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义夫阿里汗 及其他汗:案例科教兴国战略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46:59

第九专题  科教兴国战略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

科学的春天

在那曲折的岁月里,对于“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对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破坏,邓小平有着深刻的思索。

1977年,当邓小平再次复职时,他主动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

1978年3月18日,中国科学界多年来的第一次盛会——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坚冰击碎,枷锁冲破,1978年的春天,也因此成为“科学的春天”。中国,开始了现代化的新征程。

“863计划”一下子给了100亿

“863计划”是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提出的。他们认为现在世界上高技术的发展,各国都给予很大的重视,尤其是当时美国搞了一个高科技发展计划,一些国家作出了积极反应,所以中国也应该作出相应的对策,中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件事情还慢不得。王大珩当时就写了一封信,信的末尾签上了四位老科学家的名字,交给了小平同志的秘书。仅仅过了两天,小平同志就批了,说这个事非常重要,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在小平同志的倡导下,马上就组织了200多位专家,讨论“863计划”,党中央很快作了决定,拨款100亿人民币,来实现中国的高科技发展,科学界都喜出望外。因为当时提出拨款额度的时候,顾虑提得太多中央可能不同意。有人说,就提个20亿、30亿吧,结果一下子给了100亿!这并不是科学界提出来的,而是中央决定的。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件事情的确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创造性。

小平甘愿当我们的后勤部长

“文革”后的中国,百废待兴。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像一股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在那届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讲话,为长期停滞不前的中国科技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那次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论述令人至今难忘。小平同志说,在二十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那次会议,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要求科技人员六分之五的时间从事科技活动。这个会召开的背景和意义跟现在的科教兴国都是一脉相通的,也是一个开头。而且会上表扬了第一线工作的科技人员,是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一种表现。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距今已时隔二十六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次大会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却愈加清晰和明朗。全国科学大会上,小平同志提出了两个著名的论点:一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十年以后他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是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我们今天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这是一个起始点。

重温小平教导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漫步清华大学近春园,凝视“晗亭”上小平同志的亲笔题名,小平同志对清华人的谆谆教导和殷切期望,响彻耳际,让人感到亲切、振奋。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从建设现代化强大国家的目标出发,始终关注着清华大学的发展。

清华师生不会忘记,1957年1月12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邓小平来到清华,为上万名师生作了一场长达5个多小时生动而又深刻的形势报告。特别令人崇敬的是,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时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曾顶着“四人帮”的极大压力,以无比的勇气一再强调了科技与教育的重要性。1977年8月,他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结合清华、北大情况指出,“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这一点要定下来……朝这个方向走,我们的科学事业的发展就可以快一些”。

十年动乱刚刚结束,小平同志自告奋勇主抓科技和教育工作。1978年6月23日,他在办公室亲切接见了中央主管教育的同志和清华的主要领导,专门听取清华的工作报告,并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他高瞻远瞩地指出:“重点学校的规模应该逐步扩大。将来清华应发展到两万学生,研究生至少两三千。不搞好大学,提不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正是在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清华大学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第一次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世界一流大学”,1993年又明确了努力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前进方向。

小平战略眼光助推基础科学

中国高能加速器的建设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遇到了曲折,当时历经几上几下的中国高能物理学家很茫然,不知道怎么办,国外也很关注。那个时候,小平同志亲自在抓这个事,他很冷静,让方毅同志主持,认真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正式提出了现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这个方案,报给了小平同志。小平同志很快就批了,“我赞成加以批准,不再犹豫。”这对中国高能物理研究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代号是“8312工程”,那是取自1983年12月中央书记处正式批准这个项目。工程的奠基是在1984年。

对对撞机这个项目成功的评价,我想最确切的是现在收在《邓小平文选》三卷里面的“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一文。这是1988年10月24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庆典那天他的讲话。他老人家没有稿子,坐在那儿就讲,逻辑和条理非常清晰。他说,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成功实质上是他老人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改革开放”理论的一次成功实践。

请分析:

1.春天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美好季节。结合案例谈谈,为什么说1978年的春天成为“科学的春天”?

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根据现代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邓小平是怎样实践其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的?

例2:

建设创新型国家

材料1: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总书记向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名院士叶笃正  吴孟超颁发了奖励证书和奖金。随后,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主要讲话。他强调,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材料2:在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获奖者名单中,有两组数据引人注目:与过去获奖者大多是科研院所和高校不同,今年各类企业几乎占据了获奖者的“半边天”——52.3%的获奖项目由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占到36.4%;民营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数量越来越多,占到本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的17%。

材料3:为抓住和用好本世纪头20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实施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你知道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3.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何重大意义?

4.结合材料(2),请你就如何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提出自己的看法?

5.谈谈青年学生应如何努力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

案例3:

当知识遭遇财富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知识经济”作为一个概念才新鲜出炉。仅仅数年,知识风暴便席卷了全球。这场风暴到了21世纪,不仅没有减弱的迹象,反而越刮越烈。

1999年,《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已经告诉我们,在知识遭遇财富后,世界经济格局陡然发生了巨变。

变化之一:财富榜上面的新面孔更多了。全球500强企业中,虽然传统产业如汽车、炼油、电气、通讯等雄风犹在,但是已经略显疲态。相反,计算机软硬件、证券、保险、生物制药等新兴行业的明星企业,依仗着自身的竞争能力,在沉闷阴郁的经济背景衬托下,更显得耀眼夺目。尤其是微软等一批代表新兴信息产业的企业,更显示出了光明前景。1998年才第一次上榜的微软公司,当时的排名是400位,1999年急剧飙升至284位,而且利润率是500强中最强的。

1999年,联想集团宣布销售总额突破200亿大关的同时,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被美国《财富》周刊评选为1999年度亚洲最佳商业人士。到了2000年,发生了一件最具象征意义的事件,那就是:中国企业的老大哥长虹黯然让出销售额的宝座,取而代之的,正是中国信息产业的骄子联想。

变化之二:财富的聚敛时间被大大缩短了。亚马逊网上书店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凭着一个经营创意,就在短短几年间,为自己聚敛了近60亿美元的财富。雅虎的创办人扬致远,凭着分类搜索引擎这个发明,获得了30多亿的家身。这种迅速得到认同,迅速聚集财富的方式是以前闻所未闻的。

变化之三:知识英雄横空出世。1999年很多人依然把身着牛仔装上班,个人财富突破1000亿美金的比尔.盖茨当作知识英雄的偶像。但是,也有人觉得年满43岁的盖茨已经显得廉颇老矣。人们追星的目光,更多地倾注于迈克尔戴尔、泰恩韦特这些青年俊杰们,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新富豪。知识风暴正在塑造一个个人英雄时代。在以前,那些子承父业的巨富是人人称慕的对象;但如今,只有依靠智慧创业,凭着技术打天下的成功者才能博得众人的青睐。

变化之四:传统产业开始面对强大挑战,人们甚至强行分割出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的鸿沟。虽然雅虎1999年才获得每股2角多点的利润,却并不妨碍它的每股市值高达几百美元,市赢率已经达1700多倍,还仍然被视为极具增值潜力。然而几家欢乐几家愁,当联想集团在20世纪最后一年越上中国企业销售额第一宝座的同时,同样满怀期望挤身于世界500强的长虹集团从占据四年之久的销售状元座位上黯然滑下,与此同时,它的股票值从两年前的30多元跌到十几元,一半以上的市场资金飘然而去。

变化之五:生产方式开始面对强大挑战。也许不久前还是几个人创办的小作坊公司,眨眼间,市值便超过了昔日人人赞叹不已的企业巨霸。在硅谷光芒四射的时候,还有谁记得汽车城底特律曾经拥有的辉煌?

变化之六:知识更新提速再提速,企业竞争激烈更激烈。1999,就在微软处于成就颠峰之时,为什么盖茨一次又一次强调: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就在青岛海尔集团大刀阔斧向世界500强冲刺的时候,为什么连美国人都视为经济强人的张瑞敏,都会说自己如履薄冰,会担心海尔在一夜之间变得什么都不是了?甚至有人撰文指出:比尔.盖茨是上一代的计算机英雄,他强调的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而下一个社会是网络社会,他落伍了,成了网络一代嘲笑的对象。

变化之七:智慧逐渐成为资金开采的最大宝藏。科学家成为人们争夺的对象,“猎头”成为风险投资业最核心的业务。有人甚至说:只要控制了知识精英的头脑,就控制了世界经济的未来。还有人说:中国科技企业必须改变老板投资,科学家打工的格局,只有这样,科技行业才能既是总裁的世界又是总工的世界;科技企业既是企业家的企业同时又是科学家的企业。更有人说,五十年前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二十年前资本家又拎着皮包回来了。他们在中国圈地、建厂、上设备、出产品,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消费浪潮;今天,世界各地的风险投资专家拿着支票飞起来了。他们不圈地、不建厂、不生产,他们只管“猎头”。当然,他们要的不是普通人的头,而是知识精英的智慧。

世界各国已经把网络中国人才的大网张开。有的把研究院设在中国,有的以高薪进行诱惑,还有的干脆把目光瞄准了大专院校。例如微软许多产品就是由中国人开发研制的。该中心的总经理张湘辉博士,是长沙中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系77级的大学生。他在微软任职的5年里,主持开发了视窗95、视窗98、视窗2000,共计100多种软件。难怪有人说,中国高科技产品的竞争,很可能就是中国知识英雄之间的较量。

变化之八:数字鸿沟加剧国际贫富差距。知识风暴正在形成对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碰撞,大冲击。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大失落,大欢喜。这就是知识风暴的残酷与魅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民族。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遥遥领先,震撼世界的发明层出不穷。在智者无敌的年代,12亿中国人的智慧,将是一笔多么巨大的宝藏。难怪有人说:21世纪将是环太平洋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席卷全球的知识风暴,终于使最富智慧的中华民族迎来民族振兴的最大机遇。中国人开始觉醒,中国人已经开始行动。

请分析:

1.如何看待21世纪将是环太平洋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

2.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人才的传统。龚自珍呼求: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当代中国是如何重视人才的?如何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

案例4:

国家将投入100多亿元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2007年9月27日说,为了支持高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十一五”期间,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能力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开拓多种投资渠道,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注入更多的资源。

张晓强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介绍说,“十一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安排大约60亿元组织建设包括海洋科考船、结冰风动等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安排48亿元支持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三期工程,将安排20亿元实施自主创新专项,重点支持建设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和完善50个左右的国家工程中心,支持300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

为了鼓励对高技术产业的多元投入,财政部已经发布了关于创业投资的有关政策,国家发改委和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创业投资企业管理的暂行办法和相关的配套措施,国家发改委正在与国家开发银行、深圳证券交易所等机构进行积极的沟通联系,鼓励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用多种方式来支持中国企业的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

张晓强表示,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和资金来源要以企业为主体,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真正以市场为主体,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资料来源:新华社,2007-09-29.)

请分析:

1.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什么不同?

2.“十一五”时期为什么要抓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案例5:

高等教育大众化路径不同

不同国家由于各自的政治、经济体制及文化传统不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也有所不同。

欧洲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是公立高校,私立学校只占极小的比重。因此欧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也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公立高等教育而实现的。

美国属于公立、私立高等教育混合型的体制,但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力发展公立高等教育来实现的。

亚洲的日本、韩国高等教育75%~80%是私立的,政府主要负责举办少数精英大学。其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私立高等教育来实现的。

分析这些国外高校,可以发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问题,许多国家没有解决好大众化与社会需求问题,存在“高教育低就业”、“毕业即失业”的现象;经费投入问题,一方面各国高教的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政府的支持能力却不断下降;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的矛盾,高等学校常常被西方政治家讥讽为“高投入低效益的机构”。

但是,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取向与标准显然不适合用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

我国在整合教育资源过程中和大学扩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超大规模的学校,例如全日制学生达到5万~6万,教职工达到1万,数量发展和质量提升形成矛盾。许多大学追求大而全,拼命上新专业,导致大学本来有限的资源进一步稀缺。高校教师的数量和整体素质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质量。此外,在体制和观念上,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障碍性因素,既有来自政府管理部门的,也有来自学校的。

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外部的拉动,因此行政色彩较浓,学校内部的驱动力不足,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仍自觉不自觉地过多地运用计划手段和行政力量,法人治理制度没有建立。

纵观来自社会各界的批评,主要有“大学日益向行政机关靠拢,失去了昔日学术殿堂的功能”、“大学忙于盖楼房而疏于学科建设,高校发展模式雷同,大师难寻”、“急功近利主导大学的科研和教学,重科研轻教学,浮躁风比比皆是”、“大学一味追求数量和规模,忽视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大学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培养人才实用化、片面化”、“‘作假、抄袭,师生一气,互搭便车’体现整体道德问题”、“不少大学校长缺乏教育理念,缺乏教育家精神”等等,这些批评是很切中要害的,值得我们认真去反思。

我国高等学校迈入了“大众化”的门槛,但有些理念还停留在“精英化”阶段。诸如教育发展观、质量观、人才选拔和考试制度、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关键性问题方面的进程显得滞后。当然,我们解决这些问题,肯定不能简单套用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标准,一定要注重把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跟现代大学治理有效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体制,迫切需要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两个方面不断创新。

在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革命的不断冲击之下,高等学校发展的基本定位也必然是多样性多层次的,并在持续变革之中。少量研究型大学,可以保持以综合学科专业为本位,以传承文化和创新科学为己任,“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部分高等学校,应当营造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与职业岗位群需求相结合的学科专业结构;两年制的高等职业学校,则应当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

在今后的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我国应更深入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牢固确立教学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继续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到2007年建设好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继续推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继续做好各种教育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严格教育教学秩序。以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为重要抓手,形成完善的质量监控及评价机制。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注重质量、注重教学、从严治教,走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资料来源:周满生.《从国际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科学时报。2007-07-31.)

请分析:

1.从本案例来谈谈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2.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你认为我院在教育教学上应怎样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