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门总裁之冷艳军官:从苏共几本名著看苏共变质衰落轨迹-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23:24:08
从苏共几本名著看苏共变质衰落轨迹作者:郭怀德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11-4-13本站发布时间:2011-4-13 10:44:27阅读量:1696次

  教育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系统地写了苏共在理论路线,宣传路线,组织路线,领导作风和领袖集团等方面的错误,认为是由于苏共的领袖一代不如一代所造成的,尤其是归罪于戈尔巴乔夫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至于为什么会这样的呢,这部大片似乎没有给出答复。

  读读苏共兴旺时期的三本名著《简明哲学辞典》、《党的建设》、和《州委书记》,可以找到苏共变质的理论渊源和形象来源。这三本书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这三本书说苏共是个好党,很重视三大作风的(联系实际、联系群众、自我批评)建设。《党的建设》说:“在党的队伍里是工人阶级、集体农民和人民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这些“优秀代表”在“忘我地为人民服务”; “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全面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个人的全面发展”;“党领导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实行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学的经济战略和经济政策;把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统一起来”。从文字来看,苏共也是以建设为中心与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另一方面,从这三本名著中透露出苏共变质的理论渊源和形象来源。

  苏共变成了什么性质的党?

  《共产党宣言》提到“封建的社会主义”,其特征是:“为了拉拢人民,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但是,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现在我们来看看苏共所创建的社会主义的“封建纹章”。

  在我书架里有本周良霄著的《皇帝和皇权》,他对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皇帝和皇权作了精辟分析。我将苏共和苏联社会与该书论述作个比较,发现苏共建立的那套制度与中国的皇帝皇权制度有惊人的类似之处,几乎是不谋而合。《皇帝和皇权》一书总结专制主义皇权的特点有四个方面,一是高度中央集权;二是奴隶制的家长式统治;三是牢固的人身控制与对工商业的排挤;四是文化的全面专制。

  苏共的总书记就是现代形态的皇帝。斯大林自己说过:“我现在的地位就像沙皇一样”。苏共把总书记当作沙皇进行个人崇拜。在勃列日涅夫当总书记时,《真理报》曾经连续三次在发表的社论里没有提及勃列日涅夫的名字和语录,就受到中央书记处的指责。在《党的建设》里,勃列日涅夫语录占有突出位置,仅次于列宁。勃列日列夫就自称是当代沙皇。戈尔巴乔夫这位苏共的末代皇帝说:“我的良心是清白的。我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职时,我拥有的权力可以和专制帝王相媲美。”。斯大林就是党,是苏联的化身;也就是“朕即国家”,国家即党天下。因此,难怪教育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认为,全盘否定斯大林就是全盘否定苏共全盘否定苏联。

  笔者曾在《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上发表过“从《州委书记》看苏共的特权作风”一文,在这里不再细说苏共的特权。

  中国有“父母官”之称,苏联也叫斯大林为“父亲”,把州委书记叫做“州的父亲”,著名小说《州委书记》就是这样歌颂州委书记的。这里也是不谋而合。《皇帝和皇权》说:“专制主义的皇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父系家长制的特权。他对于自己所有的臣民拥有无限的支配权力”。这也是对苏共建立的社会主义集权(皇权)的写真。皇权控制百姓用三手,一是高压手段;二是欺骗隐瞒;三是小恩小惠。苏共也是如此这般的。在文化的全面专制方面,苏共的皇帝与中国的皇帝如出一辙,中国皇权独尊孔孟思想,苏共则独尊列宁斯大林思想,两种皇权都废除百家,都焚书坑儒,都大兴文字狱。苏联裂变,可以说是一个现代化的封建帝国的衰落,是一次黄炎培说的历史周期律的再现。

  苏共从“立党为公”变成“结党营私”,从其主导群体而言,苏共已经变成了一个特权党,一个由特权群体领导着的党,苏联共产党变质为特权党!苏联共产党由一个争取自由争取民主的党变成为一个镇压自由虚伪民主的党,从一个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党变为给自己治下臣民套上精神枷锁的党。总之,可以说,苏共由一个以人为本的党变成以权为本的党。

  是后来背叛还是开始就不符合马克思

  苏共在十月革命之前,并不是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信条来得到百姓拥护的,而是用“和平、面包、土地”口号赢得的,只是在得到政权之后,才强力推行甚至用暴力推行苏共自己认为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那么,是戈尔巴乔夫后来背叛马克思,还是斯大林一开始搞的社会主义本来就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理想信念?

  马克思的思想理想信念究竟是什么?

  胡锦涛说:“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仍是中国的首要任务。我们将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胡锦涛随后在十七大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胡锦涛在2008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们衷心希望各国人民自由、平等、和谐、幸福地生活在同一个蓝天之下,共享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成果。”温家宝说:“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它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各不相同。”温家宝随后又说:“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等,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显然,胡锦涛和温家宝上述语录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理想和信念。

  马克思的座右铭是“为人类工作”和“怀疑一切”。 马克思的名言:“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就是要建立有“民主制度”的 “自由人联合体”。从马克思的智慧语言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个人自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和基础条件。我国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全部学说归结起来就是为人的自由和解放,就是为了人的幸福。”有学者说,从观念层面来说,先进的政治文明包括进步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思维方式,如民主、平等、自由、人权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等。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后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2002年,英国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

  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结果是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作为“千年伟人”的地位。2005年7月1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第四频道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三万多名听众,结果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四次评选都得出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和千年伟人的结果。西方媒体认为,马克思“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什么在西方世界大家评选中马克思可得到千年第一思想家的美誉呢?显然,西方评选马克思为伟大的千年思想家并不是赞赏暴力革命与全民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而是表明,参加评选的地区那里是崇尚自由的,如果在那里没有自由,他们能够了解马克思吗?正如挪威的投票者科里森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的斗争,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美国还把《共产党宣言》列为学生的课外必读书。为什么在列宁的故乡苏联马克思却被人们抛弃了呢?因为在苏联这块土地上没有自由、没有思想自由和信息自由。苏共对自由的践踏败坏了马克思在苏联的声誉。对马克思的思想,人们有不同的取舍,真是各取所需吧。其实,暴力革命和阶级斗争之说、社会主义与公有制之说等等,在马克思思想诞生之前就早已存在,并不是马克思思想的精髓和本质。应该说,苏共的马克思思想先是经过列宁的解读,尔后更是经过斯大林的解读的,苏共后来信奉的是斯大林思想。

  苏共权威书《简明哲学辞典》有一条目专门介绍《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它根本没有提到马克思对新社会的思想,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苏共哲学书在引用“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这句话时,略掉了后半句话即“争得民主”。由此可见,苏共似乎压根儿在得到政权后不打算给百姓以自由民主。

  实际上,我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认识不能认为是定型了的。毛泽东没有给社会主义定型,邓小平也没有给社会主义下最后结论。江泽民在纪念我们党的80周岁时说:“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既然如此,就应该容许自由议论,自由探索;对这样的议论和探索该是言者无罪的。

  我国学者王长江说:“在列宁的政治词典中,商品、货币、市场这些东西,仍然和资本主义有着天然的联系,甚至和资本主义是一个东西。”“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消灭商品、货币的思想,实践证明带有相当的空想的性质。可见,关键在于用什么样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科学。”

  著名小说《州委书记》(1961年出版)描述在农村建造新农舍,就是让农民体会一下共产主义生活的味道。一位集体农庄主席向州委第一书记汇报修建新的住房,说:“为使人们住得不挤,每套住所包括三个房间,或者,甚至四个房间。好叫人们能马上看见共产主义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个汇报得到了书记的赞赏。这就是特权社会主义之下对农民的小恩小惠式的共产主义。难怪苏联百姓再也相信苏共的“意识形态工作” 的话。苏共的第三代皇帝勃列日涅夫本人也“不再相信社会主义的胜利、马列主义的原则或者共产主义的前途”。他告诉他的弟弟:“什么共产主义,这都是哄哄老百姓的空话”。

  《共产党宣言》并没有主张“一党制”,更没有主张社会主义社会为“一个党、一个领袖、一本书(联共党史(布)简明教程)”,这都是斯大林们的主意。在马克思所理想的“自由人联合体”里,马克思没有主张“政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六素一元化”。 在马克思所理想的“自由人联合体”里,没有主张消灭反对观点和反对派,更没有主张从肉体上消灭反对派,这些都只是斯大林们的主意。

  马克思主张的干部路线是什么?一是普选制,二是选民罢免制,三是干部工资与工人相同。马克思没有主张干部任命制和委派制和高薪养廉。

  苏共怎样为自己营造“温室”

  苏共在得到政权之前,是暴风雨中的海燕;然而,在得到政权之后,它却逐步地为自己营造了一座宏伟的漂亮的温室,苏共便成这座温室里的唯一的花朵,苏共在温室里进行孤芳自赏。

  苏共是怎样营造自己的宏伟漂亮温室?

  毛泽东英明地指出:“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上述三本书告诉我们:苏共就是要搞一党制,苏共不容许反对派和反对党的合法存在。苏共大搞舆论一律,听不得任何不同意见和反对意见。苏共只喜欢听歌功颂德的话,只容许歌功颂德的文学作品和文章问世,对稍微揭露点社会丑恶面的文学作品和文章就大加讨伐。苏共剥夺了百姓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人们生来就应具有的权利。如此等等,从而为自己营造了一座美丽的温室,苏共自己成为这座温室里唯一的花朵。

  《简明哲学辞典》有一专门条目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写道:“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起作用并表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本质的规律。这个规律的内容就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条目文字主要阐述物质需要,没有全面阐述社会的精神需要(仅提到“文化生活水平”和“保健事业”)。本书所阐述的规律似乎只把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当作最主要的,相当地忽视了人们的精神需要,尤其是政治和社会需要。而人是社会动物(所谓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政治动物。苏共大概是根据这条规律来营造自己的温室的,在这座温室里,人们包括党员及其干部只有被“灌输”的自由和被“满足”的自由,没有独立思考的自由和自我要求的自由;一切听党的安排,做驯服的精神奴隶,就会有优越的物质生活。

  《党的建设》写道:“党领导经济的原则之一是保证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统一。它的理论基础是列宁关于政治和经济不可分割、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的原理”。书里所论述是政治就是教育和灌输,而根本没有论及百姓的政治需求和诉求,更谈不上尊重百姓的政治权益和个人权利。

  在上述三本书里,表达苏共孤芳自赏的话太多太多,例如,“党得到劳动人民的无限信赖”;“党是时代的智慧、荣誉和良心”;“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经验,是已经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在自己国内顺利地创立社会主义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的典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知识武装起来的共产党,正满怀信心地领导苏联人民走向共产主义的完全胜利”;“苏联共产党最伟大的功绩就在于它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等等。这些孤芳自赏的语言让苏共忘乎所以头脑发昏。

  “温室效应”

  《居安思危》教育片指出,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几代苏共总书记几乎都是“高高在上,严重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养尊处优,不求进取,热心于歌功颂德,颁发勋章,对日趋严重的腐败现象听之任之,对国民经济日益停滞无计可施”。他们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完全由他们的个人品德与才能负责吗?为什么几乎历届苏共总书记在位时,没有人指出和弹劾他们的问题呢?在这座温室里,没有谁敢监督最高掌权者,除非他自己病死或者最高层自己搞自己人的宫廷政变,例如赫鲁晓夫搞掉马林柯夫,勃列日涅夫搞掉赫鲁晓夫。

  这些都是由于“温室效应”!

  勃列日涅夫当总书记18年之久。《居安思危》说:“勃列日涅夫本人就非常爱好虚荣和爱听别人的阿谀奉承。在他执政期间,他对表面的荣誉和奖赏的奇特癖好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勃列日涅夫时代,一个官员要想获得升迁,首要问题往往不是看这个人的能力高低,而是看是否与勃列日涅夫的帮派搭上关系。” “在其执政后期,他虽也反复强调苏联共产党代表全体苏联人民的利益,要为苏联人民服务,但这一口号已逐渐成为一句时髦的空话。正是在勃列日涅夫后期,苏共领导人的共产主义思想已经变得十分淡薄,而崇尚西方生活方式、贪图享乐、奢侈浮华、阿谀奉承的风气日益滋长。勃列日涅夫本人就是这个严重脱离群众的特权阶层的最高代表。”

  可是,苏共教科书《党的建设》至少有五十多处引用勃列日涅夫语录,几乎所有的各方面的论点或观点都引用勃列日涅夫语录来论证或发挥。用这样的党课教材培训党员和领导干部,苏共能不变质吗。

  有学者说,“丧失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是苏共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十月革命之前,苏共并没有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却能得到政权。客观事实却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垄断倒使苏共的意识形态越来越贫乏思维资源单调,更加远离现实,远离时代的进步。理论常常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而生活总是多样性、多元性,多维性、多层性的。如果英国没有给马克思以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马克思就不可能完成他之所以成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著作。

  雷巴科夫的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描述了萨沙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捕流放所经历坎坷生涯,也描写斯大林的多个侧面。雷巴科夫1966年写成这部小说,一直不能出版,20年后才得以问世。曾在1970年被苏共批判为“叛国者”、现在却被俄罗斯人誉为“俄罗斯的良心和先知”的索尔仁尼琴,2007年获得俄罗斯人文领域最高成就奖“俄罗斯国家奖”,曾经是苏共党员的普京总统亲自到他家中拜访这位大师。他的小说《古拉格群岛》描写苏联劳改营生活。《不单为了面包》描写官员将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窃为己有并对被窃者进行打击迫害的丑恶行径。揭露社会主义社会里的阴暗面在当时苏联犯了大忌。这部小说的作者杜金采夫遭到厄运。1956年赫鲁晓夫点名批判这位作者。从此作者失去了生活来源,甚至把床都卖了。

  有学者在总结苏共亡党教训时认为上列三本小说丑化斯大林,丑化苏联社会,起了恶劣作用。这样的总结教训类似于说: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这种用文革思维方式来探索苏共亡党教训可能有害无益。如果这些学者不能证明这三本小说写的都不是事实,那就不能说它们丑化斯大林和苏联社会。

  苏联社会现实情况比这些小说描写的还要严峻。斯大林营造了苏共的温室。以后几代最高领导集团,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为什么?就是因为后来几代都是在温室里成长的。赫鲁晓夫是在斯大林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为什么赫鲁晓夫却成了两面派、阴谋家和野心家?勃列日涅夫是赫鲁晓夫提拔起来的;勃列日涅夫用宫廷政变方式把赫鲁晓夫赶下台;为什么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共领导人贪图享乐、奢侈浮华、阿谀奉承的风气日益滋长;勃列日涅夫本人也变成了特权群体的最高代表。这可能就是温室效应。

  与其说戈尔巴乔夫是苏共二十大的产儿,倒不如说他是斯大林思想和体制辩证发展的结果。戈尔巴乔夫和利加乔夫(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二号人物,掌管意识形态)在1985年搞了全民禁酒运动,混淆了酗酒发疯和正常饮酒的界限,得不偿失,只得在1988年解除禁酒令。戈尔巴乔夫获得“矿泉水书记”绰号。戈尔巴乔夫和利加乔夫既不听取国家计委和商业部与加工工业部对于禁酒措施的反对意见,也不吸取美国历史搞禁酒运动的历史教训;因为戈尔巴乔夫和利加乔夫都是在温室里培养成长的,习惯于孤芳自赏,对外边世界了解不多。戈尔巴乔夫和那些发动政变的苏共领导人都有些“病急乱投药”的味道。如果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裂变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问,为什么苏共竟然会培养出戈尔巴乔夫这种领袖人物呢?也许可能还是温室效应。

  毛主席说:“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正确的意见如果是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如果没有见过风雨,没有取得免疫力,遇到错误意见就不能打胜仗。”“一个共产党,一个国民党,这两个党比较起来,谁怕批评呢?国民党害怕批评。它禁止批评,结果并没有能够挽救它的失败。”毛主席似乎早就预言了苏共的命运:苏共温室里的所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抵挡不了多元性社会思潮。

  《简明哲学辞典》和《党的建设》用整体阶级性分析代替对权力和人心的具体分析,就将权力和人心(人性)的双重性掩盖了,为自己贴金,掩盖着权力本身的变性。上述三本书根本没有对苏维埃权力本身可能变质的研究分析,更谈不上有效预防。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季羡林先生说:“我认为,人从动物群体中脱颖而出,变成了人。除了人的本质外,动物的本质也还保留了不少。一切生物的本能,即所谓‘性’,都是一样的,即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在这条路上,倘有障碍,必将本能地下死力排除之。根据我的观察,生物还有争胜或求胜的本能,总想压倒别的东西,一枝独秀。这种本能人当然也有。”

  苏共内部的争权夺利就是季羡林先生所说的“总想压倒别的东西,一枝独秀。这种本能人当然也有”。苏共是由人组成,必然它具有人的双重性:善性和恶性。在温室的环境里,恶性在潜在地发展而不自觉,到了一定时候就总暴露了。

  “苏共亡党教育片”说:“‘特权阶层’只是对当时苏共干部队伍中以权谋私的极小一部分蜕化变质分子的特指。西方把当时苏共约有60或70万名干部全部称作为特权阶层,那完全是为丑化和推翻苏联共产党而刻意、恶意、歪曲的宣传。而当时苏共的广大党员干部总体上还是廉洁奉公、勇于奉献的,是要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按照这一说法,苏共没有变质,不应该裂变的,更不应该衰落了。可是历史和实践无情地反证了这一说法。

  “苏共亡党教育片”认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而苏共的党风败坏和严重脱离群众。为什么苏共的党风败坏和严重脱离群众呢?就是由于苏共为自己营造了一个漂亮的温室。马克思说,“法律的用处通常是限制政府的绝对权力。”可是,在这座漂亮温室里,宪法和法律却让一枝独秀的花朵享有绝对权力。苏共的特权群体能不腐败吗。各级执政者都靠一级一级地提拔上去,而不是依靠群众的选举,这些执政者不脱离群众才怪。苏共的历史表明,党风不可能主要地依靠教育来解决。

  “温室效应”里的党课谎言

  苏共主管意识形态的第二把手利加乔夫反思地说:那时党内、社会上普遍养成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的风气。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为什么竟然出现如此言行悖论?

  原来《党的建设》里就充满了谎言。兹举一例,书的第一章标题为“苏联共产党是苏维埃社会的领导力量”,其中有专节的标题是“党为建成社会主义而斗争”,在这部分里有段话:“不靠外债,不靠外援,仅仅靠自己国内的力量建成了几十个大型工业项目,其中包括第聂泊水电站、马格尼特卡、土耳其斯坦——西伯利亚铁路、别烈兹基尼、哈尔科夫、车里雅宾斯克和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高尔基汽车厂和莫斯科汽车厂。”这是真实还是谎言?

  我国著名学者吴恩远在评价斯大林时说:“斯大林曾经多次强调俄国科学技术落后,要甘当学生,向西方学习。他说,‘不仅要组织国外的技术援助,还要派遣我们的经济工作人员到国外学习并吸取技术经验’。就在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斯大林在会见美国客人时说道:‘我们注视着美国,因为这个国家在科学和技术方面有很高的水平。我们希望美国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技术方面做我们的老师,我们做他们的学生’。”可是,央视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第九集说:“斯大林的公开言论里面,我没看到他说什么要用西方的技术”;“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名。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1932年时,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这是斯大林的内外有别的政治策略还是对自己的下属百姓的瞒骗?

  就拿《党的建设》举例的“不靠外债,不靠外援”的几个大型工业项目的事实来看:

  第聂伯河水电站是苏联最大的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

  高尔基汽车厂是30年代初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的新厂。

  莫斯科汽车厂是个老厂,在扩建时,是用新的外国工作母机全部重新装备的。

  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和札波罗热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

  从1929到1945年期内,苏联与外国签订了近200个技术援助协议并被实施。据统计,30年代苏联几乎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采用外国的先进技术装备的;其中约三分之二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是接受德国、法国、英国、瑞典、意大利、捷克、丹麦、芬兰和日本的帮助或技术援助的。美国、英国和德国除了给苏联以资本和技术之外,还派专家到苏联帮助建设,在1932年大约有六千多名外国专家在苏联帮助建设。

  苏共教科书《党的建设》用谎言教育自己的党员和干部,苏共能不变质吗。

  有学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大搞“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其实,苏共繁荣时期的三本名著就干着“先去其史”的事情,例如,这三本书都把大清洗的历史“去”了。《党的建设》倒是提了三次大清洗:“第一次大清洗是在1921年,第二次大清洗是在1929年,第三次是在1933年-1934年”,就是没有提及1937年开始的大清洗,而当今俄罗斯人指的大清洗主要是在1937-1938年。所以,“先去其史”,开始于斯大林时代。

  “苏共亡党教育片”指出:“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党内监督不到位,这就严重助长了党内的不正之风。在讨论苏共十八大政治报告稿时,政治局委员们一片赞扬之声。斯大林却说,你们讨论的报告是作废的,新改过的你们还没有看到。在片刻的尴尬后,善于奉承的贝利亚说,这一稿已经很好了,可以想象,经斯大林同志改过的报告将会多么精彩。当时苏共党内不讲真话、随声附和的阿谀奉承之风,由此可见一斑。”可见,苏共变质在斯大林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居安思危》说: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电子、信息、生物等高科技有很大发展,但苏联对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缺乏及时了解,始终重视不够,因而应对乏力。这同样是造成苏联经济逐步走向停滞的十分重要的原因。可是《居安思危》没有探究为什么“苏联对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缺乏及时了解,始终重视不够,因而应对乏力”?“造成苏联经济逐步走向停滞的十分重要的原因”的深层原因是苏共躲在他的温室里过于自我欣赏;苏共还用斯大林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上述高新科技进行了大批判。

  有学者认为苏共衰落因素之一是它缺乏理论创新和思想教条化僵化,从迷信计划经济迷信公有制跳到另一个极端即迷信市场经济迷信私有制。为什么会这样呢?其成也萧何,其败也萧何:其成也《资本论》,其败也《资本论》;其成也《共产党宣言》,其败也《共产党宣言》;或者说,《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帮了苏共,也害了苏共,问题在苏共领导如何拿捏。这种拿捏本领恐怕在温室里难得获取。为什么苏共缺乏理论创新?是因为苏共把斯大林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吹捧为神圣教义。

  苏共变质,并不是由于它背叛了马克思,而是它根本没有遵循马克思关于建设“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理想,而它建立的新社会实际上是具有许多封建纹章的现代形态的封建帝国。苏共采用剥夺自由虚伪民主的方法为它自己营造了一座漂亮温室,它自己成为这座温室里唯一的花朵,并且孤芳自赏。苏共把百姓当作实现自己优先享受按需分配的特权的工具。大家都知道,在温室里成长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旦百姓知道真相,刮一点风,下一点雨,温室里的花朵就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