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组合hkt:散落江南乡间的文化符号图 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05:11
   散落江南乡间的文化符号图 3     

木渎古镇:江南园林之都  

 

图1

 

  木渎镇属于苏州市,与苏州古城一样也有2500年的历史。

  为什么叫“木渎镇”?

  相传吴越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取悦美女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馆娃宫,调运大批木材在此,,“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便由此得名。

  自古以来,木渎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自北宋至清末,共出进士 25 人,举人 30 余人,其中状元 2 名,榜眼 1 名。著名人物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清代著名诗人、诗选家沈德潜,清末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以及近现代的刺绣皇后沈寿、台湾政要严家淦等等。
  乾隆的宫廷画师徐扬绘有一幅反映当时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长卷《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全长 1225 厘米,其中一半篇幅画了木渎,木渎当年之繁华可见一斑。清代乾隆南巡六下江南,六次驻跸木渎,与他的老师沈德潜吟诗唱和,与他的好友徐士元茶棋相娱,留下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传说。镇上古宅庭院深深,小桥流水悠悠,其中胥江为伍子胥所建,乃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香溪因西施在此洗妆满河生香而名,木渎的每一条河,每一座桥都有一个古老美丽的传说,具有极高的观赏和休憩价值。
  木渎四周群山拱峙,又毗邻太湖,既得真山真水之趣,又具小桥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园林、名人故居等众多的人文古迹,因而,木渎景区名列太湖风景区十三个景区之首。

  作为中国唯一的园林古镇,木渎在明清时有私家园林 30 多处,迄今仍保留了 10 余处。其中,严家花园乃乾隆的老师、中国最长寿的诗人沈德潜故居,后归木渎首富严国馨,园中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处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约,显示了营造者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梁思成等人数次考察此园,倍加推崇,称其为苏州当地园林之“翘楚”。

  我在木渎没有购买门票,也没有进收费的景点,只是沿着中市街和香溪随便走走,初春的天气,徜徉在小河边,感觉还是很惬意的。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拍摄时间:2009年2月28日

拍摄地点:苏州市木渎镇

拍摄设备:尼康D200,尼康AFS17-55/2.8G镜头      锦溪:“睡梦中的少女”

 

图1

锦溪

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

二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蕴积所调集凸现的水乡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

 

 

  《散落江南乡间的文化符号》这个专辑,5个多月的时间沥沥拉拉的也搞到了30多集,无锡大部分古镇也转的差不多了,于是开始盘算着向周边扩散,苏州离着很近,又古迹众多,所以到江南的第二个阶段就选在了古城苏州及其附近古镇。 光福古镇(香雪海)、木渎镇都去了,今天我们要去锦溪和沙溪古镇。

  这里为什么叫“锦溪”?

  锦溪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矾清湖、白莲湖,“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陈湖玉浪平”。故锦溪历来有“金波玉浪”之称。史书上写着,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病殁水葬于此,为怀念陈妃,孝宗在五保湖畔钦旨建庙,为陈妃诵经护坟,锦溪亦因此被宋朝皇帝御旨改名陈墓长达880年。1993年,恢复锦溪古名。“锦溪”一名的由来是:古镇原有一溪,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烂若锦带,所以得名。

  而锦溪和“睡梦中的少女”是怎么回事?

  1976年8月,中国刚刚经历了唐山大地震,一位住烦了喧嚣的城市、历尽岁月风霜、十分怀恋湘西风情的老人,从北京来到了锦溪,来到了他儿媳的娘家,在锦溪老人家找到了一片心中的绿洲,把锦溪的水乡之美,比作“睡梦中的少女”。 他就是上世纪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沈从文先生。于是,“睡梦中的少女”便很快成了锦溪的“芳名”。沈从文在锦溪生活了7、8天,据说,一天沈先生问夫人:“锦溪既无山,何来溪?”而身为“吴中才女”的张夫人巧妙地答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锦溪虽无山,却承淀山湖一脉,有溪自清;虽无龙,却沾帝气,神而形之。锦锦溪既灵又秀”沈先生会心的笑了。

  除了沈从文把锦溪誉为“睡梦中的少女”,冯英子则称锦溪“淡抹浓妆总相宜”,已故大师刘海粟赞誉锦溪是“江南之最”。

图2

 

 

图3

 

 

图4

  锦溪,因溪得名,湖荡密布,古桥联袂。有着“36顶桥,72只窑”美丽传说的古镇,桥梁密度,举世罕见,不足1平方公里的老镇区就有古桥36座,而且大多数古桥保存完好,桥柱、楹联、碑刻保存俱全,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我在锦溪拍摄的几乎每张照片里都有桥。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睡梦”中的“少女”淳朴、宁静、清雅、含蓄、迷人,她那优美的睡姿和芬芳的气息让人痴迷,让人陶醉!

 

  有人说,锦溪小镇的美景有种暧昧的美感,可我一路走下来体会并不十分深刻,也许是与她厮守的时间太少,也许是自身的文化太肤浅,所以在离开锦溪前我收住了脚步,凝望着这个有着美妙名字的江南小镇,我真的不得不叹服当年沈老先生的意境了。

 

 

拍摄时间:2009年3月7日,

拍摄地点:江苏省昆山市锦溪古镇

拍摄设备:尼康D200,尼康AFS17-55/2.8G镜头      

沙溪:可与周庄比美的水乡   

 

图1

 

   在昆山参观了被誉为“睡梦中的少女”的锦溪水乡,就想着去与锦溪一字之差的沙溪水乡,想着是系列水乡,一起都看了,没想到两个水乡还是相隔有点距离的,一个在昆山,一个在太仓,好在有高速公路,30分钟也就到了沙溪镇。

  沙溪,成镇于宋、元时,至明清时代已是商市繁华,人文荟萃,成为太仓一大镇。而到了民国年间,更是成了巨镇,俗称“东南十八乡,沙溪第一乡”。

  今天的沙溪小镇,小桥流水,枕河人家,街巷深处,古韵犹存,别致的临水建筑,古朴雄浑的石桥和古宅密集的老街构成了沙溪文化遗存的三大特色。

  沙溪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史学家桑悦,古琴家徐上瀛,星象学家龚树模,儿童文学家龚树葵,都出自沙溪。

  不知是沙溪离水乡周庄很近,还是景观与周庄相似,很多人在看完沙溪水乡的老街深巷、临水建筑,石桥民宅的水乡风貌之后,都称沙溪为“第二周庄”。我也有同感,而且感觉沙溪有些地方比周庄还强,比如沙溪游人比周庄少多了,街风街貌更古朴更自然,即使到了周末这里也很安静,最后要告诉大家的是沙溪至今还是不要门票的,免费参观。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拍摄时间:2009年3月7日,

拍摄地点:江苏省太仓市沙溪古镇

拍摄设备:尼康D200,尼康AFS17-55/2.8G镜头        

木渎古镇上的面塑老艺人   

 

图1

 

  我在北京的庙会上看见过面塑绝活,这次在木渎古街上又巧遇江南面塑老艺人,现场表演面塑技艺,完整地欣赏了一组大话西游的人物面塑,很过瘾。

 

  面塑,又叫“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式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拍摄时间:2009年2月28日

拍摄地点:苏州市木渎镇

拍摄设备:尼康D200,尼康AFS17-55/2.8G镜头       

沙家浜,找寻曾经的记忆

 

图1

 

  四十多年前,在中国,在我生活的东北小城,八个样板戏、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宣传队,革命委员会,XXX红色司令部......对我这个当时还是个小学生来说,满脑子都是这些红的发紫的东西,虽然太深的道理当时并不知道,但那些年眼前发生地事情和触目惊心的场面,还是深深地烙刻在童年的记忆中。

  那时没有什么精神产品让人们消费,天天就是八个样板戏,舞台上演出的、匣子里广播的,统统都是什么“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海港”、“红色娘子军”、《杜鹃山》、《龙江颂》,《白毛女》、》、《奇袭白虎团》......,看得多了,就记住了很多情节和唱段,那个年代的人大多数今天还能哼上几段。

  沙家浜是八个样板戏里相对熟悉的,什么春来茶馆、芦苇荡、阿庆嫂、沙奶奶、郭建光、刁德一、胡传奎、十八棵青松......,至今还记忆犹新。

......

  “烈日喷炎晒不死,严寒冰雪郁郁葱葱。那青松逢灾受难,经磨历劫,伤痕累累,瘢迹重重,更显得枝如铁,干如铜,蓬勃旺盛,倔强峥嵘。崇高品德人称颂,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棵青松!”这段唱腔尤其记忆深刻。

......

  到江南之后,和一些驴友侃天时知道了沙家浜就在我生活的城市不远,是常熟的一个小镇,距离无锡也就是60多公里,而且走高速和国道,不用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从那天开始,心里就盘算着找个机会要去一趟沙家浜,想去看看40多年前的记忆中的沙家浜和现在沙家浜的模样儿。

  清明过后,应常熟好友的邀请,我来到了向往(应该说敬仰)已久的红色土地沙家浜。

  关于“浜”,我查了一下汉语词典,就是“小河沟”的意思,大多指的是地名,我曾经发过一篇博文《烧香浜·横山草堂》,文中的烧香浜就是无锡雪浪镇上的一个村子地名,所以南方人用“浜”来命名靠近一片水的地方有港、塘、泾、河、浦和湾等。对北方人来讲,我理解“浜”就是“泡子”,是一些不规则的水洼。上海人说“敲浜”就是把一滩水洼的水用工具排出去,将水洼里的鱼虾捉尽而已。

  沙家浜现在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之一,占地1000多亩,已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区、水生植物观赏区、红石民俗文化村、芦苇水陆迷宫、美食购物区等功能区域和竹林幽径、阡陌苇香、柳堤闻浪、隐湖问渔、双莲水暖等一批景点,门票收费60元/人。

 

 

 

图2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建筑面积1860平方米,陈列了400多幅沙家浜革命斗争历史照片和60多件革命文物以及200多幅常熟市双拥成果照片。同时还采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景箱、场景复原、花岗岩浮雕等多种手段布展,使展览动静结合、平面立体结合、艺术和科学结合,增强了教育效果。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和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是分开的,参观博物馆是免费的,进入景区就要收费了。

 

 

 

图3

 博物馆里情景再现场面,非常逼真。

 

 

图4

 

  英雄人物郭建光,在《沙家浜》中是新四军某部连指导员,大名鼎鼎,妇孺皆知,是我当时最佩服的英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以为郭建光的原型是一个人,到这里看了展览,我才知道郭建光是由三个人提炼综合出的理想人物。郭建光的原型,照片从左至右为:郭曦晨、李建模和夏光。

 

 

 

图5

 

   阿庆嫂,中国共产党党员,党的秘密工作者。美丽贤惠,精明能干,她的原型就是图中这位普通的妇女,名字叫“范慧琴”,1910年生,2003年97岁时去世。范慧琴1939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共产党,同年12月当选县妇协执行委员。

 

 

 

图6

 

  胡传奎,伪忠义救国军司令,胡司令的原型眉清目秀,还有几分机智,并不象京戏沙家浜中的那个大腹便便、肥头大耳、头脑简单的草包司令,他的真名字叫“胡肇汉” 

  现实生活中的胡肇汉阴险、狡猾、凶残,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据不完全统计,胡肇汉曾以各种残酷的手段,杀害我党军政人员53人、无辜平民156人。1950年11月28日上午,江苏省苏州地区举行了公审反革命分子胡肇汉大会,在人们愤怒的声讨声中,胡肇汉因罪大恶极,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图7

 

  水生植物观赏区,水榭、栈桥把游客引向水生植物丛中而流连忘返。

  碧波之上,万绿丛中,垂钓俱乐部“双莲轩”和300米的垂钓岸线静卧其间,远是芦苇,近是粉莲,怡然品茗,悠然垂钓,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图8

 

 

 

图9

 

  2004年底,为了配合30集电视连续剧《沙家浜》的拍摄,有关单位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了沙家浜水乡影视基地。

  恢复了沙家浜老街、刁宅大院、春来茶馆、江南小渔村等一批红色遗迹,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的承载能力,增强红色景点的可看性和教育性。

  如今,原汁原味的沙家浜老街已建好投入使用。同时,还被多家影视剧组确定为拍摄基地,其中有已拍摄完成的由陈道明和许晴主演的《沙家浜》、《金粉世家》的姐妹篇《金色年华》、数字电影《三言两拍》、《茉莉花》、《谭震林》、《陆小凤》、《精武飞鸿》、《大明王朝》等。日后还将有《中国酒王》、《放飞的青春》、《少年沙家浜》等多部影视剧陆续开拍。

  下面就是在沙家浜老街上拍摄的画面。

 

 

图10

 

  游览沙家浜,自然一定要去“春来茶馆”,喝一杯地道的水乡香茶。围坐大红八仙桌,透过敞开的店门和花格木窗,湖光水色尽收眼底。店堂内身着蓝白相间印花偏襟小褂、腰间围着小兜的姑娘,手持白毛巾,操一口甜美、委婉的苏南方言,热情招待四方来宾,俨然美丽、智慧、善良的阿庆嫂模样。 

 

 

 

图11

 

  在“春来茶馆”坐落其间,“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倚窗落座,边品茗边欣赏戏台上表演的京剧《沙家浜》片段和舞龙、舞狮等民俗风情表演,另有一番情趣。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沙家浜老街古戏台上,正在上演现代京剧《沙家浜》片段,这是郭建光在演唱。演员都是当地的乡亲们,虽说业余,但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观众就是游客,不花1分钱,在沙家浜听《沙家浜》还是很有意思滴。 

 

 

图23

沙奶奶和郭建光 

 

 

图24

 阿庆嫂,哈哈,生活好了,有点发福了不是?

 

 

图25

 

 

 

图26

 

  沙家浜纵横交错的河港和茂密的芦苇,构成辽阔、狭长、幽深、曲折等多种形态的水面或陆上芦苇空间,形成一个个迷宫,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追寻野趣和体验新四军辗战芦苇荡情景的场所,漫步、泛舟其间,鸟儿婉啼,凉风习习,苇香扑鼻,野趣横生。 

 

 

图27

 

 

 

图28

 

 

 

图29

 

 

 

图30

 

  时值中午,我们准备离开沙家浜,天空飘起了细雨,老街大戏台上现代京剧《沙家浜》进入了尾声,我耳畔又响起了沙家浜结尾时的旁白:

  “沙家浜镇的人民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清除敌伪,重见光明。军民们兴高采烈,欢庆胜利,脸上浮起胜利的喜悦,内心迸发出对毛主席、中国共产党的无限热爱。......一面火红的战旗沐浴着金色的霞光,迎风招展,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旗帜,这是人们战争的胜利旗帜。红旗下,浩浩荡荡的革命队伍迎着火红的朝阳,沿着武装斗争的道路,前进!前进!” 

 

 

拍摄时间:2009年4月19日

拍摄地点:常熟市沙家浜

拍摄设备:尼康D200,尼康AFS17-55/2.8G镜头,佳能G7.      太湖岛屿上的古村落:堂里

 

图1

  西山岛,是太湖中的一个岛屿,行政地名以前叫“西山镇”,现在叫“金庭镇”,属于苏州市管辖,西山岛是我国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岛屿,西山洞庭还是我国十大名茶的“碧螺春”茶叶的正宗产地。

 

 

  4月中旬的时候,我曾经在平凡MM的帮助下,乘小船登上了太湖中的小岛“贡山岛”,晓得了贡山岛上最著名的就是“贡山茶”。分手的时候,船老大就邀请我们下次再乘船去太湖中更远一点的岛屿“东山”和“西山”岛,船老大说,去东山和西山要在太湖中航行单程要4个小时,说实话,当时有些肝儿颤。尽管如此,心里盘算着如果能乘船把太湖中的几个著名的岛屿来个系列游也是不错的创意哈!

  回来后我向当地朋友打听了东山和西山的情况,得知,东山和西山两个岛离着不远,并有著名的太湖大桥连接,开车可以直接上岛。如果驾车从无锡出发,可以经过苏州到达东山和西山岛,距离只有75公里,一个小时就可以上岛了。还有就是贡山岛产贡山茶,西山岛产碧螺春,似乎太湖中的岛屿都与茶有着必然的联系。

  4月26日,是个晴朗的周末,我决定先自驾车去苏州太湖中的岛屿“东山”和“西山”看看,以后天热了再乘船去。

 

 

 

图2

  车过木渎镇和光福镇的路口,再往前走不多远,就到了太湖边上,远处就是西山岛,中国内湖第一长桥——太湖大桥,宛如长虹卧波把她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连在一起。

 

 

图3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岛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是靠水产养殖来维持生活,图中的养殖场在岛上随处可见。

 

 

图4

 

  太湖辽阔,碧水荡漾,烟波浩渺。洞庭山位于太湖之滨,东山是犹如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西山是相隔几公里、屹立湖中的岛屿,西山气候温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云雾弥漫,是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环境,加之采摘精细,做工考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品质特点,是碧螺春的原产地。

  相传,洞庭东山的碧螺春峰,石壁长出几株野茶。当地的老百姓每年茶季持筐采摘,以作自饮。有一年,茶树长得特别茂盛,人们争相采摘,竹筐装不下,只好放在怀中,茶受到怀中热气熏蒸,奇异香气忽发,采茶人惊呼:“吓煞人香”,此茶由此得名。有一次,清朝康熙皇帝游览太湖,巡抚宋公进“吓煞人香”茶,康熙品尝后觉香味俱佳,但觉名称不雅,遂题名“碧螺春”。

  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冲泡后,味鲜生津,清香芬芳,汤绿水澈,叶底细匀嫩。尤其是高级碧螺春,可以先冲水后放茶,茶叶依然徐徐下沉,展叶放香,这是茶叶芽头壮实的表现,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碧螺春是“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指芽叶)三鲜(指色、香、味)自古少”。 

 

 

 

图5

堂里村,是西山岛金庭镇上的一个古村落,村上有很多老房子,著名的有“西山雕花楼”。堂里村的名字是因为古代民宅建筑中厅堂特别多而得名“堂里”。 这是村里一户村民开设的吃、住、娱乐一体的农家乐“堂里人家”。

 

 

图6

  堂里村最著名的是“西山雕花楼”,又叫“徐氏仁本堂”,是个不错的私人花园,以精美雕刻物件出名,是明清江南香山帮工艺的精典之作,被称作“江南第一古名宅”。只是50元的门票太贵了,绝大多数游客被挡在了门外。其实这个小园子收个10块8块足以了。 

 

 

图7

 雕花楼外边的古井“文革井”,不知道与文化大革命有没有关系?

 

 

 

图8 

五加皮树,有200多年的历史。

 

 

图9

  堂里村现在还有了一些年头不算长的房子,这扇墙就很有意思,多种不同厚度的石料、不同形状的石块和多种材质的材料组合而成,和嫩绿的爬藤绿植一起,看上去很有意思。

 

 

图10

嫩绿的新芽逆光下在粉墙黛瓦的衬托下,显出了很有活力的那种耀眼。

 

 

图11

  这是我在堂里村的最大收获,让我流连忘返的古宅。心远堂的介绍在媒体和网上都找不到文字,更不要提图片了,我进入宅子的时候正好遇见女主人,她和我讲述这座古宅的历史,之后我拍摄了很多心远堂的照片,图11-图22都是这座古宅“心远堂”的照片。

 

  这个园子名字叫“心远堂”,有230年历史。

  主人姓徐,据徐家的后代讲这套宅子还是皇上御赐的,现在徐家的后代还住在这里。

  这是朝西开的门楼,面积有20多平米,门和门廊上的雕刻保存尚好,门墩上的石雕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敲掉了,门厅四周墙上的雕刻有很多是彩色的,都十分精美。

  据女主人讲,这个宅子最大的亮点是厅堂里雕刻的全套“西厢记”彩色木雕图案,由于厅堂的钥匙被她儿子带走了,我很遗憾没有看见这些精美的雕刻作品。

  这套园子在堂里也能算得上是大户了,前些日子苏州电视台的来过,拍了一些东西,有关部门也来看过,据说修复这个古宅,大约要花上300-500万元,这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图12

 “心远堂”的内门厅

 

 

图13

 
               心远堂对面的建筑,心远堂的门外就是一条小溪流过,好像堂里村里共有两条溪水通过,把家家户户串联起来,因为溪水上覆盖石板,平时可以水上走人,下雨时石板下的小溪可以疏散积水或用以泄洪。

 

 

图14

 门上方精美的雕刻

 

 

图15

 

 

 

图16

 
               心远堂院子里别致的景观

 

 

图17

 这就是心远堂的精华所在:厅堂,柱墩和楠木的柱子保护尚好,石砖地面也算完好,“西厢记”的彩色雕刻就在厅堂的上方,由于没有钥匙我无法进去,只是从窗户上拍摄了一张照片。

 

 

图18


                心远堂大门外放在地上的石柱,上面雕刻的字清晰可辨。 

 

 

图19

 门口前面上的彩色石雕,很精美。

 

 

图20

门柱上的石雕 

 

 

图21

门墩上的雕刻 

 

 

图22

 心远堂的大门、门前的带有输水渠的街道和门对面的影壁。

 

 

图23


                堂里的老人,83岁老人,身体很好,还很健谈。 

 

 

图24

 

  堂里古村,有上百年的老房子和老街,也有新房子,是个新旧建筑混搭的村落,古老的街巷里见不到什么人,很安静,只有门前小溪里哗哗的流水声,整个村落恬淡而安详。

  从堂里出来,我又驱车去岛上另外一个古村落“明月湾”,想去感受一下2500年前吴王夫差和西施在此赏月的浪漫之地。

 

 

拍摄时间:2009年4月26日,

拍摄地点:苏州西山岛金庭镇堂里村

拍摄设备:尼康D200,尼康AFS17-55/ 2.8G镜头,佳能G7数码相机。      
太湖岛屿上的古村落:明月湾     

图1

“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唐·皮日休

图为太湖岛屿上的古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明月湾

 

 

  谷雨前,我乘小船去太湖贡山岛的时候,就听船老大念叨太湖中的东山和西山两个岛,说比贡山岛还要好很多,尤其是西山岛上面有很多古村和古迹。

  而到了东山和西山之后,我确实看见了路边立着不少古村的牌子,但我心里还是有数的。

  说实话,到西山岛我最想去的就是明月湾,不要说她是2500多年前的太湖岛屿上的古村落,就单听这动听美妙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就够我想半年的了。

  上午从堂里古村出来,我就那也不惦记了,头也不回的奔了明月湾。

  明月湾古村,位于西山南端石公山西两公里处,南濒太湖,背倚青山,地形宛如一钩明月,故称明月湾,简称明湾,她是吴县西山最古老的村落。

  明月湾,还有一个传说,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西施曾在此共赏明月,古村便由此得名。现在村后石排上仍保留着西施当年洗妆的画眉泉遗址。

  明月湾村旁山临湖,果树掩映,具有明清传统风格。众多古宅沿着古石板街排列,村内保存有春秋吴王西施望月台、画眉泉及古樟、古码头、古寺、古桥等。 

  在漫漫岁月中,明月湾村名依旧,村址依旧,村落的格局也未作多大变动,千年古村文化绵延不绝,是村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盛唐诗歌中的明月湾,有白居易的“掩映桔林千点火,泓澄潭水一盆油”、皮日休的“晓培桔栽去,暮作鱼梁还”、陆龟蒙的“择此二明月,洞庭看最奇”等等,诗人们对隐于湖山深处的明月湾印象深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浩翰的唐代诗歌中,所写村落指名道姓的并不多见,大加赞誉的不可多得,经诗人题咏赞美,越千年岁月延续至今,风光依旧的,更是难能可贵,这就是明月湾最为珍贵之处!

  天水相接,一碧万顷,是明月湾古村的最大特色,而环境是古村落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明月湾的周边环境,是山水相依,得湖山之胜。明代顾炎武指出,明月湾村落,皆得益于太湖山水,其环境大多美不胜收,非同寻常。历史名人王铚认为明月湾村落的环境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远胜于其它村落,简直是人间仙境。

 深藏不露,深得桃源意境使明月湾古村颇具禅宗思想。明代张怡、清代王维德一致认定,洞庭西山犹如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图2

刚进明月湾村口,

就碰上了一位美女,

她是个导游,在古村最有标志性的地方,她很配合的让我拍了照片。

 

 

图3

 明月湾村子里都是这样的石板小路,弯弯曲曲,通到每家每户。

 

 

图4

 明月湾村中的街道

 

  明湾村的街道纵横,形似棋盘,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的堪称江南一绝的花岗石板街贯穿其中。古村里现存的石板街总长达1140米,共用4560余块金山花岗条石铺成,居民称这条石板路为棋盘街,是明月古村的最大特色之一,街道下面是排水沟。

  民谣中有着“花墙头、百子格,门前门后砂条石,洞庭西山第一家"及“明湾石板街,雨后着绣鞋"的说法。明湾的石板街其实不只一条,在长街东西两旁巷道之中也都铺设了长一米多宽数十公分的花岗石板。雨中的石板街在雨水的浸染之下石色温润如新,雨天走在石板街上才真能领会它“雨后着绣鞋"的好处。 

 

 

 

图5

银杏树是村子里最常见的树,

粗大茂盛的银杏也有枝头弯曲到窗前的时候,透过阳光,婆娑的影子投到墙上很是好看。 

 

 

图6

 带有精美雕刻的门头

 

 

 

图7

古村里的小妞儿 

 

 

 

图8

这是在村里墙上看到的,不知道是广告,还是有其他意思。

 

 

 

图9

 

 

 

 

图10

 抬轿子以前只是从影视作品中看见过,

在明月湾我看见了实物,有木门,有平开窗,轿体彩色雕花,算得上是一件艺术品。

 

 

 

图11

 

 

 

 

图12

玻璃窗前就是阳光庭院,绿草茵茵,花香阵阵。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由于我们中午在姓吴的MM家开的“明月湾南太湖饭庄”吃的午饭,小吴妹妹除了为我们买了半价门票以外,还介绍她家尚未对外开放的古宅给我们拍照参观。这套古宅名字叫“凝德堂”,有300年历史,室内完全保持原样,没有动过的痕迹。图中显示的是雕花内门楼,堵米泉,手机:13812684749.

 

 

 

图17

 

  “凝德堂”的牌匾高悬在厅堂正中央的上方,条案上摆着毛泽东的画像。

   明月湾的古建筑,大多重建于明清鼎盛时间,近年来多有更新。原建筑以二层为多,普遍是二到三进,外貌古朴简洁,内部精细文雅。不滥施装修,大多只在梁架、门楼等关键处略加雕琢,作传神点睛之笔。充分显示出明月湾人崇尚简朴,又不失风雅的文化风尚。

 

 

 

 

图18

精美石刻门头,精美的石雕,

最令人称奇的是门头上那四个朱泥红色大字,

几百年了还是那么鲜艳,主人讲完全保持原来的样子,没有动过。

 

 

 

图19

过道和后面的院子 

 

 

 

图20

 300多年的木制楼梯,

保持成这样实属不易,现在楼上还有人家居住,

我登着楼梯向上走了一段,楼梯并没有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说明连接十分牢固。

 

 

 

图21

 厅堂地面一角放置的柱墩。

 

 

 

图22

 

  明湾的古码头是西山著名的“二个半码头"之一(另外二个是用里和堂里),长58米,宽4.6米,表面用256块金山花岗条石铺成,此码头始建于康熙年间,于乾隆二十一年又由里人集资修葺,在以往陆路交通不便时,码头具有相当重要的功能,但现今泥沙淤积,偶有渔船停靠,已不复往日风华。 
 

 

 

图23

河上明月桥,亦为清代花岗石筑成。 

 

 

 

图24

  明月湾村口沿河有古香樟一株,高25米,胸径2米,寿已1200年,仍十分茂盛。

 

 

 

图25

 

  村口除了有千年古樟,还有古码头,船只从这里可以向南进入太湖。高大的桅杆上三个褪色了的灯笼,上面写着:明月湾,人们老远就可以看见,晚上也许是亮着,是不是一个指引太湖上船只的小灯塔?

 

 

 

拍摄时间:2009年4月26日

拍摄地点:苏州西山岛金塘镇明月湾

拍摄设备:尼康D200,尼康AFS17-55/2.8G镜头,佳能G7数码相机。      

大山中的小村:岭下村      

图1

 宜兴,茗岭镇,岭下村,一个大山怀抱中的小村。

 

 

  宜兴,是江南一个不错的很有特点的小城,不光是有着美丽光环、身价不菲的丁蜀镇紫砂壶和众多的紫砂工艺大师,还有鲜为人知的高品质的宜兴红茶、青铜器和大竹海,最近又听到朋友讲起,在评选无锡最美的乡村时,又冒出个大山里的小村“岭下村”。

 

  这是个四面环山,在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交界的旮旯里的小村,在全村2000多户人口中竟然有8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250多人,百岁老人也还有两人健在,我这次专门看望了其中的一个百岁老人,102岁的卢土根老太太(另有专辑介绍)。

 

  崇山峻岭脚下涧水潺潺,人们绕泉而居,以流泉洗面,以清溪濯足,守着万顷修竹,在此繁衍生息了近两千年。

 

  岭下村除了有明末将领、兵部尚书卢象升等著名的历史人物外,大量的依水而建的明清时期的民居也很有特点。这些房屋大多背山而筑,高高低低,而且许多人家大门朝向不一。房子外是大大小小的水泥场,竹椅、小板凳三五张挨墙放着,厅堂里陈设着八仙桌、雕花条凳、长台,长台上有许多热水壶,有客人来时,在家里一定能喝上飘着茶香的绿茶,我们在93岁的老党员蒋才初家里就喝上了味道极佳的新绿茶。

 

  从试验山(以前称作黄塔顶)上俯瞰岭下村,村落恰似“锅底洼”。因为地形特殊,这个村至今只有一条“出路”。解放前,因为岭下村地理位置特殊,许多革命力量集结于此,村子成为宜兴南部山区的革命根据地,并被誉为山坳里的“小莫斯科”。据说,目前岭下村仍有6位于解放前加入党组织的老党员健在,我这次就拜访了一位1943年入党,今年93岁的老党员蒋才初(另有专辑介绍)。

 

  我这次到岭下村想着要到山上俯瞰岭下村,于是就爬了村头的“试验山”。据说,这山以前叫“黄塔顶”,海拔600多米,是江苏第二高峰,苏南第一高峰,属于天目山脉,有人称其为葡萄岭和茗岭。还是毛主席那个时代,大家都有种好毛竹建设祖国的高涨热情,到这里试验种植毛竹,到最后竟也在黄塔顶成功种植大片的竹子,最粗的竹子达到了小水桶那么粗,因此人们都称呼这里是“试验山”。试验山还是古代南京至杭州主要官道之一,有许多流传故事,特别是山上刘秀脚印的传说在当地家喻户晓,现山路石级基本完好,据说每到春天踏青者纷纷前来看竹、挖笋,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图2

 宜兴茗岭镇岭下村村口的牌楼

 

图3

试验山脚下的竹子,

一般几年就要砍伐一次,

村子里的竹子现在都是外面的公司上门收购,据说主要用以制作竹地板。 

 

 

图4

 试验山上绝大多数植被都是竹子,

这竹子遮天蔽日,徒步走在林间,一地浓荫。

 

 

图5

竹林间生长着野生草莓,

红红的,一簇簇的,

很好看,

我尝了一下,味道很纯的那种。

 

 

图6

 竹身上依附着爬藤,顽强的螺旋而上。

 

 

图7

 浓密的竹海中,竹叶逆光中透出嫩绿,煞是好看。

 

 

图8

 这节外生枝,却也枝繁叶茂。

 

 

图9

竹海中的洁白的山茶花,随着海拔的升高,越来越多。

 

 

图10

 山上的奇花异草,有很多没有见过,这让我不断地停住脚步。

 

 

 

图11

 登上试验山,站在江苏地界,向南望去,山脚下是浙江的小村落。

 

 

图12

山坳中的浙江村,单看建筑,好像比江苏这边要整齐富裕些。

 

 

图13

海拔600多米的时候,我登上一块巨石,向北,眺望岭下村。

 

 

图14

山谷中的民居看得很清楚。 

 

 

图15

 再往上走,竹林间的植被呈现出多样性,那星星点点的红,就是味道极佳的野草莓。

 

 

图16

 在试验山,有处常年不干涸的石坑叫作“潜泉水塘”,上山劳作的岭下人常在此歇息。宜兴《张渚镇志》记载,这与汉皇子刘秀有关。据老人讲,赶上干旱的时候,山下的水没有了,这里还是流水潺潺。

 

 

图17

下山途中,停住脚步,再看一下山坳中的小村。

 

 

图18 

  这是试验山脚下的唯一一家可以提供餐饮、住宿的农民自己开办的“试验山庄”,庄主名字叫朱洪明。

  这老朱可是上过报纸电视的名人,他因为常年开垦荒山,种植竹子而受到人民的尊敬。老朱率领家里人在五年时间里,投资1000多万元,在荒坡上种植毛竹85400棵,造林300亩,愣是把昔日因乱采乱伐造成的荒山矿井变成了竹林茂密、植被茂盛,生态良好的绿洲。 

  试验山庄,朱洪明,电话:0510-87346706,手机:13706154688.

 

 

图19

 人工种植的黑草

  在岭下村一定要品尝一下当地的美味佳肴,什么野葱炒鸡蛋、野猪炖栗子等,特别是黑米饭,除了好吃,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黑米饭也叫孝子饭,传说二百年前竹海的一家里,妈妈被抓进了监狱,儿子每天为妈妈准备吃的,而精心准备的白米饭都被看守们吃了,于是儿子想出一个办法,用附近山上的一种“黑草”把米浸泡成黑色再蒸熟,监狱看守们看见黑乎乎的米饭都没了食欲,于是妈妈就吃到了儿子亲手做的香喷喷的米饭了。图中显示的就是黑草,现在野生的黑草不多见,朱洪明就把黑草移植到山坡上,进行人工种植,黑草生长的很慢,象照片上的这些黑草都长了十几年了。

 

 

图20

 

 

  从试验山下来,在“试验山庄”品尝了纯正的野味,老朱自告奋勇担当我们的“导游”,驾车带我们到村里去拜访102岁的老人卢土根和1943年入党的93岁的老党员蒋才初。 

 

 

拍摄时间:2009年5月9日

拍摄地点:宜兴市茗岭镇岭下村

拍摄设备:尼康D200,尼康AFS17-55/2.8G镜头。       

岭下村里的百岁老人   

 

图1

卢土根,女,102岁,宜兴市茗岭村岭下村村民,

是全村2500多人口中两个百岁老人中的一位,本文的女主角。

 

 

  到宜兴茗岭镇岭下村除了攀登试验山,俯瞰山坳中小村,品尝山中野味,便是寻访岭下村的百岁老人。

  2005年8月的时候,我曾经到新疆和田地区的皮山、于田和墨玉县探访了5位百岁老人,其中于田县拉衣苏良种厂拉衣苏村,是全世界排名第2的长寿村,全村2400人,85岁以上的老人43人,100岁以上的13人,我见到的最大老人她叫克拜克罕,115岁;最帅的是104岁的主人,叫斯比拉洪,有8个儿子,30个孙子,身高1800毫米,身板硬朗,黑里透红的面庞,两眼炯炯有神。在讲述本文故事之前,先放几张我2005年拍摄的新疆百岁老人的照片。

 

图2

2005年我在新疆玉田县拍摄的104岁的老人,斯比拉洪,

他有8个儿子,30个孙子,身高1800毫米,身板硬朗,黑里透红的面庞,两眼炯炯有神。

 

 

图3

这位老太太是上面老人的妻子,两个老人都是104岁,是名副其实的双百家庭。

穿山甲摄于2005年,新疆玉田县。

 

 

图4

2005年我在新疆皮山县桑株乡14村第3村民小组看望百岁老人,

这个老太太当时110岁,她除了腿部有点问题,身体健康。

 

 

   4年过去了,今天我在岭下村要看望第六位百岁老人,心情还是有些激动。

  为了更好的了解岭下村的百岁老人的情况,我利用中午在试验山脚下的试验山庄午餐的时候,和山庄老板朱洪明聊起了百岁老人,老朱告诉我,目前岭下村有2000多口人,其中70岁以上的有30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15%;80岁以上的有100多人,占5%;90岁以上的有20多人,100岁以上目前还有2人,听了这一连串的数字,我很惊讶,虽然比不上世界第二长寿村新疆于田县拉衣苏良种厂拉衣苏村,但也这绝对算的上江南的长寿村了。 

  匆匆吃过午饭,我就提出了想去看望一位百岁老人,老朱爽快的答应了我,并亲自带路到村中的102岁的卢土根老人家看看。

   

 

图2

  先看看这个长寿村的环境。

宜兴市茗岭镇岭下村,四面环山,翠竹掩映,

这是我登上海拔600多米的试验山拍摄的画面,卢土根老人的家就在山下的村子中部。

 

 

图3

卢土根的家,

是一处两层的砖石结构的旧房子,

老太太一人住在一层,

一层有一间12平米的卧室,一间10平米的门厅,一间厨房和柴火间。

据说,老人平时由重孙子照顾。 

 

 

图4

 卢土根老人的家

 

 

图5

 我们进入卢土根家的时候,老人还在床上午睡,见到我们后,她从床上起来,与我们打着招呼,坐在床边有些紧张的说:“我身体不好了,岁数大了。”。室内光线很暗,不能使用闪光灯,我只能把相机ISO调到1600,一边和老人聊天,一边按动快门,拍了几张老人的照片。

 

 

图6

 老人虽然102岁了,但我感觉她身体还算健康,背不驮,腰不弯,听力、视力都没有问题。也许是南方女人的原因,老人衣服干净整齐,皮肤除了皱纹,显得比较清爽,不是很糙的那种。耳朵上的金耳环表明老人还是很讲究的。

 

 

图7

 这是百岁老人卢土根的床,硬板床,薄薄的褥子,被子也很薄,床上在明显的地方放着一个镜框,好像还是刚裱的。

 

 

图8

 细看一下,发现这是百岁老人卢土根在100岁大寿的时候,拍摄的五世同堂全家福,我数了一下好像有44人。

 

 

图9

在卢老太太卧室的外面是饭厅,家具很简单,一张方桌,几把椅子,一个边台,一个碗柜。

 

 

图10

 墙上这些饰物应该都是老人生日时晚辈送的,看得出晚辈对老人的良好祝福,家庭和谐是老人长寿的原因之一。

 

 

图11

 老人的灶间

 

 

图12

 从另一个角度看饭厅

 

 

图13

考虑不要过多打扰老人,在102岁的卢土根老人家我们只是待了20分钟,就离开这里,卢土根的健康和慈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临行前我们拉着老人的手,祝福老人身体健康,开心快乐,长寿无疆。

 

 

图14

从卢土根家出来,我们在村里随便走走,见到了很多上了岁数的老人,这位老妇人一手拎着水桶,一手拄着拐杖,步履艰难的一步一步挪动,我跟了一段路,原来她是从别处打水浇自家的菜地。 

 

 

图15

村子里老龄人最多的是村口的“老年人活动室”,大概有近30个老人聚在一起打麻将,屋里坐不下了,就在屋外的院子里,捉对厮杀,激战正酣,我能感到这些老人的幸福指数都是很高的。 

 

 

图16

 打扑克的岭下村的老人

 

 

图17

 

 

 

图18

 

  告别了百岁老人卢土根,离开幸福的老人村岭下村,就和我在4年前到新疆皮山县看望百岁老人一样,发自心底的敬佩,希望社会给与老人们更多的关心、关爱和关注,更多的帮助他们,也衷心地祝福老人们生活幸福,身体健康,长寿百岁。

 

 

拍摄时间:2009年5月9日

拍摄地点:宜兴市茗岭镇岭下村

拍摄设备:尼康D200,尼康AFS17-55/2.8G,室内ISO1600,手持拍摄。      
岭下村66年党龄的老党员:蒋才初      

图1

 

  前面博客里我说到了岭下村的试验山和102岁的百岁老人卢土根,也提到了岭下村还有几个解放前入党的老党员,其中我去拜访了1943年入党、有66年党龄的今年93岁的老人蒋才初。

  蒋才初老人的家在岭下村的中部,一个两层的建筑,房前是宽大的院子,一条小溪从院子边上流过,老人和子女们住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进门之后,我们和蒋才初老人围坐在八仙桌旁,老人点燃了一支烟,和我们聊起家常来。

  老人告诉我们,他是新四军到村子来的第二年,也就是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时候他负责接待新四军,他把新四军接到自己家里来,为新四军做饭、烧开水,每天都要为新四军准备洗澡的热水,像对亲人一样对待人民的军队,那时候蒋才初老人为新四军做了大量的后勤保障工作。

  解放后,蒋才初老人一直在岭下村务农,一干又是几十年,现在老人虽然93岁了,但身体很好,每天还要干些活儿,还要参加村里党员生活,据老人的孩子讲,老头儿现在还能拎着50多斤的东西走路呢。

  在现在商品经济时代,对于大山里的小村,象蒋才初这样有60年党龄的老党员,现在的生活情况究竟怎么样?这个是我关心的问题。

  老人的儿女告诉我们,老人一辈子务农,没有文化,每个月政府发给他一些生活费,加在一起大概200多元/月,一年总的可以有3000元,日子虽说可以过得去,但很多费用还是要靠儿女帮助解决。老人和他的儿女并没有抱怨什么,只是我们感觉,对于解放前入党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绝对是我党和国家的财富,应该得到国家政府更多的帮助和关心。

   

 

图2

 蒋才初老人有两样东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是眼神,第二是烟瘾。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老人牙没有了,耳朵有些背了,但那双眼睛很有光彩,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图3

 我们和蒋才初老人谈了半个小时,他手中的烟卷一直在燃烧,压根儿就没有停过,老人的烟瘾很大,但奇怪的是老人抽了一辈子烟,身体却倍儿棒,活到93岁了,没大毛病!

 

 

图4

 老人的表情很丰富,下面是我抓拍的一组片子。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这是临走前,我和蒋才初老人的合影,

我们衷心的祝福老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心情愉快,平安长寿! 

 

 

拍摄时间:2009年5月9日

拍摄地点:宜兴市茗岭镇岭下村

拍摄设备:尼康D200,尼康AFS17-55/2.8G,室内ISO1600,手持拍摄。       
高邮:江南古老的驿站      

图1

高邮,江苏扬州属下的县级市,

方圆800平方公里的美丽富饶的高邮湖,船只穿梭,运输繁忙,岸边停放着很多大大小小的船只。

 

 

  2008年在撰写【图说历史】专辑的时候,我去了离北京不远的“鸡鸣驿”,知道了与古老的鸡鸣驿一样,在我国南方也有一个水乡驿站“高邮”。 

  到江南工作以后,很快我就了解到,学校里有一个老师是高邮人,听她说,高邮除了是一个古老驿站外,还是我国双黄鸭蛋最重要的产地,而且她还告诉我去高邮可以全程陪同。呵呵,又有好吃的,又有好看的,还有扬州高邮美女相伴,真的让我有点期待了。

  2009年5月,我利用一个周末,在那位高邮老师的带领下,驾车直奔高邮。一路上多是高速,从无锡到高邮,220公里用了不到3个小时就顺利赶到了。

  高邮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在灭楚国后,随即在这人烟稀少的沼泽地上,“筑高台,置亭”,高邮由此而得名,后人又称秦邮,高邮是全国县市中唯一一座以“邮”字命名的城市。

  我去高邮之前,还是做了些功课,也听朋友介绍了高邮的情况,但我还是依据老套的原则“少而精”,只选择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邮最具代表性的景点“盂城驿”和南门大街、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高台建筑群“文游台”、素有“南方大雁塔”之称的镇国寺和方圆800平方公里的美丽富饶的高邮湖,最后到乡下养鸭基地和小麦基地郭集镇,拍摄南方小麦丰收的景象。

 

 

 

图2

  文游台,位于高邮市的东北角,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是建筑于土山顶上的高台建筑群,因苏轼、孙觉、秦观、王巩等文人汇集于此而得名。这是园中的秦观雕像。

  图2-图5都是用俄产PC35/2.8移轴镜头拍摄的,图像取景时都做了移轴调整,减少了透视上的变形。这只当初购来用于拍摄建筑的手动头,用来拍摄风景也很好玩。

 

 

图3

 文游台,

尼康D200,俄产PC35/2.8移轴镜头拍摄。

 

 

图4

 文游台

尼康D200,俄产PC35/2.8移轴镜头拍摄。

 

 

图5

 高邮还有汪曾祺。这是在文游台里开设的汪曾祺纪念馆一角。

尼康D200,俄产PC35/2.8移轴镜头拍摄。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图6

南门大街,

是古城高邮的一条古街,很多商铺还保持这以前的式样和风格。

 

 

图7

 南门大街上卖蒲包肉的小店

 

 

图8

放学回家的小学生每天都要从古街上穿行。

 

 

图9

古街上也能见到上了年岁的老人

 

 

图10

说是南门大街,其实也就是百十米长,

在南门大街逛古街,与其他旅游城市不同,这里游人少,本地人多。

 

 

图11

古街上的店铺

 

 

图12

 古街上店铺

 

 

图13

 古街上的店铺,竹筐里晾晒的好像是蚕豆皮,不知做啥用。

 

 

图14

 古街一角

 

 

图15

这是坐落在南门大街上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盂城驿”,也是古城高邮最重要的景点。

 

  盂城驿,开设于明洪武8年(1375年),是全国保存最大最完好的古驿站遗存之一。

  盂城驿原规模宏大,有正厅5间,后厅5间,送礼房5间,库房3间,厨房14间,马神庙1间,马房20间,前鼓楼3间,照壁牌楼1座,驿北为驿丞宅,驿旁为秦邮公馆,堤上有迎贵宾的皇华厅,东南有饮马塘,有驿马130匹,驿船18条,水马夫200多人,下设15个递铺。

  1993年,原邮电部、国家文物局和当地政府共同努力,重新修建了“盂城驿”,并开辟了邮驿博物馆,展示邮驿文化,为我国研究古代邮驿制度,提供了重要的事物见证。

  盂城驿,门票20元,到了高邮,这20元还是值得花的。

 

 

 

图16

 盂城驿

 

 

图17

 盂城驿

 

 

图18

 盂城驿

 

 

图19

 盂城驿鼓楼

 

 

图20

 高邮的镇国寺,唐举直禅师建。

 

图21

 镇国寺,香客络绎不绝。

 

 

图22

 寺庙一角

 

 

图23

  高邮市郭集镇的小麦丰收在望

 

  从高邮镇出来,想去看看养鸭基地,于是跑到郭集镇,到了郭集,没有见到鸭子,却第一次见到江南的小麦,金灿灿的,一直伸展到了天边。据老乡们说,再过5-6天就是大面积收割期了,今年高邮的小麦成熟在望了。 

 

 

图24

麦田里正在为收割小麦而忙碌的农民

 

 

图25

等待收割的小麦,

有的已经被风吹到,饱满的麦穗和粗壮的麦秸都是那么诱人。

 

 

图26

农户家门前的小麦,逆光下呈现迷人的景象。

 

 

图27

 不同于北方,江南很多农作物收获后,

都是由船只运输的,

这是郭集两个农妇喜气洋洋地划着摇橹,载着丰收的成果,走在回家的路上。

 

  感谢我的同事高邮美女JIALI和她的爷爷、父母亲,感谢你们的热情款待,特别感谢你们送的双黄鸭蛋,味道好极了。

 

拍摄时间:2009年5月23日

拍摄地点:江苏省扬州高邮市

拍摄设备:尼康D200,尼康AFS17-55/2.8G,俄产PC35/2.8移轴镜头。        

再游荡口古镇·华蘅芳故居      

图1

 

  半年前的12月21日,也就是“冬至”这一天,天下着小雨,我驱车去了无锡东边40公里的古镇“荡口”,在江南濛濛细雨中游览了号称“无锡第一古镇”的荡口镇,那里江南粉墙黛瓦、简朴清雅的临水乡土建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由于是周六造访,荡口最著名的“华衡芳故居”和“义庄”都关门了,只能在门口看了一下。

  半年之后,北京的驴友来无锡参加活动,提出让我选择一个古镇参观,左思右想我提出了荡口镇,并提前联系了荡口有关部门,得到我们可以参观“华衡芳故居”和“义庄”的答复后,我带着远道而来的朋友们第二次来到了荡口古镇。

  华衡芳(1833-1902),字畹香,号若汀,中国清代著名的数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技术专家。在洋务运动中,他高瞻远瞩,顺应时代潮流,大量翻译了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技术书籍;制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奋发图强,抗御列强;在传统数学研究方面,造诣颇深,著作甚丰;并未中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

  其弟华世芳(1854-1905),也是一位卓越的数学家及优秀的教育家。他们的不朽业绩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和中国教育史谱写了光辉篇章。

  荡口除了上面提到的华氏兄弟,还有著名漫画家华君武,著名音乐家王萃,琵琶艺术家华秋苹,国学大师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著名教育家顾毓秀等众多历史名人,是个人文荟萃的胜地。

 

 

图2

华衡芳故居,占地大约4-5亩地,目前不收门票,

平时门锁着,需要参观要提前与古镇管理办公室联系,有专人为您开门。 

 

 

图3

 看着这位光头帅哥是不是有点眼熟?

他是我的好友,央视2套《财富故事会》主持人光头王凯。

 

 

图4

 华衡芳故居里的小院,别致、优雅、古朴。

 

 

图5

 

 

 

图6

故居门前的石榴花 

 

 

图7

那时候留下的没有油过漆的木门 

 

 

图8

明星王凯,

在华衡芳故居里转了很久,不愿离去,他有点喜欢上这里了。

 

 

 

图9

故居里的大厅

 

  

图10

 故居的边上就是一条小河,小河两边都是古朴的民居,

在我看来,这里人们好像生活在世外桃源,安详、恬淡。

 

 

 

图11

 同行的美眉,

也喜欢上了古镇荡口,尤其是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沿河民居,枕河人家......

 

 

 

拍摄时间:2009年5月17日

拍摄地点:无锡市荡口古镇

拍摄设备:尼康D200,尼康AFS17-55/2.8G镜头       
南街,旧时最繁华的紫砂一条街        

图1

 江苏,宜兴,丁蜀镇,蜀山古南街,

北依苏东坡所说“此山似蜀”的蜀山脚下,

南临归隐乡野的范蠡泛舟过的蠡河,是中国曾经最繁华的紫砂一条街。

 

 

  在江南的这些日子里,周一到周五都是在为党工作,都是属于“老公”的;周末雷打不动,都是属于我自己的。每周的两天时间,除了驾车出游,我还有了一个爱好,紫砂壶和铁观音。现在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宜兴丁蜀镇,了解学习紫砂文化,拜访紫砂名家,看壶、赏壶、玩壶、买壶,到现在为止已经购得十几把还算不错的紫砂壶。

 

  每次去丁蜀镇除了赏壶,还要到附近转转,那些与紫砂有关的地方我都有兴趣,我先后去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前墅古龙窑,宜兴紫砂壶的原料产地黄龙山,宜兴著名的被很多博物馆管收藏的青铜器产地“周铁镇”和茶叶产地茗岭镇的岭下村,上个周末我又去了丁蜀镇古老的紫砂一条街:南街。

 

  蜀山古南街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北依苏东坡所说“此山似蜀”的蜀山脚下,南临归隐乡野的范蠡泛舟过的蠡河。街长达千米,宽仅三、四米。街房的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二层楼,如晒衣服,只需将一根竹杆从自家窗户架到对面人家的窗户即成。 

  依着蜀山的墨绿山影,就着蠡河的汩汩水流,数千年来,曲曲折折古南街的破旧屋檐以自身浑厚的民俗文风积淀,养出了陶都的性灵,育出了紫砂壶的浑厚。

 

  作为江苏省第一批古建筑保护单位和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蜀山老街,据说旧时是繁华热闹的“紫砂一条街”。

  古老的南街走出了许多值得敬仰的人物。不仅走出了制造了不朽艺术之壶的制壶大师朱可心、裴石民和顾景舟、徐汉堂等无数制陶艺人;还走出了建造了汉语言质感文字的朴素品格诗人黑陶……他们值得古南街骄傲,值得行走在南街上的后人们投去敬佩的目光。 

  这里,过半的住户从事紫砂生产和经营。他们利用自己的住屋,后屋为制作生产坊,临街前屋则摆起货架设店经营。整个老街,足有三十余家紫砂陶器店,可见当时紫砂业的兴旺。除陶器店外,老街还有茶馆、布店、五金及小百货店,都以家庭为中心,他们相安无事,童叟无欺,过着与世无争的自足日子。老街边上的蠡河则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木船,有渔民,有运输蔬菜的乡农,更多的则是陶瓷制品的运输船,通过这条河,把南街的陶瓷运到了四面八方。

 

  今天,这条古街的老住户们大多搬走了,古宅和陈旧的铺面里住的多是外地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仍然从事着紫砂生意。

 

 

图2

 横跨蠡河的蜀山大桥

 

 

图3

常安桥,建于1828年,距今有181年历史。 

 

 

图4

 南街旧时的店铺

 

 

图5

 南街上玩耍的儿童

 

 

图6

古老南街上的孩子们,围在一起在玩一种我们小时侯玩的游戏,这种游戏在城里已经看不到了。 

 

 

图7

 一把紫砂壶能卖到几十万的天价,大师顾景舟制作的紫砂壶绝对是中国现代紫砂壶自作的巅峰之作,然而,他在南街上故居却非常简陋。

 

 

图8

 图左就是顾景舟大师的家,和他家门前的南街巷道。

 

 

图9

 吴云根故居

 

 

图10

 曹婉芬故居

 

 

 

图11

图左下方的这辆手推车,是专门运送紫砂坯件到统一的窑里烧制。

 

 

图12

 徐汉堂大师是顾锦州的大徒弟,现在好像70多岁了,身体不错,这是他住过的房子,门是新油的漆,看上去还有人住这里。

 

 

图13

南街上的手工作坊,好像是花盆之类的东西,师傅做得非常精细。

 

 

图14

 平时很少见到的紫砂泥料在南街上的一个角落里看见了。

 

 

图15

 院子里堆着很多紫砂原料

 

 

图16

 南街上有很多紫砂大师,那时候他们做的壶怎么出手?原来这条街上也有紫砂壶专卖店,据说这家“褔康陶器店”就是当时很有名的紫砂壶交易的店铺。

 

 

图17

南街一角

 

 

图18

 在南街转了两个小时,感觉很好,那种旧时的繁华依稀可见。

下次还要再来,最好能进到大师的故居里看看,再就是看看能不能淘些老物件什麽的,呵呵。

 

 

   算起来到江南工作也有半年多了,在26个双休日,52个周末里,我驾车跑了8000多公里,去了近40个江南乡下的村镇,最大的收获就是撰写了【散落江南乡间的文化符号】专辑,到现在为止我把这个专辑做到了40多集,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很多土生土长的当地老百姓,结识了不少当地新闻媒体的朋友,还认识了一些诸如地名办公室等政府部门的朋友,他们为我提供了很多信息和帮助,所以我有信心把这个专辑做下去,争取在下半年把这个专辑做到100集。

 

 

拍摄时间:2009年6月6日

拍摄地点:江苏宜兴市丁蜀镇南街

拍摄设备:Canon G7数码相机      


太湖边上的湿地和白鹭     

 

图1

 长广溪湿地,是连接太湖和蠡湖之间的清水通道,

这是2009年4月17日早晨我拍摄到的在长广溪湿地栖息的白鹭。

 

 

  长广溪湿地,离太湖最近的一块湿地,也是我在江南的落脚点。 

   我到江南以后,就住在长广溪湿地的边上,生活的半径大多在湿地的圈子里,我工作的学校离湿地只有一条马路的距离,每天和湿地在一起,可以说是朝夕相伴了。

  这几年,湿地我跑了不少,能叫出名的就有:神农架的高山湿地“大九湖”,大兴安岭草原上的湿地“额尔古纳”,东北盘锦的“红海滩湿地”,鄂伦春的“吉文河湿地”,川西的“诺尔盖湿地”,北京西郊的“稻香湖湿地”,常熟的“尚湖湿地”等等,这些湿地尽管美得荡气回肠,但都是过眼烟云,能像长广溪湿地如此长时间地伴我朝夕的,还没有第二个!

  在湿地边上生活时间长了,在与她厮守的过程中也逐渐了解了长广溪湿地。

  这个南北走向的狭长湿地,也是我到江南后第一个正儿八经接触的有点儿名的风景点。她是全国首批9个国家城市湿地之一,是贯通太湖新城的生态长廊和联系蠡湖与外太湖之间的清水通道。正如古人云:“东溢为五里湖,南出为长广溪,西迳吴塘门,仍入太湖。”

  长广溪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故河道,是无锡地区居民最早聚集的地区,沉淀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至今已在长广溪两岸发现了多处历史遗迹和众多的古代遗物。长广溪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为了军事、政治需要,派兵拓宽和开拓长广溪,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长广溪湿地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非常优越。西依军嶂山,北连蠡湖,东邻大学城,南靠太湖,依山傍湖。

  20世纪50年代以前长广溪具有典型的环太湖地区生态系统和湿地景观--“水乡泽国”。其后因围湖造田、人口增加、工业发展,水面缩小,污染加大,水质在Ⅳ类-Ⅴ类之间,生态功能有所降低,湿地自然景观有所破坏。

  据介绍,2002年,长广溪及其两侧地区被无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为生态用地,定性为湿地生态公园,结合国家综合治理太湖水的阶段目标,无锡市决定建设长广溪湿地公园,其全长约10公里(石塘桥到壬子港),用地为河道两侧100-250米不等,总规划面积625公顷。

  湿地公园在强调保护好现有湿地景观的前提下,重视恢复和重建地方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好长广溪水质,兼顾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功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长广溪湿地,总面积625公顷,其中水面80公顷。湿地公园范围内土壤主要为潮土、水稻土、黄粽壤等,土壤肥力较高,特别适合芦苇、蒲草等湿地植物的生长。湿地类型包括河流、滩涂、池塘、沟渠、稻田等多种,湿地特征较为显著。

  长广溪湿地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植物资源类型包括沼泽和浅水植物2个型组,森林沼泽型、草丛沼泽型、漂浮植物型、浮叶植物型、沉水植物型5个植物类型,23个群系组,29个群系。鸟类和淡水鱼种类繁多,常见的鸟类主要有白鹭、池鹭、牛背鹭、树麻雀、金药燕等。水域底栖生物也非常丰富。总体上说,长广溪湿地公园形成了湿地生物的多样性,成为无锡城市的又一个景观亮点,对水质改善、涵养水源、调节区域气候、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环境保护和美化,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长广溪湿地景观带近几年科技教育产业发展迅猛,占地3000亩的江南大学,占地500亩的北京大学软微学院,还有中科院软件所、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等,纷纷落户在长广溪湿地周边,一座规模宏大的科教新城正在崛起。

 

 

图2

 2009年6月27日傍晚,在雪浪山上拍摄的长广溪湿地全景。

 

 

图3

 2009年6月27日傍晚,在雪浪山上拍摄的雪浪镇、南泉镇和太湖全貌。

 

 

图4

 2009年6月27日傍晚,在雪浪山上俯瞰长广溪湿地。 

 

 

 

图5

 2009年7月7日,走近长广溪湿地。

 

 

图6

2009年6月26日,一场大雨过后,在我办公室拍摄的长广溪湿地景观。 

 

 

图7

2009年6月26日,一场大雨过后,

在我办公室拍摄的长广溪湿地景观和新崛起的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 

 

 

图8

 2009年3月10日,长广溪湿地夜景。

 

 

 

图9

 2009年4月15日,长广溪湿地。

 

 

图10

  2009年4月15日,长广溪湿地。

 

 

 

图11

  2009年4月15日,长广溪湿地。

 

 

 

图12

  2009年4月15日,长广溪湿地。

 

 

 

图13

  2009年4月15日,长广溪湿地。

 

 

 

图14

  2009年4月15日,长广溪湿地。

 

 

 

图15

  2009年4月15日,长广溪湿地。

 

 

 

图16

 2009年4月15日,长广溪湿地。

 

 

 

图17

 2009年4月15日,长广溪湿地。

 

拍摄时间:2009年3月--2009年7月

拍摄地点:无锡市滨湖区长广溪湿地

拍摄设备:尼康D200,尼康D70S,佳能G7,

俄产500mm折返镜头,尼康AFS17-55/2.8G镜头。        

无锡古运河·三里桥米市      

图1

  

  一直有一个梦想,驾车走一趟全程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从起点一直走到终点。

  这个梦想随着半年前工作转移到江南,似乎越来越近了。

  无锡是江南大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段之一,因此我从到无锡第一天就开始关注大运河无锡段,并先后参观了古运河上最美的节点清明桥,走进了古运河畔“枕河人家”。后来知道了无锡大运河曾经最繁华最精彩的一段在北塘区,于是我又分两次徒步北塘古运河,在炎热的夏季,冒着酷暑拍摄了大量的北塘古运河的图片,整理出【无锡古运河】专辑,作为日后我探寻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部分吧。今天是【无锡古运河】专辑第一集《无锡古运河·三里桥米市》。

 

  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吴王夫差为伐齐开凿邗沟;

  1400年前,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

  292年,元世祖完成了京杭运河全线贯通

  ......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贯通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流经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目前通航里程883公里。她是两千多年来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的展示长廊:

  城有扬州、苏州、杭州……;

  物有陶瓷、丝绸、园林……;

  书有三国、西游、水浒、红楼……;

  至于运河沿线产生的名人,更不可尽数。

  无锡古运河段,旧时直线穿越无锡城,1958年从下甸桥至老鸦浜开凿新河道;1976年从老鸦浜到黄埠墩一段开凿新河道;1983年新河道全部通航。

  经过查阅资料,我确定了无锡北塘古运河徒步路线:吴桥-黄埠墩 → 三里桥(米市) → ***街(天主教堂) → 前蔡家巷(民居) → 江尖公园(纸业公所) → 莲蓉桥(钱丝两业公所)-大吉春参药店。

  为了躲避炎热的天气,我选择一大清早开始徒步。我从吴桥出发,沿运河往南走,途中经过两座桥,桥名都叫“三里桥”,靠吴桥近的叫“新三里桥”,远一些的叫“老三里桥”。据老人讲,沿河路桥改造的时候,原先很高的新三里桥,现在不留心已经难以察觉了,不过我还是拍到了新三里桥的图片。

 老三里桥的名字由来很有趣,据说是因为距离老北门三里而得名。

 无锡的米市在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因为无锡地处江南中心地带,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明朝万历年间,交通便利,湖南、江西、安徽、苏北等产粮地区的粮船到无锡很方便,沪浙粮商从无锡购粮南运更是便利。而且无锡土地肥沃,本身就出产优质稻米,明朝时莲蓉桥附近已有米市。历史记载,乾隆年间,无锡粮食的吞吐量达到七八百万石,光绪年间,从老北门到三里桥段,1公里长的地方竟有大小粮行80多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无锡和长沙、芜湖、九江并称为全国四大米市,当时粮食堆栈容量为东南各省之冠,粮食加工业成为全国五大碾米中心之一。

  

图2

  这就是北塘古运河旁边伫立的花岗岩牌楼,上书“无锡米市”,据老人讲,以前这里就是最著名的米市,大量的粮食交易都是在这里进行,那年代这里是无锡最热闹的地方。后来都拆迁了,政府修了现在这个样子的马路和建筑,不了解历史的人从这里走过,很难发现这个曾经是全国四大米市的著名的三里桥的存在!

  

图3

 听说,这里还不是当年无锡米市最繁华的地方,真正的米市应该再往南走一些,在老三里桥附近,北塘大街一带。

  

图4

不留心,很难发现桥上的牌子,这就是三里桥附近四桥之一的“新三里桥”。这四个桥是:吴桥、新三里桥、老三里桥和莲蓉大桥。其实每座桥背后都有个故事,比如吴桥就是叫吴梓敬的人修建的,吴梓敬曾在上海与他人合开丝厂,1909年,与人在无锡惠山浜口开办源康丝厂。由于源康丝厂位于运河的南岸,行人来往都要依靠渡船,落水丧生之事时有发生。于是他在1916年出资银洋32324元修建了吴桥。 

    

图5

 在运河边上老三里桥附近,我发现了无锡现在的米市,三里桥粮油市场。说米市,其实就是个集贸市场,在大楼一层市场里都是进行大米交易的商户。经济危机好像也波及到米市,这里生意清淡。

 

图6

 在无锡米市,不知是时间还早,还是天气太热,房前堆着很多袋装的大米,却没有看见大米交易的场面。

  

图7

无锡米市一角,各种豆子分放在竹筐里,一旁的老汉在认真的做着分拣。 

  

图8

 这就是传说中的吴桥,古运河上船来船往,但已看不见运粮的船队。

  

图9

站在运河边上,天气好的时候,可眺锡山惠山,也可瞰码头黄埠。据老人讲,以前这里,“白天犹可见船只穿梭在新旧河道间,晚上,尚能辨灯火闪烁在亭阁檐角上。耳边是繁华码头的喧哗声,鼻中闻那随风漫巷的鱼腥和谷香”。 

  

图10

 三里桥岸边有很多桩子,船只靠岸只需将绳子套在桩子上即可。

 

图11

 在三里桥卸货的船只,靠岸边简易的轮滑吊杆就可以把船上的货物运到岸上,当年的米市也许就是这样装卸货的。

 

图12

  黄埠墩,一个赫赫有名的水中小“岛”,这个运河中四面环水的圆形孤岛,在吴桥东路上,三里桥米市的对面,在黄埠墩的后面就是莲蓉大桥。黄埠墩,相传是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治理芙蓉湖时留下的遗址,又名小金山,面积只有220平方米,但它却承载着很多名人的赞誉和足迹。比如海瑞、乾隆等等。明代南京右都御史海瑞来锡时曾为环翠楼题了“玩山临水第-楼”的匾额,清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在黄埠墩盘桓或借宿,还留下“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的诗句。时光流逝,如今的黄埠墩,繁忙不再,舟也不通了,小岛上宁静安逸,远远地看着,仿佛漂浮在画里。

  

图13

 自吴桥沿着运河到老三里桥一段,叫吴桥东路。现在路边的店铺,大多经营着船具、渔具。地上摆着的、墙上挂着的,全是篷布、铁链和轮桨。这些船上的东西似乎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商船和民船成排、桅杆与跳板成行的繁华码头。

  

图14

    
听当地人讲,随着城市的发展,三里桥米市附近很多里弄和老字号都已经被拆掉了,留下的屈指可数,算起来只有莲蓉桥上的大吉春参药店,自1865年创办以来,还保留至今,这样的百年老店我肯定不能放过。但我几经周折找到这个大吉春参药店,却大失所望。询问店员还有没有原来的老牌匾,回答是:NO!大吉春参已经看不出一点老药店的摸样,现代化的门脸装饰和醒目的“伟哥”广告,告诉你百年药店也在“与时俱进”。
  三里桥当年喧嚣的米市早已不在,但三里桥,这个以丈量距离而来的地名,却和米市一起留到了今天,行走在新三里桥和老三里桥之间,可以体会到那种古老与现代交织在一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