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门迷情老公不离婚:广南发展五十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31:55
 广南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如黎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自1958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以来,广南县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团结和带领下,广南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用勤劳和智慧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历史跨越,全县政治、经济、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广南76万人民以殷实的生活、优秀的文化、饱满的热情共同见证全县发生的巨大变化。辉煌的成就将载入发展史册,广南的前景会更加美好。

广南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是句町国的故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句町县,唐为侬氏据地,宋为特磨道,元为广南西路宣抚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广南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改县,建国后仍设广南县。是清代文学家方玉润,现代著名诗人柯仲平的故乡。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部,东与富宁县相邻,南与西畴县和麻栗坡县毗连,西与丘北县和砚山县交界,东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接壤,为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东西最大横距10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03公里,是通往广东、广西的交通要道。全县总面积781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4%,坝区占5.3%。全县耕地面积60.05万亩,最高海拔2035米,最低海拔420米,县城海拔1240米。全县辖7个镇11个乡,2749个自然村,16.49万户,人口76.21万人,壮、苗、瑶、彝、回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2.0%,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6%。广南山川秀丽、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有锑、金、铅、锌、磷等金属、非金属矿30余种,其中锑探明储量24万金属吨,居全国第二位;全县水能蕴藏量达51.34万千瓦,可供开发24.17万千瓦,发源于县境九龙山的西洋江是珠江源头之一。八宝是省级风景名胜区,落差120多米的三腊瀑布堪称云南一绝;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村"的峰岩洞村名扬中外;历史文化名城-莲城的莲湖公园、铜鼓广场、坝美"世外桃源"是现代人旅游的热点;昊天阁、孔圣庙、文笔塔、皇姑坟、土司衙署、柯仲平纪念馆等人文景观辉映成趣,令人流连忘返。

改革开放后,广南全面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十五"以来,全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全县人民万众一心,开拓奋进,正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一、50年发展历程

在历史长河中,五十年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在这不平凡的五十年中,广南县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建立起了一个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大家园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 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年-1965年)

1958-1960年,在"左"倾错误思想影响下,大搞"大炼钢铁"、"大跃进"运动,兴办"人民公社",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凋,经济出现大的波动。人为的因素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工农业生产严重受损,市场商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出现较大困难。1961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压缩基本建设,加强农业生产,关心改善人民生活,到1965年顺利完成了调整任务,经济走入正常发展轨道。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1977年)

"文化大革命" 运动十年动乱时期,广南经济建设受到重大影响,全县党政机关和经济指挥机构一度处于瘫痪,生产建设遭受严重干扰和破坏,工业停工停产,农村"大割"资本主义"尾巴",减少集体商业,取消个体商贩,全县绝大部分农村集市贸易两次关闭,从而导致市场消费品供应非常紧张,群众实际生活水平徘徊不前。面对严峻的形势,10年来,广南县广大干部和群众以各种不同方式始终坚持不懈的斗争,努力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使这一时期的经济有所发展。

(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年以来)

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动乱",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开始走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及时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发展。从此,全县经济真正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步入"十一五",广南县以市场为导向,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GDP增长、农民增收、财政增收"三大目标,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三个重点,实施"项目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旅游经济、打工经济"五大战略,突出打基础、找市场、调结构三个重点,大力发展烟、糖、林、畜、矿五大支柱产业,做好八宝优质米和壮乡风情旅游两个产业的开发,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增长速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二、50年辉煌成就

从1958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是广南发展最困难时期,广南县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创业,共同经历了20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努力推动广南经济社会向前迈出了关键的一步。197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6344万元,与1958年相比(下同),增长61.1%;工业总产值812万元,增长21.5%;粮食产量10755.5万公斤,增长21.6%;财政收入391.6万元,增长106.2%;个人储蓄存款余额420.5万元,增长207.6%;农民人均有粮178公斤,增长16.3%;农民人均纯收入38元,增长153.3%;全县中、小学学校从1958年的490所增加到1978年的1768所,在校生从44872人增加到81744人,教职工队伍从858人增加到3288人;全县通车公路里程从不足200公里增加到576公里,增长216.3%;全县水力发电从零开始,到1978年建成中、小型水电站6座,总装机5813千瓦,实现通电乡镇8个;20年累计投入资金1172.7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334万个,完成工程量3171.25万立方,建成小(一)、小(二)型水库三十多座,新增灌溉面积6.83万亩。从此,广南县基本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全县人民满怀希望,广南经济蓄势待发,为迎接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做好充分准备。

随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广南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社会踏上了健康发展快车道,特别是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南县立足资源优势,及时调整和完善发展战略思路,紧紧围绕既定奋斗目标,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广南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经济总量成倍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2000年以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积极推动下,第二、第三次产业发展潜力得到更大发挥,国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1)GDP保持两位数增长。2007年广南生产总值(GDP)达268282万元,为广南历史最高水平,当年同比增长19.9%(现价,下同),比1978年的5783万元增长45.4倍,年均增长14.1%,28年时间GDP总量翻了5.54番,人均GDP从108元增长到3510元,年均增长12.8%。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58年的77.4:5.6:17.0调整为2007年的46.2:21:33,二、三产业的比重逐年提高,并首次超过国民经济总量的50%。在稳定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广南县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当前推动全县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主导力量。

(2)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至2007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16756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398万元,上划中央两税收入4020万元,广南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的排名从2000年的73位上升到2007年的70位,收入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与1978年相比,全县财政收入增长41.8倍,年均增长13.8%,。从2000年以来,广南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水平不断加快,2001年增长4.8%、2003年上升为14.7%、至2007年达到24.7%,地方财政收入与GDP增长双双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水平。

(3)金融存贷创历史新高。至2007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8925万元,当年增加43146万元,比1978年的929万元增长234.7倍,存款总量翻7.88番,其中,2007年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6329万元,比1978年的425万元增长296.2倍,存款总量翻8.22番。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全县金融贷款的快速增长,至2007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3516万元,当年增加32158万元,比1978年的1847万元增长82.1倍,贷款总额翻6.38番。

2.农业生产成就巨大,农村经济跃上新台阶

广南地大物博,人口基数大,国土面积居全省第三位,人口居全省第六位,全县96%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人口72.49万人,全县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9%,是典型的农业县。改革开放以来,"三农"工作受到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

(1)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十五"以来,全县粮食总产均保持在2.2亿公斤左右,2007年达到23212.4万公斤,当年增长3.3%,比1978年增长1.2倍,人均产粮325公斤,比1978年增长59.3%,从上世纪90年代初即实现了粮食完全自给,确保全县粮食供应的安全。

(2)种植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10.3万亩,与"九五"期末相比(下同),增长1.5倍;烤烟面积5.67万亩,实现烟叶税收1912.7万元,实现烟农收入7464万元,均增长3倍;甘蔗面积3.34万亩,甘蔗入榨量6.5万吨,分别增长61.4%和1.6倍;茶叶面积14.48万亩,茶叶产量4499吨,分别增长139.7%和2.4倍。至2007年,全县粮经比由1978年的92.5:7.5和"九五"末的74.9:25.1调整到目前的70:30,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越来越大,特色产业拉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3)畜牧养殖发展加快。1978年,全县大牲畜存栏161022头、生猪存栏151814头,户均养殖比例仅为1.8头和1.7头,至2007年,全县大牲畜存栏313477头、生猪存栏487465头,分别增长94.7%和2.2倍,户均养殖比例增长为2.0头和3.2头;当年出栏肥猪由1978年的63888头增加到2007年的398328头,增长了5.2倍;牲畜业产值由1233万元增加到57460万元人,增长了45.6倍。

(4)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十五"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4万多件,累计解决24.3万人、11.05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全县水库储水量由"九五"期末的2010万立方增加到5418万立方,全县水利化程度达到4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5)农村经济跃上新台阶。至2007年,全县农村社会总产值突破20亿元大关,达22.26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头,达12.64亿元,比1978年的0.26亿元增长47.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元增加到1480元,增长42.5倍,收入水平翻5.4番。

3.工业生产跨越发展,"工业强县"战略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广南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走"矿电"结合之路,全县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提升。2007年实现全县工业总产值112205万元,比上年增长13.8%,比1978年增长137.2倍,创造工业增加值25207万元,比上年增长30.5%。

(1)规模以上工业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通过近30年的努力,至2007年,全县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8家,涵盖了冶金、电力、制糖、化工、水泥、铁合金、茶叶加工多个行业。20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5291万元,当年增长9.7%,创造增加值18981万元,当年增长36.9%;实现利税总额10731万元,当年增长15.6%,上交税金4553万元,当年增长11.1%。

(2)规模以下工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工业企业也得到长足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值规模甚至超过了规模以上工业的水平。2007年,实现规模以下工业产值66915万元,创造增加值622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和14.3%。

4.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旅游经济"健康发展

(1)个体私营主导,社会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县统购统销的商业模式逐步被个体私营所取代。200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4680万元,当年增长25.0%,比1980年增长29.7倍,自"九五"末以来,保持20.3.%的年均增长水平。

(2)打造"世外桃源"品牌,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九五"以来,推出以省级风景名胜区"八宝山水"、"天下第一奇村"峰岩洞为主线,广南壮乡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为内容的旅游产业链。为全面实施"旅游经济"战略,自2000年重点培育发展坝美"世外桃源"旅游品牌,全县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加快,旅客接待条件不断改善,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十五"以来,全县累计接待游客81.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6亿元,年均增长51%。

5.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城乡居民收入渠道呈现多元化,特色农业产业、畜牧业、第三产业、"打工经济"有效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全县农村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80元,当年增长13.8%,比1978年增长42.5倍,翻5.4番;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72元,当年增长18.2%。"十五"以来,全县扶贫工作不断加强,农村贫困面貌得到较大改善,7年来建设脱贫奔小康示范村、重点扶持村和温饱示范村305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82个,建设小水窖12173口,沼气池21267口,完成茅草房改造8738间,危房改造177间、建设移民开发区(安置点)29个,建设科技文化活动室56个,解决了24.3万人、11.0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全县贫困人口(按625元标准计算)从2000年的35.6万人减少到10.8万人。

(二)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南坚持"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用市场化模式参与城镇建设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1)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2007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6796万元,为历史最高,当年增长68.5%,比1978年增长 862.8倍,年投资水平翻9.8番,自"九五"末以来,保持年均增长48.2%的高速发展水平。

(2)交通、通讯、电力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施县际、县乡和乡村公路建设改造,2007年全县公路总里程达4095.61公里,比"九五"末增加2039.39公里,比1978年增加3518.39公里,全县乡镇通路率100%,村委会通路率100%,自然村通路率73.8%。电力建设发展迅猛,通电率和用电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全县电站总装机容量97440千瓦,年售发电量3.9亿度,通电村委会174个,通电率100%,通电自然村2235个,通电率82.4%。通信和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174个村委会全部开通程控电话,城乡固定电话总数31808户。新建通信基站455座,手机用户12万户,宽带用户4996户。村委会通讯网络覆盖率100%,广播电视覆盖率87%。

(3)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自2000年以来,广南县完成县城及17个乡镇总规修编工作,完成大部分乡镇和县城街道的建设和改造,县城面积由"九五"末的4.5平方公里扩大到12.5平方公里,比1978年扩大了6倍,全县城镇人口增加到13.96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17.45%。

2.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全县社会和谐稳定

至2007年,全县参加养老保险7203人、参加医疗保险18831人、参加失业保险6786人,参加城镇低保7384人,实现应保尽保;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57.43万人,参合率80.9%,广大参合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当年开发城镇就业岗位925个,新增城镇就业人数830人,年内向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2582人。"十五"以来,全县切实加强对受灾群众的救济工作,累计救济7.6万户81.74万人(次),安置残疾人就业350人。

3."科教兴县"成效显著,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广南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普九"工作顺利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成效显著,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有新突破,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十五"以来,全县共投入校舍建设资金2.65亿元,新、扩建校舍面积26.9万平方米。2007年,校舍建筑面积达811129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475129平方米;适龄少年毛入学率由"九五"期末的42.4%上升到97.1%;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达5633人,中小学在校生达到129635人,其中高中在校生6867多人,是"九五"期末的2.5倍。

4.人口资源环境持续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后,广南深入贯彻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全县人口增长过快势头得到控制,人口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十五"以来,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2007年达7.61‰,为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年增长最低水平。为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广南切实加大矿业秩序整治工作,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抓好工业污染和矿山环境污染的治理整顿,加强天然林保护和植树造林工作,2007年新增建设用地36亩,开发复垦耕地7790亩,逐步实现了耕地补大于占的目标,全县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和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2007年全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7%,当年增长1.24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0.83%,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5.08%,"十五"以来年均增长3.39个百分点。

(三) 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

1.各族群众实惠更多,执政为民深入人心

经过五十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断探索,广南县党政领导和全县人民同经风雨、一起奋斗、共建家园,经历了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物阜民康、百业兴旺的转变。

(1)改革发展翻天覆地、各族群众实惠更多。广南76万同胞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人民生活从当时的衣不弊休、食不果腹、屋不遮风、路不通达到现在的衣食无忧、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各族群众共沐改革发展春风,共享经济建设成果,实惠更多、喜事不断,突出表现为涉农补贴政策惠及全民、社会救助范围不断扩大、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涉农补贴政策惠及全民。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中央又实行支农惠农政策,2007年,全县获良种补贴资金180万元、生产资料补贴560万元、农业机械购置补贴40万元、渔业燃料补贴4.28万元,惠及15.2万户71.69万农业人口;发放1919人(次)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44.6万元;有127316名中小学生享受到国家"两免一补"政策,享受免费教科书补助资金595.92万元,发放独生子女奖学金1586人30.05万元、养老生活补助1933人130.6万元、农村合作医疗补助金142670人952.9万元。社会救助范围不断扩大。认真开展城镇低保户和农村特困户、五保户、孤寡老人、孤儿、"三无"残疾人的调查落实,2007年有4194户7384人纳入低保行列,供养五保户2582人,农村医疗救助4万人,将农村特困群体4510户14504人纳入救助范围,当年共救济灾民和特困群众1.8万户5.54万人(次)。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增加。2007年,职工人均工资15873元,比2006年增加2788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80元,比2006年净增180元,比1958年增1465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872元,比2006年净增1520元,家庭生活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城市生活方式日趋"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 。

(2)党员队伍发展壮大,执政为民深入人心。党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过程中不断锤炼、发展壮大,至2007年,全县共发展各级党组10个,基层党组织1721个,全县党员共有16826名。50年来,所有党员紧紧围绕在县委、政府周围,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实现了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转移。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围绕"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突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走在经济建设的前沿,有苦先吃,有难先当,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完成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

2.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全民参与

随着全面改革、对外开放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正确对待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的严峻的考验。

(1)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构建精神文明长城。"文化大革命"运动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面对的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和纷繁复杂的外来因素,广南县宣传阵线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构建精神文明长城。改革初期,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县委以《十年改革、十年受益》为题开展形势宣传教育,教育干部群众正确看待形势,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蓬勃开展,人民群众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县认真开展治理"脏、乱、差","学雷锋、树新风",创建"文明城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村"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实施"西部助学工程"。至2007年,全县共表彰县级文明单位、文明村十七批,申报、推荐州级文明单位、文明村十四批,省级文明单位、文明村十一批,在全县范围形成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社会风气,公民素质、文化生活显著提高,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2)普法宣传扎实有效,民主法制全民参与。1985年,广南县开始制定了"一五"普法规划, 20多年来,全县广泛开展以"学习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一学三讲"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充分发挥"法律五进"的载体作用,使法律真正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企业、走进单位。切实抓好法制建设的"六个一"活动,积极开展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以"平安广南"建设为主线,大力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严密防范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全面推进"平安乡镇、单位"创建活动,加快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控体系建设,形成全民参与、人人负责的良好法制环境。

3.依法行政得到落实、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认真开展"三个代表"、"三为"、"三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学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公务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人民公仆本色,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努力做到执政为民。按照建设"法制政府"的要求,抓好《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行政许可法》和《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的贯彻落实,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逐步推行听证会制度,推进决策的法制化、科学化和民主化。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得到加强。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村民自治。政府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增强。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制,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修订了《政府工作规则》,政府工作进一步规范。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坚决服从党委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

三、光辉的前景

回顾五十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十一五"期间,广南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县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突出"五个重点"(打牢发展基础、打造支撑产业、做大特色产业、培育新兴支柱、提升城镇化水平),实施"五大战略"(项目带动、工业强县、文化旅游经济、打工经济、通道经济),打造"五个基地"(矿冶业基地、林浆纸基地、畜牧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文化旅游基地),推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平安和谐广南。

1.发展定位

"十一五"末,初步建成文山州重要的矿冶业基地、林浆纸基地、畜牧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县,建成云南省独具特色的壮民族文化旅游大县。到2020年,把以林浆造纸为主的林产品加工、生物药业和民族文化旅游打造成支柱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的战略性转移。将广南建设成为区域发展潜力巨大的经济大县、文化旅游强县,构建人居环境优美的和谐广南、平安广南。

2.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广南人民将大力宏扬"团结干事、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广南精神,为开创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奋斗。

--经济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35.7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4590元左右;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77亿元左右,年均增长8%,人均9640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97.4亿元,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 48.97亿元,年均增长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9:38:33;特色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传统产业竞争力增强,新兴产业有较大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非公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高,达到56%以上;城镇结构和城镇功能得到改善,城镇化率达到20%以上。

--人民生活的主要预期目标:逐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返贫率控制在5%以下。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左右。基本公共服务较为完善,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良好,社会信用关系改善。

--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两基"成果得到巩固。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监督体系比较健全和完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68岁。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信息产业有较大发展。全民健身计划得到落实,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力争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54.7%,城市绿化覆盖率35%,重点水土流失区域得到有效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三废"综合治理率达到76%以上。

五十年辛勤耕耘、五十年自强不息,广南逐渐从封闭落后走向文明开放,从满目疮痍走向欣欣向荣,历经了风雨兼程的坎坷岁月,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两个文明建设长足发展,实现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治安稳定。回首来路,成绩骄人,展望未来,前景辉煌,广南人民将在新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昂首阔步,信心满怀,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盛世蓝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