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五大系统:[图集]国民党顶级战犯的最后结局(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5:17:51
 [图集]国民党顶级战犯的最后结局(1)  2010年12月09日09:03 来源:照片中国 [图集]国民党顶级战犯的最后结局(1) [图集]国民党顶级战犯的最后结局(2) [图集]国民党顶级战犯的最后结局(3) [图集]国民党顶级战犯的最后结局(4) [图集]国民党顶级战犯的最后结局(5) [图集]国民党顶级战犯的最后结局(6) [图集]国民党顶级战犯的最后结局(7)[图集]国民党顶级战犯的最后结局(8)          1948年12月25日,中共新华社发布了43名国民党战犯的名单,这一名单基本上囊括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党政军大员。半个世纪过去了,尘埃落定,从第一个死去的戴季陶,到最后一个离世的宋美龄,这43名战犯的人生发生了哪些变化?“不是冤家不对头”,国共这对老对手征战已久,时光倒流,那年,即将作为败军之将的国民党重臣高官们最终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侵华日军南京投降仪式的会场 第一号战犯 蒋介石:悬棺待葬         
        当今中国,哪个不知道蒋介石的政治代名词:“人民公敌”!蒋介石1887~197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1907年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1908年留学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日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923年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      蒋介石在日本当炮兵二等兵时的留影          1887年(1岁),蒋介石生于浙江奉化溪口。 
         1906年(19岁),在中学读书时即向家里提出要求到日本学习军事。赴日后,因非公费派遣,不能入军校,只能就读于东京清华学校。 
         1907年(20岁),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炮兵。   1908年(21岁),春,被保送日本东京振武学校。 
         1910年(23岁),入日本陆军第13师野炮兵第19团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时归国,自“二次革命”后追随孙中山。 
         1911年(24岁),武昌起义后回国,在沪军部任团长。     在江西与共产党作战时的蒋介石
         1912年(25岁),奉陈其美命令,暗杀革命元勋陶成章。   1914年(27岁),第一次会见孙中山,担任第一路司令官。 
         1915年(28岁),参加筹划“反袁”的上海武装起义。   1916年(29岁),任东北军参谋长。 
         1918年(31岁),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   1922年(35岁),赴难“永丰舰”取得孙中山的信任。 
         1923年(36岁),任大元帅府行营参谋长,赴苏联考察。   1924年(37岁),任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 
         1925年(38岁),第一次东征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第二次东征任国民革命军总指挥。 
         1926年(39岁),中山舰事件,打击中国共产党人,任国民革命军北伐总司令。 
         1927年(40岁),另立“国民政府”,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1930年被杀共产党员超过百万。同年与宋美龄结婚。 
         1928年(41岁),任南京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军事委员会主席。 二次北伐,日军发动济南惨案一千多人遇难,蒋绕道而行。 
         1929年(42岁),以裁军为名义召开“编遣会议”。蒋桂战争爆发。   1930年(43岁),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死亡30万人。 
        1931年(44岁),对中国工农红军发动军事“围剿”。囚禁反蒋领袖胡汉民,5月汪精卫、孙科等人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南京政府相对抗。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丧。同年长江淮河洪水成灾死亡14万人。 1933年(46岁),签订《塘沽协定》。蔡廷锴等在福建发动军事兵变“闽变”,蒋加以镇压。 1936年(49岁),6月,广东军阀陈济棠和桂系李宗仁发动武力叛变“两广事变”。12月,杨虎城和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蒋被迫签订抗日协议。 
        蒋介石与毛泽东在重庆合影(1945年)
        1938年(51岁),当选为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为阻止日军炸开黄河使黄河改道89万同胞遇难。蒋下令火烧长沙两万人遇难。 
        1939年(52岁),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发动抗日战争期间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1年(54岁),制造“皖南事变”,正式对日宣战。           1942年(55岁),任中国战区最高统率,派军支援缅甸。河南大饥荒, 300万~500万人死于灾难。           1943年(56岁),1943年初派中央军进军新疆,夺取新疆的控制权。代表中国签署《开罗宣言》。 
        1945年(58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拒收琉求,撕毁《双十协定》。   1946年(59岁),承认外蒙古独立。同年内战爆发。 
        1947年(60岁),向陕北、山东实施重点进攻,制造“五·二O”惨案。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 
        1948年(61岁),在“国民大会”上当选为“总统”,实行“币制改革”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1949年(62岁),被迫宣告“引退”败走台湾,带走大量黄金储备。   1950年(63岁),复职“总统”。 
        1952年(65岁),进行“反共抗俄总动员”。签订“日台和约”,放弃日本战争赔款。 
        1954年(67岁),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1955年(68岁),炮制孙立人兵变案 。           1957年(70岁),宣布台湾海峡进入紧急作战状态。 
        1958年(71岁),引发“金门炮战”。           1960年(73岁),再次当选“总统”。           1967年(80岁),颁布教育改革训令。 
        1968年(81岁),指示兴建大钢铁厂,建设南北直达公路。           1969年(82岁),实行“党政革新”为蒋经国接班铺平道路。 
        1970年(83岁),反对“台湾独立”,反对“两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           1971年(84岁),联合国宣布不承认蒋介石政权。 
        1974年(87岁),派蒋经国主持黄埔军校五十周年活动。           1975年(88岁),在台湾台北逝世。       辛亥革命十年后的蒋介石
          蒋的名“中正”和字“介石”,典出《周易》:“(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在有关蒋氏领导八年抗战的影视作品中,常按其当时职务称“蒋委员长”,委员长遂成为蒋最著名的代名词之一。 
         由于蒋长期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之职务,早年黄埔毕业的国、共军官皆称他做“蒋校长”、“校长”。由于对国军建设和发展贡献很大,所以也有“国民革命军之父”或“中华民国国军之父”的称呼。
        说英语的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昵称蒋为Gimo,指其特级上将背景(即大元帅,Generalissimo)的英语简写。而现在的纪录片都以Chiang Kai-shek作为他的英文名称。                 黄埔军校初创时的蒋介石 
        1908年赴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4.12事件”,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 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继续进行新军阀混战。1931年 “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皖南事变”后,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 
        在1937年—1945年期间,蒋介石成为中国最高抗战统帅,蒋介石领导200多万国民革命军坚持8八年抗战,蒋介石纵有千错万错,也不应该将其丑化矮化,也不应该将其全盘否定,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民族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伟人;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领导人参加的开罗会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共统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 
       1948年擅自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当选中华民国总统。 
       1949年,蒋介石父子退居台湾之后一直反对台独,反对美国分裂、“托管”台湾。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如果没有蒋介石,当时中国的台湾、东北被日本占领,中国将被各地军阀分割小国家,当时在中国当时唯一可以控制有全国各地军阀、中央军、黄埔系、准嫡系和嫡系拥有几百万军力的国民政府党、政、军非蒋介石,没有第二人,所以蒋介石的存在促进了中国领土完整的重要作用。     
             继承先国父孙中山的遗嘱         早年留学日本,得识孙中山
        蒋介石父蒋肇聪继承祖业经营盐铺,1895年病殁。蒋介石由母亲王采玉抚养成人,幼年入塾,诵读经史。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1910年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投身民主革命获得孙中山的器重,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上海,受陈其美指派,率先锋队百余人至杭州,参加光复浙江之役;嗣后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师长黄郛结拜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陈其美派遣,收买歹徒暗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案发后避往日本,曾办《军声》杂志。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事败后隐居上海,10月加入筹建中的中华革命党,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宣告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蒋介石被派往上海、哈尔滨协助陈其美从事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1916年5月陈其美被刺后,蒋介石奉孙中山命去山东潍县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参谋长。不久袁世凯死,中华革命军解散,蒋居上海,与青帮头目黄金荣、杜月笙等人有往来。
        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1918年3月蒋介石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半年后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驻闽。因受粤军将领排挤,常离职滞居上海,曾与张静江、陈果夫、戴季陶等合伙做交易所投机生意。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去广州登舰侍护40余日,取得孙的信任和器重。蒋做《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同年10月被孙中山派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1923年2月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8月奉派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学习军事、政治和党务。                1925年黄埔军校阅兵大典,宋美龄在蒋介石身边,两年后成为“第一夫人”
         蒋中正在14岁时,经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为妻。蒋中正与毛福梅生有一子经国。 
        蒋中正与毛福梅分居后,在1911年迎娶姚冶诚为妾,姚冶诚原是一个妓女,和蒋同居,但蒋家没有承认,婚后也没有生育子女,但若干年后收养了蒋介石在日本所生的儿子蒋纬国。姚后来随蒋纬国到台湾养老。 
        蒋中正在1919年结识陈洁如(1905年-1971年),经张静江及孙中山的介绍,他与陈洁如在1921年12月5日结婚。当时蒋介石34岁,陈洁如15岁。陈也未能为蒋生儿育女,但陈收养了一位华侨的女儿,取名瑶光,小名陪陪。《陈洁如回忆录》指出蒋得过梅毒并传给自己。 
        1927年,蒋中正登报声明与几位前妻脱离关系,随后于1927年12月1日与宋美龄(1897年—2003年)于上海结婚。                  北伐时期蒋介石戎装携夫人                      
        1949年,蒋介石逃至台湾。当时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惶惶不可终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使国民党政权有了自保的机会,蒋一面支持美国的侵朝战争,一面在岛内开始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及建设,为60年代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1972年,蒋因感冒并发肺炎,又发生车祸,致一蹶不振,1974年复因流感引起肺炎,终于在次年4月5日清明节一命归西。遵其遗愿,“灵柩暂厝于慈湖,俟来日奉安于南京紫金山”。这一愿望,如果还是意在“反攻大陆”,已是绝无可能,但如是移葬大陆,中共方面已经明确表示:“悉听尊便。”                  平定各系军阀 叱咤中国风云的蒋介石          排除异己,逐步走上国民党权力的枢纽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革命军队,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他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虽有所不满,但在当时形势下表示拥护,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执行。他在军校重用亲信,培植个人势力,支持反共分子成立孙文主义学会,抑制和打击青年军人联合会。 
        他组织和领导黄埔军校师生参加1924年10月镇压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东征讨伐陈炯明、6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役,战果卓著,因此获得声誉,先任潮汕善后督办,继兼广州卫戍司令。 
        1925年8月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任军长。廖仲恺被害后,他支持汪精卫驱逐胡汉民出国,不久又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驱离广州,收编粤军部分师旅,一跃而成为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师第二次东征,全歼陈炯明叛军。 
        在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2月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对三大政策日益怀疑,忌恨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合作共事,疑惧苏联顾问的工作。他于1926年3月20日一手制造“中山舰事件”,5月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务整理案” ,打击和排斥了在第一军和中央党部工作的共产党员。 他乘机相继攫取了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以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要职。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蒋介石率总司令部赴前线指挥作战。国民革命军在工人农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湘、鄂、赣、闽四省完全光复,并继续向豫、皖、苏、浙进军。蒋介石谋取个人独裁统治的野心日益膨胀。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往武汉,但蒋坚持要迁都南京,冀图直接控制。 
        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等一系列提高党权、防止个人独裁和军事专制的决议,取消了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人部长职务。于是,蒋介石蓄意破坏三大政策,纵容和唆使暴徒在江西、安徽制造一系列反共事件,在英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在广东和东南各省“清党”,从而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至1930年被屠杀的工农群众超过百万。
        建立独裁统治,对内镇压对日妥协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6月,蒋介石与冯玉祥在徐州开会,取得合作反共协议。由于蒋介石在和汪精卫、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斗争中孤立无援,被迫于8月下野,10月出访日本寻求支持。回国后,离弃妻妾,与宋美龄于12月1日结婚,从此与宋子文、孔祥熙联姻,通过他们加强与美国的联系。 
       1928年1月重任总司令职,2月主持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全面改变孙中山的革命政策;会上被举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4月,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组成四个集团军合力北进,战胜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0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改组国民政府,实行“以党治国”的训政。蒋介石为要确立个人独裁统治的局面,以“裁军建设”相号召,力图“编遣”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的军队,加剧了与各军事实力派之间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见,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阎冯战争(见蒋阎冯大战)连绵不断。蒋介石凭借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一一战胜了各派武力。他还击败了汪精卫,胡汉民、孙科等派系的对抗,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独裁统治。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蒋介石调集大量军队,对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军事“围剿”,均以失败告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奉行不抵抗政策,阻挠军队和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丧。日本侵略者又于1932年初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起英勇抗击,但是蒋介石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同意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以后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华北的行径一再妥协退让,又同意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何梅协定》。 他压制爱国军民的抗御,逼迫冯玉祥取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蒋介石顽固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在1932年6月对工农红军发动的第四次军事“围剿”。失败后,又于1933年10月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经过一年的鏖战,红军因战略指导的错误而失利,乃离开江西出发长征。蒋又调几十万军队围追堵截,同时对革命根据地继续“清剿”。
        蒋介石极力加强独裁统治,鼓吹法西斯主义,建立以CC系和黄埔系分子为骨干的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势力,专事破坏共产党及革命组织的爱国民主活动,杀害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并对付反蒋派系的抗争。蒋介石还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文化“围剿”,查禁进步书刊,迫害左翼作家和文化工作者。他在全国推行新生活运动,以加紧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他还凭借政治特权,和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一道,建立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形成官僚资本。他们开办中央银行和农民银行,兼并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垄断了全国金融体系。嗣后又逐步向工商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发展,掌握全国的经济命脉。 
        1935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自治”,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将反蒋抗日方针改变为“逼蒋抗日”。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蒋介石和国民党决定调整其内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他下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国防建设,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他试图同中国共产党进行谈判,但仍然坚持要“剿灭”经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被蒋介石部署在西北“剿共”的张学良、杨虎城,决心联共抗日,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兵谏”,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在中国共产党调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停止“剿共”政策。
        实行国共合作,坚持八年抗战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结束十年内战,与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终于建立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积极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本侵略军。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广大爱国将士奋勇杀敌,至1938年10月,使日军伤亡45万余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蒋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许诺,释放政治犯,修改反动条例,召开国民参政会等,全国一时出现一片新气象。但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军事防御的战略战术,又幻想并等待国际“调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御占有很大优势的日本侵略军,华北、东南和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1938年,蒋介石为阻止日军炸开黄河花园口,淹死百姓89万人。武汉保卫战结束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汪精卫等人则对抗战前途完全失望,叛国投敌。1939年1月,蒋介石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发展壮大忧心忡忡,乃实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摩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美、英同盟,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得到了美国的物资和财政援助。他派中国远征军去缅甸,与英美联军联合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为了联合中国共同抗击日本,许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在华特权,签订了中美、中英“新约”。1943年11月,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会谈对日联合作战方略及战后和平条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苏联会谈,8月两国外长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有关协定。
        全面发动内战,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一面派出军队抢占胜利果实,大量收编伪军;而且“无罪”释放了末任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将其留在收入部队,直至国民党战败。一面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重庆进行会谈,签订了《会谈纪要》(见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但他随即指挥八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对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各项决议拒不履行,顽固坚持“军令政令统一”的独裁专政。他悍然于1946年6月全面发动内战,妄图在三至六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和人民武装。在遭到人民解放军的坚决还击后,次年3月被迫改为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在屡遭失败后,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最后蒋介石被迫下令收缩防线,实行重点防御。 
        1946年11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制订了宪法,宣称要“实施宪政”,“还政于民”,“改组政府”,实际上仍是以他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独裁专政。经过1948年春行宪国大的选举,他任总统,并攫有不受宪法限制的“紧急处置的权力”,使他的独裁统治披上了合法外衣。对于爱国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和工农群众的斗争,他下令整饬,派出特务宪警凶残镇压。1948年8月,他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代替法币,限期收兑金银外币,强令限制物价,企图摆脱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的困境,结果更加速了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民怨沸腾,社会骚乱。 
        老年蒋介石(身着一级上将军服)
        经过1948年秋冬辽沈、淮海(徐蚌)、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使蒋介石赖以发动内战、维系统治的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 
        1949年1月,蒋发表元旦声明建议和平谈判,但提出了保存“宪法”、“法统”和军队的条件,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批驳。1月21日蒋被迫宣告“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后操纵党政军大权,破坏和平谈判。 
        1949年4月23—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向全国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独裁统治和政治生命至此终结。     蒋介石在老家溪口              蒋介石拜别祖坟                   六十二岁壮志未酬  1949退守台湾          退败台湾,三任总统 
         1949年12月,蒋介石撤至台湾,收集残部,负隅孤岛。  晚年蒋介石在金门岛眺望祖国大陆
         1950年3月,他“复职”重任“总统”,此后一再连任四届,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 
         他以“三民主义建设台湾”、“反共复国”相号召,维系他在台湾的统治;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但是他反对“台湾独立”、“国际托管”和“两个中国”,坚持了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当时,台湾人心浮动,美国让台湾独立,他说:“谁要台独,我要谁脑袋!” 此照片大约拍摄于70年代初,距离他离开大陆已经20多年。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7岁。 
        蒋介石去世后,中国大陆新华社刊登了如下报道: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讯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湾病死。 
        据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四月六日报道,蒋介石死后,蒋帮由伪“副总统”严家淦接任伪“总统”,以继续维持其对台湾人民的反动统治。    
        蒋介石自从一九二七年背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一直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坚持反共反人民,独裁卖国。他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但是他的血腥统治始终未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武装斗争,终于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蒋介石逃到台湾后,在美帝国主义的庇护下苟延残喘,继续坚持与人民为敌。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遭到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对,内部矛盾重重。蒋介石死后,有着爱国光荣传统的台湾省人民,必将进一步为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而展开斗争。怀有爱国心的蒋帮军政人员也将更加认清形势,积极为实现解放台湾、统一祖国作出贡献。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人民日报》1975年4月7日)? 
        著名的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一书中断言:“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只要他活着,“光复大陆”的计划就会存在下去,用他的话讲:“不可动摇之国家决心。”同时对那些要求台独的人说:“谁说独立,就让谁掉脑袋。”在这一点上,他与北京的观点空前一致,直到他死的那一刻他还抱着他那神圣的理想:中国终将实现统一。 
        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的则讣文略带讥讽:“蒋介石在这个时候死去是再适合不过了,对他而言,印度支那反共力量的失败让他觉得,在不可避免的长期的反共运动中,反共力量在逐渐失去亚洲,而他则是这个运动的第一个牺牲品。” 
        蒋介石一生的言论、文电极多,散见于报刊和内部档案。台湾当局编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论总集》等。                   罕见的蒋介石穿着五星上将的海军白军服的照片                
        虽然国共两营打得昏天黑地,南北鸿沟,造成了两岸的分隔分治,但蒋介石在台湾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坚决地反对台独:“谁搞台独,我搞他脑袋”!在爱国这一点上,是值得历史肯定的。                逐鹿折戟转而平和平淡               晚年中和的蒋介石
        中国有“盖棺论定”之说。人死之后,其历史地位基本就确定了。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盖棺”而不能“定论”,蒋介石即为一例,在他过世之时,海峡两岸对他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他过世30多年了,无论在政界还是学界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台湾,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从“神化”到“丑化”的过程,甚至掀起过一些政潮;在大陆,对他的评价则经历着从“漫画”到“写实”的过程。现实政治的演变与档案材料(尤其是“蒋中正总统档案”与“蒋介石日记”)的不断开放,使得有关蒋介石的研究成为持续的“热点”。 
        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他比他的竞争对手们略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 
        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布赖恩·克罗泽 
       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作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为民主斗士,他纵有此宏愿,也无此机会——黄仁宇  第二号战犯 李宗仁:叶落归根                    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时的李宗仁              早年就读于临桂县立两等小学,后入桂林省立纺织习艺厂当学徒。    
        1908年 考入广西陆军小学第三期。   1910年 10月 加入同盟会。           1912年 考入广西陆军速成学堂。           1913年 秋毕业后,到南宁将校讲习所任准尉见习官、少尉、中尉队附。   1916年 5月
            任滇军第四师第三十四团排长。后转入桂系陆荣廷部,任护国军第二军第五旅排、连、营长,参加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和粤桂战争。           1921年任少营长的李宗仁争取十多个连队和他一起退到六万大山的玉林地区,整军经武,伺机而动。他先后将所部改称“粤桂边防军第三路”、“广西自治军第二军”,并自任司令,防区逐步扩大到七个县。 
        1923年 与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建立联系。10月 经李济深、陈铭枢介绍加入国民党。           1924年 联合黄绍竑、白崇禧等部,成立“定桂讨贼联军”,任总指挥。9月 击败桂系军阀陆荣廷部。11月被孙中山任命为广西省绥靖督办公署督办兼广西陆军第一军军长。           1925年7月又击败沈鸿英,完成统一广西的任务,成为新的国民党桂系军阀首脑。统一广西后,任国民党广西省党务特派员和广西省第一届省党部监察委员。 
       1926年 1月 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3月广西军队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任军长,黄绍竑任党代表。根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决定,负责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即黄埔军校南宁分校)。 5月 南宁分校正式成立,派所部第七军第二旅旅长俞作柏兼任校长。           1926年7月率第七军二万多人参加北伐战争,转战湘、鄂、赣、皖等省,立下战功。在北伐时期,还兼任过左翼军指挥官、江左军总指挥、国民党湖北省临时政治会议委员、安徽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 
        1927年 4月 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实行“反共清党”。5月被蒋介石任命为第三路军总指挥,统辖五个军又一个独立师。8月和白崇禧、何应钦等实力派逼迫蒋介石通电下野,并由他们三人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党务委员。接着,指挥龙潭战役,消灭北洋军阀孙传芳主力部队。10月 任西征军总指挥兼第三路军总指挥,率部西征武汉,击败唐生智。           1928年1月蒋介石重新上台后,被任命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务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武汉分会主席和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参加蒋介石举行的第二期北伐。 
        1929年3月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军阀与蒋介石之间爆发蒋桂战争。结果桂系战败,逃回广西。蒋介石以“叛乱党国”的罪名,开除李宗仁党籍,免除本兼各职。 
        1929年秋李宗仁返回广西南宁,组建护党救国军,自任总司令,白崇禧为前敌总指挥,下辖第三、八两路军,此后,长期盘踞广西,与蒋介石对抗。 
        1930年4月参加冯玉祥、阎锡山反蒋,被推为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总司令阎锡山)兼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由广西进军湖南,支援阎锡山、冯玉祥在中原同蒋介石作战。7月 被蒋军击败,退回广西。           1931年5月李宗仁又联合粤系军阀陈济棠反蒋,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九·一八”事变后,宁、粤合流。在1931年1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1932年4月李宗仁任广西绥靖主任,推行“自治、自卫、自给”的三自政策,维持广西的半独立局面。           1935年4月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11月 继续当选为国民党五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1936年6月李宗仁、陈济棠发动反蒋事变,成立抗日救国军第一军团,任副总司令(总司令陈济棠),出兵湖南,要求北上抗日。7月桂系军队被蒋介石改编为第五路军,李宗仁被任命为总指挥。           1937年7月 抗日战争爆发。10月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驻节徐州。           1938年2月至5月指挥徐海会战。其中3月至4月的台儿庄战役,取得歼灭日军二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1938年2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5月,徐州失守后,率部入鄂,在桐柏山、大洪山创立游击基地,坚持抗战。6月10月 率部参加武汉会战。           1939年4月至5月 参加随枣会战。           1941年1月至2月 参加豫南会战。 
        1943年 9月 调离第五战区,升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汉中行营主任,负责指挥第一、第五、第十等三个战区。 
        1945年 5月 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宗仁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行营主任(后改称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主任),支持蒋介石发动全国规模的反共反人民内战,参与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 
       1948年4月李宗仁当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总统蒋介石)。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精锐主力部队大部被歼,国民党统治面临覆灭命运,蒋介石被迫于1949年1月21宣布下野。 
        1949年1月22 就任中华民国代总统。幻想通过“和谈”,阻止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派代表团到北平谈判,但最后又拒绝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条件《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 毛泽东、朱德下达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此后,先后退到桂林、广州,继续组织国民党军队进行顽抗。11月白崇禧指挥的桂系部队大部被歼,李在政治上赖以生存的条件被摧毁。11月20日 以就医为名,从南宁乘专机飞往香港。12月飞往美国。此后,在美国度过了十六年流亡生涯。           1950年3月 蒋介石在台湾恢复“总统”职务。           1954年3月,蒋介石正式罢免李宗仁“副总统”职务。           1956年4月到1965年6月十年间,先后五次派程思远到北京,晋谒周恩来总理,为回归祖国大陆作准备。           1965年7月冲破重重险阻,偕妻回到祖国大陆。回国后,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37年第五路军在南宁组建,李宗仁任总指挥                  第五路军将领就职(前排右四为程潜,右三为李宗仁,左四为白崇禧)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邻,广西桂林人。1949年1月,曾任中华民国代总统。大陆解放后,他不愿去台湾,前往美国。被台湾当局罢免“代总统”职务。随后在美居住长达十几年。                  1938年4月7日李宗仁在台儿庄大捷                  1948年,就任副总统的李宗仁与夫人郭德洁                  李宗仁和夫人郭德洁及其支持者在庆祝当选“副总统”         李宗仁 总统府(第一任)副总统 (1948年5月20日-1954年3月10日)           总统府(代理)总统 (1949年1月21日-1949年11月20日)           护国军第六军林虎部排长、连长、帮办营长、帮统 (1916年-1921年) 
        粤桂边防第三路司令 (1921年-1922年)           广西全省绥靖督办公署督办(1924年12月-1926年) 
        广西陆军第一军军长 (1924年12月-1926年)           中国国民党(第二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 (1926年1月-1929年3月)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 (1926年3月-1926年8月)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 (1925年9月21日-1928年)           第一集团军第三方面军总指挥(1927年4月-)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 (1928年2月-)           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1928年4月-)           (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 (1929年1月-1929年3月)           (国民政府)国军编遣委员会编组部主任 (1929年1月-1929年2月) 
        中国国民党(第四届)中央监察委员 (1931年11月-)           安徽省政府主席(1938年1月-1938年9月)
        (国民政府)武汉政治分会委员(1928年4月-1929年)           南宁绥靖公署主任(1932年)           安徽省政府保安司令 (1938年2月-1938年1月)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汉中行营主任(1945年2月-1945年9月)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北平行营主任 (1945年1月-1946年7月)           国民政府主席行辕北平行辕主任 (1946年7月-1949年)           中国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委员 (1949年6月-1950年)
        中国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7月16日-1950年)           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32年-1935年) 
        湘桂黔边区剿匪总司令(1935年12月-)           广西绥靖公署主任(1936年)           第五路军总司令 (1937年2月-1937年8月)           军事委员会委员 (1938年1月-)           安徽省保安司令(1938年2月-) 
       (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1929年1月31日-1930年7月5日)          (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1932年) 
       (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1928年-1929年)          (国民政府)禁?委员会委员(1928年) 
       (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1929年)          (国民政府)赈灾委员会委员(1929年) 
       (国民政府)国军编遣委员会常务委员(1929年-1930年11月15日)          (国民政府)国防会议委员(1929年) 
       (国民政府)预算委员会委员(1928年8月29日-1929年3月4日)          (国民政府)财政监理委员会委员(1928年) 
        广西“自治军”第二路总司令(1922年-1923年)           北京政府桂林镇守使(1923年5月1923日11) 
        北京政府“定桂军”总指挥(1923年11月-1924年)           国民政府委员(1927年3月-1929年3月) 
        广西省政府委员(1927年5月-)          (国民政府)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1927年9月-1927年12月) 
       (国民政府)武汉政治分会委员(1928年4月-)          (国民政府)中央政府驻沪办事处常务委员(1932年)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37年8月-1938年)                 身着上将戎装的李宗仁                
        晚年,受中国GCD“爱国不分先后”政策的感召,他冲破重重阻碍,冒着生命危险,于1965年7月间偕夫人郭德洁女士毅然从美国回到祖国大陆,消息传出,轰动世界。李宗仁返回大陆后,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在生活上得到周全安置。“文化大革命”时,受周恩来总理保护,未受冲击。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毛泽东与归国的李宗仁握手                   1965年9月26日,李宗仁在政协大礼堂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               李宗仁故居系桂北民居风格的庄园式建筑。大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占地4550平方米。四周以清水墙高垣屏护,高9.57米,厚45厘米,顶盖硬山式双坡青瓦头,墙头“金包铁”砌法(即内外青砌包泥砖),对角设置两炮楼。内分安东第、将军第、学馆及三进客厅等四大院落,均为两层,全木结构,以重重券门相联,通高8.68米,建筑面积4361平方米。两第建筑是“前扣两进三开间,一井两厢前后房,披厦后门香火壁,正中堂屋两侧门,楼井式神龛通屋顶”;学馆是大五开间构架,大开井采光;三进客厅则渠用大式等尺寸的五开间,通廊回环,气势雄伟,均集中了桂北民居的特征。大门楼顶饰龙脊,楼下用花岗岩凿制巨大门框,门两侧边饰竹节,内塑“山河永固,天地皆春”对联,“青天白日”横批,反映看“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的时代气息。所有建筑,木楹石础,漏花窗格,烙花裙板,朱红方柱,粉绿壁板。庭院深深,有7个院落,12个天井,113间房,还有一个536.8平方米的院内鱼塘故居分三次扩建,均建于20世纪20年代。1989年起对游人开放。 李宗仁官邸位于桂林市象山区文明路16号。东北两面濒临杉湖。      第三号战犯  陈诚:主政台湾               陈诚,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历任台湾省政府主席,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中华民国副总统等职。陈诚主政台湾期间,对稳定国民党在台统治作用甚大。陈诚是蒋中正的亲信,也是自黄埔成立后蒋中正执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员长”之称。国民革命军内部由陈诚领导的派系亦有土木系之称。明朝和今人都有同名的人。                 1925年10月在惠州前线指挥作战的陈诚.   
             1945 年毛泽东在重庆机场与张治中、陈诚(右二)、陶行知合影 
        陈诚1898~1965,浙江青田人。字辞修,号石叟。曾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参谋总长等职,去台后,任国民党台湾省政府主席、台湾警备总司令、“行政院”院长、国民党副总裁等职。忠实执行蒋介石的决定,对台湾经济发展也做出了贡献。同时他坚决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1965年3月5日,陈诚因感冒并发肺支气管炎在台北停止了呼吸。                  1947年6月,陈诚飞抵长春进行军务视察                  蒋介石和他的头号宠将陈诚         “杀陈诚以谢天下”
        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战场上一败再败。这一年,蒋介石将陈诚派到东北战场,担任东北行辕主任,意图夺取整个东北。
陈诚在东北连吃败仗,国民党军队丢盔弃甲,元气大伤。那时,国民党内的舆论一致声讨陈诚的败绩,甚至有人提出应该“杀陈诚以谢天下”。在被迫离开东北之时,陈诚已经是贫病交加。陈履安说,父亲离开东北,一切职务都被免除。当时面临什么问题?没钱,他确实是没有积蓄的一个人。要去养病,到哪儿去呢?他一离开东北,十二指肠溃疡发作,必须要住医院,就在上海江湾医院。开刀之前,蒋“总统”去看他,有一次两个人坐下来谈了3个小时。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父亲就把很多话实话实说。这个“总统”啊,听不进去,说很多失败的因素早就种在那里。我父亲在江湾动了手术之后,他就考虑到哪儿去。后来“总统”给了我父亲一点钱,到台湾去养病。 
        1948年10月,陈诚去往台湾。1个月之后,11岁的陈履安随陈家的老老少少一起也从上海飞抵台湾,与父亲团聚。1948年年底,陈诚接到“台湾省主席”的任命。
       蒋介石最信任的人
       就在陈诚接到“台湾省主席”任命的几天之后,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布了“求和”的文告,宣布下野。陈履安说,根据父亲的回忆,蒋介石是早已注意到了隔着海峡的台湾,并且准备把这里作为国民党军队最后的据守地。而陈诚之所以会去台湾,也是源于蒋介石的这种安排。蒋介石在最关键的时刻把开辟最后退路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陈诚。 
        陈履安说,他的父亲始终是蒋介石在关键时刻的重要选择。据说蒋介石提拔人的时候有三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是重用黄埔系出身的军人,因为蒋是靠黄埔系起家的;二是重用同乡;三是重用对蒋介石个人十分忠诚的人。陈诚是三者兼备。此外,他还是蒋介石的干女婿。 
        陈履安说,每次父亲陈诚与蒋介石意见相左,只要蒋介石作了决定,陈诚总是默默执行。此外,陈诚还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他能够代蒋受过。因为这一点,他深得蒋介石的赏识。抗战胜利之后,陈诚成为一级上将,在黄埔系中,地位仅次于蒋介石。        陈诚在美国唐人街      陈诚就职后与家人合影         “施政”台湾
        蒋介石十分看重台湾,这让时任国民政府“台湾省主席”的陈诚感到重任在肩。 
       1945年10月,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时,台湾只有600万人口,到了1949年初,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人口已经暴增了100多万。1949年初,陈诚首先宣布入台管制。陈履安说,当年父亲陈诚宣布入台管制也有防止左翼人士趁机入台的用意。但是也正因为这项管制的政策,限制了部分国民党的官员进入台湾。 
        1949年初,蒋介石发表“求和”文告之后,国民党军队向台湾的大规模转移就已经开始。陈诚于是立下了部队登台的新规矩。 
       1949年2月,就任“台湾省主席”的两个月之后,陈诚发布命令,在台湾公布实施“三七五减租”的土地改革。即通过对地主的限制来达到安定社会的目的。如该条例规定了地主收入的上限,亦即耕地租租额不得超过主要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总量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五(约3/8)。此外,它也遏止了由于地主和佃农之间的陋规而产生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如租约短暂、地主可任意夺佃、押租金、预收地租、作物歉收时亦需缴交的铁租、副产物租等。 
        1950年3月,陈诚在蒋介石的安排下成为“行政院长”,他以“行政院长”的身份继续推行土地改革,并且在1952年底正式发表“耕者有其田”政策的主要内容,农民以合理补偿的方式获得地主的田。即通过国家主导的方式,以一种温和的补偿方式,来达到将大量地主的土地分配到佃户手中,进而产生了大量的自耕农。
        裂痕
        1950年3月,蒋经国出任“国防部总政战部主任”,1960年,蒋经国升为“陆军二级上将”、“国防部”的副部长。
        连任风波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陈诚与蒋介石之间出现了难以弥补的隔阂。在陈履安看来,父亲与蒋介石最大的冲突,是出现在蒋介石第二次连任“总统”的时候。 
        陈履安说,第一次在台湾“总统”大选,没有问题,因为照“宪法”,老“总统”可以连任,但是第二次(连任)就有点问题了。第一次是1954年,第二次是1960年。在1959年,就要提名了,依照“宪法”不能连任,怎么办?老蒋“总统”不说,不谈这个事情,你们看着办。时间越来越迫切了,我父亲就找了些大佬来研商,因为他是“副总统”。想出个办法,修改《临时条款》。 
       陈履安回忆说,1959年《临时条款》经过修改之后,赋予“戡乱时期”“总统”无限期连任的机会。1960年,蒋介石再度当选“总统”,依旧任命陈诚为“行政院长”,但是陈诚却已经心灰意冷。 
        陈履安说,在1960年7月,我父亲在日记里面就写了,为了一件事情,我父亲很生气。他还在做“行政院长”时就得到消息,说军中传言“行政院”要加薪,决定不加了,有钱不加薪,尤其军人不加薪。 
        1963年,因为“反攻大陆”的计划,陈诚与蒋介石发生了很大的冲突。陈诚对蒋介石说,一旦“反攻”的号角响起,他仍然要请命出征,但是他不同意贸然地“反攻”。 
        1964年病重之际,陈诚最后向蒋介石提出辞去“行政院长”的要求,终于得到了批准。 
        1965年3月5,陈诚因肝癌病逝于台北,享年68岁。         第四号战犯 白崇禧:独死公馆   白崇禧
        1898年——入私塾学习。           1907年——入桂林陆军小学堂。           1911年——被保送进武昌陆军预备学校。 
        1915年——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17年——入广西陆军第一师第三团任少尉见习官。
        1918年——晋升为“广西陆军模范营”上尉连长。           1921年——升任田南警备司令部第一营营长。 
        1923年——被任命为“广西讨贼军”参谋长。           1924年——任“定桂讨贼军”前敌总指挥兼参谋长。同年,加入国民党。 
        1925年——广西统一,白崇禧成为新桂系首领之一。           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长,代理总参谋长之职。 
        1927年——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后兼任上海警备司令。同年,任第四集团军前敌总指挥。 
        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白崇禧败亡海外。           1930年——在中原大战中出兵支持冯玉祥和阎锡山倒蒋,失败。 
        1931年——被选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1932年——出任广西绥靖副主任。           1935年——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 
        1936年——以“抗日救国军”名义参加反蒋,失败,史称“两广事变”。           1937年——任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部长。
        1938年——与李宗仁指挥台儿庄会战,取得在国军抗战中的首次重大胜利。 
        1940年——指挥桂南战役,在昆仑关两度挫败日军,为抗战以来攻坚战的首次胜利。 
        1945年——当选第六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同年,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           1946年——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部长。 
        1947年——兼任九江指挥所主任。           1948年——任华中“剿总”司令。           1949年——其率领的桂系败亡。 
        1952年——原先的“中央执行委员”、“中常委员”之职被撤,只剩下“国大代表”、“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等空衔。 
        1966年——在寓所离奇死亡,死后身体发绿,口吐白沫,卒年73岁                  白崇禧东征过津时拜访英军司令                   第五路军将领就职合影(前排右四程潜,右三为李宗仁,左四为白崇禧)                 上世纪四十年代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一家
       白崇禧1893~1966,广西桂林人,字健生,回族。曾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部长、华中“剿总”总司令等职。白崇禧作为桂系首领,既为蒋介石的反革命政策出过力,又屡次参与逼宫,为蒋不容。去台后,蒋一直想置他于死地,但当时同属桂系的李宗仁尚在海外,蒋介石还要利用白来牵制李,所以未下手,将其列为头号政治敏感人物,派保密局对他进行监视。后蒋获悉:白企图发展客家组织,再造势力。遂令毛人凤筹划暗杀,但白因副官救助幸免于难,从此深居简出。    1946年任国防部长的白崇禧                   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右)在日军投降仪式上
        李宗仁回大陆后,白崇禧的利用价值已失。时白妻病逝,他的心灵受到重大创伤,遂终日寻欢作乐。特务机关在知其常买补药后,便暗中命令医生给其下重剂量。白服药后,产生了返老还青春之错感,与护士张小姐热恋,于1966年12月2日被发现气绝身亡。                   白崇禧将军与杭立武在台湾
        人物特点
        白崇禧日常待人接物中,反对官僚架势,反对打骂士卒,主张吃苦耐劳,禁烟禁赌,反对不良嗜好,在国民党统治阶层中是比较自守自节的;他多谋善断,胆识超人,狡诈多变,谋略深长,记忆力惊人,善于捕捉战场信息,他善于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穷追猛打、佯攻佯动、出奇制胜等战略战术,所以常常能够以少胜多,有“常胜将军”之称,在国民党将领中素有“小诸葛”、“今诸葛”、“当代张良”、“现代第一俊敏军人”等雅号,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国共名家看重,甚至日本人也称之为“战神”;然白崇禧自视过高,政治上短视,远不是蒋介石对手;著有《现代陆军军事教育之趋势》、《游击战纲要》等,其采访谈话被整理成《白崇禧回忆录》。                   1960年台北清真寺落成典礼,第一排中间白崇禧、陈诚、张群等
        人物评价
        恩来对他的评价抗战期间,国共合作,中共代表团的军事组常到国民党的军训班中去讲课,宣传游击战争。周恩来与国民党的军事将领交往较多。白崇禧很佩服周恩来的恢宏气魄、渊博学识、军事才略和政治工作经验。而周恩来也很欣赏白崇禧的主战立场和指挥才能。
            1938年3月上旬,白崇禧到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之前,专请周恩来、叶剑英商谈津浦战场的作战方针。周恩来建议:津浦线南段采取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联合行动,使淮河流域的日军时刻受到威胁,不敢贸然北上支援南下日军;徐州以北则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方针,守点打援,各个击破。白崇禧对此建议非常赞赏,到徐州后,协助李宗仁指挥时基本上采纳了这个方针,促成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但在政治上,周恩来一眼就看出了白崇禧的弱点。 1965年迎接李宗仁从海外回国时, 禧有过中肯的评价: “白颇自负,其实在政治上无远见。”
            相信这个评价代表了中共领袖们的共同意见。 说白崇禧政治上低能,主要表现在他对时局的认识不清上。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