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在女同学脚下做跨奴:南方周末 - 经过民主程序做出的决定较少后遗症——从建桥风波看加拿大社会的公众参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2:41:37

经过民主程序做出的决定较少后遗症——从建桥风波看加拿大社会的公众参与

作者: 廖晓英 2011-05-05 10:11:24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新闻

  • 日本灾后观察之民主政治的难题
  •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是“民主秀”?
  • 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标签

  • 民主
  • 加拿大
  • 反对派
  • 已有评论9
  • 发表评论
  • 收藏
  • 推荐给
  • 打印
  • 字体:

尽管市府一再许诺不会为此加税,但市民根本不信。也有不少人连预算也不相信。他们凭经验知道,所有的大工程,最后都是超支的。

反对派的存在,可以逼迫政府做得更出色。政府为了赢得民心,真是做到了不遗余力。

英属哥伦比亚省在加拿大西部,省会维多利亚是个海滨城市。2009年4月,市政委员会通过一项议案说,准备投资数千万加元,修建一座新桥,来代替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詹森街大桥。据说,这将是本市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工程项目。对此,居民们纷纷质疑:这么大的投资,钱从哪儿来?花得值不值?旧桥难道已经不能维护和修理了?为什么要建一座新桥?

到底是建还是不建?本文记载的就是这场历时一年半的风波,看看在市政建设这样的直接关乎居民利益的议题上,加拿大社会如何运行。

蓝桥困境

维多利亚坐落于太平洋东岸温哥华岛的东南端。詹森街大桥是位于维多利亚心脏地带的交通枢纽,每天过往车辆3万辆次,行人数以千计。由于海水腐蚀,桥身生锈后颜色发蓝,桥干脆被涂成蓝色,人们称它为“蓝桥”。

这座桥建于1920年。当时很前卫。为了便于船只通行,蓝桥被设计为一座衡重式、仰开的吊桥。每当有大船来,只要把电闸往上一扳,大桥就从中间分成两截,自动向上翘起,打开通道。大船过后,电闸拉下,桥回复原位。

这座桥是钢铁水泥结构。能够掀起的钢铁桥身的每一半截,即重350吨。为平衡桥身的翘起和放落,在桥的两端还装有两个各重780吨的大水泥墩子,起杠杆调节的作用。驱动桥身起落的,是两个各为75马力的电机。在20世纪20年代,钢铁和水泥还是西方工业化时代的时髦建材,这套电机起落系统在当时非常先进,整座桥的技术水平相当高。桥的设计者,是著名桥梁设计大师普莱斯顿。蓝桥建造费时三年多,1924年1月开通;耗资91.8万加币——这在当年是一笔巨资。詹森街大桥是当地的重要文化遗产。

新建大桥要背巨债

市政府的建桥计划并非心血来潮。蓝桥历经八十多年沧桑,其间有过几次较大规模的维修。对蓝桥的寿命极限,大家早就有所担忧。2009年4月,桥梁专家们向市政会递交了一份二百三十多页的蓝桥质量评估报告。 报告指出:这座桥底部的主体结构已被海水腐蚀,钢铁经过四分之三个世纪的风吹雨打而严重生锈;桥的电力动力系统已老化,有些零部件不再生产因而无法代替,不久终会停止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建桥的那个年代,科学对于桥梁抗震的认识还不够,所以这座桥的抗震能力严重不足。结论是:解决老桥的问题势在必行。

根据这个报告,市政会决议修建新桥。而建桥的关键,在于资金。据一些专家初步估算,如果大规模维修此桥,费用将为2500万到3000万,桥梁寿命可以延续40年;如建造一座新桥,费用将是3500万到4000万,新桥寿命至少持续一百年。此外,大规模维修时,蓝桥将需关闭通行一年,会给本地生活和经济带来极大不便;而在旁边建一座新桥,老桥此间照用,则不会对交通产生太大影响。这样说来,建新桥比修老桥合理、合算得多。

2009年9月,政府推出了三个建桥方案征求公众意见。一个是以荷兰鹿特丹的埃拉斯木桥为样本的斜拉桥,另一个是以伦敦金丝雀码头桥为样本的立转开启式桥,还有一个是如同梵高著名油画“吊桥”中所画的那种带两个大衡架式的吊桥。市政会最后选择了立转开启式桥的方案。新桥将有三条机动车行车道,一条自行车道,一条火车道,一条多用途道和一条低于桥面公路的行人专用道。同时,新桥周边还将大展绿色工程,增加大片绿地和人行道等。

随着方案的完善,预算增加到6300万元。市政府为此在努力申请联邦政府和省政府的资助金。然而,在联邦政府和省政府资助的七亿多加币的全省173个基建项目投标中,蓝桥项目最后没有入围。这样,原来设想的来自联邦和省的4200万资助就落空了。这是一个极坏的消息。意味着,如果建新桥,维多利亚市政府就要自己出钱,由每个维多利亚纳税人自掏腰包。

市政府为减少投资绞尽脑汁,决定取消新桥的铁路部分。但是,为了加强新桥的抗震能力,又不得不增加1000万元预算。经过反复计算,建桥的总投资额大大超出预估,高达7700万加币。市府持续努力,后来得到了联邦政府承诺资助2100万。加上市府自己预算680万,仍有将近三分之二的资金没有着落。于是,市府提出向国家银行贷款4900万。

纳税人担忧增税与资金使用

这笔费用对维多利亚78000名居民来说,非同小可。即使是低息贷款,也要由纳税人一分一文地偿还。

议案提到市政委员会时,有名叫杰夫·杨的委员会成员投了反对票。他担心维多利亚承担不起如此巨大的投资,还批评政府的决策不够透明,许多信息没有向公众交待清楚。居民们认为,本市在教育、医疗、养老、安置流浪汉等方面,都亟需巨大投入,现在把这么多钱花在建桥上,是不是很不适当?

许多人认为,既然老桥维修后还能使用40年,就应维修,不仅节省资金,还保护了历史遗产。有人指责政府好大喜功,从未从节省资金方面考虑,只是想搞一个“百年蓝图”。

还有些人对政府的新桥设计方案不以为然。认为政府对建桥的种种规划并非必不可少,很多设计方案都不过是为了表面上好看。更多的居民则担心随之而来的增税。尽管市府一再许诺不会为此加税,但市民根本不信。他们怀疑,借款超出了政府的偿还能力,最终还是要增加居民税收。也有不少人连这个预算也不相信。他们凭经验知道,所有的大工程,最后都是超支的。

政府与“反建”市民的舆论战争

建桥之争愈演愈烈。争取舆论就是争取支持,市政府官方和反对建桥的居民们各自展开了攻势。

对政府而言,要想得到市民支持,办法就是提高决策透明度,公布有关信息,大量增加与市民的沟通,让市民更多地了解政府的意图和具体做法。为此,市府诉诸现代化的网络手段,专门设立了一个网站:johnsonstreetbridge.com.网站上,从蓝桥的历史到新桥的规划,从市政会有关建桥的每项新决议到与之有关的任何一份官方文件,从面向公众的各种咨询和调查结果,到回答公众的种种提问,从参与建桥的各技术公司到有关政府机构的介绍和网页链接,从新闻资料、图片到政府媒体部门的联系方式等等,内容极尽详细,政府在建桥方面所有的工作步骤、计划、资料、与公众的交流等等一览无余。

反对建桥的居民们同样也建立了一个专门网站,名为:johnsonstreetbridge.org。这是三位本市居民自行组建的,他们就是反对建桥的社会力量的领头人。他们认为,市政府关于建桥的决策过程有明显缺陷,解决蓝桥的问题完全有其他途径可供选择,维多利亚的居民们应当有更多机会发声,这个网页就是为公众提供方便咨询和交换意见的平台。

这个网站也是内容详尽,囊括所有有关蓝桥的历史、建桥的新闻以及相关的网页链接等等。它一个突出特点,是设有讨论区,还有链接可以去到推特、facebook、flickr和其他多个社交网站上的讨论区,为所有关心建桥的人们提供了广泛发表意见的机会。反对者们还联合市政会成员杰夫·杨和市民中一些懂行的桥梁专家和技术人员,举办开门会议,面对面地与市民们一起探讨建桥的利弊。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舆论之争中,当地各种媒体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当地的报纸Times Colonist、广播电台CFAX 和电视台SHAW。他们都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商业媒体,充分起到了为社区服务的作用,担当起了在政府与民众之间传递信息的使命。他们步步紧逼地报道事件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细节,并为居民提供讨论和交流的空间。无论是报纸的读者来信,还是广播电台里的Cal In(让听众打电话进来)节目,都可让居民们直言不讳。

到市政府请愿要公投

随着舆论的动员,反对声响成一片。大量舆论认为,市政府在没有充分咨询广大市民的背景下就擅自作出借款建桥的决定,很不妥当。反对的呼声逐渐集中到要求举行公民投票(公投)来决定借款问题。但是,2009年11月举行的市议会,否决了直接公投的议案。议会提出,必须要在接到本市不少于10%的选民签署的请愿书之后,公投才可能举行;并进一步限定,这样的请愿书必须在45天之内递交方为有效。市区具备投票资格的选民总数为63430人。这意味着至少要有6343人签署请愿书才会有举行公投的机会。本地报纸Times Colonist,联合“johnsonstreetbridge.org”网站的核心成员及各界人士十余人,包括投反对票的市政会成员杰夫·杨,以独立公民的身份,号召大家踊跃签署公投请愿书。他们通过网站公布了请愿书的内容和签名方式。另一个专门刊登公民各类请愿书的网站(thepetitionsite.com),也发出了同样呼吁。他们还在詹森街大桥旁边设立了签名站,向过路的人们宣讲和呼吁。

有的市政会成员认为,这完全是浪费时间,建桥的决议是由被市民选举出来的市政委员会所决定的,他们完全能够代表市民的意见。何况,本届市政委员会的成员们是在几个月前刚刚选举产生的。但反对者们驳斥道:这是在否定公民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违反民主原则,也违反民意。

2010年1月4日,是政府规定的递交请愿书的最后期限。中午12时,发动签名者们兴高采烈地来到市府,提交了具有10700个签名的请愿书。经过鉴定,认可其中9872个签名有效。远远超过了要求。组织者们兴奋地说:这表达了非常强烈的声音,它告诉政府,不可以在没有进行公投、没有得到大多数居民的认可之时,就借那么一大笔款。

政府的最后努力

反对派的存在,可以逼迫政府做得更出色。面对将要举行的公投,政府为争取到对建桥的支持做了进一步的努力。他们的宣传很有技巧,没有也不能直白地要求公众支持政府决定,而是对公众发出这样的口号:“为了负责的一票,你要了解更多信息。”

他们紧锣密鼓地开展了一系列面向公众的活动,包括认真收看市民们发来的电子邮件,通过facebook和flickr等社交媒体收集民情,发放民意调查问卷,拨打市民电话做直接查询,并举办多种展览等,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

政府还特意成立了一个八人组成的市民咨询委员会,专门负责向市政府传递市民对建桥的意见和建议。这八个人中,有两位城市规划建设专家,一位骑自行车者和步行人士的代表,一位文化遗产专家,一位“无任所公民代表”(Citizen-at-large),还另有一位商家代表、一位海事代表和一位房地产专家。显然,政府希望照顾到各方利益。

市政会成员们更身体力行,亲自接触市民以征求意见。他们也搞“请进来,走出去”,多次请市民们来参加他们的开门会议,又主动走到社区与市民见面。他们还通过广播电台让居民打电话(Call In)进来直接对话,并在各个购物中心举办讨论。这真是市政会成员们特别奔波忙碌的一段时间。

离公投举行还有最后两个月,政府又想出新招:举办桥梁专家的演讲会,邀请市民来聆听设计者们讲解建桥方案;又请经济学家向市民解释借款的益处,阐明建桥的市场意义和经济价值。政府还几次组织市民参观蓝桥的各处结构和操作系统,让市民亲眼目睹詹森街大桥的老旧状况。

政府为了赢得民心,真是做到了不遗余力。成效究竟如何,到公投时见分晓。

以公投达成共识

公投在维多利亚不常发生,但也不是绝无仅有。2002年,市政会曾提出过在城中心的内港修建豪华游艇港湾的规划,被公投否决了。这次决定蓝桥借款的公投,是本世纪以来的第二次公民投票。能不能通过,大家拭目以待。

就在公投前一天,当地电台CFAX又一次举办了Cal In节目,询问听众公投投票的意向。这时,支持建桥的人似乎渐渐多起来。本地报纸Times Colonist(它的社论富有盛名,屡屡在全国获奖)发表社论,总结了一年多来的建桥之争,并告诉读者:由于当初情况不明,建桥之议引起许多市民的担心,从而引发公投,而经过近来市府大量的解释和公众长时间的考量,现在很清楚了,借款建桥是必需的选择。当初带头要求以公投决定大桥命运的这家本地最有影响的报纸,这时旗帜鲜明地号召市民们投票支持借款建造新桥。

2010年11月20日,星期六,决定蓝桥命运的那天来到了。市民们纷纷来到投票处参加公投。正式结果应当在四天后公布,但当天晚上,媒体就纷纷披露了计票的初步结果:共有16459人参加公投投票,其中10020票支持,6522票反对。也就是说,赞同票达到60.6%,反对票则占39.4%。市政委员会对这一结果喜出望外。这次的投票参与人数也非常高,比2002年公投的参加人数增加20%,而与2008年市政会选举参加投票的人数仅相差几百人。这显示了居民的高度参与精神。

建桥风波就此告一段落,但是,整个事情还没有结束。新桥还没有动工,资金才刚要开始落实,具体的修建方案还可以再讨论。此后,政府在蓝桥建设上的一切动向和举措,仍然时时处在众目睽睽之下。在公平的游戏规则下,失败者认输,但他们还有责任继续监督政府,仍然要求政府把更详尽的资金使用内容随时公之于众。

举行公投当然也付出了经济代价。政府方面出资三十多万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反对派收集请愿书签名也花了上万元资金,而这个钱90%来自公众的捐助和艺术家的作品义卖。市政会赢得了支持,市长的语气也变得轻松了。他说:“大家都愿意参与有关修桥借款的决定,这是件好事;公共管理本身也是一件花钱的事嘛。”

民主的社会就应该是这样,什么事都要按程序,要尊重民意。程序有时会拖慢效率,但这样做出的决定较少有后遗症,大众的认可程度比较高。政府既然想为大家办好事,为什么不让大家有机会讨论呢?公共事务,特别是市政事务,与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民众当然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看法,要求政府接受大多数民众的主张。花费一点经济成本,换来整个社会的共识,可防止引发巨大的社会矛盾,避免社会付出更大代价。

(作者为旅加学者)

南方周末 - 经过民主程序做出的决定较少后遗症——从建桥风波看加拿大社会的公众参与 从“抢盐风波”看中国的国民性 - 新闻 - 加拿大华人网 - 加拿大华人门户网站 从法国公民社会"黑手党化"看民主在世界的前途——中新网 公众参与下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总要求的实现路径 西方国家的民主参与和民主行政 从民主的观点看--心灵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土豆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上市 程序、公众参与、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 吴邦国:积极探索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形式——中新网 追问政府的钱袋子——公共预算改革与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从“抢盐风波”看中国的国民性 从“抢盐风波”看中国的国民性 从“律师伪证罪”风波看司法界存在的问题 从趋众“抢盐”看中国民主未来的希望——赞80、90后 丑态百出的民主社会 delphi while做出的程序步进控制 政府从社会中抽取的资源过多 - 新闻 - 加拿大华人网 - 加拿大华人门户网站 调研: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新格局 调研: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新格局 南方周末 - 牛奶,喝还是不喝——从营养学角度看牛奶的利与弊 牛奶,喝还是不喝——从营养学角度看牛奶的利与弊(南方周末) 牛奶,喝还是不喝——从营养学角度看牛奶的利与弊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