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圆圆单身男女:心理专家谈"瓮安少女自杀":自杀是15至34岁人最大死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6:14:43
 
2008年07月20日10:20  来源:人民网-社会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一个看起来健康的孩子并不一定心理就健康,可能她把一些不愉快的情绪都压抑在心里,外表给人一种阳光的感觉,但心里的负性情绪一直没有宣泄出来,也没有渠道去宣泄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青少年的自杀行为中有比较多的模仿成分。他们通过影视剧、媒体宣传、追星模仿等途径了解了自杀行为,然后因为要挟别人或一时冲动而突然实施自杀行为。
·据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28.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人民网北京7月18日专电 (记者孝金波)6月末,一起少女自杀案引发了贵州瓮安群体性事件。据同伴称,少女李树芬家里“重男轻女”,她的心情经常不佳,曾流露过厌世的情绪。很有可能,就是这种灰色心态最终把她带上了不归路。李淑芬的死提醒我们,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国心理联盟四川分部主任、心理咨询专家罗天凡。
记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您怎样看待李树芬的自杀?为什么一些青少年会选择自杀的道路?
罗天凡:李树芬自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一个16岁的初中女生,正值花季年龄,却选择了自杀,这是一个不幸的事件,留给我们的是一片惋惜和感叹。小李在同学和老师的眼里是一个比较听话和懂事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错,性格也比较开朗,但是却选择了自杀。这说明一个看起来健康的孩子并不一定心理就健康,可能她把一些不愉快的情绪都压抑在心里,外表给人一种阳光的感觉,但心里的负性情绪一直没有宣泄出来,也没有渠道去宣泄,这样就会导致不好的后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个年龄阶段青少年刚过或还处在心理发展的第二反抗期(第二反抗期12—15岁,个别可延长到18岁,又称为危险期:这段时期孩子已进入青春发育期,突出的表现是具有逐渐增长的成熟意识,而社会经验又不足,使得这段时期的孩子易出现各种问题。如喜欢与父母去公园的孩子变得不愿再跟着父母;一直很听话的孩子也常常不听话,情绪急躁,向父母发脾气;做什么事我行我素,不愿与父母商量,而且富于冲动和冒险性。如处理不当极易导致其他问题。据统计,这段时期如果不能顺利渡过,常导致各种心理障碍,严重者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等。在这个阶段就需要更多的宽容、理解和鼓励,以便于孩子更好地建立完整的人格体系和健全的心理。
记者:近年来,有关青少年自杀是否有统计数据?您能否举一些典型案例?
罗天凡:据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28.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一个人的自杀会给亲朋好友带来巨大伤害,这种伤害涉及到情感、社会和经济诸多方面,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算,每年与自杀有关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这里我简单举几个案例:2007年5月19日傍晚,广西宾阳县新桥镇新桥中学初一女生小叶(化名),趁周末同学回家将自己关在学校104号宿舍内,并将房门顶死服用一种名为“禾镖”的杀虫剂自杀身亡。在乡亲们眼中,晓叶是个很温顺的女孩,身体也一直很健康。晓叶的母亲黄女士,是个贤惠的农村妇女,平时很少责怪孩子;晓叶还有一个10岁的弟弟,姐弟关系很好;而长得消瘦的晓叶父亲,是个不善言词的人。
2006年7月,一个读小学四年级,年仅10岁的小姑娘陈芳自杀了。她平时很争气,很要强,从二年级就担任了班干部,三年级做了少先队大队长,平时门门功课名列前茅,活泼、开朗,能唱歌能跳舞,亲友领导老师同学都很喜欢她。为了父亲不给100元,她趁父亲午睡,竟悄悄走到后阳台,从六楼纵身而下……
2005年5月,辽宁本溪市16岁少女小宇(化名)因为一部丢失的手机、几位老师的询问、隐约的怀疑……走上了绝路。小宇的家人从学校拿到了15万元的赔偿金,但女儿的离开,成了父母心中永远的伤痛……类似的个案太多了,但我们的关注却不够,或者说我们关注的方向有偏差。
记者:这些数据和案例给我们的教训是非常惨痛的,与十年前相比较可以说明哪些问题?
罗天凡:与10年前相比,我国的自杀人数22.4万增长了37.5%,这是一个惊人的比例。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可能和我国当前的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有关。一方面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教育制度给青少年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上大学后的复杂人际关系和毕业后找工作难等问题也给青年人以压力。另一方面,对青少年生命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知识等的教育不足,使青少年缺乏自我治疗和排遣压力的能力,在面对挫折和失败、家庭关系不睦、失恋和失身等重大心理冲击时容易走向歧途。还有就是社会对青少年的关爱和干预不足。当前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不够,对心理疾病患者缺乏理解和包容,甚至出现歧视现象。同时,就社会整体而言,目前还缺少专业化的心理医疗师和心理理疗机构,尚未形成社会化的运作机制,尚未建立起规模化的国家干预预防体系,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经常得不到社会力量的及时干预和救助。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青少年的自杀行为中有比较多的模仿成分。他们通过影视剧、媒体宣传、追星模仿等途径了解了自杀行为,然后因为要挟别人或一时冲动而突然实施自杀行为。
记者:如何对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进行引导?有什么忌讳?
罗天凡:最好是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让自杀的预防走进社区,通过热线、志愿者、家庭、学校、医院和政府的协同工作,让每个想自杀的人尽可能得到心理和社会帮助。如果我们发现有自杀倾向的朋友,首先要和对象建立沟通渠道,建立信任,引起对方的积极关注,要理解对象的负性情绪,但不要强化其负性情绪。引导起客观的的面对和认识问题,多方面去思考,修正其认知上的偏差,切忌急躁,尽量不要说“我是来帮你的”。
记者:青少年自己应该怎样做?
要预防自杀,首先要提高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健全心理素质,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控制能力和应付困难处境的能力。其次要了解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常识,及时发现,及时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