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级别:曲飞的“史聊”和“史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53:41
曲飞的“史聊”和“史疗”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新文化报  作者-阿庚
 

  报社编辑曲飞居然写出了历史畅销书《逐陆记——世界历史上的洲际战争》,用张晓舟的话来说,这确实是一件很“搞”的事儿。不过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值得讶异——作为《逐陆记》的首名读者,我在近10年时间里看到的曲飞,其实是个在午夜下班后奋笔到天明的写作狂人。就像所有的民间科学家和民间哲学家一样,曲飞有一个成为民间历史学者的梦想。所以多年的北漂岁月里,他在租住的房子里彻夜游荡,于满墙的历史著作中寻章摘句,最终写成了60多万字的著作。这次苦修之旅还有意外收获,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曲飞把大学毕业后几乎忘光的英语重新学会了,而且差不多可以达到专业四级水准。

  曲飞因性格豪爽为人大方,在朋友圈中被称作“曲大爷”。“曲大爷”的职业生涯充满了诡异的跳跃:期货经纪人、股票版编辑、国际新闻主编、体育新闻编辑、历史学者。这种职业的跳跃使曲飞形成了一种类似“吸星大法”的本事,各种知识驳杂而专业。尤其是从事国际新闻报道期间,历史以其对现实的巨大影响,进入了曲飞的视野。从科学种田到三峡治水,从库尔德人的前世今生到呼罗珊地区的部落更替,从今天的巴以冲突追溯往日的十字军东征,从利比亚问题勾起过罗马对非洲的征伐。历史是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着现实。于是,就有了《逐陆记》。

  应该说,理科出身和编辑职业使曲飞的写作既有理性思辨又文采斐然。而民间历史学者的姿态也决定了《逐陆记》不是故作艰深的历史课本,而是一场作者与读者之间关乎历史话题的一场聊天。

  在中国,来自民间的各种尝试,始终是星星不息的火把。蔡国强把农民发明的各种飞机潜艇集中在一起搞了个展览,叫做“农民达芬奇”。蔡国强看重的不仅仅是那些异想天开和不切实际的山寨飞行器,而是隐藏在铁皮和木板之下的意义——独立在集体意志和行为外的个体农民的创造力。著名作家阿乙对此的言说是:“无论写作也好、弹吉他也好、发明火箭大炮也好,都是权利,一种独自与上帝交流的权利。它不需要牧师,不需要教堂,不需要旁证,独自等到天黑,上帝就会下来。”

  写作固然是独自与上帝交流的权利,但当作品印成字纸与公众见面后,就变成了作者和读者的交流。这种交流有很多种面孔,有些是金刚怒目式的,有些是撒娇献媚式的,有些是循循善诱式的,有些是谆谆告诫式的,有些干脆直接开骂,更多的是父亲加老师模样的教育:竖起耳朵听爹说说,乖乖的!

  《逐陆记》没有宣教的嘴脸,没有论文腔,更没有居高临下的知识分子优越感,只有如朋友聊天般的放松,亲切而无拘束。曲飞并不纠缠于历史细节的考证和辩诬,而是着力平和地叙述我们略感陌生的过往的世界。有公论的尽量写得好看易读,有争论的地方把疑问放在那里,由读者评判。然而《逐陆记》也不是穿越剧,更不是演义小说,归根结底,曲飞写的是面目可亲的严肃历史。

  曲飞绝不仅仅是为了写史而写史,负责任的史家是有教化的。以史为鉴,不仅是为了知兴替,更多是为了祛魅,直指商品社会的世故人心。好的史书是给当下的一味药,书写历史是为了对现实的疗救。

  蒙古西征向来被甚多中国史家当做“先前阔多了”的光荣,大书特书成吉思汗的一代天骄,以及他的子孙辈旌麾直指维也纳的绝世武功。《逐陆记》也写了这个过程,但曲飞更写出了蒙古人西征中表现出的残暴和恐怖:神箭手哲别师父对古老文明的毁灭丝毫不逊于今天的塔利班,大侠郭靖的安达拖雷则像梳篦子一样细细地杀光了呼罗珊地区的所有生物——从男女老幼到猫鼠狗牛羊不留一个活口。而成吉思汗在不花剌城发表的“上帝之鞭”演讲,更是古往今来野蛮之言的集大成者。

  曲飞的文字也很有搞头,风趣而不乏睿智。他甚至饶有兴致地把大流士的《贝希斯敦铭文》翻成文言文,古波斯国王的“之乎者也”颇具中国皇帝范儿:朕大流士大帝是也,至高之王,万王之王,波斯之王,列国之王,阿契美尼斯之苗裔,朕皇考曰叙斯塔斯佩斯。《逐陆记》中此种随手拈来的妙语充满了阅读的快感,不过评论者口说无凭,还需读者细读本书之后,才能咂摸出味道来。   附= =曲飞访谈-国人了解西方以及非中国历史有何积极意义 近期,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逐陆记——世界史上的洲际争霸》一二卷引起了许多历史爱好者的兴趣,此书是一部描写欧亚争霸史的历史普及书,从希波战争、罗马与迦太基之战,一直写到十字军东征和蒙古西征,时间横跨千年,视野之广阔,气势之宏大,很多人叹为观止。

  上古和中古时期世界史中那些最著名的战争被作者精心挑选出来,加以全新的展现,本期“封面文章”专访了本书的作者曲飞。

    1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认为国人喜欢阅读中国之外的历史吗?了解西方以及非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人有何积极意义?

  曲飞(以下简称曲):“国人”这个提法太笼统了,但是如果把范围缩小到有阅读习惯和需求的国人当中,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至于意义,我想引用“十年砍柴”在本书序言中所写的,“今日,地球已成为一个村庄……中国人不可能再像祖先一样,在东亚大陆自由自在地过自己的日子,我们已经融入了整个世界,不管愿意与否。我们不但在现实中需要关心世界,学会和他国打交道,同样,需要放宽历史的视野,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来看吾土吾民与他国他民的历史。”

  

  记:你觉得《逐陆记》有没有水分,还有没有可删减的空间?

  曲:如果从文本的角度来说,我相信有可以更精炼的地方,毕竟写作对我来说,不是专业,甚至也不是专长,可能确有些行文啰嗦之处,应当改进。但如果从对历史的阐述来说,我觉得更多的是意犹未尽,本书更多地侧重于描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背后的历史意义则阐发得不够多,也不够深刻,比如写蒙古西征那一段,没能把随之产生的黑死病及其对历史的重要影响写出来,就很遗憾,如果可能,我更希望以后在这方面着力改进。

  

  记:你在面对浩瀚史料时如何梳理、如何取舍、如何谋篇布局?

  曲:史料,尽量从源头选取,比如第一卷里写的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当然就需要先看当时的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普鲁塔克、李维等等这些人的书,当然,要说这些原始史料,都是希腊文、拉丁文写成的,我看不懂,上述的书除了李维的一本War With Hannibal是伦敦企鹅出版公司的英文本,其他的都是中译本,尽量选择商务之类可靠的译本吧。此外,学术地位受到认可的现当代著作,如蒙森的《罗马史》,也是必须要参考的,看这类书有个窍门,留心正文后面的注释,从中能知道许多相关的专著,可以按图索骥,不过这类书多数没有中文版,也买不到,只能在网上查找,如果不是用现代英语写的,那我也看不懂了。

  不同的史料对同一件事,经常有不同的说法,取舍时首要的依据自然是旁证胜过孤证,此外还要看是否有新的研究成果推翻了以往的定论,比如我写到的学界关于马拉松战役的日期的考证。但这些我也只能做到业余层面的考证,很多时候是把各种说法都列出来,辅以一点个人的看法,最终结论留待读者自己判断。

  2

  记:如何评价蔡东藩、高阳、柏杨以及袁腾飞这些个性鲜明的历史研究者?

  曲:蔡东藩的演义体,在他那个时代想必是一种很活泼的文体,以这样的笔法写历史,用心良苦,因为他的回目编撰都用的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容易被认为是小说、话本,而非严肃作品,但我写本书的过程中大略对比过他的《元史演义》和宋濂主持编撰的一向被视为“正史”的《元史》,其实演绎成分并不大。由此猜测,蔡东藩先生当年可能也是想用通俗好看的文字,向读者传递藏在枯燥的史书中的历史知识。高阳的主要成就在小说,他历史方面的书我只看过《明朝的皇帝》和《清朝的皇帝》,感觉他对细节要求得近乎苛刻,一些佶屈聱牙的考证,可以说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助于了解历史的些微处的精度。柏杨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历史作者之一,关于他的学术水平,一直有质疑的声音,这点我不敢妄谈,只说文本上,个人感觉文字和才思都很灵动,而且眼界广,思维跨度大,经常能纵向地跨越千年看过去,横向九州四海地比对,虽然有的观点尚待推敲,但这种方式很能发人思考。另外个人感觉他的文笔在前两位之上,以文字之美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和蔡东藩异曲同工,但做得比蔡好,他的一些表达方式更成为当下的“通俗历史书”的先驱(其实黎东方比他更早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袁腾飞的书我并没完整看过,在书店翻过,感觉一些句子写得很聪明,在讲台上讲会很精彩,但写到纸上,就失了书面语尤其是历史题材应有的厚重感。

  

  记:你希望读者用多久读完你的这两本书?你认为这样两本枕头一样厚的书,是否会让一些读者消化不良?

  曲:目前的反馈,有的人一两周读完,有的三四天读完,更有一天就看完的。作为作者,我当然希望读者仔细品味,反复研磨,把作者写每句话每个字的用心都体会出来,但这个想法太自私了,尤其在当下,浪费人时间等同于谋财害命,这么想太不道德。至于消化不良,目前还没遇到案例,如果有,可持加盖公章的医院证明找出版社问责,把书印这么厚是他们最终拍板的。

  3

  记:你本身是报纸编辑,并不从事专业历史研究,为什么会选择历史写作呢?

  曲:首先是兴趣使然吧,从小比较爱看书,也就有写书的打算,但是专业方面学无所成,文学创作又天分不够,无意间看见人家写历史,也就想试着写写。选择写世界历史,一方面跟之前的从业背景有关,之前做过国际新闻,工作需要,要把新闻做得深入透彻,必须了解世界热点地区,除了时事,也得尽量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另一方面也考虑了市场,我开始写的时候,市面上“通俗历史读物”已经铺天盖地,但世界历史类的书还比较少,现在也还如此。

  

  记:你开始也是在天涯发帖,很多编辑都把那当作挖掘作者的平台,论坛作者的历史读物也出现了很多,你怎么评价这些草根作者的作品? 

  曲:就说一下文本层面上的感觉:好的一面是,现在这种历史写作,不像传统的,囿于固定历史观以及固定文本模式的那种刻板僵化不好看的历史,现在的作品更吸引人,我觉得人文社科类的书,再深奥的道理,没有能让人接受的表达方式,也无法推广,历史写作也是这样。历史不仅要供专业人士研究,也应该供普通读者了解,中国人说以史为鉴,西方人说读史让人明智,这都是说要把历史变成全民共有的经验和智慧财富,而历史书籍如果不把历史的有趣精彩之处展现出来,怎么吸引人去读去了解和研究,那就都无从谈起了。现在的历史写作,注重了文本,以及突破固有思维,有利于让更多人读史,算是有革命意义。但负面效应也有,有的比较功利的写手和书商,看到流行就跟风、赚快钱,有一些作品就粗制滥造了,无论史材上还是史笔上,变成了另一种千篇一律,比如追求口语化、简单化,通俗历史写作有评书化趋势,这就偏离这种历史写作文本革命的本意了。

  4

  记:写成吉思汗西征那段,有没有民族主义的快感?说实话!

  曲:说实话,真的没有,中国人历来是最有天下情怀的,“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从不会从其他民族的苦难中寻求快感,我对成吉思汗和蒙古西征的态度,在书里已经写明了。但是这一段历史也确实能从侧面证明,一些西方人的种族主义偏见、西方优越论,等等这些东西,不是总能站得住脚的。

  

  记:第三卷开始写了吗?写了有多少了?何时杀青?你觉得第三卷最大的惊喜在什么地方吗?

  曲:在写了,目前有11万字左右了,争取秋天前写完。这套书的脉络,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上古、中古,接下来就该是近代、现代。第三本写的是近代,内容是从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发现美洲、征服墨西哥和秘鲁两大美洲文明中心建立洲际帝国,一直到美国独立战争胜利,脱离殖民宗主国。惊喜不敢说,第一,争取写得更好看点;第二,前面一直说,写历史看历史是为了对当下产生一点启示作用,那么距离当下越近的历史,自然也就更有参考价值,希望能把这一层意义写出来吧。

  

  记:推荐读者阅读几本世界历史读物?

  曲:先看房龙《人类的故事》,作为入门读物很能吸引人,看后能对整个世界历史脉络有个大致了解,要是有兴趣就再看威尔斯《世界史纲》或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了解史实基础上形成一点史观,我个人觉得前者文笔好得多。想再深入一点就看威尔杜兰那套《人类文明史》,但是太厚太贵,我也没有通读过。然后就可以分科了,对世界历史哪个段落感兴趣,找专门的书来读,对希腊感兴趣就看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古书里最好看的,对罗马有兴趣就看蒙森《罗马史》或者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对英国有兴趣就看丘吉尔《英语民族史》,对欧洲中世纪有兴趣,就看伏尔泰《风俗论》……以上都是以可读性为标准推荐的。

  5

  记:我想问问你从构思到完成耗费了多少时间,中间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放弃算了,让你坚持写下去的动力仅仅是自己的兴趣吗?

  曲:两本书,4个故事,最初的一个就是写着玩的,两个多月写完,写完了之后才有了整本书的构想,然后动笔,从有整体构思到完稿,11个月。中间困难当然有,但是想到了无数革命先烈,终于坚持下来了。

  

  记:主要通过哪些渠道搜集素材呢?写作的同时还要兼顾工作,如何平衡时间的支配?

  曲:资料,一方面是平时积累,比如写到希腊,肯定要参看希罗多德《历史》,写蒙古肯定要看《蒙古秘史》、《草原帝国》、《世界征服者史》等,另一方面有点取巧,到维基百科上查找索引部分的引文名目,按图索骥,中文的英文的,找到什么用什么。写作主要是在业余时间,2009年集中写稿的一年,基本都是天亮之后睡觉的。

  现在的历史写作,注重了文本,以及突破固有思维,有利于让更多人读史,算是有革命意义。

  《逐陆记——世界史上的洲际争霸》一二卷封面 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