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叶狐尾藻:刘洪波:慈善是用“心”去做的事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5:16:52
慈善是用“心”去做的事情2011-04-28 08:15 南方网 我说两句(加入讨论) 转发至

最新中国慈善榜发布,媒体关注陈光标没有上榜。新的“首善”是谁,反倒不是热点。“陈光标效应”确实存在。

陈光标落选慈善榜,媒体疑因其近期陷入诈捐门风波,或因其近年越来越升级的高调行为,主办方表示与此无关,只因他没有发票,“最终能否上榜要由能核实到的捐赠数据说话,根据捐赠发票或者政府提供的捐赠证明来逐一核实”。

这么说,是今年的上榜规则发生了改变吗?同一份榜单,陈光标曾获首善称号;今年陈光标未能上榜,是往年上榜无需发票,还是往年陈光标能够提供发票呢?另外,这份榜单今年上榜的慈善家173位,入围条件是年度捐赠100万元以上,“工作人员能核实到的陈光标捐赠额并没有其他人多”。陈光标可核实的捐赠金额100万元都不到吗,你真的核实过了吗,核实的惟一办法就是发票吗?

陈光标是否诈捐,我没有足够材料判断;陈光标高调慈善,我不喜欢,但既然主办方说榜单不管高调低调,那么陈光标为何连百万慈善榜都不入围?

这是对榜单的一点意见。但我对中国当下的慈善概念,有着更多的不解。当下的中国通常所理解的慈善,真的是慈善吗?

慈者仁爱,善者淳良。虽然慈善大多需要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捐赠,然而慈善更重要的是以一己之力、社会之功去做关怀人的事情,这里面“用心”、谦和、温润是重要的。

无论在陈光标高调的慈善活动中,在普通人对慈善的理解上,还是在媒体、榜单乃至慈善组织的眼里,捐赠已经成了慈善的全部意义,而“爱心”、“仁慈”等要素,几乎都可以用捐赠数额来标示了。谁捐赠多,就是爱心大;谁捐赠多,就是慈善家;捐赠最多,就是首善。每有大灾情,电视的慈善晚会,必然请人上台举出令人震惊的数额。这就是说,爱心之有无在于捐赠,爱心之大小在于捐赠多少。赤贫者无爱心,穷人爱心少,而德兰修女那样的人,在中国恐怕连慈善家的称号都可疑。

陈光标更是将高调上升至“暴力慈善”的水平。那确实是暴力性的,但暴力性与慈善在精神上是背道而驰的。拿着现金掼来掼去,让受助者举着红票子围在捐赠者身边照相,乃至在地震现场也要抱着人照“救出一人”,到底算是慈善呢,表演慈善呢,还是侮慢受助者呢?慈善家确实付出了金钱,但慈善行动甚至不是为了体味施舍的快感,当然更不能是表演施舍的手笔。慈善家是以慈善为志业的人,是能够感受受赠者的心理的人。一个人对其志业,会有庄重、诚敬的态度。受赠者不负有配合捐赠者照相的义务,人人举起受捐品去照相更可能使其内心自惭。

我们已习惯于“从效果出发”。然而,我们真的知道效果是什么吗?我们猜想那些受助者需要获得的是捐赠,而非不顶事的尊严与尊重。我们惊叹于慈善家拿出来的钱远非我们可以拿出,他肯捐赠,就不简单。我们猜想接受捐赠者就是接受了爱心的人,他是一个接受者、被动者,一个因接受捐赠而略微低一档的人,一个有义务配合慈善宣传的人。我们认为只要拿出更多的钱来,那么一个人暴力慈善就并无不可,甚至认为使之得以展现暴力性,还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来行慈善。然而,这些恐怕都只是猜想和误解。

慈善当然也会有多种定义,而且很难有一个定义准确到人人认可,然而,在所有的定义中,慈善大概都与暴力相去甚远。虽然“暴力慈善”并非真正的暴力行为,但显摆式和表演式的做法在精神上符合暴力的特征,它将受助者与金钱一起作为施与者的工具,完成慈善家的形象展示,它具有暴虐的精神气质,金钱在这里成了一种价值尺度,称量慈善的等级甚至人格的等级。

“从效果出发”,确实是当下中国的道德哲学。没有好与坏,是与非,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赚到钱就是真理,肯出钱就是爱心。所以,孝子标准就是给老人钱用,陪老人说话有什么用呢,而且费时间;爱情指数也看是否肯送车送钻石,否则爱情有什么用呢,而且浪费青春。“心”已经从我们的生活里撤离,而且我们并不觉得有何损失,道德正是我们需要讨伐的词语。

这就是我们当下的道德境况,即使慈善,这纯粹的道德事业,也货币化了、市场化了,出价最高的(这同时也就是有能力出最高的),就是慈善的擎天柱。慈善真的是一种可以用货币量化的行为,慈善家真的是一种可以用货币量化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