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引擎2画面:如何写从“被”现象说开去的作文????久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39:55

如何写从“被”现象说开去的作文(上)    今天,你“被××”
(2010-11-11 11:00:51) 高考作文  被时代 

如何写从“被”现象说开去的作文               

                今天,你“被××”

                                久 

2010()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被”是一个常见词,也是一个日趋热闹的词。放在“被”字后面的行为或状态,有的是人们情愿的,比如很多人都希望“被爱”、“被关心”;有的是人们不情愿的,比如法定休息日不得不上班上学,人们无奈地说这叫“被全勤”;有的属于无中生有,比如从统计理论上和对外宣传上大家的工资都在看涨,但实际上很多人的工资还是原地不动,人们将其戏称为“被增长”;有时候,未来美好的意愿让“被”改变了,比如很多人都希望找个好工作,但如果需要交很多不该交的钱才能换取资格,人们又会将其怒称为“被就业”或“被捐款”--细想想,连“被爱”“被关心”有时候也会变得很辛苦……
    “被××”,昨天有,今天有,明天一定还会有。一个“被”字让生活变得复杂了。在“被”的作用下,我们常常不由自主,扮演着各种角色,感受着生活的甜蜜、酸楚、痛苦,当然还有激动、振奋、希望……
  
    怎么样,让我们说说这个耐人寻味的“被”吧。

请围绕上面所说的“被”现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题材不限。书写规范,工整清晰,每一个错别字扣一分,重复不计。

【导写】

其实,“被”现象由来已久,不久前辞世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一再请辞“被”强加在他头上的“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三项“桂冠”。80年代初,在一次研讨会上,季先生这样介绍自己:“我是北大教员,我叫季羡林。”

再举一个例子。在文学界,从三十年前兴起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到现在出版界赖以求销量的所谓“80后”、“90后”青春文学,作家们往往不喜欢自己的作品“被归类”其中。

从中可见,当事人并不同意的“桂冠”、“美名”未经允许便“被冠以”、“被归类”,在中国社会早已司空见惯。如此看来,最近的“被”字现象,仅是网络时代话语权的又一次充分发酵。

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立论:

一、“被”字新说反映了弱势群体的现实困境,以及网络舆论对社会生态恶质化的担忧。“被××”凸显公众对个体权利无奈诉求

被代表、被捐款、被失踪、被自愿、被就业、被自杀、被开心、被小康……此种语法看似荒谬,却也恰恰以此嘲弄了“被”时代的荒谬。说“被”时代确乎有些夸张,但“被××”确实成了一种现象,透着弱者的委屈与无奈。

从被自杀、被就业起,“被××”的词语结构在2009年风靡网络,并进入现实语言体系,被涨薪、被幸福、被捐款等说法大量涌入视线。这一矛盾的结构搭配,戏谑表达着人们对一种社会现象的不满与嘲讽。一些本来不是你自发产生的行为、结果和情绪,被握有权力的人或机构认定为你的一种主动状态,目的无非是推卸责任,粉饰太平。例如群体事件发生,“不明真相的群众”很快就被宣布为“情绪稳定”。

“被”字结构的流行,体现的是普通民众的被压抑、被剥压、被不尊重感,你本来可以表达自己的态度,决定自己的行为,拥有属于你的权利,但在你还没有得到这些的时候,有人宣告你已经如此。这说明弄虚作假的风气还是相当普遍的一种习气,也说明“替民做主”的惯性思维远远没有被“由民做主”的意识所取代,还说明书面所承认的公民权利与权利被尊重与保障的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之远。

与权利的羸弱相对的,是权力的过于强势。这不单是指具体权力行使者面对权利拥有者时的蛮横与霸道,更重要的是公权力掌握太多资源、涉入过多社会事务而又缺乏必要有效的全面监督。虽然“大社会、小政府”、服务型政府等提法出现已有时日,政府向此的转向依然步履缓慢且阻力重重。政府要办太多事,又要办出效果,在监督缺失的情况下,为追求成绩而无视民意商讨过程,主要对上负责的考核也很容易导致一些官员漠视民意虚造民意。

二、“被”时代的出现是公民具体权利多方面觉醒的表现;同时,也应该是公权力及时自我矫正的过程。如果网络舆情在进入“被”时代之后,公权力仍停留在在“躲猫猫时代”,就实在是一种盲目自恋的悲哀。公权应该主动结束“被”时代,那就是让权力内敛,让权利伸张。

社会上所有被动的“弱者”在网络这个匿名化、自由化的虚拟世界中,终于可以集体自嘲和宣泄一番。这不是坏事,这是民众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的觉醒,这是“为民做主”到“人民做主”的诉求。因为意识到“被时代”,明多数人的民权意识已被激活,不满足于被安排的命运中而浑然不知,者泰然处之,“被”字作为一个年度标签被提出,正是普遍的民权意识觉醒的标志。

我们回头看一看,中国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五千年的文明,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什么时候摆脱过“被”的状态,而进入“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权利我主张”的“我”时代?

在传统中国,中国人几乎就是在“被时代”中度过一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像如此是天经地义。一个人出生后,就被捆绑在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三纲五常即是“被时代”的宪法性纲领。不但未成年时,一个人的命运会被长辈安排,即使成年了,你的婚姻、你的财产甚至你的人生安全,都要被父亲等长辈安排,这一点我们看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巴金的《家》,就深有体会。中国人很熟悉的寓言《愚公移山》中,位要把挡路的大山挖掉搬走的愚公,自作主张安排他数代没有出生的子孙的命运,要求无穷尽的子子孙孙来挑土移山。而一个人在社会上,亦是如此,老百姓不能主宰自己,他只能接受“被”的命运,哪个人在权力争夺中赢得了江山,他和他的子孙就可以不必向亿兆臣民表态,自己就代表老天向他们行使统治权,臣民们只有希望出明君贤臣的权利,渴望轻徭薄赋。就如一个有暴力撑腰的物业公司硬要“服务”一个居民小区,业主很难和他平等地博弈,只希望他的服务稍微好一点,价格不要贵得离谱。这样的情形下,业主只能被动地接受一切,比如年底小区联欢会上,物业公司自我表扬他们是多么地心系业主,服务质量是多么优良。 

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种命运被安排、权利被代理的状态极度不正常,现代文明规则格格不入时,就是伟大的进步。意识到“被”的荒谬,便是摆脱“被”命运的开始。

三、“被”字新说反映社会舆论出现新特点

“被字句”并非我们的母语习惯用法,中国人在语言表达中,比较少用“被”字。我们必须注意到,目前网民所“滥用”的“被字句”,反映了网络舆论值得注意的深意。

它的本意是想生动形象地传达被叙述者的无奈和无助。网络舆论认为,所谓“主动辞职”、“自愿交出”等等都是被强加的。所谓“谈话”根本没有平等交流协商可言,与被训话、被强迫命令一样;所谓“自杀”、“跳楼”则与被谋害同义。它反映了网络舆论对“强势”的不满。有网络评论人士提出了这样的说法:强势者用“恶意讨薪”、“职业乞丐”、“上访专业户”之类词语,表达他们对抗议性的讨薪行动、以乞讨求生、“一根筋”上访不息者的厌憎,甚至作为加罪的理由。对弱势者爱莫能助的人们就用“被自愿”、“被自杀”之类的“被字句”,表达他们对真相的认知和渴望,对强权的道义鄙视。它还反映了网络文化传播的新趋向。互联网已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传播平台。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已不再是网虫们标新立异“不足为外人道”的专用语言。社会生活已经从现实世界开始向网络这一虚拟世界渗透,现在的网络热词确切地说也是一种社会热词,是网民深度介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现实领域的结果。

曾几何时,网络被视为只言片语的集散地、道听途说的原产地。但目前,在网民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网民素质也在不断提高,纯粹的牢骚虽不见少,但建设性的意见也与日俱增。网言网语反映的是舆情状态和趋向,网民“被”字新说反映了弱势群体的现实困境,以及网络舆论对社会生态恶质化的担忧。

“被”字结构的流行,也应被看作是觉醒了的权利向尚不适应这种觉醒的权力的呼吁,要求权力机构及其行使者顺应时代潮流,学会谦抑、尊重,收束不合时宜的行为作风,改变无视民意的局面。

公民权利意识之觉醒,网络既是重要载体也是重要证明。网络传播范围广、传播较少时空限制、相对隐蔽等特点,使其比传统渠道更适宽宜于传播民意,引起大范围关注,减少顾虑。近年来,通过网络监督权力、参与政治,已成不少中国人权利意识觉醒的鲜明注脚。网络固然喧嚣,真相有时夹杂与流言之中,情绪有时多于理性,但网络对公民表达权、监督权之落实,对于公民精神之启迪,或许已超以往任何传播载体。

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的网络浪潮,使得部分权利行使者和权力机制与此趋势的冲突更加显眼。我们承认公权行使者中,有些人的权力意识似还停留于前现代,嚣张跋扈粗蛮无理常是其行政方式,但权力行使者并非天然是权利践踏者,大部分权力行使者亦来自民间,其中不少人并不缺乏现代意识,但往往是在权力运行中身不由己。因此,我们呼唤公权行使者个人意识的转变,更加呼唤权力机制的变革,让尊重权利不仅成为公权行使者的内心准则,而且成为公权机制的制度约束和运行律令。

 

四、“被”时代警示我们要尊重个体生命,尊重每个人的人格,讲究施爱艺术,关心也要察言观色。

人都有独立的人格,必有的尊严,必有的权利。教育只有在尊重人格、维护尊严、保证权利的前提下进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会使孩子更加自尊,有了自尊,才可能自强。

爱需要理智,宠爱往往走偏。

家庭、学校要尊重学生人格,讲究施爱艺术。

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沟通。家长、教师作为沟通的主导,不仅应当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更要有爱的艺术。只有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会产生爱的情感,产生爱的效应。

【范文】

               “被”字荣登年度汉字最热榜首更多意味着无奈

   “被统计”“被自杀”“被就业”“被代表”“被增长”“被捐款”……

  据新华网报道,“汉语盘点2009”网络征集的年度字词6日新鲜出炉,“被”字列2009年度字榜首,“民生”列2009年度词榜首。

                    “被”字是粉饰伴着侵害共舞

  “被”字语的直接表现是违背公民意愿的真实表达,其实质是借助公权力变相为自己树政绩、谋利益。比如在水价上调的听证会上,一旦民意“被”代表,听证的结果也只能被沦向利益者事先设计好的方向;在人均收入统计中居民收入“被增长”,有关部门恐怕难逃“捞”政绩之嫌,其结果会误导了政府决策,引发民众的极大不满。

  一个“被”字直接关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之所以引发舆论如此广泛的关注,不仅仅因为在其背后民众真实意愿难以得到客观表达,还因为权责名实不副背后隐藏着公众对公权力正确行使的深深忧虑。公权力如果被部分人当成了讨好、晋升或粉饰太平的工具,“被”事迭出也就在情理之中,还难保不成为个别人的“嗜好”一直寄生存在。

  在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上,任何企图靠投机取巧和违背历史规律的做法都是徒劳。那些借助公权力为自己树政绩或为小集团谋利益,不惜歪曲事实真相打着民意幌子的“被”字句出炉,迟早会成为历史笑谈!                    

                              权利不能自主的内心纠结

  “被”字的主语是谁?显然只是普遍的老百姓。为何会被“被”?答案也是很简单的,因为没有多少话语权;因为无法参与;因为权利受损。

  “被”字的流行,固然表达了公众对于公民权责名实相副的吁求;固然是弱势一方在表达自己的委屈与无奈。但“被”字却不能被无限地复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谁都不想自己一直被“被”字下去。

  “被”字困局需要打破。一方面,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必须增强,权力必须得到更强地监督。如果权力成为“自肥”的私器,显然会使更多与权力无法沾边的公民权利受损;另一方面,必须增强弱势者的话语权。前段时间,某地的人大代表在“两会”上为城管喊冤,可却没有人为小商贩“说话”,当强势更强,弱势只能处于“被”字状态。但如果“被”字被无限地复制,则必然会出现更为激烈的表达方式。

  “被”字的流行是对政府权力敲响警钟,权力如果不为弱者说话,权力如果异化成成打压弱者的利器,那么还将会冒出更多的“被”字词。“被”字难道要无限地复制下去?                    

                          昭示个体觉醒时代的到来

  因为“被”,你不是你自己了,你的生命不是由你做主,而是由他人做主。特别是,当对方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个权力时,由于他们的力量过于强大,以至于你“被”了,却无处可说。外界以为,“被”出来的你,就是真实的你,是你自愿的结果。

  “被”高居年度汉字榜首,说明漠视个体利益、强调群体利益,漠视个体权利、强调群体权利是一个普遍状态。而网友选出了这个字,反过来说明了个体意识的开启和增强,随着群体利益神话的萎缩,甚至破灭,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们,才越来越意识到“被”的讨厌之处。所以,一个反“被”的时代,一个以“被”字命名的2009年才出现。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在2009年发现“被”字令人讨厌的原因。

  在这个崇尚个体的时代,每个个体都不需要“被”,每个个体只需要自己的真实感受。而只有每个个体真实的存在着,并意识到真实的存在,个体存在才有改善和提高的可能。而个体存在改善了、提高了,还担心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群体不能改善和提高吗?

 2009年,我们进入“被”时代,其实是一个个体觉醒的时代。

 

 

          “被××” 突显弱势群体的无奈和委屈
   “被××”结构似源于内地有大学假造学生就业率, 一批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无奈“被就业”, 后因应事件性质演变为“被代表”、“被自杀”等等, 泛指在非自愿的情况下, 被冠以某种行为, 突显弱势群体的无奈和委屈。
  无业大学生 “被就业”,工资“被增长”,城管胡作非为“被满意”,社会“被繁荣”“被和谐”,北京 “被富裕”,人民“被幸福”“被开心”“被小康”,这一系列 “被xx”都是公众对有关部门发表的数据和言论的质疑,反对,调侃。
  为了完成各种各样的“指标”,各单位都在“制造数字”“制造繁荣”“制造和谐”,我们似乎已经生活在一个“被繁荣”“被和谐”的完美社会中。殊不知权利机关玩好大喜功的数字游戏,损害了政府的威信和权威,误导决策者以及公众,最终损害的是国家的利益。权利机关只有用事实说话,才能在未来避免“被幸福”和“被繁荣”的尴尬。
  “被失踪”,被调查的记者明明被拘捕,却被叙述为“失踪”;“被自杀”,死亡者事出有因,却被告知自缢于医院;“被巧合”,中彩票到底是“巧合”还是“预谋”。网民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冷幽默,将自己对此事的怀疑和不满发泄在“被”字的另类表达上。“被”字使深藏着的真相一下子凸显出来,并诏告天下:事实不是这样的,里面另有玄机!
  语言不仅仅是人们表达的工具,也是一种活动方式,而一定的社会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语言的发展。新兴“被xx”的大行其道与社会心理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众个体利益受到侵害时,虽然民众在法律上、名义上拥有选择权和表达权,但实际上他们的诉求却又无法顺畅表达,他们只能诉诸于文字的另类表达来暗示心里的真正想法。于是,“被xx”一时间成为了公众面对强权时无可奈何的代名词,也反映了当代许多普通人挥之不去的被动性命运。
  现实生活中,即使是没有分歧个人也不愿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更何况新兴“被xx”对主体产生了不公、不利甚至伤害,使个人蒙受了直接的经济和精神损失。新兴“被xx”的蹿红表明了无权弱势群体寻求权力感的欲望,预示着公民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当今社会不良现象蔚然成风,学校强迫家长交“慰问金”(“被自愿”,“被捐款”),走过场的听证会(“被赞成”,“被代表”),有关部门炮制的政绩单,(“被就业”,“被增长”,“被富裕”),领导部门追求虚无数据带来的快感(“被富裕”,“被幸福”)……有关部门的虚无统计数据和虚假的事实解释引发了民众波澜壮阔的情绪宣泄:质疑、无奈、调侃、愤怒、指责、委屈、戏谑……,于是,公众选择了新兴“被××”作为自己对污浊的社会环境的回应。一个“被”字勾勒出中国社会中各种利益纠葛,可见新兴“被xx”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更是反映了社会现实。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新兴“被xx”折射出的是政治、经济、社会和时代的特征,是我们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新兴“被xx”将强权置于舆论的漩涡中,被追问,被调侃,被质疑,被指责。民意的不断壮大也督促公权力自省和矫正。当执政部门能有效地体察民意、考量公众利益,尊重人民的感受,让权力内敛,让权利伸张,才能促进社会朝更趋公正、公平、公开的方向前进,终结无奈的“被时代”。

             “被”时代凸显弱势群体的政治焦虑

 一个“被”字揭示了弱势群体被动的地位和被迫的无奈,它颠覆了句式,更颠覆了社会公平公正,颠覆了社会应有的准则和规范。这个微妙的语式所传达的信息意味深长。

 “被”字构造了一种颠覆式的句式:前面是一个强大的抽象权力意象,后面是一个弱小的具体个体形象;前者在强大中被戏谑性地弱化;后者在无奈中表达着一丝柔性的抗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城万巷“被”字开。今夕何夕?“被”时代是也。

 

 被代表,乃是个人在叙述中成为一个大多数中的个人,“九成网民”、“某市百姓”等等;被失踪,去调查事故的记者明明被拘捕,却被叙述为“失踪”;被自杀,死亡者事出有因,却被告知自缢于医院;被自愿,乃是孩子须自愿交纳9000元教师节慰问金…… 

 一方面是社会权力的叙述行为,另一方面是对这种叙述行为的语言戏仿。“被”字构造了一种颠覆式的句式:前面是一个强大的抽象权力意象,后面是一个弱小的具体个体形象;前者在强大中被戏谑性地弱化;后者在无奈中表达着一丝柔性的抗争。 

 任何叙述行为都同时是一种社会实践行为,“被”字叙述句式的流行,更多地体现了普通百姓强烈的社会实践冲动。铺天盖地的单一叙述句,把形形色色的社会统计、政策阐释、新闻发言、事件报道、政治口号变成了统一性的“虚假行为”。“被”字戳穿任一政治表达方式中蕴含的谎言,也同时刺破了所有人对公共语言的信任和依赖。 

 换句话说,“被”字句式,表达了两种相反的文化焦虑:一方面是以戏谑性的方式对话语强权进行个人抵抗,另一方面,却在无意中暗示着一种对社会政治行为的梳理、隔膜和无奈。前者说明“被”字句式是一种充满了斗争姿态的胜利语句,后者则说明,“被”字句式不过是一种充满了沮丧和绝望的失败句式。 

           抵抗的焦虑 

首先,面对具有话语强权的政府媒体和政府文告,现代社会个体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无力感和茫然感。这种感受,天然造就一种“抵抗的焦虑”。现代国家政治的典型特色乃在于政治权力总是努力谋求大众传媒的支持,于是,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就成为捆绑了各种政治利益与集团利益的话语媒体。无论是随手翻阅纸张,还是手持遥控器不停换台,公众在这种大众文化面前都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媒介专制使得很多官员可以肆意篡改现实,甚至不顾公众意愿,营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空间。“被”字句式在网络媒介的盛行,则成为对这种媒介霸权进行个人打击的有趣的形式。“被”字句式,在无奈中,蕴含了个人话语获得解放的快感,这种快感,正是克服个体在大众媒介面前无力孱弱体验的有效方式。 

换句话说,“被”字句式,体现了费斯克所鼓吹的那种个人对社会主流权力阶层进行颠覆和破坏的欲望冲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行为,“被”包含了面对主流媒介政治权威轻轻戏谑之后的拈指一笑。 

                    适应和顺从的态度 

其次,“被”字句式同时又诡异地表达了一种适应和顺从的态度。一方面,“被”字总是在暴露种种现实不公正,另一方面,“被”字无形中创造了一个“无奈认可”、“摇头顺从”的整体意向。这种句式暗含着对权力运行机制的谙熟,也就暗含着对这种权力现实的“预先同意”。在“被”字流行的过程中,公众日益丧失在现实层面上改造政治形态的欲望,而是不断地相互传染一种“冷漠”、“疏远”政治改革诉求的情绪。事实上,我们在“被”的流行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一种不愿意有所为的沮丧和失落之情。

  在这里,“被”字句式的流行,标志着现代中国公众的一种集体狂欢的网络汇聚方式:通过语言团结起来。各种各样的网络戏谑语言的出现、流行,无不成为以虚拟方式团结在一起的种种“网民符号”。顶着这些符号,个体人充分享受“公众力量”的存在,并通过这种享受来激发自己的言说热情。或者说,“被”字句式可以流行,乃在于人们通过这种句式,就可以在想象中把自己标志为“强大的弱势群体”,并借此获得权力感。

简而言之,“被”的蹿红,一方面显示了无权弱势群体寻求权力感的欲望,另一方面又显示了他们不愿意成为真实权力群体的无意识意向。而种种网络语言此起彼伏的风行与衰落,恰好凸显着一个体验着“强大感”的“弱势群体”的种种政治焦虑。

由此不难见到,小小“被”字的流行,再次勾画出中国社会普通人的一种基本权力想象模式:权力的二元对立模式。“被”字句式仿佛是一个锋利的尖刀,在公众的集体想象中,现代中国社会被这把尖刀割裂为两个既不对立也不融合的版块:官方政治和私人生活。与此相连的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板块:“空壳的政治话语”与“强大的弱势体验”。以“强大的弱势体验”来戏谑“空壳的政治话语”,却自觉地将私人生活同社会政治共同体割裂开来,这恰恰是“被”字句式流行现象中最值得忧虑的地方。

                 今天,你“被XX”了没有?

从年初一个“囧”字横行各大论坛、社交网络开始,网络流行词汇层出不穷。最近,又有一个单字在网络上出足了风头——“被”。和“囧”这样一个在网络上生造出来的流行字词不同,“被”作为用在句子中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的介词,几乎在每一个句子中都可能出现。想必在小学阶段,把主动句改为"被"字句的练习,人们并不陌生。那么,在这几天,为什么还会“被”字当头,一语风行呢?  

             “被就业”之下应届毕业生几多无奈  

此间“被”字的流行“归功”于西北政法大学。该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让没有就业的大学生与并不存在的企业签订一份子虚乌有的就业协议——自从这起“被就业”丑闻曝光后,“被”字就迅速在舆论中流行开来。 

从“我的就业谁做主”到“我的就业被谁做了主”,这让一些尚在家待业的应届毕业生们,可是着实“郁闷”了一把。他们的“郁闷”事出有因:在早已不是“包分配”就业制度的今天,学校又没给我安排单位,凭什么被要求章盖,在协议书上证明自己就业?  

  这一段时间,恰巧是各高校招生时分,就业率无疑是吸引学生报考本校最大的一个砝码。对于高校来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事关学校的拨款、招生指标、专业设置等现实问题。在如此密切的利益链之下,“被就业”现象要想杜绝,尚假以时日。  

  其实,无论是“我的就业谁做主”还是“我的就业被谁做了主”,应届毕业们并不关心这一口头说法。高校公布的就业数据,对他们来说,恐怕也只是一串阿拉伯数字。从南方一所高校刚刚毕业的小陈表示:“我目前还没有找到工作,不管是‘被就业’,还是‘我就业’,我们这些毕业即待业的青年,更希望学校和社会给应届生实际的帮助,而不是过段时间就炒作一种新的就业现象、就业名词。这让大家觉得,自己仅仅是‘被就业撞了一下腰’。”

“被统计”、“被小康”老百姓的日子真的“被增长”了吗?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最新数据称: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增8.1%,增幅均超过GDP,增速高于去年。在一个个飘红的增长数据面前,不少低收入者感觉自己“被统计”进而“被增长”了。“被统计”的数字是越来越漂亮,但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却并未“被增长”。

 

无独有偶,2009年2月,江苏省对南通市辖下各县市的小康达标情况进行随机电话民意调查。当地政府要求受访群众熟记事先统一下发的标准答案,如家庭人均年收入农村居民必须回答8500元,城镇居民必须回答16500元,“是否参加社会保险或保障”必须回答“参加了”,“对住房、道路、居住环境是否满足”必须回答“满意”。于是,那些原本在小康达标水平之下的群众,一夜之间就“被小康”了。

 被”字当道,新华网民议论纷纷。网民“射手7克拉”说:“被时代”的到来,让我们在感受真实的同时也看到了浮华。很多时候,真相是不好看的,甚至是丑陋的。“被时代”说:“别哭了,要哭回家哭去。”社会这个整体的气氛还是积极向上的。于是我们看到别人“被就业”了,没几天我们发现自己也“被增长”了。网民“燕农”则透过“被”字,看到了其背后的荒谬:“被”字词红极一时,表现出的是公众对个体权利的无奈诉求。这是一种微妙的诉求转变,而公权力却未能明察,一如既往地“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只有等到媒体曝光了或者“网友曝”了,才忙不迭地出来澄清、公开或者叫停。 

 凡此种种议论,彰显出当下的焦虑与无奈。因为,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得是更多货真价实的“主动”,什么都可以“被”,但大时代的发展洪流,一定“被”不了。

               “被”字文化现象的浅透视  

 最近网络盛传“被就业”、“被自愿”等等诸多方面称为“被”的文化新词。此种被动现象的出现,透出了一丝滑稽,一丝无奈和一丝郁闷。当从文革时代过来之人,嘲笑和讽刺“忠字舞”的时候,恰恰在不知不觉中再现了那种被动的滑稽。“被”字,最后才被引进古代汉语的受动词语,跨入现代汉语中,成为受动词语当仁不让的老大。今天“被”字时尚出现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或中招,或为看客。始作俑者利用手中权力,悄悄的,虽然不声张但是却很有权威的让此畸形招摇过市。我们怎样透视这个现象,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才能找出对策,杜绝此种现象的屡次发生。

    1、“被”字,是当权者的诱供或淫威

    典型的诱供是父母想让孩子上个重点学校的缴费。由于僧多粥少,又不能违背上级部门制止教育乱收费的指示,就来个擦边球的打法。又要你交纳高额费用,又要你写出自愿捐赠某某学校多少钱。此种手法虽然低级,但是上下级都讳莫如深,装痴卖傻。哭笑不得的是学生家长的钱袋子。此诱供不带强制性,你可以不交钱,那么当然你也不能上好学校。而“被就业”,是不带商量的,你如果投诉,面临的是拿不到毕业证书,这个就是淫威。过去我们常讲,你有钱有不过政府的钱多,你权大大不过政府的权大。就是你实在自由的成为企业主了,不是也经常“被”高费用年检、高收费证书、强制订报等等。你如果稍微露出一丝愠色,那么你吃更大的亏就会在后头。

    2、“被”字的解决是否要大鸣大放

文革前,官僚主义甚嚣尘上,“被”字现象也渐出棱角。老人家及时想到这个问题,为了人民的基本权益提出了大鸣大放等四大自由的口号,一时间,民众当权,混沌一片。造当权者的反,成为革命的先进。殊不料,人有自私本能,且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无政府主义占据上风,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紊乱。今天看来,去除政府中出现的无赖“被”现象,完全指望大鸣大放,也是不行的,矛盾扩大化,人人自危,显然超过本意的好心。

    3、“被”字的解决要靠制度的完善吗?

    今天,工农干部早已走下历史舞台,当权者都是或者肯定是科班出身的文人。在应对各种困难和危机中,我们找到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或者法律法规,以期从制度上根本保证行政的正常秩序。我国的法不能说不完善不健全,但是为啥还出现“被”现象的妖孽?或者是官僚主义的变种?正如毛泽东同志剖析的那样,中国知识分子是说的多干的少,议论的多,干活的少。毛泽东是一介儒生,为啥能成就千秋大业,关键是他从实际出发,以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来创造历史。翻翻我们各行各业,哪一个不是法规成篇,言辞凿凿。但是,政府的领导者或行政者,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规矩第一天订立的时候,就偷偷发笑,一天也没有认真对待过。南京酒后驾车恶性事故,闯祸者之前有80多次的违章记录,我们的管理者呢?有法不依,法律就是废纸一张,空话一篇。

  今天,“被”字现象已经屡屡发生,践踏民众权利的做法司空见惯。减少或杜绝这种丑行,靠执法者自己醒悟,当是文人的幼稚想法。我们在“被动”中,不能再沉默,不能再做看客。因为无数次的沉默和麻木,都会是我们普通民众的流泪和流血。要充分利用网络这种远离肢体冲突的大鸣大放,监督和揭发,乃至批判,让丑行昭示于天下,我们要敦促政府拿出具体措施,形成执法队伍的亲力亲为,和监督队伍的不眠不休。我们不能再做看客,实在不行,对于丑行,就要拿出兰州退休老人手持砖头勇砸闯红灯汽车的举动,虽为无奈,于情不合,但对事有效。今天的呐喊,不是对政府的檄文,而是我们每个为了人民利益而工作的人,要扪心自问,再也不能做出伤害人民利益的事情来了。权力是人民给的,只有为人民服务才是文明行政的永恒主题。

                    也谈“被”字现象

语文课上经常要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句子变换训练,如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变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变换,主动句与被动句之间的变换等等。其中将主动句变成被动句是比较简单易行的,多数训练小学生都能完成,因为一般的人都能正确使用好“被”字。

不过,最近时段人们突然对“被”字的使用格外频繁起来了,而且严格来说很多都不合语法规范反而更为流行,如“被自杀”,“被自愿”,“被就业”,“被小康”等等。一个不合语法规范的现象竟然成为人们的流行语,这是一大怪现象,我认为只有中国这样的社会才会出现如此咄咄怪事。

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根深蒂固封建传统的宗法社会,虽然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几十年,民主机制亦初具规模,但相对于经济的发展显然是落后多了,因此不民主的事便层出不穷,这些“被”现象正可以代表这一切。

前段时间屡见报端的嫌犯猝死于派出所的事,很多都被民警们描述成嫌犯自杀,而事实真象却是“被自杀”——嫌犯不是死于自杀,而是死于刑讯逼供,死于他杀,但派出所当然要撇开自己的责任,于是“被自杀”的说法便诞生了。我们执法机构民主意识不强是导致此类现象的根源。 

教育界在这方面也同样不甘落后,屡屡制造出“被自愿”现象。每学期开学时都要收取一笔多则两三百元,少则几十元的资料费,而上级早在开学初就会发文禁止收取这样的费用,但学校自有对付的办法,那就是弄个表让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签个字表示是自愿购买——可事实上又有多少学生、多少家长属于自愿的呢?再说我们老师吧。每年学期末一定少不了这么几笔捐款:十二元的绿化费,八十元的防洪费,十二元的春蕾计划捐款;这几年还有汶川地震捐款,玉树地震捐款。这所有的费用都直接从工资当中扣除,从来不必与我们这些当事人商量,而且这些费用究竟流向何处,我们也不得而知,既没有告知我们,也没有见过一张正式收据。虽然说这些费用都捐得正当,我们的确应当自愿,但再正当的事也要有个商量,有个事后交代吧。

所以这样的“被自愿”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确实是相当普遍了,从幼儿园小朋友到敬老院的老人,估计没有谁没有被“被自愿”过。

至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被”现象就更是光怪陆离了。像我们这段时间搞的什么行风评议,那还不是“被”字游戏?装模作样搞什么现场直播,可实际上发言人全是事先搞定了的,想提意见,那你就没有说话的权力与机会;你想当“刺头”,没门!连现场接听的热线电话都是预先预定好了的!这样评议出来的行风怎么会不好呢?即使老百姓再不满意,行风评议结果照常是“满意”,这不是“被满意”是什么?还有我们学校每学年一次领导民主测评,那还不照样是弄成了“被满意”——领导就坐在身边,你交上去的评议条子领导当场拆阅,有什么秘密可言,谁会那么“傻B”填写自己的真实评判?结果当然领导个个优秀,个个适合重用、提拔。

民主严重缺失,领导腐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道德观念淡薄……这些就是“被现象”滋生蔓延的根源;而领导者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因为每一例“被现象”的背后都跟领导的个人利益相关。只有领导阶层纯洁了,“被现象”以及其它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才能根除。所谓“庆父不死,鲁难不已”是耶!                            我的青春我做主                      

   
   每个人都会被爱。
   无论你是刚呱呱坠地的婴儿,亦或是正风华正茂的少年,你都会被爱。在被爱中我们成长,我们体会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在被爱中体会着甜蜜、酸楚、痛苦、振奋、激烈与希望。

   曾经的我们,春季,收获一份希冀的爱。 
   当你感受到春风拂在脸上,当你感受到阳光洒在肩上,你会听到一阵声音,它不像百灵鸟的叫声一样悦耳,却如银铃般清脆。产房中,一个小生命的降临,为一个家庭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妈妈暂时忘记了痛楚,她爱他,爸爸在产房外眼中充满了喜悦的泪水,他爱他。爷爷奶奶在家总激动的等待消息,他们爱他。这样一个小生命,从降临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被爱包围了。春季,收获一份希冀的爱。
   夏季,收获一份关怀的爱
   当你大汗淋漓的在烈日下跑步,当你油光满面的在办公室工作。这时的我,在无限繁忙的备考,在无线多的试题中挣扎前进。妈妈敲敲门,悄悄地走进来,把一杯冰橙汁放在桌子上,对我说:“你爸爸下班买了橙子回来,我想你热,喝杯橙汁解解暑。”“谢谢妈妈。”拿起橙汁的瞬间,指尖是凉凉的,心却是热的。他们爱我。这样一个女孩,在青春奋斗的日子里,被爱包围了。夏季,收获一份关怀的爱。
     秋季,收获一份成熟的爱
     秋季的落叶如私语般缓缓飘下,秋风瑟瑟的吹着。
“什么时光最值得珍爱,是那美好的中学时代……”不知不觉,我们度过了十二个寒暑,告别了以前的老师,告别了六一儿童节,我们进入了青少年时期,于是家长说我们早成,老师说我们叛逆,因此,老师又开始了深层次的教育,政治课上,老师说,中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们又开始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在社会中立足。于是,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和谐的气氛,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小肚鸡肠,生活中充满了欢歌笑语。 秋季,收获一份成熟的爱。

  冬季,收获一份淡定的爱
    置身于凋零的大树之下,仰望着被枯枝分割成无数碎片的天空。风起,落叶以大雪纷飞的姿态,席卷眼前。沐浴于这八度空间,是生与死在相切,灵魂的交换,淡定安宁。

在生活的刀刃上,没有畏惧的人最终能够获得真正的安宁与淡定。如同勤劳和坚忍的牛,身上有艰辛的鞭痕,拖着一柄恩善的铁犁,一步步苦行。一生默默吞咽了诸多或喜或悲的往事,个中暗自体味世间百态。亦如硕满的稻谷,它的成熟竟是让镰刀拦腰而过,从光秃秃而绿油油到金灿灿,再变回光秃秃,如此轮回。它是以自己的倒下,扶起人类的站起!它的使命并非在于其生长,饰扮自然,而在于以死亡滋养生命的新生。     时光在树上写史,上古的颜色才读毕,忽然又看到了当代。旧与新,往昔与现在,它们在时光行程中相互辨认,以美为最后依归。生命之美莫过于此。 冬季,收获一份淡定的爱。
   每个人都在春、夏、秋、冬这样四个季节种被爱,在爱中体味成长,在爱中体味生活。
         

  但渐渐长大的我们,发现被爱的滋味有几分甜蜜,也有几分苦涩。

 为了父母的这份爱,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地读书,书包越背越沉,作业越写越多。回到家里,还得按照家长的旨意接受各种强化训练,做习题、学书法、练乐器……节假日也概不例外……

 为了父母的这份爱,我们没有蹦蹦跳跳的“自由”,没有活活泼泼的“玩耍”,过着一种无奈而又烦心的生活。自由被剥夺了,天性被埋没了,才智被压抑了,童心被葬送了。我们成了家长的附庸,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谁也无权干涉……

 我们承受着父母和我们自身成长双重焦虑,我们稚嫩的肩上担负着父母甚至几代人尚未实现的理想,许多时候,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父母宣泄情绪的出气筒,“打是亲,骂是爱”把苦涩包裹得如此甜蜜、伟大。

 爱是什么?有一首歌唱遍全世界的中国人,歌中唱道:爱是关心,爱是理解。

 父母对孩子的爱,仅仅有关心和奉献是不够的,父母对孩子的爱,还应该包括对孩子的尊重,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亲密、融洽、和谐、平等的情感交流。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如何爱孩子,却是许多父母未必能及格的考题。

孩子虽小,却是和父母有平等权利的人,爱不能强加,爱是有尊严的享有。

美国有一个儿童父母双亡,后被一富豪资助,从此顺利地长大,并完成了学业。这个儿童的成长过程,经常被一些媒体跟踪报道。

在他大学毕业前,又有一位记者找到他,问他是不是很感谢资助他的那位富豪,打算毕业后怎样报答他。谁知这个孩子却说:“不,我不感谢他,他用我的贫穷来换取他的名声,我们是一种等价交换,根本不需要报答和感恩!”

   人都有尊严。父母在向孩子表达关爱的时候,尊重是第一位的。没有尊重的爱是一种伤害。

 孩子是为了自由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扼杀了孩子的自由,就等于扼杀了他们的生命。孩子失去了自由,犹如失去了阳光和空气。 

不需要掩饰,不需要躲避,我的青春我做主,在这五彩的世界里,我们用那心灵的歌声唱响了属于我们的飞扬青春。

 纵使父母为我们安排好了一切,为我们铺平了道路,我们所向往的,却始终都是压死在柏油之下的花草,以及深浅不一的脚印。

 不需要父母生搬硬套的大道理,我们可以自己阅读晦涩难懂的字句;不需要睡前温柔的摇篮曲,我们已学会欣赏震天憾地的摇滚乐;不需要手把手的教授,我们已能够凭自己的力量接受新生事物。 

 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在又一个花季的轮回中醒悟,在雨季来临之前亲手折下青春的花枝。毕竟梦想是自己的,青春是自己的,再多的坎坷,再多的甘苦也该是自己的。为什么要对他人言听计从,而不能自己选择未来的道路?为什么不靠自己的双手,描摹一份未来的壮美蓝图? 

人生若是一张白纸,就让我们执笔挥毫,尽书青春情仇;人生若是一座花园,就让我们亲手栽植,遍赏满园旖旎。人总是要为自己做上一两件事,或大或小,只要到了终点时再忆起,自觉问心无愧便可。

              我的青春我做主

 没有木偶身上透明的丝线,不是天光之下忽长忽短的影子,我就是我,青春张扬在风中。我的青春,必然是一场出色的演出,而这场本色演出的导演,我做主。

我要让人生四季里最耀眼的时节,像雨水丰沛季节的麦子,拼命向上窜,却始终恋着根。

无根的青春是孤寂的,无论花朵多么鲜艳,都如同浮在池塘里的浮萍,怎么也找不到依托,没有根汲取养分,没有根深扎地下,也许下一分钟,娇艳的花朵也会趋于死亡。而这,决不会出现在我的青春里。每次走过有些年岁的陈旧公房、卖里脊肉的小摊前、生煤炉的棚户区,不知来历的迷恋就爬满每个细胞。后来屏息想过,我的根就在这平凡、世俗的市井之中哪!自小起,我嫩小的根系就缠绕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即便我的花朵盛开在地球的另一端,它们也仍然顽强而鲜活地卧在其中。无论年少风华的我身处何地,不论青春的色彩丰富到了何种程度,它们都这么安安稳稳地注视我,并默不做声张罗其地位。

 风筝在天上飞久了,也会乏;青春飞扬久了,亦要疲倦。此时,我的根,我埋在地下的根,一股新生的力量从那里升起——瞬间干涸的心田注满了细流,涓涓而下。

 我要让这个多雨湿润的季节,如微风中的含羞草,每一个细节,敏锐无比。

我的青春,未必要与时尚前卫相连,不一定得别致的到特别,但与古人的交心却不可少。这是另一种厚实生命的诠释,带着宁静朴实的幽香。

翻着易安居士的词集,一句“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便揪住心尖,闭上眼睛,那片来自书香的景致,令人伤感落泪。这便是我要的情感年华。

寄于太白梦中,听其述雄心,道壮志,好一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再多的艰难苦恨皆可化作劲风底下的浪涛,一一击碎。这便是我要的阔达青春。

    我要让我的花样年华,像散如春风的蒲公英,不时俯瞰纯白的年华。

    该用什么去丈量我的初始的青春和从前的年幼呢?是日渐线条清晰的脸庞?是慢慢有了风格的字体?还是慢慢升高的声调?于我而言,这些都可以。

    虽然在我的管理下青春正欢快的拔节,但仍然我常回想着如河水一样奔流不返的时光。这好比在朝阳下的岔路口,一边选择前行,一边回身张望。我发觉青春身后的水痕深深浅浅,那我究竟将什么散落在年华之后呢?和小伙伴一起扔过的石子,与幼小孩子的你追我赶?在薄暮时安静路过的梧桐,这些散发着温暖光晕的意象,在我的青春里渲染出一片水状的宁静。

    也许只有在我的年华中,青春才这样厚实、寥廓、敏感吧!而这恰恰是我想要的效果,是只有我为导演才具有的特质。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人会感觉到,青春正在消逝;但任何人都会感觉到,青春已经消逝。”所以当我尚未遗憾时,要完美主宰我的青春,用成熟但仍不缺乏童真的眼睛,让书香填充起心灵,纯粹的生活在这花样年月,为今后的路刻上一座永垂不朽的青春之碑。

                       

  

                   我的青春我做主  

 点点的欢笑,淡淡的忧伤,飞扬的青春,用歌声唱响十六岁的灼热年华,我的青春,我做主。                                                                                                                 ——题记

 懵懂的岁月已悄然逝去,纯真无邪已定格在过去,我们的青春如霓虹灯般绚烂,却逃不过那繁华背后的落寞,从懂得什么是微笑背后的忧伤那一刻起,我们便踏上那条名叫“青春”的未知路。

   没有期待中的那份惊喜,没有童话中可以让灰姑娘变成公主的水晶鞋,没有那可以接受无数鲜花与掌声的舞台。我们平凡如旧,我们有的,只是那颗火焰般热情洋溢的心。不是不想活得潇洒自在,不是不想叛逆、放任,不是不想不顾一切疯狂地追寻,只是在梦想与现实交锋的那一瞬间,我看到了它们的差距,我明白了我还没有取得那通向自由的通行证,于是,我选择了现实,毕竟我更趋向于现实的温暖。而那绚烂的梦想也会永不凋谢,永远珍藏在我们的回忆里,那是一个属于洒脱青春的梦。

   我们歌唱青春。其实,青春就是一首歌,跌宕起伏,或伤感,或欢喜,朦朦胧胧,却回味无穷。我们每个人都在很用心地诠释这首歌,谱写自己的淡淡青春。

在这十六岁的灼热年华,我们独自享受着快乐、忧愁、喜悦、寂寞。点点欢笑,淡淡忧伤,这就是青春。在这里,留下了我们微笑的瞬间,记下了我们流泪的刹那,这些就足够了,不需要刻意装点什么,这就是最真实的我们,要将青春把握在自己手中,去创造无悔的青春。

 在这青春的旋律中,我们就是主角,曾经的叛逆与疯狂,曾经的辛酸与眼泪,曾经的感动与梦想,都已随风而逝,留下的是值得珍藏一生的回忆。我们都是梦想的创造者,我们抱着梦想踏入青春,带着感动度过青春,带着希望迈出青春、走向未来。

 在青春的岁月里,我们张扬着个性、飞扬着思绪;在青春的岁月里,我们肆意地哭着、笑着,有着属于我们的纯真;在青春的岁月里,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美好回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十六岁,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意义是一样的:可歌可泣的纯真年华。我们歌唱着青春,歌唱着生活,歌唱着那并不完美却绚烂多彩的年华。

不需要掩饰,不需要躲避,我的青春我做主,在这五彩的世界里,我们用那心灵的歌声唱响了属于我们的飞扬青春。我的青春我做主!

                          我的青春我做主

 我们站在时光的河岸,细数成长的感伤,那一片碧草茵茵的田园,有多少梦在露水中绽放!令我忍不住拿起笔来描绘出青春里那些色彩斑斓的心情:某时某刻的别样心情,成长带来的感悟,年少的青涩感情,青春最初的萌动,色彩缤纷的青春梦想,阳光下淡淡的惆怅和透明的忧伤……

 青春的心情故事有过浪漫、唯美、时尚、细腻的绘本甚至涂鸦都是最美好的。所以我的青春,我感受!我的梦想,我做主!我的青春就应该我自己做主,热爱自己的热爱,快乐自己的快乐,听从自己的内心。“我的青春我做主”,就是这个世纪的青春宣言。

 当我笑时,我拥有整个世界;当我哭时,世界只有我。

 我是水瓶座,据说水瓶座的爱自由。没错,我喜欢自由。喜欢一个人关在房间里莫名其妙的画;我喜欢光脚穿拖鞋在街上晃悠;我喜欢一边东张西望,一边塞上耳机听《酸酸甜甜就是我》唱到:“耳朵里塞着小喇叭,躲在被窝里看漫画,虽然我还在象牙塔,我多么想一夜长大,亲爱的爸爸妈妈,别叫我小傻瓜,虽然我很听话,不代表我没有想法,喜欢酸的甜这就是真的我,每一天对于我都非常新鲜,我调皮的味觉,有最独特的区别,我喜欢酸的甜这就是真的我,青春期的我有一点点自恋,大人们的世界,等待着我去冒险,哈---快长大快快长大,对这个世界say hi!,我要我自我就像我的自我。人群之中我有最最的独特,唱我自己的歌,要唱出我的心得,我要我自我最爱我的自我,笑过哭过我全部都记得,想总会有效果梦想就是种快乐……

 我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我渴望做自己想要做的一切,我希望我的思绪能无边无际的“闯荡”,我期待我的身体能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的翱翔。这才应该是我的青春。

 可现在的孩子都很可怜,我们生长在一个竞争力强的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的繁荣时代,我们要对付不断更新的知识,我们身上背负着未来国家栋梁的称号。现在的我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活,我们失去了自我,不可能去做自己喜欢、向往的事,我们无奈,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痛苦。

    窗外的天空灰灰的,就犹如我的心一样,空虚孤独,属于我的青春,属于我的快乐,都被一本书代替了。不,我不要这样。我要找回属于自己的青春与快乐,青春是我的,不是别人的,我要做回我自己!当初被遗忘的梦,被抛弃的幻想,我要找回来,我需要它们,因为有了它们,我的人生才会有意义,我才会觉得没白活一场。

    于是,我乘上了希望之船,开始了我的寻梦旅程。在其中,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惊喜,可能还会有很多困难和艰辛,但是我不怕,我要勇敢地面对它,把它克服,坚持下去,永不言弃。我的青春就要这样,它要充满梦想,它要朝气蓬勃,它要魅力四射,它要热情如火。                 

2010年宣武区期末考试标准例文

议论体

(文1)字    28分

汉字是一门伟大的学问。

从非洲的古语,到中东的楔形文字,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拥有数千乃至数万种的文字。

汉字流传至今,经历了千年的时间,同样经历了千年,玛雅族的文字已成为了历史,埃及文字在不懂的人眼里如同图画,梵文使用者是少之又少。汉字是现在少数几个能让人一眼认出这是哪个国家的字的字体之一。

汉字中每一个字的意义都有很多种。好比一个“被”字,放在“被”字后面的行为或状态,有的是人们情愿的,有人是不情愿的,有的则是无中生有的,“被××”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无奈,但也证明了汉字的博大精深。

小时候,家里买了一些《二十四史》,我在假期中清闲时也会看看这些书中的文言文。还算好,每段文言文后都有翻译,使我的阅读不是很吃力。但是对于“大败”二字老是分不清其意思,谁战胜了谁,在哪里。字的词性变化大,也是汉字的一个特点吧。

古时候,吕丞相为了他那《吕氏春秋》的完美而不惜“一字千金”,求人改动,留下了美谈。确实,有一些细小的差别都能决定一篇文章的好坏,惜字如金和一字千金,也许是汉字精与深的最好注脚。

汉字的伟大不光在于它的历史和精神,更重要的在于美,既写出了自然之美,也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团聚的喜悦,离别的郁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人们描绘出了美丽的家园,杜甫的“三吏三别”则为我们讲述了那个时代的史实,李清照则在《声声慢》中唱出了自己的忧愁,曹雪芹则用《红楼梦》表达出封建制种下的种种悲剧。

法国有个作家曾说过:法国的文字是最美丽的。他爱着自己民族的文字。而我爱着汉字,它也是美丽的。就像“被”字一样,它是变化的。在汉字这门学问中,我们可能常常说错什么,这或许就是其魅力。用汉字感受生活的甜蜜,酸楚,痛苦,还有激励、振奋、希望,体会这门学问的艺术性及伟大。

[赋分阐释]本文虽在第4段和最后一段有“被”字出现,但文章整体与题目之意(即“被现象”)毫无关联。即便以“被”字表现汉语之美,作者亦未在“被”字上做出相应文章,仅有所提及而已。本文为完全跑题之文,故定为28分。

(文2)被坚强    34分

人活一生总要遇到许许多多不尽人意的事情和许许多多的挫折。有的人遇到挫折,困惑后选择去退却;有的人遇到挫折后去挑战并努力战胜挫折。这样的人呢,是值得我们去称赞的。他们在逆境中成长,在逆境中坚强。也许,这些人本身只是想平稳的生活,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使他们“被坚强”了,勇于去挑战挫折,使他们坚强。

海明威曾写过一本书《老人与海》,主人公桑迪亚哥老人是一个海上的渔民,一辈子以打渔为生。他在连续84次出海没有收获后毅然决定继续出海捕鱼,在挫折面前他没有低头,终于在出海后的第三天捕到了一条巨大的海鱼。但是大鱼流出的血水引来了无数条巨大的鲨鱼来争食!老人与它们奋力搏斗,力图保住自己的劳动成果。老人在鲨鱼面前毫无畏惧、无比坚强,最终他战胜了鲨鱼回到了岛上,但是鲨鱼却已经把老人捕到的大海鱼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了。

巨大的挫折使得桑迪亚哥这位老人无比的坚强,甚至出现了一位老人与一群巨鲨搏斗的画面。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老人“被坚强”了,虽然他没有获得最终的成功,但是他却彰显了一种精神,一种坚强无畏的精神。

保尔•柯察金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男主角。他所生存的年代是一个充满暴力挫折的年代,这位普通的青年,在这种环境中磨砺、成长,逐渐的坚强起来,成为了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后来他双目失明了,但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被困难吓住,他把他的经历写成书并激励后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看似风光,却也有着许许多多不尽人意的事,甚至许多挫折。比如,我们学生所面临的高考,它使得许多学生变得坚强,毕竟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在两朝之内定乾坤。考得上柳暗花明,考不上一败涂地!尤其是北京这个大城市,没有好的大学文凭就无法立足,这就使得学生们努力拼搏,逐渐变得坚强,我们在这个社会中“被坚强”了。

努力挑战挫折,让我们被坚强吧!

[赋分阐释]

本文题为“被坚强”,但文章写的却是“要坚强”,“被”并未发挥作用。“被坚强”,是对某种坚强的无奈,而作者的意思是要学会坚强,并无讽刺之意,即这个“被”并未让生活变得复杂,它是多余的。“被坚强”,不是在语言上不通(“被就业”“被全勤”亦不通),而是在文章情理和逻辑上自我矛盾。本文为偏离题意之文,故定为34分。

 

(文3)被困难拯救   36分

人生本就甜少苦多,所以,衬托出了快乐的珍贵。人们时常抱怨人生苦涩,困难重重。殊不知,百炼才能成钢。

困难的天平是不公的,每个人的境遇也是不同的,但面对困难时却可以养成相同的习惯、相同的素养,达到相同的境界。

司马迁,铸就了史家之绝唱。但我更佩服的,则是他面对困难的态度,他曾被关入地牢,更残忍地遭到宫刑,但他没有屈服,终著成《史记》,受后人之景仰。

是面对困难时不屈的习惯,拯救了他的文学。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同样是一位勇于挑战困难的英雄。一次出海,捕获大鱼的他,遭到了鲨鱼的攻击,老人拿起鱼叉,奋力还击。虽然,船靠岸后船尾只剩下了一副空空的鱼骨,但是,老人胜利了。因为,他没有退怯。困难可以将一个人毁灭,但不能将他打倒。

是老人的勇敢,是他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拯救了他的生命。

年轻的音乐家,贝多芬,是一个幸运的人,同样,也是一个不幸的人。幸运的他,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的《生命交响曲》,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双耳失聪失去了听觉,这无疑是给一位年轻的音乐家判了死刑。但《生命交响曲》的创作让他的不幸,仿佛没有那么不幸了。

是面对困难时,与困难为伴的境界,拯救了他,拯救了他的音乐。

古时有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胜利,是因为战士们有了必胜的信念与勇气。可见,困难不老只是为难我们,更能造就我们。所以,我们应该培养面对困难不屈的习惯,勇于挑战的素养,与困难为伴的境界。

[赋分阐释]

本文题为“被困难拯救”,作者能够自圆其说,文章主体部分也在围绕着“困难”说。但是,本文在“被”字上所做的文章很不够,仅在开头做了形式上的提及,内容也较单薄,甚至字数不足。本文为基本符合题意但内容不足之文,故定为36分。

 

(文3)被关心    39分

生活中和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受到别人的关心。每个人从婴儿到成长都是在父母的关心下长大成人。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享受母亲的关心照料。小草能够生机勃勃,它们享受着阳光的关心,鱼儿能够在海水里自由自在游玩,它们享受着海水的关心。关心可以让我们避开风风雨雨,可以让我们顺利达到胜利的彼岸。关心可以让我们在困难面前鼓足勇气,正确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关心可以让我们正确的面对世间的美好和残缺。

2008年5月12日,中国的四川的汶川发生了7 .5级特大地震。那么美好的充满活力的成都的古都,一瞬间就变成了废墟。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感到伤心,对四川所有的遇难无时无刻的牵挂。我们中国人也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向我们灾区人民献出了一份爱心。我们大家都捐出了自己的钱。汶川大地震也牵挂全世界人民的心。俄罗斯为中国献出了300架直升机,给中国救援士兵带来了帮助。全世界各国都向中国捐出大钱的钱,希望中国的人民能够站起来。我们的政府更是亲自来到中国汶川进行全方面指导工作。中国汶川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关心。每个人都希望四川人民要从阴影的废墟中爬出来、站起来。

有了大家的关心,四川才能站起来,重建自己的美好家园。关心可以让我们大家鼓足勇气,不被困难压倒。关心之下,我们大家才能更强大,更自信,更勇敢。

刘翔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获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他的名声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出了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又一次地来到了赛场上,在众多的体育迷的欢呼声中,刘翔参加了比赛,但是他并没有完成比赛,这让很多体育迷失望。赛后刘翔受到了许多国家媒体的关注,希望他能够早点复出。

关心可以让我们无忧无虑,可以让我们感到温暖,感受快乐。关心激励我们正确面对人生,珍惜生命,永不放弃。

[赋分阐释]

本文题为“被关心”, 全文围绕“关心”做文章,内容完整,思路基本清楚。但是,作者在“被”字上所做的文章不够——“有了大家的关心,四川才能站起来,重建自己的美好家园。关心可以让我们大家鼓足勇气,不被困难压倒……”可见,题为“被关心”,文章却在“关心”上做了较多的文章,对“关心”与“被关心”二者的关系失察。本文为基本符合题意但内容略有不周之文,故定为38分。

 

(文4)被  阻   42分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鸟兽、虫鱼,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至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常在于险远。”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如是说道。就是因为“险”才导致人们被阻,因而也欣赏不到美丽的风景。

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淘金热”的那段时期里,有几个年轻人经一位老者指引去到一块土地中挖“金子”。一开始,几个年轻的小伙满腔激情地挥动着手中的铁锹,卖力地挖着。可是过了好几个钟头,他们收获到的仅仅是一枚小小的金币。这时候,他们大部分人选择了放弃,只有一个人留了下来。这个年轻人不相信自己的努力就这样被阻碍了,他又咬牙挖了几个钟头,大家猜猜他挖到金子了吗?遗憾的是,一个金币的影儿都没有。但让人兴奋的是,他挖到一个不小的油井,故事的结局也便顺理成章,这位男子过上了其他几位伙伴所没有的富裕的生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地认为自己被困难阻碍,也许它只是让你调整一下心态,以便迎接后面无限的惊喜。

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例子已经是家喻户晓。他能承受住上千次的失败,并最终获得成功说明他不相信世界上有绝境。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阻碍爱迪生寻找人类光明的脚步,反而加快了他前进的步伐。由此看来,有的时候,被失败阻碍也未必全是坏事,也许它只是善意而又及时地提醒你:此路不通,让我们重拾正确的方向。

其实生活中有着无数这样的例子,比如:巨人集团的董事长史玉柱,经历了大起大落,却还能重创辉煌。肯德基的创始人山德上校曾经上门推销被无数次的拒绝,最终受到全世界的认可。相信他们一定都是乐观主义者,并清楚地明白:被阻只是一时的,成功就躲在它的背后。

被阻,意味着我们离成功更近了一步;被阻,告诉我们要准备好面对接下来的喜或愁;被阻,让我们调整好前进的风帆……

朋友们,你们准备好被阻了吗?

[赋分阐释]

本文题为“被阻”, 全文围绕面对“阻碍”应有的心态做文章,内容合理,思路基本清楚,表达尚可。但是,作者的思想认识较一般,所举材料也缺乏新意。这是一篇符合题意,内容、表达属于中等层次的文章,故定为42分。

 

(文4)被捐款    44分

学生时代,面对学校众多名目繁多的收费,无奈的同时也值得按数上交。这样的次数多了,自己也就麻木了,由开始的义愤填膺逐渐变为习以为常。

例如班费,我自始至终都不明白一个班需要在哪些方面花钱,这笔钱究竟用在了什么地方?但是不交不行,只要你还想在这个班待着,每学期就得上交若干元。

后来的学校,一门功课不及格需要缴纳补考费。于是乎,班里几个成绩差的男生自嘲道:“每学期开学,我都得莫名其妙的交十几块钱。”

发洪水那年,我所在的学校动员大家捐款。这本来是做好事。可是学校非要在数目上大做文章,规定每个人不得少于十块。这钱在数目上不算大。本来为国捐款,人人有责,应当多捐,可一限定数目,不由让人心凉半截。

正如韩寒在文章中说:中国的学校,很少跟学生或家长商量什么,就算借钱,也属于没得商量。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校都如此,那社会呢?

比如我想找个工作,我就得给办事的负责人送礼,找到工作后想升职,就得给领导送礼;单位分房子,要想分到,就还要继续往该送的地方送礼……

或者,我想开家店,想要拿到营业执照,就要托关系,走后门,送的礼更是不计其数。

我给领导送礼,领导给领导的领导送礼,领导给领导的领导的领导送礼……一层往一层上送,造成了多少腐败分子。这样下去,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

被捐款,昨天有,今天有,那么明天呢?不能再有!只要国家大力推行法治,严惩腐败分子,从根本上清除被捐款,社会才能被清洁,才能恢复正常的秩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应共同抵制被捐款,不去送礼送钱,从根本上断绝被捐款的风气,还社会一片清凉。

[赋分阐释]

本文题为“被捐款”,乃针对不合理收费现象提出批判,符合题意且有独立见解。文章从学校到社会,从不良现象到解决办法,论述比较全面,是一篇有一定思想且行文规矩的文章。故定为44分。

 

(文6)变被动为主动    46分

有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动的,都被一个小小的“被”字牵制,从而阻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这时,如果我们动用智慧,将变被动为主动,就会看到另一番广阔天地。

将被动变为主动,寻求反败为胜的时机。

越王勾践在会稽之战中败在吴王夫差手下。这次失败。不仅使越王险些丢掉了自己的国家,也使他成为一个阶下囚。在给吴王当奴隶的十年里,失败没有使他紧闭双眼,反而更加强了他打败吴王的信念。经过十年的卧薪尝胆,夜枕草席。抱冰持火后,国力日益恢复,最终成功战胜吴国。

将“被”变为“主”靠的是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唯有历苦才能尝甜。

将被动变为主动,将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三毛这个垂着两条辫子,穿着吉普赛长裙的女子,却挚爱那片孤寂与安宁的撒哈拉。然而在享受和荷西在撒哈拉的浪漫爱情的同时,他们不得不为生计发愁。因此,荷西每日要潜水十几个小时,而三毛则靠洗碗谋得生计。可是,那个饭店老板经常克扣三毛的工资,有时仅有的收入还会不按时发放,这使三毛甚为不满。于是她便开始读些法律的书,当再遇到此情景时,她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有一次还为自己赢得了几美元的赔偿。

生活中真的不如人们所想的那样一帆风顺,那些细小的不如意真的难免。这时,只要动动脑筋,就会发现那“被动”还是有一个小出口让你突破的。

把“被”变成了“主”,生活也就会不辱使命的给你回报,让你尝到它的甜。

现今仍有许多的人,会面对许多个“被”。有些人会承受不住那一个个“被”的打击而退缩。其实,“被”并不可怕,它只是对我们的一个考验而已,只要突破它,就会有美好的未来等着我们。

[赋分阐释]

本文题为“变被动为主动”,表达了作者对“由被到不被”发展性的认识。主体部分从“将被动变为主动,寻求反败为胜的时机”“将被动变为主动,将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两个分论点切入,使论述更加深入;越王勾践和三毛等材料,比较典型也有一定的新意。结构思路清楚,语言表达较好。这是一篇内容相对较丰富,形式较恰切的文章,故定为46分。

 

(文7)在“被”中生活   49分

“被”,一个永不可能离我们而去的词语,只要我们存在,哪怕曾经存在过。在“被”中生活是我们的常态,也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只是在这样的生活中,“被”所带给我们的是多种多样的体验,好的或者坏的。

自从我们出生在这个世上,就一直被爱着。家人、师长、朋友等等。被爱的我们,无时无刻不体验着幸福。每日可口的饭菜,温暖舒适的衣服是父母们的爱;学业上的引导与鼓励,犯错时的教育与批评是师长的爱;生病时的一句问候,体育课受伤后的搀扶与关切是朋友的爱。我们这样被爱着,体味着世间的甜蜜。也因为这被爱,我们学会了去爱,去主动的奉献爱,在被爱中生活的我们也渐渐有了爱人的能力,爱便在被爱中诞生,发展成主动去爱,然后,又一个轮回……

当“被”字在爱的轮回中充当着不可缺少的条件时,它也在别的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导致了不幸的发生。

我们先来重温这样一个故事……

贾宝玉的婚姻是被安排的,他被安排与薛宝钗结婚。然而这被动的力所换来的是更大的反抗。本就疯癫的他变得更加疯狂,本就体弱的黛玉在恶讯中幽怨而死,即使是沉稳如宝钗,她也在这一切面前失了主意,只因为一个“被”字。

这个故事是所有人都不会陌生的。当我们的生活也被安排了的时候,事态往往会演变成我们最不想看到的一幕。在“被”中生活的我们,当“被”字用过了头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也将失去原有的平衡,也必将进入一种混乱与无序,然后,重归平静。只是重归平静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贾府的重归平静是以宝玉出家、黛玉去世、宝钗守寡为代价的,我们呢?

在“被”中生活,我们要学会如何去使用“被”,如何让“被”像创造爱一样创造出美好,而不是“被”用过头去创造不幸。

在“被”中生活,创造美好的“被”,舍弃不幸的“被”。

在“被”中生活,然后,传递“被”的美好。

 

[赋分阐释]

本文题为“在‘被’中生活”,在“被”字上挖掘较用力。文章主体部分从幸与不幸两方面表现我们在“被”中生活的人生滋味。“在被爱中生活的我们也渐渐有了爱人的能力”“当‘被’字用过了头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也将失去原有的平衡”等论断,认识较深入。“在‘被’中生活,我们要学会如何去使用‘被’,如何让‘被’像创造爱一样创造出美好,而不是“被”用过头去创造不幸”,认识较辩证,也较全面。此外,文章的表达也较好,布局整齐,语言斩截、到位。这是一篇内容丰富、表达较好的文章,故定为49分。

本文的不足是个性和创意不够。

 

(文8)谢谢“被”   51分

面对一个简简单单地“被”字,很多人立刻会心生厌烦,甚至谈“被”色变,因为“被”字的行为无不是他们被逼迫做的不情愿的事——“被工作”、“被加班”、“被全勤”、“被驱策”、“被压制”……种种严苛的要求与制度间,人们叹息生活的无奈,为一个“被”字身不由己地忙碌奔波着。

而我却和他们不同。我却要感谢这“被”字,因为有了它,我才能拥有美好的现在,更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我愿谢谢“被关怀”,它好比一把温情和蔼的保护伞,成长的一路上庇护我走过风风雨雨。从我还是个牙牙学语的婴儿起,若是没有被关怀,怎能经受住考验成为现在这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谢谢父母的关怀,一心一意地把我抚养成人;谢谢朋友的关怀,为我驱走空虚寂寞;甚至要谢谢陌生人的关怀,让我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感到人间的温暖。是“被关怀”,让我无忧无虑地生活。

我愿谢谢“被限制”,它好比一幅整齐划一的尺规,时时刻刻束缚着我,塑造着我。我从生命的开始就注定生活在世界上不成文的规则限制里,那是人们无一例外必须遵守的生存程序。自从我走进小学开始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我就即刻拥有了作为一个学生的身份,我有了太多的限制,失去了太多的自由。师长的谆谆教诲,耳提面命,无不是在提醒着我,刻苦学习就是一个学生的天职,唯有接受和服从管束,我才能够成为有用之材……一开始我并不理解这种几近严苛的限制的意义所在,但现在,在“被限制”之下,我渐渐明白了学习是创造自己的价值;正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人生理想,我学会了自制和克己。

我愿谢谢“被激励”,它好比一条长长的皮鞭,在我困怠时鞭策我重整精神,奋然前行。在愈演愈烈的学习、生活竞争中,我曾屡屡挫败,但身边的人给予我的激励总能让我充满力量。失落时就去听听励志的歌,给自己信心,相信激励是双隐形的翅膀,带我越过低谷,飞过绝望,希望的曙光总在前方,向我招手、微笑,每越过一道困难,我的心就越发坚忍顽强。

我要谢谢“被”字一路伴我成长。我享受“被”,请记住“被”并不是一座囹圄,让你心灰意冷,而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路,通向幸福的希望。

[赋分阐释]

本文题为“谢谢‘被’”,旗帜鲜明地赞颂“被”带来的种种快乐。文章主体部分又分成“谢谢被关怀”“谢谢被限制”“谢谢被激励”三层,在具体中求得深入。特别是对“被限制”的新鲜认识,很有个性。同时,文章的表达很清新,可谓赏心悦目。这是一篇内容、表达均属上乘的文章,故定为51分。

(文9)被学习   53分

曾几何时,我们书桌上的画笔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叠厚厚的试卷;曾几何时,我们珍藏在书柜中航模也已不在,在它的位置上挤满了参考书;曾几何时,我们不能再和同学们去博物馆参观,而是要在周末上满满两天的课,最重要的,我们学习中的快乐何时已经消失,取代它的是无形的压力。我们在“被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古人看来,学习应该是以快乐为基础的主动行为,只有以学为乐的“乐之者”才是领悟到学习真谛的大家。然而,在今天,我们大多数人是否因为“被学习”而仅仅停留在“知之者”的层次上呢?

纵观历史,各个学科上的伟人,虽然所在领域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以学为乐。几十年前,美国湖滨中学的一名学生在学校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教授们称它为计算机。这名青年立刻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晚地在地下室中与这台机器打交道。考入哈佛大学也许是我们许多人的梦想,但是他却毅然放弃了这个机会,原因很简单,他不喜欢大学中那种教条的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喜欢上了计算机这个新事物,快乐地研究着。几年之后,他和他的产品“windows”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一夜成名,他得到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是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荣誉,他就是比尔·盖茨,一个能以自己的学习为乐,并坚持为之奋斗的人。

比尔·盖茨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以学为乐而主动学习,这种以兴趣为动力的学习必然与我们的“被学习”有质的区别,以兴趣为动力,有什么可以阻挡住我们探索的脚步呢?

钱学森老人在弥留之际,依然念念不忘祖国的发展,中国需要有创新意识的科技人才,这是我们不能在科技领域有尖端成果的原因,而这种科技人才从何而来?首先就要有以学为乐的学习态度,而我们普遍都是在“被学习”。小学六年,中学六年,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也打磨掉了学习的热情,大学本应是我们得以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今却成了我们的游乐场,大学混四年出来找工作已经成了某些人的未来规划。这样怎么能培养出科技人才?“被学习”不仅阻挡了我们学习的脚步,更阻碍了祖国的发展!我们需要“乐之者”,需要让我们以学为乐的一片天地。

[赋分阐释]本文题为“被学习”,文章表达了对异化学习的思考。对一贯如此的生活的再认识甚至批判,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作者审视自己的学习现状,举比尔·盖茨的例子,回答钱学森老人的问题,均使文章呈现出很强的现实意义。语言表达虽不华丽却很到位,使思想得到彰显。这是一篇有思想、表达佳的文章,故定为53分。

(文10)我“被”,我负责   55分

汉语中的“被”字,是其他语言中所没有的,较之英语、日语中的被动语句的时态,句式的变化,汉语以一“被”字就完全轻描淡写地将一个被动句表现了出来。

生活中充满了“被”,被爱、被关心、被遗忘、被遗弃……生活可谓是一串“被”的过程。然而,有被动者,即我,也就存在着主动者,即我之外的他人,因而“被”的过程也就不仅牵涉到了我一个人。一个“被”字的句子,亦不复再单调简单。“被”字,饱含了主动者的情感,不论喜怒哀乐,它似乎永远都向我传达着一种信息。同时,“被”字也给予了我责任。

收到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书信,是多年前的友人寄来的。它漂流四海、穿梭城市,终于传递到了我手中,充满了友人对我无限的关爱和怀念。亲切的问候和朴素的鼓励,渗进我的心田,使我心中充满了温暖。我被关爱着,遥远的大陆上,有一个人关爱着我,希望我过得好。因此我应好好地生活,承担起“被关爱”的责任。

我永远都忘不了它离开我的那一天,正值盛秋,落叶遍地,与我朝夕相伴的它竟在如此美丽的秋日悄然地离去了。我们共处多年的房间,第一次变得仅剩下我一个人,我不停地向它曾居住过的地方呼唤着,但却没有了它。我被遗弃了,遗弃在这间变得空荡的房间中,但是我懂得,它会永久地留存在我的心中,陪伴我以后的人生,自始自终与我分享一切的快乐。因此我又从悲哀的谷底中,独自重新踏上人生的旅程,承担起“被遗弃”的责任。

许久了,手机静静地躺在桌角,收不到曾经的同窗的短信。我被忘却了,在那些隔了几条街的学府上。忘却我的人,在愉快地生活着,因此我也不再凝视那落寞的手机,而去投入到自身的学习当中。不再沉浸于过去的辉煌,不再哀叹世变沧桑,而是努力活好现在,承担起那“被忘却”的责任。

“被”是一种责任,你可以不去承担它,只是顺水推舟、顺其自然,但请不要忘记,在你“被”的同时,有人赋予你“被”,被动句总有一个主语,虽然有时也看不见,在你承担起“被”的责任时,你也在承担他人对你的期盼、祝福,抑或信任。

[赋分阐释]本文题为“我‘被’,我负责”,作者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被”,持一种达观的精神和进取的姿态,即要用勇气、胸怀、智慧承担“被”的结果。这种角度甚至境界在同类文章中很难得。而“好好生活”“独自上路”“活好现在”等人生感悟,实在而精彩。文章的语言表达亦较出色,一些文句具有哲理。这是一篇境界不俗、表达精彩的文章,故定为55分。

(文11)书  祭   58分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指的是读书人可以见识广博,为人开拓仕途,治理国家。却不想,今人将它误解了,认为读书只是牟利为功名。

有这样一种人读书,叫被读书,因为他是为了有谈资而读书。平日里,总能听到他“呜呼嗟夫”地感叹古人之伟大。诗词在口中像咒语一样叽叽喳喳,逢人便说辛弃疾是他的偶像,李太白是他的知音。倘若你问他谁是辛稼轩,李青莲又是何方高人时,他便哑口无言,不知如何作答了。在他们眼中,读书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众人的焦点。书在他们眼中不是圣贤的读物、真理的载体,而是吸引世俗的工具,因为虚荣,他们被读书。

有这样一种人读书,叫被读书,因为他是为了功利而读书。如果你问他“茴”有几种写法、问有几种发音、“之乎者也”各起什么作用,他的长篇大论会使人晕头转向,使人不知所云,如坠云里雾里。如果你此时称赞他博闻强识,见多识广,那便错了。因为他们只知道考试的基础,却不愿通过书本一览那背后的文化。他们不知道小林多喜之的《蟹工船》;他们不知道雪莱的《西风颂》;他们不知道屈原的《天问》。因为他们看中的是书带来的分数,是书中能否带来确实的黄金。因为利益,他们被读书。

有这样一种人读书,叫被读书,因为他是为了伪装而读书。中国历史上的商人最为人称赞的便是儒商,因为他们用书香气化解了商人独有的铜臭。但如今,一些暴发户,商贩却也想靠书本来遮掩一些他们身上的钱味,但他们却不肯像古代儒商一样细心品书,用知识修养彻底地改变自己。于是他们只读畅销书,只读那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书。他们将书看作遮“臭”的香水,涂在表面,而不是看成甘露,润化心脾。因为伪装,他们被读书。

书,本应细细品读,像古人说的那样:“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读慢书,读书慢,慢读书。”但如今,书不再是培根笔下的那个令人明智的物品,也不是高尔基曾经引以为豪的阶梯。哎,究竟是世道为读书加了个“被”字,还是加了“被”字的读书将世界变了呢,我们不为所知!

[赋分阐释]

本文题为“书祭”,谈一种情非得已的伪读书,角度很别致,立意很新鲜,分析也很深入。不仅指出现象,而且分析原因,最终将矛头指向社会,点出大环境存在的危机。视觉的敏锐,思想的深刻,积累的丰厚,语言的有力,均为考场作文中的少有的,可称精品。故定为58分。


记叙体

(文12)我输了  38分

坐在四楼的考场上,向窗外灰蒙蒙的天望去,只有一座高楼在那伫立着,像铁石一般的心也伫立在我的胸膛。

有的是人们情愿的,比如很多人希望“被爱”“被关心”,我也有过“被关心”,但我没有珍惜。

认识那位卖鸡蛋灌饼的大叔还要得益于天天要吃灌饼的同学。最初觉得灌饼很脏,很不卫生,一般连看都不看一眼。但为了要给同学捎,边硬着头皮去买了。

起初,我和老板还不是很熟,到后来,买的次数多了,便也聊了起来。“小伙子,今年高二啊!”老板一边翻滚着锅中的灌饼,一边询问着。而我的心却还系在那还没听完的MP3中,所以便随口答道:“不是,在高三。”灌饼在锅中又翻了一次,快熟了。只见那老板冲我喜洋洋的笑着,顶着红鼻子头说道:“俺家侄儿也在高三,听说很累啊!”我有点不耐烦了,应和道:“对,是挺累的。”说罢,只见老板把熟了的灌饼熟练地往袋子里一放又一系,接着一个大步往我身边一迈,说道:“来,我帮你放到书包里。”这下我可急了,急忙笑道:“不用麻烦您了,我自己来。”仿佛包中有什么宝物似的,然后便匆匆离去。其实,书包里除了书什么也没有……

在余下的路上,再也没听MP3.总觉得刚才的做法有些不妥,对那老板有些歉意。是啊,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里,得到这样的关心是很温暖的。我被关心了,我被爱了,但我没有珍惜,心中泛起了一些的酸楚与内疚。

不知怎的,一日我没有照常去买灌饼,但等骑到那个熟悉的路口时,下意识的拐了弯,突然又想起今天可以不买了。但不料,那老板已经“盯”上我了。仿佛在说:“今天要几个?”我竟下意识的低下了头,不理睬那老板又直直的骑了过去,心中暗想:“求求你别再看我了,今天我不要灌饼了。不再需要你了,我还有功课不会呢,所以不必理你。”我红着脸,低着头飞快的从老板面前骑过,看也没看他一眼。那一路的MP3我又没听……

想起了电影《赤壁》力周瑜的一句话——“我们都输了。”以后的日子里,我的学历和阅历会越来越多,但我丢掉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真情。我被真心的爱了,我被真心的关心了,但我没有珍惜。想想以往,我丢掉了多少个被爱、被关心啊!我们的确都输了!

[赋分阐释]

本文题为“我输了”,指自己未能领受买饼老板的关心而心生愧意。文章对“被”的眷顾仅仅停留在“我曾被关心”上,基本符合题意。作为记叙文,故事无奇,意蕴不丰,表达一般,感染力也不强。故定为38分。

 

(文13)大爱隐于无形    44分

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我被家里的亲人们万般呵护着、关爱着。年少的我对于这种被动的爱弄的不知所措,甚至手忙脚乱。

从儿时开始,每一天早起上学前都是对耳朵巨大的考验。奶奶在我耳旁不停地重复着:“路上小心,过马路要看灯,走路要看看脚下。”这种言语我已经耳熟能详,烂熟于心。可奶奶为何还要每天絮叨?难道不知道我已经长大了么?

我以为,上了中学以后这种境况将会好转。可谁曾想到,妈妈也参与其中,这让我一想到就头皮发痒。因为学校离家远,我又不喜欢坐车,所以每天都要骑车上下学,早上不仅有奶奶的嘱咐,还多了妈妈的护送。这种被动的爱使我在同学们之间成为了笑话。我在一次不经意间听到:“到多大了,还要家长送,更何况是男孩子。”我的小脸蛋顿时变成了红苹果,迅速地把头低了下来,生怕其他同学也知道是我,小手不禁地抓着裤脚。回到家,我非常地生气,把书包扔向了正在做饭的母亲。对母亲说完“我讨厌你”之后便跑回了屋中。我想母亲大概也知道发生了什么,把饭放在了我的桌前,默默地转身离开。看着那碗热乎乎的饭,我哭了。心想离开母亲我还能否生活?事后,母亲并没有责骂我,上学的路上再也没有她的身影,我的心这才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失落。

长大后的我还是离不开这种被爱。高考之后,我选择了复读,因为觉得愧对于他们,我打算住宿,好让他们省点心。可谁知,我的这个举动反而让他们为我操心。因为我不适应那儿的生活环境和方式,使我大病一场,不得不回家休息。连续发烧一个月使我难耐不忍,一睁眼感觉天昏地暗。仿佛看到了如来佛祖招呼我去。在这一个月中,母亲每天为我煎药,父亲下班便回家做饭,双休日甚至把时间全部耗费在我身上,带我去看医生,去做一系列的检查。导致父母的身体操劳成疾。我总觉得愧于他们。

现在,我明白了,离开家人我只是一只离巢的小鸟。家人对我的爱是隐于无形的大爱。而我却误解了这种被爱。以后的我将会用心去体会这种被爱的感觉,同时主动地去爱别人。

[赋分阐释]

本文题为“大爱隐于无形”,写自己被父母关爱的心得。从想摆脱“被爱”到离不开“被爱”到感激“被爱”,不仅符合题意,且感情真挚。作为记叙文,文章有起伏,表达较顺畅。但取材一般,经营不擅,故感染力欠强。故定为44分。

 

(文14)被  爱    50分

阳光照耀在花儿上,花儿被爱着;土地哺育着小草,小草被爱着;清泉环绕在鱼儿身旁,鱼儿被爱着。

我便仿佛这花、这草、这鱼,而您便仿佛这光、这土、这泉。

从高三以来,每周便只有一天才能与您共度。您似乎已经知足。每到周日便会细心的准备这难得的三餐,这一天的时光便悄悄的在您与柴米油盐的交道中溜走了。周日的晚餐不仅充满了美食,而且您的嘱托也随之而来。我懂这是您的爱,我懂这是您的期望,所以我不住的点头,不停的回答“是”,因为我知道自己被爱着。

漫长的一周在星期六最后一个铃声中结束。走出校门,无疑是您那张充满欣喜的脸迎面而来。您跑得似乎有点笨拙,但的确非常可爱。回家的路上,您一直在打听我学校里的生活,仿佛您有无尽的话想对我说,也希望有无限的消息从我这里得到。你欢快的向我讲述着家中发生的每件事,我耐心倾听,可当耐心走到了极点,冰冷的话语从我嘴中闪过。我看到一丝黯淡划过您的面庞。恍然,我发现那冰冷刺伤了您的心,弄疼了您的爱。黯淡稍纵即逝,您又变得欢快了。我懂您是想将我们相处这短暂的时光充满笑声。泪水滑过我的脸颊,因为我知道自己被爱着。

寒风中,您依旧注视着我离去的身影,那目光充满不舍,充满希望,穿透我的心房,我感受得到。可我不能回头,多一次的回头便多了一次的不舍,便多一些时间让您在寒风中受苦。坐在温暖的教室,想象着您站在冰冷的车站艰难等车的画面,心底泛起一阵悲凉。回想起,您下午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时那坚定的目光。我不得不服输,心里是暖的,因为我知道自己被爱着。

十七年的春夏秋冬,十七年的爱,伴着我成长。这份爱穿过一切距离,停留在我心底。这份爱持久永恒,会伴我一生,我此生将无法还清,我只能在以后的岁月里让您也享受到被爱的滋味,让爱也留在您的心底。

 [赋分阐释]

本文题为“被爱”,写自己被母(父?)关爱的内心所感。作为记叙文,作者懂得经营:文章聚集于周末归家这个特定的过程,选取一系列生活细节展开,具有匠心;并且作者“悲喜交加”的设计,使文章富有戏剧性。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很细腻,将亲子之情表现得较传神;语言亦很有味道,尤其是第二人物的运用,很亲切。故定为50分。

本文的不足是思想欠深刻,对人情事理的理解和感悟还欠深入。

 

(文15)“被”字缘    54分

父亲曾经对我说过:“这世界就像个大牡蛎,你得自己去寻找那里面的珍珠。”当时我正在学骑自行车,总是摔倒的我是多么希望被父亲扶一把啊,但父亲却如是说。

似乎,那便注定我和父亲与“被”字无缘。

父亲从我小时候就有意培养我,让我学会自主。很小的时候自己穿衣叠被,再大些自己去上学,然后自己学骑车,自己学做饭……

无助的时候我恨他,恨他不帮我,从初二起,我下狠心,我不要被他帮!

时过境迁,高一期末,我的成绩很差,这时我开始对学习要放弃。父亲问我:“你不是想成为语言学家吗?”我低头不语。“根本不可能,咱家祖坟上都没那缕青烟。”他又说道。我积攒了很久的泪水终于流出来了。须臾的沉默。“儿子,如果你有梦想,你就要守护它,你不许让任何人说你不行!我也不行!”转身,他离开。我被单独留在了屋里。

他说的有理,可我恨他,恨他这种帮助方法。而我对父亲的了解,却还要从他去新疆支教后开始。

他走后,我经常问母亲,为什么我就一点都不能被他帮一下呢?可是母亲的回答让我的眼眶湿了——

上学,小时候,我一个人走在路上,却不曾知道一直被一双眼睛默默的注视;我自己穿衣叠被,却不曾知道一直被一个人默默看着……我被一个人留在屋里流泪,却不知道那个人出屋后已是泪流满面。他,就是我的父亲。我们与“被”字无缘,而我却时时刻刻的被爱着,默默地。

支教满一年后,我去机场接父亲。当时,他被我抱住了。我确定,这是我一生当中第一次主动去抱别人,也确定这是我们俩十多年来的第一次拥抱,还确定,当时父亲流泪了。

常会想起父亲给我讲的一个故事:小鹰的飞翔,是经过被母鹰从悬崖上扔下,才成功飞起来的。这是一种爱,不同于处处关怀的溺爱,这是一种忍住的爱,实则却迸发出更绚丽的爱的火花。

一个人很孤单。能被人管着,有东西约束着,真的很幸福。可现实大多是需要我们自己去面对的,这就需要我们有过硬的自主能力。我些许懂得了我与父亲的“被”字缘,也略微懂得了我与生活的“被”字缘。总被牵制着,不如我们自己主动些。

“被”字缘,默默地被爱,也学会爱别人。

[赋分阐释]

本文题为“‘被’字缘”,写自己与父亲的情感故事。作为记叙文,作者善于经营:文章由不理解父亲到与父亲和解,再到父子相拥,将这种“被爱”与“深爱”诠释得颇具感染力。在制造矛盾、解除矛盾的过程中,作者对人情事理的认识、感悟很深刻,这尤其体现在标题“‘被’字缘”的设计上,无缘、续缘、撒播缘,情节曲折,情感细腻、深沉。同时,文章表达流畅,语言有意蕴。本文属考场记叙文中的上乘之作,故定为5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