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干粉灭火器 爆炸:统战政协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2:17:15
黎平古韵……

□张永文

  位于贵州东南隅的黎平县城,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秦汉属黔中郡、武陵郡。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始置福禄永从长官司。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设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至治二年(1322年),设上黎平军民长官司,黎平从此得名。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建五开卫,实行军政统管,隶属湖广;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黎平府,实行军民分治,卫隶湖广,府隶贵州,随后府迁与卫同城。清雍正五年(1727年),五开卫改设开泰县,统属黎平府。民国二年(1913年)黎平府改设为县。1934年12月18日红军长征在此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成为了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黎平为县人民政府驻地至今。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黎平这座古城留下了重厚的文物古迹,古韵深湛,是贵州省的历史文化名城。

古  景

  黎平城名胜古迹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以下八处古景:
  九曲环流  发源于石景山的长江支流福禄江由黎平县城西北的田畴潺流而过,从城郊的西佛崖到北塔桥,共有九曲弯拐环流,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有古诗云:谁知远在蛮天外,犹有溪流九曲来。
  虹榭斜阳  在黎平城西门的福禄江上有一座建于明万历庚戌年(1606年)的老石拱桥,为明代史部尚书郎梅友月为承父志而捐俸兴建,因此取名“成德桥”,桥上原建有供人游憩和避雨的长亭,高一层,造艺独特,称之“榭”。桥边立有圆顶方形白玉柱,高8尺,厚1.5尺,镌“成德桥”三个大字,并刻梅家父子姓名及建桥年月。有古诗云:水绕城西跨石虹,晴霞剩得半江红。
  北塔云连  黎平县城北门外1公里的福禄江上,建有一座三石拱桥,名曰“玉带桥”。由明崇祯癸未年(1643年)黎靖参将刘承允所始建,桥每拱跨度10米,宽6米,高20米,桥东、西分别石刻有“刘公桥”、“都督刘爷桥”嵌于桥身。桥东岸山上建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塔楼,称之“北塔”。塔楼在解放前毁于火灾,拱桥至今仍通行。有古诗云:玉带桥原都督桥,有明创建历三朝。
  寒云飞瀑  福禄江流至黎平城北1.5公里处,两岸石山高矗,河道落差数十米,河底巨石裸叠,形成数级阶梯,河水奔腾而下,成为瀑布群,瀑布下跌激起水雾,腾空而成云团,故称之为“寒云峡”。春夏涨起江水,激浪汹涌,咆哮雷鸣,声传数十里。有古诗云:水能歌舞山能飞,此是寒云真妙处。
  南泉宝顶  位于黎平县城南1公里处有一座被称为“黔省名山”的山峰,名叫南泉山。因山上有股四季清冽的泉水涌出而得名。据《黎平府志》记载:“南泉山叠嶂丛林,明建三寺于山,游人络绎不绝,为最名胜。山有八景:古松若虬、曲径盘空、石龙吐水、双井霭雾、桂苑秋香、空中楼阁、孤顶浮岚、夕阳返照。有泉出大殿左侧,酷暑饮之极清凉。”明清时期在山腰上依山就势而建有南泉山寺,依次三层分别为大佛殿、灵宫殿、宝顶庵正殿,寺内有南明兵部尚书何腾蛟幼年攻书的天香阁,整个建筑蔚为壮观,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古诗云:古寺藏于深树里,清泉流出半山中。
  石洞青霞  黎平城东北的薜家坪河谷边有很多奇特的岩洞,较为有名的为“硝洞”,因洞内有硝且咸丰年守土者集工役煮硝于此而得名,据《黎平府志》载:“城东北十余里,巨崖高矗,下开一洞,溪水环绕其间,径曲境幽,四面山光映入,霭若青霞,中多石乳,奇古万状,时有渔人游钓,仿佛桃源。”洞口刻有“青霞小洞天”。有古诗云:青霞胜境宛如仙,曲折幽深古洞天。
  烟霞洞天  在黎平县城东北14公里的岩脑村旁,有一石洞,因洞口常有山岚缭绕,经斜阳反照,如烟似朝,绚丽异常,故称之为“烟霞洞”。洞有两口,洞顶有三个天窗,可见天日,洞中石壁上横刻有“烟霞洞天”四个大字。洞全长700余米,宽10米左右,高10—15米。洞中有流水及石床、石桌、石凳、石带状梯田等千姿百态的钟乳奇观。有古诗云:怪石玲珑数仞悬,青霞遥映洞门前。
  虹桥天设  在黎平县城东北15公里的福禄江上,因两山对峙,江水长年穿流,形成了一座天然石拱桥喀斯特地貌奇观。据《黎平府志》载:“城东北二十里,两崖跨江对立,蟠结相连,石树岩花嵌缀左右,所谓虹桥天设也。近城诸水汇流其下,得此一锁,喷珠垂练,常闻风雨之声。经实测,此天生石拱桥长350米,宽100余米,跨度120米,拱高38米,拱厚40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石拱桥。有古诗云:人凿难施鬼斧穷,天心穿出地玲珑。

古  街

  黎平县城内古街巷道多且保存完好,最为古老繁华的要数被誉为“明清上河图”的东门街,又称翘街。这条街位于城东面,东起城垣东门,南至二郎坡荷花塘,全长1公里余。因两头高,中间底,
  形状如翘起的木扁担,所以称之“翘街”。
  这条街道石条和鹅卵石铺墁,两旁古建筑群林立,古风古貌依旧。一排排封火墙,一座座四合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封火墙上翼角飞翘,墙上的彩绘精美细腻,房屋装饰古朴无华,院落各具特色。
  东门街左边有浓缩楚地风土文化的两湖会馆,该馆创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为全省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占地面积3480平方米,馆内建有禹王宫、佛殿、庑厅、三楹阁楼、戏楼、亭子、荷池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黎平府志》记载:“两湖会馆作流黔之楚人栖身、祭祀、从商、救济等用。”禹王宫内陈列有创世界吉尼斯之最的埋藏在地下3000多年出土的阴沉木和旧时官员、名士及两湖弟子题写的匾额19块、楹联26副。其中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的“绩著平成”和湘潭探花石成藻的“诞敷文德”两块匾书被奉为镇馆墨宝,已收入《中华名匾大全》。
  东门街右边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胡荣顺商号,这座旧商号临街外墙的“锅鼎瓷器”、“绸缎布疋”、“苏洋广货”、“京果杂店”、“各种名酒”等广告词还依稀可见。它是1934年12月15日红军长征进入黎平时总司令部住地,并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张闻天、博古、李德等,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进军路线问题,为遵义会议作了重要的准备。它占地1000平方米,前店后宅,四周有风火墙,内套木房,分为三大进,内置天井和花园,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四合院建筑,现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翘街两边延伸的小街小巷有数十条,幽深互通,有马家巷、姚家巷、张家巷、后街、双井街、左所坡路等有名的古街巷道,这些街巷依地用石条和卵石铺就,上下有石阶连接,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古色古香。

古  井

  黎平旧时称五脑寨,因城内有府署岭、文庙岭、前所岭、富爷脑、开泰岭5座山脑而得名。这些山脑之间夹有五贵冲和双凤冲。因地貌独特,地下水源丰富,所以黎平县城的古井泉众多,也被称为“泉城”。据《黎平府志》记载:“城内有井泉七十二口,日垂绠者以数千,随汲随盈。”
  黎平县城分布的这些井泉,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它们形态不一,有圆形的,有椭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
  有的因地取名,如府坎路的府井、西门屯的火焰山井;有的按姓氏取名,如东门外的韩家井、玉皇阁的林家井;有的据形状取名,如北门的螺蛳井、城南校场的琵琶井;有的图吉祥取名,如毛家桥的富贵井、城隍庙前的瑞庆井等。是汉族与侗、苗等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体现。
  位于城东双凤冲的双井,因有两口井排列相距5尺而称之。井口均呈圆桶形,井沿用白石条相砌而成,高出地面1尺余,井深1丈多,水清见底,是城中旧时取水人数最多的井泉。这两口井虽然相近,但水质各不相同,东边的井水出至泥质岩层,钙质少,咸味轻,烧开无沉淀物;西边的井水出至石灰岩层,钙质较多,咸味重,煮沸有沉淀物。《黎平府志》有记载:“水出各自,如经渭分明。”并有古诗云:两道流泉共石秤,味咸味淡个中明,在山原不分同异,一出才争浊与清。
  位于城南五贵冲的神鱼井,因有与南明兵部尚书何腾蛟出生的传奇神话故事而著称。井呈长方形,长2.5米,宽1.5米,四周立有6根方形石柱,柱间嵌入石板围成50公分高的井栏,井外地面铺设的石块被踏磨出光滑凹凸不平的迹痕。井底有一洞口,水四季涌出。传说明朝万历年间,有何氏人家住在井旁,其妻孕产时梦见井里神鱼入怀而生子,故为之取名何腾蛟,有鱼龙化身之意,他后来成为了大忠大烈的南明兵部尚书,被追赠为“中湘王”,神鱼井因此在民间的广为人知。《黎平府志》记载:“下有石穴,泉水涌溢,夏冽冬温,甘美冠于他井。传闻有鱼飞去而忠诚遂生,时有五色锦鳞出游,多以数计,形极肥润,人不敢食。居民汲饮者数千家。清道光年初淘井,见旁有石窍,甚深邃,有人于城南捕鱼,其鸬鹚从井出,始知其通鲤鱼江也。”《开泰县志》还绘有“神鱼跃井”图,并附古人诗:郡城南下接通津,虽未成龙亦有神,鳌逐玉蟾攀柱上,涓涓清月湿冰轮。
  黎平城的古景、古街、古井,传载着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张写着无穷无尽的人间沧桑风韵。


翘街古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