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投机半句多:学校的30个细节(7):学校的符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9:41:56
学校的30个细节(7):学校的符号

作者:郭元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67    更新时间:2006-3-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中学当校长期间,非常重视学校墙面符号的设计和利用,他极力主张:“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今天,这句话已经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治校格言了。

注重学校墙面符号的设计,已经成为不少学校的共识。自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校园文化建设”热潮开始,许多中小学在教学楼墙面上张贴一些英雄人物的画像,书写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校训、办学目标等标语式的文字,或者把《学生守则》展示在显眼的地方,以为这就是“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了。其实,在当今信息化背景下,“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不应仅仅停留在“装饰性”方面,而应注重学校中符号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我觉得,学校应该成为一个“信息场”。这个“信息场”承载和流动的信息,不应仅仅在装在学生的书包中或承载在学生的课本里的所谓“知识”,还必须包括多元的信息。一般来说,学校信息场的符号信息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⑴在符号信息的表达方式上,有图片、照片、图案类信息,也有文字类信息;⑵在符号信息的内容上,有指向师生的道德操守、行为规范类信息,也有学校哲学或学校理念类,还有知识类信息;⑶在符号信息的存留时间上,有及时更新的信息,也有长期存留的信息;⑷在符号信息的创设者或展示者上,有学校管理者或教师展示的信息,也有学生展示的信息。

人们常常批评中小学是“千校一面”,也许更多的是指向学校教育模式、课程结构等方面的局限性,这可能属于学校的“大节”,而符号信息的承载和流动也许是“细节”了。也就是这些细节上的问题,不能使学生产生“学校每天都是新的”感受。学校没有新鲜感,没有新鲜信息的承载和流动,会缺失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你看前几年,我们的中小学大都张贴着孔子、鲁迅、赖宁、雷锋、爱迪生、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的图片,都书写着几句大同小异的校训,总是一种冷冰冰硬邦邦的面孔。有的学校墙面的符号信息五年甚至十年如一日,“涛声依旧”,看不到一点新鲜的东西,看不到信息的流动。我并不反对学校挂英雄榜样、名人精英的照片或图片,那可能的确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但不能每天都挂着这些内容,要经常变一变。有一天,我到一所小学去参加教研活动,靠近教学楼,第一个撞进眼帘的就是鲁迅的图片,上面还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我第一感觉就是不适合小学场景,没有体现“三童”特征。

我们好像特别强调窗明几净,教室走廊或外墙一般是不准张贴的。200311月,我在广岛大学教育学部附属学校教室走廊外墙上,看到了学生自由张贴展示的各种资料,天文地理、古今日外,无所不包,学生下课后可以自由取阅,阅读或复印后还原,有的教室外张贴的资料足足有一寸多厚。学校要成为孩子们自由交流信息的场所!国内目前也有一些中小学开始改变那种一成不变的符号呈现方式了。我每次到成都磨子桥小学,都能看到新的多样化的符号信息,每次都感觉很新鲜。张家港第一中学的教学楼走廊墙面成了学生的“美术一条街”、“音乐一条街”,专门展示学生的各类美术、书法作品,以及展示中外名画并欣赏点评,而且每学期都更换。张家港暨阳湖实验学校的办公楼墙面上展示的是各种教育学经典理论、管理学定理、MBA经典管理学案例。湖北黄石市武汉路小学专门为全校学生开辟了“涂鸦墙”、“班级专栏墙”。还有很多学校开始用学生的作品替代一成不变的刻板式画像,用“教师誓言”替代“岗位职责”,用知识系列替代《学生守则》。这些都给我们看到了学校符号的变化。

我曾经建议我的合作研究学校要做到学校每天都有新的符号信息的呈现。比如,“校长寄语”、“教师寄语”、“家长寄语”等,或者名著名画名曲欣赏,或者人生格言等等,呈现了学校最醒目、师生必经的场所,而且要每天更新。我觉得,这也许是学校生活的教育。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想,如果我们的学校每天都是新的,那该多好啊!

                                                           2006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