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圆圆卫衣搭配:论孔子“四治”思想与和谐社会(下篇),儒家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3:55:20

论孔子“四治”思想与和谐社会(下篇),儒家文化

发布: 2009-12-14 09:50 | 作者: admin | 来源: 网络 | 查看: 1131次

打印 | 收藏此页 | 推荐给好友 | 举报

古今中外之所以颂扬孔子是实现“德治爱民,与时偕进,天下大同”的“东方文明象征,是他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绚丽多彩的光辉。

1、虚怀若谷,博大精神。孔子是一个“见贤思齐”“纳言敏行”、永不停息探求真理的圣人,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即,不凭空臆断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然而孔子又是一个胸襟宽阔,海纳百川的圣人,一是“包容万物”。他说“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礼记.中庸》。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厚德品质和高明境界,才能包容世界万物,配对天地;二是“正已宽人”。孔子说:“君子贵人而贱已,先人而后已”《礼记.坊记》;“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意谓既尊敬贤慧的人,又能容纳一般的人;既赞美善良能干的人,也同情能力不高的人。并保持仁爱之心,受之侵犯而不计较.,“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论语.雍也》。为后世留下了“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礼记.大学》“孝悌和新”的伦理道德文化。

2、诚信为本,和睦相处。孔子认为,与人交往,首先要诚实,他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故君子诚之为贵”《礼记.中庸》。孔子又说,“天下之达道五: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第也,朋友之交也”《礼记.中庸》。“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其次是讲信修睦,和谐相处。他说“讲信修睦,谓人之利。争夺相杀,谓人之患”《礼记.礼运》。“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意指执政者只要说话诚实守信,行事笃厚庄重,即使在蛮貊( 蛮,南蛮,貊,北狄)的地方,政令也能行的通;反之,即使在通州大邑也难以行得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意指作为一个人,在与人相处中,要讲信用,如果不守信用,就像大车没安横木的輗,小车没安横木的軏,怎能行走呢?毛泽东曾引用这一典故提醒过蒋介石要遵守承诺的西安条件,《毛泽东选集228页》,而蒋介石却背信弃义,失信于民。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也是有“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即花言巧语,假仁假义的伪君子吗!同时也有一些商业经营者不守信誉,不讲职业道德,尔虞我诈,这与孔子的“诚信”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正如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的“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因此,“必须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构建社会和谐。

3、相处共事,“和而不同”。孔子说“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即“朋友之间,互相批评,兄弟之间,和睦相处”。但他又说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不是盲目的“和”,而是“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意指一个有道德的人要用自己的正确意见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恰到好处,不要盲从附和。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意思是劝告朋友时,要忠心地劝告他,把言语说的委婉一些。如果他仍然不听,就不要再说了,免得自取羞辱。

孔子的“和而不同”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学说,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相处共事的中国,也适用于世界各国之间“友谊、和平、合作、发展”和构建“和谐世界”的需要。

关于人与大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发展问题

“天人合一”就是说,人与宇宙万物是个整体,包含着人和自然界相互制约、相互利用、相互融洽的和谐发展关系,人不得违背大自然运行的客观规律。在这方面,孔子主张“天人合一”的“天人相与”关系。他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天命”是指事物的本质,“性”是事物的体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于是人物之生,所谓性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是则所谓道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所以,孔子又以精彩优美的论语:“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故君子不可以不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礼记中庸》。

以上孔子所论“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是指人离不开“天”,天离不开“地”,人要知“天”,也要知“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礼记.哀公》。“人心之感于物也,感于物而后动”《礼记.乐记》,所以,要了解天地“洋洋乎发育万物”《礼记.中庸》变化之规律。孔子的这一“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颇有相似之处。马克思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0卷38-39》。这就是说,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存,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不能破坏大自然,搞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如,工业、交通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对城市和农村的污染;对大气层和海洋的污染以及噪音、震动、恶臭特别是放射性物质和有毒有害污染等,已给人类造成直接损害。保护和顺应大自然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天人合一”就是要加强对破坏自然资源的治理,科学利用大自然,确保自然资源不致枯竭,使之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万物一体”,保护人民健康,造福于人类。

综上所述,孔子提倡的“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在历经古代、旧代、近代血脉承继和修改完善后,已对中国的政治、伦理道德、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在时隔2500年后的当代,仍保留着其它文化系统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与现代社会相比,当然存在着消极落后的一面。一是对周礼中一些旧习俗予以复古,辟如,“克已复礼”。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意指周代的制度是借鉴夏商两代的制度而建立的,是丰富美好的,因此,拥护周朝的典章制度,这是明显的守旧思想。但后来又做了重大修正,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意思是对夏、殷、周三代的礼仪,不要原封不动的继承,也不要全面推翻,要进行修改,损益是正常的,后代修改前代制度,就是百世之后,也是如此。这显然是孔子对旧的传统制度所进行的批判性(改革)继承。依据改革观点,孔子把周代的“礼仪”大胆的剖析并诤言“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意指周朝的礼仪奢侈浪费,应该朴素节俭。并认为“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主张“敛从其薄”,反对统治者向人民横征暴敛。二是开始“尊天惟命”,后又进化为“远神近人”。孔子先是游说周礼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礼记.中庸》。后又冲破旧俗,将“夏道遵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修正为“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记.表记》。意指对“天命鬼神”的态度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近而远之。他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尽管孔子怀疑、否定鬼神的存在,但从政治的角度考虑,仍主张祭祀鬼神,以期达到维护社会和谐与等级制度之目的。三是对“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推崇和修正。如,“礼不下庶人”,就是贵族和大夫享有的礼不适用于庶人。孔子认为,君臣上下,各有礼度,贱不防贵,下不犯上,等级森严,不得逾越。以此维护周礼的“亲亲,尊尊”,“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但当他周游列国看到一些当国者“尽是些好色而不好德之徒”后,又对周礼进行修正,要求“尊贤使能、礼下庶人”,并推出了“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的“举贤人”主张。关于“刑不上大夫”,是指刑罚对大夫以上贵族和对庶民不一样,区别在于定罪科刑“轻重不在刑书”《礼记.曲礼》和刑杀的方法上。如“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有赐死而亡戮辱”、“公族无宫刑”等。但孔子后来也进行了修正,要求对大夫以上贵族犯罪适用同样刑罚。如上所述,凡诸侯卿大夫之狱讼,均以邦典定之,以“官刑”纠职,以国刑纠暴《周礼.秋官》。

关于对孔子“四治”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评价?

孔子创立的人类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产生了长久而深远影响,但却经受了历代不休的争议,褒贬不一。尊孔者将其奉为金科玉律,反对者视为绳索桎梏,时而捧上云端,时而打入地狱。誉者自誉,毁者自毁,分歧扰攘,史不绝书。他在历史上的美名和骂名是罕见的。在封建制度诞生初期,孔子思想以其保守迂阔之特点,见恶于诸侯,斥逐于新贵,非议于诸子,焚禁于秦皇,其政治厄运,无以复加。然而奇怪的是,秦始皇以残酷暴政由西向东统一了中国的政治,而孔子却以儒教“四治”自东向西统一了中国的思想。试想!一个能让历代中国人极力推崇、顶礼膜拜,让历代帝王不断加封追谥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不会声名狼藉的,是经得起狂风怒号的考验的。不论是秦朝的“焚书坑儒”,还是“十年浩劫”中“批林批孔批大儒”,在历尽沧桑和洗礼之后,更是以永垂不朽的思想继续闪烁着熠熠生辉的光芒。

当然,孔子学说是在伴随着时代的背景发展而出土的,不可能视为解决人类社会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是因为,孔子创立“四治”思想的政治背景,是在诸侯争霸的西周末期,当时面临晋、齐、鲁交恶于北,楚、吴、越争雄于南,秦、晋、楚相逐于西,吴、楚合谋鲁于东的乱世更替社会中,距今2550多年;孔子攻读和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时的生活环境,单说照明设备,何谈电灯电器,恐怕有否蜡烛油灯,亦不可得知?即使在如此简陋原始条件下“创办儒学”,孔子仍然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论语.雍也》。而用25个世纪后的现代科技文化包括手机、电脑、宇宙飞船探究孔子思想,无异有着落后时代和消极的一面。

解放后,极左思潮特别是“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一概排斥,对孔学更是曲解谬释,以至于一些人用成见定势去看远远没有理解的文化遗产。历史是无情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放在历史的山峦丘壑中看,非但平民学者,就是毛泽东、鲁迅这些思想巨人,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这些文化伟人曾是传统文化的批判者,又是继承者,例如,从小学过“论语”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对孔子思想的研究是很透彻的。他在1964年8月18日《关于哲学问题的讲话》中说“我读过孔夫子的《四书五经》,读了六年,背得,还写过文章”。在编著的《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的讲话中,引用历史典故234处,其中孔子论语典故35处。并且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在建国后的1952年12月18日曾带领有关人员参观过孔庙、孔林等文物古迹,并询问了孔子后裔情况。就在一年后制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时说“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这才是科学的态度”《毛泽东选集第五卷131页》。文革中批林批孔,实际是“四人帮”借批孔之“名”,行批林彪之“实”,让孔子为林彪陪绑,因为林彪用孔子“正名”学说提出过设国家主席,引起毛对林不满。批孔并非出自毛泽东本意。尊重儒学,不仅伟人毛泽东,其他中国领导人也同样给予客观评价。如,建国后到过孔府孔庙参观并对孔子思想发表过观点的有刘少奇、朱德、邓颖超、陈云、邓小平、宋庆龄、董必武、陈毅、郭沫若等。“文革期间”,孔子圣像、纪念碑牌等国家文物古迹遭严重破坏。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修复开放。继而到孔府孔庙参观和参加纪念孔子思想活动的有华国锋、胡耀邦、赵紫阳、乔石、万里、谷牧、江泽民、李鹏、李瑞环等。

对孔子思想给予客观评价的国家领导主要有:邓颖超(1984.6.11-15)题词“古为今用”。万里(1985.11.8)题词:“培养优秀的文化与道德的播种师”。胡乔木(1988.4.9)题词:“对孔子的评价,要采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在科学和民主的基础上向真理前进”。卢加锡(1990.12.7)题词:“孔夫子的伟大是永恒的”。李鹏的题词“汲取孔子思想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评价最多最全面的是江泽民,1989年10月7日,在接见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中外学者时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孔子思想中一切好的东西,都要很好的继承学习,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孔子思想中也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总之,对孔子思想,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育我们的后代很好地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在会见中,江泽民还回答了美国、联邦德国、新加坡、瑞士、苏联、澳大利亚、民主德国等地学者提出的如何评价孔子学说、孔子思想与中国现代化问题”。1992年7月29-30日在曲阜视察时题词:“建设文化名城,繁荣曲阜经济”。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孔子故里(济宁、曲阜)规划中华文化标志城已做出重要批示。

2006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7周年纪念日,来自日本、朝鲜、法国、美国等近20个国家和港澳台的中外学者与祖国大陸各界代表在山东济宁和曲阜等地分别举行了隆重的国际孔子文化节和祭孔尊儒活动。以不通方式表示孔子“千年儒流、今古汇通、万世师表、大成至圣”。并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大政方针,积极共建“与时偕进、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为实现“和谐中国、和谐世界”而努力。中国孔子基金会还向全球发布了孔子标准纪念像;在北京举行纪念活动的专家提议把孔子诞辰纪念日定为中国圣诞日,每人读“论语”100遍。中外学者一致认为,孔子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世界人类进步的“东方明珠”。美国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居首位。

因此,如何看待孔子“四治”思想,我们只有运用科学的历史唯物史观,才能对孔子思想给予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全面地、系统地承继民族文化遗产。只有正确评价孔子“四治”思想,也才能在构建“和谐中国、和谐世界”中显示应有的借鉴意义。

【参考书目】:

1、《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2、《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出版。

3、《中国法制史》,群众出版社出版。

4、《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5、《周礼、仪礼、礼记》,岳麓书社出版。

6、《论语》和《孔子名言》中华书局和齐鲁书社出版。

7、《四书五经》、《中庸论语》,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8、《新资治通鉴》1-4卷,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9、《孔府内宅轶事》,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10、《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出版。

1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

(徐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