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别人很有才的诗句:道教之存思、导引、气法、健身术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20:45

存思、导引、气法、健身术

        第一节按摩、导引和武术

  中国之按摩和导引,渊源于古代氏族社会巫的舞蹈动作。据说四千多年前的尧舜部落时代,中原地区天多阴雨,洪水泛滥成灾,先民因潮湿阴冷筋骨蜷缩生病,故巫教人舞蹈以舒展肢体,活动血脉而疗病。《帝王统录》引《教访记》云:“昔阴康氏,次葛天氏,元气肇分,灾沴未弭,民多重腿之疾,思所以通利关节,是始制舞。”《吕氏春秋·古乐》亦云:“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古字巫舞相通,原始宗教中这种巫舞和由此发展而来的导引术,后来被道教的道士继承。道教法事中不仅有大量敬神、祭神的舞蹈,而且由此发展出禹步及各种导引治病法。1984年初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西汉初期)出土的《引书》,是秦汉时古人以导引行气疗病健身的珍贵文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绘有四十多幅各种姿势的导引动作,有些图像注明“引聋”、“引膝痛”等字样,说明汉代不但方仙道以导引术修仙,庶民亦用之治病。《黄帝内经素问·导法方宜论》记载中原地平而湿,“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按为跷足按摩,亦属导引术的范畴,但二者稍有不同。古人以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谓之导引,有宣导气血,锻炼肢体,疗病健身之效。按摩亦是自己或请别人折按肢体和推拿皮肉以疏通筋脉,有强身去疾之功。《孟子·梁惠王上》有“为长者折枝”的话,便是请他人为长辈按摩推拿肢体。道教中的导引和按摩之术多和存思、吐纳、行气等功法相互配合,作为修仙的一种手段。《庄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汉书·艺文志》载有《黄帝杂子步引》、《黄帝岐伯按摩》,《抱朴子·遐览》中也载有《导引经》、《按摩经》、《观卧引图》,这是我国最初研究导引、按摩之术的学术专著。

  我国导引术中最核心的内容首推五禽戏。《后汉书·华佗传》云:“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华佗五禽戏是中国导引术中的宝贵遗产,人在静极生动时会自发地做出虎、鸟、熊、猿、鹿的五禽戏动作,这和五行学说中的五脏、五志生克关系完全对应,看来五禽戏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机制的外部表现,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佛教在中国朝野上下赢得广大信徒后,传统文化亦喜托佛祖之名,例如名震中外的少林拳法和《易筋经》皆托名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所传。其实印度并无少林拳法和《易筋经》之流传,少林拳法实际上源于华佗五禽戏,“易筋”之说亦出于道教丹道的理论。少林拳法以龙拳、虎拳、豹拳、鹤拳、蛇拳最著,而少林五拳与华佗五禽戏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导引术中除《华佗五禽戏》、《易筋经》外,尚有“八段锦”、“十六段锦”、《二十四气导引养生图》、《赤凤髓》“导引四十六式图诀”、冷谦《修龄要指》“导引却病歌诀”等较为著名。据《玄鉴导引法》记载:“抱朴子曰,道以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故也。若夫绝坑停水,则秽臭滋积;委木在野,则虫蝎大半。真人远取之于物,近取之于身,故上天行健而无穷,七曜运动而能久,小人习劳而湛若,君子优游而易伤,马不行而脚直,车不驾而自朽。导引之道,务于祥和,俯仰安徐,屈伸有节。导引秘经,千有余条,或以逆却未生之众病,或以攻治已结之笃疾,行之有效,非空言也。今以易见之事,若令食而即卧,或有不消之疾,其剧者发寒热癖坚矣。饱满之后,以之行步,小小作务,役摇肢体,及令人按摩,然后以卧,即无斯患。”以上所论,便是道教导引按摩术的基本思想。
        道教修炼方术以返老还童为目标,故鹤发童颜乃至青春常驻自然成了仙人的风貌。于是修道者研习驻颜药方和美容术,以使自己更接近仙人的外表。中国传统的医药学早就注意驻颜、美容药方,如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除疣灭瘢的方剂,《神农本草经》亦称白芷可以“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白僵蚕“灭黑,令人面色好”。道教医药学家葛洪和孙思邈对驻颜、美容都有研究。《肘后备急方》中即有“治面疱、发秃、身臭、心昏、鄙丑方”,其中包括治痤疮、去黑斑、染发、疗狐臭、去皱、嫩面、香体、薰衣、令皮肤光润如脂等疗法。《千金翼方》云:“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说明唐代化妆、美容之术已普及士族社会,头膏、面脂、澡豆、衣香等化妆品、美容药已广泛应用。《千金要方》辟有“面药”一节,收入美容药剂八十余方。王建《宫词》云:“月冷天寒近腊时,玉街金瓦雪漓漓。浴堂门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谢面脂。”杜甫《腊日》诗亦云:“纵酒欲谋良夜饮,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明美容药在皇室宫廷中大量制造,并在腊日赏赐给臣下。唐、宋、明三朝道教进入宫廷,皇帝亦研习神仙方术和服食仙药以求驻颜却老。

  道教驻颜方药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打老儿丸”,这个药方来自《西河少女传》这一有趣的神仙故事。据葛洪《神仙传》说汉时西河少女以杖笞一白发老翁,路人以为不平上前责问,少女却自称已至百龄,并说此翁乃是她的儿子,年至七十因不肯服家传秘药致老。此药亦名“神仙训老丸”,由山药、牛膝、远志、山萸肉、楮实、白茯苓、五味子、巴戟、石菖蒲、肉苁蓉、杜仲、舶茴香、续断、枸杞子、熟地黄共十五味药炼蜜为丸。“打老儿丸”滋肾补脾,交通心肾,资生气血,使邪火不生,肾水充盈,自然驻颜难老。此方去掉一味续断又名“还少丹”,《仁斋直指方》有载。

        《千金要方》以猪胰、猪蹄、豆面、冬瓜仁、细辛、白术、土瓜根、白芷、防风、皂荚、白蔹、商陆制“千金洗面药”,又用作澡豆,可以作为美容药的代表。还有以桃花、杏仁、牛乳、鸡蛋清、丹砂、轻粉、玉屑、珍珠、麋角之类药物配方涂面,可令面白嫩如玉。另有土瓜根(即黄瓜根鲜汁)、黄柏皮、大枣研细为膏,洗面却老去皱,令人颜如少女。用胡麻叶、大麻子、猪胆汁洗发可使头发光泽。《千金要方》中记载服食桃花(阴干为末)可细腰身。其他减肥方还有服荷叶灰、冬瓜及饮茶等。

  《周礼·天官》将食医作为古代四医之一,这种药食同源的历史给中国医学奠定了注重食疗的传统。道教服食派将食疗作为修道养生的方术之一,在道书中记载了大量药酒、药茶、道菜、药膳及用蔬菜、水果、调料、鱼肉、禽蛋、粮食等食品治疗疾病的方法。其实《黄帝内经素问》中早有以五味、五谷、五畜、五果、五菜治病之说及当食品性质与药性矛盾时,应遵守“食忌”之事。《汉书·艺文志》载有《神农食禁》七卷,而后有《金匮要略》的食法、王叔和的《食论》,《隋书·经籍志》收集食疗著作四十余种,其中有《太官食经》、《崔氏食经》、《膳馐养疗》、刘休《食方》、马琬《食经》等。孙思邈的弟子孟诜(621~713)撰有《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为《食疗本草》,把饮食疗法推进一步,是我国食品营养学和治疗学的专著。此后食疗学续有发展,南唐陈士良又著有《食性本草》十卷。明代还有《救荒本草》一书问世,是专门记述野生植物的食用价值的。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中有“食治篇”一卷,他在这篇的绪论中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若能用食平痾,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医药、服食和养生

        食疗学的基本思想,是将各类食品按中医理论的药性学说分类,与人体腑脏的疾病相对应,从而提出治疗方案。孙思邈的“食治篇”就是道家营养疗法的专篇。他总结出肝病喜酸,宜食犬肉、麻、李、韭等;肾病喜咸,宜食豕肉、大豆、粟、藿等;脾病喜甘,宜食牛肉、稗米、枣、葵等;心病喜苦,宜食羊肉、麦、杏、薤等;肺病宜食辛,可用鸡肉、黄黍、桃、葱等。另外,以羊肝、牛肝等治“雀目”(夜盲症);以海藻、昆布、鹿靥、羊靥(靥即甲状腺)治“瘿”(甲状腺肿);以谷皮煎粥治疗脚气病等,皆是以食品治疗营养缺乏症的例子。其他如生姜、辣椒、大蒜、酒等,多为辛热之物,可通阳健胃,治胃腹寒症,但多食则生痰动火,损害目力,故目疾、温病、皮肤病多忌食。而西瓜等瓜果、蔬菜,性多寒凉,有清热、解暑、生津之功,故可治中暑、发烧、咽疼、大便燥结等病,但多食生冷,易损脾胃,故体虚、吐泻之症慎忌。猪头肉、公鸡肉、南瓜、盖菜等,为动风助火之品,易诱发旧病,故称作“发物”。食盐味咸,入肾经,为除热润下之品。食醋味酸,性收敛,可散瘀解毒,下气消食。雪梨味甘性寒,可润肺凉心,消痰降火。香蕉味甘性寒,有润肺肠、通血脉、填精髓之效。萝卜能消胀顺气;芹菜可健神止嗽。赤小豆可消肿解毒、清热止泻;红薯可补虚强肾,健脾强身。《隋书·经籍志》载有《神仙服食经》、《杂仙饵方》、《服食诸杂方》、《老子禁食经》、《四时御食经》、《食馔次第法》(梁有《黄帝杂饮食忌》)及多种《食经》,说明食疗著作自古多入道书,为道教医药学所采用。隋代还有谢讽作《淮南玉食经》,其中有发明豆腐的记载。

  此外,道教服食派还用药草作酒,称为仙酒,《太上灵宝五符序》载有多种神仙酒方。如地黄酒、术酒、胡麻酒、松脂酒、天门冬酒、五加皮酒、枸杞酒等,皆有滋补疗疾之功。如松脂酒方:以秫米、小麦曲酿之,取白松脂、天门冬、茯苓纳酒酿之,泥封三十日,即成。以药草配方作饮料,亦有健身之效。另有将药草和肉菜烹饪,成道菜、药膳,不但美食,亦可疗病健身。例如以冬虫夏草煲鸭肉,力可代参汤,为滋补性药膳。以动物肝脏配食可明目,一些兽肉及其阴茎食之可壮阳,骨髓、核桃肉等食之可健脑,鱼骨、牛骨等煲汤可壮腰补钙等,皆可烹饪为药膳。《食宪鸿秘》和《老老恒言》还载有大量药粥做法,其中如胡麻粥、莲子粥、羊肉粥、芡实粥、薏苡粥、山药粥等,皆有补益之功。总之,道教文化中这些营养学的宝藏,凝聚着神仙家数千年服食摄生的经验,值得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服饵、美容和食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传说西方昆仑山和海上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乃仙人所居,上有吃了令人不死的奇药,于是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及秦始皇,皆曾派人求取不死之药。燕齐一带的方仙道,亦专以服食却老方为秘传的神仙方术,祖述仙人羡门高、安期生之属。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以谷道、祠灶、却老方见武帝云:“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服饵派先是寻找仙药,后是自己按医方配药。其术流传到唐代,方药甚多,其大要在于补脑髓,健脾胃,滋养肾阴和肾阳,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作为修道的基础功夫。从服饵药品的种类看,唐代以前仍以金石药为上品,包括丹砂、金玉、钟乳石、云母等,而后逐渐重视草木药和动物药,包括药草、灵芝、菌类、树脂、鹿角及某些动物的器官。唐代之后,服饵方多和内丹术相配合,制成膏、丹、丸、散、汤液等药剂,有却病健身之效。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五剂,及诸补散各一剂;夏天热,则服肾沥汤三剂;秋服黄芪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日则止。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俗人见浅,但知钩吻之杀人,不信黄精之益寿;但识五谷之疗饥,不知百药之济命;但解施泻以生育,不能秘固以顺养。故有服饵方焉。”又说:“故服饵大法,必先去三虫。三虫既去,次服草药,好得药力;次服木药,好得力讫;次服食药。依此次第,乃得遂其药性,庶事安稳,可以延龄矣。”

  道书中四季服食药方甚多,据《四气摄生图》:春三月以茯苓、菖蒲、栝蒌、山茱萸、菟丝子、牛膝、细辛、续断、巴戟天、防风、山药、天雄、蛇床子、柏子仁、远志、石斛、杜仲、苁蓉共一十八味,炼蜜为丸,可治男子五劳七伤之症,补心肾,和气血,强身健体。夏三月服补肾茯苓丸,亦治男子虚损之疾。其方以茯苓、杜仲、附子、山茱萸、牡丹皮、泽泻、桂、山药、干地黄、细辛、石斛、苁蓉、生姜共一十三味为蜜丸,禁房事及冷猪、鱼肉。秋三月以茯苓、防风、白术、细辛、山药、泽泻、附子、紫菀、独活、芍药、丹参、苦参、桂心、干姜、牛膝、山茱萸、黄芪共一十七味为蜜丸,亦可补肾治五脏虚寒之疾。冬三月以茯苓、山药、肉桂、山茱萸、巴戟、干姜、白术、牛膝、菟丝子、细辛、防风、泽泻、柏子仁、牡丹皮、附子共一十五味炼蜜为丸,可治男子五劳七伤等虚损之症。以上方剂实际上皆为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成。

  道书中所载去三虫方,并非皆指道教中的三尸虫,其中多有驱杀体内寄生虫的药方。如《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以漆、芜菁子、大黄、酒“以微火合煎为丸,先食服如梧桐子三丸,十日浊血下出鼻中,三十日虫皆烂下。”另有服食槐子去三虫方,以及服食茯苓膏方、黄精膏方、松脂方、胡麻方等。其中茯苓膏以茯苓、松脂、松子仁、柏子仁制成。道书中所述服饵方虽多有效,但亦须经医生辨证用药,不可妄服。据王秉衡《重庆堂随笔》云:“神仙服饵见于杂书者不一,或亦偶遇其人,然不得其法则反能为害。”“尝见一人服松脂十余年,肌肤充悦,精神强固,自以为得力。久而觉腹中小不适,又久而病燥结,润以麻仁之类不应,攻以硝、黄之类,所遗者细仅一线,乃悟松脂粘附于肠中,积渐凝结,愈厚则其窍愈窄,故束而至是也。无药可医,竟困顿至死。又见一服硫黄者,肤裂如磔,置冰上痛稍减。”《洗冤录》云:“有人昵一婢而脱者,敛时启所盖被,异香四发,或以为登仙,实因服房药多麝脐通透之品故耳。”又云:“盖世间无一非生人之具,则无一非杀人之符。偶一相犯,即凝为毒,非特砒、鸩为然,而参、附为尤甚。人第沉溺于补之一字,尽为迷惑,莫之或悟,反云服以参、附,亦不奏功,竟以委之天数,抑何愚之至,而天数之冤,何日得而洗哉!”事实证明,人参、附子等滋补药品,服用不对症,照样误伤人命。道书中所载之大量服饵方,是古人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具有宝贵的医疗价值。我们要用现代的科学仪器去检验它,发掘它,使它们重新为现代人造福。

 

         第二节辟谷、服气与采气

  辟谷和服气之术,是早在秦汉方仙道中就流传的古老方术。盖古人心目中的神仙都是身轻如燕,体香肤洁,貌如处子,能腾云驾雾在名山大川自由遨游的人物。人要成仙,自然也须摈除污秽,服些珍奇轻香之物。人吃鱼肉和五谷、蔬菜,消化后不仅变成脂肪增加体重,而且还会排出粪便等污秽。因之道书中便有“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多力而悍,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的话,辟谷和服气也成了修仙的方术。《楚辞·远游》说:“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这是先秦神仙家辟谷、食气乃至采气的记载。在后汉黄老道及魏晋神仙道教中,辟谷食气有效的方士史不绝书。《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乃学辟谷,导引轻身”,“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后汉书·方术传》记载:“(郝)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又能结气不息,身不动摇,状若死人,可至百日半年。”曹植《辩道论》亦记:“余尝试郗俭,绝谷百日,躬与之寝处,行步起居自若也。”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说:“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色好,堪风寒暑湿,大都无肥者耳。”其中“有冯生者,但单吞气、断谷已三年,观其步陡登山,担一斛许重,终日不倦”。《南史·隐逸传》亦载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余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北史》中亦载有王远知、宋玉泉、徐则、孙道茂等,皆行辟谷道,以松叶、白术、茯苓自给,获健身延年之效。唐代高道,更重视却谷食气之道,其中潘师正、孙智琼、徐灵府等居山食松果,行辟谷术,年近百龄。《旧唐书·隐逸传》载王希夷隐居兖州徂来山,“尝饵松柏叶及杂花散”,“及玄宗东巡,敕州县以礼征,召至驾前,年已九十六。”又载潘师正师事王远知,“清净寡欲,居于嵩山之逍遥谷,积二十余年,但服松叶饮水而已”,享年九十八岁。足见道教辟谷成功者代不乏人。

  辟谷又名断谷、却谷、休粮、绝粒等,因此术常和服气之术结合,故统称为“却谷食气”。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却谷食气篇》,就是方仙道中流传却谷食气之术的证据。《太平经》卷五十二云“欲知其意胞中童,不食十月神相通”,是秦汉方仙道即以辟谷之术修仙通灵。早在晋代,据葛洪说,辟谷之术“近有一百许法,或服守中石药数十丸,便辟四五十日不饥;练松柏及术,亦可以守中,但不及大药,久不过十年以还。或辟一百二百日,或须日日服之乃不饥者。或先作美食极饱,乃服药以养所食之物,令不消化,可辟三年。欲还食谷,当以葵子猪膏下之,则所作美食皆下,不坏如故也。”(《抱朴子内篇·杂应》)后世道士辟谷之方大致并未脱开晋人却谷食气的路子,一般辟谷前先服葵子、胡麻、猪膏、大麻子等药物以润肠泻秽,防止肠胃粘连和大便中毒。辟谷多以减食法渐渐断谷,饥时可饮食少量由芝麻、黑豆、大枣、栗、酥、茯苓、黄精、天门冬、术、人参、柏叶、蜜等煮成的汤药,同时要咽津食气,逐渐适应休粮状态。本来行气至胎息境界,自然会发生辟谷现象。辟谷食气之法,其效果可以促进人体真气的运行,激发人体潜能,从而变化人的体质。现代人行辟谷食气之术,亦可减肥、美容,淘汰掉体内多余的脂肪和变异的细胞组织,从而更新体质,提高内气修炼的层次,仍有防病健身的效果。

  服气之法,多和咽津、辟谷、吐纳、闭息、存思、守窍等方术相互配合,有服体外之气和服体内之气的分别。服体外之气时应和存思结合,有服五芽、六气、三气、紫气、雾气,甚至服五方灵气、日月光芒及星精月华等法。          服体内之气有服五脏气及元气等法。孙思邈说:“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静虑,气海若具,自然饱矣。”“气若不散,即气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颜驻色,变体成仙。”(《存神炼息铭》)孙思邈所传为服体内元气法诀。其他还有《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及《云笈七签·诸家气法》等书所载服气法诀,都是道教服气法的典型之作。服内气之法,一般是先将体内浊气吐出,在吐气欲止时,带动体内元气上升至喉间,然后一口咽下,此体内随呼气上升欲出之气称内元气。例如《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中“咽气诀”所述:“服内气之妙在于咽气。世人咽外气以为内气,何以谬哉。吐纳之士宜审而为之,无或错误耳。夫人皆禀天地元气而生身,身中自分元气而理,每因咽及吐纳,则内气与外气相应,自然气海中气随吐而上,直至喉中。但候吐极之际,则辄闭口连鼓而咽之,令郁然有声汩汩。然后男左女右而下纳二十四节,如水沥沥分明闻之也。如此内气与外气相顾皎然而别也。以意送之,以手摩之令速入气海。”“一闭口三连咽止。干咽号曰云行,湿咽取口中津液谓之雨施。初服气之人气未流行,每一咽则旋行之,不可遽至三连咽也。候气通畅然渐渐加之,直至于小成也。”显然服气法中所服之“内元气”和后世兴起的内丹学中“元气”概念尚不尽相同。至于存服体外之气,讲究以多入少出为要,例如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中有“服三五七九气法”:徐徐以鼻吸气三次,以口吐死气一次,如此行三气法久熟,再以鼻纳气五次,吐一死气。五气法久熟,再行七气法。以鼻引七气口吐一死气。七气久之再行九气法。鼻纳九气口吐一死气。久久行之,最后将三五七九合并为二十四气,即二十四咽而一吐之,直至九九八十一咽而一吐之,此法以入气多吐气少为妙。另据《上清握中诀》载“服三气法”:“常以平旦向日,临目,存青气、白气、赤气各如线,从日下来直入口中,挹之九十过,自饱便止。”这种服气法是和存思法配合而行的。

  以存思为主的服气法,逐步发展为采气法。例如《上清握中诀》所载“服日芒法”及“服月芒法”,便是初期的采气工夫。“服日芒法”为:“平坐,临目,直存心中有日象,大如钱,赤色,紫光,九芒从心上出喉至齿而回还胃中。良久,存见心胃中分明,乃吐气,漱液,服液三十九过止。一日三为之。”夜间可行“服月芒法”,即存想月亮在泥丸宫,月光芒四射,其白芒流入胃下至丹田。采日精可益身中阳气,治阳虚之症;采月华可滋补身中之阴,阴虚者可行之。日魂月魄可与身中之魂魄相感应,存思采服日月之阴阳,可增强身中阴阳的生命能量。随着道士修炼的层次不断提高,能够激发本身的元气和天地之气感应,便可以采天地之气。采气法往往不必像服气法那样由口、鼻而入于胃中或肺中,而是离开呼吸器官及消化器官的系统,直接以经脉、关窍等学说为基础。如采日月精华法,可对日月而坐,存想日月精华吸入头顶百会穴,沿任脉降至丹田,再由督脉升至泥丸宫。日月为天地阴阳之精,《太上玄真诀服日月法》等多用存想,存左眼为日,右眼为月,日月交光,照彻泥丸,下耀五脏,入于明堂,化生五彩甘露,流入口中咽下,沿冲脉运转丹田。其他如由两手掌劳宫穴采松柏树木之气,用两足心涌泉穴采山川大地之气,以眉心印堂穴或祖窍穴感召虚空中先天一炁等,皆须用存思法或修炼到天人合一的高工夫层次才易于施行。

        第三节存思、守一和坐忘

  魏晋神仙道教兴起之后,修炼方术由炼形、炼气逐渐转移到以炼神为重点,存思、守一、内视、守窍、心斋、定观、坐忘等法日益受到重视。《西升经·邪正章》云:“道别于是,言有伪真;伪道养形,真道养神;真神通道,能存能亡;神能飞形,并能移山;形为灰土,其何识焉?”这说明修道者已体验到精神(即人的意识)本身存在着常人还没认识的奥秘,炼神比炼形更能开发人体生命潜能。魏晋时传世的《黄庭经》,就是一本以存思为主的道书。而后兴起的上清派神仙道教,便以炼神为主要的修持方法。

  存思又称存想。司马承祯《天隐子》云:“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黄庭经》中设有五脏六腑四肢七窍等各种器官的身神,存想这些身神及日月星辰等神灵的炼神方法也叫存神。道教修炼家以人脑为百神总会,泥丸之神为诸神之宗,因之但存脑部之神,即能主宰全身,得返老还童之效。存神法的要点,贵在志诚心正。《思神诀》云:“心正则神正,心邪则神邪。邪之与正,由悟不悟,悟则入正,迷则归邪。”(《云笈七签》卷55)。存思身神的方法实际上是内视法。内视又名内观,可以彻见体内五脏。另外,将自己的神光凝聚于一点,保存于一处,也是存神之法。以自己的神光返观内照自己躯体,可使灾病难侵。葛洪《抱朴子·地真》云:“吾闻之师云,道术诸经,所思存念作,可以却恶防身者,乃有数千法。如含影藏形,及守形无生,九变十二化二十四生等,思见身中诸神,而内视令见之法,不可胜计,亦各有效也。”可知早在晋代,存思的内容便已相当丰富。其中包括存思内景法和存思外景法。身内景象无非是五脏与五脏之气,另外就是身中的神真。其中存思泥丸之神真,又有所谓“默朝上帝法”,即存思太一帝君居泥丸宫,天地、日月、四象、八卦、仙山、琼楼环绕之,有如佛教密宗之“坛城”,专意内视,日久分明如真,头顶天门洞开,阳神即飞出去朝上帝。身外景象一为元气、日月星云雾等自然景观,二为身外之神灵,即三清、四御、玄女、老君、星官等。还有将存思内景与存思外景结合者,《云笈七签·杂修摄》有存思“影人”法,其法先存思分身作“影人”长三寸,令此影人在自身百脉之间穿动,又离身至天边取虚空中元气回至头顶入体内四肢百脉,无处不彻,并以影人配合行炁,起到调整体能的作用。

  葛洪认为存思之法虽养生有效,但因方法烦多难学,“足以大劳人意。若知守一之道,则一切除弃此辈,故曰能知一万事毕也。”(《抱朴子·地真》)守一的思想源于老子,《道德经》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这个思想被《庄子》继承,《在宥》篇云:“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刻意》篇又云:“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一就是宇宙之万事万物乃至生命的“原型”,就是元气,就是明觉之心,守一也是守神。《参同契》云:“抱一毋舍,可以长存。”《西升经》云:“丹书万卷,不如守一。”《太平经》云:“一者,数之始也,生之道也,元气所起也,天之大纲也,故守而思一也。子欲寿老,守一最寿。平气徐卧,与一相守。气若泉涌,其身何咎?是谓真宝,老衰自去。”(《太平御览》卷668引)足见存思守一的功夫,在道教炼神方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葛洪认为“人能知一,万事毕”,将守一的功夫分为“守真一”和“守玄一”两法。“守真一”是一种定观功夫,和释教“止观”法本质相同。其法先虚其身,空其心,内凝神思,身心冥于寂寂之中,气液相生,真水充盈,自可治未病之疾,消未起之患,有招神却恶之功。“守玄一”为存思泥丸之神灵,并思如己身历历分明,久之体内金水分形,能见自己身外之身,又称此法为分形之道。另外还有“守三一”之法,实际上是守窍之术。《太上灵宝五符序》云:“泥丸、绛宫、丹田是三一之真焉。令子守之,则万毒千邪不敢伤矣。”《太上太真科》曰:“一在人身,锁定三处,能守三一,初止不忘,三尸自去,九虫自消。”《元气论》亦说:“夫修心是三一之根,炼气是荣道之树。有心有气,如留树留根,根即心也。存心即存气,存气即存一,一即道也。存道即总存三万六千神,而总息万机。”(《云笈七签》卷56引)守一之法,无非是修心而已。

  道教修心之法,以《庄子》所传“心斋”最为精当。《庄子·人间世》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首先专心一志,心息相依,内视返听,直至心气合一,心念顿止,渐入浑沌,最后达到一片虚境,便是心斋。此法以虚字为诀要,以听字入手,以止字转手,以忘我为究竟。《庄子》以孔子同颜回的对话讨论“心斋”,当颜回自称达到忘我的境界后,孔子便认为是心斋了。

  炼神达到忘我的境界,也称为“坐忘”。《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是一种无人、无我、无内、无外、无分别的与道合一的境界。彼我两忘,万境俱忘,了无所照,方是坐忘。司马承祯著《天隐子》、《坐忘论》详细阐述修习坐忘法的步骤。《天隐子》认为修道有五渐门:“一曰斋戒,二曰安处,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坐忘者何也?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不行者,心不动也,不见者,形俱泯也。”《坐忘论》更详论坐忘修道的七个阶次,一信敬,二断缘,三收心,四简事,五真观,六泰定,七得道。坐忘之道,是炼神的高层次,是存思得道的境界。第四节行炁、布炁及胎息

  《太上混元真录》云:“行气一名炼气,一名长息。”先秦老庄道家之学早有“抟气致柔”、“吐故纳新”的提法,《庄子·大宗师》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这说明行气法是先从锻炼呼吸入手,通过调息、吐纳,使人的呼吸变长变深变细变匀,进而激发体内真气在全身经脉中运行,最后达到胎息的水平。踵息、真息、胎息都是指人体的内呼吸状态,道士这种模仿胎儿呼吸的修炼显然和他们追求返老还童的目标是一致的。

  行气之术,祖述仙人王子乔和赤松子,早就流行于楚越、巴蜀一带。据记载,古代赫胥氏(《列子》称华胥氏)部落的先民“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庄子·马蹄》),在巫山之下,有“饮露吸气之民”(《吕氏春秋·求人》)。直到王乔、赤松“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纳新”(《淮南子·泰族训》),传下行气之术,记载于屈原《楚辞·远游》篇中。战国时传世玉器《行气玉器铭》云:“行气——吞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意思是讲行气之法,当凝神聚气,运降丹田,入定固守,萌生真气,逆转督脉,上升泥丸。以天为鼎,以地为炉,依阴阳之机而修炼。顺此道者便长生,反之则夭亡。方仙道中这些行气法,汉唐两代发展到高峰,不仅在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中形成有关气的学说,而且成为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为唐末五代内丹学的形成作了准备。

  行气之法,种类繁多,用以健身治病,多有奇效。明代袁黄《摄生三要》云:“人身之气,各有部分。身中有行气、横起气、诸节气、百脉气、筋气、力气、骨间气、腰气、脊气、上气、下气,如此诸气,位各有定,不可相乱。          乱则贼,大则癫狂废绝,小则虚实相陵,虚则痒,实则痛。疾病之生,皆由于此。”根据由气脉网络循环运行的人体观,行气自然可以治病。《养生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云:“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一时辰),便自消矣。时气中冷,可闭气以取汗,汗出辄周身,则解矣。行气闭气虽是治身之要,然当先达解其理。又宜空虚,不可饱满。若气有结滞,不得空流,或致发疮,譬如泉源不可壅竭。若食生鱼、生菜、肥肉,及喜怒忧患不除,而以行气,令人发上气。凡欲学行气,皆当以渐。”又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热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炁以解极。”六字气法为古代行气法之一,《云笈七签·诸家气法》所载行气种类还多。行气法不断发展,出现闭气法、龟息法、胎息法,胎息法是高层次的行气法。人达到胎息阶段,就可以布气为人治病了。《胎息秘要歌诀》云:“修道久专精,身中胎息成。他人凡有疾,脏腑审知名。患儿向王气,澄心意勿轻。传真气令咽,使纳数连并。作念令其损,顿能遣患情。鬼神自逃遁,病得解缠萦。”胎息成就者,人体潜能得到开发,可以和天地之气相呼应,不但能行布气法,还可行气禁法。气禁法可以在百里之外治病禁毒,直至入山不畏兕虎,道书中多有记载。

  葛洪对行气之术甚为推重,他说:“故行炁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虎蛇,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炁,鼻中引炁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已耳闻其炁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炁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 (《抱朴子内篇·释滞》)胎息之修炼方法,先从伏气入手。《胎息经》云:“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胎息之术确是清净丹法的关键步骤,内丹工夫至小周天后也会自然出现胎息现象,但行气之术达到胎息(体呼吸)的手段却和内丹不同。《胎息杂诀》记载了胎息术的不同炼法。一说为:“咽气满讫,便闭气存想,意如流水,前波已去,后波续处。凡胎息用功后,关节开通,毛发舒畅,即依此。但鼻中微微引气,想从四肢百毛孔出,往而不返也。后气续到,但引之而不吐也。功在于徐徐,虽云引而不吐,所引亦不入于喉中,微微而散。如此内气亦不流散矣。”一说为:“又胎息之妙功,在无思无虑,体合自然,心如死灰,形如枯木,即百脉畅关节通矣。” (《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规中指南》云:“澄心绝虑,调息令匀,寂然常照,勿使昏散。候气安和,真人入定,于此定中,观照内景,才若意到,其兆即萌,便觉一息从规中起,混混续续,兀兀腾腾。存之以诚,听之以心,六根安静,始息凝凝,不闭不数,任其自如。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噏,如百虫蛰;氤氲开阖,其妙无穷。如此少时,便须忘气,合神一归混沌,致虚之极,守静之笃,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湛然常住,是谓真人之息以踵。”达到胎息的途径,有专气致柔的伏气法、闭气法、咽气法,也有虚极静笃的存思法、入定法等。胎息是调整人体血脉、腑脏乃至全身关窍、毛孔的内节律,使之和谐有序而出现的体呼吸现象,是修道者多年进行人体科学探索取得的实验成果。胎息之术,也是内丹家的基本法诀,是由气功转入丹功的阶梯,读者切勿轻心。      怎样修炼性光


一、什么是明心见性?什么是性光?

明心见性与性光都是修炼到高级阶段的现象,是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也是人体修炼的阶段果位。

在静修入定时,修炼进入虚空状态,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但又似乎身体在气中包裹着,忽然,全身光明透亮,眼前现出光体,这,就是明心见性,也叫见到了本来面目,见到了真我,见到了本性。

宇宙中万事万物都可分为阴阳,人体亦分为显性系统和隐性系统,难道人体这部显隐双运的系统中除了我以外,体内还有一个比我能力大的,未显现的主人?那这个“我”是真的我,还是我看到的躯体是真的我?到底谁是我?我到底是谁?“真我”到底是可见状?还是不可见状?是身体形?还是气体形?是实态的,还是虚态的?人体内既然还有一个“真我”,那它为什么不出来主事?

修炼奥秘之一就是使人类能看到本来的我!这个“我”,既不是可见状,又不是不可见状,既不是身体形,又不是气体形,它究竟什么样?

它,就是那一团灵光,在常态下看不见,在修炼到一定层次时,自然显现,它变幻无穷,既可以以生物体的形状出现,又可以以星光,雾状出现,但常态是一团灵光,它是由虚态的灵光构成,它既是宇宙的本质,也是人的本性,所谓的见性,就是见到这团灵光,所谓明心,就是在真我显现时,身心光明洞达的状态。

人类通过修炼达到生命自主,我命在我不在天,就非得请出这位“真我”不可,只有它才能驾驭人体的显隐双运系统,超越天年,合道永恒

二、性光在上乘修炼中起什么作用?

性光是人体内光的一种,又称天光、本性灵光,先天灵光,亦称“法身”,他是人的真性,是人的本来面目,是元神示现的光像,简称神光。

性光不在阴阳的范畴,它是阴阳之祖,是阴阳的根源,常态下,它深藏在人体内,要靠修炼才能显现。只要把握了这点灵光,就能超越时空。

在古代仙术修炼中性光居首要地位。佛家和道家认为见到“本性灵光”就是得道。道家把见到内光(金丹)的行者称之为仙,佛家把见到内光(佛光)的行者称之为佛。性光是儒、释、道三家成圣、成仙、成佛的绝秘天机。三教都认为性光具有无上的功能。智商低下的愚人,得此秘诀也可以立跻圣位,超凡入圣。

从现代人体科学的实践看,特异功能显现的关键是性光的显现。性光显现后,便可具有内视、透视、遥视等超视觉功能,他心通、神境通等功能也随之而出,可以说性光是开启人体超能力的金钥匙。

性光在整个修炼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性光显发是迈向高级功夫、进入上乘修炼的入门证。是由无明到有明登达彼岸的船票。

再造乾坤,重立性命的生命工程就是从这儿开始。

见到性光是功夫,不见性光便会终生枯坐旁门。

三、性光到底什么样?它有什么特性?有层次之分吗?

你如果问释、道两家性光什么样,他们会划给你一个圆圈,告诉你就是这个样,对不对呢?做为象形符号,我看是可以的。因为性光到一定层次,确实是个圆陀陀的光圈。但说它就是这么个圈,也未免过于抽象,过于含糊,历代丹经、道书、对性光的形象多说的隐隐约约,不肯明言,因为这是道家、佛家的奥秘。

额前(脑门)是人体隐性系统的内示脑屏,而性光则是修炼层次、修炼阶段、功能量级的光标和图解。根据光的圆明程度和颜色,可窥知练功的进度、层次,可知道修炼者精气神是否充足,还可据此判知修炼者金丹的完足与否,掌握这些奥秘,便知己知彼,进度在握了。

按修炼层次、进程中性光的不同显现,性光可大致分为慧光、蟾光、生物状性光三种,又可按阴阳属性分为阴神之光和阳神之光。

性光显现初期之光叫慧光,它是阴神之光的层次,属中、下乘功夫,在下乘阶段时,伴随的都是幻觉、幻视、幻听。在中乘阶段,其功能主要表现为超视觉,如内视、透视、遥视等。性光修炼至高级阶段所见的光叫蟾光,它是阳神之光的层次,属上乘功夫,其功能类型不仅有更稳定的超视觉,还有慧眼和法眼、神境通等。最高层次的性光为生物状性光。

因透视、遥视等特异功能大部分是通过慧光来进行和实现的,慧光的命名也与许此有关,蟾光则是借金蟾乃稀有的三足动物之意,比喻精气神三宝合一,炼成金丹。

精不足,不能生慧光;金丹不足,不能生蟾光,养足之慧光可以成为蟾光。

性光初现,也就是性光的初级层次时,闭目所见只是淡白的小点,恍惚游移不定,有点像电视机屏幕上的雪花点,一用意识,即散开,不知所踪,进一步,则出现银河般的光辉扩散感觉,忽明忽暗,朦朦胧胧,似是而非。有时出现白雾状的图像,似雾非雾,似烟非烟,这些都是修炼者精气不足的体现。

当修炼者精气较足之后,则会在内视中看到流星似的亮点,突然在脑屏中划过,有时还可见到银白色的网状图型,但均不稳定,它反映出修炼者定力还不够。

性光修炼进入中级层次时,性光开始呈现不规则形状,有方形、梯形、条形、屏幕形,并逐渐向圆型过渡,颜色也开始出现多色。最初:静极光现,性光状如弯月,由小渐大,又由大化小,或像空中的烟圈,不断地蠕动者,扩大着消失在远方天际,或光圈带虚,圈边亮,圈内黑,或光圈不明也不圆,或有银河的感觉,但没有扩散的散漫感,而是呈圆型,进而出现较充实、密度较大的近似圆的光团。

经过看太阳光或灯光而激发出的人体性光,可呈现艳丽无比的各色宝珠型性光,有红色、绿色、蓝色、紫色、以及像澳洲宝石切面状的套色性光,玲珑透明,令人见之心醉。

未经太阳光激发的性光,最常见的是鲜明的桔黄色光,所谓“大似弹丸,黄似橘”即指此而言,亦有鲜红色的光,叫“血玄关”,入静很深时则往往看到银白色的光,如露如电,叫“正玄关”,在寂静中则可看到蓝色光,练功有进展时,还会偶尔发生眉间掣电般一闪而过的紫金光,古人称之为“金机飞电”,而以光如月华,像个圆月般的明镜悬挂在眼前不动者,则是纯正的慧光,这是精气充足之验。

性光修炼进入高级层次,开始显现蟾光,蟾光是金黄之光,圆圆陀陀,辉煌闪烁。此间还会出现内日,有一半的,有完整的;有慢动者,有稳定的;有不闪耀的,有旭日型的。半日和慢动者以及不闪耀的,为功夫不够;旭日型的、完整的和稳定者为定力强,能量足。蟾光金光而圆明,是金丹练成之相。眉间日夜长明,由肚脐到眉心一路皆是电光,则达到蟾光变化的最高境界。

性光修炼进入最高层次,则会出现各种生物状的内视光,如白光树体,似台湾竹状,练功中途不消失,这就是吕洞宾讲的“无影树”,继而出现“公鸡叫”一样的白光体,吸气时,白光气流从臀部、颈至玉枕,呼气时,白光从鸡口额中出,一呼一吸似“公鸡叫”,此即吕洞宾《打坐歌》中讲的“无影树下金鸡叫”。进入高层次后,还的有的修炼者出现的是光明体、婴儿、自身像、父母影、玄师影等等;它反映出本性元神的修炼已近成熟,性之整体将现。并很快就要出现“出壳”现象,在临冲出自己躯体前,还会出现“雪花乱飞”,“天花乱坠”的光图。生物状性光出壳后,将直接在宇宙空间采撷能量,并反复出入人体,经过长时期的哺乳,最后达到性体老成,显隐自如。至此,才完成了生命的自主修炼全程。

需要指出的是:

1 、性光是内视中的光圈,它犹如卫星发射台中的电脑屏幕显示,但要判断整体的状况,还须参考其它内景和特征。比如阴神之光显现阶段出现的气感、虚空感以及幻像、活子时;阳神之光显现阶段出现的六根震动,沐浴等等。性光呈现还与各阶段的功能现象配套,如阴神之光成熟时的超视觉功能,慧眼功能,阳神之光成熟时的法眼功能、神境通等。

2、性光是可以通过内光外放显像法在特定光线条件下,让常人在睁眼时看到的,功能强者,可用“虚空显像”示法,上乘功夫者还可显现彩虹身。

3、阴神之光和阳神之光是在性光修炼的全程中同时存在的,尤其在中级阶段很难辨别,鉴别的方法是:阴神之光密度稀,伴随的幻像较多,光团的边缘薄;而阳神之光密度大,又亮又圆,尤其是光团的边缘呈厚壁状,在功能上则以法眼为界来区分。阴神之光和阳神之光的关系是此生彼消,又相互依存,直至修到至阳,冲出阴阳的界限,合归于道,这个阴阴体才解体。

4、慧光与蟾光的区别:慧光如月光,蟾光如金光。

5、人人皆有性光,即佛门所言“人人皆有法缘光球”,只是是否有缘得法,使其显现。

6、每一层次的各类光图是随修炼者当时的状态不同而交错出现的,并非一成不变或严格按照阶梯式前进。

对于性光的性质,古人已概括的非常准确精练,即“活泼泼”。

(二)增根密法

人的先天根基如何,对修炼的进度、效果影响很大。

上根之人,闭目内视眉心时,可见圆陀陀光灼灼的一团性光;下潜丹田,经循路线皆有反应;观想丹田内起火,可立即炽热,观照体内,可通体光明;闭目观想时,脑屏明亮,观想什么就能出现相应的彩色图像;练功时很容易进入虚空恍惚状态,对气、光、音等极为敏感;有自觉出神的经历;易生勇猛精进之志,成就快捷。

中根之人,闭目静修内视眉心时,可见米粒大小的一点白光,对气、光、音比较敏感,但练功不易达到虚空状态,丹田生热慢,元气不足,气、光难以下潜。

下根之人,闭目内视眉心时,无光可得,黑暗一片,间或有之,稍纵即逝,不知真有或是真无,对气反应迟钝。丹田极难生热,无气感,无光感。

根虽先天所得,但后天可以增补。并非一成不变,中下之根,好生培补,可以增为上根;上根之人,若身劳神伤,也可坠入中下之根

增进慧根的密法要点有三个:一是引聚外部光能,激发人体内光;二是用人体气能引发性光;三是辟谷,扶主抑宾,在内虚中请出性光。有师承的修炼者,还可恭请师尊加持,借场修炼

1、中根上增法

(1)前额处30-50公分处设有一个40或60瓦的白炽灯,没有条件的,可看室内共用的灯泡,先睁眼看电灯5-10分钟,然后闭目,观眉心白光,然后守此白光,待守不住时,又睁眼看电灯。再守白光,以此延长每一次的“残留视觉”,以至不用灯光时,闭目亦能看到白光,功夫至深后,光色可变为多色

(2)互激法:两人互相用剑指在对方眉心顺时针悠悠旋转,各自闭目内视眉心

(3)练功时,观想人在光中,光在人中,人光合一

2、下根上增法

(1)头顶悬一白炽灯泡,瓦数宜大,离头顶较近,可感火热,用呼吸意想此灯亮灼灼一团从头顶入脑,在前额定住,然后闭目观眉心白光。

(2)自我轻轻扣击百会,拍头顶及玉枕,以拍至头脑清爽为宜。

(3)闭目轻擦双眼,点按眼角。

3、中下根共同激增法

(1)每天于日出时或日落时睁眼观日半小时,然后闭目,观眉心日光。直至把太阳看成明晃晃的明镜样,并在闭目时能观想出。开始时流泪是正常现象。

(2)每天上午七点-八点之间选半小时,迎着太阳闭目内视眉心,时而睁眼看一下刺眼的太阳,随即闭目观眉心。此时内视一片光明,各色光都可能出现,此光即是太阳光能激发的人体内光。为防止皮肤被晒坏,可在有色玻璃的房间内向外观看。

(3)后脑晒太阳。时间、地点、站坐不限。体会太阳光从后脑照进头部,观想整个头部都被太阳光照亮。

(4)随时随地存想太阳或月光,想此光出出入入,高悬头顶。尽可能利用一切时机,多采光聚能。

(5)搓掌捂眼。先闭眼观看眉心,记住此时内光的亮度,然后把两手掌搓热捂两眼,先内视额前的亮度,约三十秒后,手掌猛然离开,微闭的双眼要迅速捕捉观想额前的亮光,这猛然一亮的团光,即是人的体能引发的性光。

(6)心不静者,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不合于道,要放下,放下

六、怎样巩固和提高性光?

修炼者在内光初现第一次看到自家面目时,往往异常兴奋,只顾观赏,却不知回光收能和返照炼能,结果内光得而复失,有些已出现性光很久的修炼者,由于不得法,功境不能上进,甚至倒退,有的连显像功能都消失,十分可惜。 
   耗散结构与中国的易道学说 唐山居士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曾读过耗散结构的有关文章.耗散结构的理论与中国的易道学说的基本思想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至少说两者的理论精华是相通的。



    耗散结构是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著名的统计物理学家普里戈金,于1969年在理论物理和生物学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概念。这是普里戈金学派20多年从事非平衡热力学和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研究的成果。耗散结构理论的发明者成功的解释了生命现象,因之而获得了七十年代的诺贝尔化学奖。



    什么是耗散结构?


    現今的物理化學理論將生命現象視為一種逆反熵增的「耗散結構」,耗散結構的結構性質可能是空間性或時間性,空間性的表現在方位排列的有序,時間性的表現在週期變化的有序。耗散結構藉由與外界交換質能而耗散能量,將熵增轉至外界,從而導致自身的熵減,以維繫自身的生命結構,這種物質結構組織現象稱為「自組織」。


    耗散结构学说是物理化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但它的意义同时也是哲学上的。我们说耗散结构的理论也曾为中国的政治服务,这也是真的。当耗散结构学说在八十年代传入中国时,也曾引起中国哲学界的重视。依据耗散结构学说所论的: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才能维持系统组织的熵的逆增的有序状态。中国哲学家们以此来说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哲学意义。而西方人毫不夸张的认为:用耗散结构的理论人类无所不包的问题例如: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的变化,人类的战争和平问题。耗散结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上一个时髦的理论。


    耗散结构与中国易道学说有什么联系呢?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这样说: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从有序和无序或从无序到有序的相互变化的过程。而中国易道学说的无有论,也是这样一个学问。无有认识论是中国远古道学的基本认识论。关于无有认识论的论述请看唐山居士在本坛发表过的《无有认识论》这篇文章(可以从唐山居士的主页http://chinazy.51.net上找到)。


    《易经》和《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最光辉的的经典著作。我们原原本本有细心的阅读这两篇经典著作,我们就会发现“无”和“有”是这两篇著作的高频字和关键字,从中可以体会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无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易道学说的主旨是讲无有。无和有实际上也是事物变化过程的一种无序和有序的过程。中国的一儒家学派的易道学家们常认为易道是讲阴阳的。阴阳学说其实是一种对于对于远古中国思想的一种浅薄认识。这是因为无论中国《易经》和《道德经》很少论及阴阳,或者根本不谈阴阳。易道中没有阴阳或者很少说阴阳,那么为什么有人会说:易经的全部都是阴阳呢?说也奇怪:中国的易学家和道学家们就是这样闭着眼来解说老祖宗的著作的。


    《易传》曰:“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什么是道?什么是器?道和器以形为分。无形则为道,有形者为器。


    一些儒家的学者和人文科学者往往对于老子的道学有些偏见性的理解。认为老子的“无”是无所作为,是不可思议。是一种消极的真空性东西。孰不知老子所说的无就是道,道就是无。道是用物质世界以外另外一种方法对于世界的表述。


    让我们来看看《道德经》中关于“道”的状态的描述: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里的惟恍惟惚的象的状态,很显然就是一种似物非物的世界存在的另外一种状态。这也是一种非常精微的状态。“其中有信”一语,我们用现代话说就是可以传递某种信息。用古话说就是某种灵感吧。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显然,这里老子认为“无”和“有”同时都是世界的基本存在。承认”有“是世界的基本存在,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但是,我们说“无”也是世界的基本存在,往往人们就会感到神秘了。所以老子说这是一个异乎寻常的道理,即“非常道”和“非常名”。


    一般人都把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以及神学联系在一起。其实,中国古典的形而上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不是一回事。中国的《易经》和《道德经》基本上不言鬼神的,《易传》虽然说到了鬼神,但也很平淡。《易传  系辞》说:“视而不见,谓之神。”。我们很难认为这是对于神的人格化的泥偶的崇拜。


    其实,依据我们现代的人的认识世界的能力,老子的道学也并不是有什么“非常”之处。这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依据老子所论,现实中的人们是存在着两种世界观。一种是道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对于世界的认识是“可道”的。另外一种是”器“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感到就不那么寻常了。


    近代中国的的思想界长期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争。实际上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上看世界所引起的哲学上的论争。如果,从自然主义的立场来看,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争,似乎可以就此终结了。所谓哲学的眼光就是辩证的眼光,哲学的意义也许不是体现在“心”和“物”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辩证法上。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世界,我们世界的运动是相对的,我们世界的存在当然也是相对的。人们大都是用不同的方法观察的是我们同一个世界,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的也是同一个世界。我们站在平面镜来看镜子影象是你,那么我们怎么可以说你站在哈哈镜里反射出来的影象不是你呢?


    唯物主义常反对用静止的观点,孤立的观点来认识世界。实际上唯物本身,就是一种站在静止的立场上观察世界的结果。如果我们站在静止的立场上观察世界,就是再细微的东西我们也都可以找到它的物质形态。我们的世界除了物质再也没有的什么了,这也是客观事实。物质的形状大小是如:长、宽、高、面积和体积,是描述这个世界的基本物理量。而我们站在运动的立场观察世界,也许世界的物质形态就不那么重要了,人们或忽略考虑世界形状大小的意义。一些无法用形状表述的东西,例如,光、电、磁,信息、能量以及表现事物能动性的东西,例如:动物和植物的灵性。人的思维和思想等都可以是世界的存在了。唯物主义认为只有客观的物质是世界的存在叫作客观存在,而动态主义看世界,主观的东西也可以是世界的存在。实际上我们称世界存在的东西叫“事物”,这本身就包含着这两个意思。所谓的“事”是指世界上东西运动的过程,而“物”是指这东西的具体形态。


    动态的看世界,表达世界运动形式的一些物理量是很重要的。以此,速度,频率、周期、电磁、能量、思维、信仰、宗教等等一些无法用物质形态可以描述的东西都看成是世界存在。这就是说静态的看世界,只有客观的东西是世界。动态的看世界,主观的东西也可以是世界的一部分。静态主义者看世界是全凭感觉,只有感觉到了才是真实的世界。而动态主义者看世界对于世界的认知则是靠感应。中国术数学的所说的天人感应,也许就是如此。物理世界的电磁感应,也是一种感应。天人感应由于没有实验科学所证明,所以人们对此认识不足。天人感应实际上人与自然的感应,它是通过人的思维器官进行工作的。人的思维可以遥距离感应,这常认为是人的一种特异功能。它的合理性正在被科学检验,不管如何,它的存在性也许是不容怀疑的。对于天人感应的思想也许只有当人类可以用某种仪器检测到了的时候才可能被人们从理论上去说明。这种仪器的发明也许只有在学会了复制了自己肉体(即克隆人)之后。也许将来的人们复制思维就象拷贝计算机软件一样的简单。在现在的条件下,这种功能也只能是少数人的特异功能。


    说穿了老子的《道德经》重点论述了我们世界“无”的状态存在的意义。所谓的“无”我们可以毫不怀疑的认为这是一种机械唯物论所难以理解的一种离开或忽略物质形态而存在的世界。这是一个世界观很敏感的话题。人们也往往与唯心主义的神话联系在一起。中国古典哲学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承认我们的世界有些看不见的奥妙现象,但是并非是象西方古代世界进行一些宗教式的神话式的渲染。


    中国《易经》和《道德经》是基本不言鬼神的。《易传》虽然也有言及鬼神的地方,也是却将鬼神看得很平淡。易传曰:视之不见谓之神。这种神当然也不能看作是人格化的泥偶的崇拜的神。老子是非常推崇“道”的。他把“道”放在了天、地、人之先的位置上。但是老子对于为“道”并没有加以虚枉的神说。老子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这就是世界上和一切道理都属于自然之理,自然是世界的最后归宿。在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发展的今天,我们听了中国这位二千多年的前的伟大历史的哲人的论述,仍然不失其进步意义的。我们将中国的古典的易学和道学与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加以比较。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中国的易道思想与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都是不相悖的。我们也许会惊奇的发现:现代科学的基本原理:如物质不灭定律,耗散结构理论以及信息论和系统论都与老子的道学思想有隐约相似之处。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子的道学思想与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有许多异曲同工的地方。这就是说人类的思想在古今中外还是有融会相通的地方。


    中国一些思想家常常把老子的思想划分到唯心主义阵营里去了。其实,老子的时代并不存在什么“唯物”和“唯心”的说法。老子对于世界的认识尽管是划分出有和无的两种状态。但是老子既不是唯无派,也不是唯有派。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很显然,我们无从理解出无和有哪个世界本源问题。这里老子对世界既是二元论,又是一元论的。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们说过此处的“玄”,古为之“圜”字,这是周期往复的运动状态的描述。老子思想是用静止和运动辩证的思想来观察世界。


    老子的这种世界观也是可以从耗散结构的理论中得到注解:


    依据耗散结构的理论:耗散結構的結構性質可能是空間性或時間性,空間性的表現在方位排列的有序,時間性的表現在週期變化的有序。


    这句话的意思听起来很简单,但表达的道理却是很深刻。事物结构的空间排列的有序性和时间变化的周期性,实际上是一回事。这是说静止的看事物的结构是在空间是有序的排列,如果动态的看则是事物运动的周期。周期的倒数是频率,而频率又是事物信息的运算和表达。所以说耗散结构的理论将事物的形态--运动--信息联系在一起了。


    “玄”者“圜”也,是循环往往的运动。显然,我们是可以把世界的周期变化谓之为“玄”的。所为的周期,就是玄的规律或节奏。如果说硬要从老子的思想中去寻找世界的本源的话,这个本源就是“玄”。站在物质的现实世界的立场上,我们只能说:周期往复的运动是世界万物存在的本源,这就是“玄”。没有天地的周期运动,就没有四季,没有四季,就没有万物的生长,我们说我们的物质世界是世界周期运动的结果。这也是永恒的真理。


    论坛里的网友曾讨论过,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以此,我们还很难解答这个问题吗?蛋属静,鸡属动。我们当然可以说:鸡蛋同谓之玄。玄之又玄,是鸡蛋奥妙之门。
  道教的阴阳学说在物理电子学是上的神奇表现(转载) 道教理论博大精深,内容浩如烟海,非我等闲之辈能说明白的,下面就物理上的电子技术体现道学阴阳学说方面做一简单阐述:
“道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所谓的二,就是阴阳二爻,它们各种组合能产生世间万物,而世间万物也遵循着阴阳平衡。阴和阳是什么关系呢,用数学上的术语就是垂直的关系(概率及数理统计学上也称为“相关系数为零”),如果不好理解可以想象一下直角坐标系xy轴,其上任意一点都可由x,y表示。同时两个互相垂直的向量的乘积就是0。
电子学上的电压(U)和电流(I),电场和磁场,电感元件L和电容原件C以及串联和并联就是典型的阴阳对偶关系。
下面仅以电子技术的最精华部分——LC电路为例:
电感电容两大储能元件在电路中的组合,实现了各种功能,它们之间有明显的阴阳特性,举例说明:
电感(以下简称L)通直流,阻交流;
电容(以下简称C)通交流,阻直流;
L的储能公式为:E=1/2LI2
C的储能公式为:E=1/2CU2
L储存的是磁场能,C储存的是电场能。
L和C连接在一起,就是LC振荡回路了:
并联谐振时干路电流为0,呈现阻抗为无穷大,电压最大,可用于输出部分选出需要的频率;
串联谐振时电流最大,干路电压为0,呈现阻抗为0,可用于滤去某一特定频率。
可以说有明显的阴阳对偶特性。
同时LC各种的组合可构成带通、带阻滤波,K滤波、π滤波器。
等等。。。。
至于电流和电压,则有:
恒压源内阻为0,恒流源内阻无穷大;
恒压源不能短路,恒流源不能开路;
恒压源开路不耗能,恒流源短路不耗能,
U与I的乘积就是功率。
等等。。。。
电场和磁场,则有: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等等。。。
由此产生神奇的电磁波。
这“二生三”在电子学也表现为由两相到三相电,读者完全可以自己去体会。
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的组合构成了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道教是我们中华大地孕育的一种集科学、哲学于一身的宗教,祂的产生与完善几乎就是主导中华文明包括科学技术进步的全过程——是祂,使中国第一个提炼出了铁,第一个发现了铬并用于剑的防锈(西方直到1843才提炼出铬),第一个发明了火药。。。以及青铜的生产应用,红丹(PbO2)、密陀罗(PbO)的合成等不胜枚举,这一切,无不体现我们土生土长的道家智慧的结晶。
大家知道的围棋,又就是道学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小小副产品,更为重要的是,道家学者发明了中医,即所谓“十道九医”,祂的理论之一——阴阳五行学说——宇宙观直接运用到人体,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由此又产生了内丹术,并为气功导引以及太极拳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所以把道教称为道学,道士称为道家更为合适。
道家的思想曾经引导古代中国的科技与哲学走在世界的前列,现在的西方国家都大量的从这里汲取营养和灵感,今天我们的这些为信仰迷茫的现代人为什么不再从道家的身上寻找中华民族的归属和创新的基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