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允美大尺度写真:【特别关注】“中国模式”的“四轮推动”与优化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24:22

编者按:
近年来,中国模式一直是国际上广受争议的一个话题,这种以居民高储蓄、政府高投资、半市场经济半计划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迥异于西方世界流行的自由市场模式,作为一种概念被提出之日起,便不断受到西方学者的质疑,却挡不住一些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心驰神往。不过,2008年的这场金融危机让中国模式的优越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中国模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点击查看往期“特别关注”栏目
※“中国模式”世人瞩目
“中国模式”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
“中国模式”世界瞩目
世界的目光正转向“中国模式”——一种将本国国情与具体实践巧妙结合的模式、一种将过去与未来相结合的模式、一种将中国发展与世界进步相结合的双赢模式。【详细】
三十年前,中国与世隔绝,举步维艰,贫困率与马拉维不相上下。如今,中国已加入“超级联赛”:中国经济增长了九倍,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人民币合理升值将推动中国排在日本之前面,跃居第二)。
“中国模式”至少有三重含意:成功、可复制性和周密计划,这三个方面都还需要继续完善。【详细】
“中国模式”受关注的四大原因
其一,“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的局限
20世纪晚期,拉美的经济危机、东亚的金融危机和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失败,都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直接相关,而“新自由主义”正是“华盛顿共识”的基础,它们表明了建立在“华盛顿共识”基础上的“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的局限。
其二,改革开放促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
与此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奉行自己独特的现代化战略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一直在9.5%以上,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中国成功的发展战略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也必然会有人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和总结。
其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需借鉴中国经验
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它们都在努力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所谓“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在近年失效,使它们加倍关注中国的成功经验,希望从中找到适合它们自己的东西。
其四,中国崛起对世界历史的产生深刻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强大和崛起,势必会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甚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因而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也必然会引起西方发达国家的深切关注。【详细】
★日本陷衰退泥潭 中国模式再次让西方傻眼   ★外国人眼中中国三十年:"中国模式"越来越吸引人
※“中国模式”的五个特征与“四轮推动”
“中国模式”的五个特征
以增进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公民的福祉为核心。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增进公民福祉是中国发展的核心。中国的发展以13亿人的价值和13亿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旨在满足13亿人的基本需要,并促进每位成员的全面发展,这是举世无双的。
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巨大潜力。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若干质的规定性,在所有制、调节机制等方面又有着自己的特色,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这种“内在结合”的巨大制度潜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努力发挥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和后发国家三大优势。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二是拥有广阔的市场。三是后发优势。
着力实行有中国特色的“四轮推动”。即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
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建设。“五位一体”建设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基本宗旨是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中国自己的贡献。【详细】
“中国模式”的“中性政府”
中国近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有目共睹,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多数国家没有采用好的经济政策?为什么只有中国采用了?或者为什么在这段时间里只有中国采用了好的经济政策?多数经济学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中国的特殊性在哪里?我们既有高速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完成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型,我们这个转型非常平稳,我们是在发展和转型两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为什么我们能做到这一点?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角度,我提出一个经济增长“中国模式”中的一个突出特色,即中性政府。
一个中性政府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偏向社会的任何一个部分;另一个是它把社会的长远利益摆在首位,能够抵制部分民众对于短期分配的要求。这样的一个政府让一个国家选择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详细】
“中国模式”的“四轮推动”
第一个轮: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支点。它不仅表现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结构中比重上升的过程,更重要的,它也是现代文明渗透到经济社会领域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就是工业化。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探索新路:“新型工业化”与“中国特色工业化”交叉结合,即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概括为下列“五个结合”:
1.提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紧密结合。
2.发展城市工业与发展乡镇工业紧密结合。
3.推进工业化进程与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结合。
4.工业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型紧密结合。
5.利用外资与独立自主紧密结合。
第二个轮: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
1、中国的城市化走的是一条“城镇化”道路。
2、中国城镇化走“立体网络型”的协调发展之路。
3、城镇化采取区域布局“差别化”推进战略。东部地区重点丰富城镇内涵、提高城镇化质量,形成有生命力的城镇带、都市圈、大城市连绵区;中部地区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扶持区域性中心城市;西部地区优先发展大城市,有重点发展中等城市,控制小城镇无序发展。
4、中国城镇化与体制转型紧密结合。中国为实现城镇化目标,应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一是打破城乡人口管理的二元体制,改革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二是改革城乡管理体制,为简政放权、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创造条件。
第三个轮:中国经济的市场化
中国曾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的国家,需要紧紧抓住体制转型这一链条,由外围到核心,逐步“攻坚”。中国的市场化进程目前也遇到了如何继续深化的难题:国内方面,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企业、政府及其他相关方面适应市场化的程度还有待加强,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行业垄断、地区封锁、行政壁垒等仍在妨碍公平竞争和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下一步的重点是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国际方面,应破除进入全球市场过程中“国际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实现国内市场与全球市场的对接。
第四个轮:以全球思维推进国际化
以独立自主的大国姿态参与全球化。中国原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实行开放政策,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发展迅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与世界相联系。在中国的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规则相“磨合”的过程中,会对国内的相关改革形成倒逼机制,促进改革的向前推进。目前中国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此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竞争力。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应更加主动地吸纳和整合全球资源,既要“融入”全球化,又不能消极对待游戏规则,要参与到国际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共同发展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详细】
※“中国模式”的全球价值与世界影响
全球价值: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不能简单地把“中国道路”的价值看作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发展道路。中国国情太特殊,建立在这种特殊国情基础上的“中国模式”,恐怕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能简单地效仿的。【详细】
“中国模式”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
其一,全球政治的“中国因素”变得日益重要
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改变了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历史命运,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国际事件。近3亿人口摆脱贫困并迅速地实现现代化,从原来的封闭状态大规模地融入全球化进程之中,从而使全球政治进程中的“中国因素”变得日益重要。
其二,打破了原来由超级大国支配的世界政治格局
中国综合国力在短时期内的惊人增长,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从而打破了原来由超级大国支配的世界政治格局。中国事实上已经开始作为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支独立力量而发生作用,并且正在有力地促成世界政治从单极向多极发展。
其三,中国崛起有利于实现世界和平的共同目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国内发展的需要、对“和谐世界”的价值追求和目前的国家能力,都决定了中国的强大,只能是和平的发展。因此,中国的崛起大大增强了国际政治中的和平因素,更加有利于国际社会实现世界和平的共同目标。
其四,“中国模式”影响着全球治理的现状和未来
对外开放、国际合作、和平发展这些都是“中国模式”的重要内容,遵循着这些战略策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社会,更多地承担国际责任,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更多的力量,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全球治理的现状和未来。【详细】
中国模式的世界影响
其一,发展中国家看重中国高速发展的经验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举措,都对一些发展中国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当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消除贫困。中国模式回应了发展中国家有没有能力消除贫困的疑问。历经动荡和经济落后的非洲,希望走上一条稳定发展的道路,如何处理稳定与发展,如何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中国模式无疑值得参考和借鉴。
其二,转型国家看重中国有效转型的经验
在20世纪末期的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之中,不少国家经历了经济体制等方面的转轨。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国家经历了磨难甚至失败。冷战结束后世界发生了拉美经济危机、东亚金融危机和俄罗斯经济危机。这些危机有诸多原因,但或多或少都是由于在转轨中采取新自由主义政策、休克疗法等。中国的市场经济和渐进改革则提供了另一条成功转型经验,引起了一些国家的反思。
其三,大国看重中国和平崛起的经验
在冷战后世界格局分化重组之时,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地区大国都在寻求提升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在新的国际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而且是一个饱经灾难大国的复兴。俄罗斯、印度、巴西以及埃及等具有远大志向的发展中大国,都对中国模式给予了赞许,对中国崛起之路倍加关注。
其四,社会主义国家受到中国模式的启发
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社会主义各国在艰难中探索。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巨大提升,为这些国家坚持社会主义提供了力量支持。中国模式对这些国家既是鼓舞也提供经验。越南在很多方面就借鉴中国做法。古巴和朝鲜开始的改革,也注意到中国经验。不少古巴经济专家认为,古巴与改革前的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详细】
※“中国模式”与“苏联模式”和西方模式
“中国模式”与“苏联模式”的区别
第一,在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如何构建新社会的问题上。
按马克思主义观点,在取得政权以前,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实行的是加剧阶级斗争的路线,是“炸毁整个社会、分裂社会和摧毁国家的路线”;而取得政权以后,在无产阶级掌权的条件下,它所实行的国内政策,“一般来说不是推行加剧阶级斗争的路线,而是相反,实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斗争的政策”,即“拥护国内和平”的路线。
但斯大林当政后,却把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实际上把苏联的社会主义搞成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
我们党在1957年之后,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邓小平吸取了苏联和中国的深刻教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地提出了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一次全局性的拨乱反正,使党的工作方针发生了战略性的转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所有这一切,都深刻地总结了苏联和我国的历史经验教训,是对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一个巨大突破。
第二,在对待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的问题上。
苏联模式形成了斯大林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的极为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形成了苏联长期强烈反资本主义的、包括抛弃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传统。正是这种僵硬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其发展潜力丧失殆尽后,使苏联经济一直处于低迷停滞状态而难于实现转型。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正确地处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辩证关系。他的革命胆略和高超睿智在于,他敢于冲破从苏联到中国几十年赋予计划经济以社会主义属性这一“铁律”,把市场和计划看作一种方法和手段。资本主义既能利用“计划”,社会主义也同样可以利用市场。正是从这一大胆的创新理论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这样,就找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力,既适应于中国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也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将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便于吸收世界文明的最新成果,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三,在发展观上是坚持“民本”思想还是坚持“国家至上”(实质是“君本”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还是“唯意志论”发展。
在人民政权下,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说并不是对立的。民富则国强。俄国从莫斯科公国时代起就有强国主义传统。实际上,从彼得时代起,俄国就有极端重视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传统;而对民生是比较忽视的。斯大林继承了这一传统,领导苏联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严重忽视了人民对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的需要。
苏联的工业化“大跃进”、“赶超战略”,也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脱离实际,建立在“唯意志论”基础上的。
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了这一教训,十分强调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事求是,要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出发,要从民生需要出发。这实际上扎根于我国深厚的“民本”思想传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中华文化的这一优秀思想传统,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还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地科学发展。无疑是对苏联国民经济片面以重工业化和重工业军事化发展模式的突破,也是对苏联“唯意志论”的“大跃进”和赶超发展战略的突破,尤其是对斯大林那种国家至上、忽视民生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突破。【详细】
“中国模式”与西方发展模式的区别
“中国模式”与西方发展模式的区别
在所有制方面:中国不实行全面私有化,而实行以公有经济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公有经济仍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土地和森林、矿山等资源也不实行私有化。
在资源配置上:虽然我们采用了市场经济,但政府调节和干预的程度比西方国家要强大得多。
在政治上的区别就更明显:中国不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不搞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
在意识形态上:中国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但允许不同思想流派的存在。
但这并不是说在社会发展战略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中国模式”的成功之处,恰恰就在于它是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充分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份的结果。【详细】
“中国模式”的经验与鉴戒
1.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追求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辅以强有力的政府调控;
3.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追求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平衡发展;
4.将对国内的改革与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有机地结合;
5.根据自己的国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同时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自主性;
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7.推行增量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以渐进改革为主要的发展策略,同时进行必要的突破性改革;
8.全面推行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同时,适时进行以民主治理和善政为目标的政府自身改革和治理改革。【详细】
★“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 西方为何惧怕“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为何让西方不适★西方与非西方国家热议“中国模式”及启示
※“中国模式”尚需优化
“中国模式”在“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经济改革历程中可得出很多有益经验。但中国的改革方式也许比其实际政策更为有趣。中国改革是由实用主义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逐步推进并调整的,而非执著于某种固有理性并受意识形态限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改革者智慧是“让路 ”,为试验和地方自主性留出空间,抓住总会到来的运气并巧妙地加以利用。如真有一条经验,就是对改革持开放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详细】
“中国模式”非成熟道路,仍需探索
“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并没有完全定型。虽然它的一些典型特征开始显现出来,但我们的现代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们对“中国模式”仍然处于探索之中,可能探索的路途还很长。以为“中国模式”已经是一条成熟的现代化道路,既可解决国内发展中的一切问题,又可供他国模仿,这不仅过于乐观,而且对我们解决目前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甚至是有害的。【详细】
有限的成功 中国模式需要优化
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的成就,其过去三十年的经济表现在可比的增长阶段实际上可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将是其成功的真正考验。【详细】
中国在为经济增长前景暂松一口气的同时,也存在一丝隐忧:政府支出的效用越大,未来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力的可能性就越小;解决一次危机不难,难的是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今后中国出口企业离开出口退税和固定汇率何以生存?中国经济如何避免继续染上投资依赖症?中国产业结构是否能真正实现升级换代?这些问题,无疑值得有关方面深思。【详细】
但中国模式是否能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有分析认为,按照现在这个模式走,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可能性很小,要使成功的可能性大于百分之五十,必须改变发展战略:
1.必须扩大内需,用国内的消费来消化“过剩”的产能。
2.面对巨额的美元外汇,一方面要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结构,逐步降低美元资产的比例,以增强我国外汇储备在面对金融危机和动荡时的抗风险能力和保值增值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获得国际结算地位。
3.市场经济有助于实现现代化。金融危机使中国出口趋缓,但国际化、市场化依然是金融改革大势所趋。
4.华尔街金融危机也给中国的金融改革带来启迪,那就是金融改革的着力点首先在于加强监管。
5.中国的政策取向应是“一保两控”:保增长,控金融风险和控通货膨胀。【详细】
※“中国模式”优化之路:低代价发展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过程,也是逐渐探索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的过程。在经历了注重规模和速度的发展之后,中国对自身发展的成本与代价问题开始有了深刻的反思和认识。中国要走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实现由高代价发展向低代价发展的战略性转变,构建一种科学的低代价的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三定理
一是重视和追求创新,或者说,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就是以创新为主导的增长模式;
二是要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持续与公平发展的环境,从而体现社会发展的清廉性和人文性;
三是要维护自主和自尊。
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按照自己的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中国模式”与“中国威胁论”
仍然是一种以保持和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改革发展,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的震动,主要是因为我们经济发展的大规模和高速度。然而,这种规模和速度型的发展是由它的高代价换得的,因此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它使我们在获得财富、实现进步的同时,也遭遇了日益深重的发展代价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无论是在发展成本的高投入方面还是在发展所造成消极后果的严重化方面,都有相当突出的表现。在总体上,我国经济发展依然没有摆脱工业革命以来高投入、高生产、高污染的传统粗放模式,从而呈现出一种“高增长、高代价”的态势;并且由于发展时间短促、发展速度迅猛、发展目的狭隘等因素,人性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异化和扭曲的现象。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不乏人文道德的失落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当代价的付出大于或等于发展之所得,特别是出现了大量非必要代价时,就会给发展带来严重损害和破坏,使发展出现衰退或停滞的情况,这样的发展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高代价发展。高代价发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成本的高投入,二是消极后果的严重化。
中国高代价的增长模式是导致“中国威胁论”特别是中国“资源威胁论”出笼的重要原因。严重的环境问题及其在背后所存在的粗放落后的发展模式,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了口实,给我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主张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中国模式”与低代价发展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具有共通性,我们不能因自己独特国情,而走上一条与国际社会完全不同的道路,如果这样就否定了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事实已经证明,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追求集约型的经济发展,以环境和人文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必将损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长远目标。
在对中国模式的理解和把握中,必须要有一种宏大的世界眼光,即我们必须修正“增长一边倒”的方针,认真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由传统的高代价发展向科学的低代价发展的战略性转变。
低代价发展,是指人们在发展实践中,以最优质态、最佳量度、最良序化,在最佳目标范导和最优模式驱动下,沿着合理的发展道路,以最少的投入和付出,最小的风险和危害以及适宜的发展速度,获得最大发展收益的一种发展。
在总体上,推进科学的低代价发展战略,有着理念的嬗变和机制的构建两方面的路径。首先,走低代价发展之路,必须借助实践机制的力量,即通过一种模式化或机制化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和克服发展进程中的高代价问题。其次,走低代价发展之路,还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即不能仅仅关注建设和发展,不能为发展而发展,而应当从代价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发展,从抑制和克服代价的角度促进发展、实现发展。换言之,从代价的角度理解发展,不仅仅要看到代价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还要进一步看到实现代价的最小化本身就是实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的内在一环。社会发展总体方略应是:不能仅通过增长、建设来实现发展和进步,还应通过抑制和克服代价来实现发展和进步。【详细】
【特别关注】“中国模式”的“四轮推动”与优化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 “中国模式”的“四轮推动”与优化发展之路 中国模式的特质--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特别关注】如何看待和应对复杂的就业形势--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实践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苏联模式的失败之处在哪里--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综合治理,保障社会平安的中国模式--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张可云:中国将迎来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中国共产党新闻 【特别关注】围绕“十二五”规划?专家学者谈加强改革“顶层设计”--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 夏斌 陈道富:“十二五”时期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 “云浮模式”探索新型农村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特别关注】围绕“十二五”规划?专家学者谈加强改革“顶层设计”--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优化新兴经济体的经贸结构--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探寻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交往二三事--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肖贵清:“中国模式”热议中的几点冷思考--中国共产党新闻 玛雅:中国不可能复制美国模式--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竹立家:中国模式还在探索中--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国农民的迷茫与困顿--中国共产党新闻 围绕科学发展选人用人的“四要素”--中国共产党新闻 学习型政党的与时俱进之路--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