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让资产管理公司:禅宗六祖 慧能大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1:44:44
慧能大师
所属分类:高僧大德

六祖慧能大师生活时代的中国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
一个非常鼎盛时期,六祖大师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开创性人
物,正是因为有了六祖大师,中国佛教迄今才可能有千年后的繁荣,不夸张地说没
有六祖大师,现在的佛教是什么样子很难说。
六祖大师年轻至中年时代,正处于一代佛法大师玄奘法师弘传法相唯识学的时
期,因为唯识的应运而生,当时还有善导大师的净土宗盛行,又有道宣律师的律学
传扬,更有法藏大德的华严之教,之后义净法师的一切有部律藏,湛然大师的天台
教观,使得当时佛法蔚为大观。各种佛法之门纷纷传扬,一方面带来了佛法的兴盛
繁荣,另一方面又让人不无所适从,不知应该如何下手,永嘉大禅师在《证道歌》
里说:“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困。”
就非常形象地说明就当时的情形。所以,永嘉大师开悟后有:“却被如来苦呵责,
数他珍宝有何益”之感叹。慧能大师传顿悟禅,正是针对当时学人重经教,不重实
证而有阐扬。
六祖大师的顿教法门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大师的顿悟禅里,一切
的繁琐之教义,一切的分别心,都没有影子,有的只是以修行和开悟为目的的顿悟
禅。六祖大师的顿悟禅有三句话可以概括: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并。所谓
无念,即知一切法而不执着,非草木无情无识。大师尝言:“何名无念?知见一切
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于自念上常离诸境,
不于境上生心。”所以,无念就是处于妄想境而不起分别。这是顿悟禅的第一个特
点,是宗旨。所谓无相,即说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应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不
要为事物外在的名相所迷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大师尝言:“外
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所以,缘起无
自性,缘起性空的观点,我们学佛之人是时时不能忘记的。真能明白这个道理,无
相即是实相。
所谓无住,即是说超越两边, 不落空有。《维摩诘经》说:“从无住本,立
一切法。”万法以无住为根本之根本,一切法都有法性,都有法相,法相是“有”
的,是具体的,法性则是“空”的,是抽象的。大师尝言:“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束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
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如我们常常执有执空,执我执法,对事物起分别,学习佛
法却用世间名相去分析,就会像永嘉大师说的那样入海算沙徒自困啊!
无住出自于《维摩诘经》,“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实际上不仅仅是禅宗的
核心,学佛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做到不为名相所惑。因为,法无自性,因缘感
而起,因无所住,则非有非无,一切法如有自性,一切法就不可能生。无住是大乘
菩提的特性,菩萨以大智慧除灭两障,不厌生死,不住涅磐,随缘度众,就是无
住。
我们学习佛法必须与生活现实融合在一起,佛法如果不能与现实生活实现融
合,就会出现六祖大师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
角。”的情况。佛法到底在什么地方?其实就在当下,在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和工
作、学习中,在我们每天的具体生活里。佛法从外在的表现一定是世间法,我们学
佛禅修,目的是为了什么,从菩提大愿看是度众生,但这个众生同样包括我们自己
啊,如果自身烦恼一大堆,整天麻烦不断,怎么学佛?说佛法在世间,绝非否定佛
法的出世间,它是世出世入的东西,我们学佛第一步要能够自度,唯有在自度的基
础上才能普度,这样世间法就得到进一步提升;如果我们学禅能够知道自心是佛,
敢于承担,在当下,在在处处,于行住坐卧之中时刻观照自己,使自心与“佛心”
相应,那么我们便是与法相应了,即是现前见性,身处净土。因为,我们的那个
“心”本身就是佛啊,因此,慧能大师才在五祖传法以后连说了五个“何期自
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
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坛经》之第二品《般若品》里面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
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 有益。”可见,学
禅第一步必须敢于承担,相信自己是佛,是如来种,是法王子,如果没有这个心
量,根本就非学顿悟禅的资格,所以,学习六祖禅法,第一要敢于承担,要识得本
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第二要了知一切万法都是离不开自性的,佛法的万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我们现代讲的物质、精神等等都是万法,它从相状上看各种各样,千百万化,但根
本上说了无分别,这是树立正知正见,缘起性空啊。
第三是口念心行。《般若品》说:“善知识,——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
心不行,如幻如花,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学佛不做佛油子,教油
子,跑跑居士,口说必须心行,口是心非则非正道。我们学佛,是为了解脱,不是
为了成为佛学家(当然有人愿意做也并非不好),如果对佛教经论研究得非常深
入,但不按照佛菩萨的教导去落实,那么即使理论知识再丰富,辩论的本领再无
碍,于我们自己是一点受用都没有的。
第四是行利他事。菩萨的本质就是利他,利益众生,就是行菩萨道,只有这样
才能自觉觉他,最后才能觉行圆满。《华严经》说了一个道理:“菩提心为因,大
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在《华严经》之《普贤菩萨行愿品》中有讲,菩提树王
的根和水就是大悲心,不能做到利他,就等于菩提树王没有根和水啊。我们利他的
同时,就是磨自己的习气,让我们生生世世的具生我执一点点减少,这就是真正的
修行,几时烦恼少了,几时就有成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