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4 工房如何建筑:山东会计人 - Powered by phpwind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06:54
概述
是指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功务具有内在联系的企业间的合并,亦称垂直式合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功务具有内在联系的企业间的合并。参与合并的各家企业,其产品相互配套,或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形成供产销一条龙;或期提供的劳务具有前后的联系。
示例
例如,汽车制造公司合并橡胶轮胎企业或汽车零配件厂,可保证汽车零配件的供应。又如1995年美国迪斯尼公司收购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可以使前者制作的娱乐节目通过后者传播给公众,而后者则可提高收视率。
优缺点
这类合并的结果,往往形成一个新的供产销一条龙或集娱乐制作和传播于一身的企业集团,增强企业实力。
不过,大而全的企业集团的形成,可能会因管理能力不足而丧失原有的灵活性和效率,这是合并前所必需考虑的。
理论分析
纵向合并的初衷在于将市场行为内部化,即通过纵向并购将不同企业的交易化为同一企业内部或同一企业集团内部的交易,从而减少价格资料收集、签约、收取货款、广告等方面的支出并降低生产协调成本。
从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角度看,纵向并购的关键问题是资产的特定性。资产特定性越高,市场交易的潜在费用越大,纵向并购的可能性就越大。当资产特定性达到一定高度,市场交易的潜在费用就会阻止企业继续依赖市场,这时纵向兼并就会出现。
对横向、纵向和混合合并
(l)横向合并,合并的结果将直接减少甚至完全消灭市场中的其他竞争者,从而导致市场上竞争者数目过少,集中度过高,最终形成独占,从而使市场的有效竞争受到威胁。
(2)纵向合并,其垄断性表现在合并发生后,没有参与合并的企业减少了交易的机会,而合并企业增加了对其他竞争者的不公平竞争优势.
(3)混合合并情况下,一些大企业可能通过实施低价倾销的市场策略,将竞争对手逐出市场,同时使潜在的竞争者不敢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根据世界各国规制垄断行为的立法。
对企业合并做出详细规定的是1968年出台的《合并准则》,对横向、纵向和混合合并进行规制,后来又于1984年对其修订。1992年推出新的《横向合并准则》,新准则在判断有无横向合并时,要求分析如下因素:合并是否明显导致市场集中;是否产生潜在的反竞争效果;是否影响充分的市场进入;能否获得合理的效益,而且该效益是当事人能通过合并获得的;是否为可免使当事人破产或被挤出市场的唯一途径。 纵向合并主要考虑生产商的市场份额,销售商的市场份额,当前进入市场的条件等因素。混合合并主要考虑被兼并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及该企业是否为同类市场中最大的厂商之一等因素。美国法院判例法理论主要考察潜在的竞争、构筑防御措施、互惠交易等。
秋水清 2009-02-27 14:33
混合合并(Conglomeration)
概述
亦称多种经营合并。没有内在联系的多种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企业之间的合并。混合合并是指从事不相关业务类型的企业间的合并。
示例
如机械制造企业合并房地产开发企业,或报业集团兼并旅馆等。美国纳比斯科仪器公司被克拉维斯·罗伯兹投资公司以250亿美元收购,就属混合合并。
优缺点
这种合并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散实施合并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实施混合合并,应考虑到企业是否对被并企业的经营活动有足够的管理能力,经营的行业过多,会分散管理层的精力。
这种合并一般不会影响市场集中度,对市场竞争不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因而不是反垄断法规制的重点。但随着混合合并行为日趋活跃,当其成为经济力量集中的一种主要途径时,其影响竞争的潜在威胁也就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减少竞争、易于促成垄断、引致不正当商业行为等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采取适当的反垄断规制措施,以避免它对经济秩序的不良影响。
起源
从混合合并的历史看,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混合合并缘于以下两点:
一是通过混合合并来从事多元化经营以达到优化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
二是因法律禁止寡头垄断企业在本产业部门扩大市场份额,在反垄断法的制衡下无法实现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从而迫使企业转为混合合并。
这种合并是二战后出现的一种新型合并方式,尤其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到了巅峰,成为第三次企业合并浪潮的主力军,使大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多样化程度极速提高。据统计,在美国1950年至1978年对其最大的200家公司所拥有部门数的调查中,这200家公司所拥有的部门数平均达到10.89个,其中最大的40家公司拥有部门数高达12.95个。
类型
依据企业企业希望进入的产品市场和现有产品市场之间的关系,混合合并通常包括四种战略类型:
①市场渗透型:企业在现存的市场中增加其市场份额;
②市场扩张型:企业在新的区域市场出售其现在的产品;
③产品扩张型:企业在现存市场上出售与现有产品相关的其他产品;
④多元化型:企业在新的市场上出售新产品。
中国企业混合合并现状
中国的企业合并之风,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更大化而进行的一种企业扩张行为。其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于河北省保定市和湖北省武汉市,并由此开始迅速扩展,在短短数年内,就形成了一股企业合并的浪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8年底,全国被兼并的企业已超过1500家,尤其是河北、河南、广东、江苏、四川等省,被兼并企业超过100家。到1993年底,全国已有1万多家企业被兼并,其中也不乏混合合并。从我国近些年的企业混合合并案来看,目前我国存在的混合式企业合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企业合并形式多元化。企业混合合并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是一种不同行业部门之间的合并。从我国目前的企业混合合并来看,行业覆盖面极广,如1987年华闽投资收购闽信集团案、1990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收购中信泰富案、1993年银建国际财务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合并案等,都使企业最终成为一个综合性生产经营实体。以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首都钢铁公司的混合合并案为例,其通过大量混合合并,使其经营部门由单一的钢铁业扩展到电子、机械、建筑、有色金属、轻纺、化学、造船、旅馆等十多个部门,成为一家国际性的大型混合联合公司。此外,从地域上来看,既有同地域合并,也有跨地域合并;从所有制形式来看,既有同种所有制合并,也有跨所有制合并;从产权转让方式来看,多为购买式兼并,但也有承担债务式、吸收股份式、控股式兼并,还有其他多种合并方式。
2.很多外商将混合合并视为进入中国市场较为安全和高效的方式,并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在目前我国实施严格的外资产业政策和外商对我国市场缺乏了解的情况下,以混合并购进入中国市场被外商认为是较为安全和高效的方式。如在粤海投资收购深圳啤酒厂、麦芽厂和中山威力洗衣机厂,岘壳集团并购顺德华宝公司,中策控股太原橡胶厂等典型案例中,外资都是以对我国的多个企业进行混合并购的方式进行的。如1992年至1993年的中策公司[1]收购案。中策公司先后购买了太原橡胶厂、杭州橡胶总厂、杭州啤酒厂、杭州低压电器厂的资产,组成四家合资公司,并于1992年与福建省泉州市41家国有企业合资成立泉州中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与大连轻工系统101家企业合资成立大连中策轻工总公司。除此之外,还有北京啤酒厂、青岛制药厂等国有企业也被中策公司收购,形成了当时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中策现象”。
3.中国企业对外资的兼并多是以借“壳”上市为主要目的。中国的海外企业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达到两万余家,资产高达数千亿元人民币。这些企业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中国国内的企业通过海外跨国兼并形成的,且多是以借“壳”上市为目的。中国企业的海外借“壳”上市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如当时香港最大的上市电子集团公司——康力投资有限公司由于财务危机而濒临倒闭,在这种情况下,中银集团与华润联手组成了新琼企业有限公司,先后向康力注资4.37亿港币,解救了康力,而康力67%的股权则转移到新琼企业手中,从而拉开了中资企业在香港兼并收购、买壳上市的序幕。这种借“壳”上市的兼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企业的资金筹募,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并使企业迅速建立起较高的知名度,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与横向合并与纵向合并相比,混合合并更具隐蔽性,其合并的真实意图一般很难被识破,从而在客观上逃避了法律的严密监控。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合并还能推动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企业可以利用混合合并实现企业的迅速扩张,发展多种经营,开拓和占领新市场,避免单一产业可能带来的经营风险,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而且,从我国近几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这种企业合并方式也为我国对外招商引资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在改进我国本土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提升其国际地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规制企业混合合并的理论基点
潜在竞争理论是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判例法和其1968年《合并指南》中所确立,并经1982年的《合并指南》、1984年的《合并指南》和1992年的《横向合并指南》加以固定的,对混合合并行为进行规制的基本理论。它是在假定相关市场上存在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的前提之下形成的,主要用于判定企业混合合并是否会由于限制了潜在竞争而产生反竞争效果的一种理论。依据该理论提出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某个合并,参与合并的一个企业是否可能作为竞争者进入某一相关市场。
这一理论的出现和应用,给其他国家的企业合并规制制度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并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重视。如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在1980年制定《关于审查合并等的事务处理基准》时,便将“合并的当事公司之间的潜在竞争程度”作为审查混合合并时应考虑的事项之一,欧盟也在其竞争法中运用潜在竞争理论来考察混合合并所产生的限制竞争效果。不仅如此,由于在国际企业合并所产生的限制竞争的效果中,多半是将外国企业作为潜在竞争者来分析这种潜在竞争对一国国内市场的影响的,因此,这一理论又被广泛应用于对国际企业合并的规制。实践证明,潜在竞争理论是目前规制混合合并时最为有效的理论。因此,我国在制定反垄断法时,在规制企业混合合并方面,可以借鉴该理论来指导立法和法律实践。
在引入何种潜在竞争理论时,比较美国式的潜在竞争理论和欧盟式的潜在竞争理论,我认为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引入美国式的潜在竞争理论可能更加合适一些。因为从我国目前出现的混合合并来看,通常内资之间的合并不会引起市场过度集中的后果,因为内资企业相对于国外企业,其经济实力仍存在较大差距,而且这种合并可以发挥企业之间优势互补、扩大规模效益的有利作用。但是,对外资以混合合并的方式并购内资企业对经济的影响则与前者有所不同,由于企业合并中的外资一方多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有很多还是跨国公司,它们对在我国国内已有的、占有相当市场份额的内资企业进行合并后,极易借此强化其市场支配地位,从而对我国国内的市场竞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认为应引入美国式的潜在竞争理论来分析混合合并行为,将欲进行合并的外资企业作为潜在竞争者,并主要对他们与内资企业的合并行为加以规制,以消除由于他们的合并而引发的对竞争的不利影响。
在适用潜在竞争理论时,由于其是基于一种主观的想象,即想象有一个企业可能或企图进入某一相关市场,因此它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为了使其适用更具可操作性,就要给它规定一些特殊的适用条件。依据美国式的潜在竞争理论,适用潜在竞争理论的特殊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
(1)潜在竞争者所要进入的市场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且存在市场进入障碍。即只有在潜在竞争者所要进入的相关市场已处于寡占或具有集中化倾向的状态时,消灭了位于该市场外或其财力的潜在竞争者的企业合并,才将是违法的。这是因为,如果进入标的市场的壁垒较低,且该市场存在着有效的竞争,则对于该市场内的既存企业而言,潜在的竞争者存在的意义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不足以对该市场产生显著影响了。也就是说,潜在竞争理论仅适用于标的市场已被实质性地集中化,并具有非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场合。
(2)存在作为潜在竞争者的企业,该企业为合并的一方当事人,且位于标的市场外或其周边范围。所谓潜在的竞争者,是指处于相关市场之外,但在时机成熟时可能进入该市场而成为新加入者的企业。这个潜在竞争者的认定存在两个要件:一是这个企业在事实上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如自己单独或者通过取得市场上的一个小企业)进入市场。如果这样,则标的市场的集中度将会降低或者出现其他有利于竞争的结果,且这种有利于竞争的影响是长期性的。二是该企业的存在对标的市场内的既存企业的市场行为能够产生重大影响,且这种影响是有益于竞争有效进行的影响。
(3)相关市场内的被取得企业本身已在该市场占据一定的市场优势。即合并当事企业一方的被取得企业,是处于相关市场内,且在合并前已在该市场内具有一定市场优势的既存企业。通过企业合并,该企业的优势地位将会被进一步加强,从而可能对相关市场上的竞争产生阻碍,不利于竞争的有效开展,因此应该予以禁止。
秋水清 2009-02-27 14:33
应付票据
概述
应付票据是指企业在商品购销活动和对工程价款进行结算因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而发生的,由出票人出票,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它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应付票据按是否带息分为带息应付票据和不带息应付票据两种。
分类
一、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应付票据是由出票人出票,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应付票据也是委托付款人允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款额的书面证明。在我国应付票据是在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下发生的。
商业汇票,是指收款人或付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由承兑人承兑,并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被背书人支付款项的票据。
商业汇票,按承兑人不同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如承兑人是银行的票据,则为银行承兑汇票;如承兑人为购货单位的票据,则为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汇票按是否带息,分为带息票据和不带息票据。带息票据是指按票据上表明的利率,在票据票面金额上加上利息的票据,所以,到期承兑时,除支付票面金额外,还要支付利息。不带息票据是指票据到期时按面值支付,票据上无利息的规定。目前我国常用的是不带息票据。
物业管理企业开出承兑的应付票据应设置“应付票据”帐户进行核算。开出、承兑时,按票面金额记入贷方,到期承付时,按票面金额记入借方,余额在贷方,表示尚未到期的应付票据数额。应付票据的明细核算按照其收款人的姓名和收款单位设明细,并应设置“应付票据备查簿”,详细登记每一笔应付票据的种类、号数、签发日期、到期日,票面金额、合同交易号、收款人姓名或收款人单位名称,以及付款日期和金额等。到期付款时,应在备查帐簿内逐笔注销。
二、短期应付票据与长期应付票据
应付票据是企业出具的、承诺在将来某一时日支付一定款项给持票人的书面凭证。
凡期限在一年或一个经营期内的应付票据,称为短期应付票据,属于流动负债;
期限在一年中一个经营期以上的应付票据,称为长期应付票据,属于长期负债。
短期应付票据有带息票据和不带息票据之分。
带息票据的面值就是票据的贴现值,在资产负债表,以面值列示负债外,还须将应付未付利息部分作为另一种流动负债列示。不带息票据的不是票据到期时应付的金额,这类票据可由企业签发用于向银行借款。理论上,应付票据均应折现,按现值计价。但若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出具的短期应付票据,由于若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出具的短期应付票据,由于发柰日与到期日相距很短,其折现值和到期值很接近,根据重要性原则,可略而不计,而按面值入账。但在营业活动以外出具的应付票据,如因借款而出具的票据,则不论期限长,应按现值入账。
短期应付票据主要有两种形式:应付商业票据和应付短期贷款票据。
应付商业票据是购买企业在正常商业活动中向供应商承诺在将来特定时日、支付一笔固定货款的票据。与应付账款相比,应付商业票据由于提出了付款的局面承诺,因而更是法律上的约束力,所以,当供应商对购买企业的资信程序不太了解或交易的金额较大时,为了降低风险往往会要求购买企业出具商业票据。但不论是哪种票据,通常都是按到期的金额即柰的(中本金)计价。如果是带息票据,那么,在每一会计期末,购货企业还应计提应付票据上的利息费用和相应的应付利息。为了经核算程序,通常只是在年末才计提当年至年末时的未到期票据上的累计应付利息和利息费用,而在每一月未则不作计提。
应付短期贷款飘扬是企业签发的、据以向银行举借短期贷款的票据。通常的做法是,票据上的借款利息由银行从贷款额中预先扣除。在飘扬上的借款利息由银行从贷款额中预先扣除。在票据到期时只需近票据本金偿付借款,而无需定期支付利息。在会计核算上,应付票据是按面值反映的,由银行扣除的贴现折扣则记入单独设置的“应付票据贴现” 账户。在票据续存期内,应付票据贴现应作为利息费用分期摊入各期,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直线摊销法。
应付票据的帐务处理
商业汇票经过出票承兑以后,应借记“库存商品”、“应付帐款”等帐户,贷记“应付票据”帐户。
例 某物业管理企业购入防盗门20扇,每扇600元,按合同开出4个月无息商业承兑汇票,支付购货款。另前欠红砖厂应付款4 600元,现以一张为期2个月的无息商业承兑汇票付款。根据开出的商业承兑汇票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商品——防盗门 12 000
应付帐款——红砖厂 4 600
贷:应付票据 16 600
2个月到期归还红砖厂货款,根据付款凭证,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票据 4 600
贷:银行存款 4 600
开出并承兑的商业汇票如果不能如期支付的,应在票据到期并未签发新的票据时,将“应付票据”的帐面余额转入“应付帐款”帐户,等下次支付款项时再按不同的付款方式做不同的帐务处理。如以存款支付,则贷记“银行存款”帐户;若重新开出票据时则贷记“应付票据”帐户。银行承兑汇票,如果票据到期,企业无力支付到期票款时,承兑银行凭票向持票人无条件付款时,对出票人尚未支付的票款金额转作逾期贷款处理;并按每天万分之五计取罚息。开出汇票的企业到期无力支付银行承兑汇票,在接到银行转来的“X X号汇票,无款支付转入逾期贷款户”等有关凭证时,应借记“应付票据”,贷记“短期借款”。
应付票据如何核算
应付票据是指由企业出具的,允诺在短期内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一种书面凭证。在我国,应付票据是用来核算企业在商品购销活动中由于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而发生的、用来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具有法律效果的商业汇票。商业汇票依照承兑人的不同,可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汇票依照其是否带有利息,可分为带息应付票据和不带息应付票据两种。商业汇票的承兑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无论是带息的票据还是不带息的票据,核算时一般均以面值对应付票据进行计价。
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人为企业的开户银行。股份制企业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时,首先持汇票和购货合同向开户银行申请承兑,经银行同意并缴纳手续费后,持汇票和解讫通知进行材料物资的采购。票据到期前,企业将款项交存银行,以便票据到期时及时付款。如果购货单位在票据到期日存款不足、无力支付,则承兑银行负有向收款人或收款人的贴现银行即持票人无条件支付票款的责任,银行将支付的金额看做是企业的短期借款,执行扣款并按日加收罚息。
商业承兑汇票的承兑人为汇票的付款人,不通过开户银行办理承兑,因此,在汇票到期时,如果付款人无力支付票款,则银行不承担付款责任,由收付款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同时,付款方开户银行对付款方处以票面金额一定比例或以一定金额为起点的罚款。
为了对应付票据进行核算,企业应设置“应付票据”科目。该科目的贷方用来登记本企业开出的应付票据的面值,借方登记偿还的应付票据的面值,期末贷方余额表示企业尚未偿还的应付票据的面值。同时,企业还应设置应付票据备查簿,详细登记每一应付票据的种类、号数、签发日期、到期日、票面金额、合同交易号、收款人的姓名或单位名称,以及付款日期和金额等资料。应付票据到期付清后,应当及时在备查簿中逐笔注销。
1.签发应付票据抵付货款、应付账款时。
借:物资采购 ×××
库存材料 ×××
库存商品 ×××
应付账款 ×××
贷:应付票据 ×××
2.支付银行承兑汇票的手续费时。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银行等金融机构收取的手续费应作为财务费用处理,因此:
借:财务费用 ×××
贷:银行存款 ×××
3.带息票据的利息处理。
带息票据在票面上往往标明一定的利率,该利率用来计算票据所含的利息。票据到期时,企业除了需要偿还票面金额外,还需要支付按规定计算的利息。
利息=面值×利率×票据期限
带息票据的利息一般都是在到期时一次性支付;如果利息金额较大,则应于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时计算应付利息费用。利息费用应当记入“财务费用”科目。
借:财务费用 ×××
贷:应付票据 ×××
如果利息金额不大,是否预提对会计报表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则可在票据到期归还本金和支付利息时,一次性计入财务费用。
4.票据到期支付本金和利息时。
借:应付票据 ×××
财务费用 ×××
贷:银行存款 ×××
5.到期无款支付时的会计处理。
如果企业到期无法支付的票据是银行承兑汇票,则银行将票款支付给持票人,企业就产生了一笔短期借款负债。企业应将应付票据负债转为短期借款负债,并将罚款支出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
借:应付票据 ×××
贷:短期借款 ×××
借:营业外支出 ×××
贷:银行存款 ×××
如果企业到期无法支付的票据是商业承兑汇票,则企业应将应付票据的本息转为应付账款,罚息同样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
借:应付票据 ×××
财务费用 ×××
贷:应付账款 ×××
借:营业外支出 ×××
贷:银行存款 ×××
秋水清 2009-02-27 14:35
应付帐款 (ACCOUNT PAYABLE)
是指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供应等而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
企业应付帐款入帐时间的确定,应以与所购物资的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或劳务已经接受为标志
应付帐款科目核算内容:
企业购入材料、商品等验收入库,但货款尚未支付,根据有关凭证(发票账单、随货同行发票上记载的实际价款或暂估价值),借记“物资采购”等科目,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等科目,按应付的价款,贷记本科目。
企业接受供应单位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应付未付款项,根据供应单位的发票账单,借记“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本科目。支付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企业开出、承兑商业汇票抵付应付账款,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付票据”科目。
企业与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应按以下规定处理:
以低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的,企业应按应付债务的账面余额,借记本科目,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分别以下情况处理:
企业以短期投资清偿债务的,应按应付债务的账面余额,借记本科目,按短期投资已计提的跌价准备,借记“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按短期投资的账面余额,贷记“短期投资”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金”等科目,按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大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科目,按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小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企业以其存货清偿债务的,应按应付债务的账面余额,借记本科目,按该项存货已计提的跌价准备,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按存货的账面余额,贷记“库存商品”、“原材料”等科目,按应交的增值税销项税额,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按应支付的其他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金”等科目,按存货的账面价值与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大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科目,按存货的账面价值与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小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企业以其固定资产清偿债务的,应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按固定资产已提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该项固定资产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固定资产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发生的清理费用,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按应付债务的账面余额,借记本科目,按“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余额,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科目,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企业以长期投资清偿债务的,应按应付债务的账面余额,借记本科目,按该项长期投资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按长期投资的账面余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等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金”等科目,按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大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科目,按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小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企业以无形资产清偿债务的,应按应付债务的账面余额,借记本科目,按该项无形资产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金”等科目,按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大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科目,按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小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企业以部分非现金资产和部分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应按支付的现金,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债务的账面价值减去以现金清偿的部分后的金额,作为债务的账面价值;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部分,按上述原则进行会计处理。
企业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同时债权人支付部分现金的,应将接受的现金记入“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债务的账面价值加上收到的现金后的金额与抵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按上述原则进行会计处理。
以债务转为资本,应按应付账款的账面余额,借记本科目,按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的份额,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或股本)溢价”科目。
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修改其他负债条件后未来应付金额小于债务重组前应付账款账面价值的,应将其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借记本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如果修改后的债务条款涉及或有支出的,应将或有支出包括在将来应付金额中。或有支出实际发生时,冲减重组后债务的账面价值。如果在未来偿还债务期间内未满足债务重组协议所规定的或有支出的条件,即或有支出没有发生,其已记录的或有支出分别情况处理:若按债务重组协议规定,或有支出的金额按期(按年、季等)结算,应当在结算期满时,按已确认的属于本期未发生的或有支出金额,作为资本公积处理;若按债务重组协议规定,或有支出的金额待债务结清时一并计算的,应当在结清债务时,按未发生的或有支出金额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以现金、非现金资产、债务转为资本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方式(混合重组方式)的组合清偿某项债务的,企业应以先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债务转为资本,冲减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再按上述原则进行处理。
应付帐款一般在较短时间内支付。有些应付账款由于债权单位撤销或其他原因而无法制服,或者将应付帐款转给关联方等其他企业的,无法支付的或无需制服的应付款项,应直接转入资本公积,借记“应付帐款“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企业根据合同规定预付给供应商购货定金或部分货款,也可以通过“应付帐款”科目核算。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则需认真分辨“应付帐款”科目各明细帐的余额性质,如为借方余额,则属预付帐款性质,应作为“预付帐款”项目填列于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项目中。
应付帐款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支付的应付账款。
秋水清 2009-02-27 14:35
固定资产(Fixed Assets)
什么是固定资产?
属于产品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或者影响劳动对象的劳动资料,是固定资本的实物形态。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长期发挥作用,长期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但其价值则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逐渐地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并构成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重要原则,一个企业把劳动资料按照使用年限和原始价值划分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对于原始价值较大、使用年限较长的劳动资料,按照固定资产来进行核算;而对于原始价值较小、使用年限较短的劳动资料,按照低值易耗品来进行核算。在中国的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通常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和工具等。
从会计的角度划分,固定资产一般被分为生产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用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等。
固定资产的价值是根据它本身的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它的磨损分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两种情况;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叫做折旧,折旧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限总和法等;固定资产在物质形式上进行替换,在价值形式上进行补偿,就是更新;此外,还有固定资产的维持和修理等。
从增值税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固定资产的角度讲,固定资产是指:
1.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
2.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07年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认定价值限制取消,只要公司认为可以的且使用寿命大于一个会计年度的均可认定为固定资产,按照一定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这里的规定与《企业会计准则》当中的规定范围要小,主要不包括房屋、建筑等不动产,因为销售房屋、建筑物缴纳营业税,不缴增值税。
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解释:固定资产 fixed asset。名。常用复数。公司用以经营的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有形资产为固定资产,如厂房、机器等。这些资产通常不能即刻转变为现金,但公司可依据会计和税收规定每年提取折旧。
固定资产的确认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
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一)固定资产初始计量原则
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固定资产的成本,是指企业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这些支出包括直接发生的价款、运杂费、包装费和安装成本等,也包括间接发生的,如应承担的借款利息、外币借款折算差额以及应分摊的其他间接费用。
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确定其初始入账成本时还应考虑弃置费用。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等义务。对于这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企业应当按照弃置费用的现值计入相关固定资产成本。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应当按照油气资产的弃置费用现值计入相关油气资产成本。在固定资产或油气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应当在发生时计入财务费用。一般工商企业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报废清理费用,不属于弃置费用,应当在发生时作为固定资产处置费用处理。
(二)不同方式取得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1、外购固定资产
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① 、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外购固定资产分为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和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两类。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各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
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信用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摊销金额除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外,均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2、自行建造固定资产
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入账价值。其中,“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包括工程用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企业为在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应按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增值税税额、运输费、保险费等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并按各种专项物资的种类进行明细核算。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应当按照本书“第十四章借款费用”的有关规定处理。
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包括自营建造和出包建造两种方式。
(1)企业为在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买价、不能抵扣的增值税税额、运输费、保险费等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并按照各种专项物资的种类进行明细核算。
工程完工后剩余的工程物资,如转作本企业库存材料,按其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转作企业的库存材料。存在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应按减去增值税进项税额后的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转作企业的库存材料。
盘盈、盘亏、报废、毁损的工程物资,减去保险公司、过失人赔偿部分后的差额,工程项目尚未完工的,计入或冲减所建工程项目的成本;工程已经完工的,计入当期营业外收支。
(2)在建工程应当按照实际发生的支出确定其工程成本,并单独核算。
第一,企业的自营工程,应当按照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机械施工费等计量;采用出包工程方式的企业,按照应支付的工程价款等计量。设备安装工程,按照所安装设备的价值、工程安装费用、工程试运转等所发生的支出等确定工程成本。
第二,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因进行负荷联合试车所发生的净支出,计入工程成本。企业的在建工程项目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取得的负荷联合试车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对外销售的产品,其发生的成本,计入在建工程成本,销售或转为库存商品时,按其实际销售收入或预计售价冲减工程成本。
第三,在建工程发生单项或单位工程报废或毁损,减去残料价值和过失人或保险公司等赔款后的净损失,工程项目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计入继续施工的工程成本;工程项目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管理费用,不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营业外支出。如为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报废或毁损,或在建工程项目全部报废或毁损,应将其净损失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
第四,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当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起,根据工程预算、造价或者工程实际成本等,按估计价值转入固定资产,并按有关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作调整。
3、租入的固定资产
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其所有权最终可能转移,也可能不转移。在融资租赁方式下,承租人应于租赁开始日将租赁开始日租入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4、其他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
(1)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本书“第八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十一章债务重组”的有关规定确定。
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1、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相等.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额÷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并根据其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管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
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2、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固定资产发生的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待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并按重新确定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
固定资产处置
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报废和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
一、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
固定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予以终止确认:
(1)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
(2)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
二、固定资产处置的处理
(1)企业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对其预计净残值进行调整。
(2)企业出售、转让、报废固定资产或发生固定资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固定资产成本扣减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
(3)企业将发生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应当终止确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
秋水清 2009-02-27 14:35
折旧率
“固定资产折旧率”的简称。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与固定资产原始价值比率。它反应固定资产价值分摊到成本费用中去的程度。
计提固定资产折IH首先要计算年折旧率(参见该条目),全面兼顾固定资产原值、净残值、使用年限等因素,然后在各月平均计提。折IEI率包括个别折旧率、分类折旧率和综合折IH率(参见各有关条目)。年折旧率 ··固定资产年折旧率”的简称。固定资产年度应计提折旧额与原始价值的比率,它反映在年度内转移到产品成本或有关费用中的固定资产价值的程度。年折旧率除以12即为月折旧率。
计算方法:
固定资产折旧率与折旧年限相关,所以应该先确定折旧年限.
会计上没有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应按多少年计提折旧,原则上说固定资产按几年计提折旧都不能说是错误的.
但是如果会计上的计提折旧年限和税法上的不一致时,年底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要调整,相对较麻烦,所以最好是按照税法规定来计提.
税法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如下:
1,房屋、建筑物为20年;
2,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3,电子设备和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残值率一般为5%。(内资企业5%,外资企业10%) 残值率是固定资产的残值率。残值就是固定资产报废的时候的价值。
比如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为10000元,残值率为5%,那么固定资产报废时的残值就是500元。
如果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 [?]
公式:
折旧率=(买入价-残值)/买入价 OR 折旧率=1-残值率
残值率=残值/买入价
年折旧额=买入价X(1-残值率)/折旧年限
月折旧额=买入价X(1-残值率)/折旧年限/12
秋水清 2009-02-27 14:36
税金
税金的含义与目的:
国家和地方自治体的大部分工作都以各种形 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国家负责外交、社会基础设施整备、经济政 策等与整个国家相关的工作。
另一方面,地方自治体负责福利、教育、保 健卫生、警察、消防等以生活环境为中心、与各区域紧密相关的工作。
我们则以“税金”的形式负担着以上各项工 作的所需费用。也可以换句话说,其性质实际上是一种我们为了能过安全、丰富多彩的生活而支 付的会费。
税金可以分很多种。其中与我们最密切相关 的税金就是居民税和所得税。
居民税(地方税)和所得税(国税)都是针 对个人收入所征收的税金,在收入金额认定等方面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另一方面,它们也有不同 之处,比如说所得税是针对本年度的收入征收的税金,居民税是在下一年度针对前一年的收入征 收的税金,而且它们的税率等也是不同的。
税金,企业所得税法术语,即纳税人按规定缴纳的消费税、营业税、城乡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教育费附加,可视同税金。
秋水清 2009-02-27 14:36
期间费用概述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营业成本,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 包括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
期间费用是指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产品成本的费用。它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与当期产品的管理和产品销售直接相关,而与产品的产量、产品的制造过程无直接关系,即容易确定其发生的期间,而难以判别其所应归属的产品,因而是不能列入产品制造成本,而在发生的当期从损益中扣除。期间费用包括直接从企业的当期产品销售收入中扣除的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我们经常说的“当期费用”一般就是指狭义的当期期间费用,也就是某个特定会计期的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如果广义的理解,当期费用应该包括当期期间费用和当期成本。
期间费用的差异
一、管理费用差异
(一)业务招待费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可以在“管理费用’’科目中据实列支,不得采取预提的办法。发生业务招待费时,借记“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科目。
税法规定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业务招待费,在下列规定比例范围内,可据实扣除: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在1500万元及其以下的,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净额的5‰;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3‰。
纳税人申报扣除的业务招待费,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证明资料的,应提供能证明真实性的足够的有效凭证或资料。不能提供的,不得在税前扣除。
几点说明:
1.上述标准中收入净额是指纳税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扣除销售折让、销货退回等各项支出后的收入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它业务收入。纳税人从联营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或从股份企业分回的股息等,不再作为计提业务招待费的基数,因为与其税后利润、股息有关的收入在对方企业已经计提了业务招待费。一般而言,计提业务招待费的收入可以“利润表”中经营利润以前的收入额为基数,经营利润以后的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等不应作为计算业务招待费扣除标准的基数。
2.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对业务招待费的扣除标准与内资企业所得税规定不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规定,企业用于同生产、经营业务有关的、合理的交际应酬费(业务招待费),应当提供确实的记录或者单据凭证,分别在下列限度内,准予作为费用列支:
(1)全年销货净额在1500万元(含)以下的,不得超过销货净额的5‰;全年销货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不得超过该部分销货净额的3‰;
(2)全年业务收入总额在500万元(含)以下的,不得超过业务收入总额的10‰;全年业务收入总额超过500万元的部分,不得超过该部分业务收入总额的5‰。
销货净额和业务收入总额是指企业销售收入或业务收入的账面净额,不包括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所收取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因此,增值税销项税额不计提交际应酬费。
按销货净额计算交际应酬费列支的行业有:工业制造业、种植业,养殖业、商业等。按业务收入计算交际应酬费列支的行业有:旅店业、饮食业、娱乐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金融业、保险业、租赁业、修理业、设计咨询业以及其它服务性行业。
跨行业经营的企业,应分别按销货净额或业务收入计算交际应酬费列支限额,如果划分不清的,可按其主要经营项目所属行业确定。
3.企业应将业务招待费与会议费严格区分,不得将业务招待费挤入会议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规定,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有关的合理的差旅费、会议费、董事费,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证明资料的,应能够提供证明其真实性的合法凭证,否则不得在税前扣除。会议费证明材料应包括:会议时间、地点、出席人员、内容、目的、费用标准、支付凭证等。
4.国家对代理进出口业务代购代销收入列支业务招待费问题有专门规定,代理进出口业务的代购代销收入可按不超过2%的比例列支业务招待费,超过2%部分作纳税调整。《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颁布后,该政策仍继续执行。
5.对主要从事对外投资、代理等业务的企业,没有行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业务招待费不能按照行业财务制度规定的比例执行。《关于没有主营业务收入企业开支业务招待费问题的通知》(财企[2001]251号)规定,凡是没有行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销售或者营业等主营业务收入的企业,可以按其所取得的各类收益不超过2%的比例,在管理费用中据实列支必要的业务招待费。企业所取得的各类收益,包括投资收益、期货收益、代购代销收入、其它业务收入等。在企业所得税处理上是否按照上述规定执行,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尚未对这类行业的业务招待费扣除比例做出明确规定。
差异及处理: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在于,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据实列支业务招待费,税法则规定在所得税前,限额扣除业务招待费。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各自规定的目的不同,会计制度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损益情况,允许业务招待费据实列支。但税收规定税前限额扣除,主要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防止纳税人税前多扣除费用,减少所得税税基。
企业平时发生业务招待费时,按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年末计征企业所得税时作纳税调整,以处理差异。
(二)各类保险基金和统筹基金
企业缴纳的各类保险基金和统筹基金,是指国家基本保障性质的保险。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用于各类保险基金和统筹基金所发生的费用,不受比例限制,按实际发生额计入“管理费用”科目核算。支付时,借记“管理费用”(职工养老金、职工待业保险金、法定人身安全保险金、保险费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税法规定,纳税人为全体雇员按国家规定向税务机关、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或其指定机构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等各种基本保障性质缴款,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可以在规定的比例内扣除。部分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为职工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缴纳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以及企业为职工建立的补充医疗保险,提取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上述规定适用于在辽宁全省以及其它省、自治区、直辖市按规定确定的试点地区。
非试点地区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继续执行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确定的标准,提取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福利费不足列支的部分,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准后列入成本,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上述规定在最新的税法与会计差异协调文件中已有调整:企业为全体雇员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或标准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可以在税前扣除。企业为全体雇员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或标准补缴的基本或补充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可在补缴当期直接扣除;金额较大的,主管税务机关可要求企业在不低于三年的期间内分期均匀扣除。
(三)允许列支的税金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印花税在“管理费用” 科目中核算。借记“管理费用”(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印花税),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税法规定: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印花税允许在管理费用中列支,计入当期损益。
(四)总机构管理费差异
上交的管理费是指总机构为其下属企业和分支机构提供某种服务,下属企业和分支机构按规定上交的管理费。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总机构向下属企业和分支机构提取的管理费,直接冲减“管理费用”科目。下属企业和分支机构缴纳的管理费也通过“管理费用”科目核算。借记“管理费用”(其它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税法规定纳税人按规定支付给总机构的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管理费,须提供总机构管理费汇集范围、定额、分配依据和方法等证明文件,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准予扣除。
税法对总机构提取管理费的条件、标准、计提方法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对下属企业和分支机构所得税前扣除的管理费也作了严格的规定。
1.提取总机构管理费的范围和条件。
(1)具备法人资格并办理税务登记的总机构。
(2)总机构对所属企业和分支机构人事、财务、资金计划、投资、经营决策实行统一管理。
(3)总机构无固定性或经常性收入或者虽有固定性或经常性收入,但不足弥补管理费支出的。
(4)提取总机构管理费的,包括总分机构和母子公司体制的总机构(母公司)。对母子公司体制的,管理费提取原则上仅限于全资子公司。
2.总机构管理费的审核管理。
(1)管理费的核定,一般以上年实际发生的管理费合理支出数额为基数,并考虑当年费用增减因素合理确定。增减因素主要是物价水平、工资水平、职能变化和人员变动等。通常情况下,应维持上年水平或略有减少。特殊情况下,增幅不得超过销售收入总额或利润总额的增长幅度,两者比较取低者。
(2)管理费提取采取比例和定额控制。提取比例一般不得超过总收入的2%。
(3)凡税收法规规定扣除标准的项目,按规定的标准核定。对一些特殊项目,应按下列原则进行核定:
①房屋租赁费。商业房屋租赁费应按合同数额核定;租赁自由产权房屋的,按剔除投资收益后的差额核定。
②业务招待费。按照管理费用总额和规定比例核定。具体比例参照税收有关规定。
③社会性支出。一般不得在总机构管理费中支出。由于历史原因而支出的学校经费,应剔除相关的教育经费。
④会议费。一般不得超过上年开支水平,特殊情况下需增长的,应严格控制增长额。
(4)总机构管理费不包括技术开发费。
税务机关应严格要求总机构按照收支平衡原则提取管理费。年终管理费有结余的,应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后余额全部转为下一年度使用,并应相应核减下一年数额。
3.管理费的扣除管理。下属企业和分支机构支付给总机构的管理费,应当提供总机构出具的有税务部门审定的管理费汇集范围、金额、分配依据和方法等证明文件,经主管税务征收机关审核后准予扣除,否则,不得在税前扣除。
下属企业和分支机构超过税务机关审批标准上交的管理费,应进行纳税调整,不得在税前扣除;低于标准上交的管理费,按当年实际上交数额据实扣除,其差额不得在以后年度补扣。
4.申报程序和资料。
(1)申请程序。原则上由总机构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税务机关逐级审核上报。为减少层次,缩短审批时间,也可以直接向审批机关申请。
(2)企业在递交申请报告时,须附有税务登记证(复印件)、上年度的纳税申报表、上年度会计报表和管理费收支决算说明(表)、本年度上半年会计报表和管理费用支出情况说明(表)、下半年预计管理费用支出情况说明(表)和本年度计划提取管理费的明细表(包括摊提企业的名称和具体数额)及其费用增减说明等资料。
不能完整提供上述资料的,税务机关不予受理。
5.违规处罚。对纳税人有意弄虚作假骗取审批管理费、多提管理费以及未经批准提取管理费的,税务机关不予审批,税前不准扣除,已审批的要撤销审批,进行纳税调整。此外,还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6.审批时间。
(1)申请提取管理费的总机构应在每年7月至11月底完成申报,超过期限的,税务机关原则上不予办理。
(2)申请附送资料不齐全的,税务机关应及时通知其在15日内补报,超过期限仍未补报或补报资料仍不符合要求的,税务机关可拒绝受理。
7.授权审批。总机构和分摊管理费的多数企业不在同一地区,或提取管理费的总额达到或超过1 000万元的,由国家税务总局审批。总机构和分摊管理费的多数企业在同一地区,且提取管理费总额低于1 000万元的,由总机构所在地省级税务机关审批。
8.总机构管理费的支出和审核。总机构管理费的支出范围应严格限定在总机构所发生的与其经营管理有关的费用,其列支和扣除应按照税收法规、财务制度规定的标准执行,与经营管理无关的费用,如资本性支出、非工资奖励性支出,不得列支扣除。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规定,“除经国家税务总局或其授权的税务机批准外,纳税人不得列支向其关联企业支付的管理费”。此内容见第十三章的详细讲解。
差异及处理:会计制度规定,下属企业和分支机构按规定上交的管理费可以据实列支,企业平时的账务处理,按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税法对总机构提取管理费的条件、标准、计提方法则进行了严格的限定,下属企业和分支机构如果上交的管理费不符合上述条件,或者超过税务机关审批标准的,均应按规定在年末进行纳税调整,即调增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同时,下属企业和分支机构低于标准上交的管理费,按当年实际上交数额据实扣除,其差额不得在以后年度补扣。
(五)劳动保护费
税法规定:纳税人实际发生的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可以扣除。劳动保护支出是指确因工作需要为雇员配备或提供工作服、手套、安全保护用品、防暑降温用品等所发生的支出。企业允许扣除的劳动保护支出的标准由省级税务机关确定,对不符合规定的,年末作纳税调整。
(六)差旅费、会议费、董事会费等费用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用于出差、组织会议等发生的各项费用,按实际发生额计入“管理费用”科目列支。借记“管理费用”(差旅费、会议费、董事会费)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
税法规定: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有关的合理的差旅费、会议费、董事会费,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证明资料的,应能够提供证明其真实性的合法凭证,否则,不得在税前扣除。差旅费的证明材料应包括:出差人员姓名、地点、时间、任务、支付凭证等。会议费证明材料应包括:会议时间、地点、出席人员、内容、目的、费用标准、支付凭证等。对不符合规定的,年末作纳税调整。
(七)会员费税法规定:纳税人加入工商业联合会缴纳的会员费,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工商业联合会节余的会员费可结转下年度使用,但须相应核减缴纳会员费的数额。纳税人按省及省级以上民政、物价、财政部门批准的标准,向依法成立的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缴纳的会费,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对不符合规定的,年末作纳税调整。
(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
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验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试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的折旧、与新产品的试制、技术研究有关的其它经费以及委托其它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不受比例限制,按实际发生额计入“管理费用”科目列支。借记“管理费用”(研究与开发费)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税法规定:
1.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允许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2.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及国有、集体企业控股并从事工业生产经营的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达到10%以上(含10%),其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除按规定据实列支外,经由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增长未达到10%以上的,不得抵扣。
3.亏损企业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只能按规定据实列支,不实行增长达到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办法。
4.盈利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比上年增长达到10%以上的,其实际发生额的50%,如大于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可就其不超过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予以抵扣;超过部分,当年和以后年度均不再抵扣。
5.纳税人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凡由国家财政和上级部门拨付的部分,不得在税前扣除,也不得计入技术开发费实际增长幅度的基数和计算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6.税务机关对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审核批准的程序规定如下:(1)纳税人进行技术开发须先立项,并编制项目开发计划和技术开发费预算。(2)技术开发项目立项后,纳税人要及时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享受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申请,并附送立项书、开发计划、技术开发费预算及有关资料,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无误后及时层层上报省级税务机关;省级税务机关应及时审核,并下达审核确认书。(3)年度终了后一个月内,纳税人要根据报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的技术开发计划,当年和上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及增长比例,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的应纳税所得额等情况,报经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查核准后执行。
7.对纳税人申报不实的或申报不符合规定的技术开发费,税务机关有权调整其税前的扣除额或抵扣的应纳税所得额;对纳税人故意弄虚作假骗取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和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以及未经批准擅自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税务机关除令其纠正外,并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8.工业类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根据生产经营和科技开发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由集团公司统一组织开发的项目,需要向所属企业集中提取技术开发费的,经国家税务总局或省级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以集中提取技术开发费。
集团公司向所属企业提取技术开发费,必须在每一纳税年度的7月1日前向国家税务总局或省级税务机关申请。集团公司向所属企业提取技术开发费的申请,需要附报以下资料:(1)纳税年度技术开发项目立项书;(2)纳税年度技术开发费预算表;(3)上年度技术开发费决算表;(4)上年度集团公司会计决算报表;(5)上一纳税年度集团公司所得税纳税申报表;(6)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它资料。
9.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集团公司集中提取技术开发费,由集团公司总部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审批。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集团公司集中提取技术开发费,由国家税务总局审批或由总局授权的集团公司所在地的省级税务机关审批。
10.集团公司所属企业依照经国家税务总局或省级税务机关批准的办法上交的技术开发费,出具批准文件和缴款证明,允许税前扣除,但不作为计算增长比例的数额。集团公司当年向所属企业提取的技术开发费,年终如有结余,原则上应计入集团公司的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经国家税务总局或省级税务机关批准结转下年使用的,应相应扣减下一年度的技术开发费提取数额;以后年度不再提取技术开发费的,其结余应计入集团公司的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11.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同样适用。 另外,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所购置的试制用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上述固定资产虽然是为研究新工艺、开发新产品而专门购置的,但并不属于税法规定的企业技术开发费的范畴,企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只能享受一次或分次税前扣除的优惠。无论是计算技术开发费较上年的增长比例,还是按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的50%计算加扣应纳税所得额时,均不再包括该项设备的金额。
差异及处理: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在管理费用中据实列支;税法规定符合条件的技术开发费,除据实列支在管理费用中的可在税前扣除外,还可以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在税前扣除。企业平时进行账务处理时,按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年末计征所得税时做纳税调减。
由于技术开发费增长幅度是以上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为基础计算的,因此,纳税人应建立“技术开发费抵扣台账”,以保证申报税前扣除的正确性。
(九)坏账准备
坏账准备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在税前扣除,参见第二章的内容。
(十)开办费摊销
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除购建固定资产外),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如果企业长期待摊的费用项目不能使以后会计期间受益,应当将尚未摊销的该项目的摊余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
税法规定: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应当从开始生产、经营月份的次月起,在不短于5年的期限内分期扣除。
差异及处理:会计制度规定开办费在企业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一次计入当月的损益;税法规定开办费分5年在税前平均扣除。企业平时进行账务处理时,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年末计征所得税时,将超过税法规定的扣除限额的部分做纳税调增。
二、营业费用
(一)广告费
广告费用是企业为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宣传推销费用。
1.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广告费用,借记“营业费用”科目,贷记“现金”、“银行存款”科目。
2.税法规定: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广告费支出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2%的,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
(1)广告费扣除限额的基数为销售(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它业务收入,不包括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
(2)纳税人申报扣除的广告费支出应与赞助支出严格区分。纳税人申报扣除的广告费支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广告是通过经工商部门批准的专门机构制作的;
②已实际支付费用,并已取得相应发票;
③通过一定的媒体传播。
(3)纳税人因行业特点等特殊原因确实需要提高广告费扣除比例的,须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适用8%广告费扣除比例的行业是:①自2001年1月1日起,制药、食品(包括保健品、饮料)、日化、家电、通信、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房地产开发、体育文化和家具建材商城等行业的企业,每一纳税年度可在销售(营业)收入8%的比例内据实扣除广告支出,超过比例部分的广告支出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②从事软件开发、集成电路制造及其它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互联网站,从事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的风险投资企业,自登记成立之日起5个纳税年度内,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广告支出可据实扣除。
上述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企业以及需要提升地位的新生成长型企业,经报国家税务总局审核批准,企业在拓展市场特殊时期的广告支出可据实扣除或适当提高扣除比例。
(4)粮食类白酒广告费不得在税前扣除。粮食类(含薯类)白酒广告费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这一限制包括广告宣传性质的业务宣传费在内。
酒厂或酒类生产企业直接为粮食类(含薯类)白酒所做的广告宣传费用一律不得扣除;上述企业如果同时生产其它类型的酒产品,且以整体名义所做的广告宣传费用支出,应按粮食类白酒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合理分配计算不得扣除的粮食类白酒的广告宣传费用。
对于主要经营酒类产品销售的商品流通企业,其为粮食类白酒所做的广告宣传费用一律不得扣除;对于上述企业以整体名义所发生的广告宣传费用,应根据粮食类白酒所占销售(营业)收入的比例合理分配计算不得扣除的粮食类白酒的广告宣传费用。综合性商场或酒类产品占所经营商品比重较小的商品流通企业,除非专为粮食类白酒进行广告宣传,否则不再分配计算不得扣除的粮食类白酒广告宣传费用。
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加强粮食类白酒的税收管理,合理引导酒类消费,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安全,有效解决我国白酒生产消耗粮食较多的问题。
(5)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规定的要求,不得进行广告宣传的企业不得扣除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3.差异及处理: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的广告费用据实在营业费用中列支;税法则对广告费用支出规定了明确的税前扣除标准,同时规定超过扣除限额的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所以企业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应按规定作纳税调整。
为了便于管理,企业应当设置“广告费税前扣除台账”,为各年度申报企业所得税做好基础工作。
(二)业务宣传费
1.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的业务宣传费据实在“营业费用”科目核算。发生时,借记“营业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税法规定:
(1)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业务宣传费(包括未通过媒体的广告性支出),在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5%范围内,可据实扣除。
(2)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或行业管理规定不得进行广告宣传的企业或产品,企业以公益宣传或者公益广告的形式发生的费用,应视为业务宣传费,按规定的比例据实扣除。
3.差异及处理: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的业务宣传费据实在营业费用中列支;税法规定,业务宣传费超过50/M的部分,本年度做纳税调增,同时规定,以后年度也不得在税前扣除。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限制企业开支过多的业务宣传费,侵蚀企业所得税税基。
(三)保险费
保险费主要是指企业列支的各类商业保险费用。
1.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的各类商业保险费用据实在“营业费用”科目中核算。借记“营业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税法规定:
(1)纳税人参加财产保险和运输保险,按照规定缴纳的保险费用,准予扣除。保险公司给予纳税人的无赔款优待,应计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2)纳税人按国家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法定人身安全保险费,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据实扣除。
(3)纳税人为其投资者或雇员个人向商业保险机构投保的人寿保险或财产保险,不得税前扣除。
(4)保险公司给予纳税人的无赔偿优待,应作为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3.差异及处理:企业平时按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年末计征所得税时,对税法规定的允许税前扣除以外的保险费,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四)佣金差异及处理
1.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的佣金支出,在营业费用中据实列支。
2.税法规定:纳税人发生的佣金符合下列条件的,可计入销售(营业)费用:
(1)有合法凭证;
(2)支付的对象必须是独立的有权从事中介服务的纳税人或个人;
(3)支付给个人的佣金,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超过服务金额的5%。
此外,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规定,对从事房地产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向境外代销、包销企业支付的各项佣金、差价、手续费、提成费等劳务费用,规定在不得超过销售收入10%的范围内据实扣除。
3.差异处理原则及方法。企业实际发生佣金时,账务处理按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年末计征所得税时对超范围、超标准列支的部分作纳税调整,以处理差异。
三、财务费用差异及处理
(一)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应当作为期间费用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损益)及相关的手续费。《会计准则——借款费用》中规定:因专门借款而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汇兑差额,在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即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该项资产的成本;其它的借款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汇兑差额,应当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
(二)税法规定
1.借款利息支出。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按照实际发生数扣除;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包括纳税人之间相互拆借的利息支出,按照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所称金融机构,是指各类银行、保险公司以及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从事金融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但是,建造、购进的固定资产在尚未竣工决算投产前的利息,应全部计入该项固定资产原值,不得扣除。竣工决算投产后的贷款利息支出,允许扣除。此外,纳税人经批准集资的利息支出,凡不高于同期、同类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部分也允许扣除,超过部分不得扣除。
2.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纳税人为开发房地产而借入资金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在房地产完工之前发生的,应计入有关房地产的开发成本。
3.纳税人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50%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
4.纳税人为对外投资而借入的资金发生的借款费用,应计入有关投资的成本,不得作为纳税人的经营性费用在税前扣除。在最新的税法与会计差异与协调文件中,投资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规定已经取消。
5.纳税人逾期归还银行贷款,银行按规定加收的罚息,不属于行政性罚款,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
6.从2001年7月1日起,国家决定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逐步试行国债净价交易。实行净价交易后,国债的结算价格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债价格(可清晰反映出投资者的资本利得),另一部分是应计国债利息(可真实反映投资者的国债利息收入)。为促进国债全价交易向净价交易的转变,有利于国债二级市场的发展,自试行国债净价交易之日起,纳税人在付息日或买入国债后持有到期时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在付息日或持有国债到期之前交易取得的利息收入,按其成交后交割单列明的应计利息额免征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在申报国债利息收入免税事宜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国债净价交易成交后的交割单。
(三)差异及差异处理原则与方法
1.差异:按照会计制度、准则的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应根据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原则进行会计判断后,据实计入资产成本(借款费用资本化)或据实计入当期损益(利息费用化)中的财务费用。税法则对借款费用资本化和利息费用化分别进行了限制性的规定。前者主要是从正确核算当期和以后各期的资产和损益的角度出发;后者主要是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角度去规范税基。
2.差异处理原则与方法:企业平时在处理财务费用时,应严格执行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年末则应根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差异进行调整。
秋水清 2009-02-27 14:37
管理费用(ManagementFee)
管理费用的概念
管理费用是指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 为组织和管理 生产经营活动 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管理费用属于期间费用,在发生的当期就计入当期的损益。
管理费用的项目
具体项目包括:
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税金、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摊销、咨询费、诉讼费、开办费摊销、坏账损失、公司经费、上缴上级管理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董事会会费以及其他管理费用。
其中公司经费包括总部管理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差旅费、办公费、董事会会费,折旧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及其他公司经费;
劳动保险费指离退休职工的退休金、价格补贴、医药费(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基金)、易地安家费、职工退职金、职工死亡丧葬补助费、抚恤费、按规定支付给离休干部的各项经费以及实行社会统筹基金;待业保险费指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的待业保险基金;
董事会会费是指企业最高权力机构及其成员为执行职能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差旅费、会议费等;
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为业务经营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交际应酬费用,在下列限额内据实列入管理费用:
全年销售净额(扣除折让、折扣后的净额)在1 500万元以下的,不超过年销售净额的5%;
全年销售净额超过1 500万元但不足5 000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销售净额的3%;超过5 000万元但不足1亿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2%;
超过1亿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1%。
管理费用科目说明
企业发生的营业费在“营业费用”科目中核算,并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营业费用借记该科目,贷记“现金”、“银行存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科目;月终,将借方归集的营业费用全部由“营业费用”科目的贷方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借方,计入当期损益。结转营业费用后,“营业费用”科目期末无余额。
一、本科目核算小企业为组识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如小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在经营管理中发生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工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辆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无形资产摊销、职工教育经费、研究与开发费、排污费、存货盘亏或盘盈(不包括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存货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
商品流通企业可不设置本科目,而将发生的管理费用在“营业费用”科目核算。
二、发生的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科目。行政管理部门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借记本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发生的办公费、修理费、水电费等,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交纳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发生业务招待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诉讼费、技术转让费、职工教育经费、研究开发费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按规定计算出应交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借记本科目,贷记“其他应交款”科目。
按规定计算出应交给工会部门的工会经费,借记本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
按规定计算出应交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交税金”科目。
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按规定摊销时,借记本科目,贷记“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科目。
三、本科目应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四、期末,应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管理费用的类别和核算内容说明
本科目核算公司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由研究与开发成本,设计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构成,按费用类别及部门设置明细账核算。
费用类别 核算内容说明
工资及附加费 公司各部门发生的工资及福利费用.福利费用按部门应付职工薪酬14%计提.
工会经费 公司按应付工资2%计提的工会活动经费
职工教育经费 按应付工资的1.5%计提的用于职工教育方面的费用.开支的范围主要有培训教材费,师资费,外委培训费,培训教师以及外委培训人员的差旅费,交通费等,培训领用的消耗品和零配件等.
住房公积金 公司为职工交纳的住房公积金,计提基数是岗位技能工资,计提比例公司为10%,个人为10%(其中个人部分从个人工资扣除).
养老保险费 公司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计提比例公司为20%,个人为8%(其中个人部分从个人工资扣除).
失业保险费 公司为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用
医疗保险费 公司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其中个人部分从个人工资扣除.
折旧费 公司当月非生产,销售经营用各类固定资产(含房屋,围墙,道路,设备),办公设施,运输工具计提的折旧费用.
办公费 公司各部门因办公需要发生的费用开支及材料消耗,主要指办公用品,办公耗材,标牌,印章,设计用图纸费,对内业务宣传(如横幅及各种活动宣传用品)等.
差旅费 公司各部门发生的出差费用,含车船飞机费,住宿费,过路过桥费,会务费,补助,出差打的费,带车出差发生费用出国人员的出差费用,按合同规定的探亲费用以及配偶来公司探亲费用等.
交通费 公司各部门发生的市内交通费用,含加班,晨会交通费和班车费等.
修理费 公司部门各类固定资产(含房屋,围墙,道路,设备),办公设施,运输工具(不含各部门工作用车)等发生备件,工具,辅助材料,外包维修费等各项修理费用支出.
运输费 公司部门(不含销售部门)发生的运输费用
电费 公司各部门发生的电费.
车辆费用 公司领导用车和部门工作用车发生的汽油费,养路费用,车辆维修费以及公司所有车辆(含运输车辆)的年检费,养路费.(车辆保险属于财产保险费)
业务招待费 公司用于非销售业务招待方面的费用开支,如茶叶,招待餐费等.非销售业务招待方面的费用开支,如茶叶,招待餐费等.
试验检验费 公司在生产,质检,质量改进过程中发生的破坏性试验,化验,道路试验以及其他试验发生的材料消耗.(不含生产工序内试验消耗)道路试验包括过路过桥费和人员补助等.
低值易耗品 公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不符合固定资产核算标准(价值在2000元以下或使用时间不超过一年)的办公用具,如办公桌椅,工具柜,自行车等.
劳动保护费 公司各部门发生用于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如劳保手套,,安全帽,防暑降温用品等.
图书资料费 公司发生的用于购买图书资料,杂志,报刊等方面的费用.(设计用图纸费纳入办公费核算)
清洁卫生费 公司清洁工作消耗的材料和外委清洁公司发生的费用支出.
保安消防费 公司外委保安公司发生的费用支出以及购置消防耗材发生的费用.
技术开发费 公司发生的用于新产品,新材料,新零件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发生的费用支出,包括服务于技术开发项目的人员发生的工资,差旅,办公等费用开支.
财产保险费 公司对公司各类资产投保发生的保险费用.
咨询费 公司在审计及技术咨询,项目评审等方面发生的费用.
印刷费 公司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各种内部单据印刷发生的费用.如表格,单据,信件,名片等.
环境保护费 公司缴纳的排污费,评审费等
坏账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时计入损益的费用
绿化费 公司发生的用于绿化方面的相关费用
无形资产及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公司摊销的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的费用
税金 应计入损益的税金费用(如:印花税,地方水利基金,车船使用税等)
水费 公司各部门发生的水费
燃料费 锅炉房等辅助单位为公司各部门用于照明,取暖等用途发生的费用.
招聘费 公司人事资源部为员工招聘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场地使用费,应聘人员来公司路费,体检费,报刊杂志上的招聘广告等.(不包括公司招聘人员发生的差旅,电话费等)
邮政费 公司生产经营发生的邮寄包裹,信件费用以及EMS费用等
通讯费 公司的座式以及手提式电话(手机,小灵通,2000元以下传真机)发生的电话,传真费用以及购买,修理上述器材发生的费用.
诉讼费 公司因起诉或应诉而发生的费用
董事会费 董事会及其成员为执行职能而发生的费用,如差旅费,会议费等.
存货跌价准备 依存货成本与可娈现值,已提数计算的应提准备数
劳动保险费 易地安家费,退职金,抚恤费,死亡丧葬费等
物业管理费 公司用于行政管理的物业交由内部,外委物业公司管理发生的费用支出.
防寒保暖费 公司各部门用于防寒保暖的费用支出
上级管理费 公司依公司章程,合同协议应上缴的管理费.
租赁费 公司经营管理支付的设备,房屋租赁费用(含驻外办事处的房屋租赁费)
会务费 核算公司职能部门有关人员参加各类会议的费用支出.
业务宣传费 公司经办的用于企业形象和产品宣传的不列入营业费用的费用支出.
进出口费 进出口商品发生的运杂费用.
医疗救助 公司为职工缴纳的医疗救助费用.
工伤保险费 核算公司为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购买的工伤保险费用支出.
其它 公司各部门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以外的费用.
秋水清 2009-02-27 14:37
累计折旧
累计折旧的概念
“累计折旧”账户属于资产类的备抵调整账户,其结构与一般资产账户的结构刚好相反,累计折旧是贷方登记增加,借方登记减少,余额在贷方。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和规定的折旧率计算确定,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记入各期的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
生产车间用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的折旧,作为间接费用,计入制造费用帐户,
厂部行政用办公房屋的,计入管理费用帐户,由当期收入负担。
折旧合计数计入“累计折旧”帐户的贷方。
累计折旧的产生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磨损,消耗,其价值会逐渐减少,这种价值的减少就是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价值发生减少,就应该把这种价值的减少计算出来(即计提折旧),并在账户中予以记录。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同时引起费用的增加,所以,从理论上讲,计提折旧的会计处理应该是:
借:管理费用等
贷:固定资产
但是如果这样进行记录,“固定资产”账户的金额会随着折旧的计提而逐渐减少,其余额反映的是固定资产的净值,固定资产的原值在账户中就无法反映出来,折旧的累计数额也在账户中得不到反映。为解决这个问题,就专门设置“累计折旧”账户,在计提折旧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减少时,用“累计折旧”账户来代替“固定资产”账户,计入“累计折旧”账户的贷方。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等
贷:累计折旧
所以,折旧意味着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计提折旧后,累计折旧增加了,固定资产的净值减少了。贷记“累计折旧”账户只是形式,其实质是贷记“固定资产”账户。 因此,累计折旧增加即固定资产价值减少,计入资产类账户(“累计折旧” 账户)的贷方,反之,累计折旧减少,计入资产类账户的借方。这在实质上与资产类账户的结构是一致的。
设置“累计折旧”账户后,计提折旧时,不减少“固定资产”账户的金额,“固定资产”账户始终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值。同时,“累计折旧”账户的贷方余额可以反映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数额。此外,“固定资产”账户的借方余额减去“累计折旧”账户的贷方余额可以得到固定资产的净值。
计算公式:
累计折旧=买入价-残值
秋水清 2009-02-27 14:38
财务监督(financial cupervision)
财务监督是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财政监督的基础。它对于规范公共组织的财务活动,严格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改善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工作,保证收支预算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单一或系统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进行的观察、判断、建议和督促。它通常具有较明确的目的性,能督促企业各方面的活动合乎程序与合乎要求,促进企业各项活动的合法化管理行为的科学化。财务监督适用于:
①通过财务指标实现对供应、生产、销售诸活动的监督。
②通过财务指标实现对财务系统的监督。
③通过财务指标实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整体素质的监督。
财务监督的目的在于督促财务活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企业经营文革、制度的规定,揭露财务活动中的弊端和违法行为,威慑和制约不法行为,保证财务活动的正轨运行;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财务监督一般分为三个工作阶段:(1)准备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确定检查对象、内容和任务,组织检查人员,安排检查时间。(2)实施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搜集资料、了解情况、检查取证。(3)总结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整理检查资料、编写检查报告。
进行财务监督,普遍采用调查询问有关人员,审阅财务文件,核对账簿、报表,统计分析财务数据等方法。
[编辑本段]财务监督的作用
财务监督的作用是指在对公共组织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财务监督具有制约性和促进性两大作用。
(一)制约性作用
财务监督的制约性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对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监督审查,对该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鉴证,揭发贪污舞弊、弄虚作假等违法乱纪、严重损失浪费及无效率、不经济的行为,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提请给予行政处分或刑事处罚,从而纠错揭弊,保证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计划及预算的贯彻执行,维护财经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公共组织的财务报告及其它核算资料的正确可靠,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和完整,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巩固社会主义法制,促使各公共组织尽可能以最低的成本,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建立廉价政府,维护党、政府及公职人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树立党和政府的威信。财务监督的制约性作用可概括为:
1、揭示差错和弊端
通过财务监督揭示差错和弊端,不仅可以纠正核算差错,提高财务工作质量,还可以保护财产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非正常损失,有效防止资金使用中的铺张浪费,堵塞漏洞,促进勤俭节约,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维护国家利益。
2、维护财务制度及财经法纪的严肃性
通过财务监督了解公共组织执行国家方针、政策、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的情况,及时揭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对过失人或犯罪者提交司法、纪检监察部门进行审查,促进各公共组织依法理财,照章办事,有助于防止和纠正贪污浪费、行贿受贿等违法乱纪行为,维护财经法规。
(二)促进性作用
财务监督通过对公共组织的财务活动及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评价,指出其合理的、有效率的方面,以便继续推广;同时指出其不合理、无效率的方面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办法,促使公共组织加强和改进财务管理工作,挖掘内部潜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具体而言,财务监督的促进性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公共组织资产是国家资产,是公共组织开展业务工作,完成任务的物质基础。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是财务监督的首要任务。通过财务监督,可以促进公共组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保证公共组织合理配置并有效使用国家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及非正常损失,维护国家利益。
2、改善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工作
通过财务监督,可以揭示公共组织在财务活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足,以及财务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和补救措施,从而改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工作质量。
3、促进各公共组织加强预算管理,保证公共组织收支预算的实现
公共组织预算是国家预算的基础,是各公共组织开展财务活动的重要依据。通过财务监督,促使各公共组织加强预算的管理,制定出符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预算方案,促使公共组织各项收支按预算的进度执行,保证业务工作的资金供应,并对预算执行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保证预算收支平衡,促进公共组织行政事业计划及工作任务的完成。
4、促进增收节支,提高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公共组织作为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部门,其活动具有外部效应,其目的是追求公共利益。因此,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往往侧重于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对其财务活动进行全面分析,能够及时掌握各公共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督促各公共组织加强和改进对人、财、物的管理,深入挖掘内部潜力,增收节支,用有限的资金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促进公共组织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增强广大财务工作者和单位领导的法制观念
公共组织的财务活动必须严格遵守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通过财务监督,可以了解公共组织的各项财务活动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制度的规定,有无违法乱纪现象,以促使各公共组织自觉依法理财,保证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合法化及合理化,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同时,通过财务监督,找出公共组织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对违法违纪行为及私设“小金库”、“小钱柜”等现象的查处,教育财务人员遵纪守法,增强财务人员及单位领导的法律意识,使财务工作置于法规的监督之下。
财务监督的依据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安全及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为了使各公共组织的财务活动运行于正常有序的轨道上,让有限的资金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按照一定的依据加强公共组织的财务监督。这些依据主要有:
1、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
2、经国家批准的各项费用开支标准、人员编制和定额指标。
3、经有关部门批准的行政事业发展计划、业务工作的管理规定及办法。
4、公共组织的预算、决算资料和会计核算资料。
5、其他有关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数据和资料。
财务监督的种类
研究财务监督种类的意义在于从不同的角度深化对财务监督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有效地组织和利用各种财务监督形式,不断探索新的财务监督方式,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的理论体系、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
财务监督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以下从财务监督的主体、内容、范围以及监督实施的时间和时限等五个方面探析财务监督的种类。
(一)按监督主体分类
监督主体是指执行监督的一方。按照监督主体分类,可将财务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
1、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指公共组织自行组织的、由内部机构或人员对本单位的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经济效益进行监督,检查其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提出意见建议的一种监督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健全公共组织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自我监督机制,严肃财经纪律,促进公共组织自觉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查错纠弊,及时采取措施堵塞漏洞,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在公共组织的财务管理活动中,财务监督的大量工作是由公共组织自行组织完成的。
2、外部监督
外部监督是指由公共组织外部有关机构和人员对公共组织的财务收支、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包括:由主管部门或者财政、财务、审计等部门对公共组织财务活动进行的监督;由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的联审互查;有关社会中介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家规定对公共组织财务活动所进行的监督。其目的在于监督检查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防止腐败行为滋生蔓延,确保公共组织财务活动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二)按监督对象分类
财务监督按监督的对象分类,可分为财政财务监督、财经法纪监督和经济效益监督。
1、财政财务监督
财政财务监督是指对公共组织的会计资料的正确性、真实性及其所反应的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规性所进行的监督,以此检查各公共组织的财务收支活动是否存在问题,是否严格执行了有关的收支管理规定及办法,有无违反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的行为,会计处理上有无技术差错,从而督促各公共组织及相关人员切实履行其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确保国家财政资金的正确有效使用。
2、财经法纪监督
财经法纪监督是指对公共组织和个人侵占国家财产,损失浪费,行贿受贿以及其它损害国家经济利益的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所进行的监督。它是财务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财经法纪监督通过对有关单位或当事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不法行为的监督审查,保护社会主义财产安全,保障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及财务制度的严肃性,并加强各公共组织及人员的法制观念,促使各公共组织依法办事,避免贪污、盗窃、损失浪费、行贿受贿及私设“小金库”等不法行为的发生,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3、经济效益监督
经济效益监督是指对公共组织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以此检查公共组织在工作和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敦促公共组织改善经营管理,厉行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杜绝花钱大手大脚、乱花乱支等铺张浪费的行为,充分挖掘潜力,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和经济运行效益。
(三)按监督的内容范围分类
财务监督按监督的内容范围可分为全面监督和专题监督。
1、全面监督
全面监督是指对公共组织一定时期内所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监督。比如:对公共组织一个预算年度财务管理情况进行的全面监督。全面监督的范围广,内容多,涉及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如涉及预算、决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定员定额管理,专用基金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结余管理等,还包括对会计报表、账薄和会计凭证的检查,以及对公共组织业务工作及其成果、人员编制等情况的监督。全面监督一般在年终进行,也可根据需要临时确定监督时间。全面监督由于涉及面广,内容多,工作量大,要求高,一般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
2、专题监督
专题监督是指对公共组织的某一项财务活动进行的监督。比如:对公共组织事业收入情况的监督,对公共组织某年的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开支情况的监督,对公共组织债权债务结算情况的监督等,都属于专题监督。专题监督的内容视财务管理的需要或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而定,具有内容单一,针对性强的特点,使用起来有较大的灵活性,可视工作需要随时进行。专题监督可对公共组织财务活动进行深入的检查监督,便于发现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
(四)按监督实施时间分类
按照实施监督的时间来分类,可将财务监督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1、事前监督
事前监督是指在公共组织财务活动实施以前所进行的监督。比如,对预算或计划执行前进行的监督,对某项业务开展之前的资金准备情况的监督等,都属于事前监督。事前监督是一种积极的、预防性的监督,它对防止决策失误,加强预算、计划、预测、决策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可行性,避免因计划不周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防止错弊,防患于未然,保证财务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提出建设性意见,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及财经纪律等,都有积极作用。
2、事中监督
事中监督是指在公共组织财务活动进行过程中所进行的监督。比如: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的监督,都属于事中监督。事中监督贯穿于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始终,涉及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通过对公共组织预算、财务收支计划、费用开支标准等执行过程中的有关财务活动进行事中监督,便于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保证公共组织正确执行预算及财务制度,确保各项收支按照预算进行安排,促使公共组织依法组织收入,节约各项支出,确保资金的安全及节约、有效的使用,从而保证公共组织财务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3、事后监督
事后监督是指在公共组织财务活动发生以后对其结果进行的监督。比如:对公共组织决算编报进行的监督,对各项资金最终使用结果进行的监督,都属于事后监督。事后监督可定期进行,也可不定期进行。一般在某项财务活动完成以后或在年终时进行。事后监督主要检查监督公共组织年度决算情况、各项资金使用情况,以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等等。通过事后监督,有助于总结推广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五)按监督实施的时限分类
财务监督从实施的时限上看,还可分为经常性监督、定期性监督和不定期监督。
1、经常性监督
经常性监督是指对公共组织财务活动实施的日常监督。比如:每天对库存现金进行的清查、盘点,平时对 各种物质、设备的保管、领发及使用情况的检查,都属于经常性监督。经常性监督是财务监督的主要形式,通过对公共组织的各项财务活动进行随时的、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可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保证公共组织正确执行预算及财务制度,保证公共组织财务活动顺利进行。
2、定期性监督
定期性监督是根据一定的周期,对公共组织全部或部分财务活动进行的常规性监督。比如:按会计制度规定,各公共组织应按月、按季或按年编报月度、季度和年度会计报表(决算),并接受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的监督。这种定期进行的监督就是定期性监督。通过对公共组织财务活动进行定期监督,便于各公共组织定期检查工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管理。
3、不定期监督
不定期监督又可分为临时性监督和规定性监督两种。临时性监督是为了了解被监督对象的工作情况而进行的突击性检查。比如:有人反映或有迹象表明公共组织现金管理中存在问题时,可对库存现金进行突击检查。这种临时性监督往往根据线索,针对问题,突击实施,而使有关人员不及掩饰,使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有利于及时发现管理中的问题与不足,对于防止不法行为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规定性监督是有关法规明确规定的不定期监督,例如,某个项目完成,应向有关部门报送专题报告,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编辑本段]财务监督的原则
财务监督原则是财务监督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对财务监督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在财务监督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既是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行为规范,也是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行动准则。因此,开展财务监督,进行财务检查,应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财务制度为准绳,实行依法监督,贯彻合法性原则。这种合法性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从事财务监督活动的主体必须合法;第二,财务监督活动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必须按相应的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第三、行政监督活动必须符合法定方式。这就要求财务监督的机构或人员应掌握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增强法律意识,在工作中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在法律规定的权限内,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同一切违反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行为和经济犯罪现象作坚决的斗争。
(二)客观公正性原则
财务监督机构或人员在对公共组织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时,应处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排除种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依据事实,按照标准,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地进行检查、分析和判断,对存在的问题,应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反复检查,做到定量准确,定性适度,处理问题时,应做到公正合理,赏罚分明,从而对公共组织财务活动都能够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多元性原则
为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公共组织的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系统、有效的监督,应坚持多元性原则,将公共组织内部监督与审计、纪检监察及专业性工作检查等外部监督相结合,将财政财务监督、财经法纪监督与经济效益监督相结合,将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将全面监督与专题监督相结合,将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监督的作用,做到上下配合、内外结合,共同对公共组织财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使公共组织的一切财务活动均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以确保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合法、合规、合理,从而保证公共组织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保证公共组织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公共组织的清正廉洁。
(四)持久性原则
持久性原则也叫经常性原则,是指财务监督工作应持久、稳定地进行。公共组织财务活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公共组织财务监督不是一种临时性的措施,它贯穿于财务管理活动的始终,贯穿于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可以说,只要有财务活动,就有财务监督。只有经常监督,才能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缺陷,才能查明问题,消除隐患,才能使各公共组织管好用好各项资金。因此,财务监督工作不能时松时紧,时有时无,应做到时时有监督,处处有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制度上的漏洞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防止国有资产损失浪费,防止财政资金低效使用;才能有效遏止贪污、盗窃、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的滋生蔓延,维护公共组织的廉洁性;也才能敦促有关人员奉公守法,认真履职,高效工作。
(五)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在财务监督工作中,还应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原则性是指应严格按照国家方针、政策、法规及规章制度办事,敢于反映真实情况,揭露弊端,不畏强权,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对于严重的铺张浪费及违法乱纪行为,及时报请有关领导、部门严肃查处。对于贪污、盗窃、渎职等问题,应及时移交司法部门依法惩处。但是,财务监督的目的不是专门为发现错误,惩罚犯罪,而是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再者,考虑到客观实际的复杂性,在从事监督工作时,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发现的问题,既不能不作深入调查,就武断地给予严厉惩罚,也不能一概而论,千篇一律,而应视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项规章制度,把握好分寸,灵活处理。在工作中,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改进财务管理工作。
(六)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是指财务监督要有效率和效果。所谓有效率是指要根据相应的情报和信息,及时、迅速地实施监督行为,尽快发现问题,查明真相,并及时预防或查办各种不法行为,做到发现及时,检查落实及时,处理纠正及时。有效果则是指在监督过程中,要违法必纠,执法必严,对各种违法乱纪行为要一视同仁地追究责任,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充分发挥财务监督的促进性与制约性两大作用,真正改善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质量。
财务监督的内容
公共组织财务监督贯穿于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监督的内容应该是公共组织的整个财务活动,也就是说,应对公共组织的财务活动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的监督。具体来说,财务监督包括预算管理监督、收支情况监督、资金使用情况监督、资产管理与使用监督、专用基金、专项资金及周转金监督以及其它方面的监督。
一、预算管理监督
公共组织预算是各公共组织编制并经有关部门核准的计划期内的财务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的基础,也是公共组织开展各项财务活动的基本依据。加强公共组织预算的监督和管理,对督促各公共组织切实履行职责,完成所担负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预算管理监督包括预算编制监督、预算执行监督和决算监督三项内容。
(一)预算编制监督
预算编制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1、公共组织预算编制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财务制度的规定,是否符合上级下达的行政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要求。2、收入预算是否积极可靠。3、支出预算是否贯彻了保证重点,兼顾一般,预算内外资金结合使用,统筹安排的原则,有无宽打窄用,留有缺口现象,是否贯彻了勤俭节约的方针;4、计算依据是否可靠,数量指标是否合理准确,定额是否先进,收支是否平衡,内容是否完整,说明是否清楚,以及财政资金是否按规定的程序报批,等等。
(二)预算执行监督
预算执行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1、预算执行的进度是否按计划进行,收支预算进度与公共组织的行政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是否相适应。2、在公共组织预算执行过程中,该征取的收入是否按预算规定及时足额征取,征收的标准、范围和程序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的规定,有无乱收费、乱摊派情况;支出预算是否得到确实执行,有无乱支滥用情况,专款是否专用,有无各项资金相互挪用情况;有无违反预算执行规定,该收不收,该支不支情况;增收节支或减收增支的数额是否合理,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现的追加追减事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3、预算执行情况是否按规定进行分析,对发现的问题,是否及时进行处理。
(三)决算监督
决算是指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的、用以反映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它反映着预算收支计划的最终执行结果,是公共组织经济活动在财务上的集中体现。在决算监督中,应分析、监督公共组织决算报告提供的各项数据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完整准确,各项收支是否按规定列报,有无弄虚作假,虚报、瞒报、漏报现象,数据计算有无差错,该上报的年终结余是否缴清,决算报告是否及时报送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
二、收支情况监督
资金收支活动是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收支情况监督,是公共组织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
(一)收入监督
公共组织财务收入名目繁多,种类复杂,性质各异,既有预算资金收入,又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监督的内容较多,主要包括:1、公共组织各项收入计划是否完成,该收取的是否按照有关规章、标准、计划收取,有无多收、乱收、错收、漏收等情况,超收或减收的原因何在;2、收费的标准和范围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有无擅自扩大或缩小收费范围,提高或降低收费标准,有无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等问题;3、利用技术、设备条件对外服务的收入或费用是否进行扣除,是否进行成本核算;4、应缴财政预算和财政专户的各项收入和附属企业利润是否及时、足额上缴,有无截留、坐支、挪用、拖欠等问题;5、是否按国家规定划清了各项收入的界限,对各项收入是否按规定进行管理和核算;6、各项应纳入单位预算的收入是否都纳入了预算,有无帐外帐,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小钱柜”等问题。
(二)支出情况监督
公共组织支出是各公共组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完成工作任务,履行自身职责的必要保障。公共组织支出的名目繁多,种类复杂,既有消耗性支出,又有转移性支出,既包括公共组织自身消费,又包括投资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本息支出以及财政补贴等。加强支出情况监督,是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防止贪污浪费等不良现象发生的重要手段。支出情况监督主要包括:1、各项支出预算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财务制度的规定,支出预算是否得到确实执行,超支或减支的原因何在;2、费用支出的结构变化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各公共组织履行职责;3、是否按国家法律、法规及财务制度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办理各项开支,有无乱支滥用,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现象,有无铺张浪费,任意挥霍国家资产,损公肥私,假公济私等问题;4、是否按国家规定划清了各项支出的界限,专项经费是否按计划专款专用,有无相互挤占挪用的情况;5、购置各种商品是否按规定进行,有无弄虚作假,违章购买的现象。
三、资金使用情况监督
资金活动是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重要内容。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包括:1、资金来源是否合理,资金使用是否恰当;2、预算资金与预算外资金的界限划分是否清楚,有无相互转化挪用等问题;3、流动资金、周转金的周转是否正常,往来资金是否及时进行清理,专项资金是否按规定提取使用;4、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是否符合规定;5、各种财产物资的增加,其来源渠道是否符合规定,有无闲置资产,各项财产物资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四、资产管理与使用监督
公共组织资产是其占有、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这些资产是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它公共组织正常履行职责的基础,是搞好政权建设、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各项社会事业的重要物质保障。公共组织资产的管理与使用,关系到财政资金能否得到有效使用,关系到能否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公共组织资产的低效使用或浪费,实际上直接增加了政府运作的成本。为保证公共组织财产的安全完整及使用的合理有效,降低政府运作成本,提高单位资本运作效率,必须加强资产的管理与使用的监督。资产管理与使用监督的内容主要有:
1、现金管理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有无坐支现金、非法挪用、随意借支、“白条”抵库及私设“小金库”等情况;
2、各种存款是否按国家规定开立帐户、办理存款、取款和转帐结算等业务;
3、各种应收款项是否及时足额收回,预付款项是否及时清理、结算,长期不清的债权债务是否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
4、存货、库存材料、固定资产等各项财产的来源是否合法;
5、无形资产的取得和转让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6、对外投资是否按规定报批,用于投资的实物和无形资产是否进行了评估,是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投资项目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影响本单位完成正常的事业计划,有无违反规定,用维持事业正常发展、保证事业计划完成所必须的资产进行对外投资的情况。
五、对专用基金、专项资金和周转金的监督
对专用基金、专项资金和周转金的监督内容主要包括:1、专用基金是否按规定的比例提取,是否做到专款专用、先提后用、量入为出,是否设置专门账户进行管理。2、专项资金是否按规定的项目和用途使用,使用效益如何,有无截留挪用现象。3、周转金,即流动资金是否按核定的定额执行。支持事业发展的周转金,是否按规定程序报批,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使用效益如何,是否按期归还,等等。
六、其它方面的监督
公共组织财务监督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上述几方面的内容外,还包括:1、公共组织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实行了严格的岗位责任制;2、有无将行政事业经费挪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情况;3、有无违反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对国家财产任意挥霍浪费的情况,有无贪污、挪用、多吃多占、请客送礼、行贿受贿等违法违纪行为;4、有无擅自增加职工工资、津贴、补贴、福利及滥发实物等情况;5、有无向其它单位、所属单位或个人非法摊派,非法集资及乱收费现象;6、有无弄虚作假,虚报冒领,非法骗取国家财产的情况;7、依法代收代扣的国家税收是否及时足额上缴国库,等等。
秋水清 2009-02-27 14:38
财务费用(financing expenses)
财务费用的概述
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净损失(有的企业如商品流通企业、保险企业进行单独核算,不包括在财务费用)、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筹资发生的其他财务费用如债券印刷费、国外借款担保费等。但在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应计入开办费;与购建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有关的,在资产尚未交付使用或者虽已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之前的利息支出,计入购建资产的价值;清算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计入清算损益。
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虽为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但与营业收入的实现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不宜将它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只能作为期间费用,按实际发生额确认,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一般在“财务费用”科目进行核算,并按费用种类设置明细帐。财务费用发生时,记入该科目的借方,期末将余额结转“本年利润”科目时,记入该科目的贷方。
财务费用的具体内容
(1)利息支出,指企业短期借款利息、长期借款利息、应付票据利息、票据贴现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长期应付引进国外设备款利息等利息支出(除资本化的利息外)减去银行存款等的利息收入后的净额。
(2)汇兑损失,指企业因向银行结售或购入外汇而产生的银行买入、卖出价与记账所采用的汇率之间的差额,以及月度(季度、年度)终了,各种外币账户的外币期末余额按照期末规定汇率折合的记账人民币金额与原账面人民币金额之间的差额等。
(3)相关的手续费,指发行债券所需支付的手续费(需资本化的手续费除外)、开出汇票的银行手续费、调剂外汇手续费等,但不包括发行股票所支付的手续费等。
(4)其他财务费用,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融资租赁费用等。
财务费用的核算
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在“财务费用”科目中核算,并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财务费用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预提费用”等科目;企业发生利息收入、汇兑收益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财务费用”科目。月终,将借方归集的财务费用全部由“财务费用”科目的贷方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借方,计入当期损益。结转当期服务费用后,“财务费用”科目期末无余额。
“财务费用”科目的核算规则是:发生的财务费用,借记本科目,贷记相关对应科目;发生的应冲减财务费用的利息收入、汇兑收益,则借记相关对应科目,贷记本科目;期末应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在利润表中,单设“财务费用”项目反映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并根据“财务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即期未结转的余额分析填列。
财务费用的相关规定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应当作为期间费用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在会计科目设置上,“财务费用”属于损益类一级科目(编号5503),并且应按费用项目设置明细帐,进行明细核算。
财务费用的检查技法
1、利息支出的审查
(1)企业当年列支的利息支出是否确实属于当年损益应负担的利息支出,有无将应由上年度或基建项目承担的利息支出列入当年损益。
(2)利息支出列支范围是否合规,注意审查各种不同性质的利息支出的处理是否正确。一般而言,企业流动负债的应计利息支出计入财务费用;企业长期负债的应计利息支出,筹建期间的计入开办费,生产经营期间的计入财务费用,清算期间的计入清算损益;与购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有关的在其竣工之前的,计入购建资产价值;企业的罚款违约金列入营业外支出。
(3)审查存款利息收入是否抵减了利息支出,计算是否正确,特别应注意升降幅度较大的月份,分析其原因。
2、汇兑损失的审查
(1)审查企业列支的汇兑损益是否确已发生,即计算汇兑损益的外币债权、债务是否确实收回或偿还,调剂出售的外汇是否确已实现。
(2)审查汇兑损益计算的正确性,计算方法的前后一致性。
(3)审查有无将不同数量的外币之间的记账本位币差额当成汇兑损益的现象。
(4)审查企业经营初期发生的汇兑损益,尤其是外汇调剂、汇兑损失应查明发生的具体时间,有无为了延续减免税期,而人为地将筹建期间发生的汇兑损失计入生产经营期间汇兑损失的行为。
3、各种手续费的审查
主要审查各种手续费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及计算正确与否;有无将应列入其他费用项目的或者应在前期、下期列支的手续费计入当期财务费用。
秋水清 2009-02-27 14:39
成本分类(cost classifiction)
成本分类的概念
根据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不同要求,按不同的标准对成本所作的划分。
成本分类的方法
主要有:
根据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所变动的成本和固定成本;
根据成本与产品之间的关系所划分的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
根据生产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方式所划分的直接计入成本和间接计入成本;
根据成本与产品生产工艺的关系所划分的直接生产成本和间接生产成本;根据成本与决策的关系所划分的相关成本与非相关成本;
根据成本是否可以控制所划分的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根据决策方案变动时成本是否可避免所划分的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
根据费用的发生是否需支付现金等流动资产所划分的付现成本和沉没成本等。
根据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需要,可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成本进行多种分类。
(1)按概念形成可分为理论成本和应用成本。
(2)按应用情况可分为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
(3)按产生依据可分为实际成本和估计成本。
(4)按发生情况可分为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
(5)按形成时间可分为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
(6)按计量单位可分为单位成本和总成本。
(7)按计算根据可分为个别成本和平均成本。
(8)按包括的范围可分为全部成本和部分成本。
(9)按生产过程中的顺序关系可分为车间成本和工厂成本。
(10)按生产经营范围,可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11)按与收益的关系可分为已耗成本和未耗成本。
(12)按与决策的关系,可分为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13)按与现金支出关系,可分为付现成本和沉没成本。
(14)按与计划的关系,可分为计划成本和预计成本。
(15)按数量变化关系,可分为边际成本、增量成本和差别成本。
(16)按可否免除,可分为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
(17)按可否推迟发生,可分为可递延成本和预计成本。
(18)按发生可否加以控制,可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
(19)按性态,可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20)按发生与产品生产的关系,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21)按产品成本的构成情况,可分为主要成本和加工成本。
秋水清 2009-02-27 14:39
一般预算支出(general budget expenditure)
一般预算支出的概念
国家对集中的预算收入有计划地分配和使用而安排的支出。
一般预算支出的分类
一般预算支出类别分为“类”、“款”、“项”、“目”四个级次,具体划分由国家财政部门统一规定。说“类”而言,分为以下29类: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发行资金、简易建筑费、地质勘探费、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支持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气象等部门事业费、工业交通等部门事业费、商业部门事业费、城市维护费、文教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其它部门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武装警察部队支出、公检法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债务支出、对外援助支出、支持不发达地区支出、其它支出、总预备费、预算调拨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卫生经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经费。
一般预算支出的列报口径
从拨付到实际耗费须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拨款阶段,即财政按预算将款项从国库中拨付给主管部门,再从主管部门拨到用款单位;
第二阶段为银行支出阶段,即用款单位从银行支出取存款,用于形成备用现金、材料储备或暂付资金;
第三阶段为实际支出阶段,即用款单位直接支取款项用于消费或将材料、现金投入使用。对于已拨付到用款单位的款项,用款单位已从银行提取的部分即使未被实际消耗,财政部门也无法重新进行分配;在实行经费包干的情况下,财政部门拨出的经费,即使用款单位未从银行提取,也不能作为预算资金重新分配。
因此,按收付实现制原则,一般预算支出的列报口径有以下两种:以银行支出数为标准列报预算支出和以拨款数为标准列报预算支出。在行政事业经费普遍实行包干以后,除下述情况以外,一般预算支出以拨款数列报支出。
(1)实行限额管理的基本建设支出按用款单位银行支出数列报;
(2)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非包干支出和专项支出,平时按财政拨款列报,年终清理结算收回拨款时再冲销已列支出。对于收回以前年度已列支出的款项,除财政部门另有规定外,冲销当年支出;
(3)凡预算执行过程中以预算资金预算拨以后各期经费以及会计年度终了前预拨给用款单位的下年度经费,拨付时均作为预拨款处理,到期再按规定的列报口径列报预算支出。
一般预算支出的核算方法
各级总预算会计需设“一般预算支出”科目,核算由预算郊外支付的各项支出。
总预算会计办理预算直接支出时借记本科目,贷记“国库存款”等科目;
办理实行限额管理的基本建设支出时,根据建设银行报来的银行支出数借记本科目,贷记“基建拨款”科目;
将预拨行政事业单位经费转列支出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预拨经费“”科目。
一般预算支出的核算示例
为了核算一般预算支出,财政总预算会计应设置“一般预算支出”账户。该账户核算各级总预算会计办理的应由一般预算资金支付的各项支出。
总预算会计办理预算直接支出时,借记本账户,贷记“国库存款”等有关账户;将预拨行政事业单位经费转列支出时,借记本账户,贷记“预拨经费”账户;办理基本建设支出时,根据拨付用款单位数,借记本账户;支出收回或冲销转账时,借记有关账户,贷记本账户。年终,本账户借方余额应全部转入“预算结余”账户,借记“预算结余”账户,贷记本账户。本账户平时借方余额,反映预算支出累计数。本账户应根据《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的“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不含一般预算调拨支出类)分“款”、“项”设明细账。
[例1]某市财政局根据核定的预算,总预算会计开出拨款凭证,拨付市教委高等学校经费1 000万元,根据有关凭证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一般预算支出——教育事业费——高等学校经费 10 000 000
贷: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 10 000 000
[例2]总预算会计预拨市文化局下一年度经费50万元,根据有关凭证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预拨经费 500 000
贷: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 500 000
[例3]下年一月份,将预拨市文化局的经费转列支出,根据有关凭证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一般预算支出——文体广播事业费——文化事业费 500 000
贷:预拨经费 500 000
[例4]总预算会计拨给主管基本建设资金业务部门基本建设资金300万元,根据有关凭证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基建拨款 3 000 000
贷: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 3 000 000
[例5]总预算会计收到主管基本建设资金业务部门报来的拨款汇总报表,反映已拨付单位200万元,根据有关凭证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一般预算支出——基本建设支出 2 000 000
贷:基建拨款 2 000 000
[例6]年终,总预算会计汇总全年一般预算支出9 560万元,定数冲转预算结余时,根据有关凭证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预算结余 95 600 000
贷:一般预算支出 95 600 000
一般预算支出的内容
一般预算支出是国家对集中预算收入有计划地分配和使用而安排的支出。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一般预算支出项目的内容,按《政府预算收支科目》规定执行。以《2000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为例,一般预算支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
(一)基本建设支出
反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属于基本建设范围的基建有偿使用支出、基建拨款支出、国家资本金、基建贷款贴息支出和专项基建支出等。
(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
反映由国家预算拨款,用于企业挖潜、革新和改造方面的资金。
(三)地质勘探费
反映地质勘探机构的勘探工作费用。
(四)科技三项费用
反映由国家预算安排的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等科学技术三项费用。
(五)流动资金
反映按规定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的流动资金。主要包括中央对核工业、航天航空工业企业的流动资金拨款和地方财政对用自筹资金建设的并纳入预算的企业拨付的自有流动资金。
(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
反映国家财政支援农村集体(户)的各项生产支出。
(七)农业综合开发支出
反映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和配套资金的支出。
(八)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
反映农、林、水、牧、副、渔以及乡镇企业等的事业费支出。
(九)工业交通等部门的事业费
反映工业、交通等部门进行业务活动的各项事业费开支。如勘察设计费、干部训练费等。
(十)流通部门事业费
反映商业、粮食、外贸等部门的各项事业费支出。
(十一)文体广播事业费
反映文化、医疗、卫生、广播、通讯等事业费支出。
(十二)教育事业费
专门用于反映各类教育部门的事业费支出,包括高等学校、中学、小学、中专、技校等的教育经费。
(十三)科学事业费
反映由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的事业费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和高技术研究计划的经费。
(十四)卫生经费
反映卫生部及地方卫生部门的事业费。
(十五)税务等部门的事业费
反映税务、统计、财政、工商管理、华侨、旅游等事业费。
(十六)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
反映国家用于帮助城乡人民解决生产和生活困难的各项有关预算支出。如按规定由民政部门开支的各项抚恤金和救济费等。
(十七)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
反映实行归口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
(十八)社会保障补助支出
反映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不足时所给予的补贴支出、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经费补助以及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补助支出等。
(十九)国防支出
反映国防建设、民兵建设以及国家专项工程等开支。
(二十)行政管理费
反映国家为保证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管理机关领导和组织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所支付的费用。
(二十一)公检法司支出
反映国家用于各级公安、检查、法院、司法等经费和业务费支出。
(二十二)城市维护费
反映用于城市维护的设施费,中、小学校维修补助费,公共环境卫生补助费以及城市其他公共事业的维护费等。
(二十三)政策性补贴支出
反映国家批准的原作为收入退库处理的价格补贴项目,如粮、棉的价差补贴等。
(二十四)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
反映国家支援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资金和专项补助资金,以及边境建设事业补助费和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支出。
(二十五)专项支出
反映用排污费、城市水资源、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以及改烧油为烧煤专项收入安排的支出。
(二十六)其他支出
反映以上各项支出未包括的必要开支。
(二十七)总预备费
反映国家财政的当年后备资金,用以解决临时急需和难以预料的开支。
(二十八)一般预算调拨支出
反映各级财政之间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发生的补助或上解支出。此类支出只是财政上下级之间财政资金的转移,而不反映预算支出的实际增加。
秋水清 2009-02-27 14:40
预算周转金(public finance-budgetary revolving fund)
预算周转金的概念
财政部门为调剂预算年度内季节性收支差额,保证及时用款而设置的周转基金,财政净资产的构成项目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预算周转金是指各级政府为调剂预算年度内季节性收支差额,保证及时用款而设置的周转资金。各级政府预算周转金从本级政府预算的结余中设置和补充,其额度应当逐步达到本级政府预算支出总额的4%。
预算周转金的管理要求
根据《预算法》的要求设置,不得随意减少。各级政府预算周转金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管理,用于预算执行中的资金周转,不得挪作他用。
预算周转金专门用于执行年度预算周转之用,不能安排支出。也就是说,预算周转金的余额,只能增加,不能减少。预算周转金存入国库存款之中,不需要单独设置存款账户。
预算周转金的核算方法
根据财政部门1997年6月25日印发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规定,各级财政部门预算会计应当设置“预算周转金”科目,分别核算本级预算周转金的来源和余额。
设置和补充预周转金时,借记“预算结余”科目,贷记本科目。本科目借方一般无发生额。
预算周转金的核算示例
为了正确核算预算周转金的设置与使用情况,应设置“预算周转金”账户。该账户核算各级财政设置的用于平衡季节性预算收支差额周转使用的资金。预算周转金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要求设置,并不得随意减少。设置和补充预算周转金时,借记“预算结余”账户,贷记本账户。本账户借方一般无发生额。周转金动用时,仍直接减少国库存款,而不能借记“预算周转金”。若“国库存款”余额小于“预算周转金”,即表明“预算周转金”已经动用。
[例1]经批准,某乡财政开始建立预算周转金,县财政拨来预算周转金1.8万元,乡财政收到时,根据有关凭证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国库存款 18 000
贷:预算周转金 18 000
[例2]某县级财政用一般预算结余增设预算周转金10万元,根据有关凭证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一般预算结余 l00 000
贷:预算周转金 l00 000
预算周转金的内容
预算周转金是指各级财政为平衡预算年度内季节性收支差额,保证及时用款而设置的周转资金。各月的预算收入与支出往往是不同步的,月份之间、季度之间总是不平衡的,不是收大于支,就是支大于收。如果没有一定的周转金,要完成预算收支任务是难以想象的。各级财政为了平衡季节性收支,必须设置相应的预算周转金。
[编辑本段]预算周转金的来源
一般有两个渠道:
(1)从本级财政预算净结余中设置和补充的;
(2)由上级财政部门拨入的。一般说来,成立新的一级财政时,由于原来没有预算周转金,上级财政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给予若干周转金。尔后财政收支逐步增大,周转金需要逐步增加,本级财政应从本级的结余中逐步补充预算周转金。
秋水清 2009-02-27 14:40
资金调拨支出(expenditure on allocated and transeferred fund)
资金调拨支出的概念
按财政管理体制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财政之间因共享收入的分配、体制结算和转移支付等原因引起上下级财政资金调拨,以及同级财政因平衡预算收支而引起资金调拨事项所产生的支出。
资金调拨支出的内容
包括以下三项:
(1)补助支出,指上级财政按财政体制规定或因专项需要补助给下级财政的款项,具体包括税收返还支出、按原财政体制结算应补助给下级财政的款项、专项补助或临时性补助;
(2)上解支出,指按财政体制规定由下级财政解交给上级财政的款项,具体包括按体现国库在本级预算收入中直接划解给上级财政的款项、按体制结算补解给上级财政款项和各种专项上解款项;
(3)调出资金,指出平衡一般预算收支而从基金预算的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结余调出并用予补充一般预算的资金。
资金调拨支出的核算方法
资金调拨支出按上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或实际发生数额入有关支出账。
(1)科目设置。
1、补助支出
2、上解支出
3、调出支出
4、 财政周转金支出(注意其期末是结转到财政周转金收入帐户,然后将财政周转金收入的余额结转到财政周转金基金帐户)
总预算会计设“补助支出”、“上解支出”、“调出资金”三个总账科目反映各级财政的资金调拨支出。发生支出时记借方,收回时记贷方,借方余额反映各项调拨支出的累计数。对于既用一般预算资金补助下级财政也用基金预算资金补助下级财政的地区,“补助支出”科目应分设“一般预算补助明细自由式”和“基金预算补助明细账”的借方余额年终应如数分别转入“预算结余”和“基金预算结余”科目的借方;“上解支出”的年终借方余额应如数转入“基金预算结余科目”借方。
资金调拨支出的核算示例
1、 补助支出的核算
[例1]某市财政局拨付给所属甲县自然灾害专项补助款500 000元。
借:补助支出--甲县 500 000
贷:国库存款 500 000
[例2]某市财政局按财政体制拨付给乙县补助款300 000元。
借:补助支出--乙县 300 000
贷:国库存款 300 000
[例3]某市财政局将与所属丙县的往来款项40 000元,转作对丙县的补助支出。
借:补助支出--丙县 40 000
贷:与下级往来 40 000
2、 上解支出的核算
[例4]某县财政按规定上解市财政500 000元预算上解款。
借:上解支出 500 000
贷:国库存款 500 000
[例5]某县财政收到市财政退还的上解款200 000元。
借:国库存款 200 000
贷:上解支出 200 000
秋水清 2009-02-27 14:40
原始成本
亦称历史成本、实际成本。
资产在其取得时为它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负债在正常经营活动中为交换而收到的或为偿付将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资产一般一开始都是根据取得时的交换价格入账的,所以资产的原始成本一般指取得成本,就是取得一项资产并使其适合于它的预期用途所支付的交换价格的总额。这项总额或其未摊销额列示在财务报表中。
原始成本会计模式以原始成本为计量属性,并将原始成本视为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般原则。在这种会计模式下,一切经济业务和事项,一律以原始成本为入账标准。各类资产都按原始成本转销。各类权益都以业务发生时实际收到的或承诺支付的货币数量计价。产品成本也按原始成本计算。这样,就把整个会计建立在原始成本基础之上。原始成本计量属性的主要优点是:
(1)原始成本是在市场上通过正常的交易客观的确定下来的,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
(2)原始成本可以验证。
(3)原始成本较近似于购置资产时的资产价值。
(4)原始成本数据易于取得,并且与收益计量上的实现概念相一致。
原始成本计量属性的缺点主要有:
(1)由于资产的价值经常发生变动,经过较长时期以后,原始成本作为企业可用资财的计量属性就缺乏重大意义。
(2)原始成本不能使利得和损失的实际发生期间有可能得到确认。
(3)由于资产的价值自始自终在变动,不同时期取得资产的成本在资产负债表早加在一起,缺乏可解释性。
秋水清 2009-02-27 14:41
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亦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当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当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
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月初结存货成本+本月购入存货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月购入存货数量)
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期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期初存货成本+本期收入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加权平均法,在市场预测里,就是在求平均数时,根据观察期各资料重要性的不同,分别给以不同的权数加以平均的方法。
其特点是:所求得的平均数,已包含了长期趋势变动。
加权平均法的优缺点:
优点:计算方法简单。
缺点:不利于核算的及时性;在物价变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按加权平均单价计算的期末存货价值与现行成本有较大的差异。适合物价变动幅度不大的情况。
秋水清 2009-02-27 14:41
原始凭证
原始凭证的含义
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文字凭据。
它不仅能用来记录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还可以明确经济责任,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是会计资料中最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种文件。工作令号、购销合同、购料申请单等不能证明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的各种单证不能作为原始凭证并据以记账。
原始凭证的种类
1、按照来源不同分类:
(1)外来原始凭证,是指在同外单位发生经济往来事项时,从外单位取得的凭证。如发票、飞机和火车的票据、银行收付款通知单、企业购买商品、材料时,从供货单位取得的发货票等。
(2)自制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由本单位内部经办部门或人员填制的凭证。如收料单、领料单、开工单、成本计算单、出库单等。
2、按照填制手续及内容不同分类:
自制原始凭证按填制手续不同,又可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和汇总原始凭证。
(1)一次凭证:一次凭证是指只反映一项经济业务或同时记录若干项同类性质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其填制手续是一次完成的。如各种外来原始凭证都是一次凭证;企业有关部门领用材料的“领料单”、职工“借款单”。购进材料“入库单”以及根据账簿记录和经济业务的需要而编制的记账凭证,如:“材料费用分配表”等都是一次凭证。
(2)累计凭证:累记凭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以一月为限)连续发生的同类经济业务的自制原始凭证,其填制手续是随着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而分次进行的。如“限额领料单”是累计凭证。
(3)汇总凭证:汇总原始凭证是指根据一定时期内反映相同经济业务的多张原始凭证,汇总编制而成的自制原始凭证,以集中反映某项经济业务总括发生情况。汇总原始凭证既可以以简化会计核算工作,又便于进行经济业务的分析比较。如。“工资汇总表”、“现金收入汇总表”、发料凭证汇总表”等都是汇总原始凭证。
3、按照格式不同分类:
(1)通用凭证:由有关部门统一印制、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具有统一格式和使用方法的原始凭证。(全国通用的增值税发票、银行转帐结算凭证等)
(2)专用凭证:由单位自行印制、仅在本单位内部使用的原始凭证。(收料单、领料单、工资费用分配单、折旧计算表等)
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包括:原始凭证名称、填制原始凭证的日期、接受原始凭证单位名称、经济业务内容(含数量、单价、金额等)、填制单位签章、有关人员签章、凭证附件。
除应当具备原始凭证的上述内容外,还应当有以下的附加条件:1.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应使用统一发票,发票上应印有税务专用章;必须加盖填制单位的公章。2.自制的原始凭证,必须要有经办单位负责人或者由单位负责人指定的人员签名或者盖章。3.支付款项的原始凭证,必须要有收款单位和收款人的收款证明,不能仅以支付款项的有关凭证代替。4.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必须有验收证明。5.销售货物发生退口并退还货款时,必须以退货发票、退货验收证明和对方的收款收据作为原始凭证。6.职工公出借款填制的借款凭证,必须附在记账凭证之后。7.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将批准文件作为原始凭证的附件。
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1.记录要真实。原始凭证所填列的经济业务内容和数字,必须真实可靠,即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令、法规、制度的要求;原始凭证上填列的内容、数字,必须真实可靠,符合有关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不得弄虚作假:更不得伪造凭证。
2.内容要完整。原始凭证所要求填列的项目必须逐项填列齐全,不得遗漏和省略;必须符合手续完备的要求,经办业务的有关部门和人员要认真审核,签名盖章。
3.手续要完备。单位自制的原始凭证必须有经办单位领导人或者其他指定的人员签名盖章;对外开出的原始凭证必须加盖本单位公章;从外部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盖有填制单位的公章;从个人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有填制人员的签名盖章。
4.书写要清楚、规范。原始凭证要按规定填写,文字要简要,字迹要清楚,易于辨认,不得使用未经国务院公布的简化汉字。大小写金额必须相符且填写规范,小写金额用阿拉伯数字逐个书写,不得写连笔字,在金额前要填写人民币符号“¥”,人民币符号“¥”与阿拉伯数字之间不得留有空白,金额数字一律填写到角分,无角分的,写“00”或符号“-”,有角无分的,分位写“0”,不得用符号“-”;大写金额用汉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元、角、分、零、整等,一律用正楷或行书字书写,大写金额前未印有“人民币”字样的,应加写“人民币”三个字,“人民币”字样和大写金额之间不得留有空白,大写金额到元或角为止的,后面要写“整”或“正”字,有分的,不写“整”或“正”字。如小写金额为¥1008.00,大写金额应写成“壹仟零捌元整”。
5.编号要连续。如果原始凭证已预先印定编号,在写坏作废时,应加盖“作废”戳记,妥善保管,不得撕毁。
6.不得涂改、刮擦、挖补。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7.填制要及时。各种原始凭证一定要及时填写,并按规定的程序及时送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进行审核。
原始凭证的审核
会计人员审核原始凭证应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
审核的主要内容有:
1.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审核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有否违反财经制度的现象;原始凭证中所列的经济业务事项是否真实,有无弄虚作假情况。如在审核原始凭证中发现有多计或少计收入、费用,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巧立名目、虚报冒领、滥发奖金、津贴等违反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的情况,不仅不能作为合法真实的原始凭证,而且要按规定进行处理。
2.审核原始凭证的合理性。审核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有否违反该原则的现象。如经审核原始凭证后确定有突击使用预算结余购买不需要的物品,有对陈旧过时设备进行大修理等违反上述原则的情况,不能作为合理的原始凭证。
3.审核原始凭证的完整性。审核原始凭证是否具备基本内容,有否应填未填或填写不清楚的现象。如经审核原始凭证后确定有未填写接受凭证单位名称,无填证单位或制证人员签章,业务内容与附件不符等情况,不能作为内容完整的原始凭证。
4.审核原始凭证的正确性。审核原始凭证在计算方面是否存在失误。如经审核凭证后确定有业务内容摘要与数量、金额不相对应,业务所涉及的数量与单价的乘积与金额不符,金额合计错误等情况,不能作为正确的原始凭证。对于审核后的原始凭证,如发现有不符合上述要求,有错误或不完整之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如符合有关规定,就一定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来编制记账凭证。
检查原始凭证的方法
检查原始凭证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查账人员的经验,对凭证中所列各要素进行审阅,视其是否存在异常之处,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错弊;或将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视具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差异的性质和原因;或者将不同时期同类原始凭证上的相同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其中存在的明显变化,分析其是否具有业务依据和正当原由。
原始凭证数量繁多,来源各异,查账人员不可能对其进行全面检查,常见的形式是采取抽样检查法,即按照一定标志和规律,从凭证总体中抽出其中一部分进行检查,并以此推断总体特性。
在原始凭证的检查中,审阅法和抽样法在诸多查账方法中居主导地位,常常为查账人员首选。另外,查账人员对原始凭证进行分析,还可以使用复核法 (对原始凭证所记录反映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重复验算)、核对法(主要指h1证核,即将记账凭证与所附原始凭证进行核对)、推测和判断(对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进行合理假设,并据以判断其结果.特别是在发现凭证不能反映经济业务真实面貌时)、询问与函证法(对有关实物进行审查盘点,以证明原始凭证所记录的数量和金额的正确性)、实物鉴定法(对有疑问的原始凭证,如其真实性存在问题,是否被篡改等,请有关专家对其进行鉴定,以鉴别其真实性和合法性,(其主要方法有物理鉴定、化学鉴定和法律鉴定)等等。
原始凭证中的错弊
原始凭证舞弊是指篡改、伪造、窃取、不如实填写原始凭证、或利用旧、废原始凭证来将个人所花的费用伪装为单位的日常开支,借以达到损公肥私的目的。例如某企业领导通过篡改凭证接受人将自己子女上学的费用作为企业的职工培训费人账。例如某秘书从不法分子手中购得假空白发票填上后到厂里报销人账。例如在复写纸下垫一张白纸,使原始凭证的正、副联的数字内容不一致,像销售货物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时,与客户勾结,将客户持有的抵扣联的数额写大,让其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变大,而本企业持有的存根联上则据实记录,保持正常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客户单位弄虚作假多抵扣的进项税额的“好处”则与开票单位分享。
发生在原始凭证中的错误主要是把原始凭证中各项内容错记。例如把原始凭证的接受单位和人员弄错;或把日期记错,造成会计分期中出现跨期事项,使得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或把数量、价格的小数、位数、单价弄错,使得金额出现偏差;或使用不合规定的原始凭证,不按要求使用印鉴,原始凭证编号不连续等等。
原始凭证巾的错误虽然不是故意行为,但其危害很大,如原始凭证的印鉴错误会使单位财会人员对其真实性和合法性产生怀疑;原始凭证中的金额,计量单位错误会导致多付或少付货币;错误的日期会影响该项业务的正确归属期。
原始凭证错弊的鉴别
不论原始凭证舞弊采用什么方式,其原始凭证上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以下特点中的一点或几点。
(1)对刮、擦、用胶带拉扯的原始凭证,其表面总会有毛粗的感觉,可用手摸,背光目视的方法检查出来;对用“消字灵”等化学试剂消退字迹而后写上的原始凭证,其纸张上显示出表面光泽消失,纸质变脆,有淡黄色污斑和隐约可见的文字笔画残留,纸张格子线和保护花纹受到破坏,新写的字迹由于药剂作用而渗散变淡等特征中的一条或几条。
(2)对添加改写的原始凭证,其文字分布位置不合比例,字体不是十分一致,有时出现不必要的重描和交叉笔画。
(3)对于冒充签字的原始凭证,其冒充签字常常在笔迹熟练程度、字形、字的斜度、字体方向和形态、字与字、行与行的间隔、字的大小,压力轻重,字的基本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有时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发现。
(4)对于伪造的原始凭证可以通过对比原始凭证的防伪标志来鉴别。
对于以上四种舞弊手法,如属必要,可请公安部门运用特定的技术进行鉴别。
(5)凭证明显不规范,要素不全,经常缺少部分要素,其关键要素经常出现模糊,让人对其经济业务活动的全貌感到模糊。例如购买办公用品(实为购买个人消费品)的假凭证,往往只注明“办公用品”,而不注明到底购买了什么办公用品,其规格、型号、品种、数量如何。
(6)其金额往往只有一个总数,而没有分项目的明细,经不起推敲。
(7)原始凭证的经手人经常含而不露,有时有名无姓或有姓无名,如果仔细追问很可能查无此人。
(8)原始凭证上的时间与业务活动发生的时间及以后的入账时间相距甚远。
(9)主要业务凭证与其他相关的凭证不配套,有时只有其中一部分,而没有另一部分。如销售货物只有销售发票而无发货单据、托运证明、出门单、结算凭证等。
(10)凭证的形式不规则,以非正规的票据凭证代替正规的原始凭证。例如用货币收付凭证代替实物收付凭证;以自制凭证代替外来凭证;以非购销凭证代替购销凭证等。
另外,原始凭证的内容、结算方式、资金流向与对方单位等处都可能存在着异常。
秋水清 2009-02-27 14:41
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的含义
又称记账凭单,或分录凭单,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所填制的会计凭证。它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便于登记账簿,需要将来自不同的单位、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格式大小不一的原始凭证加以归类、整理,填制具有统一格式的记账凭证,确定会计分录并将相关的原始凭证附在记账凭证后面。
记账凭证的种类
记账凭证按其适用的经济业务,分为专用记账凭证和通用记账凭证两类。
(一)专用记账凭证:用来专门记录某一类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专用凭证按其所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与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有无关系,又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
1)收款凭证:用于记录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款业务的会计凭证。它是根据有关现金和银行存款收入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是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有关明细账和总账等账簿的依据,也是出纳人员收讫款项的依据。
2)付款凭证:用于记录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付款业务的会计凭证。它是根据有关现金和银行存款支付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是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有关明细账和总账等账簿的依据,也是出纳人员收讫款项的依据。
3)转账凭证:用于记录不涉及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业务的会计凭证。它是根据有关转账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转账凭证是登记总分类账及有关明细分类账的依据。
(二)通用记账凭证:用来记录各种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
在经济业务比较简单的经济单位,为了简化凭证可以使用通用记账凭证,记录所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
记账凭证按其包括的会计科目是否单一,分为复式记账凭证和单式记账凭证两类。
1)复式凭证:将每一笔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全部会计科目及其发生额均在同一张记账凭证中反映的一种凭证。优点:可以集中反映一项经济业务的科目对应关系,便于了解有关经济业务的全貌减少凭证数量节约纸张等。缺点:不便于汇总计算每一个会计科目的发生额。
2)单式凭证:每一张记账凭证只填列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一个会计科目及其金额的记账凭证。
优点:内容单一,便于汇总计算每一会计科目的发生额,便于分工记账。
缺点:制证工作量大,且不能再一张凭证上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内容分散,也不便于查账。
记账凭证按其是否经过汇总,可以分为汇总记账凭证和非汇总记账凭证。
1)汇总记账凭证:是根据同类记账凭证定期加以汇总而重新编制的记账凭证,目的是为了简化登记总分类账的手续。汇总的记账凭证根据汇总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分类汇总和全部汇总两种。
分类汇总凭证。分类汇总凭证是根据一定期间的记账凭证按其种类分别汇总填制的。
全部汇总凭证。全部汇总凭证是根据一定期间的记账凭证全部汇总填制的。
2)非汇总记账凭证:是没有经过汇总的记账凭证,前面介绍的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以及通用记账凭证都是非汇总记账凭证。
[编辑本段]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
1、记账凭证的名称
2、填制记账凭证的日期
3、记账凭证的编号
4、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摘要
5、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会计科目及其记账方向
6、经济业务事项的金额
7、记账标记
8、所附原始凭证张数
9、会计主管、记账、审核、出纳、制单等有关人员的签章。
记账凭证的编制要求:
(一)记账凭证的基本要求
1)记账凭证各项内容必须完整。
2)记账凭证应连续编号。一笔经济业务需要填制两张以上记账凭证的,可以采用分数编号法编号。
3)记账凭证的书写应清楚、规范。相关要求同原始凭证。
4)记账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或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编制,也可以根据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但不得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
5)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
6)填制记账凭证时若发生错误应当重新填制。已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填写错误时,可以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注销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同时再用蓝字重新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注明“订正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如果会计科目没有错误,只是金额错误,也可将正确数字与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另编一张调整的记账平正,调增金额用蓝字、调减金额用红字。发现以前年度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
7)记账凭证填制完成经济业务事项后,如有空行,应当自金额栏最后一笔金额数字下的空行处至合计数上的空行处划线注销。
(二)收款凭证的编制要求
收款凭证左上角的“借方科目”按收款的性质填写“现金”或“银行存款”;日期填写的是编制本凭证的日期;右上角填写编制收款凭证的顺序号;“摘要”填写对所记录的经济业务的简要说明;“贷方科目”填写与收入现金或银行存款相对应的会计科目;“记账”是指该凭证已登记账簿的标记,防止经济业务事项重记或漏记;“金额”是指该项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额;该凭证右边“附件XX张”是指本记账凭证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最下边分别由有关人员签章,以明确经济责任。
(三)付款凭证的编制要求
付款凭证的编制方法与收款凭证基本相同,只是左上角由“借方科目”换为“贷方科目”,凭证中间的“贷方科目”换为“借方科目”。
对于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的经济业务,为避免重复一般只编制付款凭证,不编收款凭证。
(四)转账凭证的编制要求
转账凭证将经济业务事项中所涉及全部会计科目,按照先借后贷的顺序记入“会计科目”栏中的“一级科目”和“二级及明细科目”,并按应借、应贷方向分别记入“借方金额”或“贷方金额”栏。其他项目的填列与收、付款凭证相同。
记账凭证的填制
(一)记账凭证填制的基本要求
1.审核无误。即在对原始凭证审核无误的基础上填制记账凭证。这是内部牵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2.内容完整。即记账凭证应该包括的内容都要具备。应该注意的是:以自制的原始凭证或者原始凭证汇总表代替记账凭证使用的,也必须具备记账凭证所应有的内容;记账凭证的日期,一般为编制记账凭证当天的日期,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收益、分配费用、结转成本利润等调整分录和结账分录的记账凭证,虽然需要到下月才能编制,仍应填写当月月末的日期,以便在当月的账内进行登记。
3.分类正确。即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正确区别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正确应用会计科目。在此基础上,记账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或者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编制,也可以根据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但不得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
4.连续编号。即记账凭证应当连续编号。这有利于分清会计事项处理的先后顺序,便于记账凭证与会计账簿之间的核对,确保记账凭证的完整。
(二)记账凭证填制的具体要求
1.除结账和更正错误,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并注明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所附原始凭证张数的计算,一般以原始凭证的自然张数为准。与记账凭证中的经济业务记录有关的每一张证据,都应当作为原始凭证的附件。如果记账凭证中附有原始凭证汇总表,则应该把所附的原始凭证和原始凭证汇总表的张数一起计入附件的张数之内。但报销差旅费等的零散票券,可以粘贴在一张纸上,作为一张原始凭证。一张原始凭证如涉及到几张记账凭证的,可以将该原始凭证附在一张主要的记账凭证后面,在其他记账凭证上注明该主要记账凭证的编号或者附上该原始凭证的复印件。
2.一张原始凭证所列的支出需要由两个以上的单位共同负担时,应当由保存该原始凭证的单位开给其他应负担单位原始凭证分割单。原始凭证分割单必须具备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包括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填制凭证单位的名称或填制人的姓名、经办人员的签名或盖章、接受凭证单位的名称、经济业务内容、数量、单价、金额和费用的分担情况等。
3.记账凭证编号的方法有多种,可以按现金收付、银行存款收付和转账业务三类分别编号,也可以按现金收入、现金支出、银行存款收入、银行存款支出和转账五类进行编号,或者将转账业务按照具体内容再分成几类编号。各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业务繁简程度、人员多寡和分工情况来选择便于记账、查账、内部稽核、简单严密的编号方法。无论采用哪一种编号方法,都应该按月顺序编号,即每月都从1号编起,顺序编至月末。一笔经济业务需要填制两张或者两张以上记账凭证的,可以采用分数编号法编号,如1号会计事项分录需要填制三张记账凭证,就可以编成1(1/3)、1(2/3)、1(3/3)号。
4.填制记账凭证时如果发生错误,应当重新填制。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错误的,可以用红字注销法进行更正。在会计科目应用上没有错误,只是金额错误的情况下,也可以按正确数字同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另编一张调整记账凭证。发现以前年度的记账凭证有错误时,应当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
5.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其机制记账凭证应当符合对记账凭证的一般要求,并应认真审核,做到会计科目使用正确,数字准确无误。打印出来的机制记账凭证上,要加盖制单人员、审核人员、记账人员和会计主管人员印章或者签字,以明确责任。
6.记账凭证填制完经济业务事项后,如有空行,应当在金额栏自最后一笔金额数字下的空行处至合计数上的空行处划线注销。
7.正确编制会计分录并保证借贷平衡。必须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和经济业务的内容,正确使用会计科日和编制会计分录,记账凭证借、贷方的金额必须相等,合计数必须计算正确。
8.摘要应与原始凭证内容一致,能正确反映经济业务的主要内容,表述简短精练。应能使阅读的人通过摘要就能了解该项经济业务的性质、特征,判断出会计分录的正确与否,一般不必再去翻阅原始凭证或询问有关人员。
9.只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收入或付出的经济业务,应以付款业务为主,只填制付款凭证,不填制收款凭证,以免重复。
(三)常用记账凭证填制举例
1.专用记账凭证的填制。
(1)收款凭证的填制。收款凭证根据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款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凡是涉及到增加现金或者银行存款账户的金额的,都必须填制收款凭证。收款凭证左上方的“借方科目(或账户)”,应填写“现金”或“银行存款”;右上方应填写凭证编号。收款凭证的编号一般按“现收×号”和“银收×号”分类,业务量少的单位也可不分“现收”与“银收”、而按收款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统一编号,如“收字×号”。“摘要”栏内填写经济业务的内容梗概;“贷方科目(或账户)”栏内填写与“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相对应的总账(一级)科目及其所属明细(二级)科目;“金额”栏内填写实际收到的现金或银行存款数额;“记账符号”栏供记账员在根据收款凭证登记有关账簿以后做记号用,表示该项金额已经记入有关账户,避免重记或漏记。
(2)付款凭证的填制。付款凭证根据现金和银行存款付款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凡是涉及到减少现金或者银行存款账户的金额的,都必须填制付款凭证。付款凭证的填制方法和要求与收款凭证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在付款凭证的左上方应填列贷方科目(或账户),因为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减少应记账户的贷方;付款凭证的对应科目为“借方科目(或账户)”,需填写与现金或银行存款支出业务有关的总账(一级)科目和明细(二级)科目。
对于只涉及到“现金”与“银行存款”这两个账户的业务,如从银行存款中提取现金或以现金存入银行等,只需填制付款凭证,不再填制收款凭证,以免重复记账。
(3)转账凭证的填制。转账凭证根据不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的转账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凡是不涉及到现金和银行存款增加或减少的业务,都必须填制转账凭证。转账业务没有固定的账户对应关系,因此在转账凭证中,要按“借方科目(或账户)”和“贷方科目(或账户)”分别填列有关总账(一级)科目和明细(二级)科目。借方科目的金额与贷方科目的金额都在同一行的“金额”栏内填列。
2.通用记账凭证的填制。通用记账凭证的名称为“记账凭证”或“记账凭单”。它集收款、付款和转账凭证于一身,通用于收款、付款和转账等各种类型的经济业务。其格式及填制方法与转账凭证完全相同。
3.汇总记账凭证的填制。
(1)汇总收款凭证的填制。汇总收款凭证根据现金或银行存款的收款凭证,按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的借方分别设置,并按贷方科目加以归类汇总,定期(5天或10天)填列一次,每月编制一张。月份终了,计算出汇总收款凭证的合计数后,分别登记现金或银行存款总账的借方,以及各个对应账户的贷方。
(2)汇总付款凭证的填制。汇总付款凭证根据现金或银行存款的付款凭证,按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的贷方分别设置,并按借方科目加以归类汇总,定期(5天或10天)填列一次,每月编制一张。月份终了,计算出汇总付款凭证的合计数后,分别登记现 金或银行存款总账的贷方,以及各个对应账户的借方。
(3)汇总转账凭证的填制。汇总转账凭证根据转账凭证按每个科目的贷方分别设置,并按对应的借方科目归类汇总,定期(5天或10天)填列一次,每月编制一张。月份终了,计算出汇总转账凭证的合计数后,分别登记各有关总账的贷方或借方。
(4)记账凭证汇总表的填制。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账,如果工作量很大,可以先填制记账凭证汇总表,然后根据记账凭证汇总表再来登记总账。填制方法一般如下:
①填写记账凭证汇总表的日期、编号和会计科目名称。汇总表的编号一般按年顺序编列,汇总表上会计科目名称的排列应与总账科目的序号保持一致。
②将需要汇总的记账凭证,按照相同的会计科目名称进行归类。
③将相同会计科目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分别加总,求出合计金额。
④将每一会汁科目的合计金额填入汇总表的相关栏目。
⑤结计汇总表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和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双方合计数应相等。
记账凭证的审核内容
审核的主要内容是:
1.审核是否按已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记录的内容与所附原始凭证是否一致,金额是否相等;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是否与记账凭证所列附件张数相符。
2.审核记账凭证所列会计科目(包括一级科目、明细科目)、应借、应贷方向和金额是否正确;借贷双方的金额是否平衡;明细科目金额之和与相应的总账科目的金额是否相等。
3.审核记账凭证摘要是否填写清楚,日期、凭证编号、附件张数以及有关人员签章等各个项目填写是否齐全。若发现记账凭证的填制有差错或者填列不完整、签章不齐全,应查明原因,责令更正、补充或重填。只有经济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才能据以登记账簿。
会计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审核的异同
1、相同点:
(1)真实性:审核原始凭证日期是否真实、业务内容是否真实、数据是否真实等;审核记账凭证是否附有原始凭证为依据,记账凭证的内容是否与原始凭证一致。
(2)正确性:原始凭证金额计算及填写是否正确;记账凭证科目、金额、书写是否正确。
(3)完整性:填写项目是否齐全。
2、不同点:
(1)合法性审核:审核原始凭证所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是否有贪污腐化等行为;记账凭证没有这一条。
(2)合理性:审核原始凭证所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生产经营动的需要等;
(3)及时性: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要及时编制记账凭证,内容不全的、填写错误的原始凭证退回补充完整;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会计凭证的意义
任何单位,每发生一项经济业务,如现金的收付,物资的进出,往来款项的结算等等,经办业务的有关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认真填制会计凭证,记录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的日期、经济业务的内容,并在会计凭证上签名盖章,有的凭证还需要加盖公章,以对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和正确性负责任。一切会计凭证都必须经过有关人员的严格审核,只有经过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才能做为登记账簿的依据。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对于完成会计工作的任务,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会计凭证是登记账簿的根据
每个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发生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会计部门要及时正确地记录这些经济业务,必须依据会计凭证。每当发生经济业务时,必须填制相应的会计凭证。一般地说,经济业务发生在哪里,会计凭证就在哪里填制。这样可以正确及时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及完成情况。随着经济业务的执行和完成,记载经济业务执行和完成情况的会计凭证就按规定的流转程序最终汇集到财务会计部门,成为记账的基本依据。
2、审核会计凭证,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使经济业务合理合法
通过会计凭证的审核,可以监督各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检查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制度,是否符合企业目标和财务计划;检查经济业务有无违法乱纪,违反会计制度的现象,有无铺张、浪费、贪污、盗窃等损害公共财产的行为发生;可以及时发现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管理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及时加以制止和纠正。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会计凭证可以强化经营管理上的责任制
任何一项经济业务活动,都要由经管人员填制凭证并签字盖章,这样,就便于划清职责,加强责任感;并便于发现问题,查明责任,从而有利于加强与改善经营管理,推行经济责任制。
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各种会计凭证从填制、取得到归档保管为止的全部过程,即在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内部有关人员和部门之间传送、交接的过程。要规定各种凭证的填写、传递单位与凭证份数,规定会计凭证传递的程序、移交的时间和接受与保管的有关部门。
1、会计凭证传递的作用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会计凭证从编制时起到归档时止,在单位内部各有关部门及人员之间的传递程序和传递时间。为了能够利用会汁凭证,及时反映各项经济业务,提供会计信息,发挥会汁监督的作用,必须正确、及时地进行会计凭证的传递,不得积压。正确组织会计凭证的传递,对于及时处理和登记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实行会计监督,具有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会计凭证的传递起着在单位内部经营管理各环节之间协调和组织的作用。会计凭证传递程序是企业管理规章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传递程序的科学与否,说明该企业管理的科学程序。其作用如下:
(1)有利于完善经济责任制度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及记录,是由若千责任人共同负责,分工完成的。会计凭证作为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体现了经济责任制度的执行情况。单位会计制度可以通过会计凭证传递程序和传递时间的规定,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制度,使各项业务的处理顺利进行。
(2)有利于及时进行会计记录从经济业务的发生到账簿登记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通过会计凭证的传递,使会计部门尽早了解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并通过会计部门内部的凭证传递,及时记录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
2、会记凭证的保管 会计凭证是重要的会计档案和经济资料,每个单位都要建立保管制度,妥善保管。对各种会计凭证要分门别类、按照编号顺序整理,装订成册。封面上要注明会计凭证的名称、起讫号、时间以及有关人员的签章。要妥善保管好会计凭证,在保管期间会计凭证不得外借,对超过所规定期限(一般是15年)的会计凭证,要严格依照有关程序销毁。需永久保留的有关会计凭证,不能销毁。
会计凭证的装订
1、会计凭证装订前的准备
会计凭证装订前的准备,是指对会计凭证进行排序、粘贴和折叠。因为原始凭证的纸张面积与记账凭证的纸张面积不可能全部一样,有时前者大于后者,有时前者小于后者,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在制作会计凭证时对原始凭证加以适当整理,以便下一步装订成册。对于纸张面积大于记账凭证的原始凭证,可按记账凭证的面积尺寸,先自右向后,再自下向后两次折叠。注意应把凭证的左上角或左侧面让出来,以便装订后,还可以展开查阅。对于纸张面积过小的原始凭证,一般不能直接装订,可先按一定次序和类别排列,再粘在一张同记账凭证大小相同的白纸上,粘贴时宜用胶水。证票应分张排列,同类、同金额的单据尽量粘在一起;同时,在一旁注明张数和合计金额。如果是板状票证,可以将票面票底轻轻撕开,厚纸板弃之不用。对于纸张面积略小于记账凭证的原始凭证,可先用回形针或大头针别在记账凭证后面,待装订时再抽去回形针或大头针。有的原始凭证不仅面积大,而且数量多,可以单独装订,如工资单、耗料单等,但在记账凭证上应注明保管地点。原始凭证附在记账凭证后面的顺序应与记账凭证所记载的内容顺序一致,不应按原始凭证的面积大小来排序。 会计凭证经过上述的加工整理之后,就可以装订了。
2、会计凭证的装订方法
会计凭证的装订是指把定期整理完毕的会计凭证按照编号顺序,外加封面、封底,装订成册,并在装订线上加贴封签。在封面上,应写明单位名称、年度、月份、记账凭证的种类、起讫日期、起讫号数,以及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的张数,并在封签处加盖会计主管的骑缝图章。如果采用单式记账凭证,在整理装订凭证时,必须保持会计分录的完整。为此,应按凭证号码顺序还原装订成册,不得按科目归类装订。对各种重要的原始单据,以及各种需要随时查阅和退回的单据,应另编目录,单独登记保管,并在有关的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上相互注明日期和编号。 汇总装订后的会计凭证封面如表所示:会计凭证封面 凭证种类:XX年度 本月共册之第 册 本册号数: 自 号起至 号 本册日期: 自 月 日起至 月 日止 单位名称:会计主管:会计:装订:会计凭证装订的要求是既美观大方又便于翻阅,所以在装订时要先设计好装订册数及每册的厚度。一般来说,一本凭证,厚度以1.5至2.ocm为宜,太厚了不便于翻阅核查,太薄了又不利于戳立放置。凭证装订册数可根据凭证多少来定,原则上以月份为单位装订,每月订成一册或若干册。有些单位业务量小,凭证不多,把若干个月份的凭证合并订成一册就可以,只要在凭证封面注明本册所含的凭证月份即可。为了使装订成册的会计凭证外形美观,在装订时要考虑到凭证的整齐均匀,特别是装订线的位置,如果太薄时可用纸折一些三角形纸条,均匀地垫在此处,以保证它的厚度与凭证中间的厚度一致。 有些会计在装订会计凭证时采用角订法:装订起来简单易行,这也很不错。它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将凭证封面和封底裁开,分别附在凭证前面和后面,再拿一张质地相同的纸(可以再找一张凭证封皮,裁下一半用,另一半为订下一本凭证备用)放在封面上角,做护角线。
(2)在凭证的左上角画一边长为5厘米的等腰三角形,用夹子夹住,用装订机在底线上分布均匀地打两个眼儿。
(3)用大针引线绳穿过两个眼儿。如果没有针,可以将回形别针顺直,然后将两端折向同一个方向,将线绳从中间穿过并夹紧,即可把线引过来,因为一般装订机打出的眼儿是可以穿过的。
(4)在凭证的背面打线结。线绳最好在凭证中端系上。
(5)将护角向左上侧折,并将一侧剪开至凭证的左上角,然后抹上胶水。
(6)向后折叠,并将侧面和背面的线绳扣粘死。
(7)待晾干后,在凭证本的脊背上面写上“某年某月第几册共几册的字样。装订人在装订线封签处签名或者盖章。现金凭证、银行凭证和转账凭证最好依次顺序编号,一个月从头编一次序号,如果单位的凭证少,可以全年顺序编号。
秋水清 2009-02-27 14:42
会计年度
会计年度的概述
《会计法》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会计年度,是以年度为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时间区间,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核算经营成果的时间界限。通常情况下,一个单位的经营和业务活动,总是连续不断进行的,如果等到单位的经营和业务活动全部结束后,才核算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既不利于单位外部利益关系方了解单位的经营情况,也不能满足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因此,会计上就将连续不断的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时段,分段进行结算,分段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分段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种分段进行会计核算的时间区间,会计上称为会计期间。以一年为一个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
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解释:会计年度 fiscal year。缩写为:FY或fy。英国用法为:financial year。公司进行财务结算的执行年度,由连续12个历月构成。许多公司的财务年度与实际的日历年度不一致。为了便于账务处理,通常以3月底或12月底为财务年度结算期。 另为:accounting period;fiscal period
各个国家都根据其经济特点和管理需要,明确会计年度的起止日期。有的国家还设立多个会计年度供单位选择使用。我国《会计法》第十一条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我国会计年度采用公历制,这是为了与我国的财政、税务、计划、统计等年度保持一致,从而便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
统一会计年度的弊端
我国一直采用统一的历年制会计年度,即会汁年度起止日期与公历年度起止日期相同,《会计法》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我国采用统一的历年制会汁年度,是为了使财政年度、纳税年度、计划年度和统计年度保持一致,使其适应计划管理和汇总会计报表的要求,最终便于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然而,在我国已成为WTO成员国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我国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和资本市场得到迅速发展,由此,统一会计年度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弊端越来越明显。
1.统一会计年度使年底各项工作堆积,导致会计工作的分配极不均衡。我国统一把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导致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构在每年12月份和次年1月份各项工作堆积。不仅如此,由于1月下旬又常是我国的春节,这无形中增加了工作的紧张程度。工作过于集中,一方面给各部门的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会计工作的质量。
2.统一会计年度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虽然中国证监会对我国上市公司委托理财行为进行了严格规范,但由于多数委托理财协议是在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前后签订的,造成我国证券市场每到年底就会出现“资金结算问题”,资金抽逃严重。这也是自1996年以来每年年底证券市场都无行情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契约方希望不在年底、月尾的时候签订协议。但由于银行结算的时间统一,而许多公司委托理财的资金叉与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无法达到目的。由此可见,如果对我国的统一会计年度不做根本性变革,我国股市的怪圈就将继续存在下去。
由于我国实行统一的会计年度,所以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只能选择在年初集中报出,这无疑给投资者、证券交易所、监管部门以及中介机构各方造成了年初的“年报高压”。特别是在每年4月份,年报高峰期还没有结束,季报叉接踵而来。这种情况极不利于利益相关者使用财务报告。此外,每年1~4月份在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被集中审计时,由于工作过于集中,一方面造成审计收费的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则有可能影响审计质量,并最终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3.统一会计年度不利于跨国公司的会计处理。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来到我国投资建厂,开展业务。跨国公司大部分来自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大多实行灵活的会计年度。但我国实行统一会计年度,导致一些外资企业因为与母公司的会计年度起止日期不一致而不得不对财务报告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无疑增加了跨国公司会计处理和经营管理的难度,从而制约了我国吸收引进外来投资。
4.统一会计年度不利于某些特殊行业和企业的会计核算与报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结构、组织形式以及经营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统一会计年度使一些经营周期带有明显季节性特点的企业的会计核算尤为不便,而且由此产生的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和相关性,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决策。对于某些受季节等方面影响较大的上市公司,往往因为要求采用统一的会计年度,造成注册会计师对有关财务数据无法进行真实、准确的审计。
秋水清 2009-02-27 14:42
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的概述
“单式记账法”的对称。对每项经济业务按相等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中同时进行登记的方法。固式记账的理论依据是会计基本等式。复式记账按记账符号,记账规则、试算平衡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一种最杂、当今运用最广泛的复式记账法也是目前我国法定的记账方法。至于哪一方记增加金额,哪一方记减少金额,则取决于账户所要反映的经济内容和业务性质。
复式记账法的种类
复式记账主要有借贷复式记账法、增减复式记账法以及收付复式记账法。过去在我国,这三种方法都在采用,现在统一为国际通用的借贷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的的示例
用现金购买材料时,要同时记入“现金”账户和“原材料”账户;收回销货款时,同时登记“银行存款”和“应收账款”账户;提取固定资产折旧时,同时登记“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累计折旧”账户,等等。
复式记账法的基本要求
不论是发生与现金、银行存款有关的经济业务,还是发生与现金或银行存款无关的经济业务,都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中同时登记。复式记账法是由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这一平衡原理所决策宾。任何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至少两个项目的资金增减变动,而两个项目的变动金额相等。经营业务中客观存在的这各必须现象,通过会计核算把它全面地反映出来,就需要在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等的登记。
复式记账法的优点
采用复式记账法,可以全面地、相互联系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全貌,并可利用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试算平衡公司,来检查账户记录的准确性,它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记账方法,为世界各国所通用。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曾出现过三种复式记账法,即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199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记账必须采用借贷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的特点、种类、原理
特点:
(1)可以了解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全面了解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可以对账户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种类: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资金、现金、实物)
原理:“会计恒等式”是复式记账的原理。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所反映的资金平衡关系。
复式记账方法中的借贷记账法
1.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所有的账户都分为借贷两方,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
2.账户结构:
(1)资产类账户的结构是:账户借方记录资产的增加额,贷方记录资产的减少额如果有余额在借方。
(2)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的结构是:账户借方记录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贷方记录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如果有余额在贷方。
(3)费用成本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基本相同。账户借方记录费用成本的增加额,贷方记录费用成本转入抵消收入类账户(减少)的数额,由于借方记录的费用成本的增加额一般都要通过贷方转出,所以账户通常没有期末余额。如果因某种情况有余额,也表现为借方余额。
(4)收入类账户的结构则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的结构基本相同,收入的增加额记入账户的贷方,收入转出(减少)记入账户的借方,由于贷方记录的收入增加额一般都要通过借方转出,所以账户通常没有期末余额。如果因某种情况有余额,也表现为贷方余额。
3.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运用借贷记账法处理经济业务时需进行三步分析,涉及哪些账户、是增加还是减少、根据账户性质判断记账方向。
发生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这种指明某项经济业务应记入的账户,应借应贷方向及其金额所做的纪录,称为会计分录。会计分录有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
4.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有账户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和账户余额试算平衡法两种。
不能通过试算平衡表发现错误的有:
1一笔经济业务的纪录全部被漏记或者重记。
2一笔经济业务的借贷双方,在编制会计分录时,金额上发生同样 的错误。
3在编制会计分录时一笔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的账户互相颠倒或误用了账户名称。
4会计分录的借贷双方或一方,在过入总分类账时误记了账户。
5借方或贷方的各项金额偶然一多一少,恰好相互抵消。
结构:
(一)资产、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帐户的结构
资产类帐户与权益类帐户的结构截然相反,资产类帐户在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期初和期末余额均在借方;权益类账户的贷方表示增加、解放表示减少,期初和期末均在贷方。
1:资产类帐户的结构:在资产类账户中,“借方”即左方记录资产的增加额;“贷方”即右方记录资产的减少额;余额一般应在借方,表示结存资产的账面余额。资产类账户的发生额和余额之间的内部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期末余额(借方)=期初余额(借方)+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2:权益类账户的结构:在权益类账户中,“贷方”即左右记录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借方”即左右记录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余额一般在贷方,表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面数额。权益类帐户的发生额和余额之间的内部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期末余额(贷方)=期初余额(贷方)+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复式簿记的演变
复式簿记的演变,从它的萌芽到接近于完备形式,大约经历了300年左右(13世纪初至15世纪末)。这一演变过程都发生在中世纪的意大利商业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当时,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很快,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发达的商品经济,特别是地中海沿岸某些城市中十分活跃的商业(包括海上贸易)和银钱兑换业,都迫切要求从簿记中获得有关经济往来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信息。经过一段孕育时期以后,簿记的方法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科学的复式簿记法在意大利诞生了。
这一演变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佛罗伦萨式——复式簿记的萌芽阶段(1211—1340年)。这一阶段以1211年佛罗伦萨银行家采用的簿记为代表(这是目前保存的意大利最古老的会计账簿,现收藏于佛罗伦萨梅迪奇。拉乌莱芝纳图书馆)。其主要特点是:
记账方法——转账;
记账对象——仅限于债权债务人(人名账户);
记录形式——叙述式(借贷上下连续登记)。
(2)热那亚式——复式簿记的改良阶段(1340一1494年)。这一阶段以1340年热那亚市政厅的总账为代表(这是会计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一册明显具备复式记账所有特征的会计记录,现收藏于热那亚古文化馆)。其主要特点是:
记账方法——复式;
记账对象——除债权债务(人名账户)外,还包括商品、现金(物名账户);
记录形式——左借右贷账户对照式(两侧型账户)。
(3)威尼斯式——复式簿记的完备阶段(1494一1854年)。这一阶段以1494年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著名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的正式出版为代表。本书的出版,使得复式簿记的优点及方法很快为世人所认识,并广为流传,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开始。至1854年,爱丁堡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出现,会计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其主要特点是:
记账方法——复式;
记账对象——除债权、债务、现金(人名账户与物名账户)外,还包括了损益与资本(损益账户与资本账户);
记录形式——账户式。
理论依据
资金运动的任何时点:资产=权益,即资金去向、资金来源是同一资金的两个方面,二者对立统一。
任何经济业务必然引起资金从一定来源取得(来龙),存在于一定的去向(去脉);或从一种去向(来龙)转变为另一种去向(去脉);或从一种来源(来龙)转变为另一种来源(去脉)。
根据复式记账原理,每笔经济业务均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以上的对应账户中登记,一方面登记其来源,另一方面登记其去向。所以每笔经济业务入账后都能保持资产=权益。
借贷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内容
(一)以借、贷为记账符号
1.指明记入账户的方向
借方:资产、费用增加,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减少。贷方: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增加,资产、费用减少。
2.指明账户的对应关系
借方账户与贷方账户对应,反映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
3.判别账户的性质
借方余额为资产类账户,贷方余额为权益类账户。
(二)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
由于任何经济业务必然引起资金去向与资金来源等额变动,所以要以两个或以上的对应账户反映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即复式记账。而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方向相反、金额相等,因此,若资金去向增加记借方,则资金来源增加记贷方,反之,亦反。
(三)试算平衡
∵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记账规则,每笔经济业务的借方账户金额与对应贷方账户金额相等。
∴一定时期内,多笔业务涉及的所有借方账户金额合计与所有贷方账户金额合计相等。
秋水清 2009-02-27 14:43
所有者权益(Owner’s Equities)
什么是所有者权益?
是指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所谓净资产,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这可以通过对会计恒等式的变形来表示,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企业的所有者和债权人均是企业资金的提供者,因而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债权人权益)二者均是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的区别有:
(1)性质不同。
(2)权利不同。
(3)偿还期限不同。
(4)风险不同。
(5)计量不同。
所有者权益的内容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其中: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分为:
(1)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
(2)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分为:
(1)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
(2)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所有者权益与债权人权益比较,一般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所有者权益在企业经营期内可供企业长期、持续地使用,企业不必向投资人返还资本金。而负债则须按期返还给债权人,成为企业的负担。
2.企业所有人凭其对企业投入的资本,享受分配税后利润的权利。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分配税后净利润的主要依据,而债权人除按规定取得股息外,无权分配企业的盈利。
3.企业所有人有权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或者授权管理人员行使经营管理权。但债权人并没有经营管理权。
4.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的债务和亏损负有无限的责任或有限的责任,而债权人对企业的其他债务不发生关系,一般也不承担企业的亏损。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分类
按其形成的方式,该类账户可分为投资人投入的资本以及企业内部滋生的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留存收益。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按照来源和构成的不同可以再分为投入资本类所有者权益账户和资本积累类所有者权益账户。
投入资本类所有者权益账户主要有: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
资本积累类账户主要有: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等。
所有者权益的分类
一、所有者权益按其构成,分为投入资本、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三类。
1、投入资本
投入资本是指所有者在企业注册资本的范围内实际投入的资本。所谓注册资本,是指企业在设立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资本总额,也就是全部出资者设定的出资额之和。企业对资本的筹集,应该按照法律、法规、合同和章程的规定及时进行。如果是一次筹集的,投入资本应等于注册资本;如果是分期筹集的,在所有者最后一次缴入资本以后,投入资本应等于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是企业的法定资本,是企业承担民事责任的财力保证。
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投入资本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资本表现为实际发行股票的面值,也称为股本;在其他企业,投入资本表现为所有者在注册资本范围内的实际出资额,也称为实收资本。
投入资本按照所有者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国家投入资本、法人投入资本、个人投入资本和外方投入资本。国家投入资本是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以国有资产投入企业所形成的资本;法人投入资本是指我国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以其依法可以支配的资产投入企业所形成的资本;个人投入资本是指我国公民以其合法财产投入企业所形成的资本;外方投入资本是指外国投资者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将资产投入企业所形成的资本。
投入资本按照投入资产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货币投资、实物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
2、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是指归所有者所共有的、非收益转化而形成的资本,主要包括资本溢价(股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等。
3、留存收益 留存收益是指归所有者所共有的、由收益转化而形成的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二、所有者权益可以按经济内容和形成渠道分类。
1.所有者权益按经济内容划分,可分为投入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四种。
(1)投入资本是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经济活动的各种财产物资,包括国家投资、法人投资、个人投资和外商投资。国家投资是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部门或者机构以国有资产投入企业的资本;法人投资是企业法人或其他法人单位以其依法可以支配的资产投入企业的资本;个人投资是社会个人或者本企业内部职工以其合法的财产投入企业所形成的资本;外商投资是国外投资者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投资者投入的资本。
(2)资本公积是通过企业非营业利润所增加的净资产,包括接受捐赠、法定财产重估增值、资本汇率折算差额和资本溢价所得的各种财产物资。接受捐赠是指企业因接受其他部门或个人的现金或实物等捐赠而增加的资本公积;法定财产重估增值是指企业因分立、合并、变更和投资时资产评估或者合同、协议约定的资产价值与原账面净值的差额;资本汇率折算差额是指企业收到外币投资时由于汇率变动而发生的汇兑差额;资本溢价是指投资人缴付的出资额超出其认缴资本金的差额,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的溢价净收入及可转换债券转换为股本的溢价净收入等。
(3)盈余公积是指企业从税后净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盈余公积按规定可用于弥补企业亏损,也可按法定程序转增资本金。法定公积金提取率为10%。
(4)未分配利润是本年度所实现的净利润经过利润分配后所剩余的利润,等待以后分配。如果未分配利润出现负数时,即表示年末的未弥补的亏损,应由以后年度的利润或盈余公积来弥补。
2.所有者权益如按形成渠道划分,可分为原始投入的资本和经营中形成的资本。原始投入的资本包括投入资本和资本公积,经营中形成的资本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相关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相关条款对所有者权益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第二十七条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第二十八条 所有者权益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第二十九条 所有者权益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的中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是主要取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所有者权益反映的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负债反映的是企业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两者在性质上有本质区别,因此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严格区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尤其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产权比率等.在实务中,企业某些交易或者事项可能同时具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将属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部分分开核算和列报.例如,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企业应当将其中的负债部分和权益性工具部分进行分拆,分别确认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与债权权益的区别
两者的显著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优于所有者权益。
2.企业的投资者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债权人往往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3.对于所有者而言,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除按法律程序减资外,一般不能提前撤回投资。而负债一般都有规定的偿还期限,必须于一定时期偿还。
4.投资者以股利或利润的形式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而债权人的债权只能按规定的条件得到偿付并获取利息收入。
中外所有者权益比较
国际会计准则以及许多国家和地区没有对企业所有者权益单独制定过会计准则。一般只是在其它会计准则中就其相关的所有者权益问题作出规定,往往也只是涉及所有者权益在会计报表中的披露,或者简单地要求企业遵守有关法律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其主要原因在于各国的法律已经对涉及所有者权益事项的处理作出了转为详细的规定,我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对涉及企业所有者权益的重大事项的处理作出了规定。考虑到在一个单独的准则中系统地规范涉及所有者权益事项的会计处理,便于企业实际操作,因此我国将所有者权益作为一个独立的准则项目。
由于股份有限公司的独特组织形式、运行方式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其他国家或地区均将其作为法律或会计准则的重要规范对象。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将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股份有限公司所有者权益核算有独特的要求,《公司法》等法律也较明确,为此,我国具体准则将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的核算单独作为一类进行表述。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企业,但其涉及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基本一致,为此,我国所有者权益具体会计准则将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合并为一类进行表述。
我国的所有者权益具体会计准则包括引言、正文和附则三个部分。引言主要说明了本准则所规范的范围,即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揭示。正文部分为定义、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投入资本、增加资本、发行费用、接受捐赠和资产重估、利润分配及亏损弥补、减少资本、应揭露的事项等九个自然段。定义一段为准则的进一步展开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并使用准则提供了依据。所有者权益构成一段指出了所有者权益包括的内容,而后分别规范了投入资本、增加资本、接受捐赠、利润分配及亏损和减少资本的会计处理。发行费用一段介绍了企业发行股票时,股票承销费、注册会计师费用、评估费用、律师费用、公共场所涉及广告费用、印刷费等费用在股票平价发行以及溢价发行时如何处理。应揭露的事项一段落地所有者权益应揭露的事项进行了说明。附则说明确准则的解释权归属和生效日期。
(一)关于所有者权益的构成
在国际会计准则中,所有者权益部分称之为业主权益和股东权益,它的构成如下:
(1)实缴资本,即股东实际缴入的股本;
(2)资本盈余,即股票溢价;
(3)资产增值,即由于价格水平变动,对企业资产重估而形成的盈余;
(4)留存收益,即企业收益支付股利后的剩余部分;
(5)非股东对企业的捐赠。
与我国所有者权益比较,实缴资本与我国的实收资本是基本相同的。资本盈余、资本增值、非股东捐赠的资产均与我国的资本公积概念相对应;留存收益与我国的未分配利润相对应。我国有“盈余公积”概念,属于所有者权益的内容,代表从利润分配中提取的有关金额内容。在我国,财务制度规定要从税金利润中按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并将这两部分提取的金额放入“盈余公积”之中,而西方国家并不是这样的,只是将税后利润进行股利分配,剩余即是留存收益。
美国所有者权益一般分为实收资本和留存收益。实收资本即股东权益,包括普通股、优先股。若存在超面值缴入股本则将其单独列为一项。
日本所有者权益即为资本。资本必须划分为属于资本金部分和属于盈余部分。资本金部分应当列示其法定资本额。对于已发分为资本公积金、利润公积金及其他公积金,并分别列示。资本公积金包括由于股票发行转入的盈余。利润公积金包括来源于利润的盈余。其他公积金包括任意公积金和本期末分配利润。
英国的所有者权益一般包括资本及准备。通常分为已缴股本、股本溢价、重估价准备、其他准备及损益7部分。其他准备包括资本收兑准备、自有股份准备、按公司章程提取的准备等。
(二)关于投入资本
这里所说的资本是狭义的资本,即所有者向企业缴入的注册资本。
对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美、英、荷等国家采取“授权资本制”,根据这种资本制度,公司资本被区分为“额定资本”和“已发行资本”。公司必须在公司章程中载明授权资本的数额,但一部分,其余留待日后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决定是否发行。所以授权资本不代表公司实际拥有的资产,而只是公司有权通过发行股份而募集资本的最高限额,是一种名义资本,而发行资本才是公司真实的资本。
法、德等多数大陆法系国家采取“法院定资本制”,根据这一制度,公司章程中所载明的公司资本额在公司设立时必须由认股人全部认购完毕,否则公司不得成立,公司如增加资本必须修改章程。法定资本制有利于保证公司拥有充实的资本,防止利用公司进行欺骗、投机,但其要求过于严厉,已不适应现代股份公司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来,一些大陆法系国家开始放弃或部分放弃法定资本制而仿效授权资本制,如日本公司法规定,公司在设立时需发行股份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即可,德国股份公司法规定,当董事会根据股东大会授予权发行新股增加资本时,可以一次或多次完成,但期限不得超过五年。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注册资本制度,我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企业的注册资金应当与实用资金相一致。注册资本是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资本为限,所以注册资本亦称为法定资本。公司法对各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在其经营期内,注册资本只能增加、转让不得减少,以保证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减超过20%时,应按资金使用证明或验资证明,向原登记主管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如擅自改变注册资本或抽逃资金等,要受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罚。
对于所有者投入资金的核算,股份有限公司设置“股本”科目,其他企业设置“实收资本”科目进行核算。所以必须明确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的区别与联系。实收资本是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已投入的资本总和。企业投资者认缴的出资额一般不是在认定后一次全部投入,而是根据合同或章程规定的出资期限,随着企业基建、生产和经营的开展而逐步分批投入的。只有当按规定缴足出资额后,企业的实收资本才等于注册资本。虽然,投入资本核算的内容只能是实收资本,而不是注册资本或投资总额。在股份有限公司中,投资者超面值购买股票时,股票的溢价部分扣除发行费用后计入公司的资本公积,而“股本”账户只记载股票的面值。这时,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子资本为“股本”账户记载的金额,而投入资本则包括股本和溢价两部分。其他形式的企业在收到投资者投入资金时将其金额记入“实收资本”账户,所以,其它收资本与注册资本、投入资本在投资者按规定缴足出资时是一致的。
(三)关于公积金
我国会计制度中规定的公积金实质是企业所有者共享的但不能作为利润分配的权益。资本公积是与缴入资本相关的但又不享受权益的资本投入。由于资本是一个法定数额,标志着所有者承担的风险和享有的权益,只能单独列示,不能混淆,因此,凡是不能标有限责任也不能享受权益的资本投入必须分开列示。盈余公积则与国外的法定准备相同,属于限制利润分配的一种手段。
美国的拨定留存收益完全是公司自己的事,其比例大小由股东大会决定,法律对此未作任何强制规定。拨定留存收益对利润分配作一限制,不须划拨相应的资产。对于与缴入资本相关的但又不享受所有者日常权益的资本投入,分项列示,如“超面值缴入股本”、“捐赠资本”等。
日本的商法要求公司设立下列准备:(1)资本准备。即前面提到的资本公积金。包括股票溢价和因资本减少或兼并而产生的正差异。如果兼并时所产生的正差异等于法定准备与被合并公司其他留存收益之和,可以不作为法定准备,而在资本准备下列示。(2)法定准备。即前面提到的利润公积金。日本的公司在每一会计年度,至少按支付的现金股利的10%计提法定准备,提满股本的25%为止。
法国的准备主要包括法定准备、约定准备、重估价准备以及管制资本利得准备等。法国公司必须按股本的10%提取法院定准备;约定准备是根据公司章程有关条款提取的准备或类似的任意准备;重估价准备是根据1975年法定重估价而设立的,现在一般显得并不重要。管制资本利得时,如果将利得列入准备,公司就可以要求15%的特别税率。但若用于分配时,必须纳全额的税,例如,100法郎的利得,15法郎税金,85法郎准备;若用于分配,税率为42%,多付27法郎,可供分配的利得为58法郎。分析人员应将27/85分配给递延税收,58/85作为永久性权益。
我国公积金分为两类,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资本公积金包括资本溢价、资产重估价、资本折算差异、捐赠资本。资本折算差异为外商投资企业所持有。盈余公积分为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按税后利润的10%计提,提洪注册资本的50%后可不再提,任意盈余公积由股东大会决定提取比例。我国还有一项既不属于资本公积也不属于盈余公积的项目-未分配利润。按一般理解,税后利润在提取各项准备后,即是可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既然是可分配利润而又没有分配,似乎不易理解。如果未分配利润理解为利润分配时的限制,就应当是不可分配的利润,即任意盈余公积。
(四)关于接受捐赠的会计处理
对于企业接受的捐赠,国际上有两种基本处理方法:一种是作为收入,另一种是作为所有者权益。在某些国家,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资产作为所有者权益时,其价值还要视捐赠者是否是公司有控制权的股东而定。如果是有控制权的股东,按历史成本确定;如果不是公司有控制权的股东,并且该捐赠是无附加条件的,则按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规定企业接受捐赠资产,作为所有者权益,计入资本公积,并且,接受现金捐赠时,接受赠金额入账;接受实特捐赠的,按其公允价值入账。
(五)关于利润分配
我国规定所有企业均要按程序进行利润分配。而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税后利润是直接向股东分配股利的。
秋水清 2009-02-27 14:51
会计准则(accounting principle)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按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
会计准则的层次划分
把会计准则划分为基本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编报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三个层次。 对会计准则中包含的会计要素准则的层次,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一)从会计准则的目的来看,会计准则是对价值的各种要素予以确认,显然会计核算确实是以要素的明确定为前提的。但就会计核算的实际过程来说,具体业务会计准则是其基本依据。因而会计要素具有更多的理论意义,不应作为会计准则的一个层次,应对会计要素的理论进行单独的研究。
(二)由于我国当前会计准则研究薄弱,将会计要素纳入会计准则,并对各要素的定义和计量制定出规则,难度太大。
(三)在应用准则的规定中,会涉及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因此,再单独将会计要素作为单独一个层次也无必要。
把会计准则划分为基本准则、一般准则和具体准则三个层次。基本准则包括独立经营准则、经济效益准则、计划准则等;一般准则包括会计分期准则、会计主体准则等;具体准则包括会计核算、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准则。通常,我们所指的准则是会计核算准则,会计核算准则是关于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准则。由于会计核算具有分配功能和信息功能,是处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依据,所以会计核算准则不应包含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有关方面的规范。因此,这一观点也不可取。
通过以上对各种意见的分析,我国会计准则从纵向上,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应用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又分为通用业务会计准则,财务报表会计准则、特殊业务会计准则和特殊行业会计准则。从横向上,每一具体会计准则一般包括引言(准则范围)、定义(某准则涉及的概念)、一般确认原则、一般计量方法、一般报告原则、一般提示事项、附则(解释权和生效日期)七个部分。
1 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是概括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是说明会计核算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依据、主要规则和一般程序。企业会计的帐务处理程序、方法等都必须符合基本准则的要求。基本会计准则还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主要依据和指导原则。具体准则涉及到会计核算的具体业务,它必须体现基本准则的要求才能保证各具体准则之间的协调性、严密性及科学性。
我国1992年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属于营利组织的基本准则。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总则
总则部分说明了企业会计准则的性质、制定的依据、适用范围、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以及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要求等等。
总则中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核算工作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设计和选择会计方法的重要依据。本书§1.3详细介绍了这些基本前提。
(2)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把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筛选出12条,定名为"一般原则",要求企业会计工作遵照执行。它们已在本书§1.4中列出。
这些原则是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是我国会计核算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般原则"不仅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会计报告公允性的一个参照标准。
(3) 要素
会计要素的相关准则规定了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
要注意的是1992年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要素的定义已在2000年的《会计办公条例》中进行了修正。§1.2介绍的是修正后的定义。
(4) 会计报表体系
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会计报表除满足企业主管机关和财政、税务机关等国家政府部门的需要外,还应该满足企业各方面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上投资者的需要,要能够向他们提供反映经营状况、产权关系、偿债能力和利益分配的各种会计信息。针对上述要求,会计准则对全国范围内的企业会计报表作了统一规定,规定企业必须编制和对外报送三种主要会计报表。在1998年规定用现金流量表替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后,这三张报表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这样的会计报表体系不仅大大改变了传统会计报表体系种类过多、主次难分的缺点,突出了主要报表的地位,而且与国际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也是一致的,有利于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信息。
2 具体会计准则
具体会计准则是按照基本准则的内容要求,针对各种经济业务作出的具体规定。它的特点是操作性强,可以根据其直接组织该项业务的核算。例如;固定资产会计、投资会计、借款会计的准则等等。根据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具体准则可以考虑包括通用业务准则(主要是基本准则的具体化)、特殊业务准则(如物价变动会计准则和破产清算会计准则)、特殊行业会计准则和特殊经营方式会计准则。
目前我国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正在积极创建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迄今为止,已颁布了关联方交易、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债务重组、收入、投资、建造合同、会计政策会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非货币性交易、或有事项等等具体准则。财政部计划制定30个具体会计准则。鉴于目前我国会计法规正处于大变更时期,为了贯彻先立后破的原则,保证新旧办法的有序交替,使实际工作做到时时有法可依,避免出现"法规真空",财政部在颁布基本会计准则和积极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同时,作为过渡时期的措施,在1992年制定和公布了各大行业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这是一项分行业会计制度向具体会计准则逐步靠拢的过渡性措施。 经过8年的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财政部又将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在2001年月1日合并成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如无特别说明,本书以下所称的"企业会计制度"均指的是最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而非1992年的各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但是这种会计制度仍然是一种具体会计准则完全制定之前的过度性质的措施。当我国的具体准则完善之后,这种会计制度就会被具体准则所代替。
[编辑本段]会计准则的功能、限度
会计准则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分共契约”和“私人契约”的“复合体”,原因为二:其一,政府(也是会计信息使用之一)具有一种比较暴力优势,“自然”获得了与管理当局缔结私人契约的地位;而政府正是在小股东(零散的债权人)与管理当局之间的私人契约衰败和缺位时才作为“替补”的,首先要做的是与现在的股东、债权人和各位潜在的投资者缔结契约。政府直接或间接参与制定的会计准则首先是一份“通用目的”的契约,是部分地根据“公共选择”原理而产生的,会计准则则呈现出一种“公共契约”的特征。但是,公共选择毕竟是“少数服从多数”,肯定存在着一种“强权博弈”,肯定有人对结果不满意,但在政府的比较暴力优势面前只能够退却转而寻求缔结私人契约。这可从一个侧面为政府享有会计准则的制定权的制定权提供佐证。因此,会计准则和其出现之前作为约束管理当局的私有契约是互补的,只不过两者的地位与重要性发生了变迁——当某类私人契约在现代股份上市交易环境下空缺或衰败时,会计准则(私人契约与公共契约的结合体)才得以进行补充,作为约束管理当局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自由度借以保护小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
会计准则的功能不是绝对地替代私人契约,而是作为私人契约缺位时的一种替代,其本质上是私人契约与公共契约的结合。作为一种契约,会计准则的功能就是适度地缩小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度或幅度。从严格意义上讲,只在存在着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会计政策,管理当局就会相机选择一种方法操纵会计信息来使自己 的效用满意化。严格限制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度是一个关系到会计准则的限度(与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度之间是此增彼减的关系)的问题,综观中外的会计规范过程,刚性地限制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权的想法都不难找到;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失败就是一个明证;在美国制定会计准则的初期也曾经有人提出过“建立一套统一的制度”的建议遭到了当时的一些执业会计师的强烈反对,认为“会计是一门艺术”,认为应该强调会计方法的灵活性,要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师的职业判断。然而,最终的事实却具有最大的说服力,各国制定的会计准则中仍然允许多种会计政策,管理当局也依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会计政策的选择权。现从契约成本角度多层面地加以阐释。
(一)交易费用与会计准则作为契约不完备性的必然。为了消除不确定性而缔结的契约必然伴随着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搜寻信息的成本 + 谈判成本(讨价还价) + 监督契约履行的成本 + 契约外部性成本的内化。其中前三项成本是从政府角度而言的,而外部性成本文主要针对于管理当局的自主权而言——会计准则这种特殊的契约(双边的契约、公共契 约和私人契约的复合)势必要求政府必须时刻考虑信息的使用者,遵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导向(user-oriented)。可能存在以下情形:
1.政府(或准则制定机构)独享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对各种会计政策规定得十分详细,追求绝对的统一(例如我国过去统一的会计制度)。此种情况下,政府的暴力优势和强权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使用者搜寻信息成本和谈判成本,但监督契约是否履行的成本和外部性(表现为管理当局缺乏会计政策选择自主权,企业会计核算缺乏灵活性)却极高。
2.政府享有通用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借此要求管理当局编制通用意义上的财务报告,保护 投资者),而管理当局享有剩余的会计规则制定权,但由注册会计师外部监督管理当局遵循通用会计准则的情况和是否适当行使剩余会计规则的制定权(这也是如美国等世界一些国家制定准则的广泛模式),监督成本与外部性较高,而信息成本与谈判成本则相应较低。
3.管理当局独享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如美国1910年以前),信息成本、谈判成本和监督成本高,但外部性成本低。
究竟选择何种会计准则安排,取决于对以上四种成本的权衡。作为会计准则这种特殊契约缔约方的政府和管理当局(同时必须考虑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政府制 定会计准则是有成本的,所以也力图降低自身运行过程的成本,体现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就是力图降低交易费用;而管理当局则是力求会计政策选择权尽可能的自由度。结果就是政府享有通用会计准则的制定权,而管理当局享有剩余的会计规则制定权,但由注册会计师外部监督管理当局遵循通用会计准则适当行使剩余会计规则的制定权。这样,会计准则作为契约将必然是一种不完备的契约。
(二)管理当局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的必然延伸。
现代企业组织形态尤其股份有限公司中,所有者与代理人(管理当局)存在着效用的差异。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所有者和管理当局都力图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为了使代理人所有者的目标尽量保持一致,以便使代理人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时尽量增加股东的财富,所有者设计了诸多的补偿还方案来对代理人进行激励,其中最佳的莫过于让管理当局成为混合权益的持有者,即在领取固定的薪金外拥有部分的剩余索取权。企业理论和相关的实证研究表明,仅仅拥有剩余索取权而不拥有剩余控制权;或者仅仅拥有相应的剩余索取权会导致廉价的投票权。企业管理当局拥有剩余索取权程度或比例的高低与其努力程度“正相关”,前者影响后者的途径有二:其一,它直接影响利润函数使得利润函数的一阶导数大于0;其二就是通过选择于其有利的会计政策来进行会计计操纵来提高其实际索取份额;同时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实现提高股东财富和企业价值,这要求管理当局具有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度。
(三)多层代理链的必然。
既然企业是一个契约网络,企业内部必然存在着复杂的、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股东大会→管理当局→下层经理和雇员”简化的代理链中,管理当局位于中间环节,既是“股东大会→管理当局”这个委托代理层次上的代理人,受股东大会的委托和外部监督;同时,又是“管理当局→下层经理人员和雇员”委托代理层次的委托方。政府借用会计准则对管理当局会计政策的选择自由度施加限制,仅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第一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可能出现 的“管理当局肆意操纵会计信息”的情况,借以保护小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但如果在会计准则中完全限制管理当局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将不利于管理当局同企业内部各个利益主体关系的协调。因为按照契约理论,管理当局拥有对雇员进行监督、指挥权,履行是需要信息的,为了对雇员进行最佳的激励与控制,势必需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和变化的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而且不同企业的特点是不同的,因此会计准则需要给管理当局留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以便其在环境变迁时作出及时的调整。
会计准则的“四性”
大家也都知道,每个企业有着变化多端的经济业务,而不同行业的企业又向各自的特殊性,会计准则的出现,就使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各行各业的会计工作可在同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会计准则的作用就是提当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
把握会计准则,还应当注意会计准则具有“四性”。
(1)规范性。每个企业有着变化多端的经济业务,而不同行业的企业又有各自的特殊性。而有了会计准则,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就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各行各业的会计工作可在同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从而使会计行为达到规范化,使得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权威性。会计准则的制定、发布和实施要通过一定的权威机构,这些权威机构可以是国家的立法或行政部门,也可以是由其授权的会计职业团体。会计准则之所以能够作为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处理会计业务的准绳。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它的权威性。
(3)发展性。会计准则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对会计实践进行理论上的概括而形成的。会计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计准则也要随之变化,进行相应的修改、充实和淘汰。
(4)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性。会计准则是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依据,同时会计准则又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会计准则的内容,有的来自于理论演绎,有的来自于实践归纳,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国家有关会计工作的方针政策,但这些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没有会计理论的指导,准则就没有科学性;没有实践的检验,准则就没有针对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主要内容
1.基本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的修订征求意见稿是以1992年版本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基础,以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为依据,借鉴IFRS《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修订而成的。它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到统驭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准则的准则”,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另一方面,当出现新的业务,具体会计准则暂未涵盖时,应当按照基本准则所确立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
基本准则规定了整个准则体系的目的、假设和前提条件、基本原则、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报表的总体要求等内容。会计准则体系的总体目标是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人、债权人、社会公众、有关部门和管理测光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这是全社会对会计信息共同的基本标准。总则部分同时也明确了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持续经营(表明该准则体系中不含破产清算会计准则)、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其中对会计分期问题,由于《会计法》的限制,仍然规定以日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
基本准则第二章为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就是会计基本原则。其中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刘玉廷认为:目前信息披露的明晰性和重要性原则贯彻不够,造成了大量“垃圾”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并入会计分期基本假设,历史成本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
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会计要素仍保留原先的六要素分类,规定的主要内容为定义和相关的定性规定。各会计要素的定义表述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类似,但在内涵上借鉴了IFRS《框架》,有所扩大。
会计要素的计量单列一章。计量是本次准则修改中重点把握的问题。美国会计准则和IFRS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此财政部多次与IASB讨论相关问题,例如生物资产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等。公允价值反映现时价值,与决策确实比较相关,但如何取得并确保其可靠性?而且公允价值增值的收益并无相应的现金流。目前基本会计准则明确以历史成本为各会计要素的计量基础,但如果能取得公允价值并且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本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财政部认为:投资性房地产可视同投资,且各大城市均有房地产交易市场,该市场的交易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中,可以认为有活跃的市场。但是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另一方面,IFRS也并未完全否定历史成本计价,因此公允价值运用程度上的差异不构成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于IFRS之间的重大差异。
本次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已经引起中评协的关注,认为是拓展评估师业务的重要时机。
2. 各具体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1) 存货准则。这是对原准则的修订。主要修订内容为:
l 取消后进先出法,原因是IAS2在2003年度的改进计划中已经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理由是成本流与实物流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一致。本次准则体系建设中,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尽可能与IFRS保持一致。
l 对于借款费用的资本化问题,允许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的资产所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资本化,计入存货价值,而不再直接计入损益,也就是可资本化的资产不再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
(2) 投资准则。主要修订内容为调整投资的分类方式。调整后的投资分类为:
l 交易性证券投资,类似于原先的短期证券投资。期末按交易所市价计价(视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再采用现行的单边调整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l 持有到期投资,即原先的长期债券投资,期限、面值、利率均固定,且持有期限较长,主要为债券。此类投资以历史成本计量,但如发生减值,则需计提减值准备。
l 权益性投资,即长期股权投资。其成本法、权益法核算基本维持现状,这与IFRS仅在合并报表中使用权益法不同,可称为“会计核算的权益法”,准则同时管到会计核算而不仅仅是报表列报,IASB对此也已认同。
(3) 固定资产准则。基本变化不大,主要变化是在确定净残值时,引入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概念。由于目前尚难直接借鉴和全面引进IFRS5《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经与IASB协调,要求改变固定资产净残值的确定方法。
(4) 生物资产准则。本准则主要规范农垦企业对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将生物资产划分为生产性、消耗性、公益性三类,分别进行会计处理。该准则的可操作性较强,其规定与农垦企业的现行会计实务也比较接近(另一项与相关企业的会计实务比较接近的是《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该准则不引进公允价值计量,这里的部分原因是在调研时农林主管部门反对。
(5) 资产减值准则。明确了若干项资产减值迹象,以及可收回金额为协议销售价格减去处置成本后的净额或者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同时明确所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这是考虑到目前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很大。新会计准则体系与IFRS的实质性差异之一,对此IASB表示,因美国准则也不允许减值准备转回,所以他们将与美国方面协调此问题)。在执行该准则时,应注意避免在计提金额确定上“拍脑袋”。
(6)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该准则是一项新准则,用于规范土地、房产中专门用于投资(而不是自用)项目的处理。在会计报表中将单列“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会计处理可以采用成本模式(与固定资产差异不大)或者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同时规定如有活跃市场,能确定公允价值并能可靠计量,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不计提折旧或者减值准备。财政部的观点也是谨慎使用公允价值,但在准则中不能排除公允价值的使用,这与IAS40以公允价值为主导还是有差异的,但IASB也已表示认可。
(7) 职工薪酬准则。对应于IAS19,职工薪酬也就是企业付给职工的所有报酬,包括工资、福利、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其他社会保障性缴款、住房公积金等。该准则规范的内容与现行政策基本比较接近。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最终定稿可能会取消计提应付福利费的规定,而改为所有企业一律据实列支,职工福利类支出超过税法规定的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限额的部分进行纳税调整。补充养老保险在准则中也有规定,目前已在深圳、上海等城市试运行企业年金。年金缴款可以交给信托管理人或者其他受托投资管理机构。年金在IFRS中有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两大类,其中设定提存计划的处理基本与补充养老保险一致。设定受益计划在国内的法规中未作规定,实务上国内目前也没有,所以准则中对此未作规定。
(8) 债务重组准则。改变现行的“一刀切”将由于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而是恢复最初债务重组准则的原状(但规定限制条件),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财政部认为,此时抵债物资虽然可能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但是可以通过评估确定其公允价值,如果双方是非关联方,双方的协商作价也可视为公允价值。
(9) 所得税准则。该准则是新准则体系中实施难度最大的准则之一。与现行的应付税款法相比,该准则的理念有重大变化,参照IAS12的规定,强调权责发生制原则和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以利润总额为基础调整若干项目后求得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基础(按资产负债表观调整利润总额)。
(10)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引入公允价值和评估作价。如没有活跃市场,则非关联的交易双方在无第三方干预的情况下协商作价,也可视为公允价值。
(11) 企业合并准则。本准则的影响较大。企业合并在法律形式上有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按照合并双方是否处于同一控制下,分为处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目前在中国的企业合并中为大多数)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控股合并不取消法人资格,实质是股权投资,在投资准则中规范;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是本准则所规范的内容。目前中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例如中央、地方国资委所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合并,或者同一企业集团内两个或多个子公司的合并,这不一定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双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也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利润操纵。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商誉的减值问题在资产减值准则中单独予以规定,只减值不摊销。该准则对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方法与IFRS3一致;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目前IFRS中尚无规定,因此该项规定不作为中国会计准则与IFRS之间的差异看待。
(12)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该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以控制的存在为基础,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准则排除了比例合并方法,但要求业务与母公司差异较大的子公司也应纳入合并范围。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
(13) 每股收益准则。该准则为新制定的披露准则,不涉及确认和计量问题。重点是解决可转债、期权性质的认股权证等问题。该准则的制定背景是:继续沿用2001年证监会发布的第9号编报规则《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已不能满足要求。本准则借鉴IAS33的规定,要求计算基本EPS和稀释EPS,且这里的稀释EPS概念不同于证监会9号编报规则中的摊薄EPS,计算方法更加科学化。同时,在利润表的后面直接披露EPS数值。
(14)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本准则基本维持现状,无重大变化。但与IAS24相比存在实质性差异。IAS24中已取消了“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不能仅仅因为同受国家控制而成为关联方”这一豁免规定,但中国的国有企业,其性质不同于西方,国有经济规模大,取消该豁免条款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对国有企业之间的关联方关系的确定延续目前的规定,即国有企业之间只有当存在投资纽带或者其他实质性控制关系时才认定为存在关联方关系。IASB表示对中国国有企业之间的关联方关系问题将在IASB下次理事会会议上作专题研究,并且在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国有企业之间的关联方关系、捐赠与补助视同国家投资等目前中国会计准则与IFRS存在实质性差异的方面,以及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研究中希望得到中国的帮助。
(15) 捐赠与补助准则。IFRS对政府补助和政府援助采用全面收益法,但中国有所不同,准则规定对研发拨款等文件明确会计处理方法的,应从其规定(例如将专项拨款视同国家投资,计入资本公积);没有特殊规定的才计入收益。这是中国会计准则与IFRS的第三项实质性差异。
(16) 金融工具准则。这些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较大,例如将金融资产分为四大类。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
秋水清 2009-02-27 14:51
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的概述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按一定格式编制的据以登记会计账簿的书面证明。用来记载经济业务的发生,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根据的书面证明。有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前者是在经济业务最初发生之时即行填制的原始书面证明,如销货发票、款项收据等。后者是以原始凭证为依据,作为记入账簿内各个分类帐户的书面证明,如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等。
会计凭证的传递
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各种会计凭证从填制、取得到归档保管为止的全部过程,即在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内部有关人员和部门之间传送、交接的过程。要规定各种凭证的填写、传递单位与凭证份数,规定会计凭证传递的程序、移交的时间和接受与保管的有关部门。
会计凭证传递的作用
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会计凭证从编制时起到归档时止,在单位内部各有关部门及人员之间的传递程序和传递时间。为了能够利用会汁凭证,及时反映各项经济业务,提供会计信息,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必须正确、及时地进行会计凭证的传递,不得积压。正确组织会计凭证的传递,对于及时处理和登记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实行会计监督,具有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会计凭证的传递起着在单位内部经营管理各环节之间协调和组织的作用。会计凭证传递程序是企业管理规章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传递程序的科学与否,说明该企业管理的科学程序。
(1)有利于完善经济责任制度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及记录,是由若千责任人共同负责,分工完成的。会计凭证作为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体现了经济责任制度的执行情况。单位会计制度可以通过会计凭证传递程序和传递时间的规定,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制度,使各项业务的处理顺利进行。
(2)有利于及时进行会计记录从经济业务的发生到账簿登记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通过会计凭证的传递,使会计部门尽早了解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并通过会计部门内部的凭证传递,及时记录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
会计凭证的保管
会计凭证的保管是指会计凭证记账后的整理、装订、归档和存查工作。
会计凭证的保管主要有下列要求:
1.会计凭证应定期装订成册,防止散失。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遗失时,应取得原签发单位盖有公章的证明,并注明原始凭证的号码、金额、内容等,由经办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才能代作原始凭证。若确实无法取得证明的,如车票丢失,则应由当事人写明详细情况,由经办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批准后,代作原始凭证。
2.会计凭证封面应注明单位名称、凭证种类、凭证张数、起止号数、年度、月份、会计主管人员、装订人员等有关事项,会计主管人员和保管人员应在封面上签章。
3 .会计凭证应加贴封条,防止抽换凭证。原始凭证不得外借,其他单位如有特殊原因确实需要使用时,经本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批准,可以复制。向外单位提供的原始凭证复制件,应在专设的登记簿上登记,并由提供人员和收取人员共同签名、盖章。
4.原始凭证较多时,可单独装订,但应在凭证封面注明所属记账凭证的日期、编号和种类,同时在所属的记账凭证上应注明“附件另订”及原始凭证的名称和编号,以便查阅。
5.每年装订成册的会计凭证,在年度终了时可暂由单位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后应当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未设立档案机构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
6.严格遵守会计凭证的保管期限要求,期满前不得任意销毁。
会计凭证作用
提供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会计凭证,对日常大量、分散的各种经济业务,进行整理、分类、汇总、并经过会计处理,为经济管理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① 监督、控制经济活动。通过会计凭证的审核,可以检查经济业务的发生是否符含有关的法律、制度,是否符合业务经营、帐务收支的方针和计划及预算的规定,以确保经济业务的合理、合法和有效性。
② 提供记账依据。会计凭证是记账的依据,通过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按照一定方法对会计凭证的及时传递,对经济业务适时地记录。
③ 加强经济责任制。经济业务后,需取得或填制适当的会计凭证,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同时要由有关的经办人员,在凭证上签字、盖章、明确业务责任人。通过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使有关责任人在其职权范围内各负其责,并利用凭证填制、审核的手续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制。
会计凭证的意义
可以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为会计核算提供原始依据;
可以检查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为会计监督提供重要依据;
可以明确经济责任,为落实岗位责任制提供重要文件;
可以反映相关经济利益关系,为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法律证据。
会计凭证的装订
1.会计凭证装订前的准备 会计凭证装订前的准备,是指对会计凭证进行排序、粘贴和折叠。因为原始凭证的纸张面积与记账凭证的纸张面积不可能全部一样,有时前者大于后者,有时前者小于后者,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在制作会计凭证时对原始凭证加以适当整理,以便下一步装订成册。 对于纸张面积大于记账凭证的原始凭证,可按记账凭证的面积尺寸,先自右向后,再自下向后两次折叠。注意应把凭证的左上角或左侧面让出来,以便装订后,还可以展开查阅。 对于纸张面积过小的原始凭证,一般不能直接装订,可先按一定次序和类别排列,再粘在一张同记账凭证大小相同的白纸上,粘贴时宜用胶水。证票应分张排列,同类、同金额的单据尽量粘在一起;同时,在一旁注明张数和合计金额。如果是板状票证,可以将票面票底轻轻撕开,厚纸板弃之不用。 对于纸张面积略小于记账凭证的原始凭证,可先用回形针或大头针别在记账凭证后面,待装订时再抽去回形针或大头针。有的原始凭证不仅面积大,而且数量多,可以单独装订,如工资单、耗料单等,但在记账凭证上应注明保管地点。 原始凭证附在记账凭证后面的顺序应与记账凭证所记载的内容顺序一致,不应按原始凭证的面积大小来排序。 会计凭证经过上述的加工整理之后,就可以装订了。
2.会计凭证的装订方法 会计凭证的装订是指把定期整理完毕的会计凭证按照编号顺序,外加封面、封底,装订成册,并在装订线上加贴封签。在封面上,应写明单位名称、年度、月份、记账凭证的种类、起讫日期、起讫号数,以及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的张数,并在封签处加盖会计主管的骑缝图章。如果采用单式记账凭证,在整理装订凭证时,必须保持会计分录的完整。为此,应按凭证号码顺序还原装订成册,不得按科目归类装订。对各种重要的原始单据,以及各种需要随时查阅和退回的单据,应另编目录,单独登记保管,并在有关的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上相互注明日期和编号。 汇总装订后的会计凭证封面如表所示: 会计凭证封面 凭证种类: XX年度 本月共 册之第 册 本册号数: 自 号起至 号 本册日期: 自 月 日起至 月 日止 单位名称: 会计主管: 会计: 装订: 会计凭证装订的要求是既美观大方又便于翻阅,所以在装订时要先设计好装订册数及每册的厚度。一般来说,一本凭证,厚度以1.5至2.ocm为宜,太厚了不便于翻阅核查,太薄了又不利于戳立放置。凭证装订册数可根据凭证多少来定,原则上以月份为单位装订,每月订成一册或若干册。有些单位业务量小,凭证不多,把若干个月份的凭证合并订成一册就可以,只要在凭证封面注明本册所含的凭证月份即可。 为了使装订成册的会计凭证外形美观,在装订时要考虑到凭证的整齐均匀,特别是装订线的位置,如果太薄时可用纸折一些三角形纸条,均匀地垫在此处,以保证它的厚度与凭证中间的厚度一致。 有些会计在装订会计凭证时采用角订法:装订起来简单易行,这也很不错。它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将凭证封面和封底裁开,分别附在凭证前面和后面,再拿一张质地相同的纸(可以再找一张凭证封皮,裁下一半用,另一半为订下一本凭证备用)放在封面上角,做护角线。
(2)在凭证的左上角画一边长为5厘米的等腰三角形,用夹子夹住,用装订机在底线上分布均匀地打两个眼儿。
(3)用大针引线绳穿过两个眼儿。如果没有针,可以将回形别针顺直,然后将两端折向同一个方向,将线绳从中间穿过并夹紧,即可把线引过来,因为一般装订机打出的眼儿是可以穿过的。
(4)在凭证的背面打线结。线绳最好在凭证中端系上。
(5)将护角向左上侧折,并将一侧剪开至凭证的左上角,然后抹上胶水。
(6)向后折叠,并将侧面和背面的线绳扣粘死。
(7)待晾干后,在凭证本的脊背上面写上“某年某月第几册共几册的字样。装订人在装订线封签处签名或者盖章。现金凭证、银行凭证和转账凭证最好依次顺序编号,一个月从头编一次序号,如果单位的凭证少,可以全年顺序编号。
会计凭证的种类
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内容非常复杂丰富,用以记录、监督经济业务的会计凭证,也必然是五花八门、名目繁多。为了具体地认识、掌握和运用会计凭证,首先要对会计凭证加以分类。按照会计凭证的填制程序和用途一般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类。
一、原始凭证
原始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执行或完成,用以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最初的书面证明文件,如出差乘坐的车船票、采购材料的发货票、到仓库领料的领料单等,都是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中直接产生的,是经济业务发生的最初证明,在法律上具有证明效力,所以也可叫做“证明凭证”。原始凭证按其取得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自制原始凭证和外来原始凭证两类。
(一)自制原始凭证。
自制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执行或完成时,由本单位的经办人员自行填制的原始凭证,如收料单、领料单、产品入库单等。自制原始凭证按其填制手续不同,又可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和记账编制凭证四种。
(1)一次凭证。一次凭证,是指只反映一项经济业务,或者同时反映若干项同类性质的经济业务,其填制手续是一次完成的会计凭证。如企业购进材料验收入库,由仓库保管员填制的“收料单”;车间或班组向仓库领用材料时填制的“领料单”;以及报销人员填制的、出纳人员据以付款的“报销凭单”等等,都是一次凭证。
(2)累计凭证。累计凭证是指在一定期间内,连续多次记载若干不断重复发生的同类经济业务,直到期末,凭证填制手续才算完成,以期末累计数作为记账依据的原始凭证,如工业企业常用的限额领料单等。使用累计凭证,可以简化核算手续;能对材料消耗、成本管理起事先控制作用,是企业进行计划管理的手段之一。
(3)汇总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是指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为简化记账凭证的编制工作,将一定时期内若干份记录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按照一定的管理要求汇总编制一张汇总凭证,用以集中反映某项经济业务总括发生情况的会计凭证,如“发料凭证汇总表”、“收料凭证汇总表”、“现金收入汇总表”等都是汇总原始凭证。
汇总原始凭证只能将同类内容的经济业务汇总填列在一张汇总凭证中。在一张汇总凭证中,不能将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经济业务汇总填列。汇总原始凭证在大中型企业中使用得非常广泛,因为它可以简化核算手续,提高核算工作效率;能够使核算资料更为系统化,使核算过程更为条理化;能够直接为管理提供某些综合指标。
(4)记账编制凭证。
记账编制凭证是根据账簿记录和经济业务的需要编制的一种自制原始凭证。记账编制凭证是根据账簿记录,把某一项经济业务加以归类、整理而重新编制的一种会计凭证。例如在计算产品成本时,编制的“制造费用分配表”就是根据制造费用明细账记录的数字按费用的用途填制的。
(二)外来原始凭证。
外来原始凭证,是指在同外单位发生经济往来关系时,从外单位取得的凭证。外来原始凭证都是一次凭证。如企业购买材料、商品时,从供货单位取得的发货票,就是外来原始凭证。
二、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用来确定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而填制的,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会计凭证。在前面的章节中曾指出,在登记账簿之前,应按实际发生经济业务的内容编制会计分录,然后据以登记账簿,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分录是通过填制记账凭证来完成的。
由于原始凭证来自不同的单位,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格式不一,不能清楚地表明应记入的会计科目的名称和方向。为了便于登记账簿,需要根据原始凭证反映的不同经济业务,加以归类和整理,填制具有统一格式的记账凭证,确定会计分录,并将相关的原始凭证附在后面。这样不仅可以简化记账工作、减少差错,而且有利于原始凭证的保管,便于对账和查账,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记账凭证按其适用的经济业务,分为专用记账凭证和通用记账凭证两类。
(一)专用记账凭证,是用来专门记录某一类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专用凭证按其所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与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有无关系,又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
(1)收款凭证。收款凭证是用来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收款业务的凭证,它是根据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款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的。
(2)付款凭证。付款凭证是用来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付款业务的凭证,它是根据现金和银行存款付款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的。
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是用来记录货币收付业务的凭证既是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明细分类账及总分类账等账簿的依据,也是出纳人员收、付款项的依据。出纳人员不能依据现金、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的原始凭证收付款项,必须根据会计主管人员或指定人员审核批准的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收付款项,以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有效地监督货币资金的使用。
(3)转账凭证。转账凭证是用来记录与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收付款业务无关的转账业务(即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不需要收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各项业务)的凭证,它是根据有关转账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的。
转账凭证是登记总分类账及有关明细分类账的依据。
(二)通用记账凭证。
通用记账凭证的格式,不再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而是以一种格式记录全部经济业务。
在经济业务比较简单的经济单位,为了简化凭证可以使用通用记账凭证,记录所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
记账凭证按其包括的会计科目是否单一,分为复式记账凭证和单式记账凭证两类。
(1)复式记账凭证。
复式记账凭证又叫做多科目记账凭证,要求将某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全部会计科目集中填列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复式记账凭证可以集中反映账户的对应关系,因而便于了解经济业务的全貌,了解资金的来龙去脉;便于查账,同时可以减少填制记账凭证的工作量,减少记账凭证的数量;但是不便于汇总计算每一会计科目的发生额,不便于分工记账。上述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的格式都是复式记账凭证的格式。
(2)单式记账凭证。
单式记账凭证又叫做单科目记账凭证,要求将某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每个会计科目,分别填制记账凭证,每张记账凭证只填列一个会计科目,其对方科目只供参考,不据以记账。也就是把某一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按其所涉及的会计科目,分散填制两张或两张以上的记账凭证。
单式记账凭证便于汇总计算每一个会计科目的发生额,便于分工记账;但是填制记账凭证的工作量变大,而且出现差错不易查找。
记账凭证按其是否经过汇总,可以分为汇总记账凭证和非汇总记账凭证。
(一)汇总记账凭证。
汇总记账凭证是根据非汇总记账凭证按一定的方法汇总填制的记账凭证。汇总记账凭证按汇总方法不同,可分为分类汇总和全部汇总两种。
(1)分类汇总凭证。分类汇总凭证是根据一定期间的记账凭证按其种类分别汇总填制的,如根据收款凭证汇总填制的“现金汇总收款凭证”和“银行存款汇总付款凭证”;以及填制的“现金汇总付款凭证”和“银行存款汇总付款凭证”;以及根据转账凭证汇总填制的“汇总转账凭证”都是分类汇总凭证。
(2)全部汇总凭证。全部汇总凭证是根据一定期间的记账凭证全部汇总填制的,如“科目汇总图表”就是全部汇总凭证。
(二)非汇总记账凭证
非汇总记账凭证,是没有经过汇总的记账凭证,前面介绍的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以及通用记账凭证都是非汇总记账凭证。
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始凭证是记账凭证的基础,记账凭证是根据原始凭证编制的。在实际工作中,原始凭证附在记账凭证后面,作为记账凭证的附件;记账凭证是对原始凭证内容的概括和说明;原始凭证有时是登记明细账户的依据。
秋水清 2009-02-27 14:58
现金流量表(statement of cash flows)
【现金流量表定义】
现金流量表是财务报表的三个基本报告之一,也叫账务状况变动表,所表达的是在一固定期间(通常是每月或每季)内,一家机构的现金 (包含现金等价物) 的增减变动情形。现金流量表的出现,主要是要反映出资产负债表中各个项目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并根据其用途划分为经营、投资及融资三个活动分类。现金流量表可用于分析一家机构在短期内有没有足够现金去应付开销。
现金流量表是一份显示于指定时期(一般为一个月,一季。主要是一年的年报)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财政报告。这份报告显示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及损益表(Income Statement/Profit and Loss Account)如何影响现金和等同现金,以及根据公司的经营,投资和融资角度作出分析。作为一个分析的工具,现金流量表的主要作用是决定公司短期生存能力,特别是缴付帐单的能力。
过去的企业经营都强调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两大表, 随着企业经营的扩展与复杂化, 对财务资讯的需求日见增长, 更因许多企业经营的中断肇因于资金的周转问题, 渐渐地, 报道企业资金动向的现金流量也获的得许多企业经营者的重视, 将之列为必备的财务报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一家公司在一定时期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动态状况的报表。其组成内容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相一致。通过现金流量表, 可以概括反映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对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影响, 对于评价企业的实现利润、财务状况及财务管理, 要比传统的损益表提供更好的基础。
现金流量表是原先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资金流动状况表的替代物。它详细描述了由公司的经营、投资与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这张表由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于1987年批准生效,因而有时被称为FASB95号表。
现金流量表为我们提供了一家公司经营是否健康的证据。如果一家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无法支付股利与保持股本的生产能力,从而它得用借款的方式满足这些需要,那么这就给我们一个警告,这家公司从长期来看无法维持正常情况下的支出。现金流量表通过显示经营中产生的现金流量的不足和不得不用借款来支付无法永久支撑的股利水平,从而揭示了公司内在的发展问题。
第一条 为了规范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列报,根据《企业会计准
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
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
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
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本准则提及现金时,除非同时提及现金等价物,均包括现金和现
金等价物。
第三条 合并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列报,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
33 号——合并财务报表》。
第二章 基本要求
第四条 现金流量表应当分别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列
报现金流量。
2
第五条 现金流量应当分别按照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总额列报。
但是,下列各项可以按照净额列报:
(一)代客户收取或支付的现金。
(二)周转快、金额大、期限短项目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
(三)金融企业的有关项目,包括短期贷款发放与收回的贷款本
金、活期存款的吸收与支付、同业存款和存放同业款项的存取、向其
他金融企业拆借资金、以及证券的买入与卖出等。
第六条 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索赔等特殊项目,应当根据其性质,
分别归并到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类别中单独列
报。
第七条 外币现金流量以及境外子公司的现金流量,应当采用现
金流量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或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现金流量
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应当作为
调节项目,在现金流量表中单独列报。
第三章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第八条 企业应当采用直接法列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
项。
直接法,是指通过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的主要类别列示经营活动
的现金流量。
第九条 有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可以通过下列途径之一
3
取得:
(一)企业的会计记录。
(二)根据下列项目对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以及其他
项目进行调整:
1. 当期存货及经营性应收和应付项目的变动;
2. 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其他非
现金项目;
3. 属于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其他非现金项目。
第十条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
信息的项目:
(一)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二)收到的税费返还;
(三)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四)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五)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六)支付的各项税费;
(七)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第十一条 金融企业可以根据行业特点和现金流量实际情况,合
理确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项目的类别。
第四章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第十二条 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
4
等价物范围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
第十三条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
列信息的项目:
(一)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
(二)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
(三)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
(四)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净额;
(五)收到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六)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七)投资支付的现金;
(八)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
(九)支付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第五章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第十四条 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
变化的活动。
第十五条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
列信息的项目:
(一)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
(二)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
(三)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5
(四)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
(五)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六)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第六章 披露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
金流量的信息。至少应当单独披露对净利润进行调节的下列项目:
(一)资产减值准备;
(二)固定资产折旧;
(三)无形资产摊销;
(四)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五)待摊费用;
(六)预提费用;
(七)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益;
(八)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九)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十)财务费用;
(十一)投资损益;
(十二)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十三)存货;
(十四)经营性应收项目;
6
(十五)经营性应付项目。
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以总额披露当期取得或处置子公
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的下列信息:
(一)取得或处置价格;
(二)取得或处置价格中以现金支付的部分;
(三)取得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
(四)取得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按照主要类别分类的非
现金资产和负债。
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不涉及当期现金收支、但影响
企业财务状况或在未来可能影响企业现金流量的重大投资和筹资活
动。
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有关的
下列信息:
(一)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构成及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相应金
额。
(二)企业持有但不能由母公司或集团内其他子公司使用的大额
现金和现金等价物金额。
【现金流量表的分析】
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为编制基础,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情况的报表。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既要掌握该表的结构及特点,分析其内部构成,又要结合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全面、客观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因此,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现金流量及其结构分析
企业的现金流量由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三部分构成。分析现金流量及其结构,可以了解企业现金的来龙去脉和现金收支构成,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创现能力、筹资能力和资金实力。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
l、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购进商品。接受劳务付出的现金进行比较。在企业经营正常、购销平衡的情况下,二者比较是有意义的。比率大,说明企业的销售利润大,销售回款良好,创现能力强。
2、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经营活动流入的现金总额比较,可大致说明企业产品销售现款占经营活动流入的现金的比重有多大。比重大,说明企业主营业务突出,营销状况良好。
3、将本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上期比较,增长率越高,说明企业成长性越好。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
当企业扩大规模或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时,需要大量的现金投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补偿不了流出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但如果企业投资有效,将会在未来产生现金净流入用于偿还债务,创造收益,企业不会有偿债困难。因此,分析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应结合企业目前的投资项目进行,不能简单地以现金净流入还是净流出来论优劣。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
一般来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大,企业面临的偿债压力也越大,但如果现金净流入量主要来自于企业吸收的权益性资本,则个仅不会面;临偿债压力,资金实力反而增强。因此,在分析时,可将吸收权益性资本收到的现金与筹资活动现金总流入比较,所占比重大,说明企业资金实力增强,财务风险降低。
(四)现金流量构成分析。
首先,分别计算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和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占现金总流入的比重,了解现金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占现金总流入比重大的企业,经营状况较好,财务风险较低,现金流入结构较为合理。其次,分别计算经营活动现金支出、投资活动现金支出和筹资活动现金支出占现金总流出的比重,它能具体反映企业的现金用于哪些方面。一般来说,经营活动现金支出比重大的企业,其生产经营状况正常,现金支出结构较为合理。
二、现金流量表与损益表比较分析
损益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重要报表,它揭示了企业利润的计算过程和利润的形成过程。利润被看成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及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但却存在一定的缺陷。众所周知,利润是收入减去费用的差额,而收入费用的确认与计量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广泛地运用收入实现原则、费用配比原则、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则等来进行的,其中包括了太多的会计估计。尽管会计人员在进行估计时要遵循会计准则,并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但不可避免地要运用主观判断。而且,由于收入与费用是按其归属来确认的,而不管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了现金,以此计算的利润常常使一个企业的盈利水平与其真实的财务状况不符。有的企业帐面利润很大,看似业绩可观,而现金却入不敷出,举步艰难;而有的企业虽然巨额亏损,却现金充足,周转自如。所以,仅以利润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获利能力有失偏颇。如能结合现金流量表所提供的现金流量信息,特别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则较为客观全面。其实,利润和现金净流量是两个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业绩的指标,前者可称之为应计制利润,后者可称之为现金制利润。二者的关系,通过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2揭示出来。具体分析时,可将现金流量表的有关指标与损益表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以评价企业利润的质量。
(一)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利润的质量。也就是说,企业每实现1元的帐面利润中,实际有多少现金支撑,比率越高,利润质量越高。但这一指标,只有在企业经营正常,既能创造利润又能盈得现金净流量时才可比,分析这一比率也才有意义。为了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计算口径一致,净利润指标应剔除投资收益和筹资费用。
(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主营业务收入比较,可以大致说明企业销售回收现金的情况及企业销售的质量。收现数所占比重大,说明销售收入实现后所增加的资产转换现金速度快、质量高。
(三)分得股利或利润及取得债券利息收入所得到的现金与投资收益比较,可大致反映企业帐面投资收益的质量。
三、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比较分析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期末资产和负债状况的报表,运用现金流量表的有关指标与资产负债表有关指标比较,可以更为客观地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支付能力。
(一)偿债能力分析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而流动资产体现的是能在一年内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的资产,包括了许多流动性不强的项目,如呆滞的存货,有可能收不回的应收帐款,以及本质上属于费用的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预付帐款等。它们虽然具有资产的性质,但事实上却不能再转变为现金,不再具有偿付债务的能力。而且,不同企业的流动资产结构差异较大,资产质量各不相同,因此,仅用流动比率等指标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往往有失偏颇。可运用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资产负债表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作为流动比率等指标的补充。具体内容为:
l、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之比。这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经营活动获得现金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比率越大,说明偿债能力越强。
2、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全部债务之比。该比率可以反映企业用经营活动中所获现金偿还全部债务的能力,这个比率越大,说明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
3、现金(含现金等价物)期末余额与流动负债之比。这一比率反映企业直接支付债务的能力,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大。但由于现金收益性差,这一比率也并非越大越好。
(二)盈利能力及支付能力分析
由于利润指标存在的缺陷,因此,可运用现金净流量与资产负债表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作为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盈利指标的补充。
l、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总股本之比。这一比率反映每股资本获取现金净流量的能力,比率越高,说明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越强。
2、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净资产之比。这一比率反映投资者投入资本创造现金的能力,比率越高,创现能力越强。径一致,净利润指标应剔除投资收益和筹资费用。
四、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的含义
阅读现金流量表,首先应了解现金的概念。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是指库存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和现金等价物。库存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一般就是资产负债表上"货币资金"项目的内容。准确地说,则还应剔除那些不能随时动用的存款,如保证金专项存款等。现金等价物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上" 短期投资"项目中符合以下条件的投资:
1、持有的期限短
2、流动性强
3、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
4、价值变动风险很小
在我国,现金等价物通常是指从购入日至到期日在3个月或3个月以内能转换为已知现金金额的债券投资。例如,公司在编制1998年中期现金流量表时,对于1998年6月1日购入1995年8月1日发行的期限为3年的国债,因购买时还有两个月到期,故该项短期投资可视为现金等价物。
五、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利润表的净利润相差的原因
1、影响利润的事项不一定同时发生现金流入、流出。
有些收入,增加利润但未发生现金流入。
例如,一家公司本期的营业收入有8亿多元,而本期新增应收帐款却有7亿多元,这种增加收入及利润但未发生现金流入的事项,是造成两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有的上市公司对应收帐款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未及时做好应收货款及劳务款项的催收与结算工作,也有的上市公司依靠关联方交易支撑其经营业绩,而关联方资金又迟迟不到位。这些情况造成的后果,都会在现金流量表中有所体现,甚至使公司经营活动几乎没有多少现金流入,但经营总要支付费用、购买物资、交纳税金,发生大量现金流出,从而使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出现负数,使公司的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应收帐款迟迟不能收回,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所确认收入的风险问题。
有些成本费用,减少利润但并未伴随现金流出。例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只是按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要求将这些资产的取得成本,在使用它们的受益期间合理分摊,并不需要付出现金。
2、由于对现金流量分类的需要。
净利润总括反映公司经营、投资及筹资三大活动的财务成果,而现金流量表上则需要分别反映经营、投资及筹资各项活动的现金流量。
例如,支付经营活动借款利息,既减少利润又发生现金流出,但在现金流量表中将其作为筹资活动中现金流出列示,不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反映。又如,转让短期债券投资取得净收益,既增加利润又发生现金流入,但在现金流量表中将其作为投资活动中现金流入列示,不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反映。
上述两点是使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产生差异的原因,其实也是现金流量表附注中要求披露的内容。利润表列示了公司一定时期实现的净利润,但未揭示其与现金流量的关系,资产负债表提供了公司货币资金期末与期初的增减变化,但未揭示其变化的原因。现金流量表如同桥梁沟通了上述两表的会计信息,使上市公司的对外会计报表体系进一步完善,向投资者与债权人提供更全面、有用的信息。
【编报现金流量表的意义】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会计报表,这张报表是张新表,编报的时间不长,才两年多的时间,根据我们在学习与实务中的体会,就编报这张表的意义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弥补了资产负债信息量的不足
资产负债表是利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的期末余额编制的;损益表是利用收入、费用、利润三个会计要素的本期累计发生额编制的(收入、费用无期末余金额,利润结转下期)。唯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的发生额原先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填入会计报表。会计资料一般是发生额与本期净增加额(期末、期初余额之差或期内发生额之差),说明变动的原因,期末余额说明变动的结果。本期的发生额与本期净增加额得不到合理的运用,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公式可写成:现金=负债+所有者权益—非现金资产,这个公式告诉我们,现金的增减变动爱公式右边因素的影响,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减少)导致现金的增加(减少),非现金资产的减少(增加),导致现金的增加(减少),现金流量表中的内容尤其是采用间接法时即利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发生额或本期净增加额填报的。这样账簿的资料得到充分的利用,现金变动原因的信息得到充分的揭示。
二、便于从现金流量的角度对企业进行考核
对一个经营者来说,如果没有现金缺乏购买与支付能力是致命的。企业的经营者由于管理的要求亟需了解现金流量信息。另外在当前商业信誉存有诸多问题的情况下,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部门与个人投资者、银行、财税、工商等不仅需要了解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构情况与经营结果,更需要了解企业的偿还支付能力,了解企业现金流入、流出及净流量信息。
损益表的利润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出来的,权责发生制贯彻递延、应计、摊销和分配原则,核算的利润与现金流量是不同步的。损益表上有利润银行户上没有钱的现象经常发生。近几年来随着大家对现金流量的重视,深深感到权责发生制编制的损益表不能反映现金流量是个很大的缺陷。但是企业也不能因此废权责发生制而改为收付实现制。因为收付实现制也有很多不合理的了方,历史证明企业不能采用。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的同时,编制收付实现制的现金流量表,不失为“熊掌”与“鱼”兼得两全其美的方法。现金流量表划分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按类说明企业一个时期流入多少现金,流出多少现金及现金流量净额。从而可以了解现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损益表上的利润为什么没有变动现金流量的角度对企业作出更加全面合理的评价。
三、了解企业筹措现金、生成现金的能力
如果把现金比作企业的血液,企业想取得新鲜血液的办法有二:
1、为企业输血,即通过筹资活动吸收投资者投资或借入现金。吸收投资者投资,企业的受托责任增加;借入现金负债增加,今后要还本付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没有“免费使用”的现金,企业输血后下一步要付妯一定的代价。
2、企业自己生成血液,经营过程中取得利润,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获利,利润是企业现金来源的主要渠道。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经营,企业的内外筹措了多少现金,自己生成了多少现金。筹措的现金是否按计划用到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购置固定资产、补充流动资金上,还是被经营方侵蚀掉了。企业筹措现金,生产现金的能力,是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合理使用调度资金的重要信息,是其他两张报表所不能提供的。
四、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理净额为标准评价企业偿还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局限性
很多书刊认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评价企业偿还能力的重要标,如公式:
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比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流动负债总额
认为比率较大,偿还能力越强,但是我们认为这个公式是看条件的,不具有普遍意义。采用这个公式首先是资金市场比较成熟,有随时可以抛售或转换的有价证券,短期有价证券是现金的等价物,是企业现金的一种转换形式,有一定的收益性,企业现金比较充裕时,可作为储藏手段。这一条我们是应具备的,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基层,资金市场非常单一,主要依赖银行。把钱存在银行里收益率很低,持有量过多是一种浪费,现金不能变成有一定收益的等价物,存量就不能增加。另外企业应有一定的瞬息万变有资金、负债率不应太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现金多了,可按交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资性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如果企业自有资产较少,负债率高,往往依赖银行贷款维持生产经营,这种情况下,现金到手使穷于应付偿还多种欠款购买生产必须的原材料,经营好现金多时因偿还欠款负债率降一下,达不到需要储存现金的水平。现金流量净额是个差量指标(流入减流出或期末减期初)期末比期初多一些或少一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所以当前用现金流量净额评价企业应视条件而定。
【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1、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评价企业未来产生现金净流量的能力;
2、评价企业偿还债务、支付投资利润的能力,谨慎判断企业财务状况;
3、分析净收益与现金流量间的差异,并解释差异产生的原因;
4、通过对现金投资与融资、非现金投资与融资的分析,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
【现金流量表的缺陷】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在于提供某一会计期间的现金赚取和支出信息,以反映企业现金周转的时间、金额及原因等情况,其公式可表述为:“当期现金净增加额=经营现金净流量+投资现金净流量+筹资现金净流量”。(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直观地看,现金流量表就是对比较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期初、期末余额变动成因的详细解释。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较为复杂,这使大部分投资者很难充分理解利用其信息,而且对其作用和不足也缺乏一种较为全面的认识。许多投资者对现金流量表抱有很大期望,认为“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可以提供比“净利润”更加真实的经营成果信息,或者它不太容易受到上市公司的操纵,等等。事实上,这些观点是比较片面的,主要原因在于:
1、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是现金制,即只记录当期现金收支情况,而不理会这些现金流动是否归属于当期损益。因此,企业的当期业绩与“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没有必然联系,更不论投资、筹资活动所引起的突发性现金变动了。另外,在权责发生制下,企业的利润表可以正常反映当期赊销、赊购事项的影响,而现金流量表则是排斥商业信用交易的。不稳定的商业回款及偿债事项使得“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比“净利润”数据可能出现更大的波动性。(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2、现金流量表只是一种“时点”报表, 一种“货币资金”项目的分析性报表。因此,其缺陷与资产负债表很相似。显而易见,特定时点的“货币资金”余额是可以操纵的。例如,不少上市公司已经采用临时协议还款方式,在年末收取现金,年初又将现金拨还债务人。这样,企业年末现金余额剧增,而应收款项又大幅冲减,从而使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都非常好看,但现金持有的真实水平却没有变化。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利润表受到的影响不大(除了当期坏帐费用减少以外),仍能比较正确地反映当期经营成果。
3、编制方法存在问题。尽管我国要求上市公司采用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但在无力进行大规模会计电算化改造和帐务重整的现实条件下,这一目标是很难实现的。目前,绝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间接法,通过对“净利润”数据的调整来计算 “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但这一方法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在现行会计实务中,“ 经营现金流量净额”的计算最终取决于“货币资金”的当期变动额,而不是每项业务的真实现金影响。例如,在其计算过程中,收回或核销前期应收款项的效果相同,都会增加“销售商品、劳务收到的现金”,这就很容易对投资者形成误导。在2001年年报中,大规模准备计提导致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显著下滑,但现金流量情况却普遍好转。这一奇怪现象正是其编制方法缺陷的典型体现。我们甚至可以有把握地预测:完全相反的情况可能将在2002年年报中出现。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现金流量表分为主表和附表(即补充资料)两大部分。主表的各项目金额实际上就是每笔现金流入、流出的归属,而附表的各项目金额则是相应会计账户的当期发生额或期末与期初余额的差额。附表是现金流量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下是笔者对现金流量表附表填列所进行的总结。
一般情况下,附表项目可以直接取相应会计账户的发生额或余额,分述如下:
1:净利润,取利润分配表“净利润”项目。
2: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取“管理费用”账户所属“计提的坏账准备”及“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营业外支出”账户所属“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投资收益”账户所属“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明细账户的借方发生额。
3:固定资产折旧,取“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等账户所属的“折旧费”明细账户借方发生额。
4:无形资产摊销,取“管理费用”等账户所属“无形资产摊销”明细账户借方发生额。
5: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取“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等账户所属“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明细账户借方发生额。
6:待摊费用减少,取“待摊费用”账户的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
7:预提费用增加,取“预提费用”账户的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
8: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取“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等账户所属“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出售无形资产收益”、“出售无形资产损失”等明细账户的借方发生额与贷方发生额的差额。
9: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取“营业外支出”账户所属“固定资产盘亏”明细账户借方发生额与“营业外收入”账户所属“固定资产盘盈”贷方发生额的差额。
10:财务费用,取“财务费用”账户所属“利息支出”明细账户借方发生额,不包括“利息收入”等其他明细账户发生额。
11:投资损失,取“投资收益”账户借方发生额,但不包括“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明细账户发生额。
12:递延税贷项,取“递延税款”账户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
13:存货的减少,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原材料”、“库存商品”、“生产成本”等所有存货账户的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
14: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账户的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
15: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其他应付款”等账户的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
【现金流量表格式】
一般企业的现金流量表格式
编制单位: 年 月 单位:元
项 目 本期金额 上期金额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收到的税费返还
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支付的各项税费
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
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
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净额
收到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投资支付的现金
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
支付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
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
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
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四、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
五、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加: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
六、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
现金流量表(附表)
编制单位: 年度 单位:元
补充资料 金 额
1、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净利润
加: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折旧
无形资产摊销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待摊费用减少(减:增加)
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
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财务费用
投资损失(减:收益)
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
存货的减少(减:增加)
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
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
其他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
债务转为资本
一年内到期的可转换公司债券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情况:
现金的期末余额
减:现金的期初余额
加:现金等价物的期末余额
减:现金等价物的期初余额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企业负责人: 主管会计: 制表: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利润表的净利润往往不等的原因
1、影响利润的事项不一定同时发生现金流入、流出。
有些收入,增加利润但未发生现金流入。例如,一家公司本期的营业收入有8亿多元,而本期新增应收帐款却有7亿多元,这种增加收入及利润但未发生现金流入的事项,是造成两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有的上市公司对应收帐款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未及时做好应收货款及劳务款项的催收与结算工作,也有的上市公司依靠关联方交易支撑其经营业绩,而关联方资金又迟迟不到位。这些情况造成的后果,都会在现金流量表中有所体现,甚至使公司经营活动几乎没有多少现金流入,但经营总要支付费用、购买物资、交纳税金,发生大量现金流出,从而使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出现负数,使公司的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应收帐款迟迟不能收回,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所确认收入的风险问题。有些成本费用,减少利润但并未伴随现金流出。例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只是按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要求将这些资产的取得成本,在使用它们的受益期间合理分摊,并不需要付出现金。
2、由于对现金流量分类的需要。
净利润总括反映公司经营、投资及筹资三大活动的财务成果,而现金流量表上则需要分别反映经营、投资及筹资各项活动的现金流量。例如,支付经营活动借款利息,既减少利润又发生现金流出,但在现金流量表中将其作为筹资活动中现金流出列示,不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反映。又如,转让短期债券投资取得净收益,既增加利润又发生现金流入,但在现金流量表中将其作为投资活动中现金流入列示,不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反映。
上述两点是使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产生差异的原因,其实也是现金流量表附注中要求披露的内容。利润表列示了公司一定时期实现的净利润,但未揭示其与现金流量的关系,资产负债表提供了公司货币资金期末与期初的增减变化,但未揭示其变化的原因。现金流量表如同桥梁沟通了上述两表的会计信息,使上市公司的对外会计报表体系进一步完善,向投资者与债权人提供更全面、有用的信息。
秋水清 2009-02-27 14:59
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的概述
会计分录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按照所涉及账户的多少,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
简单会计分录指只涉及一个账户借方和另一个账户贷方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复合会计分录指由两个以上(不含两个)对应账户所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的编制步骤:
第一,分析经济业务涉及的是资产(费用、成本)还是权益(收入);
第二,确定涉及到哪些账户,是增加还是减少;
第三,确定记入哪个(或哪些)账户的借方、哪个(或哪些)账户的贷方;
第四,确定应借应贷账户是否正确,借贷方金额是否相等。
会计分录大全
一、资产类
一、现金
1、备用金a、发生时: 借:其他应收款-备用金(或直接设备用金科目)
贷:库存现金
b、报销时: 借:管理费用(等费用科目)
贷:库存现金
2、现金清查a、盈余 借:库存现金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
查明原因: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
贷:营业外收入(无法查明)
其它应付款一应付X单位或个人
b、短缺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
贷:库存现金
查明原因:借:管理费用(无法查明)
其他应收款-应收现金短缺款(个人承担责任)
其他应收款-应收保险公司赔款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
3、接受捐赠 借:库存现金
贷:待转资产价值-接收货币性资产价值
缴纳所得税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收货币性资产价值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二、银行存款
A、货款交存银行 借:银行存款
贷:库存现金
B、提取现金 借:库存现金
贷:银行存款
三、其他货币资金
A、取得: 借: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等)
贷:银行存款
B、购买原材料: 借: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其他货币资金-(明细)
C、取得投资: 借:短期投资
贷:其他货币资金-(明细)
四、应收票据
A、收到银行承兑票据 借:应收票据
贷:应收账款
B、带息商业汇票计息 借:应收票据
贷:财务费用(一般在中期末和年末计息)
C、申请贴现 借:银行存款
财务费用(=贴现息-本期计提票据利息)
贷:应收票据(帐面数)
D、已贴现票据到期承兑人拒付
(1)银行划付贴现人银行帐户资金 借:应收账款-X公司
贷:银行存款
(2)公司银行帐户资金不足 借:应收账款-X公司
贷:银行存款
短期借款(帐户资金不足部分)
E、到期托收入帐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票据
F、承兑人到期拒付 借:应收账款 (可计提坏账准备)
贷:应收票据
G、转让、背书票据(购原料) 借:原材料(在途物资)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应收票据
五、应收账款
A、发生: 借:应收账款-X公司(扣除商业折扣额)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B、发生现金折扣: 借:银行存款(入帐总价-现金折扣)
财务费用
贷:应收账款-X公司(总价)
C、发生销售折让: 借: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贷:应收账款
D、计提坏账准备 (备抵法) 借:管理费用-坏帐损失
贷:坏账准备
注:如计提前有借方余额,应提数=借方余额+本期应提数;
如计提前有贷方余额,应提数=本期应提数-贷方余额(负数为帐面多冲减管理费用)。
E、发生并核销坏帐: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
F、确认的坏帐又收回 : 借:应收账款 同时:借:银行存款
贷: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
《会计》与《税法》坏帐准备计提基数的区别:
A、会计:“应收账款”+“其它应收款”科目余额,不论是否购销活动形成
B、税法:“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科目余额,仅限于购销活动形成的
六、预付账款
A、发生 借:预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B、付出及不足金额补付 借: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预付账款
银行存款(预付不足部分)
注: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当将原计入预付款的金额转 入其他应收款,并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
七、存货
1、存货取得
A、外购 借:原材料(等)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应付账款(等)
B、投资者投入 借: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实收资本(或股本)
C、非货币性交易取得
(1)支付补价 借: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银行存款(支付的不价和相关税费)
(2)收到补价 借: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银行存款(收到的补价)
贷:原材料(等)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营业外收入-非货币性交易收益
补价收益=补价-补价/公允价*帐面价-补价/公允价*应交税金和教育费附加
D、债务重组取得
(1)支付补价 借:原材料(应收账款-进项税+补价+相关税费)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应收账款
银行存款(=补价+相关税费)
(2)收到补价 借:原材料(应收账款-进项税-补价+相关税费)
银行存款(补价)
贷:应收账款
银行存款(相关税费)
E、接受捐赠 借: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待转资产价值-接受非现金资产准备
银行存款(相关费用)
应交税金(税费)
月底: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非现金资产准备
贷:资本公积-接受非现金资产准备
处置后: 借:资本公积-接受非现金资产准备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存货日常事务
A、在途物资 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应付账款
B、估价入帐 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估价
注:本月未入库增值税不得抵扣
C、生产、日常领用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原材料(等)
D、工程领用 借:在建工程(或工程物资)
贷: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E、用于职工福利 借:应付福利费
贷: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3、计划成本法
A、入库 借:原材料(等)
贷:物资采购(计划成本)
B、付款、发票到达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C、月底物资采购余额转出
借方(超支): 借:材料成本差异
贷:物资采购
贷方(节约)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计划成本=实际入库数量(扣减发生的合理损耗量)*计划价
实际成本=包含合理损耗的购货金额(即发票价)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差异+本期差异)/(月初计划成本+本期计划成本)
D、分摊本月材料成本差异
借:生产成本(等,+或-)
贷:材料成本差异(+或-)
4、零售价法
成本率=(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存货成本)/(期初存货售价+本期存货售价)
期销售存货的成本=本期存货的售价(销售收入)*成本率
例:某商品公司采用零售价法,期初存货成本20000元,售价总额30000元。本期购入存货100000元,售价120000元,本期销售收入100000元,本期销售成本是多少?
成本率=(20000+100000)/(30000+120000)=80%
销售成本=100000*80%=80000元
5、毛利率法
销售成本-销售收入-毛利
例:某商业公司采用毛利率法,02年5月月初存货2400万元,本月购货成本1500万元,销货收入4550万元,上月毛利率24%,求5月末成本。
5月销售成本=4550*(1-24%)=3458万元
5月末成本 =2400+1500-3458=442万元
6、包装物
A、发出 借:营业费用(1、出借2、随同商品出售不单独计价)
其他业务支出(1、出租2、随同商品出售单独计价)
贷:包装物
注意:包装物仅指容器,不包括包装材料,在原材料核算;自用的作为固定资产或低值易耗品核算。
7、委托代销商品核算
受托方:
A、发出时 借:委托代销商品
贷:库存商品
B、收到销货清单,开具发票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C、收到款项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D.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委托代销商品
E、支付代销费用 借:营业费用
贷: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
受托方:
A、收到 借:委托代销商品
贷:委托代销款
B、对外销售 借: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C、月底开出销货清单,收到委托单位发票 借:代销商品款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D、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委托代销商品
7、委托加工物资
委托方: A、发出时 借:委托加工物资
贷:原材料
B、支付运费、加工费等 借:委托加工物资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C、支付消费税 、增值税 借:委托加工物资(直接出售)
应交税金-消费税(收回后继续加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银行存款
消费税计税价格=(发出材料金额+加工费)/(1-税率)
增值税=加工费*税率
D、转回 借:原材料(库存商品)
贷:委托加工物资
9、盘存
发生盈亏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盘亏) 借:原材料
贷: 原材料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盘盈)
A、盘盈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营业外收入
B、盘亏 借:管理费用(因计量、日常管理导致的损失)
其他应收款-X个人
其他应收款-应收X保险公司赔款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10、存货期末计价
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A、计提跌价准备 借:管理费用-计提的存货低价准备
贷:存活跌价准备
B、市价回升未到计提前存货帐面价值,部分冲回
借:存活跌价准备
贷:管理费用-计提的存货低价准备
C、市价回升高于原帐面价值,全部冲回,不得超过原帐面价值
借:存活跌价准备
贷:管理费用-计提的存货低价准备
11、因销售、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结转的存货跌价准备=
上期末该类存货所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上期末改类存货的帐面金额*因销售、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而转出的存货的帐面余额
八、短期投资
1、取得时 借:短期投资
应收股利(垫付的股利,已宣告未分派的股利)
贷:银行存款
2、收到投资前宣告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3、取得后获取股利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投资
4、计提跌价准备 借:投资收益-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5、部分出售 借:银行存款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出售部分分摊额,也可期末一起调整)
贷:短期投资
投资收益(借或贷)
5、全部出售、处理 借:银行存款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贷:短期投资
投资收益(借或贷)
九、长期股权投资
1、成本法
A、取得
(1)购买 借: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
应收股利(已宣告未分派现金股利)
贷:银行存款
(2)债务人抵偿债务而取得
a、收到补价 借:长期股权投资(=应收账款-补价)
银行存款(收到补价)
贷:应收账款
b、支付补价 借:长期股权投资(=应收账款+补价)
贷:应收账款
银行存款(支付补价)
(3)非货币性交易取得(固定资产换入举例)
a、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b、(1)支付补价 借: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
贷:固定资产清理
银行存款
(2)收到补价 借: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
银行存款
贷:固定资产清理
营业外收入-非货币性交易收益
B、日常事务
(1)追加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
贷:银行存款
(2)收到投资年度以前的利润或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
(3)投资年度的利润和现金股利的处理 借:银行存款
贷:投资收益
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
投资公司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投资当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投资公司持股比例*(当年投资持有月份/全年月份12)
我国公司一般是当年利润或现金股利下年分派,由此导致冲减成本的核算。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被投资单位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公司持股比例-投资公司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
即:超过应享有收益部分冲减投资成本
(4)投资以后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a、冲回以前会计期间冲减的投资成本 借:应收股利
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
贷:投资收益-股利收入
b、继续冲减投资成本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
投资收益-股利收入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被投资单位累积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投资公司的持股比例-投资公司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公司当年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举例:A公司2002年1月1日以已银行存款购入B公司10%股份,准备长期持有。投资成本110 000。
(1)B公司2003年5月8日宣告分派上年度现金股利10 000;
取得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110 000
贷:银行存款 110 000
分派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 1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10 000
假设:(2)B公司2003年实现净利润400 000,2004年5月8日宣告分派300 000现金股利
冲减投资成本额=【(100 000+300 000)-400 000】*10%-10 000=-10 000
借:应收股利 30 000
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 10 000
贷:投资收益-鼓励收入 40 000
假设:(3)B公司2003年实现净利润400 000,2004年5月8日宣告分派450 000现金股利
冲减投资成本额=【(100 000+450 000)-400 000】*10%-10 000=5 000
借:应收股利 45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 5 000
投资收益-鼓励收入 40 000
假设:(4)引用例(3),B公司2004年实现净利润100 000,2005年4月8日宣告分派30 000现金股利
冲减投资成本额=【(100 000+450 000+30 000)-(400 000+100 000)】*10%-(10 000+5 000)=-7 000
借:应收股利 30 000
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 7 000
贷:投资收益-股利收入 37 000
此时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帐面=110 000-10 000-5 000+7 000=102 000
假设:(5)引用例(3),B公司2004年实现净利润200 000,2005年4月8日宣告分派30 000现金股利
冲减投资成本额=【(100 000+450 000+30 000)-(400 000+200 000)】*10%-(10 000+5 000)=-35 000
-35 000高于累计冲减投资成本部分,最多冲减=10 000+5 000=15 000
借:应收股利 30 000
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 15 000
贷:投资收益-股利收入 45 000
此时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帐面=110 000-10 000-5 000+15 000=110 000(原投资帐面价值)
注:至此以前冲减部分全部确认为收益
2、权益法
A、取得
(1) 借: 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投资成本)………………占被投资公司应享有份额
(股权投资差额)
贷:银行存款
(2)初始投资成本低于应享有被投资公司份额
借: 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投资成本)……………占被投资公司应享有份额
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投资差额部分
银行存款
B、被投资公司实现净损益
(1)被投资公司分派投资以前年度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借: 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投资成本)
(2)被投资公司实现净利润 借: 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
(3)被投资公司发生净损失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损失
贷:借: 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损益调整)
加权持股比例=原持股比例*当年持有月份/12+追加持股比例*当年持有月份/12
(4)被投资公司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损益调整)
(5)被投资公司接收捐赠
a、被投资公司帐务处理(举例:固定资产)
1 借:固定资产
贷: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
应交税金(或银行存款)……………………………支付的相关税费
2 借: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
贷:资本公积-接受非现金资产准备
3处理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b、投资公司
1 借: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股权投资准备)……….被投资公司确认资本公积*应享有份额
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6)被投资公司增资扩股
借: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股权投资准备)……被投资公司确认资本公积*应享有份额
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7)被投资公司接受其他单位投资产生的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同上)
(8)专项拨款转入(同上)
(9)关联交易差价(同上)
(10)投资差额摊销(期限:1、合同约定投资期限,按此期限;2、无规定不超过10年)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
贷: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11)被投资公司重大会计差错更正(例:发现某办公用设备未提折旧)
分录中1 2 3代实际金额
a、被投资公司
1)补提折旧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
贷:累计折旧
2)调减应交所得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1*所得税率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
3)减少未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2-1
4)冲回多提公积金 借:盈余公积-法定公积金…………………按调整年度计提比例*3
-法定公益金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4
调整后减少未分配利润(净利润)=3-4
b、投资公司
1)损益调整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上 3-4
贷: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损益调整)
2)若与被投资公司所得税率相同所得税不作变动
3)冲减未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4)冲回多提公积金 借:盈余公积-法定公积金
-法定公益金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6
调整未分配利润(净利润)=5-6
3、权益法转成本法(资本公积准备不作处理)
A、出售、处置部分股权(导致采用成本法)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投资成本)
(损益调整)
投资收益(借或贷)
B、转为成本法 借: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成本法投资成本
贷: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投资成本)…………权益法下帐面余额
(损益调整)…………权益法下帐面余额
C、宣告分派前期现金股利 ……………冲减转为成本法下投资成本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
4、成本法转权益法(以(追溯调整后长期股权投资帐面余额+追加投资成本)为基础确认投资差额)
A、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 借: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
贷:银行存款
B、宣告分派投资前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
C、追溯调整
追加投资前应摊销投资差额=追加投资前确认投资差额/摊销年限*已持有期间……………………1
=(成本法初始投资成本-应享有被投资公司份额)/摊销年限*已持有期间
持有期间应确认投资收益=持有期间被投资公司净利润变动数*所占份额……………………… 2
成本法改权益法的累计影响数=持有期间应确认投资收益-追加投资前应摊销投资差额=2-1
借: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投资成本)……………
(股权投资差额)……………=调整前确认的投资差额-确认摊销部分
(损益调整)…………………=2
贷: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调整时帐面数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1(累计影响数)
D、追加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实际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
E、以下分录见例题
举例:A公司2002年1月1日已银行存款520 000元购入B公司股票,持股比例占10%,另支付2 000元相关税费
(1)2002年5月8日B公司宣告分派2001年现金股利,A公司可获得40 000元;
a、 借: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 522 000
贷:银行存款 522 000
b、 借:应收股利 4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 40 000
长期股权投资帐面余额=522 000-40 000=482 000
(2)2003年1月1日A公司以1 800 000再次购入B公司25%股权,另支付9 000元相关税费。持股比例达35%,改用权益法核算。B公司2002年1月1日所有者权益合计4 500 000元,2002年实现净利润400 000,2003年实现净利润400 000。A与B所得税率均为33%,股权投资差额10年摊销。
A、追溯调整
2002年投资时产生的投资差额=552 000-450 000*10%=72 000
2002年应摊销投资差额=72 000*10*1=7 200
2002年应确认的投资收益=400 000*10% =40 000
成本法改权益法累计影响数=40 000-7 200=32 800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投资成本) 410 000=(522 000-40 000-7 200)
(股权投资差额) 64 800=(72 000-7 200)
(损益调整) 40 000=(400 000*10%)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482 00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2 800
B、追加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投资成本) 1 809 000=(1 800 000+9 000)
贷;银行存款 1 809 000
C、因改用权益法,2003年分派2002年利润应转入投资成本(详见书)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投资成本) 40 000
贷:………….(损益调整) 40 000
E、股权投资差额=1809000-(4500000-400000+400000)*0.25=684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684 000
贷:…………(投资成本) 684 000
新的投资成本=410000+1809000+40000-684000=1575000
所占份额=(4500000-400000+400000)*0.35=1575000
F、摊销投资差额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 75600=(64800/9+684000/10)
贷:……………(股权投资差额) 756000
H、2003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 140 000=400000*35%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 140 000
十、长期债券投资
1、债券投资
A、取得 借: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
(溢价)
(应计利息)……………………投资前确认的利息
(债券费用)……………………相关费用较大
投资收益-长期债券费用摊销………………………………相关费用较小
贷:银行存款
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折价)
B、一次还本付息:年度终了计提利息 、摊销溢折价
借: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应计利息)
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折价)
贷:投资收益-长期债券费用摊销
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溢价)
(债券费用)
C、分期付息:年度终了计提利息、摊销溢折价
(1)计提、摊销 借: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折价)
应收利息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溢价)
(债券费用)
投资收益-长期债券费用摊销
(2)收到付息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3)实际利率法溢折价摊销(分期付息)
应收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利息收入(投资收益)=(面值+未摊销溢折价)*实际利率
本期溢折价摊销=应收利息-利息收入
未摊销溢折价=溢折价总额-本期摊销数
借:应收利息
贷: 应收利息
长期债权投资-x债券投资(折价)
贷:投资收益-长期债券投资收益
长期债权投资-x债券投资(溢价)
D、可转换公司债券
(1)取得时 借:长期债权投资-x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溢价)
贷:银行存款
(2)计提利息 借:长期债权投资-x可转换公司债券(应计利息)
贷:投资收益债券利息收入
(3)转换时(本例成本法) 借: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若为短期持有,借:短期投资)
贷:长期债权投资-x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溢价)..未摊销部分
(应计利息)
E、各投资项目的处置
借:银行存款
投资收益-xx投资损失
xx投资减值准备
贷:xx投资(全部处置全部转出,部分出售部分转出)………帐面数
贷:投资收益-xx投资收益
注意: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资本公积” 借:资本公积-接收非现金资产准备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F、投资减值准备 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借:投资收益-xx投资跌价准备
贷:xx投资跌价准备
十一、委托贷款
1、计提利息 借:委托贷款-利息
贷:投资收益-委托贷款利息收入
2、到期利息未收回,全部冲回,做1相反分录
3、年终计提减值准备 借:投资收益-委托贷款减值
贷: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十一、固定资产
1、取得
价值构成(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
价款(含增值税)+运杂费+包装费+安装成本+税金+(资本化的)借款利息+外币借款折合差价+分摊的工程人员工资++专业人员服务费+其他间接费用(契税、车辆购置税、耕地占用税)等
A、外购不需安装的 借: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
B、外购需安装的 (1)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支付的买价、运杂费等)
(2)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支付的安装费等)
(3)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结转
C、自行建造 (1)购买工程物资 借:工程物资(含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2)领用工程物资 借:在建工程
贷:工程物资
(3)领用本企业产成品 借:在建工程
贷:库存商品…………………帐面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4)领用本企业外购原材料 借:在建工程
贷:原材料(等)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5)工程物资转做企业存货 借: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工程物资
(6)联合试车发生费用 借:待摊费用……………………一年内摊销
贷:银行存款………………支付的费用
原材料…………使用本企业外购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应付工资……………应支付的工资
(8)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 借:在建工程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7)完工交付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8)改扩建 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等)
(9)改扩建变价收入 借:营业外收入
贷:在建工程
(10)参照预计可收回净额①与改扩建+(原成本-累计折旧)②熟低确认新的投资成本
借:固定资产
营业外支出………②>;①时
贷:在建工程
C、投资者投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
借:固定资产
贷:实收资本(股本)
D、债务重组
(1)收到补价 借:银行存款……………收到的补价
固定资产
贷:应收账款
(2)支付补价 借:固定资产
贷:应收账款
银行存款………..支付的补价
D、非货币性交易换入(举例)
(1)收到补价
确认的收益=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 *(换出资产)帐面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 *应交税金和教育费附加
借:银行存款
固定资产
贷: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营业外收入-非货币性交易收益
(2)支付补价 借:固定资产
贷: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银行存款
E、接受捐赠 (1)借:固定资产
贷:待转资产价值-接受捐赠非货币性资产
(2)借:待转资产价值
贷: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
资本公积-接受非现金资产准备
F、无偿调入(按调出单位帐面价值+相关税费) 借:固定资产
贷:资本公积
银行存款
G、盘盈 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
入帐价值:1)市价-依新旧程度估计的损耗
2)预计未来现金流量(1不可使用情况下)
(1)借:固定资产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2)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营业外收入
H、出包工程 (1)付款或补付工程款 借:在建工程-x工程
贷:银行存款
(2)完工交付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I、租入(暂略)
J、融资租赁 (1)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需安装的先入在建工程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2)分期付融资租赁款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贷:银行存款
(3)期满,资产产权转入企业 借:固定资产-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融资租赁费用暂略
2、固定资产折旧
借: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
贷:累计折旧
A、年限平均法(略)
B、工作量发(略)
C、双倍余额递减法
第一年=固定资产价值* 2/使用年限
第二年=(固定资产价值-已提折旧)*2/使用年限
依此类推
倒数第二年=(固定资产价值-已提折旧-净残值)/2=最后一年
D、年数总和法
总年数(即分母数)=n+(n-1)+(n-2)+………+2+1 n为可使用年限
分子:第一年=n;第二年=n-1………依此类推 倒数第二年=2;最后一年=1
举例:
(1)可使用年限为8年
分母=8+7+6+5+4+3+2+1=36 第一年比例=8/36
(2)可使用年限为5年
分母=5+4+3+2+1=15 第二年比例=4/15
3、后续支出 注意:(1)汽车修理 借: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2)固定资产装修入 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装修 (两次装修之间提完折旧,未提完,一次全部记入营业外支出)
4、处置
第一步: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银行存款(应交税金等)…………………支付的费用
A、投资转出 借:xx投资
贷:固定资产清理
B、捐赠转出 借:营业外支出-捐赠支出
贷:固定资产清理
C、债务重组 借:应付账款
贷:固定资产清理
D、非货币性交易换出 借:原材料
应交税金
贷:固定资产处理
C、D参照前例,双方均可能涉及“营业外收入-xx收益 (或支出-xx损失)”
E、无偿调出 借:资本公积-无偿调出固定资产
贷:固定资产清理
F、盘亏 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清理
G、出售、报废
(1)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银行存款{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税率5%) }……………发生的清理费用
5、期末计价(重难点,书本提及较少,注意符合计提减值的条件)
已固定资产帐面价值比较“可收回金额” 孰低法计减值准备
(1)发生减值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以后期间“可收回金额”恢复
a、价值恢复后仍低于未提减值准备状态下固定资产至本期的帐面价值,因提减值准备造成的未提减值准备状态下累计折旧与提取减值准备后计提的累计折旧的差额,全部补提。影响的损益(营业外支出贷方)=恢复的市值-当期帐面数
b、价值恢复后若高于未提减值准备状态下固定资产至本期的帐面价值,因提减值准备造成的未提减值准备状态下累计折旧与提取减值准备后计提的累计折旧的差额,全部补提。影响的损益(营业外支出贷方)=未提减值准备状态下当期价值-当期帐面数
会计分录(科目)变化大盘点
1.“现金”科目变为“库存现金”科目。
2.新准则取消了“短期投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并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下设置“成本”、“公允价值变动”两个二级科目。
3.新准则取消了“应收补贴款”科目,并入“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
4.“物资采购”科目变为“材料采购”科目。
5.“包装物”科目和“低值易耗品”合并为“周转材料”科目。
6.新准则取消了“长期债权投资”科目,而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
7.新准则增设了“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核算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8.新准则设置了“长期应收款”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企业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经营活动,已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应按应收合同或协议余款借记“长期应收款”科目,按其公允价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按差额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9.新准则设置了“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但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
10.新准则增设了“累计摊销”科目。用来核算无形资产的摊销额。
11.新准则增设了“商誉”科目,从“无形资产”科目分离出来,产生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12.原制度要求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企业设置“递延税款”科目,而新准则设置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其核算方法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税率
13.新准则取消了“应付短期债券”科目,而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核算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14.“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科目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15.“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合并为“应交税费”科目。
16.新准则中设置的“预计负债”科目,其核算内容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
17.“盈余公积”科目取消了法定公益金有关的核算。
18.新准则增设了“库存股”科目,核算企业收购、转让或注销本公司股份金额。
19.新准则增设了“研发支出”科目,核算企业进行研究和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
20.新准则增设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21.“其他业务支出”科目变为“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22.“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变为“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23.“营业费用”科目变为“销售费用”科目。
24.新准则增设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25.“所得税”科目变为“所得税费用”科目。
26.新准则取消了“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
秋水清 2009-02-27 14:59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定义】
资产负债表亦称财务状况表,表示企业在一定日期(通常为各会计期末)的财务状况(即资产、负债和业主权益的状况)的主要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利用会计平衡原则,将合乎会计原则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交易科目分为“资产”和“负债及股东权益”两大区块,在经过分录、转帐、分类帐、试算、调整等等会计程序后,以特定日期的静态企业情况为基准,浓缩成一张报表。其报表功用除了企业内部除错、经营方向、防止弊端外,也可让所有阅读者于最短时间了解企业经营状况。
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一般是按各种资产变化先后顺序逐一列在表的左方,反映单位所有的各项财产、物资、债权和权利;所有的负债和业主权益则逐一列在表的右方。负债一般列于右上方分别反映各种长期和短期负债的项目,业主权益列在右下方,反映业主的资本和盈余。左右两方的数额相等。
资产负债表必须定期对外公布和报送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各个集团(包括股票持有者,长、短期债权人、政府有关机构)。当资产负债表列有上期期末数时,称为“比较资产负债表”,它通过前后期资产负债的比较,可以反映企业财务变动状况。根据股权有密切联系的几个独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汇总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称为“合并资产负债表”。它可以综合反映本企业以及与其股权上有联系的企业的全部财务状况。
【资产负债表的内容】
资产负债表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之间的勾稽关系,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顺序,把企业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予以适当排列。它反映的是企业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的总体规模和结构,即:资产有多少;资产中,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各有多少;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有多少,应收账款有多少,存货有多少等等。所有者权益有多少;所有者权益中,实收资本(或股本,下同)有多少,资本公积有多少,盈余公积有多少,未分配利润有多少等等。
在资产负债表中,企业通常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分类分项反映。也就是说,资产按流动性大小进行列示,具体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负债也按流动性大小进行列示,具体分为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等;所有者权益则按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分项列示。
银行、保险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在经营内容上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导致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构成项目也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具有特殊性。但是,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时,对于资产而言,通常也按流动性大小进行列示,具体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对于负债而言,也按流动性大小列示,具体分为流动负债、长期负债等;对于所有者权益而言,也是按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分项列示。
【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例如,公历每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由于它反映的是某一时点的情况,所以,又称为静态报表。
资产负债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提供某一日期资产的总额及其结构,表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及其分布情况,即:有多少资源是流动资产、有多少资源是长期投资、有多少资源是固定资产等等;可以提供某一日期的负债总额及其结构,表明企业未来需要用多少资产或劳务清偿债务以及清偿时间,即:流动负债有多少、长期负债有多少、长期负债中有多少需要用当期流动资金进行偿还等等;可以反映所有者所拥有的权益,据以判断资本保值、增值的情况以及对负债的保障程度。资产负债表还可以提供进行财务分析的基本资料,如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进行比较,计算出流动比率;将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进行比较,计算出流动比率;计算出速动比率等,可以表明企业的变现能力、偿债能力和资金周转能力,从而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资产负债表的格式】
资产负债表一般有表首、正表两部分。其中,表首概括地说明报表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报表编号、货币名称、计量单位等。正表是资产负债表的主体,列示了用以说明企业财务状况的各个项目。资产负债表正表的格式一般有两种:报告式资产负债表和账户式资产负债表。报告式资产负债表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列示资产,下半部列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具体排列形式又有两种:一是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原理排列;二是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原理排列。账户式资产负债表是左右结构,左边列示资产,右边列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不管采取什么格式,资产各项目的合计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合计这一等式不变。
在我国,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每个项目又分为“年初数”和“期末数”两栏分别填列。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一)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会计报表的编制,主要是通过对日常会计核算记录的数据加以归集、整理,使之成为有用的财务信息。我国企业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数据的来源,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取得:
1、根据总账科目余额直接填列。如“应收票据”项目,根据“应收票据”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直接填列;“短期借款”项目,根据“短期借款”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直接填列。
2、根据总账科目余额计算填列。如“货币资金”项目,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数计算填列。
3、根据明细科目余额计算填列。如“应付账款”项目,根据“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科目所属相关明细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计算填列。
4、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余额分析计算填列。如“长期借款”项目,根据“长期借款”总账科目期末余额,扣除“长期借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中反映的、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部分,分析计算填列。
5、根据科目余额减去其备抵项目后的净额填列。如“存货”项目,根据“存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存货跌价准备”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又如,“无形资产”项目,根据“无形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摊销”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在我国,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栏内各项数字,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期末数”栏内各项数字填列,“期末数”栏内各项数字根据会计期末各总账账户及所属明细账户的余额填列。如果当年度资产负债表规定的各个项目的名称和内容同上年度不相一致,则按编报当年的口径对上年年末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名称和数字进行调整,填入本表“年初数”栏内。
(二)新旧会计制度比较
与行业会计制度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相比较,资产负债表有的填列方法和内容主要有两个变化:一是改变了部分项目的填列方法;二是适当增加了部分项目。
1、改变了部分项目的填列方法
主要表现为部分项目以其账面价值填列,而不是以其账面余额填列。例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在建工程”、“无殂资产”等项目,都是以其账面余额扣除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填列。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固定资产”项目,应分别“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净额”等项目填列。对于“长期应付款”项目,应根据“长期应付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2、适当增加了部分项目
主要表现为适当增加了“预计负债”和“已归还投资”两个项目,分别反映企业预计负债的期末余额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按合同规定在合作期间归还投资者的投资。
【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
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包括在年度会计报表中,是资产负债表的附表,是这次会计制度改革新增加的。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企业的各项资产是以其账面价值列示的,即扣除了减值部分。为了全面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减值情况,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便于深入分析资产减值情况,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作出预测,要求企业编制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
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包括表首、正表两部分。其中,表首说明报表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报表编号、货币名称、计量单位等;正表是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的主体,具体说明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的各项内容,包括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等内容。每个项目中,又分为年初余额、本年增加数、本年转回数、年末余额四栏,分别列示其年度变化过程或结果。
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各项目应根据“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表】
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下同)增减变动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股东权益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包括在年度会计报表中,是资产负债表的附表。
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全面反映了企业的股东权益在年度内的变化情况,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深入分析企业股东权益的增减变化情况,并进而对企业的资本保值增值情况作出正确判断,从而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包括表首、正表两部分。其中,表首说明报表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报表编号、货币名称、计量单位等;正表是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的主体,具体说明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的各项内容,包括股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法定和任意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未分配利润等。每个项目中,又分为年初余额、本年增加数、本年减少数、年末余额四小项,每个小项中,又分别具体情况列示其不同内容。
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各项目应根据“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阅读资产负债表的几个要点】
(一)游览一下资产负债表主要内容,由此,你就会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及股东权益的总额及其内部各项目的构成和增减变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由于企业总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经营规模,而它的增减变化与企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变化有极大的关系,当企业股东权益的增长幅度高于资产总额的增长时,说明企业的资金实力有了相对的提高;反之则说明企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于负债的大规模上升,进而说明企业的资金实力在相对降低、偿还债务的安全性亦在下降。
(二)对资产负债表的一些重要项目,尤其是期初与期末数据变化很大,或出现大额红字的项目进行进一步分析,如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固定资产、有代价或有息的负债(如短期银行借款、长期银行借款、应付票据等)、应收帐款、货币资金以及股东权益中的具体项目等。例如,企业应收帐款过多占总资产的比重过高,说明该企业资金被占用的情况较为严重,而其增长速度过快,说明该企业可能因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或受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结算工作的质量有所降低。此外,还应对报表附注说明中的应收帐款帐龄进行分析,应收帐款的帐龄越长,其收回的可能性就越小。又如,企业年初及年末的负债较多,说明企业每股的利息负担较重,但如果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较好的盈利水平,说明企业产品的获利能力较佳、经营能力较强,管理者经营的风险意识较强,魄力较大。再如,在企业股东权益中,如法定的资本公积金大大超过企业的股本总额,这预示着企业将有良好的股利分配政策。但在此同时,如果企业没有充足的货币资金作保证,预计该企业将会选择送配股增资的分配方案而非采用发放现金股利的分配方案。另外,在对一些项目进行分析评价时,还要结合行业的特点进行。就房地产企业而言,如该企业拥有较多的存货,意味着企业有可能存在着较多的、正在开发的商品房基地和项目,一旦这些项目完工,将会给企业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
(三)对一些基本财务指标进行计算,计算财务指标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中取得,如净资产比率;直接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中取得,如销售利润率;同时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如应收帐款周转率;部分来源于企业的帐簿记录,如利息支付能力。
在此主要介绍第一种情况中几项主要财务指标的计算及其意义。
1、反映企业财务结构是否合理的指标有:
(1)净资产比率=股东权益总额/总资产该指标主要用来反映企业的资金实力和偿债安全性,它的倒数即为负债比率。净资产比率的高低与企业资金实力成正比,但该比率过高,则说明企业财务结构不尽合理。该指标一般应在50%左右,但对于一些特大型企业而言,该指标的参照标准应有所降低。
(2)固定资产净值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该指标反映的是企业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和生产能力,一般该指标应超过75%为好。该指标对于工业企业生产能力的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3)资本化比率=长期负债/(长期负债+股东股益) 该指标主要用来反映企业需要偿还的及有息长期负债占整个长期营运资金的比重,因而该指标不宜过高,一般应在20%以下。
2、反映企业偿还债务安全性及偿债能力的指标有: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该指标主要用来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一般而言,该指标应保持在2:1的水平。过高的流动比率是反映企业财务结构不尽合理的一种信息,它有可能是:
(1)企业某些环节的管理较为薄弱,从而导致企业在应收账款或存货等方面有较高的水平;
(2)企业可能因经营意识较为保守而不愿扩大负债经营的规模;
(3)股份制企业在以发行股票、增资配股或举借长期借款、债券等方式筹得的资金后尚未充分投入营运;等等。但就总体而言,过高的流动比率主要反映了企业的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该比率过低,则说明企业偿债的安全性较弱。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费用-待摊费用)/流动负债由于在企业流动资产中包含了一部分变现能力(流动性)很弱的存货及待摊或预付费用,为了进一步反映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通常,人们都用这个比率来予以测试,因此该比率又称为"酸性试验"。在通常情况下,该比率应以1:1为好,但在实际工作中,该比率(包括流动比率)的评价标准还须根据行业特点来判定,不能一概而论。
3、反映股东对企业净资产所拥有的权益的指标主要有:每股净资产=股东权益总额/(股本总额×股票面额) 该指标说明股东所持的每一份股票在企业中所具有的价值,即所代表的净资产价值。该指标可以用来判断股票市价的合理与否。一般来说,该指标越高,每一股股票所代表的价值就越高,但是这应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相区分,因为,每股净资产比重较高可能是由于企业在股票发行时取得较高的溢价所致。
(四)在以上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结构、偿债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上述这些指标是单一的、片面的,因此,就需要你能够以综合、联系的眼光进行分析和评价,因为反映企业财务结构指标的高低往往与企业的偿债能力相矛盾。如企业净资产比率很高,说明其偿还期债务的安全性较好,但同时就反映出其财务结构不尽合理。你的目的不同,对这些信息的评价亦会有所不同,如作为一个长期投资者,所关心的就是企业的财力结构是否健全合理;相反,如你以债权人的身份出现,他就会非常关心该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最后还须说明的是,由于资产负债表仅仅反映的是企业某一方面的财务信息,因此你要对企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还必须结合财务报告中的其它内容进行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编辑本段]资产负债表的组成
1、资产
按资产的流动性大小不同,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类:
流动资产类由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和待推费用等项目组成。
非流动资产类由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推费用等项目组成。
2、负债
按负债的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类:
流动负债类由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项目组成。
非流动负债类由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组成。
3、所有者权益
按所有者权益的来源不同,由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项目组成。
如何读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又称财务状况表,是用以表达一个企业在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是指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及其相互关系。资产负债表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为理论基础的,据此可以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
一、揭示公司的资产及其分布结构。从流动资产,可了解公司在银行的存款以及变现能力,掌握资产的实际流动性与质量;而从长期投资,掌握公司从事的是实业投资还是股权债权投资及是否存在新的利润增长点或潜在风险;通过了解固定资产工程物资与在建工程及与同期比较,掌握固定资产消长趋势;通过了解无形资产与其它资产,可以掌握公司资产潜质。如:山川股份(600714)2001年年报显示,流动资产期末货币资金比期初减少193万元、期末存货却增加3200万元,流动资产总额期末比期初减少1648.3万元,结合公司自1996年上市募集到一大笔资金以后,基本按募集资金投入使用,但从募资到如今已有5年了,从本报告期所能反映的结果,不过使期末固定资产比期初增加了2244万元,却超过公司资产总额期末比期初增加额1738.91万元,说明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明显下降,资产的变现能力在下降,同时也意味着资产的质量有所下降。
二、揭示公司的资产来源及其构成。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如果公司负债比重高,相应的所有者权益即净资产就低,说明主要靠债务"撑大"了资产总额,真正属于公司自已的财产(即所有者权益)不多。还可进一步分析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如果短期负债多,若对应的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与短期投资净额与应收票据、股利、利息等可变现总额低于流动负债,说明公司不但还债压力较大,而且借来的钱成了被他人占用的应收账款与滞销的存货,反映了企业经营不善、产品销路不好、资金周转不灵。
三、有助于评价公司的盈利能力。通常情况下,资产负债率应当控制在适度的比例,如工业生产类企业应低于60%为宜,不过,过低(如低于40%)也不好,说明公司缺乏适度负债经营的创新勇气。结合资产收益率,还可评价公司的资产创利、盈利能力。还以山川股份为例,资产负债率期初是40.83%、期末是37.38%,虽然在下降,但净资产收益率没有提高,而且期末股东权益较期初增加2249.08万元,尚不如存货增加数,说明公司产品的市场并不乐观,盈利能力一般。
四、通过期初数与期末数的对比,有助于投资者对资产负债进行动态的比较,进一步分析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及发展前景与后劲。
秋水清 2009-02-27 15:00
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定义
流动资产是指企业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运用的资产,是企业资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流动资产在周转过渡中,从货币形态开始,依次改变其形态,最后又回到货币形态(货币资金→储备资金、固定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各种形态的资金与生产流通紧密相结合,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加强对流动资产业务的审计,有利于确定流动资产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有利于检查流动资产业务帐务处理的正确性,揭露其存在的弊端,提高流动资产的使用效益。
流动资产的构成
流动资产的内容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帐款和存货等。由于各项目的特点不同,应根据各自不同的要求,分别进行审查。
1. 在实物形态上,流动资产基本上体现为各部门以及居民的物资储备。包括:
(1)处于生产和消费准备状态的流动资产,是指生产单位储备的生产资料和消费部门及居民储备的消费品;
(2)处于代售状态的流动资产。是指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库存尚未出售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储备以及国家储藏的后备性物资;
(3)处于生产过程中的流动资产。是指生产单位的在制品、半成品储备。
2. 按照流动性大小可分为速动资产和非速动资产。包括:
(1)速动资产是指在很短时间内可以变现的流动资产,如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各种应收、预付款项。
(2)非速动资产包括存货、待摊费用、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以及其他流动资产。
流动资金的周转
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一般表明偿还短期能力强,流动比率越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大,表明企业有足够变现的资产用于偿债,但是,并不是流动比率越高越好。
因为,比率太大表明流动资产占用较多,会影响经营资金周转效率和获利能力;如果比率过低,又说明偿债能力较差。所以,一般认为,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这是因为,处在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金额约占流动资产总额的一半,剩下的流动性大动流动资产至少要等于流动负债,企业的偿债能力才会有保证。
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指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完成产品销售额的周转次数,是销售收入与全部流动资产的平均余额的比值,反映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和流动资产利用效果。周转速度快,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等于相对扩大资产投入,增强企业盈利能力;而延缓周转速度,需要补充流动资产参加周转,形成资金浪费,降低企业盈利能力。
流动资产周转率=(当年累计产品销售收入额*12/月份数)/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
流动资产的特点
1、流动资产占用形态具有变动性。
2、流动资产占用数量具有波动性。
3、流动资产循环与生产经营周期具有一致性。
流动资产管理意义
1、有利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2、有利于提高企业流动资金的利用效果。
3、有利于保持企业资产结构的流动性,提高偿债能力,维护企业信誉。
流动资产管理要求
1、资产的流动性和资产的收益性相结合。
2、资产管理和资金管理相结合。
3、资金使用和物资运动相结合。
流动资产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而且,不同的行业也有不同的流动资产构成。
(一)按照流动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起的作用
1.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可分为:
(1)储备资产:从购买到投人生产为止,处于生产准备阶段的流动资产,包括原材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修理用备件、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外购半成品等。
(2)生产资产:从投入到产成品制成入库为止,处于生产过程中的流动资产,包括在产品、自制半成品、待摊费等。
(3)成品资产:从产品入库到产品销售为止,处于产品待销过程中的流动资产,包括产成品和准备销售的半成品和零部件等。
(4)结算资产:指各种发出商品、应收帐款、应收票据等。
(5)货币资产:指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
2.商业企业的流动资产可分为:
(1)商品资产:包括库存商品和在途商品等。
(2)非商品资产:包括包装物、物料用品、低值易耗品、待滩费用
(3)结算资产:包括各种应收、哲付款、应收票据等。
(4)货币资产:包括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
※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中同种流动资产的构成比例有很大不同的比重大大高于工业企业。
(二)按流动资产的表现形态
可分为货币性流动资产和实物形态的流动资产。货币性流动资产以货币形态存在,包括上述结算资产和货币资产;实物形态流动资产包括上述储备资产、生产资产、成品资产等,是流动资产价格鉴证的重点。
(三)按对流动资产进行计划管理的需要
可分为定额流动资产和非定额流动资产。定额流动资产是流动资产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在产品、自制半成品、产成品等;非定额流动资产包括结算资产和货币资金。
流动资产计价方法
纳税人的商品、材料、产成品、半成品等存货的计算,应当以实际成本为准。纳税人各项存货的发生和领用,其实际成本价的计算方法,可以在先进先出法、后进后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等方法中任选一种。计价方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改变,确实需要改变计价方法的,应当在下一纳税年度开始前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 4号)规定,纳税人的成本计算方法、间接成本分配方法、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如确需改变的,应在下一纳税年度开始前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2004年7月1日起取消该项目的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