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是血液病吗:《望长安》的解说词_第六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04:21
第六集 雁塔题名
  
  地处黄河西岸的陕西洽川,古称有莘国。
  有莘国自古出美女。文王之妃,武王之母太姒就是洽川的美人。《诗经•大明》里的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描绘的就是渭水边上,周文王迎娶太姒的盛大场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开篇之作中的情景是洽川流淌着的爱情故事,周文王和太姒的浪漫和飘逸,穿越数千年的时空而风情万种。
  早期的中华文明,在三秦大地上臻于成熟,诗情画意与文治武功交相辉映,人文灿烂同赫赫汉唐互为表面。西汉时期,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迎来如日中天的时代。疆域的开拓,呼唤着思想的大一统。因此,董仲舒提出了崇儒更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中华帝国两千多年的统治思想。与此同时,西汉帝国另一项文化壮举也在酝酿之中。那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修史。
  韩城市芝川镇韩奕坡的高岗上,一座苍劲、古朴高达四十米的祠墓,背负巍峨梁山,面对滔滔黄河,气势非凡。长眠在这里的就是写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
  巨石铺就的汉朝古道,铭记着司马迁这位文化巨子的不朽功勋和悲惨遭遇。司马迁继承父职,任汉武帝的太史令。他一边主持西汉历法的修改工作,一边开始千秋名著《史记》的写作。公元前104年,正当司马迁全神贯注投入《史记》的撰写时,灾难却不期而至。天汉三年,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与单于遭遇,经过八昼夜的战斗,终因弹尽粮绝,不幸被俘而降。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极为震怒,欲诛杀李陵全家。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教授 徐卫民:
  “司马迁是一个很耿直的人,他就觉得汉武帝在李陵事件上的做法是错误的,在朝廷上就提出了反驳,结果这样就动了龙颜,汉武帝就很不高兴。因为封建社会皇帝说了算,所以在当时他就要受刑。”
  
  历史惊人的相似,在遥远的西方,早于司马迁200多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培养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思想巨人。但是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却因引进新神和败坏青年这两项罪名被判饮鸩自杀。
  
  文化学者 肖云儒:
  “两个伟人的死,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之死和我们的司马迁之死,两个人都非常执着、坚韧,但是在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语境之下,两个人采取了不同的选择,但都很伟大。而司马迁选择非常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苏格拉底他也是为了真理,他毋宁死,执政官说你改口,你承认你错了,我就叫你活下去。”
  
  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忍受着旷世屈辱,司马迁用残缺的悲愤之躯,以一个封建知识分子罕见的道德力量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一个伟大文人的真性情,写成了一部空前绝后,光耀四海的《史记》。
  
  文化学者 肖云儒:
  
  “从司马迁的活着,虽然是苟活,但是一种巨大的责任感,不但是史官的责任感,而且是民族的责任感,历史责任感的表现。”
  
  《史记》以百科全书式的宏大叙事结构历史,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一百三十篇的鸿篇巨制。跨越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描绘了社会群体各个阶层的人物和命运。不仅如此,在西汉王朝恢弘的文化大背景下,司马迁将朝鲜、大宛、乌孙、康居、大月氏、安息、匈奴等友邦异域的历史尽收笔下,大大增强了《史记》的魅力。
  
  清华大学教授 李学勤:
  “司马迁确实是非常博通的,能够把这些重要材料都集中起来,都综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司马迁,我们就不可能全面的看到这样一个历史。”
  
  在《史记》前后,西方出现过希罗多德的《希波战争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撤战争史》这样的历史巨著。他们以宽广的视野,描绘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真实地反映着历史变动的轨迹。如果说西方史家大多偏重军事、政治和大人物的功绩,那么司马迁在关注大历史的同时,更多地则肯定了普通民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史记》是中国史学的标杆,也是中国文学的丰碑。由《诗经》而《史记》三秦大地上的文学幼苗历经数百年而灼灼其华,乃至盛唐时更是灿发奇葩。中国文学发轫于诗,而中国诗的辉煌则在唐代。那是一个诗歌创作空前繁盛的时代,也是一个诗家辈出的时代,更是一个全民诗兴喷薄的时代。闻一多先生因此感慨,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
  公元730年,出生于中亚碎叶城的李白,满怀憧憬地来到了长安城,初来咋到之时,一首《蜀道难》,李白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老诗人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此天上谪仙人也。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官场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李白一生两次作客长安,虽然处处受到礼遇,享尽了众星捧月的荣耀,但并没有机会登朝入仕,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当他登临终南山,远眺长安,领略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时,怅然若失。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谁能想象这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他的长安梦,竟如秋风落叶般凄凉。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不染人间烟火气的诗句,是终南山里的一位与李白同岁的诗人所作,诗人名叫王维。仕与隐,是中国文人生命的双重旋律。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冠长安的王维。年轻时代同样充满着入仕的激情。然而开元二十六年,奸相李林甫执政的时候,王维失意,他在长安附近购买下了宋之问的辋川别业,开始了他独善其身的生活。王维的诗歌与泼墨山水画,极淡极简。苏轼称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心素以闲,清川淡如此。王维没想到他后来会被尊为诗佛,他的诗作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更没想到,他的水墨画被后人推崇为南宋文人画之鼻祖。
  12#
回复 
作者:回望长安  回复日期:2009-12-15 08:35:00  公元746年,出生中州巩义的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来到长安,但是他却在长安的繁华中,饥寒困厄。这位自称少陵野老的诗人,与岑参、高适同登大雁塔时,看到的是: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的长安。敏感的诗人发出了盛世危言。公元755年10月,安史之乱前夕,杜甫去奉先看望家人,途径骊山脚下,此时,唐玄宗、杨贵妃正在华清宫避寒,宫中传出丝竹乐响,与幼子号啕饿死的凄惨景象,撞击着诗人的胸腔。悲愤的诗人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绝望与呐喊,定格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尖峰上。去奉先的路也是通往桥陵的路。桥陵是唐玄宗花了当时三分之一的国家财政,为其父李旦修建的陵墓。诗人从“崇冈拥象设,沃野开天庭”的宏大气象,看到了“荒岁儿女瘦,暮途涕泗零”的悲苦现实。杜甫将一己命运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从而铸定了他的伟大。
  与诗圣杜甫志向相同的陕西耀县人孙思邈却选择了一条悬壶济世的从医之路。他因幼年的遭遇放弃科举,多次谢绝隋唐皇帝的征召,行医时扶危济困,精勤不倦,关爱妇幼。70岁编撰中医巨著《千金方》,完成了中国药王的伟大使命。
  隋唐时代朝廷为选拔官员,采用的是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美国汉学教授威尔斯•韦廉斯评价,这项制度在古今任何一个大国中都可算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制度。科举以诗取士,唐代那些渴望建功立业的文人骚客,挥洒着浪漫无拘的想象,以诗文会友,晋谒达官,在渭河两岸弹奏出一曲曲自由奔放、欢快的大唐乐章。唐中宗神龙年间的时候,张莒高中进士后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于是便有了雁域题名的风雅,凡新科进士及第,都要游宴、登塔、题壁。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孟郊第三次应试登进士弟后的颠狂。这一年,诗人已四十五岁。白居易是雁塔题名中最为青春的,“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16岁时,白居易吟唱着“烧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到长安应试,27岁时,白居易高中进士,35岁的时候,白居易当上了周至的县尉。
  
  作家 叶广岑:
  “白居易当县尉的时候曾经也是很寂寞的,单身,三十多岁,从野外挖了一束蔷薇,就种在那个南墙的墙根儿下边,写了一首诗叫: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种春,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作夫人。”
  
  仙游寺位于周至县境内,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乘龙快婿的典故,引出大唐文人学子们的无限假想。公元806年白居易与朋友陈鸿、王质夫,一同来到仙游寺,游玩之中谈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感慨之时,王质夫邀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白居易的诗为《长恨歌》,称陈鸿的传为《长恨传》。今天,《长恨歌》中的悲情角色,唐玄宗和杨贵妃一个葬在泰陵,一个远在马嵬坡,遥遥相望。“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终成千古哀怨。
  长安城里的生活就是写不尽的诗,开元年间,一个天寒微雪的日子,三个齐名的诗人,王之涣、高适、王昌龄走到长安的一家旗亭,适逢宫廷乐手和几位妙伎会在宴乐,三人私下约定,看乐伎唱谁的诗最多,第一位唱了王昌龄的两首七绝,第二位唱了高适的一首,王之涣沉着地说,最后那位长相最好的如果不唱我的诗,我就拜你们为师,第三位歌伎一开口就唱出了“黄河远上白云间”。果然是王之涣的那首著名的《凉州词》。
  
  西北大学文学院 教授 李浩:
  “在唐代的时候呢诗歌和音乐在一块配合。诗歌是可以演唱的,那么诗歌呢有着音乐的翅膀它传播的也非常广,传播在宫廷里,传播在民间,传播在中原地区,传播在四边少数民族。甚至传播到越南、韩国、日本,甚至波斯地区,传播得非常的远大。”
  
  1977年,日本现代作家依田义贤创作的话剧《望乡诗》在东京公演,深受日本民众的欢迎。剧中这位身着日本裘,昂然出风尘,最后殁于唐土的阿倍仲麻吕有一个中国名字,叫晁衡,是唐玄宗给他起的。西安兴庆宫遗址内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碑则刻着李白的《哭晁衡》,诗文记载了阿倍仲麻吕与中国诗人的深厚情意。
  公元753年,作为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在唐朝已经度过了37年,正值当时日本派来的第十一批遣唐使准备回国,这勾起了阿倍的思乡之旅。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王双怀:
  “阿倍仲麻吕也叫晁衡,他生在盛唐时期,当时晁衡和很多诗人都非常好,和李白的关系也非常好。晁衡最后要回国了,回国以后呢,结果遇到风暴,传说他遇难了,遇难了以后,很多的朋友包括李白,非常痛心,李白就做诗,说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清苍梧。那就表现了他对晁衡的一种深切的怀念,其实晁衡并没有死。”
  
  当年的日本遣唐使每每沉迷于中国的诗文,他们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并将白居易的作品在国内以《白氏文集》《白氏长庆集》出版发行。《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它的作者紫式部,自幼便随父学习汉诗,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造诣,作为一条彰子皇后的女官,紫式部曾给皇后讲授《白氏文集》,日本学者丸山清子曾作过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中白居易的诗多达106处。而此时的白居易还在洛阳的香山上研墨笔耕。从日本古代到明治维新,中国文学以绝对优势影响了日本文学,以致出现了日本的汉文学,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有唐一代,与唐诗争艳的,还有书画。出生西安的颜真卿,自成一派,是唐代书风革新的领袖。陕西耀县人柳公权,卓然独立,为书家一代宗师,后人称两人为颜筋柳骨,影响至今。临潼人阎立本,学艺父兄,师法顾恺之等诸绘画大家,其代表作《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达到了,变古象今,天下取则的辉煌境界。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是846年,白居易去世后皇帝写的悼念诗,这一年,离大唐的覆灭还有半个世纪。
  856年的一天,诗人李商隐决意离开京都长安,离行时,他再一次登上了城南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声嘳叹,长安留在了诗人的背后。
  
  
   第六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