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去眼袋:名人墓留住苏州文化“坐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40:45
名人墓留住苏州文化“坐标”(图)
时间:2011-5-3 8:59:00   来源:姑苏晚报   字体:[ ]
>>>>名城社区电影频道上线啦 免费观影等你报名
>>>>名城社区闪亮登场 2011新版给力上线

#winpop { width:250px; height:0px; position:absolute; right:140px; bottom:0; border:1px solid #999999; margin:0; padding:1px; overflow:hidden;display:none; background:#FFFFFF} #winpop .title { width:100%; height:20px; line-height:20px;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font-size:12px; background-color: #990000; } #winpop .con { width:250; height:240px; line-height:80px; font-weight:bold; font-size:12px; color:#FF0000; text-decoration:underline; text-align:center} .close { position:absolute; right:4px; top:-1px; color:#FFFFFF; cursor:pointer}

  总 策 划:詹 刚 王显军执行策划:赵燕萍 袁小洪

  何建平 孙传红撰 稿: 沈红娣

  在“名人”日渐成为一种新的资源,为文化旅游“加分”的今天,“名人墓”一时间成了香饽饽,只是,早在80多年前,先行者李根源就将散落吴中大地的名人墓画出了详细的手抄“地图”。从王鏊、唐寅、文震孟、申时行、金圣叹、惠定宇到吴梅村、潘祖荫、冯桂芬,均详细记载了方位墓址以及规模,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坐标。

  与过去视文物为玩物、视收藏为敛财完全不同,当时李根源与前苏州探花吴荫培对于文物的认识,已提高到历史文化的精神高度。经过他们的努力,得到保护的古墓葬达几十处。此外,在他们的奔走呼号下,募捐筹款,对虎丘、西园寺、丰备义仓、万年桥、沧浪亭、五百名贤祠、普济桥、龙寿山房、穹窿寺等名胜古迹进行修复。李根源的苏州访古之游,还促使当时的苏常道尹李维源发布了地方法令《保墓文》,订立简章八条,通令苏州、常州地区十二个县切实保护先贤墓地。

  盗墓成风令人发指

  1925至1928年间,李根源先生两度进山,考察吴西山水文化,祠庙墓冢。当他走完了一个山头,再走完一个山头,他发现,“吴西诸山葬坟之多,无过于九龙、感慈两坞,统计之,要在万冢以上,半为毁旧而葬新也”。谁在干这“毁旧而葬新”的营生?

  严格来说,“毁墓”有着相当的历史沿革。墓区周边乡人生活贫困,起屋造房,围堰筑堤,修桥铺路,其建筑材料常常在墓上动脑筋。现今的东西山果园中的台阶,湖塘边的踏步石,常常能发现这类墓石。

  黄省曾是弘治、嘉靖年间的一位苏州举人,他曾写过一本书叫《吴风录》,里面就记载吴中古墓如城内的梁朝公主坟,盘门外的三国孙权王陵,以及吴王张士诚母亲的坟墓,都被苏州当地的黑恶势力所盗掘,获得殉葬的金玉古器无数,从而开吴民盗墓之先端。而这之后,在石湖横山九龙坞一带墓地,丧家葬后不消两三天,就会被人盗掘,剥去殓衣,取走棺材,将尸体扔在墓里,再掩盖好。盗墓得手后,棺材里的东西属于细软,容易处理。那留下的棺材怎么办?也容易,有店家可以代销,黄省曾说“势要家人店肆以卖”,可见做这营生,也要有点黑社会背景的。后来稍稍露出风声,太守胡缵宗立案侦查,处理了一批人。

  而细看资料,举人黄省曾的背景也十分深厚,《明史·文徵明传》里竟有黄省曾的小传。虽然只有短短五十个字,却大致可以了解到:他是嘉靖十年辛卯科举人,他有很广泛的社会关系,他与王守仁、湛若水等人交往甚密,是一位先锋派的思想家。他向李梦阳学诗,他的儿子跟祝枝山学书。能做到这番举动的,绝不是寻常书生,因为这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做到的。黄省曾交往的这四个人:王守仁,明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世称阳明先生,官至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湛若水,南京国子监祭酒,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李梦阳,江西提学副使;祝枝山,南京应天府通判,都是厅局、副省级一级的官员,同时,又分别是哲学、诗词、书法方面的顶级专家。

  所以,黄省曾对苏州掘坟的揭露和批判,决不是文人的胡诌,而是令人信服的。

  清末的苏州探花吴荫培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简直不相信,后来亲眼目睹,才发现与前人所说,一一合符。于是向无锡学习,于民国五年(1916)发起“吴中保墓会”,而李根源亦是保墓会成员,也正是由于保墓会的快速行动,苏州盗墓之风得到扼制。吴荫培去世后,李根源更接过“接力棒”,担起了保护古墓的重担,直至今天苏州许多地方的古墓上仍有李根源当年的痕迹。 寻访“丘墓摧残”

  之患

  中国历史上,盗墓盛行不胜枚举。但苏州与其他地方所不同的是,苏州的盗墓贼常常就是看坟人。一旦“子孙久不来”,就要下手了。苏州的一批名人墓葬就这么消失了。

  根据文献,九龙坞有祝家山,但是李根源在祝家山遍寻祝京兆允明及其祖父山西参政祝颢的墓,却始终无所得。祝京兆允明,就是我们熟知的祝枝山。在治平寺南的王家山,李根源还抓了个现行。墓碑被扛走了,扛得远离坟墓,然后将墓碑上的文字磨掉。墓葬里面的结果可想而知,李根源先生在苏州市郊群山中考察调查时,就常常闻到尸臭,李氏在《吴郡西山访古记》中写道:“坟客罪恶,于此愈见。坟毁碑存,终为坟客之患。故毁坟,必先毁碑。 ”

  李根源曾经与章太炎讨论明清两代苏州的杰出人物,觉得武功当推韩雍,他是明朝成化年间的右都御史、两广总督;而文臣当推文震孟,他是文徵明的曾孙,天启二年的状元,为人正气不阿。韩雍的墓在官山姚姊河。文震孟的墓在天池山北竺坞。李根源说,“今其后裔陵替,丘墓摧残,无人过问,瞻礼之余,泫然泣下矣。 ”

  李根源很喜欢石湖,早年曾多次借宿治平寺读书考古,并以此为乐事。治平寺是梁代古寺,在明朝的时候成为著名的寺庙园林,这个时期的苏州文化名人唐寅、文徵明、王宠、汤珍、王守等积极参与规划整修,将治平寺搞成一个文艺沙龙,活动了十五年之久。庙里的老和尚感激这五人为治平寺做出了知名度,曾在治平寺的西南角,为他们立了五贤祠。明朝袁中郎曾经将“重阳有雨治平寺”列为苏州三大奇事之一,可见苏州人不仅有石湖串月的一窝蜂,还有重阳爬上方山的旧俗,甚至连下雨也要去的治平寺。乾隆南巡时,治平寺是游石湖的临时行宫,有寝室、宝座等设施,乾隆皇帝登临上方山上的御道至今还在。所以,治平寺的声望地位,在石湖地区是无与伦比的。

  李根源事母至孝,常常带阙太夫人到石湖来。而母亲也非常喜欢这里的“佳山水”。但最终李根源没有把老母亲安葬在老母喜欢的石湖边,正是因为这里的乡人盗墓成风,“总长”大人又如何敢把母亲留在这个“丘墓摧残”之地?

  实地踏勘考证多处“名人墓”

  李根源喜欢读书,尤其喜爱金石与书画。这个爱好跟随了他一生。在过去戎马倥偬中,只要一有空,李根源首先寻访当地遗迹,“或为之梓其书,或为之修其祠墓”,他带着属下到野外山间林地访碑寻墓,每到一处,总是虔诚地询问当地居民,了解清楚后,亲自剥藓洗苔,阅读那些倒卧在野地里的字迹漫漶的碑文,并随时记录在本子上。

  惠定宇是清代经学家、吴派经学奠基人。李根源为寻访惠家墓地,根据资料记载,他“按图索骥”两次到光福,却始终找不到,又通过求访苏州惠氏后代惠溶,从其家藏谱牒、传本中考证惠氏三世(祖周惕、父士奇及定宇)相传经学,然后再乘舟,最后在光福倪家巷找到惠氏墓地。现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吴郡西山访古记》一书,就是李根源赠惠溶(字豳士)题签的本子,封面有“豳士兄存正根源戊辰(1928年)十月”的签字。

  在苏州访碑寻墓的行程中,他十分关注先贤们留在苏州的遗迹。譬如明末流寓吴中的云南晋宁州人郝太极,入清后在苏州卖药为生,以医隐于上津桥。他的墓在府志上不载,李根源就带人找到了墓地,详细记载了墓地的情况,并耐心地向当地居民讲述了郝太极生前的事迹,希望大家共同爱护。由于他的努力,苏州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郝将军卖药处”的古迹。李鹤峰,是云南晋宁州人,乾隆乙丑翰林,官至内阁学士、巡抚等职,后被和珅陷害,赐自尽而死,嘉庆时才恢复名誉。李根源几经周折,先找到了李氏留在苏州的后裔,然后又约同一起到城外西跨塘潜龙坞墓地祭扫。这一次,他带人把当地的地保和守墓人都叫到了坟上,发现坟前两株柏树被盗伐,拜台、莲花柱、金门槛诸石被盗拆。李根源表现得非常愤恨,对守墓人严词责问,守墓人答应花钱修复,才作罢。李家世代簪缨,子孙后辈(共六代)都为官作宰,在苏的墓地很多,他一一寻访,责成各守墓人尽心看护。他看到李鹤峰的后裔李嘉谷孤苦零丁,慰勉再三,表示“余当尽乡人力助之”。  此外,还有渔洋山董其昌墓,李根源在踏勘时竟发现了董氏后裔争讼的碑石,因而对过去文献上的记载提出了质疑。

  正是这种亲力亲为,“眼见为实”的求证态度,奠定了李根源所著《吴郡西山访古记》的可信度,使之成为民国时期记载苏州地面文物古迹最有价值的一本书。

  一笔珍贵的史实财富

  李根源为今天重修名人墓确定了一个历史“坐标”。

  弹词《玉蜻蜓》苏州人几乎妇孺皆知,"卷"进其中的明代状元、宰相申时行也因此而家喻户晓。申时行是明代苏州人,因其祖父从小过继给徐姓舅家而从小姓徐,直到申时行考中状元后,才申请将自己的姓氏改回本姓。申时行做官一直做到宰相,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去世后,申时行被安葬在石湖景区吴山景群。历史上的申时行墓占地达200亩,除墓冢外,还有墓道门、照池、享堂等建筑,以及石人石马等雕刻、皇帝谕祭碑文等碑刻,是明代高官显宦墓葬的典型,在江南一带十分罕见。李根源民国时期访古后在《吴郡西山访古记》中记载为:“吴中古墓宏大辉煌,完善无损,此为第一,置之全国,实罕其匹。 ”

  然而,由于“文革”破坏等原因,申时行墓区墓道门、享堂地坪出现了破损,木构件也缺损开裂、腐烂。墓道两侧的石武士、文官石像、坟包外围的石墙更是坏的坏、倒的倒,看上去十分荒凉,连坟包在哪里都一度难以确认。 2007年,有关部门着手修复此墓时,申时行墓葬规模,仅供参考的便是李根源的文字记载,虽是寥寥数笔,却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史实记载。

  在苏州西部山区,不辞辛苦的李根源对苏州名人古墓,爬山越野差不多都访到了,如钱元吉、魏了翁、王鏊、唐寅、文震孟、申时行、赵宧光、毕沅、汪琬、金圣叹、惠定宇、吴梅村、潘祖荫、冯桂芬等等。这其中不乏一波三折的历程,有时寻觅一处墓地往往几次三番才能找到,如惠定宇、吴梅村、朱伯庐等墓即是。有的遍寻不获,怅然而返。如在天平山侧马鞍山仰天坞找寻范成大之葬处,“走遍全山,无从踪迹”。他为了寻找吴王璙、夫差之墓,曾在狮子山、小华山、白豸山、徐候山等上下搜寻,并登上甑山,当时他记道:“登甑山(今作真山),土人呼曰珍山,山起三峰,登遍,寻七穴,一无所获。是山葬坟甚稀,皆土丘。”由于那时我国科学考古工作尚未起步,故而李根源对那些隆起的人工土墩未予注意,如果他知道今天已在那里发掘出了春秋大墓一定会很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