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收徒弟:小,更要见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00:36
                                                        快炙背美芹子收藏 2011/4/12                

小,更要见精神

 

书法小品,无疑是最适合玩味与赏心,且最能体现文人情怀的一种形式。处在这样一个以大著称的“展厅时代”,大幅巨制的铺天而来,在给人带来视觉震动之余也滋生了“审美疲劳”。 九届国展上,陆家衡先生那件获奖作品行楷四尺横披,美则美矣,却显得形吊影单。隽永、雅致、清新的小品一脉,不知何时已被排斥于展厅之外,应是不争的事实。

无大无以成书,无大无以入展,为大而大,从众趋同,这对书家写手创作心理上造成的伤害和扭曲是不言而喻的。每每念及于此,何尝不令人胸间隐隐作痛。好在看到《书法导报》在搞小品展,顿感一股春意萌动。

拙以为,有大必有小,形制而已,二者之间于矛盾中必有相通之处。

先来说大。我们不能不感佩于时下书人的创造精神,取古人法帖中的点滴“大”之原料,即在洋洋洒洒中“涮”上个七滚八翻,似乎以尺幅之大、笔道之硕、字径之阔,既可与“大器”划上等号。九届国展论坛上,从文俊先生一语警人,“古人之大,实乃气象气魄之大。若置今人以古人同等尺幅,试看今人之作庶几犹具大气象哉?!”披览历代佳作,二王信札,真卿《祭侄稿》,杨凝式《卢鸿堂》,苏黄米蔡,不拘盈尺之间,时见气象峥嵘千里,原不必以巨幅示人。古之大,无时不在追求一种气象之大、意境之大,又兼品位之高、风神之远。今之大,多见大则大矣,然大而无神,大而不当,“字”大才疏,徒见其大,难味其象之大、高且远者,实是对“古人之大”的一种错位解读。

再来说小。毋庸讳言,小亦有弊,咫尺之间,关节机巧,一览无余,毫发死生,瑕瑜毕现。因此,小处更要见精神,见功夫,见才情,当在率意书写中,浓缩审美信息,在经营章法中,沉密书意神采,在驾轻就熟中,展现奇崛瑰丽。以拙见,小品创作务求三要:

一要小中见大。明白了前文中大与小的关系,可不再为其惑。小中见大,来之于书家个体的取法历练和风格审美的厚积薄发,要在书写体格中蕴藏天然大气。又,词备句之长短,曲关板式紧慢,书法小品不应避开直观章法形式。参差错落、明暗虚实,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枯润相生、刚柔相济,拈来一展笔墨内在精神,自可减却几分古板,添得几分性情,何乐而不为?

二要小中见精。精妙当是小品本色。“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惟有功夫、才情相得益彰者,方得精到精采精熟精妙。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笔墨本纤纤无力,因为情感色彩的注入,字里行间生出万千华采气息,得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小品书法,若无精可道,则不足为品矣!

三要小中见奇。文似看山不喜平。首尾平齐,状如算子,本书之大害,更奈何尺幅之间?倘若“平蔚氤氲,气定神闲”,乃称其精,则“奇绝险远,落落不俗”,始见其奇。起承转合,击云鼓浪,可见章法之奇;点划振迅,摇曳生姿,可见笔法之奇;神工鬼手,移花接木,可见字法之奇。课无以知有,妙手偶得之,孰尽其妙也! (发表于《书法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