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云流传 流产:【慧灯无尽,心灯长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41:13
【慧灯无尽,心灯长明】 (2011-04-11 09:59:17) 

 

 

 

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

 

佛号经声唤回苦海梦迷人

 

 

 

 

人如飘烟事如风  翻覆升沉转头空此生且寄山林静  世物未闻孤云中年光瞬息如流水  凄凉遗迹感衰荣穷通典书千百卷  浮世盛枯万古同

 

 

 

                       ——  花间集

 



 

       每一年的秋季,满山的枫叶红遍了南京栖霞山岗时,朋友便会邀请我上山去住十日。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

 

      后“栖霞精舍”几经更名,在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称栖霞山至今。

 

      数度进山小住,一次又一次感受着香火鼎盛,钟声相合,佛音缭绕的庄严、祥和、宁静。每每听着晨钟暮鼓回荡在天地之间的祥和之音,心特别静,仿佛放下了所有的包袱,感悟着生命的赐予和大自然的恩情!

 

 

      其间,听佛法讲座,随佛法修学,点点滴滴润心间。  

   

 

 

      寺院的早课一般都在清晨三四点钟开始。这颇似儒家所提倡的“闻鸡即起舞”。无论是佛家还是儒家,都把勤勉当做日常的功课,这正好与当今夜生活的现代节奏完全不同。

 

      由于多年来养成的晚睡晚起的习惯,往往感觉稍眯了一回眼,就被一阵阵板子声敲醒。我知道,寺院里又一个黎明开始了。

 

      在板子声中,一个一个寮房的灯亮了,寂静一夜的寺院开始有了动静。一个个身穿袈裟的身影飘然而过,等到钟声响起,他们便按照戒腊(受戒年龄)的长幼,鱼贯进入大殿,于是早课开始了。

 

      木鱼有节奏地点击,一个拖长的音阶,那是课诵前的香赞。在所有的佛事音乐中,课前的香赞和课末的伽蓝赞,实在是最优美的音乐,有一种欢快感,却没有流行音乐的那种奢靡和放纵。一殿僧人的课诵是一支集体的合唱,香赞则是序曲,是倾情的领唱。”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接着,集体的课诵就开始了。声音是舒缓的,音频是中性的,在木鱼有序的敲击下,诵读的节奏渐渐加快,一波一波,就像在黎明的海滩上,风推送着波浪,一下一下吻咬着沙滩。于是,我也就在这波浪声中,似梦非梦,时睡时醒........

 

 



 

 

今日示尔修道法,即在吃饭穿衣间;

一言说破无别事,饥来吃食困来眠。

 

      这是谈禅的偈句,也就是说,禅:其实并不高高在上,只是普通的小事,学禅的人须从吃饭穿衣这样一些最普通的小事做起,方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佛家对吃饭这样一件小事的看重。

 

粥来饭去,莫把光阴遮日月

钟鸣板响,常将生死挂心头

 

 

      僧人过堂中的种种繁文缛节,常人看来烦不胜烦。

 

      僧人们全身披挂,三衣齐全,从大殿到五观堂(斋堂),念佛念法又念僧,直把该念的佛该念的菩萨全都念尽了,这才开始吃饭。吃饭时,必须正襟危坐,不准发出一点声响,包括喝粥和咀嚼。如需添饭添菜,仍不做声,只用筷头在碗中某处一指,当值的僧人自会按照你的筷头所指添饭添菜,这些都在无声中进行。

 

      但凡从寺院里出来的人,都知道能吃上一餐饭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得田自心中来。”这一副对联诠释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所以僧人们吃完饭不仅碗中不存一粒一根,甚至连汤油也用开水冲了一并喝下。

 

      过堂是佛门一宗重要的佛事,看其宗门规则是否严格,管理是否到位,一要看这寺院早晚的功课,二就是看“过堂”是否规范。

 

      我在栖霞山静养身体,并不参加佛事活动。但寺院里的种种约束,也给了我许多启示:日常生活必须规整,丝毫不能懈怠人生。

 




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

 

佛号经声唤回苦海梦迷人

 

        这是佛家对唐代诗人李成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的对山河日月丝丝牵挂,进而视作对天地人伦的日日悔悟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佛家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

 

        所谓晨钟暮鼓,并非早晨敲钟,晚上击鼓,在寺院里,无论早晚钟和鼓都一并要响的。只是早上先敲钟,后击鼓;晚上先击鼓,后敲钟。

 

         寺院里钟鼓的位置摆放自有规定。一般说来,鼓在东南,钟在西北。鼓是一面大鼓,直径一米五左右。击鼓者手持两根长长的竹竿击打鼓面。鼓声不断变化着节奏,先是舒缓的,继而时重时轻。就在这轻缓、重轻之间,人们在不知不觉之中,领略到了世界变化的无常和时光消逝的神速!而缓缓的鼓点声,传递着大爱和慈悲,天地之间充满了安恬与宁静。此时,西北角的钟声也响起来,与鼓声相比较,钟声要安详、静谧许多。鼓声是警策,钟声则是祈愿。在宁静的祈愿声中,慧灯无尽,心灯长明。

 

 



     

 

      禅是坐出来的吗?是也,非也。

 

      唐代的马祖道一去南岳悟道,他选择了一块大石头开始了长久的禅坐。南岳怀让禅师看到这个年轻人的执着,便问他说,为什么总坐在这里?道一说,成佛啊。第二天,怀让默默地走到道一的身边,拿起一块烂砖霍霍磨将起来。这当然影响了道一的禅坐。道一问,你磨砖干什么?怀让说:成镜啊。道一笑了起来,说,磨砖也能成镜吗?于是怀让便启发他说:磨砖不能成镜,静坐岂能成佛?道一忽然明白了其中道理,于是他拜在怀让门下,成为南岳怀让之后南宗禅的又一个著名的禅师。

 

      然而禅坐的确成佛达智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梯。当初释迦摩尼走出王宫,来到一座苦行林中,便选择了一棵巨大的菩提树,开始了他的禅坐。在49天不吃不喝的禅坐中,他忽然领悟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是人的妄想执著,迷住了人的本性,所以才有愚智者无法见性,无法成佛,无法达到的大智慧。释迦摩尼抛弃了菩提树下的静坐,走出了苦行林,开始接引弟子,向弟子们宣讲他在菩提树下悟到的真理,这就是佛教史上所说的“初转法轮”。

 

      有人说,释迦摩尼之所以得悟大道,是因为他终于走出了苦行林,是因为他认为:折磨肉体的苦行并不能使人得到解脱,只有真实地走进生活中,才能得到最终的悟解。

 

      也有人说,如果释迦摩尼没有菩提树下的禅坐,便不能悟得最初的真理。于是佛教上便有了修行次第的三段式:“戒、定、慧”。一个悟道者如果能戒除人生的贪欲,让身心定于一个无念的层次,久而久之,必能得到最终的智慧,得到成佛的根本。

 

      对于坐禅,历来的佛教大师各怀己见。对一味坐禅既能成佛持反对意见当数慧能。他的“顿悟”法门像一道亮光,给无数想成佛的人指明了一条通达胜利的捷径:一念悟者即可成佛,一念迷者即是众生。

 

      虽然如此,佛门坐禅仍然是一道重要的功课。一般大寺院里,必设禅堂。禅堂的位置在大殿的后侧,一个相对安静的处所。禅堂中央安一佛像,四周沿墙则是一只接一只的禅凳。禅堂里的规矩是很严格,坐禅者不能发出一点声音,否则,便会罚跪香。轻者一支香,重者三支,别人坐着,你却跪着,别人离去,你却还跪在原地,一直等香燃完,班首问你:你知道错了吗?你便说:知道了。这才饶你出堂。

 

      禅堂的窗户很高,这是因为坐禅入定后,人身上的毛孔全都张开,这时候是见不得风的,否则会染禅病。禅堂里帖着:一念到底!父母未生我时我是谁?念佛者是谁?一支香结束,禅者会在僧值师的带领下绕佛数分钟,让久坐的筋骨活动开来,让空灵而虚无的一颗心落到实地。众僧们围着禅堂中间的佛像,排成圆圈先缓缓而行,继而加速。这时候,禅堂里不闻脚步声,只有僧人宽大的僧袍在空气中摆动的呼呼风声,感觉有千军万马在原野奔腾,似有雷霆万钧在上空激荡。忽听僧值师的戒板震地一响,所有的脚步都在同一时间忽地停下,所有的天籁之声都止息了。这时,只听见身边禅者们粗重的鼻息之声,身上有微汗浸出,感觉像是经受了一次彻底的洗礼,浑身有说不出的舒坦!

 

 

 

 


 

 

认真地听恩师讲解《退后一步是向前》

 


      俗语云:“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粉身碎骨。”要知,忍一时,何等自在!所以,低头的人生,转身的人生,回头的人生,退让的人生,都蕴含着无限的自在。

 

      当年寒山大士问拾得曰:“世间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拾得忍心乎?否!只要存乎不忍之念头於心,则为不究竟也。二位大士皆不能得“忍心”、“退让”禅悦之法,况乎凡夫俗子乎!

 

      在分秒必争、名利掛帅的时代,常有人把谦卑看作消极,退让当成胆怯;即便有修行观念的民众,也只是把谦卑与退让当成一种品德修养来看待。然而禅师的千古名句“低头便见水中天”、“退步原来是向前”透露出的是谦卑能更高、退让能更远的宏观智能。

 

 

      人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若能开阔心胸,谦容忍让,退后一步,将使紧张关系转成和睦。尤其与邻人相处,更应相忍为和,相互扶持,共同建立温馨安详的居住环境。毕竟远亲不如近邻。故待人能谦退礼让,定能赢得彼此的尊重。因此,退让或为人设身处地,常使人生道路,变得海阔天空。能够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的向前才至尊至贵。

 

       

         “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这里的“退步原来是向前”正是一种阴柔、内敛而又洞达、通透的人生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生存和处世的智慧。

 

 

 

 




    时光如白骥过隙,十天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匆匆过去。行将离别之时,心中很是恋恋不舍:

 

    今生有幸,让我遇见了你。谢谢你陪伴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日子。

 

    我多么喜欢你的清新。在每个晓风为拂的清晨,我在你的绿色中醒来,轻轻地靠近你。我发现你的每一片叶子都是透明的,如同我的心。碧绿的叶茎上有些许露珠,那露珠洗明了我的眼眸。我沿着你挺拔的身躯往上看,便可直抵蓝天。这一切显得自然而恬淡,唤起我一天恬适的心情。走近你,我便充分享受水泽碧绿的气息;离开你,生命依然重复,日子依然如故,然而我的真心却留在你的身边,似清风绕你回旋。

 

    午后的阳光温暖明媚。柔柔的太阳透过翠绿屏障,贴在我的窗口,泻在我的心上。念一篇经文,佛音幽幽传来,我的心便在着空灵般的佛乐中慢慢升腾。不去为尘世的浮躁、艰辛、世态炎凉去困惑,去悲叹,尽情享受柔美和宁静。这时,我的心里便有一段文字出现:宁静而致远,清逸而淡雅,古朴而豁达,愤世而妒俗。你的追求,我的心音,纤尘不染,甜美宜人。

 

    月光如水的夜晚,我与你深情相望,谢谢你陪我度过了不眠之夜。曾经习惯了的一把清风,一个键盘,如今又有了你的加入,诗词歌赋里多了禅意,音画字符里少了伤感。我的眼泪,从未在你的面前流过,为的是,不能在你的衣襟上落下我泪痕斑斑。你的魅力,让我看到生命的长途跋涉中的日清月朗,闻到循环反复的日子里一缕清香。与你相望,于你于我,回归自然,这是心有灵犀的许诺,是开在心底的昙香。

 

    我爱你们,我的竹,我的叶,我的山里清风。用手轻轻抚着与我相伴十天的一床一几一桌一椅,将烛台上的红泪擦干,倚着长廊再看一看每天走过的竹林小径,聆听被我放生的小鸟立在廊檐上对我歌唱,一阵幽幽檀香绕过我的头顶,留下我的一滴泪,带走你的一片绿。在这方净土上,我倾情倾心,我永远不会忘记生命中的你,在将来的日子里,有一股清冽的山风,有一片青青的竹林,会润香我的每一天......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敬录文友相赠美玉,花深谢!

 

 

 

 

 七律 / 酸酸老秀才

 

  得失取舍事平常
  莫为名利费思量
   大富邓通犹饿死 
  百媚玉环亦绫殇
  红颜素面春宵短
  绿水青山日月长
  彩云易散人易老
   不如沽酒尽余觞 

 

 

 

 

 

【七律·心悟】/ 肖冰

 

隐山居岭听鼓钟,佛号经声禅音同。
随佛法修栖山静,高咏低吟诵唱风。
渐醒晨晖观客醉,佛音缭绕恰天工。
庙眺惬望滴滴润,菩提树下点点通。

 

 

【七律·心悟】/ 肖冰

 

隐山逸水听鼓钟,佛号经声禅音同。
随佛法修栖寺静,高咏低吟唱诵风。
闻鸡起舞身影动,香音缭绕苦练功。
红尘浮世声声唤,菩提树下点点通。

 

 

 

【七律 参悟】/ 肖冰


隐水栖山鸣鼓钟,闻鸡起舞唱吟风。
参禅悟道法修静,佛号经声音奏同。
高咏低敲念乐诵,香音缭绕练玄功。
菩提树下声声唤,浮世几多点点通。

 

 

 

 

 

 

东方沣林

 

残红西去,映长滩万里,燕鸿争渡。恰舞丝弦,九转蓝天好歌赋。细看游粼点点,犹悸动,欢声无数。似紫曲,一脉悠长,琴瑟总相顾。


谁料,总思慕,正梦绕倦情,暮华辜负。此心寂寞,唯有忧思最无数。可叹诗情画意,成旧事,唯歌新赋。恨破碎,花叶落,暗香倩影。

 

 

 

 

 

 

 

【七律】/ 金鸟

 

饮涧栖泉沐鼓钟,谦恭忍让悟禅通。
是非荣辱凭心静,富贵功名浮世空。
万卷琼书怡远志,千花玉卉绽西风。
安将蕙琬沾尘恨,且把清心寄道同。

 

 

 

 

 

文/飞雪盈满袖

 

山色空蒙云烟淼
晨钟频响暮鼓敲
枫红精舍栖霞寺
闻鸡起舞拜禅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