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拉面和日清哪个好吃:大学生心理特点与保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2:56:22
(一)、大学生心理特点与保健
   走过动荡的青春期,来到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园。在这里,他们将开始人生最宏伟的设计,在这里,他们将从幼稚走向成熟。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其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从大多数的心理学观点来看,他们属于青年中期,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如辨证思维的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完善、同伴群体的形成、价值体系的稳定等,但作为一个群体,大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一些独特性。
               
    作为有幸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形式逻辑思维的水平,而是继续走向更高一层,即辨证思维。其特点是:

(1)对问题的思考不限于寻求原因与结果的逻辑关系,而是把由经验决定的合理性判断也引入思考过程中,并把它当作重要的标准来使用。

(2)辨证思维能力的发展取决于自我调节能力和目的感的发展。所谓自我调节能力,是指个人把现有的心理结构更系统地运用于新知识体系和新的环境中。目的感是指与生活的价值、目标和职业方向有关的同一性。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形成后推理能力(即辨证思维能力)的发展,取决于通过有力的自我调节来不断实现人生目标这种日渐加深的目的感的发展。这就是说,青年的思维已转向对现实计划的思考,并使具有创见的洞察力同内心控制力和分析性认识评价获得平衡。这样的思维能力可为生活定下更明确的目标,做出更详细的准备。
                              
    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同中学生相比,已更趋完善。虽然自我同一性在中学生时期就已经形成,但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人在依照社会需要、个人期待和年龄而改变自我行为的同时,会努力保留自己内心的同一感。这就是说,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仍在发展着,走向完善。事实上,根据莱文森的研究,青年期(含大学生时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存在以下特点:

(1)具有确认自我的哪些部分已不再适合继续保留的判断能力;
(2)具有忍痛割爱的能力;
(3)具有从以前被忽略的自我部分进行新的选择的能力;
(4)具有把旧的自我同新的自我结成“共存”关系的能力;不难看出,正是这些特点的存在,使得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更加完善成为必然。
       
    同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相联系,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也已经稳定地建立起来了,尽管这并不代表他们的价值观都是由理性来决定的。与此同时,大学生通常会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内在性的人际关系要素出发,建立起自己的同伴群体。这在中学生时期及其更早时期,是比较罕见的。
               
    除上述的共同特点之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还具有以下几个独特的心理特点。

(1)大学生的智力发展通常比较好,不存在智力低的问题。吴福元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RC)对大学生进行了一项智力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平均智商为116.08,属于中上智力或高智力水平。已故心理学家朱智贤主持的一项国家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2)考试焦虑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遍性问题。所谓考试焦虑,是指与入学考试、智能测验、学业测验等相关的焦虑,它是一种急性焦虑。考试焦虑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并时常危害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美国心理学家布朗使用测验焦虑问卷(TAQ),对大学生在期末考试前的情绪、心情与考试成绩的好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考试前担心、兴奋、情绪不佳的大学生,同考试前平均的相比,有考试成绩恶化的倾向。甚至有的学生因学期末考试焦虑而自杀。凌文辁等用医疗卫生拉森的测验焦虑量表(TAI)对中日大学生进行了焦虑测验,结果显示,中日两国大学生虽然在对考试的自信、对考试成绩的介意、认知妨碍、生理变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他们都具有对考试结果的担心、空想性的逃避,对考试的嫌恶和批判,以及伴随生理变化的不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