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缺什么产品:散落江南乡间的文化符号图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45:00

 

 

 
散落江南乡间的文化符号图集


东降镇·杨明古桥   

  我是10月底到的江南无锡,以后要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了。

  平时工作还是很忙,只有周末可以有些属于自己的时间,我便约上三俩好友带着相机出去转转。

  我喜欢江南的小镇,尤其喜欢那些不知名的原始的水乡村落,她们就是散落江南乡间的文化符号,等待我们去寻觅和探究,因此我新开了一个专辑【散落江南乡间的文化符号】,记录我在江南乡下走街串巷的散碎片段。

  第一站我选择了离我住地不远的滨湖区东降镇,听当地的朋友说,那里是个水乡,水边有古街、古宅,现在还保留着明清商业鼎盛时期留下的商铺,还有明清时期的杨明石桥。

 

图1

 
东降镇周新桥在明清时期是小镇的经济商业中心,那时小河两旁商铺林立,商贾云集,现在这里都成了出租房了,她的亲水长廊有些西塘水乡的味道。

 

图2

水边的石台阶上布满了青苔,有些残破,木制小船静静的停泊在主人家门口。

 

 

图3

 

 

图4 

 

 

图5

 

 

图6

 传说小镇上最大户的人家,周家,当年周家是东降镇上生意做得最大也最有钱的家族,他家门前的石桥起名都叫“周新桥”,街道的名字也叫“周新中路”。

 

图7

 现在周家已经人去屋空,这是从窗户拍到的图片,是个三进的大院,很有气势。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小镇上建造房子运送物资都是靠船运,这是刚卸完物料的船只在岸边停泊。 

 

图17

随着对外开放,小镇的经济有了很大的提高,揉进了更多的现代化的符号,在小河边上我们看见了成片的独栋别墅。 

 

图18

岸边立着捞鱼虾的大网,一条拇指粗的麻绳控制着渔网的起落。 

 

图19 

这就是著名的东降杨明大桥,明清时期修建的,石质三孔拱桥。现在已经废弃了,桥的两端都是建筑,桥面上长满了草,在桥上挂着一块牌子,提醒来往船只注意小心通过石桥。 

 

图20

走近杨明大桥 

 

图21

 

 

图22

 

 

图23 

 

拍摄时间:2008.11.1,拍摄地点:无锡市滨湖区东降镇,拍摄设备:尼康D200.       
方桥村·沈瑞州故居    

  沈合生(1868-1944)和沈瑞州(1897-1968)父子俩是近代工商业家,在上海和无锡等地从事桐油、榨油、冶铸、薄荷、棉粮等行业,被誉为“桐油大王”。沈瑞州故居在雪浪镇方桥村方桥街上52号,由其父建于1919年前后,三十年代由沈瑞州翻建。故居面阔五间,现存四进,门楼和照壁已经没有了,房屋紧闭,隔壁的房子已经是变成机加工车间,故居房屋现没有人居住,年久失修,听邻居老人讲政府早就说要修了,但还没有动静。

 

图1

故居门口的石碑布置什么时候断裂,掉到了地上,很长时间了没人管理。

 

图2

故居外墙上有个小牌子,上面写着“沈巷上”。

 

图3

 

 

图4

通过这个狭窄长长的巷子可以到故居的后院。

 

图5

故居的后院,有人居住,两层的建筑,估计以前是佣人们的住处。

 

图6

 

 

图7

方桥村除了沈瑞州故居,还有颇具江南特色的水乡景观。

 

图8

这是方桥村一处很大的宅子,据说有100多年历史,保存尚好的木门和精美雕刻的窗花让人感叹不已。这家的主人早已经搬到了上海,此处租给了别人。60-70年代这里还是雪浪医院的旧址。

 

图9

主人把这个小庭院打理的井井有条,谈话间可以感受到他的细腻和热情。

 

图10

这个男孩儿见我拿着相机,便朝我大喊:这也是个百年老房子!

 

图11

小镇上也有漂亮的小妞。

 

图12

小镇人家

 

图13

典型的江南景观

 

图14

 

 

图15

 

 

图16

 路遇一骑车老汉,载着老伴,还拉了一车鱼鹰,鱼鹰是专门吃鱼的,主人平时用他们帮助自己捕鱼,捕鱼前先把鱼鹰的脖子用绳子扎紧,保证鱼鹰能捉住鱼又不至于把鱼吞下,主人通常会把他们放在小船的船头或船尾。

 

图17

江南小镇上的妇女

 

图18

在方桥村的小街上,一侧是百年老宅,另一侧是砖瓦新房,现代和古老的对话。

 

 

拍摄时间:2008.11.1,拍摄地点:无锡市雪浪镇方桥村,拍摄设备:尼康D200.     

 

许舍村·黄草布

   

  在无锡市雪浪山脚下有一个普通的江南小镇:许舍村,因为离我们学校很近,也很古朴,许多老师都喜欢到村子里转转,我是在周六去了东降镇方桥村后,周日又来到许舍村的。

  许舍村,村子不大,人口不多,一条小河将村子一分为二,河边上有百年的老宅,也有红砖的新房,这里没有了东降镇和方桥村的繁华和喧闹,却多了几分宁静和恬淡,在河边漫步,在小巷中穿行,十分惬意。

   

图1

 灰瓦屋顶,小桥流水人家,背着盛孩子的背篓,许舍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图2

 老百姓用自制的网在河中捕鱼捞虾。

 

图3

 河边上这处老宅是许舍村1号,是个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现在还有好几户人家住在这所房子里。

 

图4

 四通八达的小河从房前流过,完全是原始古朴的江南村落景观。

 

图5

不明白,为什么要拆这样的老房子? 

 

图6

这么精致的木门连同老房也要拆除? 

 

图7

 门前的小河,是村民生活的源泉,多少年来都没有改变过。

 

图8

这位妇女从远处走来,她的装扮引起我的注意,烫过的头发梳理得很整齐,右手挎一只篮子,左边挑一付担子,还大步流星,嘴里哼着小曲,勤劳的江南女人。 

 

图9

我在这里守了20分钟才见得一个老妇人姗姗走来,人少很安静,恍若置身另外一个世界里。 

 

图10

 许舍村的老百姓过着很闲适的生活,人们聚在许舍村的中心,聊天闲谈,扯些家长里短的事儿。

 

图11

 老宅前卖鲜肉的小贩

 

图12

 这家宅子前面还保留着影壁墙,看上去也有些年头了。

 

图13

 

 

图14

 

 

图15

 面食加工的小店

 

图16

 小河边上的两层建筑是有百年历史的“义良生面店”。

 

图17

 

 

图19

许舍村的南边就是雪浪山,山上的观景亭清晰可见。 

 

   回来后在整理图片时才得知,小小许舍村却是丝经黄草布的最重要生产地,黄草布也是许舍的传统特产。《锡金县志》载:“许舍黄草布,为吾邑土货之一大宗。”因其价宜品优,畅销苏、浙、闽、沪,百年不衰,且供不应求。黄草布还广泛用于蚊帐蚕、帐戏衣、神衣、绷筛以及丧事用“麻衣好衫”。光绪年间,许舍顾子成梗子行,专业经营黄草布,规模很大。1951年当地农民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时,曾将黄草布作为礼品献给毛主席。以后还要去许舍村,专门去探究黄草布的历史。

 

 

拍摄时间:2008.11.2,拍摄地点:雪浪镇许舍村,拍摄设备:尼康d200。       

葛埭村·5000年的传说    

  无锡南部有一个小镇,面积24.4平方公里,有人口2.5万,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雪浪镇”,全镇有14个行政村,方桥、葛埭、许舍都是镇上的村落。

  14个村落中“葛埭村”最为有名,不光是因为有古老的葛埭桥、陆氏家族旧址、衡山草堂旧址、烧香浜等有传奇色彩的地方,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新石器时代的洪口墩遗址的挖掘,让我们知道了,早在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3700年就有先民定居于葛埭村,事农桑,养家畜,渔猎制陶,所以人们都说,葛埭村是江南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图1

一场小雨之后,我来到葛埭村,站在大桥上远远看见水边洗衣的农妇,由于离得太远,我听不到她们在讲什么,但能感觉到江南女人们利用这个特殊的聚会,聊聊家长里短,传递开心和快乐,我举起相机,把镜头对准了她们,便有了葛埭村的第一张照片。 

 

图2

葛埭桥、小木船、农舍、袅袅炊烟、远方的雪浪山......葛埭村就是一幅水墨画!

 

 

图3

屋前的孩童和静坐的小狗。

 

图4

 看着水边的农舍,深吸着雨后土地散发着芬芳,我有点羡慕这里的生活了。

 

图5

 农舍、土地、蔬菜,葛埭村最具田园的地方。

 

图6

这个坐在屋前干活的老先生79岁,一直生活在葛埭村,他一边削着莴笋,一边和我们聊天。我在葛埭村转悠的时间里,见到的老人几乎都在做活儿,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多动、开朗、勤奋是他们长寿的秘诀。 

 

图7

 在村里的房前屋后我们经常看以看到那个火红年代的标语口号,保护的很好,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寄托。“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三十多年前的口号,和现在的“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还是很相似的哈。

 

图8

江南的屋脊、曲面的屋瓦、石头的结构,葛埭村老房子大多是这样的模式。

 

 

图9

  进入葛埭村我们第一个寻找的就是陆氏家族,脑子里一直想象着陆氏家族深庭大院,但当我们几经周折打听到陆氏家族,怎么也没有想到她竟破落到残墙断壁的境地。

  葛埭村陆氏家族,建于民国时期,是一个两层联排的大型院落,解放后收为国有,政府在陆氏家族的大院内办了一所中学,名字叫“墩慕中学”,这个“墩”字可能与洪口墩遗址有关系。后来因为房子破损严重,中学从这里迁出了,从此这里就变成废墟。

  站在陆氏资本家荒弃的豪宅前幻想浮生若梦,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过去的一切都飘散在风中、掩埋在土里。 

 

图10

陆氏家族院内还保留着学校的格局,保存完好的东西除了参天的古木之外,就是这块水泥黑板了。

 

图11

陆氏家族的门厅,面积不大,但挑空很高。

 

图12

陆氏家族院内,这一排房子足有30米长,曾经做过教室。 

 

图13

  葛埭村最富盛名的古迹:洪口墩遗址。

  土墩面积4万平方米,平均高3米,1992年采集到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类型的陶器残片和玉石器。遗址内有明代洪武(1368-1398)初年砖窑遗址三处,是无锡先民生活的重要遗址之一。

  洪口墩又名吴妃墩,是马家浜文化遗址。传说西施死于水,相传西施回到吴国后,谋士在吴王面前说女人是祸水,吴王听信此言,中秋之际命西施到太湖赏月,歌舞毕将西施推入湖中,后尸体浮入壬子港进笼头咀。洪口墩百姓见后捞起安葬在洪口墩上,现墓尚在。洪口墩尚有烧制南京城墙墙砖的明洪武年窑址三处。 

 

图14

 洪口墩的民居

 

 

图15

 

  在葛埭村转了一个上午,中午时分我们离开葛埭村。

  今天的葛埭村也有了现代化的符号,除了传统的水运,还有了四通八达的公路,还出现了很多金属加工工厂,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这个古老的小村子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老乡家里也有了私人汽车,村民们过上了富足幸福的生活。

 

2008.11.8.摄于无锡市滨湖区雪浪镇葛埭村,尼康D200.     
烧香浜·横山草堂   

  烧香浜,无锡市雪浪镇葛埭村的一个村中村。

  村子离雪浪山横山寺很近,以前香客到横山寺进香都是走水路,到了这个地方下船,先到横山草堂小憩,然后再上山到横山寺进香,所以这里成了烧香人聚集的地方,因此有了“烧香浜”的地名。

  在雪浪镇或者说葛埭村,我们问了很多村民,不要说“烧香浜”了,连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横山草堂”都鲜为人知,最后我们在横山草堂房前问几个小学生,他们还直摇头,历史就是文化,是不是也应该从娃娃抓起?

  5000年历史的葛埭村除了有新石器时代的洪口敦遗址,就数这横山草堂历史悠久了。

 

图1

 烧香浜,和江南其他水乡一样,静静的小河从村前流过,小河的两边就是错落有致的民居,因为有了水,这里充满了灵性。

 

图2

 当年去横山寺进香的船只就是由这条小河划到烧香浜,停泊在岸边。

 

图3

烧香浜村里悠闲的人们。 

 

图4

横山草堂旧址,就在烧香浜的小河边,两层建筑,一个足有两亩地大小的院落。2003年就被批准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5

横山草堂的大门和两层的木质建筑。 

 

图6

横山草堂的大门 

 

图7

横山草堂的第一进院落,尽管有些破旧,但看上去很整齐,从竹竿上挂着的衣服看,这里还居住着人家。 

 

图8

 横山草堂

 

图9

 三个少女,嬉笑着从草堂的北墙外走过,她们身后留下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图10

 我们在横山草堂房前和老人们聊天,听他们讲烧香浜和草堂过去的故事。

 

图11

 精美雕刻的门柱和门廊墙壁上文革时的口号看着有些异样。

 

图12

 斑驳的墙面上贴着“救死扶伤”的膏药,这种广告好像全国各地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是出镜率最高的,古老的烧香浜也在劫难逃。

 

图13

 在烧香浜我们到处可以看见文物级的物件儿,一扇门,一扇窗,一把椅子,一张桌子......都会勾起我们记忆深处的东西。这家残破的木门上还留着30多年前的字迹,那是我们唱过的再熟悉不过的歌词,“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

 

图14

烧香浜的农舍,紧挨着的两个门代表了两个时代。

 

 

 摄于2008.11.8.无锡市雪浪镇葛埭村烧香浜,尼康D200.      
  惠山古街·江南祠堂   

  惠山古街位于无锡市惠山脚下,因为修缮完工时间不长,游人不多,现在还是免费参观,所以我利用周末来到无锡市惠山脚下的惠山古街。

  这条长500米的古街以龙头河为中轴线,房屋沿河而建,一个挨一个的古老祠堂和私家花园,这么大密度的祠堂连在一起修建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可以想见当年这里一定是寸土寸金、炙手可热的黄金地段。

  惠山古街上有惠山园、潜庐等古街花园以及李鹤章(李鸿章的弟弟)祠等12处重要祠堂建筑;还有被认为是古街标志性建筑的“人杰地灵牌坊”、“孝友传家”、“惠麓钟灵”三座牌坊;有新古华山门、石经幢、龙头河及烧香浜上的3座石桥及8座码头。

  当我来到这条老街的时候,看到的是经过整修已旧貌换新颜的古街,尽管整修后的古街仍然保留的原住居民和商铺,但其中很多建筑并没有对外开放,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图1

 

 

图2 

临河游廊,远处是锡山和龙光塔。

 

 

图3 

 500米长的古街,所有的建筑都是依水而建,民居里还有很多当地的老百姓生活在这里,这个妇女正在河边洗衣服,远远看上去就是一幅唯美灵动的江南图画。

 

图4

 邻家大妈也在水里洗涮着墩布。

 

 图5

 周末到古街游玩的人们还是不少,据说这里都修好后,可能会收费。

 

图6

御赐光霁祠,1742年修建,周廉溪先生祠堂,乾隆22年御赐“ 光霁”祠额。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廉溪,我们熟知的是1072年,曾居庐山,筑室名“廉溪书堂”,世称“廉溪先生”。最为著名的《爱莲说》就写于这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千古名句。

 

图7

 

 

图8

那座架在小河上的石桥就是“永宁桥”,从桥开始一直到东头700米都是著名的“烧香浜”。 

 

图9

 黄斗南先生祠堂,1698年兴建,黄正色(1501-1576),举人、进士,南京监察御史,微观公私分明,正值不阿。

 

 图10

张文贞公祠,建于1911年,是个两层的木制建筑,门墩精美而有特点。 

 

图11 

 

 

图12 

 

 

 图13

龙头河与乾隆御码头,这艘木船是仿制乾隆南巡御船。据说,清朝康熙、乾隆皇帝6幸江浙,14次游历惠山,所乘木船30米长,而这艘木船相似缩小,船长10米,宽3米。

 

 图14

 

 

图15

 

 

图16

“潜庐”(留耕草堂)清末邑人杨艺芳之别墅园林,园名取自《易经》“潜龙勿用”之典
 

 

图17

这条70米长6米宽的河道完全是复制葛埭村烧香浜,著名的“永宁桥”横跨小河,因为我刚从烧香浜回来,感觉这里还真有几分相像。 

 

图18

和在烧香浜看见的一样,这里也有坐在河边上喝茶聊天的人们。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人杰地灵牌坊,始建明代万历年间,高10米,宽11米,是无锡现存最古朴高大之明代功德牌坊,也是惠山古街标志性建筑。 

 

图23

 

 

图24

 

拍摄时间:2008.11.9. 拍摄地点:无锡市惠山古街,拍摄设备:尼康D200.      
李公祠·李鸿章弟弟的专祠   

  在无锡惠山古街上有一个著名的祠堂,叫“李公祠”,建于清末,是李鸿章弟弟李鹤章的家祠。

  李鹤章(1825-1880),李鸿章的弟弟。李鸿章大名鼎鼎,其弟李鹤章却鲜为人知,其实李鹤章是李鸿章淮军的绝对骨干,他“躬冒矢石,奋勇争先”,获得黄马褂和三品头衔的甘凉道台,被曾国藩称为将才。后来李鸿章“避嫌不举”,以门第鼎盛为名,有功不居,所以李鹤章隐归故里。而李公祠就是为了奖励李鹤章战功卓越,“于立功地建专祠”。

 

图1


   颇具徽派特色的祠堂建筑李公祠,园大5465平方米,水体占3成。山色倒映入园,塔影龙光可鉴。园墙以逶延腾踔的姣龙瓦脊来装饰;园景以长廊串联,有水晶宫、李公祠、花厅、读书处等景,石舫、亭榭、廊桥、假山翼然。古木参天,碧莲映波;迎岚漾水,清旷怡人,为惠山宝善第一景。 

 

图2

 李公祠在古街上比其他建筑都要高些,很显眼。

 

图3 

 

 

图4

 水晶阁楼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拍摄时间:2008.11.9. 拍摄地点:无锡市惠山古街李公祠,拍摄设备:尼康D200.        
在锡山俯瞰江南胜景  

  进入秋天,江南的天气多雾和阴天占了七八成,一周还要下几场小雨,远比不上北京天高云淡,秋高气爽,不过在江南乡间走街串巷,烟雨蒙蒙倒是给片子增添几分神秘。

  11月9日,江南的天终于放晴了,又是周末,我骑上电动自行车直奔无锡锡山,登上龙光塔,凭栏远眺,江南无锡壮观的城市风貌尽收眼底,改革开放30年让江南无锡发生了巨大变化。

 

图1

 登上锡山龙光塔俯瞰无锡全景

 

图2

 锡山、龙光塔和映山湖。

 

图3

映山湖牌坊

 

图4

 锡山龙光塔

 

图5

 

 

图6

 京杭大运河

 

图7

 

 

图8 

 

 

图9

 

 

图10 

  

 

拍摄时间:2008.11.9,拍摄地点:无锡市锡山,拍摄设备:尼康D200.       天下第二泉   

  无锡惠山有九龙十三泉,名气最大的当属天下第二泉。

  此泉开凿于唐大历年间, 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这天下第二泉经过松根蓄存和砂岩过滤,含多种矿物质,水质明净,甘冽可口,是泡茶珍品。

  “天下第二泉”是由我国古代杰出的品茶专家竟陵人陆羽(自鸿渐)评定的。唐宰相李绅是无锡人,他酷爱家乡此泉,并携泉水赴京,分赠友好、同僚宰相李德裕品尝后,特命驿站把二泉水千里迢迢专送长安,于是二泉名满京城。

  天下第二泉和阿炳的“二泉映月”都是最能吸引我的,于是我驱车20公里来到锡惠公园,游览锡惠胜景,品味二泉映月。

 

图1

现在无锡锡慧胜景的门票是40大洋,除了天下第二泉,还有寄畅园、二泉书院、惠山寺等十多处景观。 

 

图2

 从惠山寺远眺锡山龙光塔

 

图3

惠山寺大殿柱敦 

 

图4

  寄畅园,又名秦园,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元时为僧舍,明嘉靖六年,历任两京户、吏、工、兵部尚书的无锡人秦金,构成别墅园林,名“凤谷行窝”,后经秦耀改成“寄畅园”。

  康熙年间,请叠石巨师、华亭人张涟从子张氏叠石理水,使园景更为完美。

  康熙、乾隆南巡,均曾到寄畅园驻跸。

  乾隆并在清漪园(熙和园)仿建此园,即今“谐趣园”。

  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将园献给国家,无锡市人民政府进行整修保护,逐渐恢复古园风貌。

  1993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5

寄畅园 

 

图6

寄畅园小景

 

图7

 二泉书院小景

 

图8

 御碑亭

 

 图9

 惠山寺和有700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

 

图10

 惠山寺

 

图11

 
金莲桥,有1000多年的历史。

  现在桥的两头已设栏杆,禁止游人通行。

  古桥两边的池塘里都是莲花,入夏满堂的莲花盛开,花的颜色全部都是黄色的,这种现象在无锡只有金莲桥的池塘才会有,所以才有了“金莲桥”的名字。

 

 图12

 惠山寺一角

 

 图13

 

 

图14 

  唐代名士陆羽详品天下泉水二十种,把它列为第二,“天下第二泉”由此得名.

  唐相李绅酷爱家乡此泉,并携泉水赴京,分赠友好,同僚宰相李德裕品尝后,特命驿站把二泉水千里迢迢专送长安.于是二泉名满京城.

  北宋文豪苏东坡多次前来品泉.并吟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

  宋高宗南渡时,特题“源头活水”于四字于泉上,并下令建亭护泉.

  元代书法家松雪道人特书泉额,至今石刻尚存泉亭.

  明代精雕石螭首,置于二泉下池,构成“螭吻飞泉”的胜景.

  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分别六次前来巡游品泉.  
  现在二泉庭院有上中下三泉池,有元明清的石刻石雕,有泉亭,猗澜堂以及明代移此的"童子拜观音"的太湖巨石,院景古朴有致.

 

图15

  近代民间音乐家无锡瞎子阿炳,曾在惠山一带颠沛流离,谱下了“二泉映月”乐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为国内外所称赏。

 

 

图16

 

 

图17

 

 

图18

周末,百姓们聚集在二泉潭边,品茶聊天,其乐融融。

 

图19

 

2008.11.9.摄于无锡市锡慧公园和天下第二泉       

新安镇·千年古刹净慧寺   

  无锡,秋日的周末,我选择骑车从雪浪镇去新安镇净慧寺,16公里的骑行,一直是在太湖北岸的村子里穿行,走走停停,行行摄摄,大约40分钟我们到了新安镇,到了无锡最古老的寺庙:净慧寺。

  一百多年前,先人们去净慧寺比我们要滋润,他们大多选择乘船,出南门沿着古运河往南三十里,再转入小河道,舟船就可以直达山门外。

 
 

图1

 

  相传,净慧寺所在本是三国时周瑜的水军行辕,后来成为比丘尼的道场。到南宋嘉定年间,宋宁宗下旨建造寺院,赐额称净慧寺。在寺内保存的一块残碑上,我们读到了残缺的记录:明正统十一年重建、成化四年重修;万历十九年破坏已极,由寺僧募化兴工重建,到万历二十七年完工,浙江布政使无锡人龚勉曾为之作记;崇祯十七年大殿重修;清初又成为荒凉之地,由乡贤集资重修。如此这般后,净慧寺又遭遇过太平军和

日寇两次劫难。
 同治年间,曾是林则徐扈从的李秉忠在此出家,法名宝田,收拾起“长毛”大火扔下的废墟,重修寺院和石幢。这一年,正是义和团在北方起事,动乱不止,三十七年后,日寇又沿着苏锡公路经过新安镇,净慧寺再次遭遇火焚,只有这座同治年间所建的天王殿幸免于难,这是今天净慧寺中最古老的建筑。其后,1940年宏修和尚主持重修净慧寺,又给我们留下了一座观音殿,到1999年,净慧寺重新拥有了大雄宝殿。 
 

 

图2

双石幢。

寺前两座石幢,幢为塔类,虽然体量不大,但古拙端庄。仔细端详,刀痕石锋犹在,虽是近年新作,但作为南朝寺院的特征,仍感到精美和协调。据当地老人讲,原先寺前有两座石幢有三节,高有三丈六尺,1958年大跃进时为了妆点新建的小公园,把它拆卸搬走,在这过程中部件受损,再也没能堆成原状。今天重建的两座,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原来的相媲美,而原先的古石幢只剩下几件残石,已回天无力了。

 

图3

 古旗杆夹石。

  在双石幢的东面,有一对江南罕见的旗杆石。这对旗杆石是由两块碑状的大石构成,当木旗杆置于中间后就被两石固定住,又有上下两穿孔销住,因此又称作旗杆夹石。净慧寺的旗杆夹石是武康石质,又称阳山石,与惠山寺中北宋金莲桥的用料相同。它高达4米,宽有56公分,厚达25公分,顶端刻有覆莲图案,有宋代石刻的风格,与吴县保圣寺的旗杆夹石相仿,但比它高出一米多。居东一块上字迹风化严重,有“弘治”年号,西面一块依稀可见“比丘尼正莲”字样。

 

 图4

 

  当地传说,净慧寺有“小灵隐”之称,大凡到杭州灵隐寺烧香的香客,必须再到净慧寺烧“回头香”,才算是功德圆满。

  在南宋绍定年间,净慧寺占地68亩,有僧众三百余人,寺田500余亩,高墙围护、古木参天,每到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进香者多达十万,有江南十大名刹之称。
 据说那时的净慧寺,有房舍5048间,这些不可思议的数字,如同南朝烟雨一样难以捉摸。 

 

图5

  净慧寺的老人告诉我们,1958年大跃进时,这里的青石被人拉去烧石灰、铺房基,大雄宝殿拆下来的木头也被卖到了上海。

  1998年重建寺院的消息传开后,不少村民将家中原属净慧寺的石头和木头自发地送回寺院,有的还留有原来的字迹。这些材料虽然没有在重建中使用,但就在这份心意中,大雄宝殿如法如仪地恢复起来,并由当时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题写了殿名。 
 

 

图6

 

 

图7

 

 

图8

 净慧寺后花园

 

图9

 净慧寺后面的放生桥

 

图10

净慧寺一角 

 

图11

 在净慧寺后,树有几块墓碑,有光绪十八年立“大宋绍定临济正宗德英和尚之墓”碑,有“净慧堂上传临济正宗三十三世开雷震和尚塔”,可见宋代以来,这里是禅宗临济一脉的道场。

 

图12

  在高僧墓旁,还立有一块石碑,上书“将军墓”三字,碑侧列名均为僧人法号。

  这是哪位将军的墓地?

  传说,明初义将储福将军不愿背叛建文帝去投靠朱棣,隐居于此最后“不食而死”,僧人感其忠义,将他的遗骸埋葬于此。

  到了大明江山气数已尽的崇祯十七年,南明小朝廷的“弘光帝”朱由崧追谥储福为“贞义”,无锡知县林饬立即就在惠山建起了“储贞义公祠”。
   

图13

  这是将军墓石碑侧面雕刻的小字,据净慧寺的老人讲,将军墓有1400年历史了,而碑侧的小字比将军墓三个字的历史还要长,究竟是那年的老人也说不清楚,反正这块刻有小字的石碑是净慧寺年头最长的物件了。 

 

 

图14

 净慧寺一角

 

图15

 墙皮斑驳,净慧寺三个字依稀可辨。

 

图16

 寺庙里的墙上也能看见“八荣八耻”。

 

图17

 太湖岸边,江南小镇上的千年古寺:净慧寺

 

拍摄时间:2008年11月16日,拍摄地点:无锡市新安镇,拍摄设备:尼康D200.       
蠡湖之最美妙时辰  

 

  蠡湖位于无锡西南,是太湖伸入无锡的内湖,水域面积8.6平方公里,东南经十里长广溪联通太湖。 

  蠡湖,原名五里湖,又名漆湖或小五湖,后因湖面形状如一只葫芦瓢,所以又名蠡湖(蠡字本意为葫芦瓢意思)。

  而历史上,春秋时期范蠡携西施曾泛舟湖面,蠡湖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

  我在蠡湖畔的湖滨饭店住过几天,每天皆起早贪黑,于是留下些蠡湖美妙时辰的影像。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蠡湖畔的神秘花园   

 

  蠡湖边上有个蠡园,是个公园,要收门票,我没兴趣,于是在蠡园和滨湖饭店之间的地带闲逛,发现这个以前曾经的渔村是个非常漂亮的地方,这里有百年古樟树,林间水边有神秘的别墅,有玲珑别致的石塔,也有大小不一的亭子,更让我兴奋的是,有一天的晚上在这里我邂逅当地一长者,听他讲了很多这个地方的传说,老人只会讲无锡话,我还是让他放慢了语速,听懂了大半,虽然有些戏说的成分,但也很有意思。

 

图1

  无锡老人指着这片水面对我们说,蠡湖原名五里湖,因为范蠡和西施在这里泛舟隐居,而被人们称作蠡湖。

  范蠡这人脑筋活络,聪明能干。在宜兴他制陶,是陶祖;在蠡湖他养鱼,是渔父,他还懂理论,我国第一部《养鱼经》就是出自他手,而西施跟了这样能干的男人也是有眼光的。
 

图2 

 日本人经营的观光转盘,现在已经开始营业,坐在上面可以欣赏太湖美景。

 

图3

 

 

 图4

  这是蠡湖边上的一栋两层别墅,临水而建,拥有独立的花园,现在大门紧闭,花园也被铁丝网拦了起来,游人无法进入,对外界来说,这是个世外桃园,美丽也非常神秘。老人告诉我,解放后这座小楼曾经软禁过彭德怀元帅,元帅在这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图5

尽管小楼没有人居住了,但打理的井井有条,绿化和景观都很精致。 

 

图6 

 小楼的正门

 

图7

 花园一角

 

 

图8

 小楼的后花园,小桥流水,气候宜人,当年与世隔绝的彭德怀元帅在这里是怎样生活的,现在无人知晓。

 

 

图9

 花园景观

 

 

图10

 这个别墅名字叫“景轩楼”,1927年-1930年地方绅士王禹卿在此营造早期的蠡园,景轩楼是蠡园最早的建筑之一。据记载,1946年10月30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到无锡避寿,当晚就下榻在景轩楼。现在景轩楼好像归湖滨饭店管理,不对外接待客人,但时常发现别墅内有人居住,挺神秘的。

 

 

图11

 景轩楼

 

图12 

 景轩楼和房前的百年树龄的古老樟木树

 

 

图13 


凝春塔和湖心亭隔水相望,五層八角,紅磚青瓦,小巧玲瓏,中西合壁,是蠡園中的著名一景。
 

 

 

图14

 凝春塔,建在蠡湖边上,也是蠡园一景。据当地人讲,建此塔也是起到降妖降魔作用。     
夜游西施庄,赏月听锡剧    

  西施庄,古已有之,相传为范蠡、西施隐逸蠡湖幽秘之处,清末已淹没。2006年9月,经过一年的建设,在东蠡湖中,取清淤之土,堆成“品”字型小岛,桥廊构通,植树莳花,重新恢复了“西施庄”旧观。

  岛上现建有陶朱公馆、春秋戏台、夷光(西施姓施,名夷光)茶室、繡楼、浪琴舫等古建筑,并有范蠡、西施隐逸蠡湖,造福于民的生平事迹介绍。

 

图1 

蠡湖中的小岛:西施庄

 

   范蠡功成身退,弃政从商,教民养鱼、制陶、经商,并三致千金散钱于民,被吴地人民称为“渔父”、“陶祖”、“商圣”和文财神,陶朱公馆里陈列他的生平和经商思想图文。


   西施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姿容绝色对水照镜时,群鱼都为她的美色惊讶,沉潜逃走,故有“沉鱼”之说。西施美丽如出水芙蓉,民间誉为“荷花女神”。


    范蠡经商致富,“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司马迁在“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中大加赞赏。

 

图2

蠡湖岸边建有去往西施庄的游船码头,游人乘船15分钟就可以从蠡湖岸边到达西施庄。

 

图3

登上西施庄

 

图4

 

西施庄

 

图5

西施庄 

 

图6

西施庄

 

图7

在西施庄,一边品茶,一边赏月,一边听锡剧,很过瘾的。

 

  锡剧俗称“滩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苏南、苏北地区,在浙江和上海的部分地区也有流布,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民国时期称“新戏”,抗战时期称“文戏”,解放前后叫“常锡文戏”,五十年代初称为常锡剧,锡剧是其简称。 

 

  锡剧音乐富有江南水乡民间音乐的特色,柔和抒情,清快悦耳,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这种板腔体式,可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近似朗诵),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 

 

  表演上,锡剧在发展到古装戏为主后,主要参照京剧的表演程式和艺术手段。部分剧团还聘请京剧和昆剧演员进行辅导,学习京、昆的舞蹈身段、形体动作,向载歌载舞、唱做念打方向发展,但一般仍以“唱”为重点。 

 

  锡剧的行当分工,对子戏阶段,男角称“上手”(或称“左口”),女角称“下手”(或称“右口”)。 


  小同场时期,角色增多,角色行当已由对子戏的“三小”发展为小生、老生、滑稽(丑)、老旦、花旦五行。

 

 

图8

无锡电视台的美女主持在西施庄客串主持。

 

 

图9

锡剧片段 

 

图10

锡剧表演中间,穿插具有江南特点的歌舞。

 

图11

 

五里清波范蠡湖  万顷缥缈西施踪     

前墅龙窑,中国陶都最后的明代古龙窑   

  据资料介绍,中国目前现存的还在烧制陶瓷品的明代古窑只有两座:一处是宜兴丁蜀镇的前墅古龙窑,另一处在广东佛山陶瓷重镇石湾的“南风古灶”。

  丁蜀镇前墅村的前墅古龙窑创建于明代,经过五六百年的风风雨雨,今天依然炉火不绝,是目前陶都宜兴惟一能继续使用的古龙窑,故有“活龙窑”之称,是展示陶都传统烧窑技艺的“活标本”。龙窑因形状像古人所说的长龙而得名。前墅龙窑利用自然山坡建造,用砖筑成山坡斜直焰式筒形的弯状隧道,由窑炉头、窑床、窑尾构成。

 

图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宜兴窑址:丁蜀镇前墅古龙窑。

 

 

图2

陶都丁蜀镇上古老的前墅村,安静、恬淡、古朴、安详,看上去与江南小镇没有太大的的区别。

 

 

图3

 与江南其他村落不同的是,村子里到处都可以看见陶罐紫砂成品,连前墅古龙窑附近的陶器仓库,都是那么个性,特别是极富艺术感的墙壁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

 

 

图4

前墅村的一角 

 

 

图5

前墅村一户民居和屋前堆放的釉面陶器。

 

 

图6

前墅古龙窑外面看上去很朴实,

就像一处依山而建的民宅,

青瓦灰墙下面就是500多年历史的前墅古龙窑。

 

 

图7

  进入古龙窑,首先看见古龙窑的底部,拱形的窑口和通风口。

  而窑身与地面夹角为32度,这种呈32度斜坡的龙窑,它的烧制原理是可以让火自下而上自然升温的,非常节能。窑尾还在烧着,窑头就可以出窑了,出空的窑位又放入新的泥坯,利用余热进行干燥加热。

 

图8

  古龙窑窑头北尾南,窑身从下到上长度有50多米。

  看上去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山坡上,所以前墅村的古窑又称为龙窑。

  窑身内壁以耐火砖砌成拱形,外壁由石块和太湖边上特有的白土构成,窑身左右设投柴孔42对,该洞是投放燃料和观察火焰温度的窗口。

 

图9

  古龙窑的燃料是松枝,古窑边上堆满了小山一样的松枝,空气中散发着诱人的松油味道。

  千百年来,龙窑烧成完全依靠松枝和竹枝作为燃料,这确保了陶器的品质和个性。

 

 

图10

  我去前墅龙窑的时候正赶上装窑,据同行的朋友介绍,目前利用大窑烧制的只是些工厂的大型紫砂器皿,如花盆、水缸等,一般每周四烧炉,烧制大约要48小时,还要24小时的自然冷却。而小件的紫砂壶现在都是电加热的小窑,一次烧制的少的几只,多的上百只。

  烧成温度在1150摄氏度左右。西侧设装窑用的壶口5个,是窑工进出取放陶制品的通道,窑身上方建有窑棚,花岗石柱,上覆以木质梁架及小板瓦。

 

图11

古龙窑的龙头部分

 

 

图12

通风口和阻风石,火的大小是由小孔通过的空气量的多少来控制的。

 

图13

 等待烧制的陶土物品

 

 

图14

 等待烧制的陶土物品

 

 

图15

 手工制作陶器的工人

 

 

图16

 古窑附近的仓库有些荒凉

 

 

图17

工人们用手推车将待烧的东西拉到古龙窑,

我在这里拍摄了1个多小时,这两个师傅就没得空儿闲着。

 

 

图18

 工人再把它们搬入古龙窑内,码放整齐,等待烧制。

 

 

图19

古窑仓库一角 

 

 

图20

 这次到古龙窑没有赶上烧窑和开窑,

有些遗憾,下次到丁蜀的时候再过来看看。

 

 

图21

 天色将晚,我们准备离开丁蜀镇前墅村,前墅古龙窑。

 

图22

 

  前墅龙窑薪火不熄,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也引起宜兴市文物部门关注。1970年古龙窑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宜兴市文物部门为使这座全国罕见、尚在生产的古龙窑保持它特有的古风古貌,准备拨专款进一步进行修缮。大家正做着种种努力让龙窑的生命继续延长。

 

拍摄时间:2008年12月13日,拍摄地点:宜兴市丁蜀镇前墅村,拍摄设备:尼康D200.    


紫砂(壶)湖和黄龙山    

图1

 

黄龙山,位于宜兴丁蜀镇,

说山有些夸张,

实际上就是一个挺大的土丘。

我国大部分紫砂壶的原料

都来源于这个貌不惊人的小山。

 

 

  在中国,提起紫砂壶,大家都知道她主要产于宜兴,再多知道一点的还能说出丁蜀镇,但制作宜兴紫砂壶的原料来自那里?知道的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中国陶都宜兴丁蜀镇上的人们都称这里叫“丁山”,而这里最出名的能被称作山的只有青龙山和黄龙山.这青龙山和黄龙山紧挨着,都是矿山,不同的是青龙山出产水泥,黄龙山则盛产国人耳熟能祥的紫砂壶的原料陶土,毫不夸张地说制作宜兴紫砂壶的绝大部分的原料都出于黄龙山。 

    制作宜兴紫砂茶具所用的泥原料,有紫泥、绿泥、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而泥料必须产于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的黄石岩层之下。

  黄龙山地区开采出的紫砂矿俗称“陶土”,含紫砂泥和其他矿物质。紫砂泥是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一般大于8%)的特种黏土,色以赤褐为主,质地较坚硬,虽只占陶土的3%左右,却是其精华.陶土的紫砂泥含量越高,价值越大,都用于烧制紫砂工艺品;含量少或不含的,则用于生产花盆、瓷砖等一般的陶土制品。

  由于泥料有其固有的、极为合理的化学成份、矿物构成和工艺性能,只需将矿物风化、粉碎、捶炼,就能成为制作砂壶的熟泥,这是制陶业上仅有的一种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据当地人讲,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泥料,但“纯度”差了很多。

  据丁蜀镇谙熟紫砂工艺的老人讲,从明清到民国,紫砂泥开采和加工,以私人“塘户”为主,坑道暗掘就象小煤窑一样,向下延伸,而开采的石料大多靠人工肩挑或小推车运输。开采商再将矿土卖给“磨坊”人家,加工成生泥,供制壶人家使用。由于宜兴丁蜀镇黄龙山的紫砂矿土,呈结晶状,具有较高的强度、抗热震性和透气性。良好的结合性和稳定的可塑性,因此紫砂大师赋予了紫砂茗壶手工成型、拍、压、塑、镂、刻等多种工艺手法,巧夺天工,创作出一件件精美绝伦、价值连城的紫砂惊世之作。

 

  我是2008年12月13日到的黄龙山,之前曾经去过丁蜀镇,据镇上的朋友讲,黄龙山是作紫砂壶原料的产地,那里还有紫砂开采的窑口,可以看见一些原汁原味的东西,于是我就跟着他去了黄龙山。

  眼前的黄龙山根本就没有了山的概念了,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坑,地下水涌了出来,形成了很多水泡子,这些水泡子最后连成了现在的湖泊。

   

 

图2

 黄龙山,

就是一个巨大的紫砂开采场。

地下断层里蕴藏的紫砂,

紫砂挖掘后地下冒水形成的湖---紫砂(壶)湖。

 

 

图3

 山上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开采后留下的坑,

坑挖得深了,

地下水就冒出来,形成了水坑,水坑多了就形成了湖。

 

 

图4

 山体的断面随处可见挖掘的痕迹。

 

 

图5

 黄龙山中间是个湖,

我叫它“黄龙山天池”,

估摸着有5000-6000平米,

湖的那边山坡上都已经被开采了,

湖的这边还有一小片堆满乱石的山岗。

 

 

图6

 以前黄龙山,

就是山,没有水,

紫砂开采的多了,

留下大大小小的坑,

坑里冒出了地下水,

水大了就淹没了这些坑,

时间长了就形成了

眼前这个靠冒出的地下水形成的

黄龙山天池紫砂湖(呵呵,这是穿山甲命名的),

面积大约5000多平方米,

深度有20多米,

由于都是地下水,

湖水呈现出非常漂亮的色彩,

清澈见底,

我观察了许久,

没有见到活物儿,

可能湖中没有生命了,

但在我离开时,还是见到了两个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

 

 

图7

紫砂湖的四周

基本都被开采了,

这是湖的东南边被开采的山体,

离这里不远的山坡下面就是丁蜀镇著名的紫砂路和繁华的商业街。 

 

 

图8

我在这里

没有见到轰鸣的机器,

所有的开采都是纯手工作业,

工具是

铁锨和丁字镐,一副扁担和两个竹篓。

 看见几个挖掘紫砂的人,

据他们说,这里政府禁止开采,

他们只能偷偷摸摸化整为零的游击零星作业。

 

 

图9

紫砂湖边挥汗如雨的淘砂人,

他们都是打工的,

受老板控制,

干上一天也就是50元钱,

他们说,这活儿实在太苦了,如果有的干,不会到这里淘砂 

 

 

图10

黄龙山紫砂挖掘现场的情况 

 

 

图11

这个深坑里的紫砂石清晰可见,

但没有人开采,据说是冒水了,

用不了多久,这里就将形成新的紫砂湖泊。 

 

 

图12

 湖边上这些巨石

都是从山体里挖掘出来的,被整齐地码放在这里。

 

图13

 据说,

黄龙山紫砂挖掘也是划地为界的,

有几个老板控制。

这是我碰到的一个紫砂挖掘现场,

为了找到紫砂断层,

农民们要把挖下来的土用扁担运到地面,直到挖到紫砂层,工人们非常辛苦。

 

 

图14

 这是刚刚挖掘出来的紫砂石,

据说要放置3-4年风化后才能制作紫砂壶。

 

 

图15

这些紫砂原料要经过筛选,

才能装入编织袋出售,

大概一袋紫砂原料能卖到80元。 

 

 

图16

 这是黄龙山著名的4号坑口,

据说4号坑深度有100多米,

现在里面还有传送带,

由于安全问题,现在4号坑口封闭了。

 

 

图17

 与黄龙山的邂逅,

心情有些沉重,

除了开采的场面,

我努力寻找

一些我更喜欢的小景,

尽管很难,

还是发现了这样一个镜头:

黄龙山石旁一颗顽强生长的小树!

 

 

图18

 这些散落在地上的编织袋,

是用来装紫砂土的,

装满后运走,一般都是用作出售,

一袋80元,这一地的袋子也有百十条了,都装满了也有8000多大洋了。

 

 

图19

这是进入黄龙山时看见的石碑,

到黄龙山开采的人

并没有意识到这里的危险,

这些可怜的农民在每天50元钱的驱动下,

在深坑和洞内,挥汗如雨,进行着危险的作业。

 

图20

 说实话,

在黄龙山拍片

还是充满危险的,

山体是松软的,

地面有很长的裂缝,

看似坚硬的山石,

实际上是风化的紫砂泥

所以在这里呆上个把小时我决定离开,

这是离开黄龙山时拍摄的黄龙山的全景照片。

紫砂矿、紫砂石、紫砂湖、山坡上零星的树木和枯草、还有那朴实的淘砂人......

 

 

这是一次难得摄影活动,我,

第一次知道了紫砂壶原料的产地是黄龙山,

第一次见到不靠大型机器挖掘,

只靠手工开采而形成的紫砂(壶)湖泊,

第一次见到堆积如山的紫泥

和刚刚从山体断层挖出的湿漉漉的紫色的紫砂石,

第一次见到了黄龙山紫砂开采现场的手刨肩扛的农民。

......

这就是我见到的真实的黄龙山,

和黄龙山紫砂湖。

......

黄龙山越来越小,紫砂(壶)湖越来越大,

紫砂矿产越用越少,宜兴紫砂壶越来越值钱!

 

 

 

【背景资料1】(来自网上)

江苏宜兴:保护黄龙山紫砂陶土

(时间:2004-11-21 12:24:09 )

 为切实保护珍贵的紫砂陶土资源,市政府近日专门发出通知,决定从11月4日起,在丁蜀镇黄龙山紫砂陶土资源保护区内,全面控制各类建设。

 通知明确规定,控制区为紫砂陶土资源保护区内东至万利陶瓷原料厂西围墙、南至山前路、西至黄龙路,北至规划建设中的东坡路,共约10万平方米。在该区城内采取四条控制措施:一是市国土部门原则上不再新批各类建设用地,市规划部门不再新批各类建设项目。二是区域内目前征而未建、批而未建的用地,
必须停止一切建设活动,已建项目只拆不建,禁止任何形式的改、扩建行为。三是原则上禁止永久性市政管线或其他市政设施穿越该区域地下,确需穿越的,必须报经市政府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四是在控制区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实施开坑、挖塘、填土及堆放建筑材料等破坏性行为。今后,市各有关职能部门将加
强对该区域控制建设情况的监察、检察,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

 

【背景资料2】(来自网上)

  宜兴市黄龙山紫砂矿的紫砂泥蕴藏在岩石和普通陶土的夹层中,是制作紫砂陶首选矿产原料。江苏省地质一队经过野外勘查施工,在黄龙山矿区地下108-121米左右处发现有4层紫砂泥矿稳定分布,提交经济资源量甲泥矿600万吨,紫砂泥矿20万吨。 

 

 

 

拍摄时间:2008年12月13日,拍摄地点: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拍摄设备:尼康D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