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极癌细胞分身txt下载: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现代课堂教学探索之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42:51
  

快乐*幸福*人生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认知心理认为,人要获知某种知识,必须把知识同化到他已有的知识中去。这种同化只有在人积极参与时才有可能发生。而传统的 “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被动参与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数学教育要着力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积极进取、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要实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自主活动中进行科学的探索,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学习的对象,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解释、阐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平时学习的知识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很有帮助的,这样可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那么,教师应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

1.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即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 “身临其境”中感知知识的发生。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物质性质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用燃烧中的化学现象和气体密度的知识,学习作出科学假说和进行科学思维的方法,他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两支点燃的高矮不同的蜡烛放在同一平面上,用玻璃钟罩罩住,问哪支蜡烛先熄灭?根据学生的两种不同答案:“矮的蜡烛先熄灭”和“高的蜡烛先熄灭”,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实验验证,分析实验的结果(因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要下沉,所以矮的蜡烛要先熄灭)统一了意见。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精神,课结束时,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罩子的大小和蜡烛高矮的程度是否影响问题的答案?”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去探究。

像这种开放性的小型探究活动,需要的器材很容易解决,实验的难度也不大,但能够很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特征,整个探究活动围绕问题展开,重点在启迪学生领会如何提出猜想和假说,以及如何对收集的证据进行批判性思考。

2.模拟生活中的情境。要想使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让学生亲临其境,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法做到的。但是在教学活中创造条件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同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科学《蝙蝠与蛾子》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有关“超声与次声”这一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无法体验的内容,他创设了一个游戏:

把全班40个学生带到操场上,平均分成两个组,让他们围成两个直径约为 5米的圆圈,选出一个个子稍高些的孩子充当蝙蝠,蒙上眼睛,站在中间。指定七八名孩子充当蛾子,也让他们站在圆圈中。老师宣布游戏开始,让蝙蝠尽力去逮蛾子,只要蝙蝠一叫“蝙蝠”,蛾子便要回应一声“蛾子”。“蝙蝠”一边叫着“蝙蝠”一边以张开双臂奔跑着追逐“蛾子”,而“蛾子”一边回应一边快速奔跑。

过了一会儿,老师叫同学们停下,并让学生围到自己的周围,他告诉“蛾子”们:“在真实世界中,‘蝙蝠’的视力非常不好,几乎看不清东西,因此要想飞行或捕食就必须靠嘴巴里发出一种特殊的我们听不见的超声波来探测物体。就像刚才大家做的这个游戏,每次你们听到蝙蝠喊‘蝙蝠’,那就表明它发出的超声波撞上了你,它的声音撞上你后会反弹回去,那就是你们所喊的‘蛾子’的声音,这,就像雷达一样,于是蝙蝠知道蛾子就在附近,并准备出击。”

游戏结束了。回到教室里,老师问同学们:“在游戏中,如果我们把蝙蝠的耳朵也堵上,它还能抓住蛾子吗?”

一个学生说:“不能。因为堵上了蝙蝠的耳朵,它就听不见蛾子的回答了,也就不知道蛾子在什么地方了。”

“那如果把嘴巴也堵上呢?”

“肯定捉不到蛾子。因为把嘴巴堵上了,蝙蝠就不能向蛾子发出信号了。”

“对,所以说蝙蝠是用耳朵引导飞行的,在导航时嘴巴也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利用游戏作铺垫,老师给同学们讲了雷达及其在通讯、军事等领域的应用,同学们很快理解了这些内容。

二、灵活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探究

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教材是生活情景的再现。它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它又是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重要工具。这样,把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学生一定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去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对他所不知道的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发现,是通过主动的、不断的探索活动去实现对客体认识的提高和深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获得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探究,必须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凡是学生自己能想的,老师不启发、不点拨;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老师不帮助;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老师不引导,要充分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有效的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有了自由,有了选择,才有主见,思维才会开放、自由驰骋、异想天开、集中、发散、收敛、分析、抽象、综合、概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得到有力地培养和提高。

一般情况下,引导学生探究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在动手操作中探究。赞柯夫说过:有实际对象的活动(指实际操作),不仅具有运动的技能和技巧本身的特点,其中也以一定方式反映出感知、空间观念和思维活动。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先要观察、分析、比较操作对象的异同,然后进行抽象的概括。例如,在教学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猜”手中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再让学生度量边的长短、角的大小,并比较所度量的结果,用对折的办法来验证。这样,学生在猜、量、比、折的操作活动中,不仅认识了长方形的边、角的特点,而且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边、角的特点。

2.在收集信息资源中探究。在数学教学中,通常都是给予充分的信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做出选择。而在现实生活中,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以及从何处获得这些信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处理信息,往往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因此,如何设计探究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可以先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如墨水瓶盒或或粉笔盒或文具盒),自己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几个面之间有什么特征………等,再让学生讨论怎样用学过的知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有几种算法?怎样算最简单?同学们有了亲自感知获取的信息和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有关知识,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就不困难了。

3.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探究。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发展来自合作。一个人是通过掌握社会历史经验而发展起知识和能力的,而离开了现实的交往是不可能办到的。未来社会越来越显示出合作精神的重要。除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方式以外,适当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既能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又能改变缺乏效率的单向师生交往学习方式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动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学习,既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又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技巧,相互启迪,丰富认识,改进观点,促使学生与人协作、交际、表达等能力的提高。

一位老师班上转来一位学生,成绩不好,也不善于发言,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在教学中一直找不到解开这位学生症结的钥匙。后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老师的多次鼓励、引导、开导、帮助,与同学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终于使这位学生发生了改变。不仅出色完成了活动探究的任务,而且,所做的调查报告,被选为全校的典型发言代表。这位同学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学习兴趣大增,从此,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在第二个课题中,她被推选为组长。在研究中,她带领着大家找资料、做调查、发倡议,小伙伴们佩服极了。在第二次汇报中,她的自信、开朗、大方、幽默,与前半期比较判若两人,真不敢让人相信。在课堂上,她十分乐意参加同学间讨论,乐意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由于自信心的从新建立,她的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学期结束,她被同学们一致推选为“雏鹰进步奖” 的获得者。

上例充分说明了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不仅可以架起沟通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梁,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且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