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县人民政府领导: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54:19
您的查询字词都已标明如下:食品工业中 行业发展 发展势头 最好  (点击查询词,可以跳到它在文中首次出现的位置)
(百度和网页http://www.eshare.com.cn/Soft/UploadSoft/200412/20041223143013434.doc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第一章 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食品行业发展概述
一,食品行业定义与分类
食品行业是对农,林,牧,副,渔等部门生产的产品进行加工制造以取得食品的生产部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它包括门类非常广泛,通常大致分为十类,即制糖工业,发酵工业,粮油加工,罐头食品加工,烟草工业,饮料工业,调味品工业,屠宰加工,食品冷藏工业及食品加工废料利用工业.
而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的分类方法,食品行业包括采盐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五个部分.
表1-1 我国食品行业分类
主类
细 类
食品加工及制造业
粮食加工业,植物油加工业,糕点,糖果制造业,制糖业,屠宰及肉类加工业,蛋品加工业,乳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罐头食品制造业,加工盐业,食品添加制造业,调味品制造业及其他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饮料酒制造业,酒精制造,无酒精饮料制造业,制茶业及其他饮料制造业
烟草加工业
烟草烘烤业,卷烟制造业及其他烟草加工业
采盐业
盐加工业
资料来源:中国食品工业年鉴1997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该报告所研究范围侧重于食品加工及制造业,即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食品行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和采盐业将不进行重点论述.
二,中国食品行业发展概述

食品工业在世界经济中一直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法国,食品工业的总产值超过了汽车工业,居国民经济之首.我国食品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坎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并且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拥有初具规模的食品企业18811家,2001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约9000亿元,同比增长13%左右,2001年食品工业生产和销售持续以11%—13%的增长速度高位运行,2002年中国食品行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突破10000万亿元的产值大关.
从1980年到2000年,全国食品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达13.1%.200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26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2.12%,连续八年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首位.食品工业不仅与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而且是消费品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最多,吸纳城乡劳动就业人员最多,与农业依存度最大,与其他行业关联度最强的一个工业门类.

中国食品工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行业,这决定了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产生并快速发展了如方便食品,冷冻食品等新生的"朝阳产业";加速了产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到1997年,食品工业中非国有经济产值所占的比重平均为62.87%,而且近二三年,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前后,其进程仍在加速.这一变化,适应了食品工业的发展规律,使中国食品工业在过去20年中,年平均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工业的年均增加值.

食品工业在连续十余年保持上扬势头的同时,在今后5~10年内仍将持续发展.这是因为:
1,世界食品工业以约27000亿美元的营业额居世界工业之前列,中国仅占其不到5%的份额,潜力巨大.
2,到"十五"末期,城镇将进入富裕生活的初等水平,恩格尔系数虽下降,但绝对值上升.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食品消费与需求将完成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营养,安全,多样和方便型的转化.中国的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的比重,2000年为37.88%,而发达国家为80%,差距即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以年均递增10%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

1,主要成就与问题
(1)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增长,一些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2001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食品工业企业达19316个,其固定资产原值已由1980年的154亿元增加到5103.7亿元."九五"期间,食品工业总产值最低年增长率为9%,最高达14.5%.2000年,食用植物油产量856.2万吨,味精产量91.28万吨,柠檬酸产量37万吨,均居世界第一位;制盐产量3108.55万吨,啤酒产量2273.3万吨,均居世界第二位;食糖产量70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
表1—2 1998年和2001年食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品名
1998
2001
增或减(%)
品名
1998
2001
增或减(%)
原盐
2242.52
3108.55
38.62
味精
63.23
91.28
44.36
大米
3965.29
2092.95
-47.22
酱油
176.85
156.94
-11.26
小麦粉
3555.89
2338.95
-34.23
淀粉
386.20
601.49
55.75
机制糖
825.82
619.19
-25.03
饮料酒
2845.72
2803.16
-1.50
食用油
602.48
856.20
42.11
白酒
573.33
420.19
-26.71
鲜冻肉
318.81
381.59
19.69
啤酒
1987.67
2273.80
14.40
糖果
37.94
39.11
3.08
发酵酒精
181.08
200.83
10.90
乳制品
54.03
105.43
95.13
软饮料
958.90
1669.21
74.08
方便食品
190.31
262.76
38.07
冷冻饮品
62.27
53.24
-14.50
罐头
156.46
173.70
11.02
卷烟
3362.67
3402.11
1.17
资料来源:1999和2001《中国食品工业年鉴》,《2001年食品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2)食品工业在总体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
各类食品在质量,档次,品种,功能以及包装等方面已基本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如油脂品种从单一的二级油为主,发展到可生产一级油,高级烹饪油,色拉油和食品工业各种专用油等,全精炼油产量已占油脂总产量的30%左右;粮食加工中,特二级以上精度的小麦粉已占面粉总产量的70%,精米占大米总产量的85%左右;奶粉生产实现了系列化,配方化,产品品种增加,不同包装规格的消毒液体奶和各种乳酸奶供应大幅增加;方便主副食,速冻食品,各种保鲜食品,正在逐步进入居民的一日三餐;名优产品得到较快发展,产品质量稳定,产量不断增加,产品市场覆盖面扩大.
(3)企业组织结构有所改善,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2000年啤酒行业拥有43个10万吨/年以上的企业,约占行业企业总数的8%,其产量占全国啤酒总产量的59%,大型啤酒企业的规模已达180-260万吨/年;液体乳产量排行前10位的乳品企业液体乳产量占全国销售总量的49%.
在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排名中,挤身中国企业500强的食品工业企业达36家,其中烟草加工企业14 家,酿酒企业 5家,饮料和乳品企业6 家,肉制品企业 2家,粮油加工企业 3家,其他食品企业6家.
表1—3 在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中食品工业企业的排序名次
序号
名次
企 业 名 称
营业收入(万元)
1
35
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419,812
2
75
上海烟草(集团)公司
1,487,460
3
105
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
1,060,000
4
129
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
819,066
5
141
昆明卷烟厂
732,238
6
144
湖南省长沙卷烟厂
726,597
7
151
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706,672
8
156
吉林粮食集团有限公司
690,000
9
170
中国粮油集团公司
631,986
10
176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
623,181
11
202
云南红河卷烟厂
540,750
12
207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527,672
13
210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
519,368
14
213
常德卷烟厂
518,465
15
227
维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01,817
16
231
上海梅林正广和(集团)有限公司
496,703
17
239
山东临沂新程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
483,688
18
274
冠生园(集团)有限公司
392,891
继上表
19
301
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352,021
20
302
将军烟草集团有限公司
349,821
21
305
吉林德大有限公司
346,367
22
338
贵阳卷烟厂
313,682
23
340
江苏雨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312,787
24
341
中国水产(集团)总公司
312,526
25
344
广东省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
310,921
26
357
广州卷烟二厂
298,757
27
363
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
289,281
28
375
南昌卷烟厂
281,259
29
389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70,198
30
391
广州市珠江啤酒集团公司
269,059
31
431
重庆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237,485
32
437
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35,722
33
440
河南省莲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
234,550
34
477
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
214,400
35
487
陕西宝鸡卷烟厂
209,600
36
497
许昌卷烟厂
201,914
资料来源: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家协会 《关于公布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通知》
(4)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得到较好应用,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如生物工程技术,超高温杀菌,冷冻速冻,超临界萃取,膜分离,分子蒸馏等一大批高新技术在食品行业得到了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食品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啤酒,葡萄酒,饮料,乳品,烟草加工等行业中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已接近发达国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先进水平,我国食品机械设备制造水平正在逐步适应食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改造的要求.
(5)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有了新的进展.
许多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近年来,除了国有资本外,私人资本,外资,港澳台资纷纷进入食品工业,并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民营食品企业发展较快,在一些地区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骨干企业.
2001年我国拥有食品工业民营企业11279家,占到了60%的比重,实现食品工业总产值5099.64亿元.
表1—4 2001年按经济类型食品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比重及排序表
项 目
食品工业企业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
民营企业
"三资"企业
食品工业
合计
比重%
排序
食品工业合计
比重%
排序
食品工业合计
比重%
排序
企业单位数(个)
18571
7292
39.27
2
11279
60.73
1
2613
14.07
3
工业总产值(亿元)
9244.64
4145.00
44.84
2
5099.64
55.16
1
2189.95
23.69
3
工业增加值(亿元)
3132.20
1821.75
58.16
1
1310.45
414.84
2
592.67
18.92
3
产品销售收入(亿元)
8826.71
4089.57
46.33
2
4737.14
53.67
1
2115.95
23.97
3
产品销售利润(亿元)
961.83
561.18
58.35
1
400.65
41.65
2
205.23
21.34
3
利润总额(亿元)
442.69
269.78
60.94
1
172.91
39.06
2
80.40
18.16
3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元/人/年)
83153
105688
1
64140
3
86572
2
产品销售率(%)
98.20
98.32
1
97.42
2
96.90
3
资料来源:2002中国统计年鉴
(6)食品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食品骨干企业以公司加农户的组织形式,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食品工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体之一.
尽管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食品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对中国食品行业来说仍将是任重道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不再仅仅满足温饱需要,而开始重视食品的营养,卫生质量,加工工艺,外观包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品味,消费品牌.应该说,对于食品行业而言,市场是巨大的,然而竞争也是激烈的.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食品企业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同行的竞争,更有来自国外公司尤其是那些财大气粗的跨国公司的压力.国内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都处于劣势,洋品牌在很多领域抢占了他们的市场,同时他们还要考虑如何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问题.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仅仅满足于国内市场是很难与那些跨国公司抗衡的.市场从来不相信弱者的眼泪,优胜劣汰是不变的法则.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2001年我国水产品在欧盟受阻,主要原因就是发现氯霉素残留超标.2002年,我国农畜产品出口退货激增,据中国海关统计,2002年以来,大连海关农产品退货额为159万美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194%;青岛冻鸡退货105吨,比2001年同期增长9.2倍;天津海关农产品退货比2001年同期增长8倍.有关专家指出:这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加工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尽快与国际接轨.
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品牌培育问题,中国缺少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像五粮液,双汇,娃哈哈等在国内市场小有名气的品牌,与国际品牌相比则还相去甚远.因此加快食品工业企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食品工业经济实力,培育和发展中国的知名食品品牌和知名企业,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整合资源,组建跨国集团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三,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继续保持产销增长势头
我国食品工业从1996年起,连续六年快速增长,实现利税增幅较高,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表1-5 食品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单位:%
项目
食品工业总产值增幅
项目
食品工业总产值增幅
"一五"时期
13.2
"七五"时期
8.7
"二五"时期
-1.7
"八五"时期
13.3
1963年—1965年
11.4
"九五"时期
8.2
"三五"时期
2.4
1979年—1989年
10.2
"四五"时期
8.4
1979年—1999年
11.0
"五五"时期
8.0
2000年比1999年增长
10.8
"六五"时期
9.0
2001年比2000年增长
11.0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食品工业年鉴统计
图1-1 2000—2002年我国食品工业产值变化图
单位:亿元
图1-2 2000—2002年我国食品行业销收入变化图
单位:亿元
2,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2001年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实现利税增幅较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18935个,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8787.1 5亿元,同比增长13.17%,高于工业企业销售增长11.4%的平均增速;实现利税1654.47亿元,同比增长18.13%,其中利润438.95亿元,同比增长23.5%.远远高出工业企业8.1%的平均增速;税金1215.52亿元同比增长12.75%.利润增幅超过税金增幅十多个百分,这是近几年来少有的.
表1—6 2001年食品工业效益情况
行 业
名 称
企业数(个)
销售收入
(亿元)
同比增长
(%)
实现利润
(亿元)
同比增长
(%)
实现税金
(亿元)
同比增长
(%)
实现利税总额(亿元)
同比增长(%)
全国食品工业合计
18735
8787.15
13.17
438.95
23.5
1215.52
12.75
1654.47
18.13
食 品
加工业
10460
3781.58
12.32
91.59
33.40
85.99
9.29
177.58
21.35
食 品
制造业
4595
1533.29
15.15
65.09
21.52
83.17
21.65
148.26
21.59
饮 料
制造业
3364
1734.10
7.09
103.80
8.74
225.16
6.38
328.96
7.56
烟 草
加工业
316
1738.18
18.12
178.47
30.32
821.20
13.69
999.67
22.01
数据来源: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表1-7 2001年食品加工业各行业实现销售收入,利润,税金
行 业 名 称
企业数
(个)
销售收入
(亿元)
比上年增长(%)
利 润
(亿元)
比上年增长(%)
税 金
(亿元)
比上年增长(%)
粮食及饲料加工业
5147
1284.81
7.9
20.30
22.01
14.51
11.14
植物油加工业
1324
761.59
14.36
8.45
69.2
8.16
-7.87
制糖业
371
253.91
8.05
16.19
101.64
22.89
6.79
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业
1786
813.43
17.11
20.29
13.91
19.88
12.79
水产品加工业
932
435.42
11.47
17.24
26.34
11.39
6.38
盐加工业
44
10.74
27.31
0.38
61.05
1.43
19.97
其它食品加工业
856
221.68
22.20
8.01
15.45
7.73
33.05
数据来源:中国食品行业协会
2002年,食品工业完成利税总额1938亿元,同比增长17.17%,实现利润536.72亿元,同比增长22.37%.
图1-3 2000—2002年我国食品行业完成利税情况图
单位:亿元
图1—4 2000—2002年我国食品行业利润变化图
3,大中型食品企业是食品行业盈利大户
食品工业各行业的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据统计,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大中型企业2001年实现利税1411.08亿元,占全行业实现利税总额的85.29%,其中大型企业1161.90亿元,占82.34%;中型企业249.18亿元,占17.66%.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183.84亿元,占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的41.88%,其中大型企业140.72亿元,占76.54%;中型企业43.12亿元,占23.46%.各行业大中型企业实现利税情况如下:
表1-8 2001年食品加工业大中型企业实现利税
项目
企业数(个)
所占(%)
实现利润
(亿元)
比上年增长(%)
实现税金
(亿元)
比上年增长(%)
实现利税总额(亿元)
所占比重(%)
合计
10460
100
91.59
33.40
85.99
9.92
177.58
100
大型企业
324
3.1
23.95
24.84
23.66
12.50
47.61
26.81
中型企业
731
6.99
15.83
58.23
16.69
4.52
32.52
18.31
4,国有企业仍是食品工业的主导

在食品工业实现利税总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税额为1278.98亿元,占全国食品工业实现利税总额的77.03%,这一情况表明,在我国食品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居主导地位.现将各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实现利税情况列表如下:
表1-9 2001年食品加工业不同所有制企业实现利税
企业性质
企业数(个)
所占(%)
实现利润
(亿元)
比上年增长(%)
实现税金
(亿元)
比上年增长(%)
实现利税总额(亿元)
所占比重(%)
合 计
10460
100
91.59
33.40
85.99
9.92
177.58
100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4339
41.48
13.07
188.58
35.23
0.83
48.30
27.20
集体企业
1670
15.97
35.79
14.15
15.91
18.08
51.70
29.11
股份制企业
2082
19.90
28.68
42.44
27.51
17.86
56.19
31.64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1177
11.25
16.50
15.53
13.29
-0.07
29.79
16.78
其他企业
1311
12.53
8.75
29.09
6.69
22.49
15.44
8.69
表1-10 2001年食品制造业不同所有制企业实现利税
企业性质
企业数(个)
所占(%)
实现利润
(亿元)
比上年增长(%)
实现税金
(亿元)
比上年增长(%)
实现利税总额(亿元)
所占比重(%)
合 计
4595
100
65.09
21.52
83.17
21.65
148.26
100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1733
37.71
16.99
10.25
22.47
2.89
39.46
26.62
继上表
集体企业
689
14.99
9.53
12.17
6.94
3.23
16.47
11.11
股份制企业
976
21.24
20.62
19.52
21.16
20.86
41.78
28.18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918
19.98
30.08
24.58
42.01
31.29
72.09
48.62
其他企业
437
9.51
2.75
-5.28
3.35
32.69
6.10
4.11
5,亏损企业亏损额略有上升

全国食品工业在实现利税增长的同时,亏损企业的亏损额也有所增加.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亏损企业有5156个,亏损面为27.52%,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15.96亿元,较上年增加1.47亿元,增亏率为1.28%.

增亏较多的是烟草加工业,增亏额为5.8亿元,增亏率为61.33%.而食品加工业减亏2.29亿元,食品制造业减亏1.64亿元,饮料制造业减亏0.4亿元,三个行业共减亏4.33亿元.详见下表:
表1-11 2001年食品工业亏损企业及其亏损额
项 目
亏损企业数(个)
亏损面(%)
亏损企业亏损额(亿元)
亏损额比上年
(亿元)
亏损额比上年增长(%)
全国食品工业合计
5156
27.52
115.96
1.47
1.28
食品加工业
2787
26.64
41.55
-2.29
-5.22
食品制造业
1249
27.18
26.17
-1.64
-5.90
饮料制造业
1028
30.56
32.98
-0.40
-1.2
烟草加工业
92
29.11
15.26
5.8
65.33
表1-12 2001年食品加工业各行业的亏损企业及其亏损额
行业名称
亏损企业数(个)
亏损面(%)
亏损额(亿元)
亏损额比上年增长(%)
粮食及饲料加工业
1530
29.73
16.53
1.66
植物油加工业
418
31.57
7.83
-17.33
制糖业
91
29.73
3.15
-35.54
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业
426
31.57
6.64
19.25
水产品加工业
152
16.31
4.85
-15.97
盐加工业
13
29.55
0.05
-62.28
其他食品加工业
157
18.34
2.51
43.32
表1-13 2001年食品制造业各行业的亏损企业及其亏损额
行业名称
亏损企业数(个)
亏损面(%)
亏损额(亿元)
亏损额比上年增长(%)
糕点糖果制造业
390
26.93
7.87
-13.29
乳制品制造业
101
25.19
2.62
16.35
罐头制造业
162
32.34
2.84
-15.13
发酵制品业
78
31.97
1.87
24.07
调味品制造业
209
27.57
2.81
49.08
其他食品制造业
309
24.86
8.16
-16.27
第二节 2002/2003年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食品工业在不断丰富人民饮食文化生活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良好,快速的增长趋势,日渐成为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纵观2002年食品工业的发展,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产销同步增长,效益大幅提高
2002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759.30亿元,占全国各工业行业工业总产值的9.74%.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7.10%.实现销售收入10,169.68亿元,占全国工业销售收入的8.56%,同比增长16.35%.
2001年的增幅是12.12%,2002年食品工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了.但在整个工业行业中的位置有所变化,食品消费进入理性消费阶段,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卫生,安全消费意识增强,对食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食品工业健康有序发展.
2002年食品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24.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57%;实现利税1,925.9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57%,占全国工业利税总额的16.43%.
2002年主要食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液体乳,机制糖,乳制品,罐头食品,软饮料,味精,鲜,冻畜肉,小麦粉等产量大幅度增长,增长幅度在二成左右,尤其是乳品市场继续看好,液体乳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43.74%,乳制品(乳粉,炼乳,奶酪等)产量增长26.9l%.全国年人均消费鲜乳首次超过10公斤.肉及肉制品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肉制品产量比上年增长19.91%.

表1—14 2002年我国食品行业经济运行状况情况表
单位:亿元
总产值
销售收入
完成利税
实现利润
10759.3
10169.68
1925
524.85
1,调味品
2002年我国调味品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人民币380.5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为205亿元,实现利税15.3亿元,利润3.2亿元,总产量超过1000万吨,其中味精100万吨,鸡精10万吨,全国登记在册的公司5000多家,其中1500多家企业具有相当规模,南北方发展不均衡,2002年中国调味品行业50强中,东北三省只有哈尔滨一家企业,在长江三角洲,珠海三角洲发展势头迅猛.
2,乳制品
2002年全国牛奶累计产量1300万吨,实现产值300多亿元,同比增长了28%,而在奶制品中,液态奶增长形式更为喜人,2002年增幅高达65.8%,有专家预测,已经连续两年保持着20%增长速度的我国牛奶产量,在来年日子里,有望突破30%的增速,
3,肉制品
2002年,我国各种肉类产量6500万吨以上, 我国是肉类生产大国,但是我国肉制品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肉制品产量270万吨,较2001年的230万顿增长了17%,但肉类加工制品产量和产值与肉类总产量,产值之比仍十分悬殊,肉制品市场潜力巨大,预计未来一个时期我国肉制品产业仍将保持快速而稳定的发展.
4,食糖
2001/2002榨季全国共产糖849.7万吨,其中蔗糖745万吨,甜菜糖102.7万吨,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国储糖2600元/吨的收储价格成了当年食糖价格的有效支撑点,糖价总体运行空间在2600~2900元/吨的范围内.
5,酒类
酿酒工业整体发展趋势好于往年,除白酒产量继续下滑外,黄酒和果露酒与上年大体持平,啤酒,葡萄酒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02年全国酿酒行业的资产总额同比增长3%,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以1200多亿元和1100多亿元达到了8.7%和6.8%的同比长幅,使行业平稳发展的态势连续两年得以延续.酒类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优质品率基本稳定在80%以上.
全国白酒总产量为378万吨,同比降低7.8%,白酒在整个饮料酒中所占的比重已逐步趋向合理.低度白酒所占份额不断扩大,市场导向的作用在白酒行业最为明显.
全国啤酒总产量2387万吨,同比增长6.9%,利税总额也同比增长了10.9%,行业利润增长了27.8%.规模最大的三家企业合计利润占全国啤酒行业的50%.
全国葡萄酒总产量29万吨,同比增长7%;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同比分别增长9.2%,9.9%和13.6%.专业生产企业比上年增加了20家,增长幅度为24.4%.
黄酒行业多数经济指标均高于酿酒行业,行业利润同比增幅22%,在酿酒行业中的份额扩大到了3.9%.在酒类各行业中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幅度最大(94.6%).
6,饮料
竞争空前激烈,产销量稳步增长,产品细分加快.碳酸饮料的市场份额连续下滑(但"两乐"的市场地位仍难以动摇);茶饮料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几大茶饮巨头渐露重新分割市场之势;果汁饮料市场份额迅速膨胀,众多业内巨头今春共同发力,掀起了新一轮促销与消费热潮;果蔬饮料由于价格瓶颈发展依然缓慢,但植物蛋白饮品势头看好,"露露","椰树"各自稳踞南北市场;水饮料竞争激烈,瓶装水一马当先,众多企业一方面不断调低终端售价,一方面大打广告战,促销手段不断翻新.
二,出口保持增长势头,进口发展平稳

2002年是我国入世第一年,面对WTO带来的机遇,一些地区和企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强监管,提高质量,拓宽出口渠道,使食品出口继续保持了良好增长势头.
2002年,我国食品出口达到151.6亿美元,增长14.8%,其中,蔬菜,水果,谷物,糖及制品,罐头,水产品来料加工等品种,出口增幅分别达到23.5%,27.3%,54%,57.9%,21.7%和13.9%.
2002年,我国食品进口累计72亿美元,同比增长7.3%,其中乳制品,植物油,水产品,水果,坚果制品等呈现较大幅度增长.
尽管食品进出口保持了良好的增长,但出口压力面临不断增加的局面.主要是食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因我国长期以来侧重于食品数量的增长,食品卫生质量和检验技术标准偏低,在日益增强的绿色食品保护措施下,出口受阻的现象有所增加.
三,结构优化,消费需求向名牌产品集中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消费需求观念的改变,食品安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热点.为适合这种需求变化,食品企业普遍加大科技投入,拓宽新产品领域的开发力度,压缩,淘汰老产品,不断调整,优化食品产品结构,使食品产品从温饱型朝着营养,环保型方向发展,
产品结构调整的另一大特点是消费需求不断向名牌产品集中,据市场消费监测显示,几种主要食品的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食用植物油,液体乳品,方便主食品,饮用水,熟肉食品等,几大品牌集中度高达60%以上.
四,市场监管力度加大,食品安全质量明显改善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精神,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加大了食品安全监督,检查的执法力度,广泛开展食品打假专项斗争,在规范企业安全,环保生产的同时,引导消费者关注,监督食品安全状况,使食品安全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据有关部门公布检验结果表明,食品质量合格率平均水平达到90%以上,主要名优产品接近100%.普遍受人们关注的大米,面粉,植物油,酱油,罐头,奶制品,饮用水,副食品,熟食制品等,安全质量状况明显改善.
第三节 2002年中国食品行业特点分析
一,企业进入微利时代优胜劣汰步伐加快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食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呈现出新的特征:大企业血本争夺市场,低成本竞争日益加剧,食品行业进入微利时代,部分成本过高的企业和众多不具备特色优势的小企业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企业破产速度加快,企业重组频频发生,各行业优胜劣汰进程加快.
以方便面行业为例,1999年,相对较高的成本(全部的进口设备和高额的人民费用)致使方便面巨人康师傅在低价争夺市场的过程中出现大幅度亏损,企业面临经济危机.此时,日本三洋食品向康师傅注入资金,以与顶新国际集团同样多的股份加盟康师傅,并将三洋食品的管理科学融入其中,使康师傅于合资后第一年一举扭亏为盈,在弥补上年3400万元亏损的同时获取了4100万元的丰厚利润.与此同时,诸多方便面小企业在夹缝中难以生存,其中一部分被迫关闭,一部分市场占有率急剧萎缩.目前的方便面市场已形成了康师傅,统一,华丰三足鼎立格局,三大品牌的产品占据了市场79%的份额.
当大企业也参与打价格战时,市场形成两大趋势:一是各企业在保持低价的同时,比以往更加注重提高产品品质,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产品总体质量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品牌集中速度加快,具有资源,品牌,资金等优势的企业产品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二是随着竞争的加剧,多数行业利润率降低,行业进入的门槛增高,为了谋求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趋向于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向着管理科学和全方位服务于客户的方向跨越.
二,资源重组风行,优势品牌迅速扩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的驱动下,食品业正在掀起一场大规模,高速度的企业资源重组浪潮.企业通过资源的重组试图占领市场制高点,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这种企业资源的重组顺应了国际上企业重组的潮流,它不分国界,是涉及到优势企业之间人,财,物等多方位的重新组合,企业力求通过强强联合,出现双赢或多赢,强者更强的结局.从而,在一场血雨腥风的厮杀中,促成部分行业(如啤酒,乳业,饮料等)品牌的高度集中.
世界重量级食品企业集团菲利普,莫里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联合利华,雀巢,达能,麒麟,三洋食品……诸多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进军中国,在我国建立起合资或独资企业,大肆并购我国知名品牌.百事可乐兼并桂格;达能并购乐百氏并与娃哈哈合资,同时参股光明乳业;亚太集团控股上海民乐啤酒公司;华润并购蓝剑……跨国集团参与的重组之风越刮越猛,国内企业的重组步伐也在日益加快.世纪之初,国内啤酒,乳业,饮料,方便面等行业兼并重组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重组的规模在升级,速度在加快.
中国企业毫不示弱.青岛啤酒从1997年8月开始大规模扩张以来,截止到2001年中期,全国已有45家企业归入青啤麾下,使青啤的产销量从1996年的37万吨急剧扩张,至2001年上半年产量已达121万吨,市场占有率由2000年的6.7%上升到2001年上半年的10.7%.据估计,青啤产销量2001年突破了250万吨.目前中国啤酒行业已有3家生产规模超过100万吨的啤酒企业--青脾燕京和华润.国内现有啤酒厂530多家,从国内啤酒行业发展态势和美日等国啤酒行业发展模式来看,预计在未采三两年内这一数字将会大大降低,市场将形成若干家啤酒"巨人"主宰天下的格局.
乳品加工业现有约1000家加工企业,其中光明,伊利,三元,三鹿4家大型乳品企业的销售额占据了全国总销售额的1/3,业内人士预计,在不远的将来国内排名前五位的乳业公司产值之和将达到全国乳业总产值的一半;在冷冻食品业,龙凤,三全,思念,海霸王四大企业已瓜分了全国冷冻食品市场的60%份额.
三,业界目光投向物流,盈利空间顿时显现
大卖场连锁超市,便利店,专业零售店等新型零售业迅速发展,尤其在大中城市,新型零售业的销售额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例迅速提高.新型零售业的成长壮大对大批食品企业形成强劲的价格打压力度,迫使食品企业的产品价格不得不一压再压,使原本微利的企业雪上加霜,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从而促使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向物流业延伸,围绕主业建立相关配套系统,以求扩大自己的盈利空间.
据统计,上海在连锁超市经营的2万-3万种商品中,除棉麻,土畜等类商品外,基本上覆盖了社会消费品中27个商品大类.按商品类型分,食品类占60%以上的份额.其中,主食类占11.1%,副食品占29.3%,其他食品占59.6%.由此可见,食品生产企业向物流业延伸有着一定的有和条件.
拥有康师傅系列食品的顶新集团自9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在上海,宁波,杭州,天津,沈阳等地兴建购物大卖场--乐购大型购物中心,并在全国建起快餐连锁店250多家,围绕食品主业建立起多方位的相关配套体系.
致力于婴幼儿产业的浙江贝因美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也向物流业延伸,推出了特许经营服务网,这个网以贝因美特许经营加盟店为载体,不仅提供各类孕妇与婴幼儿食品,用品,教玩具,而且还提供各项育婴服务.特许经营服务网充分发挥了连锁业低成本运作的优势,统一的仓储,配送等系列物流渠道加快了产品的流通,体现了规模效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贝因美专卖店已扩展到近30家,现在则以每月5家的速度继续扩张.
三元乳业等乳品企业在不断增加新品种的同时,送奶到户,把产品直接销到消费者家里.一大批食品加工企业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在食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和原料的综合利用上大做文章.这种生产企业由食品加工业向制造业和物流业延伸的做法构成当今食品产业发展的又一景观.与此同时,食品产业也在向上游的农业延伸,众多食品企业纷纷向农业投入,建立种植或养殖基地,致力于原料的品种改良和规范化生产,食品产业正在向着日趋合理的哑铃型结构发展.
安全问题成巨大壁垒稍不留神将代价惨重一段时期以来,国际上0-1.57,二恶英,疯牛并口蹄疫,禽流感等一系列食物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国内农药,化肥,抗生素,瘦肉精屡展出现……,安全警报不绝于耳,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世界性话题,一方面令消费者对许多食品心有余悸,对食品安全问题倍加关心;另一方面国际上有些国家提高了进口中国食品的门槛,形势不容乐观.
当今,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对食品消费的影响日趋增强,一旦某种产品出现了安全问题,便会对消费者心理造成巨大伤害,以致使那一类的商品从此一蹶不振,由此而招致的对于食品市场供求的冲击力是相当强烈的.
两年前日本最大的乳品公司雪印乳业所属的大阪工厂由于管道清洗不彻底发生食,拈安全问题,从而导致一大批消费者食物中毒,为此这家工厂立即被勒令关闭.不仅当年整个雪印乳业为此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时至今日这一事件给雪印带来的阴影仍未彻底消除,此教训至今令日本人记忆犹新.
在过去的一二年间,中国食品企业也同样因为食品安全问题遭受重挫:龙井茶因铅含量超标遭到欧洲退货;中国酱油由于被检测出3-氯丙醇出口欧洲受阻;美国FDA在2001年扣留了634批安全不达标的中国农产品;2001年中秋前夕,南京冠生园月饼生产因使用过期原料引起轩然大波,致使该企业不得不关闭停产,上海冠生园也由此蒙受约1000万元的损失:最近,哈尔滨青青岛食品有限公司因采用过期霉变月饼制作汤圆被媒体曝光后,工厂立即关闭,企业陷入困境……由此可见,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正在对食品产业形成巨大的挑战.在中国已经加入WTO和国内消费者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日趋成熟的中国食品市场在安全问题上表现得越来越脆弱.因此,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注重食品质量,诚信为本,顾客至上,品牌至上,这些对于食品企业来说,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章 国际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国际食品行业现状分析
一,国际食品行业发展特点
发达国家食品行业的一个显著发展特点是高加工率,高附加值.
发达国家的食品原料加工率一般都在70%以上,有的高达92%,而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仅为20%-30%.由此可见,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基本是以吃"原料"为主,而发达国家的人民是以吃"成品"为主,发达国家把这么多原料加工成即食方便,品种齐全,质量优良和数量充足的食品,是靠科技优势,靠先进的加工工艺和优良的机械设备武装的强大的食品工业.
发达国家有很高的食品工业产值,食品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也很高,一般在10%以上,最高的接近18%.食品工业是发达国家的主要工业支柱产业之一.这些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很高,一般是1.6:1-2.4:1,这说明他们把农业产值翻了一番到二番.
在发达国家,为食品工业提供装备的食品机械行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机械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品机械产品品种齐全,多达3000多种.食品工业加工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产值相当可观,由于不断运用新原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促进了食品机械工业的发展,产品质量可靠,稳定,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程度都较高.
发达国家生产的食品机械,一般具有动力,燃料及水消耗少的优点,如生产1吨奶粉耗煤,耗电及耗水分别为0.8吨,400-800kWH,1.5吨,燃料及动力消耗的费用为乳品整个加工费用的7.5%.
发达国家生产的食品机械原料利用率高,得率高.例如,美国生产的淀粉糖制造设备用于淀粉糖生产,能做到无废渣,废水或废气排出,即无环境污染.发达国家的食品机械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高,食品机械出口比例都比较大.例如,法国食品机械的进出口额各为其国内产值的一半左右,日本出口额占其生产总值的50%,进口额占出口额的72%.
机,电,光,液,气相结合,用计算机自动控制,自动检测,自动调整,高质量,高效,高速自动化生产线得到了迅速发展,显著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劳动条件,降低了加工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从而增强了产品的竞争能力.
二,国际食品市场现状及主要消费国
奶类产品(不包括冰淇淋类产品):主要生产国:美, 俄,印,德,法,巴西,乌克兰,英;主要出口国:德,荷 ,法,新西兰,比,爱尔兰,丹麦,英,奥.市场产品过剩 ,产量约增长1%.市场已由几大公司占据.液体奶消费稳定,奶粉消费下降,特鲜产品消费增长3%,有特别附加值 的产品增长较快.

速冻及冷冻产品:市场基本由欧洲产品占据.除冰淇淋 类产品外,速冻产品的营业额10年来增长了17%.
速冻产品人均消费量:丹麦50公斤/年,美国45公斤/年,英国44公 斤/年,法国30公斤/年,德国24公斤/年.
速冻产品曾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动力,近年渐渐退让于特鲜产品(外卖产品 ,半成品等).冰淇淋类产品为新兴市场,1990年至1998年 增长了18%.人均消费量/年:美国22升,瑞士14升,丹麦10升,英国9升,法国6升.速冻及冷冻产品市场8大企业占 据了71%的份额.

表2—1 部分国家速冻食品的人均消费量
国家
年人均消费量(KG)
丹麦
50
英国
44
法国
30
德国
24
杂类食品:市场在增长,供货商国际化程度高.食油类 :橄榄油第一(按价值),因为其健康价值高.调味酱类: 市场成熟,7个企业占据80%的欧洲市场,有特点和用于外 卖备餐的产品是两大主要发展方向.茶和咖啡类: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主要由英联邦国家供货,不断发现产品的新价值 ,开发新产品,是其发展方向.调味品类:市场以年增长率8%的速度发展,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并存,沙司市场非常活跃,消费者喜欢新口味和浓味.速食谷物类:近3年来,法国市场平均增长6.1%,产品向更有针对性,更具功能性发展.

甜食,饼干,面包:每类产品均由几个跨国公司占据大 部分市场份额,新鲜面包和糕点消费下降,饼干,工业生产 糕点,面包干消费增长;糖的直接消费减少,工业消费增加 ;巧克力和甜食的欧洲最大生产国为德,英,法,人均消费 量稳步增长,10年来,法国的消费量增加了23%,欧洲市场 由3大集团占据60%的市场份额.
猪肉制品:猪肉加工业占欧共体国加工业营业额的21% ,德,法,意,西为4大生产国.新鲜外卖制品发展很快, 增长10%.新鲜外卖制品,休闲产品和新鲜半成品是此类产 品的主要发展方向.
新鲜水果蔬菜:香蕉,柑桔和仁果3类水果的交易占总 额的85%;蔬菜产量25年来翻了一番,1995年达5.6亿吨, 主要生产国----中,印,美,土,日,意,西,韩,俄, 伊朗,埃及和法国.保鲜问题影响了新鲜蔬菜水果的国际贸易,占食品营业额的16%(第3位),4大生产国为----意 ,西,法,希腊.法国水果消费增长到61公斤,蔬菜68公斤.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蔬菜较受欢迎,易于加工的净菜消 费量大.
肉和肉制品:主要出口国----澳,欧盟,美,新西兰 ,阿根廷,加,巴西,乌克兰,印度,主要进口国----美 ,日,俄,欧盟,加,韩,巴西,埃及.1998年贸易减少, 欧盟的牛肉贸易减少了6%,猪肉4大出口国和地区占据市场 的80%----欧盟,美,加,中,竞争十分激烈,美国的产品成本低.
饮料:烈性酒市场停滞,消费下降,力图用新颖,制造 方法不同,限量生产等吸引消费者.葡萄酒产区集中,10个 国家生产90%的产品,约合276亿升葡萄酒,消费者寻求新 产地,新口味的产品.啤酒的生产和消费均十分本地化,趋势是包装更加轻便,易于运输.水的消费市场年增长率为5% ,1998年消费了725亿升水,产品发展更加功能化(如高钙水 ,不再是原有的加气或不加气的概念),包装容器变小(1升装)瓶盖加大,类似自行车配加水壶,色彩多变.矿泉水占市场的72%.软饮料主要由几家大公司占据市场,市场增长 很快.果汁饮料10年来消费增长了3倍,人均年消费量:美国 45升,德国41升,英国20升,法国17升.
罐头食品:由于新鲜食品消费增加,罐头食品的市场正 在缩小.某些特色罐头食品的消费还在增长.主要罐头食品 为配餐用的鱼和蔬菜.本类产品正寻求更轻便的包装.
禽类食品:产量不断增长,主要生产国和地区----美 ,中,欧盟,巴西等,中国的产量自1990年以来增长了4倍, 欧洲的产量自1994至1997年增加了20%,而消费增加了17% .市场十分国际化,主要出口竞争国为美,巴西,中国和泰 国.消费者要求更加天然喂养的和安全的产品.
外卖食品:外卖食品基本是由本地企业供货.本类产品 与1998年相比又有了很多新产品,生产企业在不断增添新品种.
海产品:中国占世界产量的很大部分,也是惟一产量在 增长的国家,在欧洲,除挪威产量保持稳定外,其他国家均 下降.捕捞类海产品短缺,养殖类海产品有些品种过剩.
生物种植法产品:此类产品的市场增长很快,其中发展 最快的是婴幼儿食品和营养保健食品,但价格高,产量低制约了其发展.合理种植法的产品能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天然化和安全的要求.
第二节 主要国家食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瑞士食品加工业

"味道好极了!"这句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的广告词,正是瑞士食品加工业的龙头老大-雀巢集团打入中国市场的一个成功之作.
提起瑞士的食品加工业,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速溶咖啡和巧克力.确实,瑞士生产的这两种产品在世界上久负盛名,不过瑞士食品加工业的主要产品还包括奶酪等奶制品,婴儿食品,汤料及酒等.作为瑞士传统工业之一,其奶制品早在中世纪就远销中东.
瑞士目前大约有134家(不包含初级产品加工企业,如糖厂,屠宰场等)从事食品业的公司,下属有153家生产企业,就业员工共计21880名,其中男女职工分别占58%和42%,1997年年产值总额共计73.85亿瑞郎.
1,瑞士食品加工业的主要特点:
(1)瑞士的支柱产业之一
1997年,食品加工业创造了瑞士工业产值的10%,位列于机械电子,冶金业和医药化工行业之后.但瑞士食品加工业对经济的重要性,并不只局限于其行业自身所创造的价值,而关键是它对其它经济部门生产和发展的间接促进和拉动作用,例如,食品企业的生产推动了原材料及半成品加工业,食品机械行业的发展,食品行业对包装的特殊要求促进了包装行业的技术革新.瑞士食品行业每年在包装材料上的花费占其营业总额的近10%,超过了7亿瑞郎.
在瑞士排名前20家的大型企业中,虽然仅有两家来自食品加工业,但其中的雀巢集团却已连续26年雄踞榜首.雀巢集团是世界第一大食品企业,在世界企业500强中名列36位,98年集团销售额共计717.47亿瑞郎,全球员工近23万人.它的地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食品加工业在瑞士经济中的重要性.
(2)地区分布广泛,以中小企业为主.
瑞士地形以山地为主,使得农业区分散在全境各个地区.而食品加工业由于需要农产品作为生产原料,企业选址多靠近农业区,农业区的分散造成食品加工企业散落在近21个州,只在中部地区相对集中.
瑞士的食品加工业发源于19世纪的小型手工作坊,这一历史渊源使得今天瑞士的食品加工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而且家族企业居多.这些中小企业规模虽不大,但凭借其专有技术和长期以来的固定客源,因而充满生机.
(3)注重科研开发,生产率不断提高.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食品加工企业对科研的开发投入巨大.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现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如果产品不能推陈出新,再加上人力,原料等成本上涨因素,企业是无法立足的;大型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生产中运用了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技术手段,而且设有自己的食品研究所.
中小企业在科研上资金投入总量虽不大,但在新配方的研制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在苏黎世联邦高工,有专门的学科培养食品工程师.瑞士食品加工企业中,一般都有这样的专门技术人员.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1990-1995年,瑞士食品加工业的生产率提高了近23%,仅次于医药化工行业.
但是,生产率的提高直接导致了行业内就业人数减少.自80年代以来,瑞士食品加工业裁员之风盛行,自1985年至今已减少了5%,但工资水平却大幅提高了45%,工资总量达到14亿瑞郎,人力成本上涨的压力依然巨大,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技术革新的进程.科研开发对瑞士食品加工业的重要性由此也略见一斑.
2,瑞士食品加工业的出口
食品加工业的生产必须有能方便及时供应的原料,而且由于贮藏,运输的原因产品大多销往本地市场.因此,食品加工业通常以内销为主,出口比重不大.大型食品加工企业为抢占别国市场,一般采取直接在当地投资办厂,产品就地销售的方法.雀巢集团连续多年就一直排名瑞士企业对外投资的首位.瑞士食品加工业对外投资额高,但出口额较小的原因也源出于此.
进入90年代以后,瑞士经济连续六年衰退,国内消费情绪不振,市场趋于饱和.而且食品加工业面临的原料,人力等成本上涨的压力愈来愈重,企业增长乏力,生存出现危机,单纯靠调整产品价格等传统手段已无力摆脱困境.这时候,瑞士的食品加工企业无一不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市场.大型企业不但加大对外投资办厂的力度,还通过联合兼并外国企业等方式抢占别国市场.
在1992-1997短短5年间,瑞士食品加工业的出口比重就提高了四分之一,达到了18%.由于产品种类的不同,行业中各个部门的出口比重也不尽相同.
销售额中出口比重较大的主要传统商品有:汤料,酱料及调味品(26%),巧克力(35%),奶酪(36%),速溶咖啡(50%),其它甜点(53%).瑞士食品加工业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盟,例如:分别有89%及71%的出口甜点和巧克力销往此地区.
3,瑞士的食品加工业与农业
农业与食品加工业一直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农业不但提供了食品加工业所需原材料,而且一些农庄和农场还担负着加工食品半成品的任务.瑞士农业属高成本集约型,产量不大且国家补贴高,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因而国内的食品加工企业是其主要供应对象.
瑞士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生产,有些企业甚至和农民签订种植合同(如对菠菜,豌豆等农作物),保证其生产原料来源.
随着瑞士农业改革进程的推进及瑞士与欧盟关于农业双边谈判的结束,瑞士农产品的价格逐渐呈下降趋势,而且食品加工企业有可能从国外补充其生产原料,这有利于其降低成本,提高其出口竞争力.
4,瑞士食品加工业的主要产品
很多中国人总误把速溶咖啡作为瑞士食品加工业的代表产品,其实不然,它充其量也只能是雀巢集团的一个著名品牌.在瑞士人眼中,下列几种才算是瑞士食品的真正代表.
(1)奶制品
瑞士有13个地区性奶制品行业协会,大大小小的奶制品生产企业有近60000个,每年所产牛奶有近半数以上用于加工成除奶酪外的各类食品.著名的奶制品生产企业有Emmi,Toni等公司.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瑞士奶酪,瑞士人将其视为瑞士象征之一.瑞士最早的奶酪作坊于1815年诞生在图恩(Thun).每年瑞士有半数左右的奶酪制品出口到国外,风味独特的瑞士"奶酪火锅"(Fondue)更是名闻天下的桌上佳肴.瑞士奶酪的著名名牌有Emmentaler,Gruyere,Sbrinz及Appenzeller等.
(2)巧克力
巧克力生产技术并非为瑞士人首创,但没有瑞士人不断的发明研究,今天的巧克力恐怕仍然是象过去一样坚硬发苦的.1819年,瑞士第一家巧克力生产厂在维威建立;1875年,瑞士首先发明了牛奶巧克力;1879年,可溶巧克力及加干果的巧克力又在瑞士问世.直到今天,瑞士的巧克力生产企业仍然保持着推陈出新的良好传统.
除雀巢,Lindt等综合性食品生产企业外,瑞士著名的巧克力专业生产企业有Chocolat Frey,Alprose Chocolat,Halba等.
(3)葡萄酒
在瑞士餐馆就餐时,总会有热情的招待推荐您饮用瑞士葡萄酒,您可能真的会挑花了眼,因为可供选择的太多了.瑞士人一向认为本地的葡萄酒是最好的,因此瑞士所产葡萄酒绝大多部分供应本国市场,年产量120万千升中只有1%出口到国外.
法语区是瑞士最著名的葡萄酒产地,共有11000公顷葡萄园,占瑞士葡萄种植总面积的75%,其中有一半集中在瓦莱州.意大利语区的葡萄品种大多来自于法国波尔多地区,其产品出口比重较大.当然,德语区在苏黎世及图尔高州地区也有一些著名的葡萄酒品牌.
瑞士人年人均食品消费量较大,而且注重生活质量,因此瑞士的食品加工业对于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保证社会必要食物储备也有着重要意义.
特别要注意的是,瑞士是一个闻名世界的旅游国家,精美的食品,丰盛的菜肴是瑞士人吸引游客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瑞士食品加工业排名于其工业支柱之一当然是不难理解的了.
二,意大利食品工业和市场简况
意大利食品市场潜力极大,绿色食品的份额在不断扩大,转基因食品市场正在萎缩,对新鲜或速冻的开袋即食食品的消费量也有明显上升.
意大利食品工业生产位居冶金机械工业和纺织服装业之后,名列第三,产值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11-12%.意大利食品协会(FEDERALL MENTARE)是意大利食品业的龙头机构,下辖17个行业协会,拥有3万家会员企业,从业人口35万人,担负着本国70%农产品的加工任务.
1999年意大利食品工业总产值约160万亿里拉(733亿美元,1美元约2183里拉),附加值超过50万亿里拉,比1998年增长3.8%,食品出口增加3%,进口与1998年基本持平.
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壳壳 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壳壳口口口口口据统计,意大利1998年的食品出口中酒类产品占了第一位,出口额44174亿里拉,其余依次为蔬菜罐头(7120亿里拉),意大利通心粉(18650亿里拉),奶制品(主要是奶酪,14420亿里拉),橄榄油(12440亿里拉),肉制品(10050亿里拉)和大米(6240亿里拉).
1,意大利食品工业中各行业的情况
(1)面粉业
意大利面粉制品业生情况良好.1998年产量达292万吨,产值约58000亿里拉,居世界第一位.该行业1998年良好的出口业绩(比1997年增长3.9%)带动了国内面粉生产.但1999年由于俄罗斯市场销售情况的全面下滑,意大利面粉制品出口比1998年下降了5%.
(2)奶制品
意大利奶制品业1999年产值为250000亿里拉,从业人员40000人,在食品工业各行中位居首位.意大利盛产奶酪,其400种传统奶酪约占欧洲宣布保护奶酪品种的1/4.意大利国内40%以上的奶被加工成奶制品.
目前,意大利奶制品产量处于小幅度上升趋势,出口,尤其是对德国,法国,美国和瑞士的出口有较大幅度增长.
(3)食用油
意大利食用油产量1999年比1998年大幅提高了13%,出口额增长了18%.意大利生产的食用油中,50%为植物油,41%为精炼橄榄油,出口的国家主要有德国,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
(4)肉制品加工业
意大利肉制品加工业产量1999年比1998年提高了4%,出口下降了2.5%.意大利肉制品主要销往美国和日本市场.调查显示,最受欢迎的意大利肉食制品是生火腿(出口量接近整个腌货出口量的—半),其余依次为猪牛肉混合大香肠和灌肠,分别占市场份额的23%和16%.
(5)酒类生产
意大利生产的酒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比重在不断扩大.与1998年相比,1999年出口量增加了20%,出口额增长了6%.
(6)糖果和糕点业
意大利糖果和糕点产量近来有所提高.糖果和糕点产量1999年比1998年增加了0.9%,出口与1998年相比略有下降.
(7)蔬菜罐头
生产蔬菜罐头是最具有地中海地区特色的生产行业之一.意大利出口的蔬菜罐头占其产量的50—55%.1999年,意大利蔬菜罐头的出口额比1998年增加了5.9%左右.
(8)大米
意大利1998年大米产量略有减少,出口量却提高了9%.由于意大利国内大米产量的60%左右都用于出口,因此大米行业在该国是最外向性的产业.
(9)啤酒
1999年意大利国内啤酒产量12亿升,与1998年基本持平.意大利是个啤酒进口国,啤酒消费量增加了12%.
2,意大利人食品消费和习惯
1999年,意大利家庭食品消费额超过200万亿里拉,家庭以外消费额(饭店)90万亿里拉.
意大利消费者对食品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重视.食品市场上绿色食品的份额在不断扩大,转基因食品市场正在萎缩.
消费者对食品的原产地以及食品的加工技术更加关注,更加乐意购买哪些采用"中式"或"软式"方法加工的食品.1999年,意大利生物农业产值达45万亿里拉,所用耕地面积80万公顷.
另外,意大利对新鲜或速冻的开袋即食食品的消费量也有明显上升,比1998年增加了3.5%.据统计,约1900万意大利家庭定期购买速冻食品,年人均消费量15公斤.
在速冻食品中,蔬菜所占比重最大,购买者涉及80%左右的意大利家庭,1998和1999年,意大利速冻食品市场上适合个人消费的小袋包装美食增长速度显著,增幅达14%左右.
在意大利的速冻食品在意大利人的日常饮食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扩大,1998年人均消费量为10.6公斤,比1997年增长了4.2%,其中开袋即食食品消费量增长20%,尽管送货上门的外卖公司在现代食品销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意大利的大型超市和传统商店仍是速冻食品的主要销售者.
根据意大利最近完成的调查,意大利现代食品销售主要集中在大型超市.其特点是装饰新颖的柜台和良好的服务.
实际上,如今的大型超市已经成为一个汇集各种专卖柜台的场所,安装了供儿童娱乐的电子游戏设施以及向顾客提供所售各种商品信息的闭路服务系统.销售也由过去单一向顾客出售商品转变为向顾客销售更加完善的一系列服务的过程.
一些专门的附加服务对超市食品销售起到了补充作用,例如在销售现场进行所售商品的烹调示范,告诉消费者如何烹调美食,如何准备菜单以及如何为不同的菜肴选择最合适的餐酒等.
(1)食品包装
过去对食品起单纯保护和保存作用的包装目前已经成为市场营销战略的主要手段,在促销和与顾客的沟通中起着具体作用.例如考虑到如今家庭成员结构上的变化,商家推出了小号甚至是单人享用份量的包装.
市场调查显示,顾客在购买食品时往往希望透过包装亲眼看见食品,因此厂家在某些食品的包装上采取了开"天窗"的方式,此外还有看后可封闭的包装以及可保持速冻食品温度的包装等等.
(2)网上销售食品
个人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普及使消费者和电子贸易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
1998年,意大利连接因特网的电脑数千人只有6台(丹麦89台,挪威72台).而到了1999年,意大利有将近600万人上网,网上购物额4550亿里拉,比1998年增加了64%.目前,意大利的上网人数已达到800万人,可以预料意大利网上购物今后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美国,法国消闲食品市场
1,全球消闲食品市场前景
1992—1996年间,世界范围咸味小吃市场增长了21%,预计1999年几乎将可达到500亿美元.美国是最大的市场,约占总额的30%.33%,其次是日本占16%——18%,英国占7——8%.该市场的强劲增长是西方饮食习惯向东欧,拉美和亚洲的新兴市场传播的结果,在上述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已日渐繁忙,传统的家庭就餐时间已不适应节奏的变化.人们花在工作以及在追求安逸上时间的增加导致了零食消费的增加.
2,美国消闲食品市场
1997年美国消闲食品出口下降了2.8%,出口额为7.92亿美元,这种下降的原因应归因于坚果类小食品出口的减少,其下降幅度为15%,出口额为1.91亿美元.除高度依赖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坚果类小食品外,过去5—8年里美国消闲食品出口一直不错.除坚果类小食品 外,1998年美国消闲食品出口几乎上升了2%,自1992年以来,几乎上升了45%.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国家加拿大和墨西哥继续是美国最大的消闲食品出口市场,1997年它们占美国出口的1/3强,第二大市场西欧几乎占美国出口的1/5.其他主要市场区域包括日本和汉语经济区占18.5%,其他亚洲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占12.5%,拉美占9.6%.
1997年消闲食品中最大的出口品种为家常小甜饼和脆点心,占总出口的26.34%.此类产品的出口年年递增,1997年出口额达到2.09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了37%;
第二大出口品种为坚果类小食品,占24.1%,达到1.91亿美元,出口额比1992年增长了71%.
第三大出口品种为油炸马铃薯片,占20.43%,出口额为1.62亿美元;爆米花出口为第四大品种,占12.69%,出口额已从1992年的0.85亿美元稳升至1997年的1.01亿美元.其他出口包括肉类小食品占8.47%,油炸谷物片和椒盐卷饼占7.97%.
3,法国消闲食品市场
据最近发表的题为"明天的食物"的法文报告,法国人对消闲食品的需求正逐渐增加,法国人越来越趋向于减少每餐的时间和食量,而增加正餐之间的食品的消费.几乎75%的法国人称他们一天吃3—5次食物.尽管法国人主要在家和餐馆吃午饭,但仍有15%的人在工作站吃午饭,即使有公司自助食堂也不光顾,这导致了在工作场所人们对小食品和酒的高需求,日益增多的自动售货机满足了这种需求.法国人看起来更喜欢甜食而不喜欢咸味食品.小甜饼,果仁(阿月浑子,大胡桃,核桃和榛子),干果(葡萄干和洋李脯),糖果,冰棋淋及软饮料具有市场潜力.许多巴黎大区的车站最近设置了自动售货机,它们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工作场所的午餐时间,人们对精制餐和小食品也有需求,各种甜,咸食品例如墨西哥式玉米面饼干,色拉调味酱汁,干辣椒,爆米花,肉干以及上文提到的其他食品很受欢迎.
第三节 国际食品需求变化分析
一,国际食品贸易现状
全球农业贸易形式的最新转变表明,全球食品需求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可能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下去.目前,粒状产品(主要指粮食和油籽)的贸易额在世界农业贸易总额中占30%以下,而在1985年则占41%.粒状半成品(如植物油,麦片,面粉等)的贸易额与世界贸易总额保持了同步增长.面向消费者的制成品(如肉,饮料,面包,方便食品等)的贸易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尽管人们采取了许多保鲜技术,但是果蔬产品仍然容易枯萎,因此其贸易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例一直较小.
与制成品相比,粒状产品的进口需求量与人类不断增加的热量摄入和人口增长情况有着更加紧密联系.发达国家粒状产品的进口值没有增长,但是发展中国家粒状产品的进口量却在不断增长,其在全球粒状产品贸易总量中的比例20世纪80年代为近40%,而到1995年则增长至50%以上.发展中国家食品粮食和饲料粮食的进口量都有稳步增长,然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非粒状产品的进口量所占总量的比例在过去的20年中基本保持不变,分别为4.5%和4.6%.
美国农业出口结构的转变特别明显.美国粒状产品出口值在全国农业出口总值中的比例1980年约为70%,但是随后开始稳步下降,1998年降至40%以下.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粒状产品的价格较低和贸易量增长缓慢,1998年美国粒状产品的贸易值低于1980年.在1980年至1998年期间,随着世界肉类需求量的不断增长,美国肉类及肉制品的出口值增长了6倍,即从9亿美元增加至65亿美元,其在全国农业出口总值中的比例从2.1%增长至12.6%.

二,收入与食品消费

人们收入的增加是造成食品消费增长的最根本原因,也是造成全球食品需求和贸易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在过去的40年中,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均实际收入几乎增加了1倍.尽管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实际收入1998年刚刚超过500美元(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则为2800美元),但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实际收入在1961年至1998年期间增加了121%,而发达国家则仅仅增加了73%.人均实际收入的迅速增加导致食品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在通常情况下,衡量食品消费量的最佳标准是市场食品的供应量.全球人均食品供应量已经从1961年的每天2255卡增长至1998年的2792卡.除了食品供应量在整体上有所增加以外,热量的基本来源也在发生变化,其中动物和果蔬产品所产生的热量占消耗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在1961年至1998年期间,全球肉类,水果和蔬菜的人均供应量增长了60%,而根茎与块茎类作物的人均供应量却在同期减少了21%以上.同时,世界谷物供应量也增长了近17%.
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各国食品消费方式转变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在1961年至1998年期间,收入最高国家的谷物和根茎与块茎类作物人均消费量有所减少,而肉类,水果和蔬菜的人均消费量却大大增加.低收入国家根茎与块茎类作物的人均供应量也有所减少,所有其它种类食品的人均供应量也有大幅增加.

中等收入国家除根茎与块茎类作物以外的食品供应量增长迅速.与高收入国家相比,在1961年至1998年期间,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谷物消费量都有所增加,其中低收入国家增加了近32%,中等收入国家增加了12%.由肉类需求量不断增长所造成的牲畜饲料需求量不断增长,是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谷物消费量有所增加的原因之一.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食品供应总量上的差别,还反映在上述国家的人民购买食品的支出比例上.低收入国家用于购买食品的人均支出占总支出的47%,而高收入国家用于购买食品的人均支出仅占总支出的13%.低收入国家用于购买主要食品(如谷物,油脂,水果和蔬菜)的人均支出比例,大于高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用于购买肉类和奶制品的人均支出比例,则大于低收入国家.

三,城市化与食品消费
全球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造成食品消费多样化的根本原因.城市人和乡村人的生活方式,时间需求,食品供应和可支配收入各不相同,因此城市人和乡村人的饮食也普遍具有明显的差异.与乡村人相比,城市人拥有更好的购物设施,可供选购的来自国内外的产品数量更为丰富.由于城市的赚钱机会多于乡村,城市妇女就业的比例也大于乡村,因此准备饭菜往往要造成许多赚钱机会的丧失.这种情况正在造成许多国家的非传统的快餐需求迅速增长.
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对饮食的影响程度不一.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城市化可能会首先造成市场交易的主要谷物和加工食品取代基本的乡村主要产品(如大米和木薯).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所进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和印度的城市地区的小麦消费量增长明显,而粗粮和大米的消费量则有所下降;乡村地区的小麦消费量也有所增长,而大米的消费量则没有增长.
在许多高收入国家,双职工家庭的时间很紧张,从而越来越喜欢食用高价值的制成品.另外,高收入国家对质量的需求和对健康与安全问题的日益觉悟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食品消费的方式.例如,由于担心影响健康和价格悬殊的原因,美国肉类消费总量中牛羊肉的比例已经从1970年的79%下降至2000年的62%,而鸡肉的比例则从21%上升至38%.另外,美国水果和蔬菜的人均消费量在1977年至1999年期间上升了25%.
未来城市人口的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特别重要.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1960年约占世界城市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但是到1998年则仅占世界34亿城市人口总量的约五分之一.如果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增长速度预测,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可能会到2020年增加1倍.因此,与城市化相关的未来饮食变化的影响将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最为明显.
四,食品安全与食品消费
食品安全正逐步成为人们在食品消费方面优先考虑的问题.随着富裕程度和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发达国家人民正在改变对食品消费的选择,并且敦促国家制定出针对国内生产和从国外进口的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更加严格的标准.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则更加关心是否有足够的食品供应.
近年来,与食品消费相关的疾病传染事件的多次发生,使得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忧心忡忡,造成某些发达国家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影响持久的变化.例如,欧洲最近爆发的疯牛病已经造成该地区的牛肉消费量急剧下降,并且对相关的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发生危机的第一年,英国由于疯牛病而遭受的经济损失总量估计为12亿至16亿美元.

传染疾病的爆发还激发了消费者对购买有机食品,支持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法的兴趣.遍及全球的有机食品市场尽管很小,但是却在迅速扩张.几乎每个国家的收入较高,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都对有机食品抱有极大的兴趣.在对欧洲,北美洲和日本所进行的调查中,高达20%至30%的消费者表示定期购买有机食品.在近5年内,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的有机食品销售量增长了15%至30%.

发达国家的公共和私人企业都在制定和执行强制性和自愿性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确保计划,以满足消费者对食品的质量和其它品质的需求.这些计划正在促使欧洲的食品生产和贸易方式发生变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美国发生某些变化.质量确保计划除了含有制定食品生产,加工和运输的标准之外,还含有制定环境保护的管理标准.

五,食品消费和贸易前景
随着发达国家的食品消费进入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无疑将在世界农业贸易中扮演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一趋势已经明显地表现于粒状产品的贸易之中.人口和收入的增长将促使发展中国家的食品需求进一步增长,但是有限的资源可能会限制一些国家的食品生产.除非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加快,否则发展中国家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
第三章 2002/2003年食品行业主要细分
市场分析
第一节 食用油市场分析
一,我国食用油市场发展状况概述
食用油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能提供人体热能和必需的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我国有着丰富的油料资源,如大豆,花生,油菜,向日葵,玉米,棉子等,而且分布的面积较广.
大豆主要位于东北及华北和黄淮地区,其中黑龙江,河南,山东,吉林,辽宁,江苏和河北等8省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
花生主要产区为山东,广东,河北,广西,辽宁,四川,安徽,江苏;油菜籽主产区分布于长江与黄淮流域之间和西北地区.
1,国内油料作物产销情况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出现了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的过剩.为了调整种植结构,农业部及时提出"稳粮压棉扩油"的措施和"一退四还"政策.
(1)油料播种面积
我国油料播种面积逐年增长,近五年种植面积是:
1998年油料播种面积19378.5万亩,其中大宗油料:菜籽9290万亩,花生6059万亩,葵花籽1335万亩,芝麻945万亩;大豆12750万亩(国家不作油料作物统计,口径有出入,下同);
1999年油料播种面积20859万亩,较1998年增长7.6%;其中,菜籽10348万亩,花生6402万亩,葵花籽1697万亩,芝麻1045万亩;大豆11943万亩;
2000年播种面积23100万亩.其中油菜播种面积达到11535万亩;较上年增长11%,花生7284万亩,较上年增长13.8%;葵花籽1843万亩,增长8.6%;大豆播种面积13960万亩;
2001年播种面积21941万亩,其中油菜播种面积达到11212万亩;2002年播种面积22950万亩,其中油菜播种面积达到12000万亩.
图3—1 1998—2002年我国油料播种面积变化图
单位:万亩

(2)油料产量:
1998年我国油料产量为2313.9万吨(大豆不作油料统计,下同),同比增长6.3%,其中大豆1515.2万吨,菜籽830万吨,花生1188万吨,葵花籽146万吨,芝麻65.6万吨;由于江淮之间,长江流域油菜籽开花期天气恶劣,单产低,总产减少4成,菜籽产量为4年中最低的一年.
1999年我国油料产量:油料总产量为2601.2万吨,大豆为1425万吨,菜籽产量1013.2万吨,花生产量1263.9万吨,葵花籽176.5万吨,芝麻74.3万吨,其它73.6万吨
2000年我国油料总产量2555万吨,大豆产量1429万吨;其中,油菜籽产量1059万吨,花生1310万吨,葵花籽130万吨,其它56万吨,较上年减少46.5万吨.
2001年我国油料产量大豆产量为1541万吨,其中油菜籽产量1130万吨.

2002年我国油料大豆产量1690万吨,其中油菜籽产量1053万吨.
图3—2 1998—2002年我国油料产量变化图
单位:万吨
2003年我国油料产量情况.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报告,2003年国内油菜籽产量将达到1240万吨,比2002年的1053万吨增长17.8%.三月份由于阴雨天气影响,人们对中国油菜籽产量的预估开始有所降低,甚至认为油菜籽将总产量达不到1200万吨,而更有可能为1100万吨.
(3)食用油消费
国家取消了食油定量供应,放开销售价格和销售市场后,食油消费总量快速增长,"八五"期间国产消费量约900-950万吨.1997年国内食油消费量为860万吨,人均消费稳定在7.1至7.5公斤,农村人口食油消费6.5公斤,农村人口消费较城镇人口增幅快;1998年国内食油消费总量为1021万吨;1999年全国社会消费总量为1133万吨;2000年全国社会消费总量为1245万吨;2001年全国社会消费总量为1342万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食油消费量增长是必然趋势.
图3—3 1997—2001年我国食用油消费总量变化图
单位:万吨
目前中国食用植物油总产量目前已超过1000万吨,是世界第一大食用植物油生产国.尽管如此,国内食用植物油的产量依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中国食用植物油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仍然比较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9月份我国共生产食用植物油79.3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94%,1-9月累计产量为645.0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8.3%.
表3—1 2002年前三季度食用油产量情况表
时间
产量(万吨)
同比增幅(%)
2002年9月
79.32
+3.94%
2001年9月
76.3
2002年1—9月累计生产
645.04
+8.3%
2001年1—9月累计生产
595.6

长期以来,我国食用油消费水平较低,1978年我国人均食用油消费量仅为1.6公斤.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的消费增长速度很快,人均食用油消费保持每5年增加1公斤的速度增长.原国内贸易部商业信息中心的有关资料显示,1993年中国植物油人均年消耗量为6.87公斤,1998年则达到8.47公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003年这一数字将达到9.98公斤.
表3—2 世界主要国家的植物油消费情况
排序
国名
消费量(千吨)
人口(百万人)
1
中国
15197
1272(1)
2
印度
10690
1042(2)
3
美国
10621
289(3)
4
巴西
3595
175(5)
5
印度尼西亚
3305
218(4)
2,我国食用油工业发展状况
我国食用油市场需求的迅速增长,相应刺激和提高了我国食用油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近20年来,我国食用油行业在深挖自身潜力的同时,逐步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引进了国外的设备,技术与资金.
目前我国已拥有乡镇以上食用油生产企业5846家,其中三资企业200多家,7家进入全国500家最大三资企业行列,两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油料年加工能力达800多万吨,其中精炼能力为600万吨,三资企业在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占有重要地位,全年销售额占30%.但是同外国食用油生产企业相比,无论是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上我国食用油都缺乏竞争力,使得每年仍需大量进口.
我国食用油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就行业结构而言,首先是行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多数油厂规模较小,处理量30吨,50吨,100吨的油厂占相当比例,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加之技术装备落后,开发与产业化程度较低和产品品种单一,导致成本偏高.2000年我国食用油行业的亏损率达31.5%.
在我国食用油行业中,2000年小企业的数量占到86.6%,而大企业仅为3.9%,但是大企业的产值却占到整个行业(约为696亿元)的27.9%.
其次是所有制结构不合理,虽然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数量占到全行业企业数量的59.9%,但是其销售收入之和仅占全行业的37.4%,这是由于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竞争机制,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发展需要,以过去曾主导过全国市场的黑龙江油脂加工行业为例,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目前开工率为78.4%,而实际生产时间平均不到3个月,真正盈利的企业仅有7,8家.而占行业数量不到10%的三资企业的销售额却占全行业的近1/3.这说明目前我国食用油行业的产业结构亟须调整,特别是要加大对国有及集体企业的产权改革,对于经营规模小,技术力量差的长期亏损企业该"放"的则"放",同时要做好企业的改制与重组工作,彻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提高资源的配置化程度,优化行业结构,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就进出口能力而言,从1997年—2000年的统计结果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油脂进口量逐渐呈下降趋势,但仍然维持在百万吨以上,1997年进口量为274.8万吨,2000年同1997年相比虽有大幅度下降,但仍有179.1万吨之多.
1998年,国家针对食用植物油走私采取了一系列打击政策及打击措施,从而使1999年行业利润有了明显改善.
2000年和2001年全行业利润总额连年上升,2001年为8.3亿元,比上年增加3.8亿元.从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整体来看,利润总额集中在全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100多家大企业;全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5000万元的为微利企业;全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为亏损企业,这些企业已经陷入困境,将成为被淘汰的对象.
1999年至2002年1月的三年多时间内, 国内食用油价位基本上一直在低位上稳定徘徊.2002年上半年中国油脂市场价格在经历了年初的低位徘徊阶段后,短时间内出现了快速反弹,最近趋于平稳.
另外中国政府对食用植物油的进口进行关税配额管理,主要配额品种集中在棕榈油,豆油,菜籽油和花生油上.中国加入WTO后,对国内的植物食用油进口及油料加工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市场产品分析

(1)产品种类
我国地域广大,适合多种油料作物的生长,加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选用的油料作物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因此我国食用油的产品种类较为丰富,如花生油,菜籽油,葵花子油,豆油,棉子油以及近年来新开发的粟米油等.
从产量上来看,主要是菜籽油,豆油和花生油,2000年这三个品种的产量分别为405万吨,305万吨和210万吨,占食用油总产量的84.4%,但由于不同的食用油其所含营养成分,加之不同地区的消费习惯不同,而因对食用油的消费也有很大的差异,如北京人多爱色拉油,广州人多爱花生油,成都人偏爱菜籽油,而上海人的口味则较为丰富,色拉油,豆油和调和油并驾齐驱.这说明我国食用油市场较为复杂,要想成为全国性的品牌,必须得有系列化的产品品种作为重要的支撑点.许多国内品牌也在这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市场面前费尽思量.

(2)产品价格
近年来,虽然我国人均食用油消费每5年增加1公斤,保持着较快的增长,但由于国内油料连年丰收,国际油脂油料市场货源充足,并保持着较高的进口水平,使得市场供给增长速度明显大于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导致我国食用油价格呈现持续低迷状态,市场上主要的食用油品种的零售价几乎接近了成本价.这反映出我国食用油的价格与国际食用油市场的供求状况有着较高的相关度.例如,2002年6月份随着一批进口大豆的再度登陆国内,豆粕价格应声下跌,在勉强维系了一周后,食用油的价格也随之下跌.加入WTO后,国际油脂油料市场对我国食用油价格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根据与世贸组织达成的协议,我国将逐年提高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等的进口关税配额(见表3一3),而且关税将逐年下降,使得国外大批量,低价位的油脂将对国内食用油市场形成很大的冲击,价格下调将是必然的趋势,这也表明国内食用油市场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整个油脂市场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
表3-3 我国加入WTO后植物食用油关税配额
品种
2002年
2003年(万吨)
2004 年
2005 年
豆油(万吨)
251.8
281 .8
311.8
358.7
菜籽油(万吨)
77.3
87 .9
100 .0
113.0
棕榈油(万吨)
240.0
260 .0
270.0
316.8
配额关税(%)
52.4
40 .6
30 .8
19 .9
(3)产品包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油的包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香港,新加坡和日本,小包装食用油已占当地食用油市场销售的50%~60%.
目前我国食用油市场仍以散装为主,占90%以上.虽然我国小包装食用油的起步比较晚,年销售量仅为120万吨,但是市场的发展较快:一是小包装食用油的品牌发展较快,目前全国有400~500个之多;二是销售量增长较快,尤其是大城市.在我国食用油市场中,小包装食用油的比重仅为10%,但在大城市中小包装食用油的市场份额已达60%,也就是说对于许多城市居民而言,购买小包装食用油已不再是人们的奢侈消费.

那么小包装食用油的增长点是什么呢 小包装食用油与散装油的主要差别不在于是否装在瓶子里,而是在于工艺,小包装食用油一般要经过过滤,洗涤等多道工序,去除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大豆色拉油精选高蛋白大豆,需经过脱杂,脱酸等八道工序,彻底清除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并具有抗衰老,增强记忆等作用.
因此,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食用油的健康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加之目前市场上不断出现散装油的质量问题,更使得人们增加了对小包装食用油的选择.目前,北京和青岛等城市为了保证食油的安全性,已经取消了二级油或散装油的销售.在新的消费观念的冲击下,小包装食用油行业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有关专家也预测,到2003年,我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销售额将达到240亿元,到2008年将增至500亿元.食用油行业正孕育着巨大商机!
二,2002年国内食用油市场分析
2002年我国食用油市场走势先抑后扬,总的来说,上半年走势平稳,下半年在国内油料生产滑波,大豆进口受阻,国际市场油价上涨等种种因素影响下出现较大的起伏,最终走出了一波可观的上涨行情.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与国际市场倒挂的现象,油脂进口除了棕榈油以外,其他包括毛豆油,毛菜籽油在内的油脂均呈现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的情况.
1,2002年全国食用油价格走势回顾
据中华粮网价格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2年国内食用油市场大体走势如下:2002年6月份以前,国内食用油价格基本上在底部平稳运行,6月份以后受各种因素影响一路上扬,9月中下旬出现下跌,10月中下旬再次上扬,至12月份达到全年最高价.(见下图表)
表3—4 2002年我国食用油市场全国平均价格表
单位:元/吨
品种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豆油
4752
4802
4799
4724
4694
4748
5053
5324
5551
5176
5512
5885
花生油
6088
6111
6089
6076
6262
6681
6728
6721
7172
7066
6947
7906
菜籽油
4802
4830
4807
4780
4718
4818
4914
5184
5570
5463
5558
5872
数据来源:中华粮网(备注:均为二级)
图3—4 2002年我国豆油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图
单位:元/吨
数据来源:中华粮网

图3—5 2002年我国花生油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图
单位:元/吨
数据来源:中华粮网
图3—6 2002年我国菜籽油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图
单位:元/吨
数据来源:中华粮网
从各品种来看,影响其市场价格的因素即有共同的一面,也有各自独立的一面,因而其运行态势也稍有不同.
(1)豆油
2002年春节后市场旺季已过,购买力降低,且由于近年来国内油料进口保持较高水平,库存充足,豆油价格进入平稳运行状态.虽然由于《转基因管理条例细则》实施情况的不明朗曾造成豆油市场的波动,但由于中美达成了转基因大豆临时管理办法,大豆进口可能恢复,市场担心前期集中进货会形成积压,国内各大油厂都在加快生产,国内豆油供应增加.
另外,由于2002年4月中旬起食用油配额陆续发放,对进口豆油大量到货的预期对市场也造成较大的压力,而国储油脂的轮换使豆油的出库量增加,又加重了这种压力,因此,上半年豆油市场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2002年5月份食用油配额发放完毕,但由于国际市场食用油价格迅速上扬,致使短期大量的进口已无可能,这对国内豆油市场止跌回升起到了有利作用,7月份开始,豆油价格明显回升.7月上旬,大豆产地东北豆油价格出现暴涨,促使东北地区豆油经销商们开始在河北,山东,京津等地区采购二级豆油,从而带动国内豆油市场全面大幅度上扬,至8月底9月初达到最高位.随着新产大豆的上市及进厂压榨,9月中下旬豆油出厂价格出现下跌,同时,散装大豆色拉油出厂报价也趋于下降,豆油价格全面回落,国庆前后,由于市场需求不旺及相关品种的比价关系,豆油市场出现了暴跌.进入10月中旬以后,由于东北地区运力紧张,导致关内地区原料采购出现困难,加之今年花生受灾减产,花生油供给量降低,豆油供求关系在短期内发生了变化,豆油及散装大豆色拉油价格随之出现了快速上涨,而加工厂为稳定大豆加工收益主动提高了豆油出厂价格,也促使豆油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涨.随后国际市场豆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及国内大豆进厂价的再次提高推动豆油价格再上台阶,至12月份,二级豆油全国平均价为5885元/吨,较上年同期上涨26%.
(2)花生油
2002年1-4月份由于受国内花生油库存较大,且国家专储花生油又到了轮换期或更换品种改储大豆油的缘故,大量的陈花生油被低价倾销推向市场,导致花生油市场雪上加霜,价格持续在低谷徘徊.进入5月份后,花生市场开始青黄不接,市场货源开始紧缺,而有少量存货的经销商普遍存在惜售心理,花生价格上扬,至9月份,花生油价格也持续上扬.而由于8月中下旬新花生陆续上市,且上市价格较低,影响到花生油价格在10,11月份出现一定幅度回落.
进入2002年12月份,由于花生收成已定,同比出现大幅减产,且出口形势看好,国内花生价格迅猛上涨,花生油价格也开始大幅上扬,批发价格上涨至7906元/吨,比1月份上涨30%,比2001年同期上涨24%.
(3)菜籽油
菜籽油的走势与豆油相似,2002年上半年一直处于低位徘徊,主要也是受到消费季节,库存水平,国储轮换,食用油配额发放的影响.进入6月份以后,南方地区进入油菜籽上市高峰期,由于2002年油菜籽质量状况较差,产量降低,而油菜籽需求量增长,因此菜籽收购价格上涨,甚至出现抢购现象,油菜籽价格过快的上涨,致使加工厂暂停收购油菜籽,菜籽粕和菜籽油出厂价格也快速提高.同时7,8月份我国大豆,豆油价格的上涨,也对菜籽油价格上涨形成了进一步的推动.国庆前后,受到豆油价格快速下跌以及市场需求不旺的影响,菜籽油价格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调,但与大豆供给趋于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市场油菜籽供给在9-10月间继续减少,因此菜籽油跌幅远小于豆油.同时,由于北方春播油菜籽收购价格持续偏高,加之进口油菜籽价格居高不下,因此国内菜籽油出厂价格也居高不下,至12月,国内菜籽油平均价格达到了5872元/吨,比上年同期上涨25%.
2,2002年国内食用油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1)政策因素
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2002年4月份国家下发了252万吨的毛豆油配额和240万吨的棕榈油配额以及80万吨的菜籽油配额.这在我国油脂进口历史上是最大的一次,对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转基因管理条例细则》是2002年影响国内食用油价格的主要因素.细则的具体实施对大豆进口影响巨大,而大豆进口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豆油市场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前期《细则》的解释不明,大豆进口商无法具体操作,在2002年3月20日以后,我国始终没有进口大豆到港,港口地区进口大豆存量已经在4月下旬下降至60-80万吨.虽然在4月份我国农业部转基因办公室作出解释,简化了进口安全证书的申请程序,并分两批发放了转基因大豆和豆油临时进口证明,同时还发放了转基因大豆和豆油进口标识证书,但国家质检总局开始执行新的《出入境粮食和饲料检验检疫管理办法》,按照这一规定,质检总局将进一步加强对进口粮食和饲料产品的检验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合同执行难度加大和货物到港成本提高.
2002年我国大豆进口自3月底至5月底处于停滞状态,据海关统计,1-5月份大豆进口仅285万吨,同比下降达37. 7%.即使6月份以后恢复了正常进口,随着港口存货的逐步消耗,市场供应出现了不足,导致下半年大豆及豆油价格出现上涨.
2002年4月份,在国家计委陆续发放食用油进口配额的同时,由于市场普遍预计后期食用油价格将出现明显的下跌过程,部分国内储备企业加大了国储油脂轮换的速度,增加了豆油和菜籽油的出库数量,以期在适当时机以更低的价格购买进口油脂完成储备油的轮换工作,导致国内食用油供给量相应出现增长,市场价格进一步受到压制而继续回落.
(2)油料生产情况
2002年我国油菜籽由于生长后期遭遇灾害性天气,品质降低,产量下降,出油率降低,这对国内的油脂市场带来了利好刺激.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2002年油菜籽(包含北方地区春播油菜籽)总产量为1050万吨,同比降低7%.由于油菜籽产量大幅降低,且质量状况较差,同时油菜籽需求量出现增长,导致南方地区油菜籽上市后出现抢购现象,油菜籽价格快速上涨.由于前期油籽加工厂以较低的价格预售了大量的菜籽粕和菜籽油,因此在油菜籽进厂价格快速上升的过程中,多数菜籽加工厂已面临亏损,江浙地区一些油菜籽加工厂采取暂停收购的方法来控制油菜籽价格的过快上涨.可以说,油菜籽的减产是导致菜籽油价格下半年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
2002年作为花生主产区的山东省和河南省等地花生普遍减产.在7-8月份,山东受到严重干旱的侵袭,致使山东花生总产量降低至347.5万吨,较上年降低5.8%.花生主产区产量的降低不仅造成了花生进厂价格的上涨和花生油出厂价格的提高,同时花生油出厂数量也出现减少.花生油供给量的降低导致了对豆油需求量的相对增加,进一步促进了豆油价格的上涨.
(3)进出口情况
据国家海关总署提供的数据显示,2002年 1-6月我国总计进口豆油7.32万吨,进口棕榈油84.85万吨,进口菜籽油1.77万吨.1-12月进口豆油总量为870275吨,年比提高11.45%;1-12月进口棕榈油为169万吨,年比提高24.6%;1-12月累计进口油菜籽 为618170吨 ,年比减少64%;1-12月份累计进口菜籽油77830吨,年比增加57.4%.
表3—5 2002年我国食用油进口情况表
单位:万吨,%
品种
上半年进口数量
全年进口数量
年比增或减(%)
棕榈油
84.85
169
24.6
菜籽油
1.77
7.78
57.4
豆油
7.32
8.7
11.45
从数量上看,虽然下半年食用油进口量远大于上半年,且进口量比上年相比有大幅增加,但进口量仍远低于国家发放的配额数量,因此对整个市场造成的压力并不是很大.另外,下半年食用油到港时间比较集中--10月下旬以后,9月份装运的毛豆油集中运达我国港口,导致港口存量明显增加,但在北方港口地区,一些贸易商采取了囤积策略,使得市场供应并未同步出现增加,而北方地区大豆价格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加工厂开工率依然不足,豆油产量相应受到影响,因此东北地区豆油价格大幅上涨,关内地区豆油价格保持平稳.
我国是一个食用油进口国,食用油出口量很少,2002年1-12月豆油仅出口47298吨,菜籽油出口18349吨,对市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2002年下半年花生出口形势普遍看好,12月份以来,国内外贸部门纷纷抓住欧盟对我国花生检测标准有所降低的有利因素,普遍加大出口力度,出口韩国和日本的花生制品数量明显增加.花生出口量的增加使得花生油原料趋于紧张,导致花生油价格出现大幅上涨.
(4)东北大豆运输紧张.
2002年11月后,东北地区铁路运力紧张,收获下来的东北大豆无法从产地及时运出,东北当地油脂企业压榨的豆粕也积压站台,无法发往关内.运力紧张且迟迟难以缓解的局面成为制约大豆外运的瓶颈,并且这一局面随着车站及收购点大豆积压量和加工厂豆粕产量的增长而趋于加重.东北地区在常年12月份均会出现季节性运力紧张局面,并且往往在次年元旦过后才能缓解.这种状况导致关内加工厂大豆进厂价格居高不下.东北大豆的供应出现断档及大豆原料价格的上涨,也拉动豆油价格在年底出现进一步上涨.
(5)国际市场油脂油料价格情况
受去年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油菜籽主产国产量下降的影响,全球植物油供应趋紧,据德国《油世界》预测,2001/02年度全球植物油的库存将下降120 万吨,需求将呈恢复性增加的趋势.而2001/02年度全球油菜籽产量相对较低,为3590万吨,低于上年度产量3750万吨,因此,国际市场油菜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菜籽油价格出现快速上涨.另外,从4月中旬起,国际市场豆油价格受大豆价格的带动出现上涨,美国豆油对中国C&F报价也出现了快速上涨.而阿根廷的经济动荡使得南美大豆,豆油的出口装船受到限制,国际植物油价格上涨迅猛.我国已加入WTO,国内的油料产量不能满足需求,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油料,国际市场的走势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内市场的行情.可以说,2002年国际市场植物油市场价格的上涨对国内下半年食用油价格上涨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三,2003年我国食用油市场展望
国内食用油供需有望改善.在需求方面,进入2002年12月中旬以后,随着元旦和春节原料油采购高峰期基本结束,2003年初期食用油需求将出现季节性下降,食用油价格将因缺少需求拉动而呈现上涨乏力的局面.
在供给方面,虽然国内油菜籽存量已接近枯竭,棉籽,花生存量也因加工厂持续压榨而快速减少,但考虑到春节过后东北运力将得到缓解,关内地区大豆供给紧张的状况将得到改善.而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内2002年10-12月间进口毛豆油到港总量将达到40-45万吨.但进口商前期由于出于对油价上涨的预期而控制进口了毛豆油的销售数量,使得大部分到港的进口豆油并没有马上进入市场流通,但进入12月下旬以后,贸易商已开始增加销售进口毛豆油,从而将进一步推动油价下跌.
南方油菜籽长势基本正常.由于2002年油菜籽市场价格总体提高,农户种植收益增加,加之国际市场价格持续高涨,2003年南方油菜籽播种面积将继续出现增长,双低油菜籽总播种面积(包括春季双低油菜籽播种面积)将达到380万公顷,同比增长133%,在油菜籽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将上升至46.3%.目前,华中地区及江浙地区油菜籽苗情趋于稳定,长势总体正常.
国际市场情况.2002年由于全球植物油市场供求形势紧张,特别是库存降幅十分巨大,支持着国际市场植物油的价格.但近期由于南美新大豆上市,全球豆油价格出现回调.而据美国农业部报道,由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大豆库存量提高,2003年1月估计全球油籽期末库存量增加为3380万吨,估计植物油全球库存量小幅增加.因此,虽然全球植物油市场供求紧张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但阶段性的供应增加将抑制国际市场植物油价格的继续上行.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食用油消费旺季将过,阶段性供需关系有望改善,上行压力逐渐显现,而国际市场植物油价格也处于回落调整状态.因此预计,在没有其他重要因素出现的情况下,2003年上半年国内食用油市场将步入回落整理阶段,下半年食用油价格发展趋势仍要密切关注国内油料生产情况,食用油进出口情况和国际市场植物油价格变化情况.
第二节 方便食品市场分析
一,市场发展概述
随着中国居民个人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食品市场出现高速增长,2000年中国方便食品的市场总额达到190.5亿元人民币,比1999年增长13.6%.
2000年中国方便食品主要生产企业达到900家,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92家,这些企业占据了相当大的国内市场比例.从经济性质上看,外商投资的方便面食品生产企业(包括合资企业)占总体巿场的35.3%,但其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2.7%,增长速度超过了2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有企业的销售收入出现18.5%的倒退,经营效益出现大幅度的滑落,体制僵化造成国有企业适应市场能力的减弱,从而出现市场占有率的锐减.
预计中国方便食品市场到2005年将出现38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总额,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超过15%,其中主要是由急冻食品市场的增长来带动
方便食品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行业.它是食品工业中从消费方式上概括的一个很大的范畴,凡是能替代或部分替代厨房劳动的食品,都是方便食品,快餐也包括在方便食品之列.它涉及到食品加工,制造等多行多业,并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革新,今后,所有可以想象到的食品都有可能制成方便食品.
方便食品能得以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具有以下特点:①方便省时.主食方便食品一般都是预先制好,可直接食用或加热几分钟即可食用.与同类食品相比,可节约烹饪时间3/4以上.②食品质量好.方便食品是按一定的配方,采用现代技术加工,营养合理,安全卫生.③生产效率高.方便食品的加工可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④生产成本低.方便食品实行大规模集中生产,可降低能源消耗,预制加工中去掉不可食部分,节约运费,副产品可以综合利用,因此,生产成本低.⑤包装出售,便于购买,携带,保存和食用.
二,方便面市场分析
1,行业规模分析
在方便食品市场中,方便面约占市场份额的60%.
中国第一袋方便面"诞生"于1970年的上海益民食品四厂,当时的年产量仅为200吨,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使得方便面的需求量大增,促进了方便面行业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增多,从8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引进了生产线,也使得我国方便面行业无论是整体的行业生产能力和企业的经营规模上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在行业生产能力上,1989年,我国有方便面生产线350条,年产量11.6万吨,截止2002我国现有方便面生产线近2000条,年生产能力360多万吨,但实际设备利用率不足43%.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我国方便面产量为153万吨,年销售收入人民币180亿元左右,2002年方便面产量达到了169万吨,年销售收入201亿元.
图3—7 我国方便面产销变化情况图
单位:万吨,亿元
2,行业结构与经济效益分析
从经济效益上来看,2001年全行业人均销售额,人均利润额和销售利润率分别为21.2万元,0.95万元和4.8%,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2.%,8.4%和13.5%,继续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势头.
从所有制性质上来看,我国方便面行业已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发展局面,2002年我国已有300多家方便面生产企业,其中50%以上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实际的生产企业有158家,其中内资企业有101家,包括国有企业34家,集体企业25家,股份或有限责任公司23家,私营企业19家.港澳台合资或独资企业35家,外商投资企业22家.
图3—8 我国方便面生产企业企业性质构成图
尽管我国方便面市场有50%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设备利用率不足43%,加之一家外资独资企业的产品"美厨"方便面销声匿迹,北京美厨食品有限公司的破产的事实给我国方便面行业带来了一丝的凉意,但我国方便面市场仍是一个不饱和的市场.有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国内人均消费方便面15包,日本44包,韩国则达到80包.日本一资料还表明,年人均消费方便面30包,该行业的发展才将趋于平稳,消费量才能达到一定的饱和.这就足以表明我国现在的方便面市场还远未成熟,甚至还可以说,这个行业还正处在发展的阶段.
而近年来私营企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行业中一支新生力量,无论是人均销售额,人均利润额还是销售利润率都名列行业中第二,可以说私营企业今后将会成为方便面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从行业布局来看,大大小小的方便面企业分布于我国的28个省市(直辖市),其中主要集中在河南,北京,广东,山东,上海,江苏,辽宁,天津八个省市(直辖市),它们共占行业总数的72.3%.

3,方便面发展的瓶颈分析
社会上关于方便面要有营养的呼声越来越高.没有营养是现在市场上几乎所有方便面产品共同的不足,也是消费者对方便面最不满意的地方 .
根据北京英昊亚太咨询公司于2002年5月对北京方便面市场调研的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消费者认为吃方便面最大的坏处就是没有营养,占到53.7%,其次是防腐剂过多和对胃不好,分别占到27.1%和8.2%.
专家指出,根据目前方便面市场的现状,开发适合于不同地区,不同口味需求的营养型,保健型产品,并能与中国传统食品结合将是今后方便面发展的方向
三,冷冻方便食品市场分析
冷冻食品生产的历史已有50多年,美国年人均消费冷冻食品达58公斤,位居世界第一位.其品种主要是冷冻蔬菜和冷冻调理食品,分别占32.5%和23.92%.欧洲联盟国家人均年消费量为24.5公斤,扣除禽肉类产品后亦达21.1公斤.日本人均年消费为15.24公斤.
表3—6 部分国家和地区冷冻方便食品年人均消费量
单位:公斤
美国
58
欧盟
24.5
日本
15.24
台湾
15
从产品结构看,非油炸类调理食品占48.9%,油炸类调理食品占31.8%,其中米饭类,面类产品所占比例尤大.我国台湾冷冻食品的年人均消费量达15公斤,与日本的人均消费水平相当.台湾冷冻食品的品种以调理食品为主,所占比例在2/3以上.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冷冻食品市场还处于初始阶段.90年代以来,我国冷冻食品工业迅速发展,产品品种日益丰富,米面主食品种由原来的20多种增加到30余种,畜禽肉制品,加工水产品也有较大发展,产品质量比过去有了较大提高,市场信誉度增加,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产品有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消费者开始认准品牌选购产品.冷冻食品行业成为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
目前全国有冷冻,冷藏食品生产企业1000余家,年产量超过450万吨,人均产量合3.7公斤,年增长速度达25%.上海,北京的冷冻食品生产在全国发展最快.冷冻食品还出口到日本,东南亚,欧洲,美国等2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逐年上升,总量超过百万吨,成为出口食品的后起之秀.仅冷冻蔬菜一项, 1996年向日本出口19.4万吨,比上年增长18%,占日本进口冷冻食品的1/3.
图3—9 世界冷冻食品产品品种结构图
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里,冷冻馅类主食,点心,冷冻调理食品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口三餐的组成部分.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1998年中国城市食品消费形态调查结果表明, 54%的家庭食用速冻主食,最受欢迎的是速冻饺子,选择率80%,其他依次为汤圆57%,包子33%,馄饨28%,馒头/花卷25%,烧麦14%和粽子11%.目前,冷冻食品市场上的主要品种还是米面馅类,点心和水产品,畜禽肉加工产品.居民一日三餐和食堂.餐馆等集团消费的主食类,菜肴类冷冻食品的品种和数量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和提高.
第三节 休闲食品市场分析
一,国内市场分析
中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近年来呈现不断增长的情况,增长速度高出食品市场的平均增幅,在中国食品市场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国休闲食品的生产起步于二十世纪70年代.进入8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结构也由原来的温饱型为主的格局逐渐向风味型,营养型,享受型方向转化,休闲食品的生机由此而萌生.以合资企业为主的厂家相继在我国广东,福建,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建厂,产品销售至全国市场.目前中国休闲食品市场呈现如下特征:
(1)休闲食品的消费额度呈上升态势
调查显示,休闲食品重度消费比率最高.每月吃休闲食品花费在100元及以上的就占到了33.6%,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一的消费者每月要花100元以上吃休闲食品,可见休闲食品市场规模之巨.往下依次是每月花费11元~30元的占28.2%;31元~50元的占24.5%,两项合计为52.7%,占消费比率的半数以上.即使按每个家庭每月休闲食品的消费30元计算,这样的市场规模也足以让众多休闲食品厂家笑得合不拢嘴.

(2)增长速度快
休闲食品在整个食品行业中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食品类别之一,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66.4%的消费者吃休闲食品的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不变,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休闲食品的消费量较去年增加一倍的比率占到了24.5%;增加两倍的比率占到2.7%,也就是说有近三成消费者休闲食品较去年同期相比消量翻番.消费量与去年相比有所减少的消费比率只占6.4%,以上数据足以说明休闲食品是食品行业中的朝阳产业.

(3)3.1元~5元价位的休闲食品最受欢迎
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购买最多的是3.1元~5元的休闲食品占40.0%;其次是2.1元~3元的占26.4%;再次是5.1元~8元占17.3%,三项合计为83.7%,可以看出八成以上的消费者会购买2.1元~8元价位的休闲食品,而最能被消费者接受的是3.1元~5元.
图3—10 休闲食品消费者乐意接受的价格图

(4)休闲食品主要消费对象是青少年
休闲食品的主要消费对象是青少年,其次是儿童.根据相关调查,在被问及休闲食品最适合的消费群体时,有66.6%的被访对象回答是青少年;22.2%的被访对象回答是儿童,这个调查结果与休闲食品的消费现状是完全符合的.当然休闲食品企业也可以推出专门适合于中年人或老年人的休闲食品,但其核心目标市场还应该是青少年和儿童.

(5)主要销售终端是超市

消费者购买休闲食品的主要地点是在超市,占80.5%,超市以其价位低,品种齐全和质量有保障等众多因素而成为休闲食品的主要销售终端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也有12.7%的消费者在路边小店购买休闲食品,特别是学校,居民小区内的食品零售店,也是休闲食品销售的重要终端.

(6)喜爱的理由及影响购买的因素
根据调查,休闲食品最满足消费者的以下需求:打发时间,无聊;想吃这种味道;娱乐的,平常的需要;心情;解馋;没事时吃;解闷;时尚;可充饥;吃着玩;开心.

影响消费者购买休闲食品最重要的因素:心情;价格;买时方便,每个店都有卖;味道;品牌;包装;喜不喜欢吃;吃了不发胖;朋友喜欢吃.

消费者希望厂家生产这样的休闲食品:有营养的;包装新颖;带一点点辣;吃了不发胖的;口感好;有刺激味;热量低的.

消费者所认可的营销方式 据调查显示,消费者认为用以下8种方式做休闲食品的广告效果会最好:超市做广告;到学校宣传;在超市拉广告横幅;电视,大众性,明星做广告;网络上多做;卡通;广告随处可见;多动画效果等.

近几年,中国休闲食品销售额已过6亿元,产品以谷物膨化食品为主,年产量约2万吨,其生产能力已初具规模,如果以消费两万吨计算,我国平均每人消费量仅为16.6克,消费水平极低,这主要是因为:
(1),品种单一.大多数都集中在谷物膨化产品的开发上,过于窄的范围内发展余地太小;
(2),风味一般,在营养,功能,口味都还不太尽如人意;
(3),包装容量过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美国的炸薯片年销售额达57.21亿美元,人均年消费量达2.6公斤;中美人均消费差距为150倍左右,可见其潜在的商机异常之大,中国休闲食品发展,应注意搞好以下几个问题:
(1),休闲食品呼唤多元化
目前,我国休闲食品共有八大类:谷物膨化类,油炸果仁类,油炸薯类,油炸谷物类,糖食类,肉禽鱼类,干制果蔬类等(表4-2).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我国休闲食品发展不错的是谷物膨化类,一直受市场欢迎的果脯蜜饯类则由于人们对食品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发展缓慢,而其他几类休闲食品也没有形成规模.据英国Leatherhead食品研究协会的最近统计数字表明,世界休闲食品市场的年销售额超过400亿美元,而马铃薯片占销售总额的50%.
表3-7 中国休闲食品分类
谷物膨化类:
炒米花,爆玉米花,年糕干等;
油炸果仁类:
花生,杏仁,蚕豆瓣,黄豆,桃仁等;
油炸薯类:
甜薯片,慈姑片,土豆片等;
油炸谷物类:
油枣,龙虾片等;
非油炸果仁类
瓜子,鱼片,糖花生,椒盐小核桃,松仁,
糖食类:
中式糖果,蜜饯,果脯,栗羊羹,山楂片,
肉禽鱼类:
肉松,肉枣,肉脯,肉干,鱼片干,虾干,
干贝,鱿鱼干,肫肝等;
干制果蔬类:
果类中的芒果,苹果,香蕉,葡萄,杏仁
在休闲食品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休闲食品的认识不断提高,目前国内休闲食品发展的单一性已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

(2)研发重视消费场合和情感

一些美国调查公司曾经作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9·11"事件之后,饱受恐怖折磨的美国人开始狂购猛吃休闲食品,以缓解焦虑情绪.9月份休闲小食品的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4%,仅薯片的销售就增长了13%.
一向注意饮食健康的美国人不再拒绝休闲食品,从巧克力,咖啡到土豆片,花生,人们不停吃,籍此忘记"9·11"的恐慌.据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压力".不管美国人是否愿意承认,过去的两个月对美国人来说实在是一个很难熬的时期.而这些休闲食品通常都是和愉快而又平和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舒缓人们的紧张情绪.
据有些专家介绍,目前影响休闲食品业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传统的休闲食品的质量和种类,另一个是消费者吃零食的场合.这里说的"吃休闲食品的场合"是指那些休闲食品消费占主导地位的活动,例如运动会或各种聚会.

据美国休闲食品协会调查所得,"人体内大约30%的卡路里来自一日三餐之外的零食."

目前,在国内,随着各种形式聚会的增多和各种休闲场合的大量出现,给休闲食品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机会,而有关企业在休闲食品的前期研发中,一定要考虑这两个方面对销售的影响.对于休闲食品,消费者的感觉体验比较重要.
(3)包装要讲究新颖时尚

中国焙烤工业协会秘书长周广军认为,之所以我国发展一直不错的果脯蜜饯类休闲食品在最近几年发展放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休闲食品从量求变为质求,纯天然,健康,营养的休闲食品已成为休闲食品市场的新主流.而我国大量的此类产品在食品卫生方面把关不是太严.
德尔薯业的有关人士表示,休闲食品的外包装设计一定要新颖,用料考究,气派,无论是在商场,超市或是其他任何售点摆放都能起到醒目和促进消费者食欲和购买欲望的效果.休闲食品的包装不但富有感情色彩,也要富有激情和浪漫情调,同时要体现一种文化.
一些包装专业人士认为,虽然半透明的休闲食品包装材料能给消费者带来新奇感,但使用这些材料成本不可避免地要升高.在休闲食品包装市场,柔性包装材料必须在最终产品和产品形式方面进行更多的革新,以便同目前广泛应用的筒式包装相抗衡,而金属化膜包装材料仍然是休闲食品保鲜最稳妥可靠的方法.

二,国际市场分析
世界咸味休闲食品市场巨大,据估计超过250亿美元,其中美国超过120亿美元,欧洲在70亿 美元左右.世界上20大公司现占世界咸味休闲食品市场三分之二的份额,百事可乐公司就占了40%.
英国具有欧洲最大的土豆片市场,1998年的销售额达10亿英镑,增长率和消费水平可与美国 相媲美.英国土豆片在1994-1998年期间增长率达到25%.
咸味休闲食品仍有增长的潜力,特别是在消费水平低的市场中.在目前,英国已达到了最高 的消费水平和增长率.西班牙和德国的年增长率约5%,消费水平仍然较低.
第四节 肉制品市场分析
一,市场发展概述
我国肉制品加工业大概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

1,计划经济阶段
1958年至1984年间,我国肉类工业开始从前苏联及西方国家引进屠宰初加工技术,设备和工艺,建设了一大批肉类联合加工厂,如1958年前后建设的郑州肉联,武汉肉联,北京肉联,上海肉联等,这一阶段产销主要靠计划性调拨,国有"一把刀"垄断市场,大多数肉联厂靠国家补贴弥补经营亏损,没有形成全国性品牌.
2,改革起步阶段
1984年至1990年,我国政府开始放开搞活生猪屠宰加工业,被"断奶"后的国有肉类联合加工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发展道路.洛阳肉联厂(春都的前身)于1986年率先引进第一台西式火腿肠生产线,研制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根火腿肠,开始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工艺进行肉类制品规模化,工业化,由粗加工到深加工的进程,"春都"火腿肠一枝独秀;在这一时期,漯河肉联厂(双汇的前身)变粗加工为精加工,生产分割肉出口到前苏联,到1990年前后发展成为最大的肉类出口基地.
3,快速发展阶段
1991年至20世纪末,受苏联解体,出口无望的影响和春都上马火腿肠的红火景象的引导,双汇,郑荣先后开始转型,大力引进火腿肠生产线,到1995年形成了春都,双汇,郑荣三大"豫"肠品牌主导全国肉制品市场的格局;1994年位于鲁南沂蒙山区的"金锣"杀入火腿肠行业,稍后"雨润"则以低温肉制品从安徽起家.激烈竞争促进了肉制品迅猛发展,产品结构由单一的初级屠宰加工产品向高温肉制品,低温肉制品,中式传统肉制品,速冻肉制品,发酵肉制品,小包装冷却肉等多系列,多品种,多规格的格局发展,肉制品年产量达200多万吨,培育出双汇这样年产值近80亿元的特大型食品集团.但随着竞争的加剧,行业老大春都和郑荣,双鸽等企业则因经营不善而落败,被挤出了行业前列,而相当一部分转型慢,观念落后,思想陈旧的国有肉类企业纷纷陷入困境,无奈走上了被兼并或者亏损倒闭的道路.
4,历史性跨越阶段
21世纪前10年,我国肉类和肉制品的产销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2001年我国肉类总产量6333万吨,而肉制品产量约200万吨,仅占肉类总产量3%左右,与西方国家肉制品占肉类总产量30~40%的比例有着巨大差距.据专家预测,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习惯的转变,肉制品将成为未来肉类消费的主流,产品结构将向冷却保鲜肉,低温肉制品,保健功能性肉制品等方向倾斜,到2010年我国肉制品产量将达1200万吨左右,肉制品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肉制品业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肉类加工企业目前普遍存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研发能力不强等明显劣势.加入WTO,使我国的农业在向世界逐步开放,关税也将全面下调,届时我国肉类企业在资源和成本上的优势将不复存在.而且随着跨国巨头的进入,肉制品行业将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淘汰更新步伐将进一步加大!相当一部分实力不强,观念陈旧的肉制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将难逃被兼并甚至破产,倒闭的命运,而最终将形成2,3家年产销500亿的肉类联合舰队,走出国门参与全球肉类市场的激烈争夺.
二,肉制品工业现状
从1994年到2000年,中国肉类总产量由3674万吨,增加到6250万吨,增长70.1%;其中,猪肉增长57.2%,牛肉增长91.0%,羊肉增长90.3%,禽肉增长82.5%,中国的肉类人均年消费量由1991年的23.3公斤,增加到2000年的50.8公斤, 是1991年的2.18倍,在世界人均占有量之上(全球人均占有量为38.15公斤)居世界第42位.
在此期间,肉类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猪肉占总产量的比重由69.8%降为64.5%,牛羊肉由11.5%上升为12.9%, 禽肉由18.7%上升为20%.
中国肉类加工设备分成中式及西式肉类加工设备两大类,二者虽然生产的肉制品风味不同,但所需的设备有些还是通用的.西式肉制品加工设备在我国大体与国外相同,能提供一些连续生产的机械化流水线, 而中式肉制品加工设备相对要少一些.这是由于传统的中式肉制品加工目前仍靠手工操作,其加工工艺目前尚未有完整的准确的参数造成的.因而相当多的传统名牌产品虽然市场需求量较大,但由于不能实现机械生产而产生供求矛盾
目前各类肉制品加工机械较多,可为国内肉制品加工企业提供高温肉制品及冷冻肉制品所需的装备.肉类深加工机械有 :分割肉加工成套设备,灌肠,火腿肠及罐头加工成套设备;在单机方面有 :片,丝,丁,块切制设备,搅拌机,滚揉机,盐水注射机,斩拌机,乳化机,冲片机,杀菌机,真空包装机等等.
这些设备大多数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而研制生产的,其技术水平,生产指标相当于国际上同类产品80年代初的水平.而副产物的综合利用设备 :如骨肉分离机,蛋白饲料加工设备及低温肉制品加工设备等等,在中国刚刚开始研制.
据有关资料统计,1985-1990年之间引进肉类加工机械的企业约有50多家,分布在21个省市,自治区,总价值20亿元人民币,引进火腿肠加工生产线600多条,年产量达60万吨,到1996年,全国大中型肉类加工企业引进了西式灌肠生产线100多条,此外,还有罐头制罐生产线,午餐肉生产线,动物血液综合利用生产线.与此同时,火腿肠所需的PVDC薄膜也都由日本引进.引进主要单机有绞肉机,斩拌机,填充机,烟熏炉,真空滚揉机,盐水注射机,真空包装机等,这些设备在生产中发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在此后的几年中,中国的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又先后引进了大量的肉类加工机械,据有关资料统计到98年为止,中国引进的火腿肠生产线约600条,共有火腿肠生产企业30—40家左右,火腿肠产量占整个肉制品产量的三分之一,年销售额达541.4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8.41亿.
中国肉类行业在生产方式,产品结构,进出口制度和管理政策等方面,同发达国家有着很大差异.因此,肉类的进出口数量占产量的比重很小,总体上仍是一个产销自我循环的市场.
在世界贸易中猪肉的份额相对较低,但是中国肉类结构中猪肉生产的比重却最大,占了国内肉类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二,这样的品种结构对中国肉类出口很不利.
中国牛肉出口不多,1999年中国牛肉和牛杂出口一共只有3.6万吨,而澳大利亚净出口124万吨,欧盟,新西兰,加拿大分别为48.7万吨,42万吨,23万吨,与牛肉出口强国相比数量上差距很大.
从世界肉类市场来看,国际间贸易总体上是一个供大于求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近几年中国肉类出口不断萎缩,不仅仅是肉的品质方面的问题,也有市场竞争格局对中国不利所造成的影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中国肉类消费年人均只有2~3公斤,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中国的饮食结构中,虽然食物中肉食比例在加大,但与日本,美国,相比,尚有明显差距.其中:消耗成品粮是日本的1.5倍, 美国的2.9倍;而消耗油脂,日本比中国多2.3倍, 美国比中国多5.9倍; 在肉类制品消耗中, 日本是中国的2.4倍, 美国是中国的12.5倍.
当今世界往往以消费肉量的多少作为衡量国家的发达程度, 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指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人民收入增加, 观念的变化, 中国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加速了肉类在中国的消耗, 同时刺激了中国肉类产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居民传统的肉类消费习惯以肉鲜肉和冷冻肉为主,中国肉制品产量只占肉类总产量的4%左右,而发达国家可达到50%以上.近几年,各类肉制品消费增长明显加快,这说明中国的肉类消费结构正在出现积极的变化,肉类加工业面临技术升级,产品换代的形式和巨大商机.
肉类加工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白条肉,冷冻肉比重大,分割肉,冷却肉,小包装肉品种少;生肉制品多,熟肉制品少;高温制品多,低温制品少;粗级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 ;老产品和中低产品多,新产品和高档优质产品少.
在中国除合资,独资以及大型肉食加工企业的加工设备比较先进以外,一些中小企业仍然沿用着传统的加工技术和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设备比较陈旧和简陋.国外广泛采用的低温,真空,自动化等高效节能的新工艺,新技术和设备很少应用.因此具有上述技术特点的技术和产品一般都依靠引进国外设备,合资,独资和大型肉食加工企业更是如此.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肉类食品的卫生质量问题.为此,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对食品加工行业颁布和实施了GMP(良好生产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的认证.长期以来,中国肉品消费处于十分短缺的时期,畜牧业发展以增产为主要目标,促进畜牧业生产向优质化发展的畜产品分级标准,国家认证制度和相关法规仍然很不完善.中国大部分中小型肉食加工企业是作坊式的生产为主,企业的生产管理停留在经验管理水平上,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比较少,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比发达国家大约要落后二十年以上.
第五节 糖果市场分析
一,市场概述
1,世界市场概况
来自Euromonitor的调查表明,尽管人们对某些媒体报道的糖果对肥胖, 心血管疾病等的影响心有余悸,但消费者对果的兴趣并没有减少.1997年世界的糖果销量约为1280万吨,至2001年的糖果销售额约达到了887亿美元,在销量上超过1400万吨.其中,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糖果市场,销售额约为240亿美元. 人均消费较多的欧洲国家有丹麦,瑞士,英国和瑞典.
(1)巧克力制品与普通糖果市场
在糖果的消费中,巧克力制品占有主要的销售额,约为483亿美元, 为全球市场的54.5%.在销量上,普通糖果占有最大份额,占有52%的销量.
销售额与销量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巧克力比普通糖果要昂贵,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巧克力的销售相对较低.全球超过1/3的巧克力制品在西欧销售, 相比远东地区只有6.5%的销售.相反,普通糖果市场在远东地区销售占20%,而西欧只占18 %的市场.
表3-8 世界十大糖果市场排名
排名
市 场
销售额(千吨)
人均消费(千克)
1
美国
1173
4.3
2
中国
850
0.7
3
俄罗斯
658
4.5
4
巴西
368
2.2
5
英国
242
4.2
6
德国
225
2.7
7
土耳其
192
3.0
8
印度
180
0.2
9
日本
173
1.4
10
乌克兰
159
3.1
资料来源:《中国食品》
(2)成熟市场与发展的市场
1998年,欧洲糖果市场价值300亿美元,占世界市场29%. 德国是最大的独立市场,占32%的份额,之后英国占25%.雀巢是欧洲最大的糖果制造商,占16%的市场,玛氏列第二,为12%,费列罗占10%, JacobsSuchard为9%,吉百利列第五( 尽管其在英国领先).
据Leatherhead的报告,全球糖果工业在国际范围内快速发展,相对西欧和美国的成熟市场,未来的增长更趋向于发展中市场.这些市场包括巴西,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印尼,墨西哥及东欧一些国家.
但近年,世界的发牵连有仍将保持主要的糖果销售.面对成熟市场相对平静的减缓销售的趋势,制造商开始将目标对准有潜力的成长市场.这些市场虽然从销售额和人均消费上都相对较低,但从近年的发展上有增长的趋势,并将继续维持.在未来的三年中,糖果市场预计在西欧国家仅增长1.1%,相比中东欧为2.2%.这些发展中的亚洲南美,东欧市场,提供给行业很大的机会.
3,行业的主导公司
全球品牌正在糖果工业中越显突出,前十大公司占据了全球35%的销售,前五位独揽25%的市场.雀巢在2000年的糖果销售为67.7亿美元,占世界销售额市场的 7.3%.玛氏列在第二位,销售额为67.3亿美元(含休闲食品部分),占7.2%的市场,之后是好时占4.6%排第三,吉百利占3.1%列第四.
这些主要的制造产多是在其他产品领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型集团公司.在糖果行业里并购事件时有发生,小型制造商在资金上的合并已成为趋势.
以上提到的这些公司均发展巧克力制品,而在普通糖果市场中的领导者当属箭牌,它在世界口香糖市场中占统治地位,并有全球第六位的糖果市场地位.卡夫在糖果和巧克力领域均有发展,列在全球第五的位置.
表3-9 2000年全球部分糖果制造商销售额
排名
企业名称
糖果销售额(亿美元)
1
雀巢
67.7
2
玛氏
67.3
3
好时
42.2
4
吉百利
28.4
5
卡夫
27.8
6
箭牌
21.3
7
Adams
21.0
8
明治
20.7
9
B.Sprengel GmbHMorinaga
20.0
10
费列罗
18.0
2,国内市场概况
曾一度受片面宣传影响的我国糖果行业,面对国际品牌竞争和国内市场风雨,沉着应对,坚持创新进取,积极引导消费,大力开发市场,呈现了新的增长势头.全行业2001年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增长速度和销售利润率均列我国食品行业前列.2001年,中糖果总产量约85万吨,产值约为125亿人民币,从产量上看,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糖果市场,但从人均消费量来看,却仅仅为0.7千克,是日本的15%,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更是微乎其微.
据中国食协糖果专业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字,2001年国内糖果产量为84.71万吨,同比增长10%,其中硬糖占24.63%,奶糖占25.78%,巧克力占8.29%(7万吨),胶基糖占8.86%(7.5万吨),软糖占12.56%,酥糖占4.11%,压片糖,抛光糖,棒糖,乳脂糖也均有增长,其他糖占14.81%.出口糖果(包括白巧克力)达到5.1万吨,同比增长5.65%.
图3-11 2001年中国糖果市场构成情况图
资料来源: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委员会
2002年我国糖果市场以15.3%的高速度增长,总产量达98.5万吨.其中2002年1~7月,糖果业(统计口径为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不变价工业总产值为7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53%;糖果的品种近1000种,有奶糖,夹心糖,牛轧糖,稣心糖,浇注糖,棒糖,含片,巧克力,果冻等;包装材料和设计也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蜡纸,玻璃纸,锡纸,纸盒,塑料盒,铁盒,包装图案则不胜枚举.
图3—12 2001—2002年我国糖果产量(值)情况图
数据来源:中国食协糖果委员会
2002年糖果制造业企业达到220家,实现销售收入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盈利企业占72.3%,其销售收入达到114亿元,占该行业总销售收入的80.28%;行业利润额为8.5亿元,同比减少10.64%,销售利润额也从去年同期的8.59%下降为6.72%,其中盈利企业创造利润5.80亿元;
目前主要的糖果制造商为阿尔卑斯,冠生园,箭牌,雅客,上好佳等.而主要品牌的销售基本以大城市为主,其中上海,北京,广州是最重要的城市,同时渗透到二线城市.
数据表明,糖果业的企业集中度较高.对2002年销售收入前10名企业的综合分析表明,其销售收入共计78.3亿元,占行业总收入的60.2%,实现利润总额6.4亿元,占行业总利润的78.99%;前10名企业员工人数占全行业的22.25%,大公司的规模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
据了解,目前全球人均年糖果消耗量为3公斤,而我国只有0.8公斤.按照健康标准,每人每天消耗量应为50克(含其他方式摄入的糖量),以此推算我国全年人均糖果消耗量应可达18公斤左右,我国糖果消费市场潜力之大由此可见,国际糖果业也因之纷纷看好中国市场.
我国糖果行业去年实现较快增长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得益于引导科学消费,为产销创造了较好市场氛围.近年来由于受一些片面宣传影响,"恐糖症"给糖果行业造成尴尬局面.去年国家有关协会与本报,央视等国家主流媒体密切配合,请专家和消费者参与,开办系列糖果科普知识宣传专栏,科学介绍吃糖与健康的关系,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对拉动消费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是实施名牌战略,强壮了骨干企业筋骨.2001年糖果行业不少中小企业不景气度上升,而同时规模企业却实现快速发展,2001年全行业500万元以上企业糖果总产量39.11万吨,同比增长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1.62%;占全国总产量46%,同比提高4.37%.行业已形成诸如上海冠生园,喔喔,梅林,山东鲁洲,悦家,北京义利,绿德,京源马大姐,河南金丝猴,天津奥奇特,福建雅客,金冠,安徽绿波浪等一批骨干企业,全行业有5家骨干企业进入中国食品50强.山东鲁洲集团利用良好的品牌效应,先后低成本兼并近10家劣势企业,实现了规模扩张,去年年产30万吨淀粉糖,产品覆盖大半个中国.
产品结构调整迈出了坚实步伐.面对糖果需求多样化,全行业产品压老增新,2001年硬糖,奶糖同比下降2%~3%,软糖,酥糖同比上升3%,胶基糖同比上升11.94%,巧克力上升8.04%.功能型糖果,新奇特糖果,新颖包装糖果带动了糖果消费,北京绿得无糖糖果,上海冠生园及喔喔,江苏梁丰等生产的润喉,止咳功能系列糖,上海信福生产的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巧克力,安徽绿波浪的卷糖,福建黎祥工艺糖,哈尔滨思奇乐跳跳糖等一大批新产品受到市场认可.
科技进步促进了与国际接轨.2001年全行业制订了糖果新标准,修订了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标准,并积极进行国际质量环保等企业认证,拉近了与国际的距离,促使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出口较大上升.一些大型企业纷纷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技改和扩产增量,上海冠生园去年实现技改项目11项,其中一些生产线已采用微机控制;河南金丝猴,天津奥奇特等也都投入巨资引进先进巧克力生产线,使产品迅速提升了档次.
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使开发国际市场取得显著成效.我国糖果种类丰富,口味多样,可以填补许多发达国家市场空缺,福建雅士达的精彩运动巧克力,福建黎祥工艺糖果,韩世集团软牛轧糖等产品都受到国际市场欢迎,糖果行业参与国际竞争并已经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二,巧克力市场
1,巧克力市场基本状况
(1)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中国的巧克力生产历史不过半个世纪,规模生产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9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巧克力市场主要依赖进口,2000年我国的巧克力年生产能力超过10万吨,实际生产量却不足6万吨,2001年我国巧克力市场实际产量约7万吨,2002年产量8.6万吨,然而我国2001年我国市场上的巧克力市场规模达到了25万吨,2002年30万吨,人均消费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只有1%,巨大反差使中国巧克力市场的前景被普遍看好.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人们的经济收入相应提高,同时生产厂商们正在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巧克力的消费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平均年增长率可接近10%.
图3—13 2000—2002年我国巧克力产量变化图
单位:万吨
图3—14 2001—2002年我国巧克力市场规模变化图
但是,目前中国生产的巧克力仍然存在品牌少,口味单一;巧克力加工设备选型不当,配套设施不全;产品开发力量薄弱,产品更新换代慢等问题,在整体印象上始终无法摆脱品质口感不尽如人意,只能在低端市场徘徊的尴尬处境.而90年代以来,陆续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著名巧克力生产商明显占据了整个巧克力市场的优势局面,它们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打科技,文化牌,并且着重强调产品的优秀品质与独特口感,迅速占领了市场,从划分市场结构最重要的指标
行业集中度来看,最大的四家巧克力企业占据了市场近70%的市场份额.

这样,一方面,中国巧克力市场将迅速发展,国内的巧克力厂家面临极好的契机,但另一方面又是大半壁江山被洋品牌占据.所以,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国产巧克力品质,增强国产巧克力的品牌竞争力是国内巧克力生产商们一直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2)中国巧克力急需提升品质与国际接轨

90年代以来,国外著名巧克力生产厂商开始进入国内,他们不仅具备了新的理念和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在产品,技术的研发方面也有着先天的优势,所以形成了垄断性的市场地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内巧克力生产商日益意识到,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进行原料精选和设备升级;在技术上主动出击,与国际接轨;并注意市场创新,广建营销网络,加强品牌经营,才能够与国际巧克力企业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竞争和交融,突破巧克力行业的寡头垄断状况,走出自己的广阔天地.所以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国产巧克力企业不断加大在产品,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甚至走研发国际化的道路,在国外寻求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这方面,"雅客食品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它率先投巨资建立中国首个甜品实验室,引进德国,意大利,英国的先进食品生产设备,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形成了较强的研发和创新的能力,并且拥有了许多个业界的第一.例如曾经自主开发出国内第一颗夹心太妃糖,第一块伯尔涂层巧克力,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获得中国消费者协会"3·15标志产品"认证的糖果企业,第一个在糖果行业中导入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体系.
随着中国糖果工业日益踏上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雅客"更是把眼光投向国外,积极到国外寻求技术合作,借助国外的研发资源,踏踏实实地走上了研发国际化的道路.就在2002年9月26日,雅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与"德国糖果巧克力技术顾问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并聘请这家德国公司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国际巧克力大师的"伊万"先生为企业的技术顾问,这是中国巧克力企业向国外寻求技术支持,在品质上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们之间的合作重点主要是在高品质巧克力的开发生产上,这次雅客隆重推出的"精彩"巧克力就是与"德国糖果巧克力技术顾问公司"合作开发的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都有"德国糖果巧克力技术顾问公司"的技术支持,精选了西非象牙海岸天然可可脂,新西兰天然牧场的奶粉,配合从意大利,德国引进的先进设备,加上采用了精磨,精炼的特殊处理工艺制成,产品既保持了欧式巧克力的口味纯正的基本特征,又吸收了英伦式巧克力奶香浓郁和美式巧克力多吃不腻的风格.这标志着"雅客"巧克力产品在品质上将跨越国界的范围,与国际真正接轨.
(3)中国巧克力创出品牌值得期待

从世界范围来看,产品价格越来越不是巧克力行业的竞争热点,而提高原料,开发新口感,集中品牌,不断缩短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建立对位的联系等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有专家总结,当今国际巧克力市场的三个特征就是:精选原料(特别是牛奶);提高技术,开发新口感;品牌经营.这三者都和品质是密切相关的.一个成熟,稳定增长的巧克力市场正加紧形成,巧克力生产商只有始终以品质作为根本,不断提高市场创新能力,提高技术,加强产品开发,同时注重产品的市场推广活动,才能搞活巧克力产业,使其跻身知名品牌之列.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看中国巧克力生产厂家的发展动向.
首先,从原料精选,设备升级方面来看.国产巧克力曾经有很长时间存在品种单一与风味平庸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厂商致力于对原材料的精选把关,异味去除,物料精制,例如国内最大的糖果生产商之一的雅客食品有限公司选用西非象牙海岸的上等可可豆和新西兰天然牧场的优质奶粉,配合从意大利,德国引进的先进设备,加上采用了精磨,精炼的特殊处理工艺,使产品呈现出了诱人的口味,刚刚推出的精彩巧克力更是具备了国际化的水准.为适应国际巧克力制品的消费趋势,国产巧克力采用巧克力基料与膨脆谷物制品,低热值糖体或果蔬制品等混合方式制成新型产品,类似"运动巧克力"等专业理念也开始被包括雅客在内的国产糖果巧克力企业广泛采用,推出了高品质的机能性巧克力.
其次是在技术上主动出击,与国际接轨.巧克力是舶来品,在生产工艺和技术积累上国产巧克力的确大有不足,但现在已经有一些国产巧克力企业开始主动出击,积极与国外 的专业技术机构合作.雅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三个方面是加强品牌经营,广建营销网络.大打科技,文化牌是洋品牌占领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进口品牌的巧克力在广告宣传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努力借助媒体的力量,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与远道而来的洋品牌相比,一些民族企业也开始依托民族文化和理念,加强自身品牌的内涵.例如,雅客就采取了"体育营销"的策略,多次赞助大型的国际赛事,还聘请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跳水冠军田亮出任该公司运动巧克力的品牌形象代言人,大大地加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另一方面,民族巧克力企业拥有广泛的营销网络.以雅客企业为例,雅客建立了遍布中国31个省市及东南亚16个国家的营销网络.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尽管洋品牌的巧克力占据了市场先机,但国产巧克力在提高自身品质的基础上,仍然有很大发展空间,它们终将走出广阔的天地.

2,聚焦国际巧克力市场
表3-9 全球每年每人巧克力消费量为
国家
年人均消费量(kg)
国家 年人均消费量(kg)
德国
13.3
挪威 12.5
瑞士
12.4
英国 12.2
爱尔兰
11.6
荷兰 11.6
丹麦
10.9
比利时 10.3
美国
9.0
法国 7.2
意大利
4.1
西班牙 2.4
(1)美国
2000年美国巧克力市场相比1999年增长1.3%,销售额达135亿美元.其中柜台式销售是巧克力销售中最大的部分,占总销售额的43%.在巧克力制品领域主要由两大公司领导---好时和玛氏,这两家公司2000 年的销售额占巧克力市场销售额的 64.3%.好时依靠其新品牌的战略推广使其收入增长6.3%达42亿美元. 玛氏公司则考虑的不仅是美国市场,2000年其全球广告支出高达8.5亿美元.

其他公司的销售情况是:菲利普·默利斯的收入增长2.2%达804亿美元; 雀巢的销售下降5.3%为522亿美元;Russell Stover在2000年继续保持5 亿美元的销售额.
在巧克力的销售中,综合性食品店继续代表最大的独立分销渠道,占有28%的销售份额.在购买群体上,女性男性显示出更大的爱好消费巧克力,1996年的统计数字是前者占69%,后者为61%.
预计至2005年美国巧克力的销售额增长仅为1%,达136亿美元.巧克力的柜台销售依然占统治地位,有40%的市场份额.
(2)英国
据Euromonitor的统计,英国巧克力市场自1999-2000年间增长1.1%, 消费额达59亿美元(39亿英镑).其中雀巢的奇巧在英国巧克力市场上继续保持品牌的领先,占有4.2%的市场.
吉百利,雀巢和玛氏三家最大的公司占有巧克力市场77 %的销售份额. 玛氏 2000年的营业额为153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5%;雀巢营业额为505亿美元, 增长 15%;吉百利为69亿美元,增长6.4%.
综合性商场占有超过40%的销售,为最大的分销渠道.柜台销售是其中最大的部分,占有42.5%的份额在2000年达25亿美元.
英国人均巧克力消费列世界第二,瑞士以10公斤居第一位.预计从2000至2005年,巧克力的销售额将达到63亿美元,增长7.2%,至2000 年时达到23亿美元(15亿英镑)的销售额.软糖,口香糖,果冻为这一时期最流行的糖果品种,占45%的市场销售额.
(3)德国

2000年德国巧克力销售额为44亿美元(92亿马克),相比1999年下降1.4%.

盒装花色巧克力对消费者最有吸引力,占巧克力制品销售额的30%.费列罗是这个市场中最大的受益者,市场占有量达28%.综合性商店是巧克力的主要分销渠道,占有54%的市场.

据Euromonitor预测,至2005年,巧克力市场将减少1.1%达43亿美元.盒装的花色巧克力仍占有最大份额,销售额将达29亿马克,相当占据31%的市场.
(4)法国

法国巧克力市场在2000年销售额为125亿法郎,比1999年增长3.3%.片状巧克力(包括小片巧克力)占有最大的市场,在1999年以50亿法郎占有41.7%的市场销售额.

尽管在法国有超过40家巧克力制造商,但在2000年排名前五家的制造商占据了该市场75%的销售额.

1999-2000年间,部分主要制造商的营业额如下:1999 年法国卡夫的营业额为 84亿法郎,比前一年下降6.6%.法国雀巢在2000年的营业额增长3%,达250 亿法郎;雀巢在2000年的巧克力糖果销售总额为17亿法郎,占总销售的7%;玛氏 1999 年的营业额为300万法郎,比前一年增长6.9%.费列罗的营业额在2000年为37亿法郎,比前一年增长8.3%.

超市是巧克力的主要分销渠道,占2000年销售额的47%.2000年法国人均消费巧克力约209法郎.Euromonitor预计至2005年该市场将增长14.7%达144亿法郎(20 亿美元).盒装的花色巧克力预计增长30%,达55亿法郎.
表3—10 巧克力与普通糖果(不含口香糖)的主要制造商市场份额
制造商
巧克力 (%)
普通糖果(%)
吉百利
46
10
雀巢
24
38
玛氏
18
10
第六节 焙烤食品市场分析
一,市场概况
焙烤食品是食品工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直观反映人民饮食文化水平及生活水平的高低.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本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产品的门类,花色品种,数量质量,包装装潢以及生产工艺和装备,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1997年对全国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所作的统计,焙烤食品糖制品行业的生产企业约有6150家,从业人员约54.5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80亿元(当年价),销售收入443亿元,利税约27亿元,其中焙烤食品行业:生产企业约有3782家,从业人员约33.7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34亿元(当年价),销售收入310亿元,利税约25亿元.
表3—12 焙烤食品产量变化表
单位:万吨
年份
糕点
饼干
方便主食品
糖果
冷冻饮品
1997年
83.54
93.1
190.93
60
180
2000年
105
120
240
75
140
二,面包类市场

目前,全国面包用酵母(干酵母计)年产量约为8000吨(扣除用于馒头部分),按其在面包配方中用量约为1%计,粗略估计面包年产量约为70-80万吨.按我国现有人口计算,每年人均面包消费量为0.6公斤,如以城镇人口计(4.5亿),每年人均面包消费量为1.6公斤.实际上,在我国面包的消费尚属于年轻一代的消费,尤其是6-40岁年龄的消费群体.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1969年至1995年期间出生的人口(6岁-40岁)约为76000万人,如果其中城镇人口以20%计(考虑到农村多育情况),是15200万人口.每年人均面包消费量约为4.9公斤.德国面包年消费量为692万吨(1998年数字),人均84公斤,在欧洲为最高.最低的为意大利,年人均消费量为50公斤.日本面包年消费量为127万吨(2000年数字),人均约10公斤.台湾面包年消费量约为20万吨左右,人均消费量约为8-9公斤.

表3—13 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均面包消费量
国 别
人均消费量(KG)
中国
4.9
德国
84
意大利
50
日本
10
台湾地区
8—9
三,饼干类市场

1,市场概述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饼干业得到了稳步而快速的发展.从1985年以来,全国已引进数十条先进饼干生产线,合资企业蓬勃涌现,中国饼干产品的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2001年达到120万吨.法国的达能,美国的纳贝斯克,英国的奇宝和台湾的康师傅等国外和台湾地区的知名品牌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同时,市场上酥性饼干,韧性饼干,苏打饼干,夹心饼干,曲奇饼干及薄脆饼干等各类饼干产品琳琅满目,使饼干市场空前繁荣.
中国饼干市场是一个稳定发展的传统市场.截至2000年,中国县级以上的饼干厂约有4000余家,饼干类产品生产线约5000余条.饼干产品的年产量以每年10%~15%的速度递增,预计2005年生产规模将达到170万吨.中国大量引进外国的先进饼干生产线,再加上合资企业的蓬勃涌现,大大提高了中国饼干产品的生产能力.统计资料显示,在所有的方便食品中,饼干市场规模最大.
图3—14 我国饼干市场规模变化预测图
单位:万吨

就饼干品种而言,根据AC尼尔森2002年放眼中国市场报告,2001年夹心饼干的比重在22.4%,其次是甜单片20.4%和曲奇11.6%(见下图)
图3—15 2001年我国饼干品种结构图
数据来源:AC尼尔森《2002年放眼中国市场报告》
最近几年,饼干业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研究表明,外国和台湾地区的饼干品牌由于较早进入大陆市场,抢占了商机,目前已经垄断了大陆的中,高档饼干市场.国外厂家如达能,纳贝斯克,奇宝等,利用其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有力的市场推广,占据了饼干市场的主要份额.达能靠着它强大的市场推广力度,使产品深入中国市场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街边的小杂货店,已经成为消费者唾手可得的商品.而纳贝斯克的奥利奥巧克力饼干凭借"蘸一蘸,扭一扭,舔一舔"这种新奇而有趣的食用方式,深受儿童的喜爱;奇宝则通过它可爱的卡通小矮人的品牌形象,提高了产品的亲和力,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从2002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以下简称为三大城市)的抽样调查来看,以外资品牌为主的高中档饼干统领了市场.

虽然外资及台资企业进入中国大陆饼干市场时间不长,但由于其具有起点高,规模大,产品质量好,经营方式灵活等优势,因而一经进入市场便很快占有了较大的份额.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饼干品牌,几乎都是外来的国际性食品公司的产品品牌.他们以先进的工艺,配方,设备,营销理念迅速占据了中,高档产品市场,而一些老牌国企由于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管理观念落后,产品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国内品牌目前只是在低价位饼干市场中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
由此可见,我国饼干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近几年生产总量虽然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由于市场的无序竞争,使许多饼干生产厂家微利或亏损,一些国内老牌企业生产逐步滑坡,利润大幅下降,更有部分企业破产或被兼并;民营(私营)企业作为行业新生力量,正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但受资金,技术力量等方面的局限,尚难以占领主导市场;外资,台资企业借助资金雄厚,品牌优势,管理先进和成熟的营销手段,基本上占据了国内的中高档市场.原有的国内大中型企业被迫转向内陆地区和农村市场,与当地的中小企业争夺市场,市场竞争加剧,前景不容乐观.未来2-3年,市场将在不断动荡中进一步得到整合,逐步趋于有序发展.
2,市场特点分析
(1)品牌消费日趋明显

海外大型食品生产商生产的产品几乎占领了商场超市的饼干柜台.它们凭借其资金,生产工艺,市场运作,广告宣传上的优势,近几年来迅速占领内地市场,甚至连散装饼干这一中低档市场也渐渐被这些独立型包装的品牌饼干所占领.在商场超市的饼干柜台,"达能","奥利奥","康师傅3+2","嘉士利","等几个品牌占据了主导地位.排名前五名品牌的销售份额有200的61.4%变化到2002年的68.7%.
图3—16 2000—2002年我国饼干市场市场集中度(前五名市场销售份额)变化图
数据来源:AC尼尔森
(2)超市成为主要分销渠道
我国零售业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调查显示,2000年饼干市场的销售渠道大型卖场,超市,百货商店等销售额为67.1%,杂货店等业态销售份额为30.5,2001年前者的销售份额进一步扩大,占到74%,而其它渠道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图3—17 2000—2001年我国饼干市场主要销售渠道发展(销售额份额)变化图
数据来源:AC 尼尔森
(3)女性消费成时尚

饼干原来似乎只是一种儿童食品,但如今这一情况正发生改变.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饼干消费中70%左右为女性购买,在苏打饼干中这个比例更高.一些生产厂家看到这一市场变化,推出专门针对女性的新品,如高钙苏打饼干等,其补钙对象并不是儿童,而是明确将其目标顾客群锁定在"25岁以上有健康意识的女性".
3,消费者分析
(1)什么样的饼干最受欢迎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销售额占首位的夹心和表面巧克力涂层饼干,花色饼干是较受欢迎的品种,这类产品的特点是花色品种多,口味好,是休闲式的享受型食品.再加上其包装小而精美,适合一次性消费,在各种社交场合或招待客人,旅游,看电视等都十分相宜,因此近年来销量增长较快.

曲奇饼干已经被人们冷落多年,近来又重新受到消费者垂青.一方面固然由于曲奇的包装日趋礼品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饼干正朝着休闲性的功能演变.

苏打及克力架饼干普遍受到中老年顾客欢迎,其原因是因为苏打及克力架结构酥松,易于消化吸收.中国的老龄人口众多,研制出适合老年人食用的饼干十分重要.

特殊人群需要的饼干,也是一个较有潜力的领域,近年来销售额也呈上升趋势,适合糖尿病人食用的无糖饼干,适合儿童食用的助消化饼干,补钙,磷,铁的饼干,适合老年人食用的抗衰老和补充膳食纤维的饼干,适合运动需要的高能量饼干,均是发展的重要门类.

(2)什么样的包装形式最受欢迎

对市场各种包装形式的受欢迎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从消费者对包装的欢迎次序可以看出,方形盒装及卷筒装最受欢迎;大礼包作为礼品和家庭装也拥有一定的市场;小包装则适合于工作间隙,休闲或儿童课间食用;纸质礼盒多为礼品或家庭消费;听装或铁罐装已是明日黄花,逐渐萎缩.

包装是影响饼干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饼干制造商应吸取包装规格带来市场发展的经验,充分运用饼干本身便于携带,保藏等功能,为各种人群设计方便和合适的包装形式,规格.从美术角度而言,包装要注意图案设计的和谐,活泼,高雅,色调要使人赏心悦目,布局要得体;从宣传品牌的角度而言,包装应突出显示品牌及商标,设计上要做到通俗易看,易理解,便于消费者记忆和传诵.
四,糕点类市场

糕点有中西式之分.中西式糕点的比例80年代是西式糕点占20%以上,90年代约为30%.目前,西式糕点的比例继续增长,在大中城市估计已接近40%.

西式糕点品种繁多,最受消费者青睐的是裱花蛋糕.西点面包房投资少,见效快,产品适应现代人讲时髦,讲卫生,快节奏的需要.裱花蛋糕随着西点面包房的不断增加,总销量将进一步上升.在裱花蛋糕的十大类中,销量较大的是奶油蛋糕,植脂奶油蛋糕,人造奶油蛋糕.
月饼是中国的传统糕点.月饼也是所有节令性食品中消费周期最短的一种,消费旺季不到20天.可是时间虽短,却往往决定着一个企业一年的成败,由此也决定了月饼市场竞争的残酷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月饼产品的竞争愈演愈烈,月饼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产业内,品牌的竞争使企业不断酝酿形象的创新;产业外,替代品的增多使企业必须立足于产品的传统文化,并不断探索产品的创新.

月饼不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生命力.但它的基本特点不能变,优良的传统工艺不能变;月饼市场的品牌化是大势所趋,做月饼必须做品牌,搞品牌经营,创名牌产品;月饼是一种礼仪性很强的传统节日食品,故包装应该讲究,应有一定的品位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但不能本末倒置.要重视开发农村市场,有人说,中国有两种人最遵守传统和礼仪,一种是老年人;一种是生活在农村的人,此说法很有道理.
五,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1,采用规格化和专用化的基础原辅料
21世纪,焙烤食品行业将普及系列专用粉;全脂大豆蛋白粉;专用油脂.植脂奶油,粉末油脂,粉末糖浆,全糖粉,果冻粉,塔塔粉等新材料和各种新型食品添加剂将广泛应用于焙烤食品中.规格化和专用化的基础原辅料的大量使用将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焙烤食品的档次,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工艺

面包行业:两次发酵工艺将是主要发展方向;两次搅拌技术,过夜面团发酵技术及低温面团发酵技术也将得到适度发展.冷冻面团技术,煤气炉烘烤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饼干行业:半发酵工艺,连续发酵工艺,升温快捷,高热值的液化石油气烤炉将是主要发展方向.速冻技术在焙烤食品工业中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焙烤食品中面团发酵前速冻,发酵过程速冻以及烘烤中间速冻技术和工艺已经成熟和完善.
3,大力采用现代高新技术

大力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实用技术,提高焙烤食品的科技含量,推动行业向高层次,高水平方向发展.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将广泛采用计算机全程控制,网络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努力实现现代化,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
4,大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加工设备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关键技术和设备,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行业设备的整体水平.如推广使用电动面团定量分割机,自动控温控湿整形机,自动控温控湿发酵箱和醒发箱,控温控湿的旋转电烤炉;计算机和光电传感器控制的月饼全自动包馅机,万能包陷机器人等.
5,大力加强相关行业间专业化协

焙烤食品行业对相关行业的依赖性很大.依赖性较强的相关行业有食品机械,基础原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等.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就无法提高产量,保证质量;没有专用粉,专用油脂,焙烤食品的质量就没有最基本的保证;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没有先进的包装机械和包装材料,焙烤食品就无法提高档次.因此,与相关行业的协同进步是本行业技术发展的依托.
第四章 中国食品行业进出口状况分析
第一节 中国食品行业进口分析

食品进出口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我国出口创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问题.在制定我国食品进出口发展战略时,我们不仅要掌握国际市场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国内人口,生产,消费,流通等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我国食品进出口演变的历史和当前的情况.

一,我国食品进口发展现状

我国进口的食品主要是粮食,食用植物油和食糖这三大类商品.从我国粮食进口来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50年代,基本是出口,进口量很少.据统计,1950—1959年,我国共出口粮食2280万吨,其中大豆1089万吨(我国统计大豆为粮食作物,世界统计为油料作物),大米709万吨,杂粮杂豆482万吨,进口粮食84万吨,进出相抵,净出口约2200万吨,平均每年出口220万吨.
第二阶段,1960—1976年,这期间我国开始大量进口粮食,但仍有一定数量出口,有进有出,进大于出.出口旦为4143万吨,其中大豆898万吨,大米2112万吨,杂粮杂豆1124万吨;进口量为8490万吨,进出相抵,净进口4356万吨,平均每年进口256万吨.
第三阶段,1977--1989年,这一阶段我国粮食基本以进口为主,出口数量很少.这期间,我国共进口粮食15900万吨,出口4800万吨,进出相抵,净进口11100万吨,平均每年进口850万吨.
第四阶段,1990--1999年,这一阶段我国粮食进出口波动很大,其中净出口和净进口各5年.近几年由于国内粮食供过于求,已连续3年成为粮食的净出口国.从我国粮食贸易发展的四个阶段的变化可以看出,6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发展缓慢,人口急剧增加,对粮食的压力越来越大,1987—1989年每年的进口量已增至1500—1600万吨.但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我国粮食供应已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长期供不应求的状况,开始向供需平衡转化.这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转变.
1,食糖:50年代以前有进有出,进出相抵,净进口80万吨.60年代以后食糖大量进口,特别是80年代以来,我国食糖进口急剧增加.据统计,1983—1989年,我国食糖净进口为1148万吨,平均每年进口164万吨.但90年代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开始成为食糖的净出口国,看出我国食糖也开始走向供需平衡.
2,食用植物油的进口也急剧增加,1985年以前我国还是植物油的净出口国,平均每年出口额为1亿美元以上,而1986年以后,我国则成为植物油的净进口国,1999年的净进口额高达11.8亿美元(见表5—1)
3,此外,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的开放以及旅游业的发展,一些高档肉食,水海产品,水果,乳品的进口也急剧增加.
近几年,我国食品的进出口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如年代以后,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四年代食品进口增长速度已慢于出口的增长速度.1999年我国食品出口额大于进口额47.6亿美元.可见,90年代以来,我国食品的出口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证明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增强.
表4—1 l989和1999年全国食品进口分类总值和结构变化
单位;万美元
类别
1989年
1999年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1999比1989年增减%
肉及肉制品
4703
0.92
51202
7.7l
988.71
乳品及禽蛋
6873
1.34
16088
2.42
134.08
蔬菜及水果
8586
1.68
39323
5.92
357.99
糖,糖制品
44149
8.64
18393
2.77
-58.34
咖啡,茶可可及调味料
6858
1.34
7328
1.10
6.85
饮料
3020
0.59
12041
1.81
298.3
动植物油脂
87528
17.12
136685
20.59
56.16
植物油
83943
16.42
118139
17.80
40.74
动物油脂
及动植物加工品
252
0.05
185453
27.94
73492.46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1999年
二,2002年中国部分食品进出口状况
2002年上半年我国油料进口大幅度下降,出口增加;食用植物油与之相反.
1,油料:受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的影响,今年我国油料(主要是大豆和油菜子)进口大幅度减少,上半年油料累计进口373.4万吨,同比下降49.8%;累计出口60.6万吨,同比增长15.8%.进口额为7.5亿美元,同比下降51.9%;出口额3亿美元,同比下降3.4%;贸易逆差4.5亿美元.其中,大豆进口325.8万吨,同比下降45.5%;出口18万吨,同比增长51.4%.油菜籽进口47.1万吨,同比下降67.8%.

表4—2 2002年上半年我国油料进出口情况
单位:万吨;亿美元
数量
同比%
金额
同比%
出口
60.6
+15.8%
3
-3.4%
进口
373.4
-49.8%
7.5
-51.9%
2,食用植物油:2002年上半年我国食用植物油累计进口96万吨,增长12.2%,累计出口5.8万吨,同比下降13.6%.进口额3.3亿美元,增长45.3%;出口额0.31亿美元,下降6.3%.分品种来看,豆油和棕榈油进口量都增加,豆油进口7.3万吨,增长51%;出口3.3万吨,增长13.3%.棕榈油进口84.9万吨,增长14.4%.菜籽油和花生油进出口双下降,菜籽油进口1.8万吨,下降48.9%;出口1万吨,下降64.3%.花生油进口0.1万吨,下降65.4%;出口0.5万吨,下降5%.由于世界油脂减产,供应紧张,价格上涨,食用植物油进口额增速明显快于进口量增速.
表4—3 2002年上半年我国植物油进出口情况
单位:万吨;亿美元
数量
同比%
金额
同比%
出口
5.8
-13.6%
0.31
-6.4%
进口
96
+12.2%
3.3
+45.3%
表4-4 2002年1-10月份我国油脂油料进口统计
进口品种
10月份
1-10月份
同比%
大豆
1100000
8710000
-27.8
豆油
100939
453079
+761.4
豆粕
100
650
-98.7
油菜籽
50197
617407
-60.9
菜籽油
1647
40719
-6.5
棕榈油
150000
1410000
+28.4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表4-5 2002年1-10月份我国油脂油料出口统计
出口品种
10月份
1-10月份
同比%
大豆
14348
231340
+39.8
豆油
807
44462
-7.0
豆粕
55538
894258
+590.7
菜籽油
361
15931
-66.8
菜籽粕
23198
202569
--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表4—6 2002年1—9月对部分国家(地区)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制品出口统计
单位:千美元
9月
1至9月
印度尼西亚
8,104
98,486
伊 朗
144
2,165
日本
191,197
2,011,522
澳门
4,320
26,776
马来西亚
12,402
109,850
巴基斯坦
93
1,091
菲律宾
7,304
57,375
沙特
1,138
19,726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表4—7 2002年1—9月对部分国家(地区)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制品进口统计
单位:千美元
9月
1至9月
欧洲联盟
21,367
195,446
比利时
1,825
12,039
丹麦
1,309
8,216
英国
4,341
25,012
德国
2,937
31,102
法国
3,591
48,477
意大利
2,295
9,790
荷兰
1,876
20,285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第二节 中国食品行业出口状况分析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每一个迅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都是依赖大量出门作为经济发展之后盾.反之,没有能力出口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必会受其波及;连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近年来也因为进口多于出口的缘故而导致其经济发展缓慢.
一,中国食品出口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原是落后的农业国,50年代基本以出口农副产品为主,其出口量约占全部出口的50%以上,其中食品的出口约占30%.从60年代开始,由于国内食品供应日趋紧张,关系到人民生活的传统大宗食品如粮食,大豆,植物油等的出口逐步减少,食品出口在全部出口额中所占的份额逐年下降,近年来已降为5%左右.但除个别年份外,食品的出口额仍大于进口额.
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创汇农业的深入发展,我国食品出口明显增加,主要是粮食以外其他食品和加工食品的出口迅速增长.据我国海关统计,1999年我国食品出口额为113.98亿美元,比1989年的70.49亿美元增长了61.7%,年平均增长率为4.9%,低于同期我国出口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这表明,我国食品出口仍有一定的潜力,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食品出口仍会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见表5—8).
表4—8 1989和1999年全国食品出口分类总值和结构变化
单位:万美元
类别
1989年
1999年
1999比1989年增减%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肉及肉制品
65660 9.31
106513 9.34
62.22
乳品及禽蛋
6010 0.85
7535 0.66
25.37
蔬菜及水果
162319 23.03
310421 27.23
91.24
糖,糖制品
23673 3.36
25965 2.28
9.68
咖啡,茶,可可
56799 8.06
55451 4.87
—2.37
饮料
17294 2.45
43500 3.82
151.53
动植物油脂
8606 1.22
13154 1.15
52.85
1.植植袖
8266 1.17
11114 0.98
34.45
2.动物油脂
及动植物加工品
314 O.04
2039 O. 18
549.36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l999年
二,中国食品出口结构特点
可喜的是,在我国食品出口迅速发展的同时,出口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我国高价值食品出口急剧增加.
所谓高价值的食品主要是指肉制品,水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