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儿那么丑怎么出名的:针刺治神与导引行气( 胥荣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14:49
针刺治神与导引行气( 胥荣东)                            

[摘要]:关于《黄帝内经》中“治神”一词的含义,今人多将其简单的解释为“精神专一”。本文通过对该书原文的综合分析,并结合自身多年的练功体会及针灸临床实践,认为其本义指的是在“导引行气”等功法长期修炼基础上所达到的特殊身心状态。


[关键词]:治神、导引、内功、针刺

1、“治神”一词的本来含意

“治神”一词见于《素问·宝命全形论》:“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以上文字一般解释为:“故用针刺方法治疗疾病,向天下宣布的有五个关键问题,而一般黎民只知取用余食,以维持生活,对于针刺的道理及其奥妙是不知道的。第一是治神,医生必须专一精神,才能洞悉病情的变化。”对于“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则注释为:“针刺的重要道理,在于首先治神,医生要精神专一。” 1


“黔首”一词,首见于《战国策·魏策二》,本为战国及秦代对民众的称谓。《辞源》注曰:意为庶民、平民。一说因以黑巾裹头,故称。《礼·祭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注:“黔首,谓民也。” 但是此处本身讨论的是医学专业问题,在当时生产力水平及教育水平及其低下的时代,不可能要求普通民众了解乃至于掌握高深的针灸专业知识,即便是在今天,这种要求也是不现实的,实际上也是没有必要的。所以此处的“黔首”,应该指的是医疗技术有待于提高的普通医生,即后文所称的“众工”。


据《说文》注释,“治”的本意是山东的一河流名称。《辞源》注释曰:管理、梳理,惩处,较量,与乱相对(特制政治清明安定)。在与《素问》成书年代基本相同的诸多著作中,“治”字的语义比较接近。如《论语·宪问》一书中记载道:“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 此处做主管讲;《诗·邶风·绿衣》:“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此处做修饰讲;《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此处做修治讲;《孟子·滕文公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此处做管理讲;《荀子·解蔽》:“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 此处做修养讲;《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血脉治也,而何怪。” 此处做正常讲。由此可见,在《素问》的成书年代,“治”字均为长期治理之意,而非临时之举措。从文中的内容可以看出,“针有悬布天下者五”的五项内容讲的都是医学教育问题,也就是要求医生要在日常的学习之中,练好这五项基本功,然后才有可能在临症之时达到理想的水平。“治神”应该象“治宗庙”、“治军旅”、“治水”、“治人”和“治心”一样,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身心修炼内容。上文中《荀子》的“治心”一词语义与“治神”很接近,其中的“治”字语义及用法是完全相同的,所以说“治神”是指具有高深修养的身心状态而言。正如赵京生教授所指出:“此‘治神’非仅一般的集中精神,而是要求达到一种较高水平的精神安定、心境平静状态,颇似气功之‘入静’。” 2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是呼应前文的“五法俱立,各有所先。”而言,也就是说在这五项治疗要点当中,“治神”是第一位的,这不仅是因为“治神”较其它四项内容重要,也是因为此项内容不易为众人所理解,这是因为当时针灸水平已经到了“末世之刺”的境地,这样高深的道理是不易为“众工”所理解的。另外,从全文的角度来看,本文的题目是《宝命全形论》,纵览本篇,皆谈“宝命全形”之旨,也就是说无论是“君王”还是“众庶”,“尽欲全形”,必须要“应四时”与“知万物”,也就是要懂得养生的道理,当然作为经常接触患者的医生就更不能例外了,不仅自己要有养生实践,同时还要指导患者的养生调摄。


2、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

 

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曾说过一句广为人知的话:“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 原文是这样的:“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张紫阳《八脉经》云:‘凡人有此八脉,具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不同。然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 由此可见,“内景隧道”在书中不仅是确指经脉而言,而且具体地说就是奇经八脉。作为医家的李时珍,在“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不同。”的情况下,他宁可相信前者,而且说得十分肯定,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其言必不谬也!”。原因何在?那是因为他认为如果没有深厚的导引行气体验是难以体会经脉循行的。正如高式国先生在《针灸穴名解》一书中所言:“对经穴之认识,当由养生静坐体会经络动静之妙,有所心得,而志其位置,又复察其流注敛散,而知其性能。其中妙义,俱由自觉而知。” 

“隧”字在《辞源》中注为:地道、道路、钟上受击而磨光处、旋转等。另外还表示“深”,通“邃”字,如《周礼·考工记·舆人》记载:“参分车广,去一以为隧”注:“郑司农(众)云:隧谓车舆深也”。“道”是指道路,如《诗经·小雅·大东》有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隧道”则是指地下通道,古多指墓道。在《灵枢·脉度》有如下记载:“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督脉、任脉……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这里,不仅说出了每个经脉(经隧)的长度,就总长度都计算出来了。所以,“内景隧道”无疑是指运行气血通道的经脉而言。

《素问·异法方宜论》有云:“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文中将砭石、毒药、灸焫、微针、导引、按蹻并列提出,说明“导引”是当时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是医生必须掌握的医疗技术。尤其是在生活条件较好的“中央”地区,“其民食杂而不劳”,治疗上更是应该以导引和按蹻治疗为主。在《灵枢·病传》有如下记载:“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歧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其大意是说:我向您学习了九针,自己又看了些方书,其中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等,临床应用时是只用其中的一种呢?还是同时使用呢?由此可见,当时的医学教育中,不仅要求针灸医师要熟练掌握九针,而且还要掌握导引行气、乔摩、灸、熨、焫、饮药等各种治病方法。并将“导引行气”列于各种方法的首位,可见对其重视程度之高。

 

《灵枢·官能》指出:“明目者可以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语徐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一个医生不可能只会“视色”、“听音”、“传论语”、“行针艾”、“调诸逆顺”、“兼诸方”和“导引行气”之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至少要掌握“望闻问切”这四诊以及针灸方剂等。实际上,从《灵枢·病传》的记载可以看出,以上方法是每个医生都应该掌握的,只不过是每个人有所侧重而已。对此李鼎教授解释道:“针灸与导引既然都是为了调理气血,自然可以相互为用。” 3]关于“导引行气”,《太素》注曰:“身则缓节柔筋,心则和性调顺,此为第五调柔人也,调柔之人,导引则筋骨易柔,行气则其气易和也。”

 

网友评论: 针灸和中国武术的相互结合


  近日看到胥荣东先生谈<独立守神和针刺手法>感触很深,现在大家都在什么烧山火和透天凉之类的手法上下功夫,可大家想过没有一个好的大夫是在辨证和四诊八纲上下功夫的。如果一个大夫连自己的患者是什么毛病都不知道,他的手法再好也等于零。我接触过有个别的针灸大夫他们扎针跟插秧似的,根本不考虑得气与否,扎上就得。这样怎么会有好的效果。我从小学按摩老人们常常跟我说,不管是手或是针其实都是手的延长,应用心去体验。全神关注心无杂念,传统武术讲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针灸其实也讲这些,希望大家今后能在自身上多下功夫,多培养内气。使自己的针灸水平更上一层楼。

3、历代针灸医家的论述及实践

 

华佗针术高超,被誉为针神,这与其常年坚持修炼五禽戏是密不可分的。据西晋史学家陈寿所撰《三国志》记载:“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其若不以高深的内功修炼为基础,则针刺水平很难达到此种境界。其后又述吴普、樊阿从其学五禽戏的情况,而“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针灸医药,俱无不精。他终身不仕,隐居山林,曾入峨眉山修炼道家内功。曾亲手治疗麻风病人600余例,痊愈者高达百分之十,自己却未被传染,且享年百余岁。如此高寿的医学家,古今罕见,这与其常年坚持内功修炼有着直接的关系。北宋崇宁二年,被追封为“妙应真人”。他的导引行气之术主要记载于《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七·养性》之中:“常当习黄帝内视法,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勿辍也。仍可每旦初起,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上,心眼观气上入顶,下达涌泉,旦旦如此,名曰迎气。”只有在平日坚持锻炼,在临症之时,才能后做到“夫为针者,不离乎心,口如衔索,目欲内视,消息气血,不得忘行。”  

 

马丹阳原名从义,字宜甫,后更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故世人多称之为马丹阳 。擅长针灸,其总结的天星十二穴至今仍广泛用于针灸临床。金大定七年七月,王重阳到宁海传道,丹阳遂与妻孙不二师事之,后抛弃巨大家业,出家修道,励行苦节,专务清静,勤习导引吐纳之术,其针灸成就的取得与其所习的导引吐纳之术有密切关系。元世祖至元六年赠其“丹阳抱一无为真人”称号,世称“丹阳真人”。
 

《针灸大成》的作者杨继洲则以修炼周天功法为主,注重任督二脉及五脏的导引行气修炼:“要知任督二脉一功,先将四门外闭,两目内观。默想黍米之珠,权作黄庭之主。却乃徐徐咽气一口,缓缓纳入丹田。冲起命门,引督脉过尾间而上升泥丸,追动性元,引任脉降重楼,而下返气海。二脉上下,旋转如圆;前降后升,络绎不绝。心如止水,身似空壶。”此外,书中关于五脏导引亦有详细的论述。
 

4、当代针灸医家的医疗实践

 

著名针灸家承淡安先生,十分强调内功修炼的重要性,曾论述道:“神针黄石屏衣钵弟子与我神交多年……承叶君告以魏君每天练拳术与气功,及以针钻捻泥壁,历久不断,修练相当艰苦,成效也很巨大。”“以前有点穴术,完全凭他平素练习的指力,能在不知不觉间,在别人要穴上轻轻地按上一按,即能使人受伤,甚至死亡。”为使学生重视内功修炼,他曾托名紫云上人,以强调内功修炼在针刺中的重要性。

 

黄岁松在回忆黄石屏先生治病时的情景说:“必先临证切脉,沉吟良久,立眉目,生杀气,将左右两手握拳运力,只闻手指骨喇喇作响。然后操针在手,擦磨数次,将针缠于手指上,复将伸直者数次,衔于口内,手如握虎,势如擒龙,聚精会神,先以左手大指在患者身上按穴,右手持针在按定穴位处于点数处,将针慢慢以阴劲送入肌肉内,病者有觉痛苦,直达病所,而疾霍然。” 4]承邦彦在《民国名医黄石屏》一文中写道:“黄父命石屏拜圆觉为师,读书习武,时已三年,未言针事,三载过半,老僧开始教以练针运气之法,以朱笔画红圈于白墙上,命石屏离红圈数步,用铁针击之,每日击红圈,红圈也日日缩小,步子日日放长,铁针也逐渐缩小,后再改成小钢针,而每针必中,后再改画成铜人经穴图刺之,穴无不中,再后以软的金针,亦能插入墙壁上几寸.圆觉曰:’功力已到’乃再授人体穴位及治病补泻各种手法. 5

 

贺普仁老先生,年轻时起即练习八卦掌,今已年逾七旬,仍每日练功不辍,一个下午诊治八十余人,连续工作五个多小时,仍精力充沛。当笔者请教练功对针刺疗效的影响时,贺老说:练习拳术内功后首先可使指力增强,这对针刺手法来说是必要的基础,进一步则可培养自身之气,通过针体及手法,可驱赶病人体内邪气,只有如是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以运用太溪穴闻名的张士杰先生,其针刺手法为业内人士所推崇,笔者曾请教过张老,张老告知他亦常练习站桩功以养气治神。焦勉斋先生不仅以针刺手法闻名针灸界,亦精于武术与内功,并将其与针刺手法相结合,明显地提高了针灸疗效。以擅长烧山火、透天凉闻名于世的针灸名家郑毓琳先生,其针刺手法历来为针灸界所推崇,除其手法独到外,究其根本,则亦与内功修炼有很大关系。郑老早年曾和当地的一位霍老先生学习针灸及内功,尽得其传。他认为针刺与内功相结合,不仅进针无痛,而且易于体察针下气感,易于“得气”和“气至病所”,其疗效高于单纯针刺,并曾告诫学生:许多身怀绝技的针灸家都是有很深内功造诣的。[6
 

黄石屏等前辈的针灸学习方法及经历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正如承淡安先生所讲:“以前的针灸家在修习针术时,最主要的就是练气和练指力,这几乎要占去三分之二的学习时间”。有这种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何愁针法不精准。
 

笔者1984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针灸临床及教学工作,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针灸临床水平始终处于一个平台期,难于进一步提高。后遂从一友人学习内功点穴之术,疗效之好出乎我的意料,遂将其与针刺手法相结。后又请教贺普仁先生,得到了贺老的指点与鼓励,遂将拳术内功与针刺手法相结合,在针灸临症中取得了理想的疗效,同时也逐渐理解了《黄帝内经》中“治神”的深刻含义,对于《黄帝内经》中有关经络及针刺内容的理解也与以往不同,甚至会时有茅塞顿开之感。[7


 5、结语

 

“治神”和《荀子》中的“治心”一样,指的是高深的身心修养状态,将其简单地解释为“医生必须专一精神”是不妥的,因为这样就把本属于医学教育的高深内容简单的说成了临症时的精神状态,因而忽略了针灸医生平时的“导引行气”训练,而我们目前的针灸教学中缺少的正是内功修炼这一关键环节。

 

6、参考文献:

 

1、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51~353

2、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140

3、李鼎.针方导引两相通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340

4、邵水金,谢强,单宝枝.魏稼针灸经验集.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9173~178

5、承邦彦.民国名医黄石屏.针灸临床杂志,1994649

6、胥荣东.内功修炼与针刺手法.针灸临床杂志,199461~2

7、胥荣东.禅拳合一的中国武术--大成拳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631~632

健康美食 针刺 行气 隧道 胥荣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