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杀人罪怎么判刑:汉民族浴火重生——汉文化的复兴与开疆扩境的革新皇朝——隋皇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2:42:37
汉旗飘飘*浴火重生——汉文化的复兴与开疆扩境的革新皇朝——隋皇朝                                                 
他—— * 让华夏帝国再次旭日东升  
他——*实现了武悼天王的血愿*使炎黄的基因还在延续
  
隋皇朝的统一结束了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上长达360余年、最长的南北分裂时期。这是五胡民族与汉民族完成融合的标志,他消弭了以往造成国家分裂的民族因素,开辟了隋唐繁荣强盛的前景。这次大统一为后代皇朝再一次重新奠定了国家的版图和开创了历史的发展机遇,也为华夏第二帝国的中兴奠下了深远而牢固的基石。
   隋皇朝由于执政时间的短暂而往往被我们遗忘,但他在人类历史发展史上的地位是无法被我们疏忽和遗忘,他为华夏文明的复兴与汉文化的延续立下的奇迹功勋,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无法取代的。他又是汉文化没被历史长河淹没的拯救者,在隋皇朝建立的同时,他就为华夏文化的复兴重新种下了民族复兴的种子。
           一·汉民族濒临消失   
   自东汉灭亡后中国经历了漫长而混乱的四分五裂的时期。汉民族陷入了长达360余年的厮杀战乱之中,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经历了西晋短暂而荒唐的统一,到了东晋时,在经过了漫长的战乱后,实际上在当时的中国我们的祖先——汉族已经变消沉、疲惫、颓废、迷惘。此时的中国已经接近死亡了,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已不是汉人,而是被汉人称之为蛮夷的民族。因为汉人已没有力气在作战了,强壮的青年大概大多战死,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妇,没有能力阻止异族的入侵,眼看着中原沃土被外人占据。据《晋书》记载,塞外内附有三十万人,入塞匈奴有数十万人,羯族和其它进入中原大地的十九种种族有一百多万人。而这些只是有记载的。南北朝时期,更是各种蛮族大批的进入中原,人数已经多于中原人。就是说北方少数民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把中原瓜分了。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在西南:公元306年,巴氐族人李雄称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在北疆:公元315年,拓跋族人猗卢称王,建国号代,占有蒙古地区。
  在关中:公元319年,汉臣刘曜称帝,定都陕西西安,改汉为赵,史称前赵。前赵臣羯族人石勒称王。
   随后: 公元351年,后赵臣氐族人符健称王,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前秦。 
    继前秦:公元386年,前秦臣羌族人姚苌称帝,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前秦臣拓跋圭称王,建国号魏,史称北魏。
  在北国:公元384年,前秦臣鲜卑人慕容泓称王,建国号燕,史称西燕,占有陕西地区。前秦臣鲜卑人慕容垂称王,建国号燕,史称后燕,占有河北地区。 
    公元337年,东晋臣鲜卑人慕容晃建燕,史称前燕。 
  在西北:公元407年,匈奴人赫连勃勃称大单于,建国号大夏……
  五胡、十六国乱我中国,我汉人在蛮夷的血腥屠杀之下,业已濒临灭种之灾。这时的中原人已不是汉时的中原人,汉朝的原有人口早已不足的一半。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个羯族人石勒,在他的军队里以我们汉人作为军粮,行军作战以人为食 ,毫无人性可言。此时的中国开始蛮夷化,赐胡姓废汉声,比起秦汉朝已经完全是一种经济文化的倒退。多年的战乱使中国的文化、建筑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多少百年的文明古城成为灰烬,多少文化宗卷遭焚毁。战国、秦汉时期的艺术基本是看不到了,外来的宗教文化逐渐统治中国,中原大地上到处兴建大大小小的庙宇,供奉着外来的神;外来的佛教已远远的压过汉人推崇的儒教,异族的音乐、舞蹈、佛教的雕塑、绘画完全统治了中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有一较短时间的统一外,全国基本上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这一时期,除武悼天王——冉闵兴起五战驱胡于一时,在当时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再无汉人的身影。只可惜冉闵壮志未酬,只有天地为之大恸,想我华夏再有冉氏之雄者?不知又历多少磨难炼狱……
                     二·开皇之治时期  
  1·高祖文皇帝——杨坚
    由于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实现统一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中国各阶层各族人民的迫切要求。历史的发展必然迫切需求一个能改变和领导这个时代的人出现,这时一个伟大而闪亮的名字开始响彻中华大地——他就是大隋高祖文皇帝—杨坚。 
    历史上对于他就象前朝的伟大君主一样,在他身上也有了太多的故事和传说:《隋书 · 高祖本纪》载:高祖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神光满室。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
    初唐的李延寿在《北史》中赞美隋文帝, “皇考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
    《资治通鉴》载: 
  陈后主遣散骑常侍周坟、通直散骑常侍袁彦聘于大隋。后主闻大隋高祖文皇帝状貌异人,使彦画像而归。帝见,失态无状,惊狂仆地,大骇曰:“吾不欲见此人!”亟命屏之。
  《隋书》卷五十《庞晃传》云: 
  时高祖出为随州刺史,路经襄阳,卫王令〔庞〕晃诣高祖。晃知高祖非常人,深自结纳。及高祖去官归京师,晃迎见高祖于襄邑。高祖甚欢。晃因白高祖曰:“公相貌非常,名在图箓。九五之日,幸愿不忘。”高祖笑曰:“何妄言也!” 
  《隋书》卷七十八云:
  韦鼎之聘周也,尝与高祖相遇,鼎谓高祖曰:“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公相不可言,愿深自爱。”
       2·开皇之治
    隋文帝以勤政节俭而著称,依靠人才,推行汉化与改革,严谨地辅以释`道的教化,稳定了统一的国家,以经济迅速繁荣富庶而成为人类发展史的奇迹。
1·祛胡化复汉姓·为赢得统一和顺应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新趋势,在奴化政策统治下的北胡政权里,他就首先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他一再以静帝名义,改26年前宇文泰以奴化汉人的所赐番姓手段,命:“诸改姓者,速宜复旧”,“已前赐性,都复其旧”,为汉民族的复兴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2·灭胡政复旧制·开皇元年的第一件事,是“易周胡官仪,依汉魏之旧”,彻底祛除周朝的六官和大前疑等四辅臣制,恢复了传统的省寺台府官制,建立了三省六部等一套比较完备的行政体系。
3·移夷礼嗣汉仪·立国后命“牛弘,辛颜等采梁齐《仪注》,以为五礼”,建社庙时“改周制,左宗庙右社稷”,制礼仪必作乐,据《周礼·考工记》载“太常雅乐,并用胡声”,“音律多变,积仪不定”,隋文帝大怒,而引以为汉之耻!直到平陈后得南方遗文旧物,才确定华夏正声!开皇14年(594)诏行新乐,于是全国礼乐律令复又大备,重续了汉文化的正统。
4·推行宗教信仰自由·这一政策,使宗教成为分裂以后支持统一的力量,又不至于像十六国南北朝时等一些国家那样成为干政的国教国师。隋文帝用适宜的 .把宗教平衡地纳入了正常的生活和皇权之中,稳定和繁荣了社会的基础。这一经验,得到后世大多数朝代的效法。
5·善待社会士人知识阶层·他重视一切人才,如智者(佛)李德林(文)等通过笼络他们来博弈人望,沟通各阶级人民的感情,稳定社会民心和生活次序。隋文帝并不是单单依靠军事力量来巩固自己的皇权,在以关陇集团武川系统为基础的政治核心下,而是采取种种有效战略来巩固统一和安定,使开皇之治得以实现。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条件,主动而明智地配合与化解各阶级矛盾,来调动社会生产积极性。
6·贴事民生·1·息兵事农,以促生产·在隋皇朝建立的同时,隋文帝就推行裁军,扶养农桑,增实国民经济建设的政策。等平陈后,他即下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实际推行了“拒为流寓之人,竟为乡里之号”的军户的经济社会地位,为息兵养战的屯田.奠下基础,也为农业和农村充实了几十万劳动力,加速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2·平均地权·隋文帝颁新树政,重审受田,而使均天下之田,以达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美景。他对狭乡里田不见詹的问题十分关注。按高相建议,推行划户等依均征役的“输籍之法”,来减轻农民负担,吸引逃亡归籍旧农编民,稳定社会,增加税收,以禀国库民生。
在他力图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他又采取了50岁以上者不收庸役的先例。肯定了老者的历史贡献,以褒颐养,推厉敬老之风。为汉文化的优秀传统起了表率。文帝躬行节俭,肃清吏治,农民在这宽松安定的社会里致力生产。20年间,创造了一经济飞速腾飞为主导地位的繁荣富庶为特征的“开皇之治”。
7·隋文帝内修制度,外抚四夷,崇尚节俭,勤理政务。
    隋炀帝杨广曾这样歌颂过父亲:“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区夏,拯群飞于四海,革凋敝于百王,恤狱缓刑,生灵皆遂其性,轻徭薄赋,比屋各安其业。恢夷宇宙,混壹车书。”曾孙子越王杨侗这样赞美他,“高祖文皇帝圣略神功,载造区夏。”
   后世的魏征赞叹道:“皇帝载诞之初,神光满室,具兴王之表,韫大圣之能。或气或云,荫映于廊庙;如天如日,临照于轩冕。内明外顺,自险获安,岂非万福扶持,百禄攸集。”  
   宋朝的陈普在《历代传授歌》中歌颂道:“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大儒王夫之赞评道:“隋文之待威也,固以古大臣之任望之;威之所以自见者,亦以平四海、正风俗为己功。”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读通鉴论》:“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自隋文帝开始穿黄袍以后,从此中国后代皇帝都穿黄色的衣服了。 
                三·隋太宗武(炀)皇帝广时期·  
1·为了适应国家开始呈现的南盛北衰,东盛西衰趋势,营建了东都洛阳,开通南北大运河,改善了水陆交通网,重新规划国土开发和布局。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大运河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地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安,在有利于军事和政治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万代。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隋炀帝为中国后代子孙万代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他对中国的功绩是不朽的、是很难有人比拟的......只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劳民伤财导致灭国。如此浩大的工程谁修建都不讨好,谁建都会伤国体。有谁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还有谁敢做如此大的手笔?大概只有气魄同样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文史专家顾一平先生说,大运河凝聚着决策人隋炀帝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敢办前人不敢办的大事的自信和决心。唐朝文学家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人拿杨广和大禹来比,足以说明唐人对炀帝修运河的功绩是万分明了的。事过几百年到了宋朝时候发大水的时候这条千里隋堤还救了成千上万家人的性命。王安石在《白日不照物》诗中云:“隋堤散万家,乱若春蚕箔。”隋炀帝开创的南北大运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丰功伟业这是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是后代造史者想诋毁所掩盖不住的。因为它的存在就是铁证,不像其它原始史料被销毁了。
 
2·重视教育、寻求典籍、开创科举、修订法律(改革创新)隋炀帝诏命天下诸郡绘制各地风俗物产地图,编撰《诸郡物产土俗记》131卷、《区宇图志》129卷、《诸州图经集》100卷。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颁《大业律》。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改官制,设五省、三台、五监、十六府等。杨广修订了法律,主要是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炀帝即位,以高祖禁网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恶之条。凡五百条,为十八篇。五刑之内,降从轻典者,二百余条。诏施行之,谓之《大业律》。”《大业律》,没有再修订,《唐律》就是依照着《开皇律》与《大业律》修订的。 
在旧门阀.衰落的条件下,改革官制和科举.。在文帝选才的改制基础上,始建进士科,确定了科举制。这和确立三省六部行政制与改革世袭官制一起,为社会转型作了.上的准备。
3·为弭合内部矛盾与五胡乱华历史悲剧的重演,他采取了安边开境的政策,以求消解南北朝时致乱的外部因素。为此总共10次征巡吐谷浑,突厥,高丽等。广开西境,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西巡张掖),派遣国使四处活动。。。。。。他不仅要完全恢复汉晋州郡旧日华夏国土,还要使大隋帝国成为世界强国,以求扬我华夏国威于四海,以达天下大同之天朝中国之祖宗弘愿!
4·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胡戟教授说:“秦始皇做过的事,他(隋炀帝)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 
  《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评价隋炀帝:“儒家修史者对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观众的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个无节制地使用权力、有豪华宫殿和享有无限声色之乐的世界中,只能产生这种感情上的共鸣。在中国的帝王中,他决不是最坏的,从他当时的背景看,他并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适合巩固他父亲开创的伟业,而他在开始执政时也确有此雄心。”
  尽管ArthurWright说:“(隋炀帝)既被视为典型的亡国昏君,在一大团歪曲的历史记载和传奇性道听途说之下,今人即想窥测此人的真实性格,至多也只能瞥见其一二。”但是他所建立的功业是不朽的,大运河、科举制度无不影响深远,造福于中华。  
             四·隋朝的六大武功
1。南征林邑(今越南中南部):大业元年炀帝委任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负责南征林邑,之前刘方将军已经把交趾(今越南河内)平了。林邑的征伐是历史上中国军队在最南方的征伐,不仅挫败雄壮的大象军阵的攻击,而且攻下了异国的首都,这是中国历史少有的地道的侵略行为。震服了南海百蛮,从此对隋朝贡不断。这是中国的辉煌,是中国古代史的荣光。
2。驯服契丹:公元605年(大业元年),因契丹人侵扰营州。隋炀帝诏令通事谒者韦云起监领突厥兵去讨伐契丹。“尽获其男女四万口,女子及畜产以半赐突厥,余将入朝,男子皆杀之。” 契丹人从此对隋朝服服帖帖,朝贡不断。
3。征服突厥:早在开皇四年,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就向宰相虞庆则行跪拜礼,以后的莫何、都兰等汗号都是由隋朝册封的。隋炀帝亲巡突厥,戎胡屈膝臣服,俯首帖耳。这也为以后唐太宗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有些现代人看唐朝疆域的看法,隋朝的疆域竟比唐朝大。当时就连唐太宗也感慨的说:“大业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马之强,自古已来不过一两代耳。”
《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说:“在炀帝全盛时期,西突厥人对他似乎是一个次要问题,一个以少量代价即能为中原帝国所用的累赘。”
4。降伏流求:大业四年,派遣贲郎将陈稜与朝请大夫张镇周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隋军斩杀了流求国国王欢斯渴刺兜,俘获其子岛槌,并摧毁流求的宫室。
5。震服伊吾:大业四年,隋朝在灭亡伊吾国后,设立了伊吾郡和柔远镇,薛世雄兴建的“新伊吾城”成为隋朝控制东西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
6。占领吐谷浑:吐谷浑比突厥人文明一些,处在半游牧半定居阶段。其首都在青海湖西四十五里的伏俟城。控制着丝绸南路河西走廊主干线青海道,此路是当时连结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最长的陆路交通干线。吐谷浑人还占据着西秦故地。经过大业四年和五年的两次征发,吐谷浑可汗伏允仅仅率数十骑潜藏于泥岭之中而逃走,吐谷浑仙头王率男女十余万来归降,其中六畜有三十余万。吐谷浑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数千里。吐谷浑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皆为隋有。炀帝在吐谷浑故地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西海郡就设置在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炀帝命令把隋朝天下所有犯轻罪的人移居到吐谷浑故地居住戍边,并发西方诸郡运粮以供给之。命刘权率军镇守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大隋在吐谷浑故地置州、县、镇、戍,实行郡县制度管理,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隋炀帝的此次亲征,彻底的征服、占领了吐谷浑。彻底的打开丝绸之路,畅通了中国与西方的联系。震服了西域各国,从此西域各国对中国朝贡不断。隋书赞曰:“竟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并遣兵戍之。每岁委输巨亿万计,诸蕃慑惧,朝贡相续。” 
                  五·隋朝的衰落与灭亡
  隋皇朝共传位三代四朝天子: 大隋高祖文皇帝杨坚、大隋太宗武(炀)皇帝杨广、大隋代宗恭(义宁帝)皇帝杨侑、大隋仁宗献(皇泰主)皇帝杨侗。大隋之盛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此时的中华帝国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甲兵强锐,威动殊俗,幅员万里。大隋疆域之辽阔宏大超过了以往的所有朝代,据《资治通鉴》记载:“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历代之盛,极于此矣。”这个时期是中华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全盛黄金期,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当时的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响,这个朝代也是日本对中国称臣朝贡的朝代之一。
   隋末隋炀帝统治期间,劳役不息,天下死于役,导致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隋朝也随之很快灭亡。但是,历史上有很多类似隋朝的大一统王朝,如汉、唐、宋等,在王朝末期也经历了隋末的残酷腐朽统治,但是大都能够依靠惯性苟延残喘很长时间。隋朝一度海内一统,繁荣昌盛,却"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原因何在?
  回顾历史,隋末,天下地主武装纷纷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权为根据地的关中地区最多,关中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阶级上层人物,在地方上势力强大,在社会上声望卓著,在政治上能量很强。李渊在《授三秦豪杰等官教》一文写到,"义旗济河,关中响应,辕门辐凑,赴者如归。五陵豪杰,三辅冠盖,公卿将相之绪馀,侠少良家之子弟,从吾投刺,咸畏后时,扼腕连镳,争求立效"。说明了关中豪强的数量、质量很高,势力强大,在受到朝廷的压迫后,反心尤盛。所以,在统治集团变乱时期,这些豪强,借机起事,纷纷而起。
  再看江淮到岭南地区,这些地方原来都是南朝的统治地区,有众多支持南朝的豪强地主,隋朝建立之后,它们大都成为隋朝的异己力量。所以,后来在南方地区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反抗隋朝的叛乱,其时,陈之故境,大抵皆反。隋文帝虽然平定了这次大暴动,但是采取的是镇压和妥协结合的方式,很多叛乱头领后来成为了州郡的刺史、县令,所以这股强大的势力并没有被根除,一旦天下有变,这些潜在的力量立即起兵反隋。
  还有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今河南、山东一带地主起兵的数量也很多。中原矛盾素来复杂,妄起风波,旧号难治(三国时期,曹操为稳定河北曾经建都于邺)。隋征吐谷浑后,国家马驴死者十有八九,后征高丽,隋炀帝诏征马匹十余万,主要出自中原,中原富人因此破家者十家而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如此激化,隋政权的根基已经摇摇欲坠。
  于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三股势力,以李渊、杨玄感为代表的隋朝高官显贵,以萧铣、沈法兴为代表的南朝残余势力,以梁师都、刘武周为代表的地方大族豪强群起反隋,锋镝鼎沸,星离棋布。史家有论,称割据叛乱为"土崩",农民起义为"瓦解",隋政权不仅失去了天下民心,而且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地主阶级的支持,顷刻间土崩瓦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可见,隋炀帝实施苛暴的徭役、兵役,毫无限制地压迫劳动人民,甚至贵族地主,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地主反抗,固然是隋政权灭亡的直接原因。但是,隋朝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其情况颇似秦朝,外表强盛至极,在大一统的表面下却涌动着各种割据势力的暗流,统治阶级内部埋藏着深刻的不安定因素,统治基础很不稳固,这种隋政权本身固有的缺陷,才是隋朝在强盛之际,转而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 
       六·后人评议隋朝记·:
   魏征修《隋书》称文帝:“躬节俭,平徭赋,仓禀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身,小人名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虞,区宇之内晏如!”
《资治通鉴》·《隋书·地理志》注断:“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毛太祖评隋如是说:“隋实为秦之第二!”
   美籍汉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感慨:“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下,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的帝国时期。大一统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长城重新得到修缮,政府开凿了大运河(这为后来几百年间的繁华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伟的宫殿,中华帝国终于得以重振雄风。”
     隋皇朝是一个永远无法被我们遗忘的皇朝,他在短短的37年里为盛唐华夏帝国和中华民族的中兴奠下了千秋不朽的基石。他的历史内涵,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史,疆域史上对唐和以后的朝代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深远而悠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