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月传说2佣兵召唤:毛时代的免费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52:46
令人怀念的免费医疗时代
尽管时代不同不能简单的对比,但毛泽东时代看病不贵、医生不收红包、不吃回扣的质朴年代已经成为历史。

到1980年,全国农村约有90%的生产大队(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形成了集预防、医疗、保健功能于一身的三级(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
 
毛时代免费医疗的好处
在人们对医疗高收费现状感到不满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毛泽东时代的“免费医疗”。尽管时代不同不能简单的对比,但毛泽东时代看病不贵、医生不收红包、不吃回扣的质朴年代已经成为历史。
一位网友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发帖怀念毛泽东时代时称:30年的建设,建立了以免费医疗(城市公费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免费教育(中小学和大学一律免费)、免费住房(福利分房制度)、免费养老(城市退休制度和农村集体养老制度)制度为中心的高福利制度。
数据显示,解放初期,中国人民的健康指标属于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国别组,而到七十年代末,中国已成为拥有最全面医疗保障体系的国家之一,80-85%的人口享有基本医疗保健。这使得人均寿命从旧中国的不到40岁提高至七十年代末的近70岁,婴儿死亡率从195‰ 降到41‰。
有关人士指出,有限的财力限制下,当时的政策是以高度的平均来维持最大范围最低程度的福利,所以也不难解释越是底层的百姓越是怀念那个时代,尽管有教育医疗住房等低水平福利和几乎所有日用品都需要票证的短缺。
“中国模式”曾名满天下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系教授王绍光曾在《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前,医疗体制一方面推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另一方面采用低成本的医疗技术,使得中国得以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保证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并创造了名满天下的“中国模式”。
城乡差别解放以前,中国农村缺医少药,传染病、地方病肆虐,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十分低下。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广泛建立了基层卫生组织,改善了农村的卫生状况。
特别是毛泽东发表 “六二六指示”,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之后,医疗资源“重城市轻乡村”的情形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以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病床的分布为例,1965年农村只占总数的40%,到1975年,这个比重已提高到60%。
到1980年,全国农村约有90%的生产大队(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形成了集预防、医疗、保健功能于一身的三级(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中国农村这次卫生革命基本上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的目标,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
 
毛时代医疗体系未反映的真实情况

赤脚医生坚持“三土”(土医、土药、土法)、“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养药材)方针,提倡自力更生办医办药。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预算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为36%,到1990年,下降到25%;到2000年,下降到14.9%。

到1958年,福建省立医院干部病房收容对象定为:行政13级以上(含13级)、技术3级以上(含3级)的领导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其中包括正副厅局长、党委书记及县委第一书记)。
 
医疗待遇差异巨大 医疗费拖欠严重
事实上,有关毛泽东时代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存在很多误解,那是存在医疗待遇差异巨大的问题。在城市,国家工作人员、革命残废军人和国企员工享受不同的待遇,前者是公费医疗,后者则是劳保医疗;在农村,则基本上是自费医疗。
史料显示,1952和1953年,政务院相继颁布实施《关于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和《劳动保险条例》。其中,在公务人员和伤残军人方面实行公费医疗,费用由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拨款;在全民所有制正式职工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劳保医疗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福利基金。
当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和不同单位之间,职工享受的医疗待遇差异很大;一些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单位,职工医疗费长期得不到报销,医疗费拖欠现象严重。而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医疗卫生工作,除了为消灭天花、伤寒等急、烈性传染病而实行全民性计划免疫免费制度之外,基本上采取依靠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办医,实行农民自费看病的办法。
此外,城乡之间也存在着巨大差异。统计显示,1965年,城市平均每千人所得的医院床位以及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数目,分别是农村的7.4倍和3.7倍。而农村人口是城市人口的4.6倍。来自浙江省富阳县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1968至1983年,全县享受公费医疗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仅在0.006%至0.01%之间。
高级干部过度占用公共医疗资源
被很多人忽略的一个情况是,在城市公费医疗中,还存在着一个干部保健的特殊制度。解放后,以福建省为例,在实施公费医疗过程中,从1953年开始,福建省对部分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实行干部保健措施,建立干部保健门诊点和干部病房,专门负责这一部分人员的体检和门诊、住院治疗。
1953年,福建省干部保健对象为厅(局)长以上的领导干部(含厅局长)。而到了1958年,福建省立医院干部病房收容对象定为:行政13级以上(含13级)、技术3级以上(含3级)的领导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其中包括正副厅局长、党委书记及县委第一书记)。
对于医疗资源向高干、城市集中的不正常现象,毛泽东当时就有清醒的认识。1965年6月26日,针对四清运动中发现广大农村缺医少药,毛泽东在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话中措辞严厉地表示:告诉卫生部,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服务,而且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史称六.二六指示)!
赤脚医生治百病造成医疗水平低下
而在毛泽东表态应后,卫生部组织城市巡回医疗队下乡和培训农村半农半医卫生员成为农村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村半农半医卫生员就是赤脚医生的前身。此后,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为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被迅速推广至全国各地。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
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方小平《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制度──浙江省富阳县个案研究》一文中指出,从赤脚医生方面来看,他们从一开始就因为没有受过严格的医学训练,导致医疗水平普遍很低,再加上文革时期一再强调赤脚医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提倡“扛起锄头能种田,背起药箱能治病”,使他们不能有效地提高业务水平。
此外,赤脚医生的医疗资源也少的可怜。据了解,当时赤脚医生普遍坚持“三土”(土医、土药、土法)、“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养药材)方针,提倡所谓的自力更生办医办药。
专家指出,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制度只是中国农民依靠自身力量、以互助合作的方式所享受到的微薄医疗服务,但是,赤脚医生制度难以掩盖城乡医疗卫生领域的巨大鸿沟。
 
医改不能重回计划经济时代

数据显示,在我国公立医院的支出中,政府投入的只占7%,有的三甲医院甚至只有3%,剩下的支出均要靠医院自筹解决。公立医院不得不顶着事业单位帽子自负盈亏,成为千方百计赚取利润的“企业”。
 
政府投入的减少和过分依赖市场化,导致“看病贵、看病难”是一部分人怀念毛时代医疗体系的主要原因。90年代计划经济的解体将医疗事业推向市场,当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分担机制,使国家不再“包揽过多”。而公立医院不得不顶着事业单位帽子自负盈亏,沦为千方百计赚取利润的“企业”。其结果却是政府医疗投入逐年减少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的节节攀升。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预算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为36%,到1990年,下降到25%;到2000年,下降到14.9%。这意味着,20年里,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比重以平均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则在节节攀升。1980年,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过23%;到2000年,已高达60.6%。
数据显示,在我国公立医院的支出中,政府投入的只占7%,有的三甲医院甚至只有3%,剩下的支出均要靠医院自筹解决。卫生部2003年卫生医疗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应就诊而未就诊的比例由1993年的36.4%上升到48.9%;患者应住院而没有住院的比例高达29.6%。
为纠正市场化改革的失误,2009年4月我国正式公布新医改。业内人士评价,此次新医改方案既强调了政府主导的色彩,也给予市场微观主体以一定的空间。
新医改的市场化道路仍在进行中。12月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我国将放宽对社会资本办医的准入,符合条件的民营医院将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享受和公立医疗机构一样的税收和价格政策,外资还可独资在我国开设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