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单刷四象5:罗枫:钟情剪纸五十年·宁波晚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20:03:07
罗枫:钟情剪纸五十年

  乐建中 文/摄

  [人物简况:罗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5岁起发表剪纸作品,其创作的剪纸连环画《柳玉娘》,曾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不久前,在由文化部批准、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金坛)国际剪纸艺术展中,罗枫的剪纸作品荣获特别奖。]

  一

  1959年,罗枫是慈湖中学的初中生。那年国庆期间,有美术展览,罗枫去参观了,发现了一片新天地。好奇心很强的罗枫想,要是自己能够画画该有多好呀。当时,看来看去,罗枫觉得别的样式的美术作品很难入手,但有两样东西看上去简单一些,可以照葫芦画瓢,自己能够学一学的。哪两样东西?木刻和剪纸。请教了一下布展的老师,老师说,木刻的材料也是有讲究的,并不是所有的木头都适宜于刻木刻的;倒是剪纸的材料最简单,一张红纸头,一把剪刀,比较容易找到的。于是,罗枫选择了剪纸。

  起先也不是什么创作,是模仿,看到报刊上有什么剪纸作品,罗枫就把它画在红纸上,然后一刀一刀剪出来。当时,剪纸是颇受人们喜爱的,报纸上经常有剪纸作品发表,这也为罗枫的临摹提供了丰富的样本。那时,晚上用的还是煤油灯,罗枫专心致志地凑在灯下剪纸,头发常被从灯罩里冒上来的热气烘焦。

  当时,学生一边在课堂上读书,一边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罗枫产生了灵感,他构思了一个学生参加积肥的画面,题目就叫《积肥》,用剪纸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这是罗枫第一次独立构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原创”。那时慈城归余姚管辖,罗枫就把作品投到《余姚日报》。没几天,报纸把他的剪纸作品给登出来了。那一年,罗枫16岁,这对一个懵懂少年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初中毕业后,罗枫在慈城的一爿五金厂工作。不久,“文革”开始,各地大批判专栏搞得轰轰烈烈的。有美术特长的罗枫经常被叫去画刊头画和漫画。画得多了,就小有名气了。慈城有一个小火车站,因此铁路系统的人也知道了罗枫这么一个人,于是杭州铁路工务段就借调他去搞大批判专栏。到了杭州,罗枫知道那里有一个杂志叫做《工农兵画报》,他就拿着自己的剪纸作品去投稿。当时“朵朵葵花向太阳”的题材很流行,剪葵花,单位里一般手巧的人也会剪得像模像样。罗枫当时动了脑筋,把葵花和少数民族姑娘的造型组合在一起,强调了民族团结、万众一心的因素。他把这幅剪纸送到《工农兵画报》的编辑部,编辑看了,就一句话:不错,放着吧。离开编辑部,罗枫多少有点忐忑不安,但因为与编辑不熟悉,也不好意思缠着人家要求批评指导。不料,没多久,新的一期《工农兵画报》出来了,罗枫的剪纸上了封面,这让他高兴得不得了。如果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剪纸的署名是“杭州铁路工务段供稿”。不过,那时候流行“集体创作”,但大家都知道这剪纸是罗枫创作的,仔细一想,也就没什么可以遗憾的了。这以后,罗枫成了《工农兵画报》编辑部的常客,与编辑也建立良好的友谊。编辑对他说,你也不要局限于剪纸,也可以学习其他绘画形式,多几副笔墨,这样更能相得益彰。罗枫听了,很受启发,也开始尝试其他绘画式样。

  被杭州铁路工务段借用了三个月,对罗枫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开了眼界。

  二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罗枫换了两个单位。但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在业余时间里,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剪纸艺术的痴迷。用他爱人的话来说,就是每天晚上埋着头剪纸,把稿子投出去,然后把稿费单拿回家来。

  罗枫说,既然喜爱上了剪纸艺术,那唯一能证明自己还剪得不错的就是能够不断地发表作品。他有一句很有意思的“座右铭”:“生活不是问题,问题是怎样生活。”

  那时,罗枫是按照报刊证订目录上提供的线索来投稿的,全国各种报刊除了专业性实在太强的,他几乎都投过稿,而凡是他投过稿的报刊几乎都发过他的剪纸作品。

  有一年,中日刚刚建交,日本的“日中剪纸文化友好协会”在我国的《美术》杂志上登了一个启事,意思是征集中国的剪纸作品。罗枫看到这则消息后,创作了一个和平鸽题材的剪纸,把它寄给了《美术》杂志,请他们转交给“日中剪纸文化友好协会”。过了不久,“日中剪纸文化友好协会”回复了信息,说这是他们收到的第一份中国剪纸作品,要吸收他为“日中剪纸文化友好协会”第一个中国会员。后来,“日中剪纸文化友好协会”还专程派人来宁波跟罗枫会面,与他交流作品,畅谈心得。

  不过,对罗枫来说,创作了这么多剪纸作品,最有成就感的还是连环画《柳玉娘》。这之前,罗枫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有过合作,就是编绘《成语故事》,罗枫用剪纸的形式体现画面,别有韵味。1984年前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辑把连环画《柳玉娘》的绘画任务交给了罗枫,说好了就用剪纸的形式。当时,罗枫觉得很把握,132幅剪纸很快就完成了。罗枫为了体现一下剪纸的各种技巧,把画面设计得很繁复,装饰效果很强。但是,编辑看了后,并不满意。编辑问,你知道唐朝的石狮子是什么样的吗?罗枫说,不太清楚。编辑又问,那唐朝的服饰与明朝的服饰有什么区别?罗枫回答,不太清楚。通过对话,罗枫意识到自己太强调剪纸的趣味了,而忽视了对人物、环境的细节性刻画。于是,推倒重来。设计第二稿的时候,罗枫变聪明了,他先不剪出来,而是把设计稿给编辑看。编辑看了,觉得有进步,但又提了些改进意见,说要向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学习,从中汲取养分。就这样,三易其稿,到《柳玉娘》正式出版的时候,剪纸画面反而变得简洁了,但人物的眉眼、手势却刻画得更传神、更到位了。1985年6月,剪纸连环画《柳玉娘》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数就是255000册。当年这3角7分一本的连环画,现在在收藏市场上已经被叫到几百元一本的价格了。

  三

  1991年,罗枫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停薪留职到海南去闯一闯。他把自己创作的一些剪纸以及装饰画作品拍成照片,夹在一本照相册子里,到与工艺美术有关的公司去应聘。一家公司聘用了他,让他搞沙画设计和制作。所谓沙画,就是用沙子做绘画材料,粘贴在木板上,构图简洁,装饰效果很好,又有海南地方特色。设计沙画的时候,罗枫用上了自己剪纸艺术上功底,椰子树、陶罐、南海少女,被罗枫用剪纸的风格一处理,有了独特的风韵。举一反三,罗枫还搞过蝴蝶画,就是用蝴蝶的翅膀做绘画材料。蝴蝶的翅膀颜色五彩缤纷,并且有一层荧光,粘贴成画后,表现少女的衣裙,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海南的两年,直接搞剪纸相对少了,但剪纸的“灵魂”还在,因而罗枫的装饰画作品有独到的意趣。有一位领导,要一幅罗枫的蝴蝶画,派秘书来取。秘书拿了画以后,不禁啧啧称赞,连声说“漂亮、漂亮”。秘书还开玩笑说:“这画我先不送到领导那里去,我得在自己的屋子里摆上一星期。”

  罗枫认为,在海南闯荡两年,也是对生活的一种积累。

  回到宁波以后,在业余时间里,罗枫又潜心于剪纸作品的创作。

  剪纸,从艺术分类来说,似乎与“乡土艺术”更接近。但这个“乡土艺术”也能出入大学的殿堂的。2004年,罗枫受聘为中国美院视觉传达系客座教授,为学生讲授“出版美术”课程。因为当时罗枫已有很多美术作品出版,有实际经验和体会,他的讲课很受学生欢迎。他向学生讲解剪纸的技巧和技法,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今年九十月份,是罗枫感到收获颇丰的时节。

  9月底,罗枫在第五届(中国·金坛)国际剪纸艺术展中获特别奖。说起这个“特别奖”还真有一点特别。罗枫其实是剪纸艺术展的评委。这个评委是在全国剪纸界中选出来。这个“选”有点像选举,只是通过通讯方式进行的。评委的条件是懂剪纸,并且自己也创作剪纸。在评委的候选名单里,有罗枫的名字。经过通讯选举,罗枫成了五位评委中的一员。评委是给别人评奖的,帮别人评出了金奖、银奖、优秀奖,那自己的参展作品评什么奖呢?最后组委会决定,评委的作品和外国友人的优秀作品为“特别奖”作品。

  10月,金盾出版社一下子给罗枫出了两本剪纸方面的书,一本是《中国剪纸入门》,一本是《中国剪纸技法》。罗枫说,这是自己痴迷剪纸50年的最好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