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马文化线上文学城二:2010年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部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26:33

2010年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部分)

第一章    声现象

知识梳理: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已发出的声音还会继续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合1224 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 m/s

4.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5.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6.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7.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 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

8.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9.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10.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11.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 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 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 dB

12.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13.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二章    光现象

知识梳理:

1.光源:

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1)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实例及应用

①激光准直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图2l所示: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3)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 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3.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人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①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②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4)面镜

①平面镜:

成像特点:   

1.像、物大小相等   2.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作用: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②球面镜:

凹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4.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人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入射角=0o。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5.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3)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知识梳理:

1.透镜

(1)名词。

①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②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③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变.

④焦点(F):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⑤焦距f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3)凸透镜又名会聚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4)凹透镜又名发散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分大小,实倒虚正,具体见下表: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①u=f是成实像和虚像,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②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③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④成实像时:

   

⑤成虚像时:

  

3.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4.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口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第四章    物态变化

知识梳理:

1.温度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较热时我们说它温度较高;物体较冷时我们说它温度较低,但往往人的感觉并不可靠。

2.摄氏温度    

温度的常用单位,符号℃,读作“摄氏度”。

(1)0℃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2)100℃的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3)1℃的规定:把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为1℃.

3.温度计

(1)工作原理: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2)种类

①按用途分:实验室用温度计、医用温度计、寒暑表。

②按测温物质分: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

(3)使用方法   

①选: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取适当量程的温度计。

②放: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③等:温度计在被测液体中,稳定以后再读数。

④读: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相平。

⑤记:准确记录数据和单位。

4.物态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5.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需要吸收热量。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要放出热量。

(2)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

非晶体

物质举例

海波、冰、食盐、水晶、明矾、萘、各种金属

松香、玻璃、蜂蜡、沥青

熔点和凝固点

熔化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凝固过程

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吸收热量

凝固条件

温度到达凝固点,继续吸热

放出热量

图像

(3)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它的凝固点是相同的,不同晶体熔点(凝固点)不同。晶体中如果有杂质也会使它的熔点(凝固点)降低。例如冬天下雪后,在大桥桥面上的雪上洒些盐,盐可以使雪水的凝固点降低,防止桥面结冰,保证行车安全。

(4)熔点和凝固点也是固态、液态、同液共存时的温度。

6.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1)蒸发

①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蒸发,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③制冷作用: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的物体(或自身)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的物体和自身温度降低。

(2)沸腾

①特点:沸腾是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

③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3)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7.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1)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①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②压缩体积:在一定条件下,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2)液化现象是热气体遇冷形成的。例如烧水做饭时会看到盖子上方冒出大量“白气”,有人误认为这是水蒸气,其实水蒸气和空气一样,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无色透明气体,我们看到的“白气”是热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

8.升华

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是吸热过程.

常见的升华现象:①冬天,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冰冻的衣服也会干;②固态碘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汽;③放在衣服里的樟脑球不见了;④用久的灯泡的灯丝变细了。

9.凝华

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是放热过程。

常见的凝华现象:①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的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②冰花的形成。

10.水的各种形态

名称

状态

形成过程

液态

液化  熔化

液态

液化

液态

液化

固态

凝固

固态

凝华

固态

凝华  凝固

固态

凝华  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