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趴趴的miya 整容:关于森林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0:52:26
关于森林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王  梅  松
                 2010年8月16日

  在省厅举办的推进福建林业跨越发展研讨班上,王梅松主任就《培育森林文化、建设海西生态文明》这一课题,作了题为《关于森林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的发言。本报全文刊登该篇发言,供公园的干部职工学习和参考。
一、主动融入,让生态网络优化生活环境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丰富和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深刻内涵,也指明了森林文化的发展方向。福建山多林多,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已成为福建林业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着眼海西建设总体布局,作出了建设绿色海峡西岸的重大部署。当前,如何利用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建设完善的生态网络,培育繁荣的森林文化,推进海西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省务林人的重要职责。为此,我们要切实增强弘扬生态文明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融入,积极作为。要坚持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建海西生态文明”为主题,通过生态理念引领,科学规划指导,重点工程推进,良好机制保障,建成一个林城相依、林人相融、人居和谐的森林福建。要通过大力推进森林城市、森林村镇、森林通道、森林屏障的“四绿工程”建设,努力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切实改善我省的人居生活环境。
二、积极作为,让森林文化异彩纷呈
  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要主动担当起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责任。我们要积极作为,深度挖掘,创新载体,建设示范,让森林文化异彩纷呈。
(一)积极运作,加强对森林文化的行业指导。
  首先,要抓好全省森林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要在正在开展的全省森林文化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全省的森林文化建设规划,指导全省森林文化建设有序开展,稳步推进。
  其次,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加大对森林文化建设的投入。要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倍增效应,要做到省里资金给一部分,市里配套一部分,县里再予以配套一部分,使得上级的资金作为一种奖励性支持,层层倍增。同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引导民间资金、外来资金和金融信贷参与森林文化建设。要努力转变思维方式,进行市场化的招商引资,采取合资、合作等多种经营方式和资金运作方法,寻求森林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契合点,形成产业发展与投资者经济利益“共盈”的良性循环。
第三,要加强森林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要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开展森林文化的历史变迁、特征形态、学科地位以及现代意义和保护机制等专业研究。要加强对导游、解说、表演、管理等人员的自然知识、生态知识、历史文化和讲演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生态科普教育的人才队伍。
(二)突出示范,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作为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重要场所,森林公园、植物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基地在森林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突出这些森林生态文化基地的示范效应,注重培育品牌的核心价值,在全省选择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公园、保护区作为示范点,加以重点扶持,逐步推开。使他们切实担当起生态文明传播的先锋和引领者的重任,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森林文化成果。建议逐步在每个县市区建设一个森林公园,并将森林公园建设的情况纳入“四绿”工程考核指标体系。同时要逐步推广创建森林城市、森林村镇等等活动,促使广大市民积极认知森林文化,享受森林文化,投身森林文化建设。
  另外,要进一步提升完善森林博物馆、标本馆、游人服务中心、科普长廊、解说步道、森林文化广场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科普教育功能,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林业、探索自然提供良好的场所和条件。同时,借鉴生态旅游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注重生态科技的广泛使用,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高科技森林旅游解说系统、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等,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优美生态环境。
(三)创新载体,开展森林文化的传播。
  开展“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森林文化活动,是使人们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念最生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们要不断丰富森林文化旅游内涵,持续开展森林文化活动,扩大森林文化的影响。
  第一,要努力营造森林景观之美。经过历代林业人的艰苦奋斗,森林的景观之美已经成为森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展示森林资源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我园加大引种驯化力度,利用现有植物资源,辅以现代园林手法,建成竹园、珍稀植物园、榕树园、桃花园、樱花园、梅花园等专类园区,成为宣传森林文化、展示森林之美的重要阵地,深受广大市民游客的喜爱。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逐步改善林分结构,营造银杏林、枫叶林等季相风景林,形成季相分明的森林景观。建议全省各市县结合“四绿”工程建设,选择重点地段(地块)营造特色景观林、季相风景林,充分展示森林的景观之美。
  第二,要精心设计举办森林文化主题活动。通过开展森林文化节、花卉文化节、森林文化摄影写生、征文比赛等活动,让人们体验森林文化的独特魅力。近年来,公园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桃花节、榕树文化节、花卉精品展、写生摄影比赛、“森林回响曲,和谐共鸣声——新年诗歌朗诵音乐会”等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些活动,让人们感受森林文化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想往和热情。
  第三,要大力开发参与性森林旅游项目。在资源保护完好的前提下,设计开展参与互动性、科普性强的休闲度假、森林观光、森林探险、森林体验等森林旅游项目,满足都市人亲近自然的需求。我省近年精心打造的“森林人家”,已经成为富有森林旅游特色的品牌,效果很好。我省开展的“走进山水森林,体验健康生活”专题活动,以邀请市民参加空气维生素(负氧离子)体验公益活动为主题,吸引大众走进森林公园,走进森林人家,品农家小菜,体验空气维生素、植物精气等森林健康因子,“森林人家”倍受省内外游客的亲睐,品牌效应已经日益凸显。应当进一步推广,并持续完好经营。同时,森林旅游活动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让人乐于接受,愿意参与。要尝试着将森林文化与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有机整合起来,开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夏令营、民俗活动、农家采摘、少数民族美食节等文化氛围浓郁的生态旅游项目。通过开展活动,发展森林旅游,进一步挖掘森林资源潜力,打造森林文化品牌,调整乡村产业结构,促进林农致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四)深度挖掘,保护和创造森林文化产品。
  我国有着丰富的森林文化遗产,尤其是历史悠久的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农耕文化和园林文化,等等。但近年来,我省在森林艺术方面,创新很少。森林文化中的纯精神产品,如森林文学、森林音乐、森林绘画相对较少,园林艺术、森林食文化等等也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我们要加大对我省的森林文化影响因子的调查和分析,充分挖掘其特有内涵,并开发成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要广泛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森林诗歌、音乐、绘画等相关的森林文化产品,编辑并出版,供人们感悟、欣赏。我们还要创造条件和平台,广泛调动人们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创作和欣赏的潜能。例如,我们公园就曾邀请我省诗坛名流,就生态文化吟诗作赋,集结成册,出版了《海峡诗声——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古体诗专辑》,并通过出版发行会、签名赠书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对生态文明的宣传。近期,我园还将联合福建省诗歌朗诵协会,面向社会公众,征集森林文化现代诗歌,并将于今年元旦举办“新年森林诗歌朗诵音乐会”。旨在通过这些活动,扩大森林文化的影响,促进生态意识的传播。
  我们还应当看到,当前有许多地方传统民间艺术的森林文化濒临灭绝,如一些传统的森林产品制作工艺、加工艺术等。我们林业部门也要担当起挖掘和抢救这些森林文化遗产的责任,并运用现代科技技术手段,加以挖掘、保护、利用和弘扬。
三、广泛动员,让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
  当前,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搭建平台,广泛开展动员,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努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让全民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共享生态文明的成果。
(一)加大宣传,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森林文化教育方面还研究不够,践行不多,尤其是缺少森林美学、森林伦理、森林哲学等纯森林精神文化教育,造成绝大多数市民缺乏对森林文化的感悟力和对森林美的欣赏力。
  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深入挖掘森林文化内涵,注重加强森林文明的宣传教育,广泛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络等多种渠道,促进传播,扩大影响。建议拿出专项经费在福建电视台等主要电视媒体上作公益宣传广告等,扩大林业在生态文明传播上的影响。要鼓励院校、科研单位和专业社团的专家、教授等担任生态文化建设发展的专家顾问,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义工等作为生态文化教育基地的义务讲解员,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传播的使者,努力形成森林文化教育和传播的良好氛围。同时,将这些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范畴,让“植绿、爱绿、护绿、兴绿”蔚然成风。
  同时,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知识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目标的国民森林文化教育。要在林业大专院校开设森林文化课程,在林业成人继续教育中增加森林文化等教育内容。通过导游解说、书籍出版、光盘制作、艺术表演、特色节庆等多种形式,增强游客对森林文化的兴趣,让游人除了游憩外,在潜移默化中还能体悟到森林文化的价值,体会到大自然的珍贵,从而自觉地亲近和保护大自然。
(二)创造条件,搭建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平台
  我们林业系统要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将森林文化内容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鼓励人们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共享生态文明。
例如,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我省已将每年的3月份确定为全民义务植树月。要精心设计“森林福建”、“关注森林”、“我为福建添新绿”等特色活动,根据对象不同,建设特别纪念林专区,营造“先锋林”“青年林”、“三八林”、“婚庆林”等特色林。例如近两年,有多家单位在我园开展了种植纪念林、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使广大市民把能参加义务植树当作自己的光荣使命,增强环保意识。
  又如,广泛开展植物认养活动。可以针对不同对象推出喜树、公孙树等一批具有特殊意义的树种认养,让认养者感受与自然的特殊亲近。通过活动,让广大市民更加热爱大自然,认识、爱护身边的植物,树立低碳生活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要注重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唤醒和提高青少年朋友关注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技能。我们还要结合“爱鸟周”、“世界森林日”、“环境日”等特殊节日,举办“认鸟竞技大赛”、“环保宣传”等活动。通过开展这些经常性的森林文化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激发人们热爱生态、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我们相信,“弘扬森林文化,建设海西生态文明,打造森林福建”,将得到八闽大地的积极响应。森林福建,全民共建全民共享。不久的将来,走在福建,将是一片“城在森林中,人在花园里,行在绿荫下,乐在芳草间”的美景,绿色、生态、健康、和谐将与福建人民紧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