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之塔装备: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鉴赏方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9:01:40
虽是一篇语文的指导文章,却还是很值得学习。

一. 概说

1.先秦诸子散文、先秦历史散文、《诗经》、《楚辞》、汉代史传文学、汉乐府、汉魏六朝辞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的古典文学、属于诗歌系列的占其大半。中国的诗歌艺术,传统深厚,源远流长。不管是晦冥风雨,还是丽日晴天,这条河流,都一直气势磅礴地奔流着,不舍昼夜。而且尽管在某一时期某种文学样式的创作也曾应时崛起并辉煌一时,也不影响诗歌创作的持续发展。

2.中国是一个具有诗教传统的国度。从孔夫子到今天,用诗歌作为人伦教化和情感陶冶的载体,早已深入人心。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曲赋达数百篇,占有很大的比重。高中语文第三册诗歌就有三个单元,选有45首诗词。

3.自唐代以诗取仕以来,我们的高考试题中一直少不了诗歌鉴赏类试题。在《考试说明》中把诗歌鉴赏专列一个考点,能力要求为最高能级的E,并且用主管表达题的方式来考查。试以2003年全国高考题为例: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两个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深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然后采取相应的策略。

二.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

(1)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意诗情画意的有机结合。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问侯骑,都护在燕然。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梦中作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南乡子       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2)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擅长色彩和色调的搭配

天净沙•秋思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大堤曲        李贺
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
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
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
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
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
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3)中国古典诗歌善于运用纵擒手法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凉州词        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啼泪满衣裳。
却问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4)中国古典诗歌善用烘托映衬手法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伤心行      李贺
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
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
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

沈下贤      杜牧
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中国古典诗歌善于营造想象空间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始干。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静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未探看。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望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谈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生查子      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风入松      吴文英
听风听语过清明,愁草瘗花明。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苑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平铺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6)中国古典诗歌善于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楼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姜斋诗话    王夫之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长干行      李白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望      杜甫
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皂罗袍(选自《牡丹亭》)  汤显祖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谁家院?赏心乐事奈何天。……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当然,中国古典诗歌也特别善于处理虚与实、动与静、形与神、小与大的关系,限于时间,不多举例说明。

三. 高考试卷中古典诗歌的命题角度

(一)从内容意境角度设问

1.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例① 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答问题:

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例②   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回答问题: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答: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2. 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诗歌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

例①   读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然后回答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答: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例②读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回答问题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答: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例③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回答问题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 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例④阅读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回答问题

问:本诗清幽绝俗的意境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答:竹林、孤琴、长啸、明月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3. 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例①阅读《长歌行》(节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回答问题

问: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人生也有盛衰,宝贵的是精力旺盛的少壮时期,应该及早努力,如果不抓紧大好时机,等到老年时徒然伤悲也没有什么用了。

例②阅读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回答问题

问:本诗的主题是什么?体现在那几句?

答:这是一首杰出的古代政治讽刺诗,作者巧借吟节令景色,对时政予 以讽刺。本诗主题体现在第三、四句。假借吟寒食节,巧借蜡烛达到对时政的讽刺的目的。

4. 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例①阅读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回答问题

问:“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流露出对混浊官场的鄙视。

例②阅读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回答问题

问:诗人对劳动人民,对统治制度是什么态度?

答:“四海无闲田”反映农民拼命劳动,全国已没有荒废不耕种的土地了,农民种得广,收得多,本应过上富裕生活,而现实却是“农夫犹饿死”。诗人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

5.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例①读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回答

问:全诗用梅花来比拟人的品格,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意?

答:作者赞美梅花的高贵品质,实际上是表明自己坚韧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是借物言志的一种方法。

例②阅读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回答问题

问:本诗明写对项羽的赞扬,暗写了什么?

答:讽刺了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君臣,是多么贪生怕死,懦弱无能。

例③阅读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回答问题

问:“一片”与“万仞”对照,明写了什么?暗写了什么?

答:明写了玉门关的扼居险要,暗写了守关将士孤寂的处境。

6. 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例①阅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回答问题

问:诗的第三、四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原野辽阔无垠,天地相连,天比树低,水月映照,仿佛月在身边。描景状物非常真切动人。

例②阅读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回答问题

问:竹林、孤琴、长啸、明月这些普通景物能构成清幽意境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作者恬淡澄净的心情与此情此景相互融合。

(二)从语言运用角度设问

1. 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例①阅读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回答问题

问:“暗”、“惊”、“寻”、“没”四字妙在何处?

答:这个“暗”字既透露了朦胧的夜色,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 “惊”字不只是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寻”字说明昨晚夜射是误会;“没”字把将军射艺高超,臂力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例②阅读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回答问题

问:“惜”字和“爱”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诗人以一个“惜”字和“爱”字赋予泉眼、树荫以人的感情。泉眼爱惜,树荫爱恋,富有情趣。

2.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例①阅读杨万里的《小池》(见上)一诗,回答问题

问:“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句,人们常用来赞美什么?

答:这句诗常被人们引用来赞美年轻人在学业、事业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初露头角,前程远大。

例②阅读苏轼的《惠崇 < 春江晚景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回答问题

问:“春江水暖鸭先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这句诗不仅写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强调了实践精神, 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探索精神。

例③阅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回答问题

问:“烟花三月下扬州”被誉为千古佳句,妙在何处?第三、四句是如何体现作者对朋友深情的?

答:“烟花三月下扬州”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息。第三、四句写临江送别,帆影望尽,故人远去,仍久久伫立远眺,挚爱之情含蕴无穷。

3. 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例①阅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见上)回答问题

问: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气息。全诗清丽自然,意境开阔,含蕴无穷。

例②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显得清淡朴素,更加耐人寻味。

(三)从表达技巧角度设问

1. 对修辞方法的赏析(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等)

例①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例②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2. 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

例①读孟郊的《游子吟》(见上)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 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

例②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例③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回答问题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3. 对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

例①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回答问题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答: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 生动、形象。

例②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回答问题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 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像。

例③阅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回答问题

问:本诗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感情?

答:本诗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极力渲染,表现出诗人的悲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例④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见上)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采用什么形式将叙述、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

答:用问答形式。第一句叙述,第二、三、四句是童子回答诗人问话的叙事,叙事中描绘了隐者飘然入山采药,行踪无定,悠然自在淡雅清高的生 活。写景又透露出作者对隐者的敬仰羡慕之情。

例⑤阅读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回答问题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

四. 古代诗歌的鉴赏方略

第一,抓住诗中人事物象,反复揣摩意境

第二,展开联想与想像,丰富诗歌画境

第三,抓住意象特点,体察抒情主人公的心境

第四,结合注释,弄清所用典故含义

第五,借鉴往年客观题项的语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