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敏李小龙视频:按照科学规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24:44
按照科学规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讲话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博士生导师

  董奇教授

 

  培养良好习惯要以人为本

  中国多少年来都在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多少年来都在做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这个课题之所以在多少年以后的今天还能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多少年来我们所进行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没有取得我们预想的效果,甚至现状还很令人担忧。否则,我们今天这个课题就不会引起全国各方面以及在座学校的高度重视。那么我们就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所重视的、付出了很多心血的行动没有效果。这个问题如果不从更科学的角度思考清楚的话,那么我们的培养的效果将是不好的。我遇见过不少学生父母以及中小学教师,他们用积极奖励的方法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但其结果却是越奖励、越培养,良好行为越少。我们也有不少学校、老师、父母用惩罚的方法去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社会不希望有的行为,可是越惩罚不良行为越多。这些问题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否则,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努力就会达不到目标,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
  刚好这几年我们一直结合中小学进行学习心理健康促进工程的研究,特别强调教师怎样从教育观念的转变到教育行为的转变。现在有许多老师在演讲新的观点时讲的非常好,但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我们到底要怎样转变?同时,近些年我也参与了一个脑科学问题的研究,怎样把脑科学、认知科学的研究及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无论是脑科学、认知科学还是新的科学都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考虑,行为习惯应该怎么培养?
  一年半以前,我在北京的一些城乡结合地区进行了英语学习实验。在那些缺乏英语学习条件、缺乏师资的地区,用非英语教师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学习英语,所以它不叫英语教学实验。然而它的学习的效果是很好的,比一些英语教师教的好得多,原因就在于这些教师不会英语,而老师不会英语,学生学的就快了。
  那些英语好的老师是怎么教的呢?一节课四十分钟,我们每天都在强调学生的参与,然而由于他们的英语水平太高了,他不注意地就讲了三十分钟,而全班四五十个学生每人每节课练习说的时间平均不到一分钟,这样怎么能提高英语的口语能力呢?那些英语好的老师,他们课堂行为的特点是:虽然很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但不自觉地就满堂灌了。而那些英语不好的老师,上课时的注意力是我怎样尽量少说或者不说而是让学生多说。教师有了这种观念就使得学生有很多机会可以练习,所以这个习惯问题很值得我们研究。
  由于教育部在做全国的课程改革,这次课改不仅涉及到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更涉及到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调整。新的纲要新的教材出来了,但是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评价体系没有变化,这样,新的大纲和新的教材不可能真正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我们的实验区在今年九月将达到1000个,明年达到2000个左右,到后年全国将有2600个实验区,怎样来推进这个进程呢?怎样促进教师、学生评价的研究?
  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在组织一些专家和老师做这样的课题研究。坦率的说,看了我们这次交流的一些材料后,我感觉到我们首先在评价方面可能就存在着一些致命的错误和缺点。举个例子,有些学校在搞行为习惯培养时,经常给这些行为习惯列上八大方面几十条,然后天天评、月月评,最后使学生被束缚得很死。这种方法根本不是以人为本的,是违背科学的培养方法的,也达不到我们培养行为习惯的效果。
  今天我主要从反思、批判思维的角度来看,到今天为止我们的研究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所取得的优点在什么地方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我们的大方向走错了,或是该调整的地方没有调整,那么即使我们再辛辛苦苦去做一两年,当我们再站到这里时,也不可能交流出比现在更好的成果。

  用行动展示教育取得的成果才是根本

  现在我想先来评论一下刚才上虞那位老师的发言。首先我认为这个学校是我所看到的关于小学儿童、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做得比较好的。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他们的选题比较好--"环境意识、环保的良好行为习惯"。在今天这个社会,无论从社会的发展、从学校怎样应对更好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角度,以及从每个学生自身的发展来看都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选题很有针对性和时代性。
  二、这个选题充分发挥了本学校原有的优势,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把课题搞得更好、更深入。
  三、学校真正做到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这个系统、综合的角度去开展研究工作,而且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可行的、可操作的一些教育活动和措施。
  四、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让学生自觉地去参与,自觉地去体验,这在本质上与让学生自觉的学好英语、学好口语是一回事。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种好的行为习惯。作为一所参与课题研究的小学,他们应该怎样更深入地思考,把下一步的工作做得更好呢?
  在这里我提三点建议:
  一、刚才他们所讲的内容比较片面,因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有许多方面涉及到了环保意识和环境卫生习惯的培养。真正从环保意识、环境卫生习惯来讲,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很多方面,如果我们在教育时,不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更紧密结合,而是只以搞活动的方式来做,其目的则只是为了评比交流,那么这种活动不是真正为了培养行为习惯。
  二、我们这个课题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角度。在培养青少年良好习惯思想品德建设研究报告中提到了八个方面的良好习惯,而且是最基本的:诚实守信、礼貌待人、遵纪守法、按规则办事、认真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重宽容、友善合作、注重效率、做事有计划、独立思考、勤于动手、主动学习、经常反思、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那么这八个方面是怎样通过你的课题体现出来的?例如,学生在进行城管值勤活动时,有没有尊重那些违反环境卫生的人?会不会养成不尊重别人的行为?该如何在做好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同时,又使学生学会能够以真正尊重宽容、友善的精神去帮助别人,而这些方面在你们的总结上是看不到的。你们应该真正把良好行为习惯的所有方面都渗透在环境保护习惯的培养当中。
  三、也是最大的方面,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我不能明确这个课题将在你的学校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和结果。也就是说,你们的目标不明确。我想环保教育、环保习惯通过小报、电脑这些方式去宣传、去教育是很重要的,但是这些只是我们的手段,而不是我们的目的。如果把这些看作是我们教育的目的,那么整个环境教育的习惯培养的重点就放错了。而且对于用来展示教育成果的例子也是不恰当的,虽然这三个例子都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但是不具有代表性,不是学生在家里、在学校、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另外,我们不应该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成果的展示上,而是要放在实际行动中,用行动来展示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在我们的教育上,还有很多值得大家去考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考虑,那么我们的工作在已经取得很好成绩的基础上是很难再突破的。

  习惯培养要具体化

  去年9月8号,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讲教育的时候,侧重讲了四个创新,但是现在我们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的教育上还是缺乏创新。虽然课题是新的,但做法却是老的。怎样做到创新呢?
  首先,我认为校长要负责任。而且,真正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学习行为习惯不是通过简单专门搞活动。学生能把自己的文具收拾得很好,上学不丢三落四。如果孩子每天都能够做到,这个习惯就形成了。
  其次,习惯培养要注重具体化。总课题组在报告中提出很多行为习惯,但有的提得不具体、太笼统,不具可操作性。"具体"有很多不同的含意,例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就要明确良好卫生习惯表现的具体环境在哪里,比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又可分为课堂和课外环境。现在的学校课堂环境做的很好,随时检查课堂都非常干净,而在课堂之外的环境就存在个别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要有一定的侧重。家庭环境也存在不同的环节。同样,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组织一些活动,也需要具体和可操作,便于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像上虞学校的活动就做得很好,而在家里的"阳台工程"也很了不起,"三化、四至、五交流",也许存在有待于完善的地方,但是,活动设计得非常具体,可操作性强。但是现在很多学校正好相反,活动设计的既不具体,操作性也差。
  此外,有的学校向学生提出一些高、大、全的习惯要求,而这些习惯要求连学校的书记、校长以及从事课题操作的主任、教师都做不到,如何去要求一二年级的小孩子去做到呢?

  科学地看待行为习惯培养

  人的素质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德智体美。以环保为例,大家有环保方面的意识,有环保方面的知识,从事环保有相应的动机,有相应的积极性、情绪、情感以及具体的行为,道德是包括知、情、意、行的。这一点是大家都了解的。
  我们必须明确人的素质的不同方面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其培养方式和矫正方式也随之而不同。例如,现在对知识进行了新的定义,即分为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即教师可以用语言更好地表达,比如语文课或是数学课;而程序性知识则是我们所说的技能,那么,程序性的知识是或技能怎样形成的呢?最重要的一点是要practice(实践),即要实际去做。比如怎样骑自行车,更多的是一种程序性的。但是,我们在教孩子学骑自行车时,由于有陈述性的知识,教师擅长陈述性的知识,就容易适得其反。有一些父母在教孩子骑自行车时,先给孩子讲清楚道理,告诉孩子骑自行车的十个要点等等,仅仅靠背要点,显然是不行的,孩子一上车就害怕,把爸爸妈妈紧紧抱住,而父母生气了,训斥孩子,结果孩子就不肯上车练习了。而另外一些父母,则采取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方法,让孩子学骑自行车。他注重让孩子先亲自上车实践,孩子很快就能骑得十分熟练了。因此,人的素质的形成规律是不同的,而这些往往是人们考虑不清的地方。
  其次,我们还应树立一个观念,人的素质的形成不仅仅是在认知方面不同,在人脑机制方面也不一样。例如,现在进行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以前我们无法研究人的大脑,因为只有在进行大脑手术时,才能从事具体的研究。但是,现在我们的研究手段能够在正常的学习记忆过程中研究大脑活动情况。让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和记忆活动,其大脑的活动部位明显不同。通过这些可以解释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现象,例如教小学学生学写武装的"武"字,一些很有经验的教师先讲,武装的"武"不能有一撇,讲完还要提问,全班同学来答,都没问题。结果下课前默写,有的学生还是记不住。从大脑机制的角度看,学生写武装的"武"带不带一撇是受学生自己的写作运动中枢支配,而不是受知识指导的中枢控制的。通过练习建立活动的中枢,都建立的是知识的中枢,认知的中枢,而没有首先强化运动的中枢,同时没有在认知中枢和运动中枢之间建立非常完善的神经元的通道联系。
  此外,有的教师讲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亚于专家的水平,有的学生讲思想品德、大道理比老师都明白,但就是难以付诸于实践。为什么?不能埋怨学生思想品德不好,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脑机制的确存在差异。即使成熟性的,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例如,语文知识和数学知识也不同,数学简单的乘法表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都不连续进行专门学习,到老了都不会。语文知识恰好相反,孩子的听说能力从降生开始,只要有正常的语言环境,就能够正常发展,即使后天没有别人教授,也一样。
  有一些孩子行为习惯不好,教师不应该认为对学生的教育和要求是万能的,而应该更科学的看待学生的很多行为。比如,有的学生冲动性很强,那么教师如何去改变他呢?通过研究这个孩子的大脑就会发现,他的大脑的神经元比正常人或冲动性小的人缺少某些东西,其执行控制的功能非常弱;有的学生上课坐不住,不论老师怎么教育要求都无济于事,这主要是由于孩子脑过敏造成的。例如有的孩子不能喝牛奶,或者不能吃味精,或者不能吃菠菜,然而她自己不知道,反而非常喜欢吃,结果孩子一吃上课就坐不住;再比如有一名学生除了上课以外的任何时间注意力都很集中,只有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结果调查发现这个学生的膀胱比正常小男孩的小很多,尿液只能储存三十分钟,小孩子下课不记得去厕所,上课后又不允许去,小孩的注意力肯定就无法集中。此外,有的学校班级学生人数太多,又没有扩音器,如果再遇到讲课声音小的老师上课,后排的学生听不清楚必然就会坐不住,注意力也难以集中,最后就干脆不听课。
  因此,如果不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某些行为,仅仅简单的归因于老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而学生就是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做,那么老师实在是错怪孩子、错怪父母、大错而特错了。

  习惯培养要重视学生的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因素在改变个体行为习惯中的能动作用也不容小视。例如,上虞学校设计的很多活动,都是让学生作为主体自己去实践、去体验,这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的宝贵经验。现在我们总是抱怨孩子没有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其实是我们误解和冤枉了孩子。因为一个孩子要想养成分享的习惯,我们就得首先研究这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比如,从前家庭条件不好,家里没有苹果,偶尔有个苹果,先要切个大块给老人,然后是爸爸妈妈,最后才是小孩子,小孩子心里非常想吃那块大的,但知道由于辈份不够,吃不到。久而久之小孩子就会认可这是应该的。而现在家庭里的情况则正好相反,家里苹果很多,父母削好了追着孩子吃,在这种环境下怎么培养儿童分享的习惯呢?因此,现在孩子所需要培养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环境,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下有的方面已经不完全具备了,有的是被剥夺了,有的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任何一个好的发展,对孩子习惯的培养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问题在于人们如何利用其积极方面的作用,而减弱消极方面的负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去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让孩子和城管大队的同志在户外接受风吹日晒,让孩子在农村呆一段时间体验一下农村的生活,孩子回来所获得的收获是无法简单用语言总结出来的,很多收获在孩子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了。这种体验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方法无法替代的。
  学生哪方面的能力需要培养呢?以学习口语为例,现在都说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差,也许现在考许多专家教授,他们的口语也不一定好,即使差也不应该埋怨学生,也不应该埋怨英语老师,问题的症结在于,在目前的课时设置和目前的教学方法情况下,学生根本就没有很多的机会去练习口语。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又要要求学生的口语水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好比要求教师不参加教改,还要求有教改的成果,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剽窃。
  因此,我认为这一条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中就非常之重要,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可以向大家推荐《动作与心理发展》这本书。该书的某些研究也许大家看来并不复杂,但它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中耗资二百万人民币所做课题的总结。其中有一些章节,对于大家深刻地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对其行为的形成、能动的学习以及能力的培养是如何的重要。《动作与行为发展》这本书中基本的观点是:个体如果希望自己的动作和神经系统要更好的发展,必须进行能动的运动。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典型案例是在几十年前一位动物心理学家做的一个动物实验:把两只一样的、刚学会走路的猫放在一个卡笼子内,笼子可以转动,一只猫坐在笼子里,另一只猫拉着它和笼子一起转动,让它们处于相同的视觉环境和食物条件下。若干时间以后,这两只猫的行为习惯及其能力的差异极为明显:笼子里的猫出了笼子,走路不稳,视觉和动作的协调变得非常困难。另一只猫的情况则恰恰相反,活蹦乱跳的。如果对两只猫的视网膜进行解剖,会发现它们的某些神经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我们日常生活中乘出租车的经历为例,有的出租汽车司机开车走一至两遍就会把道路记住,而我们即使坐在司机旁走几遍甚至十几遍都记不住,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司机是主动的,而作为乘客的我们是被动的,这一点非常关键。一个孩子在早期会不会爬对研究有什么影响?很简单,一个孩子在早期不会爬的时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他在空间定向时是以自己的身体进行判断左和右的,由于孩子不会爬,更多时候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因此空间关系十分稳定。一旦孩子会爬了,他的空间定向就会发生重要变化,不能再以自己的身体进行判断,只能根据外界某一参照物来进行空间定位,而且只有这样才是最准确的。同样,我们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也更是如此。 因此,我认为学生这方面的能动性是非常关键的。在过去十年中有很多文章是讨论主体性、讨论学生的能动性的。然而,十分遗憾的是很难找到有少量文章是能够提供科学证据的,都是十分笼统的论述,而后又觉得不解渴。

  习惯培养应注重教师行为的改变

  请在座的老师用不超过五至十个字,用一分钟的时间作一个反思:从前天参加这次研讨班的时候,你所观察到的自己以及他人在不同的场合中有哪些你认为是我们自身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第一,你在所在的宾馆房间哪些是自己应该注意的、做的不好的行为?第二,在就餐取茶水或茶点时你是否谦让了?第三,到目前为止,开会期间是否坚持饭前饭后洗手以及上卫生间洗手?此外,在不愿听一些专家的讲座的时候,你是如何表现的?你可以不听、甚至于可以睡觉,但是最好不要干扰其他人,至少不要说话或者打电话。也许通过大家的反思,大家就会明白我讲下面所讲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我认为问题的重点首先应该是培养老师。现在全都是讨论如何培养学生,而在我看来老师也同样存在很多问题,甚至于比一些学生还多,这种老师如何能培养好学生?教师如同警察或是法官,如果自己首先在违法,在运用一些不恰当的方法,如何教育学生呢?一方面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又用一种有害学生健康的方法给学生上心理健康课,这实在是弥天的大笑话。
  孙云晓插言:在课题开题的时候大家达到了一个共识,即每一名参与课题的人员都在与课题一起成长,这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包括课题组的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也是这样认为的。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成长。不是我们自己已经成为完人,然后再来从事这个课题的研究,而且我们希望从事课题研究的人员本身就应该形成一些比较好的行为习惯,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我个人从参加这个课题的研究,我在家里就有一个行为习惯的变化--把用过的物品放归原处。开始我发觉能做到这一点有一定困难,现在过了半年多的时间,我感觉收到了一些效果。从前我爱人在这方面比我做得好,常常批评我,现在我做的比她还好,这就是我从事课题研究的受益。
  董奇继续说:从课题研究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像刚才孙主任所讲的,我们在从事课题研究时首先考虑自己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个人素质有多大提高,个人的家庭生活以及婚姻关系是否有所提高,婚姻满意度是否有所提高,亲子关系是否有所提高。我个人认为这些也是相当值得大家考虑的问题。如果每位参加课题的学生和父母都有一定的提高,那么这个课题所产生的收益是巨大的,它将是一项抓住了本质的功德无量的工程。
  我们现在所从事的课题研究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但是从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必要条件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要搞清楚这个课题要让谁受益,让谁得到发展,让谁得到改进提高。这就是我们所必须明确思考的问题--究竟培养和校正的对象是哪些人。我个人认为这个课题研究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说,它首先要让多个群体受益,比如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学生父母应该都从这个课题中有所受益。其次,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角度出发,如果不首先针对学生身边重要他人的行为习惯和人格进行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及其人格是不可能真正培养起来的。

  防止观念转变与行为转变的脱节

  我认为在座的大多数老师具有区别于一般领导、一般主任、一般老师的三个特点。首先,就整体而言,在座的无论小学或是中学代表都是来自各地比较优秀的小学或者中学。其次,在座的各位领导、教师能代表本学校教师到北京参加培训,在学校里素质一定是比较突出的。再者,且不说在座的领导、教师以前参加过各种教育科学研究,单单参加本课题的研究就快有一年时间了,而且本课题是专门研究的是行为习惯的培养。这当中也许有一部分老师取得的进步很显著;有一部分老师进步程度较好;有一部分老师,虽然学生进步了,但是自己没有什么进步;还有的老师学生进步了,自己却退步了。教师个人的行为如果不改变,那么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很难真正的培养起来。
  首先,校长在课题研究的实施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关键。现在的学校领导作为一名校长的素质,所具有的一名校长的现代的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以前从事的一些课题研究,很明确的要求学校的"一把手"必须参加研讨班,否则就不允许参加课题的研究。因为如果是老师来参加研讨班,其间很多感受和很多好的想法由于他没有权利做出任何的决策,没有相应的力度去进行调控和改变有关的现实问题,研讨班结束后教师个人的收获更无法转化为学校的收获。
  不同的校长也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如果去参观北京实验二小,一进校园就会发现学校里无论男教师或是女教师,无论校长或是一般工作人员,着装都非常整洁,给人以非常精神的感受。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校长的办事风格。因此,校长个人的素质以及对学校的管理理念直接影响到学生和教师的行为习惯,影响到学校的学风和校风。
  其次,教师是课题研究的主体。教师参加课题研究首先应该思考教师自己应该怎样提高个人的素质。
  在我们进行教师素质培训时,很多教师敢于上讲台讲一些所谓的个人隐私方面的事情,甚至有时讲的痛哭流涕的?为什么第二次有的教师非要自己的爱人一起来听?原因就在于他个人觉得自己受益了。有一位参加这个课题的小学教师,她的行为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方面,她在学校是"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三·八红旗手",表现的非常出色。另一方面,她的教育观念又没有真正改变,在学校是强压怒火,不敢对学生和其他教师发作。由于学校的压抑情绪作用,她一回到家冲着家人大发脾气,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都不幸福。她参加了我们的培训回去以后,生活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大家不必担心这类教师不会发生变化,她首先是第一受益者,把课题的研究和自身的成长变化结合起来,然后再运用到学生身上。
  但是现在教师素质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目前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行为的转变严重脱节,这也是我们决定进行行为习惯研究的原因所在。因此我认为这个课题定得非常好。课题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如何做到从观念的转变到行为的转变。课题中提出了很多有关这一方面的问题,例如,专门讲到社会公共性的行为习惯和个体性的行为习惯二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做这些题目做习惯了,也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每每选题就是这些。而那些适应社会发展的、个性化的行为习惯却没有培养起来。
  怎么才能完成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这个过程非常复杂,也是我们过去探索多年的问题。我认为最为关键的,就是我们已经提出的"行动研究"。必须把学和用密切结合起来,而且要和教师的生活、学生学习的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和学科教学以及日常的教育活动密切结合起来。通过占用学生除睡觉之外的绝大部分的时间空间,对学生进行训练,效果一定会非常显著。2001年《中国教育报》有五篇连载的文章,其中第一篇《教师:面带微笑的知识》中这样写道"'别人会你为什么不会?'这是许多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学习和心理健康促进工程的培训使老师们明白了无错原则、差异原则,理解善待学生,使学生学习收到比较愉快的体验。"第二篇《教师:需要理解和帮助》写道"教师成长需要支持性的环境。关心教师的幸福和发展就是关心孩子的幸福和发展。"现在我们进行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个别学校或者个别老师也许做的很好,课题结果表明学生的发展比较好。但有一种可能,就是以牺牲教师的某些个人幸福和愉快心情为代价的。然而,我们不能归咎于这个研究课题,而是我们自己没有把握好。第三篇《教师:在家校协作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第四篇《评价:着眼于孩子的进步与发展》中提到"学习心理健康促进工程的研究给教育的评价带来了新的变化,教师对评价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评价不再是教师高高在上的评判学生,也不仅仅是为了鉴定和选拔。"第五篇《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
  此外,还有几篇文章,如《改进园丁教育行为,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也需要心理健康》、《从云遮月到艳阳天》。这些文章中讲述了很多关于教师行为的改变以及教师培训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此请大家一定要明确,首先我们这个课题的宗旨是为了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良好行为的形成和良好性格的形成,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为了达到这个宗旨和目标,首先要做的工作的是要帮助教师成长,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家庭沟通方式,让家庭环境健康,让教师身心健康,让校长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管理行为。
  同样,如何帮助改变家庭也是多年来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学校的家校协同满足于停留在过去的父母学校的层面,没有推行新的方式。如何创新?今天由于时间原因没办法给大家讲。但是,大家看看我们的英语学习,为什么非英语老师和孩子同时学英语,孩子比老师学得要好,原因何在?其中家校协同就是最本质的关键环节之一。做家校协同同样有很多需要突破的地方,但是传统观念认为不能这样做,如果做了至少效果不是非常好。 矫正不良习惯应遵循无错原则

  首先,培养矫正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老师以及学校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把学生老师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我们就会设法去评价我们的管理现状以及教师的教育行为现状,然后去改进我们的工作。之所以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培养新的人才素质的需要。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遵循无错原则。教师有不恰当的教育教学行为,学生也有一些不良的习惯和行为,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如何去改进他们的行为,而是要去科学地理解这些行为,探究这些行为产生的各种主观的和客观的原因。我们只有真正地比较客观地理解这些行为,才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改进这些行为上。如果做到这一点,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和重点就会发生十分显著的、良好的变化。
  以前学生上课读课文读错了或是有一个不良的行为,教师在课堂上有一个不恰当的行为,我们通常是首先找到这个行为,然后严格地处理这个行为。但是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带有非常强的内隐性。校长不可能真正地把握教师课堂上的行为,因为当校长去听教师讲课时,教师的行为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可以不在表面上体罚学生,但可以用心理惩罚的办法惩罚孩子。如果教师不真正改变行为,不真正尊重孩子,不真正为了孩子发展,那么谁也没有办法。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现在好多学校大力作心理辅导,的确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心理教育工作偏离了方向。学生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日常行为问题同在课堂上发生的行为以及师生的相互作用直接有关。
  现在的心理健康课就是上课,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心理健康辅导的模式。不是说这种心理健康课没有价值,相反有的活动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必须认识到这种做法的有限性和局限性。为什么这些年我们要搞学习心理健康促进工程?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定这样具体的一个题目而不是简单的命名为"心理健康"?无论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如果学习不好,很难保持心理健康。即使教师可以改变,学生父母也难以改变。如果不将学生在学校的主导活动和学习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如何能使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如果学生学习每门课程成绩都很糟糕,他如何能真正愉快,有足够的自信心?因此,不论组织各种活动,我相信这些活动也是重要的,但我认为这些都不是主渠道。
  开展工作时不能就学生而论学生,学生的问题不在这里,只是一个表层的表现而已。最近我在一所中学听了一节心理健康,实在是一节名副其实的讲授心理健康的课,老师上课上得令学生痛苦不堪,而且,由于学生不喜欢,表现出来,老师心里也不愉快。这怎么能成为心理健康课啊?我倒觉得是心理折磨课。
  我不是说这些活动及课程没有价值,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些课的后面也有一些经济行为的因素。当一个好的教育理念被一种经济行为改变了它的本来面目的时候,良好的愿望反而难以得到良好的结果。这些问题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十分突出。
  此外,学校校长在帮助老师改正时,存在的问题也非常多。我建议应该遵循无错原则。老师或是学生有点问题,不应该简单的去追究他的错误。我们要重视错误,但更多的应该客观地分析错误的原因,最终达到帮助教师学生成长的目的,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比如一个老师上课体罚学生了,就要扣老师的奖金或者给他处分。但是,尽管奖金扣了,处分给了,老师口服心不服。他会想:自己的确体罚学生了,但是如果校长在课堂上知道学生是怎么捣乱的,会比我体罚得还厉害。于是教师对学生的肉体体罚没有了,而心理体罚却增加了,那样问题会更严重。有的校长采取的办法很好。例如,有一位校长给一个难以控制情绪的老师买了一个软皮球,告诉老师如果再有控制不住个人情绪要向学生发作的时候,就捏一捏软球,发泄一下情绪。老师看到校长这样苦心帮助他改进,他能不改吗?
  因此,老师的行为如何改变?不去真正的尊重老师,帮助老师提高,而简单用奖励或惩罚的办法是不行的。所以无错原则帮助了很多学校以及学校的很多领导、老师和学生,促进了他们的发展。不是不关注错误,不是不找错误的原因。恰恰相反,要关注错误,更要找错误的原因,最终的、最关键的就是要找到有效的办法帮助改变现状。 行为塑造与认知矫正应结合起来进行

  一个好的行为的形成和不好的行为的改变过程是不同的。这个过程究竟是什么?又如何去改变?举例来说,要使老师形成一个好的教学行为,有很多因素影响到他的教学行为。刚才下课,有相当一部分老师问我们英语实验的问题。他们觉得奇怪,甚至和我的观点相反--非英语老师要和孩子一起学英语不可能学得比孩子还好。我建议大家可以去北京的小学去实际调查一下,不必去北京市最好的小学,只去调查一般的小学、一般家庭的孩子。教师行为的特点之一,如果有的英语老师专业素质很高,讲出话来像播音员一样优美动听,而且发音很好,他上课就会不自觉地用大部分时间自己在说,而学生说英语的机会就很少,都是听老师在说。如果一个人说的能力很好,那么听的能力也没问题。相反,如果听的能力很好,说的能力却不一定好,这是由于大脑发展的不同感觉通道同脑机制是有关系的。
  相反的情况,有的老师不会英语或是有口音连one、two、three都说不清楚,他们上课的主要原则就是想方设法少说或者不说,一方面我们的设计要求老师尽量少说,因为老师所扮演的角色是课堂的组织者、协调者、激励者和秩序维持者。另一方面,他们上课经常会说错,不但是怕错误地引导学生,更重要的是老师也有自尊。这样的老师课上少说非常好,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在进行听和说的训练,学生的口语必然会非常好。
  我们讲老师要尊重学生,这不是一句话,一个只喊不做的口号。长期以来,老师仅仅就是知识的传授者,甚至是正确知识的提供者,老师就是应该比学生懂得多,而且我们都倡导"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这是对的,但是长此以往,社会所赋予老师的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性的地位,使老师很难真正做到尊重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老师突然深深地从骨子里感觉到自己不如学生,至少在某些方面不如学生。第一,教师发现现在要自己去教学,自己和学生一样都不懂。而教师又要做组织者,就要想方设法少说,把更多的说话的机会留给学生。要让学生多说就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性,而这些就要求老师必须更尊重学生,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第二,老师突然发现自己的确学不过学生。老师学不过学生,老师就比较容易发现学生身上的能力、潜力以及其他优于老师的很多东西。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就会对学生的地位、对学生的学习潜力、对如何真正地去激发学生等等有很多全新的感觉。如果这样,那么老师真正的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因此,一方面我们强调行为的模仿,的确非常重要,老师的行为习惯应该以身作则。但是,在生活中有的学生的发展同老师过强的控制行为直接有关。有的老师无论什么都是先帮助学生设计好,然后教给学生。尽管也许教得十分精彩,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真正的得到提高。
  有的老师讲现代的教育观更多的倡导学生能动创造性的发展。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更多采用的是行为主义的方法。《行为塑造与矫正》(台湾林阵文著)这本书所采用的是典型的行为主义的观点。但是,第一,即使用行为主义的矫正方法,我们绝大部分学校和老师并没有真正掌握这种科学的方法,甚至还有严重误用的。我希望大家能够去认真钻研一下。第二,行为塑造和矫正的方法也是存在局限性的。林教授的另外一本书《认知行为矫正方法》,他强调在行为矫正过程中,针对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学生更多地应该采取认知矫正的方法,而不是行为塑造的方法,这两者必须结合起来进行应用。
  另外,现在对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的讨论也很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发展观实际上非常重要,《动作与心理发展》的理论部分以及研究成果部分更多地强调学生在其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去从事相应的工作,学生才能够真正得到发展。
  此外,对于如何培养和矫正学生的行为,希望大家关注一下发展性评价。我们的课题叫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评价体系研究",整个课题的重点在"促进"上,也许学生身上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我们研究的重点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通过评价让学生逐步达到。我们过去有一种评价叫做"谈心式评语"。"谈心式评语"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改革,但是它是一个小的改革。从发展性评价的角度来讲,"谈心式评语"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而不是形成性的、过程性的评价。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现在的会议楼是十层,如果在最后封顶的时候进行监理,发现楼的二层、三层质量都不好,这栋楼就不允许住人,只有推倒重建,否则大家的安全无法保证。楼有质量问题,即使浪费钱还可以重建,而孩子的发展时间是不可逆转的。"谈心式评语"是一种阶段性的评价方法,到期末对学生进行评价。谈心式评语强调积极的、正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于是有的学校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一些学生确实学习也不好,不良的行为习惯还比较多,为了给学生以激励,老师不得不用"放大镜"找到学生的优点并放大,而学生的缺点还要委婉的说。学生一拿到期末老师评语,好高兴:"没想到这样多的毛病,老师不但说我没有,还说我进步了?quot;父母看到也高兴:"孩子各方面不错嘛。"在假期,让孩子又吃、又喝、又玩,到了开学初,老师一忙又没时间顾及那个学生有什么缺点,结果一学期下来,孩子的缺点不但没改变,甚至有所加重。到下次评语时,老师又进行一次谈心式评语。这样循环往复,孩子在小学呆了六年,有关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越来越严重。假设每个老师谈心式评语都这样做,在写评语的同时,老师的创造性创造力也在消磨。为什么不能把平时学生的作业变成一种简短的谈心式评语?为什么要求老师全部都写,要么全部都不写?这样一刀切的办法有必要,有价值吗?符合学生的发展吗?有很多老师的好的做法没有得到总结,没有得到推广,有很多不恰当的做法或问题很大的做法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
  总之,如何矫正是大家应该特别注意的,矫正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也不同。

  习惯培养和矫正有效性的检验

  我看了一些材料,我个人感觉有比较突出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几个重要的观点没有搞清楚。
  第一,必须认识到我们课题的双重性,不能偏废。这个课题首先是一个行动研究,首先是一个教育实践的改变。我们必须要通过这个课题研究去改变校长、老师、学生和他们父母的行为,创设相应的环境。这个改变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写多少文章,如果没有发生这方面的改变,或者只是写文章之前改变了而写文章之后又变回来了,这种研究在我来看都是失败的。这是一下根本性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把重点放在怎么真正去改变我们学校的有关的管理行为、教育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卫生习惯等等。
  第二,它又是一个科学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就要强调用事实说话,就不能像刚才上虞学校那样简单的举两个例子,而且这两个例子我觉得还不是选的具有代表性的,甚至有误导的,甚至体现了传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些做法。只有报道了才好,如果上虞学校做的非常好,即使没有单位报道,但是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父母、每一个老师每天身心愉快,要报道其实毫无意义。不是宣传报道不重要,但是绝对不能够本末倒置。我们要有客观的数据说明教师的观念、校长的管理方式确实发生了变化,我们学习型的社区,良好的人际氛围,安全、支持性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形成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研究的基本的逻辑思维弄清楚。
  首先,要有前测和后测,即课题研究之前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课题研究之后情况又如何,或者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状况怎么样。在座有的学校尽管没有参加这个课题研究,但是做得也很好。现在报道的效果可能是以前工作的效果,但不等于以前做得好就没有问题。也许问题并没有解决,而是你把以前的成果拿来交给孙主任。
  光有前测和后测也不行。学生在成长,学校也在进行方方面面的改革。因此,严格来说还应该有对照班。但实在没有也没关系,一个孩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不做实验,只要正常学习,他的能力也在提高。而做了实验以后,如何证明是做了实验学生提高更大还是没做实验提高更大?没做实验的情况是指运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做实验的情况是指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我们的实验不用这样绝对严格也是可以的,但应该考虑到有这样一个基本的逻辑思路。所以对于成都外国语附属小学和上虞学校,我认为如果把两所学校综合起来就好了,成都的外国语附属小学前测后测做得非常好,前测不光找到了学生的原始状态,更重要的是帮助学校找准了问题,使研究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当前阶段存在问题的情况。上虞学校把作法、思路、可操作性在整体上设计得非常好。最后,需要按照一定的科学规范对结果进行总结,要用一个规范的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在我看的有限的几份报告中,我发现有的写得很好,有的确实连基本的研究报告的格式、呈现方式还没有完全掌握。
  我们不仅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和老师的行为习惯、人格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完善;也希望教师和学校的科研能力得到发展,通过这个课题我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以后,就使学校的科研兴校有了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这个课题,我们教师的科研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我认为有的学校这两方面都没有抓住,有的学校只抓住了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做得很不够。
  课题取得什么样的成果,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大家再认真思考一下的问题。这个课题首先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它抓到了多年来我们所重视的政治思想教育。过去的政治思想教育也都强调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但是我们没有把它真正抓出效果来。现在作为专题专门来抓,是很值得做的一件事情。我们还要列出目标,即我们做这个课题研究究竟要体现哪方面的成果。我认为可以分为两大类成果:
  第一类,即无论是一年还是三年,学校通过这个课题所期望发生的变化:首先,该校以校长为代表的全校的办学理念、现代教育观念的建立及现代管理观念的建立。其中,"现代管理观念的建立"最为重要,这是值得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果不在宏观的管理上、学校的办学思想上、教育思想上有一定的目标和明确的创新,那么学校要发生变化很难。
  其次,学校领导的个人素质,如果按照课题要求的这几方面,在座的校长有多少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教师的素质和父母的素质。这个实验如果真的能使教师和父母受益,即使今天学生身上不发生重大的行为变化,明天即将就会发生。因为每天接触孩子的、同孩子打交道的、对孩子有重要影响力的(至少在小学)教师和父母的作用非常重要,到了中学同伴的作用也很重要。
  我认为学校的环境差别也很大。现在很多地方、很多好的学校建设真得很好,并不是说简单的物质条件。这个学校从环境的布置到育人,确实做得很好。但是也能找到有些有钱的学校,甚至该学校校长还感觉特别好的学校,真不敢恭维,因为这些校长自身的卫生状况都不是很好,他觉得这个学校比他自己的家强多了。但是他有没有看其他的学校?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心理环境。大家都说这些年老师的工资都提高了,而老师还是不稳定。实际上,做个调查可以发现,教师调离一个学校,包括一个一般的学校,主要不是由于这个学校教师工资低,而是这个学校人文环境不好,不是一个和谐的、积极的、安全的、建设性的环境,学校人际矛盾,干群关系不好,这个环境不改变怎么建立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这里讲的都是和行为习惯相关的,当然还有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的表现,这是一大方面
  第二类,主要是出书面的研究成果,比如出论文集也好,建立一个网站也很好。如果孩子能够建网,养成了用网络进行学习、生活,创造性、独立性的,那本身也是一种行为习惯。所以,网络也有很多含义。看你怎么去看它。我们出论文、得奖、得到鼓励,这些很重要,但只是第二个层面的东西。某些学校选的课题内容,不但存在目有不明确、太泛的情况、太多的情况,还有缺乏时代感,缺乏与时俱进,缺乏创新性的缺点。有的学校缺乏基本的方法,有的学校没有真正地让全校的老师参与到这次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来,没有真正建立一个学习型的、以校为本的学习制度和研究制度。因为是研讨,我可能把问题说的多一点,也说得严重一点,有不对的地方特别是有冒犯在座各位老师的地方,或者说有不符合四项基本原则和三个代表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回答学员提问
  刚才有的老师提了很多问题,我想留十分钟的时间供大家提问,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
  问:我想问的是无错原则所体现的理论方面的支撑点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我听说您这个评价课题已经结题了,如果我们想在中原油田做您这个原则的应用研究的话应该怎么去做?
  答:第一,无错原则的根本观点是以人为本,因为我们的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或老师,你如何真正的帮助他发展,这是很重要的。
  第二,任何一个人,我们先不说学生,学生是一个身心都不成熟的个体。就说我们自己,连毛泽东同志都要犯错误嘛,每个人都要犯错误。有了错误以后,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个错误,这很关键。我们老师看出了学生很多需要改变的问题,就是由于对待错误的方式有问题,最后导致错误不但改变不了,甚至还很严重。如果你把错误正常化,就是说,一个人犯错误是正常的。哪个同志不犯错误或者说哪个校长不犯错误,我想这个校长十有八九是个专制的校长。他有错误大家都不敢说,他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这是第二。
  第三,犯了错误,最重要的是要科学的理解它的原因。就是要把原因找到。举个例子,现在我们一看到学生上课动,虽然你很认真地对待这个学生,他还是动。老师就急了,觉得我尊重你,我提醒你不止一次了,你就是胡汉三死不悔改,那我就对不起你了。但是老师没有找到学生动的某些客观原因。他不是不尊重你,不是挑战你的权威。如果你觉得他不尊重你、挑战你的权威,你马上就情绪和血压上升,情绪就上来了,那肯定你对他好不了。但是问题是你误解他了。再举个例子,我现在把麦克风关掉,说话声音小一点。后面的老师根本听不见了,我这么说上半个小时,你们后面的老师早就要造反了,你们造反,我不敢惹你,但是如果是学生造反了,你就要对付他了。一对付学生,效果肯定不好。
  所以说,原因的误解、或者不准确、不全面理解是导致我们老师采取不恰当不科学行为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一出现了问题,就把重点放在不但是不找准原因,而且是首先归是谁的责任、谁的原因,那就要命了,整个的重点不是在问题的本身,也不在问题解决本身,就在谁承担这个责任。
  所以,无错原则首先把出现的问题当作是正常的,然后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特别要分析它的客观原因。不能简单归因到老师学生不好等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无错原则才能使得我们把注意力真正集中到研究用什么样的科学方法能改变这个现状。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把老师、学生、父母、校长的注意力放到问题的积极方面,放到不断促进学生老师的发展方面。
  评价研究,不但没有结束,而且现在的扩大面更大。因为我们的评价研究原来主要是在全国的42个国家级试验区做的,今年可能要对全国的省级试验区,进行省级的培训或在者省一级找一些示范的区或者试验的学校。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不进行发展性评价似乎不妥。
  举个例子,一个楼里如果建完了再监理,再不好,就没有办法了。孩子的发展也是这样,你要关注的发展型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呢?我给大家讲几个发展性的特点:
  第一、发展型评价要关注起点。即起点存在什么问题,而且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差异的。
  第二、发展型评价不是要评得少而是要多评。例如你要看他这里进步了而那里没有进步,是为什么,但是评价的结果是为了帮助你改变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抓住重点难点,而不是要公布一个结果,看谁如何如何。
  所以说,发展型的评价很重视不同的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重点和途径是不一样的。在我看的这些方案中,我很少找到咱们在座的学校,有从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来探讨的,一说起来就是学习习惯应该如何,卫生习惯应该如何。不同的学生,比如说咱们在座的中小学的好学生事实上问题很多,不是没有问题。我举两个突出的问题:
  第一,好学生包括中学里的学生,由于一种过分的竞争,那种妒忌心理、封闭心理,好的东西不让人家分享的心理非常突出。
  第二,好的学生中,你们去看看有的干部,他在小学读了两三年没有削过一次铅笔,橡皮都是人家送的。
  当我们在说国家存在一些不完善方面的时候,你看看那些好学生,当校长、班主任不在的时候,你知道他在干什么吗?你不知道。我不敢说所有的,但你看这些现象现在报道也不少。所以,不同的学生所面临的智慧性的思维行为是不一样的,我们有的好学生也可能记忆、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这方面做得很好,但是他的创新精神、独立精神有问题。有的学生创新精神、独立精神不错,但是不知道正常与人交往,他一提问题人家都接受不了,也就是说一个好的意见、想法别人谁都接受不了。这也是问题的一方面。
  所以,我今天为了强调某些可能存在的问题,也许有的用词或者例子不是很恰当的。所以我希望大家理解。
  给大家说个例子,我们老师不恰当的行为如何影响学生发展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学生的理解。不要以为老师行为不好就肯定影响到学生,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我们实验学校有一个年轻教师,这位老师很有特点,爱钻研也比较年轻,所以平时大部分时间和学生相处很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教学效果也不错。但这些老师有一个大问题,有时候很莫名其妙的,比如说一个星期的第一天或者某一天,莫名其妙的脾气极坏,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这位老师参加我们的培训,她总结才知道,这个老师正在谈恋爱,恋爱谈得很痛苦,这个周末很愉快,那个周末又吵架了。而且这个老师情绪化很强,一旦周末不愉快,她肯定把周末的不愉快情绪带到班上来。而这个老师很聪明,干脆在一个班会上跟班里的同学们说她男朋友的事。说你们和同学闹矛盾、吵架并不可怕,你看我和男朋友也要吵,吵架以后应该如何如何控制自己,你看我现在就控制不住自己。所以我周一和你们发火,你们要理解老师,老师也是人,不是神。周末我男朋友气了我,我情绪不好,有时候可能对你们厉害一点,你们要理解老师。她就和学生这样讨论这个问题。后来她情绪一好,同学就说:"周老师肯定这个周末和男朋友过得很开心。"如果她一对同学厉害,同学们就说:"哎呀,周老师她男朋友可能欺负她了。"甚至于下课还问老师:"周老师,怎么,你的男朋友欺负你了?"。
  所以,老师某些行为不好,的确应该改变,但是她这种方法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老师一方面应该逐步改,我们现在强调老师应该爱学生、尊重学生等等,然而大家想过了吗?教师在学校尊重学生,学生到了社会谁天天尊重他啊?学生怎么适应社会?我们现在都在讲现在的一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心理素质、抗挫折能力太低了,动不动都要自杀。在学校是一片真正的净土,到了社会天天感冒、发烧、得非典型性肺炎,那是教师的责任,教师没有把学生的抵抗力锻炼出来。学生也要学会尊重老师、理解老师,即使有些老师暂时改不了他也应该学会理解。我们做到这个了吗?我们有的学校退休年龄也不一样了。有的父母真是惨啊,他的孩子正好遇到一个老教师,大概51岁左右,她的更年期又比任何其他的女老师都严重。这个好老师就在这几年脾气反复无常,可是没有人帮助她,她就用这种反复无常的脾气去对付那个班的学生,这样,那些孩子都带上了点更年期教育出来的特点。
  在国外不一样,好多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女教师都应该知道老师更年期反应太强,,大家都应该为她做一些支持性的或者帮助性的工作。她不是说她不想好,她的情绪随着她身体里相应的激素变化而变化,这使她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大家应该给她一些帮助,她如果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甚至影响学生发展,干脆让这位老师最好这两年别当班主任,只让她教一门课也可以。如果这位老师非要教不可,或者师资力量十分不足,那就让这位老师跟小朋友们讨论一下:处在更年期的人的生理到底是怎么影响人的心理的?老师骂学生一句,不要怪老师,要理解老师。国外的课堂理论很看重这种交流,这就是真心的让孩子真正理解。
  刚才有个老师说,学生老师讲得好,需要不需要给她鼓掌,这也是一种习惯。一方面大家认为我们中国人面子观念强,什么事不好说出来,但另一方面刚好相反,咱们面子观念又太弱。我们去听音乐会,到一个重要的会场,或者参加学生举行的演讲比赛,我们大多给那个最好的鼓掌,那些讲得不好的我们就不鼓掌了。现在学校里是一种什么文化?就是倡导第一才是胜利者,其他都是失败者。这样的文化气氛,学生怎么发展?我们举行演讲比赛的目的不是要弄出个第一名出来,而是要每个学生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你去看看国外,人们看演出、听音乐会,鼓掌时间的长不一定就是爱听,听众长时间鼓掌是出于对人家表演者的一种尊重。虽然他表演不好,但是你看他是严肃、认真、负责的,你就应该平等的给人家以回报。但是,这有个度,当然这个度你可以再讨论。
  问:您刚才说在科研的时候应该注意要有一个对照班,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存在一种情况:我如果选哪一个班作为实验班的话,肯定那一个老师会很高兴,但是如果选它作为对照班的话,班主任心理上都很难以接受。您做了那么长时间的研究,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个方法,怎么样有效的来选取对照班?谢谢。
  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我们大家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在自己学校里找对照班,不仅难,而且找了以后还不一定有效果。你的实验很有效果,最后结论和你的对照班相比较,证明没有效果。为什么?由于你是试验班,我是非试验班,我就憋足了劲,弄得比你还厉害,你那些做法我全都知道,结果对照班的成绩也许还好。
  所以比较好的办法是不要在本校找,到其他学校去找也不好。你最好通过上一级的科研机构,从做调研的渠道进行。比如,一共了解五个学校,可能这其中有三个或两个和你是一样水平的。拿来了以后,科研机构这个人和你之间应该要很清楚,你不知道你要对照的应该是哪个学校,而且你不宜在任何一所学校去说这些,你要的只是从科学的证据证明,我这个学校做了以后,这块确实很有效果,但是你找其他学校谁也不愿当这个不好的靶子。像我们自己学校做实验,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因为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对照学校中的哪一个,也有可能找的是一个平均水平。
  所以,也可能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培养起来了,结果却与另外学校的关系弄得非常糟糕,我想这也不是我们这个实验所要追求的。实验班的问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应该关注一下。当然,我个人觉得如果不找对照组也是可以的,因为如果你要培养的学生的状况,在你这个全市的平均水平之上,举个例子,你的周围有十个邻居。孩子在家都不做家务,就你的孩子一天要做半小时,那不用对照,大家都看在眼里。所以,这个评估,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去年12月31号,国务院科教办的一些有关领导专家去我们那看,就提前一天通知我们,没法准备。他们去了就是要看你现场的,而且不只一个班,要好多班。因为影响孩子的不是你做课做表演那一天,也不是你准备了多少次,平时对孩子的影响就是每天、每时、每堂课老师和同学的真实行为是怎样的。聪明的学校一定要让专家让他人看到你的真实行为,再去帮助你改变。傻的学校是排演两个月一个星期让你来看最精彩的,走了以后家里又没饭吃了。很要命的啊!你不能来了以后把全家存了两个月的粮食让人家一起吃了饭就走了,吃完饭还挺高兴,走了以后你再想下个月怎么办。你让来的人要对你做出怎么样的贡献,对你怎么真正的帮助,这非常的关键。
  问:请你再介绍一下英语学习实验?
  答:我们国家无论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教育条件好还是差的地区,孩子的英语学习现在都不好。不要说小学、中学了,到了大学,硕士、博士都不行,说不出来,听不懂。听说读写也就读还行一点。口语有问题,基本的交流功能达不到。有时候,一个博士还不如国外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说的那样流利。而且,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国家有1600万大学生、研究生在学习,他们不去学生命科学,不去学信息技术,不去学金融管理,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英语。有些学生甚至花了一半以上时间学习英语,而且还学不好。学生即使学好英语,以专业上的损害和牺牲为代价,这个国家的代价太大了。而事实证明,孩子在早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用老师教而运用恰当的方法,我相信能够达到,有老师教更好。
  现代英语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阻碍的影响应该是很大的。去年一年到今天,你看北京市,我可以给你找到五十条以上的报道,看一个人的英语学习和他的专业发展、就业甚至和工资待遇的巨大差别。城市还好一点,现在农村和城市大家不要仅仅看到现在收入变化了,城市的环境变化了,更要看到将来我们广大农村或者那些下岗职工的孩子,他们将来的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严重的受到影响,就是由于他们得不到更好的教育。现在北京市有多达两千家的培训机构,一般家庭培训得起吗?我认识的朋友去年暑假让孩子学了李阳英语十天,又学了另一个班大概七到八天,一共花了2800块钱,还不算资料费。这2800块钱可能是内地某个家庭一年的生活费。可是那孩子学了以后,当时那半个月还不错,现在又不行了,又倒退回去了。怎么给那些农村的、西部的、没有英语语言学习环境的孩子创造一个语言学习环境,甚至使他们比有条件的或者比现在一般条件下还学得更好,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我们可以告诉你,你去看,那里的一二年级的孩子仅仅只学了半年或者一年就能够一个上午跟你不说一句中文,能够跟你保持正常交流。尽管很简单,但他那种交流的情况很有意思。学校里有的老师和校长现在一看到这些孩子就跑。为什么呢?因为语言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运用,当然这里有很多重要原则我没有时间讲。要运用,在家里用,在学校用,老师他自己也不大会,但是不会还要鼓励孩子用。有一个老师有个办法,他说?quot;同学们下课后要用你们上课学到的东西,谁看见学校的哪位老师、领导了,你们就上去跟他说英语,如果老师领导表扬你了,你来告诉我,我给你一个五角星,五角星积多了,就可以得到当值日等等奖励。"孩子一下课,看见哪个成人就跑过去了,问题一句英语,校长却听不懂,老师也听不懂,结果他们一看到这个班的孩子就害怕、就跑。
  还有,大家都知道,由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的建设以及奥运会,北京市有的区就规定,所有的学校的老师包括校长都得学英语,还得考试。结果区里花了很多钱,请老师,甚至还请外教,一个星期两次课,周末去两个小时,老师和校长还真去,不去不行,这是统一要求。可是去了以后不管什么用,那两节课感觉还行,回来以后又不用,又忘了,不会说了。但是他们突然发现,学校那些不懂英语的老师和孩子一起学英语,这样来代这个班,带上一年下来,口语厉害得很。所以现在我们有的试验学校的英语老师压力极大,因为他(她)上的课远远不如非英语老师上课那样自如,连英语老师自己都认为不如人家自如了。
  所以在这里我要给大家讲,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依赖于很多条件,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这个老师懂不懂英语。但是我想要强调,不是教师懂英语越多就越好,刚好有时候相反,老师英语懂得多了他的教学方式就变不过来了。就是因为他不懂,他想方设法让孩子爱学、爱跳、爱唱,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他的教育观念的变化是非常大的。
  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提出的良好行为及人格的培养的所有方面都可以和环境意识、环境良好行为的习惯培养结合起来,但现在没有很好地把它融合起来。
  大概总的情况就是这样的,我想由于时间也已经过了,就到这里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