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电视剧优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五人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3:34:54
时间:2010年08月06日 11时33分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编者按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这个论断,不仅是对30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肯定,也为我们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日,我报召开研讨会,请专家学者围绕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专家学者发言摘登刊发,以与读者分享。
对文化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熊澄宇(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对于这个论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我们对文化的外延和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对文化的理解是行政管理的文化,而现在把文化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作为决策者首次提出了“文化生产力”,这是中央对社会发展阶段综合判断后提出的新论断。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人们对精神的需求更高了。几个关键点记录了国家对文化认识的逐步提高——2003年12月,国务院第一次提出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200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文化产业统计标准;“十一五”规划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并列发展;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作为第十一个振兴规划出台,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还表现在我们不仅在战略布局上重视文化建设的推进,而且在具体操作层面也有了推进措施,对定性的认识,已结合到定量的发展中,更有直接落实到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指标。比如许多省市都有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在发放、使用上都有了量化规定。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已不仅仅停留在价值和精神层面,而且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将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第三,说“开创了”“新局面”,那就意味着不是完成了,而是说我们还远没有完成这一目标,现实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对文化的整体认识,相当多领导干部还没有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视的程度,还是唯GDP是瞻。什么时候GDP不成为主要量化标准了,文化才能放到真正重要的位置。再如,中国文化发展状况不平衡,有城乡差别、东西差别,还有资金和技术的差异,事业和产业的差别,不发达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要促进资本、技术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流动。
此外,当前的文化建设中有一些新问题和新动向值得关注,如文化地产、旧城改造等,不能以文化的名义做损害文化的事情。同时,新型业态和传统业态的关系也应得到较好地结合。现在大家一提新型业态就比较兴奋,但如何让传统业态发展得好一些,让它们与现代先进生产力和文化消费之间找到结合点,是我们应该多下功夫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是中央对文化建设的战略判断,可要实现最终目标,让文化更好更快地发展还将有一个过程。如果说,科技转化和经济发展能以产值多少来定义,那么文化发展的定义要复杂得多,它涉及到精神层面的提升和社会形态的进步。
文化是精神需求中最核心的部分

傅谨(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特聘教授、研究所所长)
我们对文化价值和意义的认识走过了一个世纪的轮回。一个世纪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文化的价值提升到无以复加的位置,认为文化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1949年到1978年,我们更多地是把文化看成工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人们觉得只要经济问题解决了,整个社会的问题就解决了。现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第一次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意味着重新找到了自身。
无论把文化看成是工具,还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对文化本身的价值认识都是不够的。只是在新世纪以后,尤其是和谐社会理论提出后,整个社会对文化的价值才有一个根本的转变。文化是一个社会走向幸福的最根本的要素。并不是经济发展了,文化才能繁荣,二者不是等比关系。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和谐这个范畴,把它作为建构社会核心价值的基点,这意味着在文化认识上我们已经走出了那条崎岖的道路,重新回到了中华文明本身。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我认为这是最关键、最根本的一点,因为它在社会核心价值的层面上看到了文化本身的意义。文化就是我们精神需求中最核心的部分。
我们对文化价值有了更健康的认识,因为有了这种认识,公共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不断增加。2000年我国对剧团的公共投入是18亿,2007年增加到48个亿,现在超过了100亿。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也成为了政府的职责,地方政府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社会对文化活动也更加宽容了,现在对民间艺术、文化传统的尊重逐渐成为一种风气。
文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一是要出精品,出伟大的作品,但更重要的是要用尽可能多的供给量,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供给量的不足是一个突出矛盾,比如全国一些中小城市几乎没有剧场,无法保障基层民众的文化权益。这些年来我国在打造精品力作、建设标志性文化场所方面投入很多,但发展的指标不应只是花巨资去建一些标志性的文化场所,人为打造精品,而应算一算全国的老百姓平均一人一年看几场戏。应该更多地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多建一些中小型的文化设施。现在教育、卫生设施都列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千人指标,但文化还没有,建议把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城市发展千人指标,让更多群众有机会去享受文化产品。
找到顺应时代的文化发展路径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些新的变化,决定了我们要对文化发展的走向和路径进行再认识。
互联网兴起,传统媒体受到挑战,带给社会文化新的传播方式;80后、90后年轻人的消费方式值得关注,他们对个体生命感受力增强,有了新的文化趣味和文化消费需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仅一线城市文化消费强劲,二三线城市的文化消费需求也不容忽视,中等收入人群增多,整个文化消费需求旺盛;原来中国人习惯只为实体付费,现在年轻人开始习惯为内容和服务付费,知识产权意识增强……
这些新的变化,使现在的文化消费处于爆炸式增长的临界点,中国文化消费潜力巨大,也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比如中国电影一年的票房能达到60多亿元人民币,一部《阿凡达》就在中国创造了2亿美元的票房,这让世界都不能小视中国的文化消费力。
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模式,在文化建设上也可以形成中国模式和中国路径,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以下几点要重视:一、我们要重新认识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有些资源可以盘活再利用;二、中国在近现代没有侵略过别人,所以中国人没有历史负担,这是中国崛起的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资源;三、30年来我们的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经验,有些是非常规的,包含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要很好总结;四、创意产业有很大潜力,文化生产方式面临转型;五、“走出去”不要太急,要有判断,要做得更巧妙。
经济的发展有个过程,文化的发展同样需要渐进的过程。尽管我们的人均GDP已达到3000美元,为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与发达国家人均40000美元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要让年轻人了解,文化资源和社会福利一样,不可能要求太高,也不可能一步到位。
我们可以借助经济发展的道路来认识文化发展的规律。比如,要把资金花在实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创造出满足广大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大众文化要有亲和力和持久的魅力。
总体来说,从内部要顺应国内80后、90后年轻人的文化发展需求,引导文化未来的发展走向,从外部要顺应全球化背景,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在这个内外环境中,中国的文化建设要从容应对,找到新的路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这是一个光荣而伟大的目标。
又回归了中华文化本位

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的提法,是非常严谨和科学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判断。
新局面的“新”体现在哪里?这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但整个变化还是能深切感受到。我们这一代人可以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现代主义运动到90年代的文化市场兴起,再到当下回归中华文化本位的历史转型,清晰地感到变化的轨迹。
一、核心价值观的重建。我认为,这是“新局面”之根本。在改革开放初期,“西学东渐”以浪潮式和运动式的形式推进,当时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先是现代主义,之后是后现代主义,完全是“被启蒙”的状态,尼采、黑格尔、萨特的文章都成段去背。以前我们确实“离家”太远,现在开始“回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我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明确这一点,极为重要。要想在西方文化占主导的世界文化体系中,找到当代中华文化的出路,就必须解决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否则,在方向上就会发生偏差。
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市场体制和体系的确立和完善。这一点对于文化的建设发展极为重要。现在是转型期,不可能一下子把计划经济下的东西都抛掉,一方面,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发展文化事业来扶持应该扶持的。因此在文化领域,中国在相当长时期会运用双轨制去发展文化。可以明确,计划管理方法不能完全否定。比如国家投资一个亿成功运作了“国家美术重大工程”。但如果没有庞大的市场体系,也不会有现在多元的文化格局。所以双轨并行,不可获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
三、文化的宽容度也是文化盛世的标志。目前,所有艺术的实验在中国都可以见到,从最先进技术到最传统手工艺,从前卫到传统,从现代到复古,都在中华大地上生存着发展着。多元包容,这是文化盛世的标志。
四、伟大时代与伟大作品的问题。我认为,能否产生伟大作品,是考量一个时代伟大与否的一个标准。因此,一方面要把文化资源共享做好,另一方面也要把文化的“高度”提升上去,没有“大提高”,也很难真正实现大发展、大繁荣。要想产生伟大的作品,前提是要产生“伟大的人”。归根结底,就是人才培养的问题,我们要培育自己的文化精英,就要改变现在的“官本位”,不要让人文评价体系跑偏。
五、文艺批评不到位的问题。我认为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首先,当下文艺批评、文化批评的话语体系和方法,都是西方的,我们需要从学理上根本转型,找到自己的批评语言和体系。其次,一个文艺批评家应有的姿态、艺术家的良知、评论家和文艺作品的理性距离,这些都是建立批评体系的必要条件。
加大文化建设强度和力度

吴文科(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从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同重并举,到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讲话,都使文化工作及其价值追寻,上升为执政党强国富民更加重要的理念与实践,上升到人的发展的最终指标。这是国家与民族的莫大福音。
然而,对文化价值与作用的认识到位是一回事,使这种认识转化为实践并真正造福于国家、民族与社会,还需做很大努力。不可否认,当前,经济建设的高速推进和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要求我们必须加大文化建设的强度与力度。
比如,社会风气的养成包括思想道德与行为操守的培育,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面对感恩孝心的愈加疏弱、由社会诚信缺失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频敲警钟,尊老爱幼、知恩图报、童叟无欺等传统美德正被个人主义、见利忘义甚至偏执思想与极端行为所吞噬。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我们时代所需要的价值观,任务更加艰巨。再如,文艺创演是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引领社会健康风尚的重要手
段。但一个时期以来,文艺的生产与经营普遍存在着“今天写、明天演、后天丢”的浮躁态度和娱乐至上、媚俗迎合的创演习气,许多作品和节目炫技有余而内涵不足,追求浮华与性感,缺少深度与美感;经常制造争鸣,很少带来共鸣。自觉担负精神产品生产者的应有责任,坚决抵制不良风气,已经成为当前文艺创演急需改进的主要方面。
又如,文艺体制改革是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放和发展文艺生产力的必要途径。但对文艺体制改革的目标设定,不能简单以是否能够盈利创收或养活从业人员作为衡量标准,而应当用是否推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是否有利于文艺自身的发展繁荣来衡量。简单的经济效益标准和政治宣传思维,都不是繁荣发展文艺的正确路径。
在文艺创作浮躁和媚俗之风盛行的今天,更需要文艺批评来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要使文艺批评常态化。有些人以为自己社会名气大,有钱,就可以不让评论家说话。这种做法要坚决抑制。
文化有着自身的品格与属性,文化建设有着特殊的规律与标准。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建设,重在培植。喧嚣浮躁和急功近利,是当前文化建设的最大积弊。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时,把握正确的基准,维护最广大民众的文化权益,为社会和谐与进步服务,应当成为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五人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五人谈——莆田新闻网 人民日报评论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人民日报一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文化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文化--人民网 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伟大历程)百花争艳春满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伟大历程:百花争艳春满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胡锦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时政-... 胡锦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胡锦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胡锦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胡锦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胡锦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抓住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 探索新途径 努力开创全市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新局面 - [Www.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