回复 
作者:回望长安  回复日期:2009-12-15 08:47:00  如果说闹秧歌、绞窗花是陕北逢年过节的喜庆。那么,信天游,就是黄土高坡上的寻常日子了。
  信天游千百年来的歌唱,是一首永远都在书写的抒情诗,是一幅不断镌刻在黄土高原上的风俗画。
  
  陕西音乐家协会 崔炳元:
    “生在哪个地方,长在哪个地方的人,这个陕北民歌就同他们的农作物一样,是他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在精神上很有依靠的一种东西。”
  
  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土高原,这片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着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副院长 程鹏民:
  “陕北这个地方,我们应该说是沟壑交错比较大的一个黄土高原吧,人和人的交往会站的特别远,有一首信天游唱的是:你在那山上哟我在那沟,就是你在山上我在沟,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就是两人看见都很容易,但是要说话呢就比较难,所以他在交流交谈的时候呢,就会有一种很大声的拉了很长的音调去说话。”
  
  黄土高原的特征与信天游的风格互为表里,相互阐释。见景生情而信口编唱的曲调,高亢悠长,与黄土高坡上劳作或行走的背影,相映成趣,和谐自然。
  
  作家 高建群:
  “陕北民歌就是它的那种赤裸裸的表达感情的方式,那种热烈那种真诚,(唱)六月里日头,腊月里个风,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
  这个,三月里桃花满山山红,世上的男人咋就爱女人……天上个星星排队队,人人都有个干妹妹。最后是。骑上哪骆驼峰头头高,人里头就数咱二人好……
  就在那种空旷的、辽阔的,充满了那种,而且又是哀怨的那种东西。”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
  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
  四妹子儿爱上一个三哥哥,
  他是我的知心人。
  三十里铺来遇大路,
  戏楼这拆了修马路。
  三哥哥今年一十九,
  咱们二人没盛够。
  三哥哥今年一十九,
  四妹子今年一十六。
  人人说咱二人天配就,
  你把妹妹闪在半路口。
  
  20世纪30年代,陕北绥德的一个村庄里,情窦初开的王凤英和本村的三哥哥郝增喜相爱,并私定终身,他们的恋情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家里和村里人的反对。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副院长 程鹏民:
  “这在当时是很不得了的一个事,你一个16岁的和一个18岁的,你们两私下里好了,就遭到家里人和村里人的反对,当里有一种反抗的精神在里边,但家里人反对的时候呢,这个三哥哥就参军走了,然后给一个首长当警卫员,到了延安,这个人到了延安后,毛主席还接见过他。”
  
  离家动身哪天,王凤英恋恋不舍,默默流泪,郝增喜一步一回头,无限留恋地走出村口,他们的故事被当地人编成了信天游,也就是信天游代表曲目之一《三十里铺》的雏形。
  
  文化学者 肖云儒:
  “信天游里唱离别,唱闺怨的特别多,闺怨、思念、离别这种东西,所以这种东西我觉得它反映了这块土地上曾经有过的苦难,但这个苦难一旦进入艺术,它便成了财富,又营养着这块土地上已经不再苦难的人们。”
  
  这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悲怆与激情,悲是彻骨的悲,爱是彻底的爱,活是执着的活。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这是一种精神的空气,黄土高坡上的人们在其中呼吸视听。
  17#
回复 
作者:回望长安  回复日期:2009-12-15 08:48:00  越过黄土高坡,翻过秦岭,便进入陕南,在这里民歌又以别样的形式,生长出灿烂的艺术之花,这里是汉水的上游,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一种歌谣的源头。《诗经》中周南和召南部分,25首歌谣的流传地,主要就在这一带,这别样的歌声有一个优美的名字,紫阳民歌。
    紫阳是用道教名号命名的地方,道教南派创始人张平叔曾在这里修行。
    早在秦末汉初,紫阳先民就在汉水流域生存繁衍。明清两代,以鄂、川、湘、皖为主的大量移民迁入陕南垦荒,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陕西事件,人口迁徙所带来的文化融合和地域特色,决定了紫阳不仅有秦楚文化的沉淀也有巴蜀文化的烙印,于是紫阳民歌便有了明显的南方印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来源于南方的唱本,形成了紫阳民歌北地南腔,南北融汇的特点。
  
   陕南民歌 洗衣裳(民歌唱段)
  
  女:
  “姐儿生的胖哟我下河洗衣裳,
  手拿杉木棒坐在石板上”
  
  男:
  “二嫂子,”
  
  女:
  “哎……”
  
  男:
  “你拉个号子嘛,”
  
  女:
  “不得行咯。”
  
  男:
  “给你二百钱咯,”
  
  女:
  “我见过的,
  姐儿生的靓哟我下河洗衣裳,
  一条毛辫子搭在胸口上。”
  
  男:
  “二嫂子,”
  
  女:
  “哎,”
  
  男:
  “你过来下嘛,”
  
  女:
  “我有点怕呀,”
  
  男:
  “那你就走么。”
  
  女:
  “我有点舍不得哟,”
  
  作家 贾平凹:
  “你到陕南一看,陕南跟个山它都是大山,都是一高一低,一高一低,它那个民歌的旋律也都是,忽而高上来,忽而下来,就是很尖锐的那种东西。”
  
  陕南民歌对唱:
  ……
  “听不清歌的啥东东,不敲了就。。。”
  
  山歌不唱不开怀,磨儿不推不转来。
  这是紫阳民歌手的浪漫情怀。
  
  劝酒歌:
  “若是你能喝酒,桌上都几劝酒,那么就举杯请喝,姐儿把酒斟,杯杯都要喝清那。”
  
  城关镇新桃村的何氏三兄弟,在当地被誉为唱家,他们对紫阳民歌如痴如醉,民歌渗透在他们的骨髓中,也伴随着他们生活。
  
  何耀志:
  “紫阳民歌多的很嘛,小调大部分都是带爱情的,山歌多得很,山歌它见啥唱啥,你就是在坡上干活,干到累忙了,太阳大得不得了,他就唱太阳,看见啥就唱啥。”
  
  何耀信:(唱)
  “草帽子来黄鹤楼,狂风吹到水里头,”
  
  何耀礼:(唱)
  “你要沉就沉下底,你要留就留住头,你莫给奴家丢想头”
    “太阳大了带个草帽满天飞,风吹着跑了,吹来了股风把草帽子揭起跑了,吹到河里去了,就说:你要留就留住头,你要沉就沉下底,笑…… 。”
  
   2006年日本专修大学文学研究科的博士生饭岛奖,为了研究中国民歌,慕名来到了紫阳,老人们质朴的演唱,让他喜出望外,这位年轻的日本人萌生了拜何氏兄弟为师父的想法。
  
  何氏兄弟:
  “他要拜我们为师,他还买了些东西来,他说我要拜你们三位为师,我说你学这个有啥意义?他说:我觉得好,回到我们日本去,我学了我也好唱,再就是我把我们日本人给你们陕西领来,叫他们到陕西来听民歌,我回去跟他们说,陕西的民歌唱得好得很。
  我们就直接教他,按我们紫阳的方言教他,他都学了几句了,也有花鼓,也有山歌,也有小调,各种各样的歌他都能唱几句了。
  他说的挻好,他说陕北民歌,陕北他也去过的,他说陕北民歌好像是个男同志,紫阳民歌好像是个女同志,唱得很优雅。”
  
  采茶女:
  “三月三那,山茶山哟唷吆,姐妹采茶呀,心喜欢哪哟唷吆,山山飘清香,处处好茶园,山山飘清香,处处好茶园……”
  
   紫阳民歌丰富的形态,和出色的表现力,令人惊讶于歌唱的魅力,和融合性文化的五彩斑斓,那里有巴蜀的强悍雄浑,有荆楚的柔美清丽,也有关中的质朴通达,还有江南的洒脱灵秀。
  不同的文化交融,编织成艺术的瑰丽彩虹,在某种意义上紫阳民歌,也成为传承历史的载体。
  
    
  
              第八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