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购的鲜奶需要加热么:关于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与思考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41:19

关于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本文结合基层工作实际,谨就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作以探讨。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  认识  思考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开始进入一个实质性的阶段,即从“消灭农村”转向了“建设农村”,这一政策转向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在促进新农村建设蓬勃开展的同时,也导致了认识上的种种混乱,并不可避免地对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造成损害,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农村基层工作的经验,试图对新农村建设诸问题做一个全面的思考与探讨。

一、关于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再认识、再思考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这5句话20个字,提纲挈领,高度凝练,内容丰富,寓义深刻,涵盖了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需要从实际出发,全面准确的把握。

1、关于“生产发展”

中央一再强调,生产发展是第一位的,没有生产的发展,也就没有后来的生活宽裕,也就没有再后来的新村建设与新风塑造。当前不少干部把“生产”的发展仅仅理解为农业生产,在当前粮价、苹果价徘徊不前、生产资料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仅靠纯而又纯的农业生产大幅度增收显然是困难的。因而,必须把“生产”的视野放宽。长在地里叫生产,工厂加工也叫生产,劳务输出也是产业。成功的经验表明,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积极开拓产后的贮、运、销、加等一系列环节,特别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有效途径。

“生产发展”难在主导产业培育。从这几年的实践看,有三点基本原则应注意:一是要有特色。比如同样种苹果,有的农民种起了套袋苹果,收益大不一样。普通苹果一斤也就卖一块多钱,而套袋苹果可卖两三块钱。二是要有规模。有规模才有效益,特别是在大市场大流通的背景下,规模的大小往往意味着市场话语权的强弱。这也是为什么山东一个县敢全种大葱的原因。而我们的现实是一个村能用一半以上的地搞一个东西都非常不易,当然粮食除外。三是在大区域布局下做好小范围布局。一个地区的产业布局往往与当地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综合因素有关,是因地制宜的具体体现。一个村、一个乡不能跨出一个区域的大产业布局去标新立异,在成片的苹果林带中忽然间冒出几片杂果,在大面积的养猪区域独出心裁的养些羊不是理性的产业选择。

2、关于“生活宽裕”

“生活宽裕”是基于农村实际提出的现实目标。“宽裕”和“富裕”显然是不同的概念。一项调查表明,农民每年2000元左右的收入,除去生产、生活消费、教育、医疗等支出,可积累的部分约为10%左右,也就是说当前的农村生产依然处于简单的再生产状态,这还不算大灾致贫、大病致贫、上大学致贫等个别因素在内。在这样的一种现实下,要在短期内实现“富裕”显然是有困难的,即使将来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仍然是明显的,只能是相对“宽裕”的状态,也就是说能改变现在的简单再生产状态,能有余钱去追求精神等方面的享受和消费,比如说也旅游一下,开展一下丰富生活的文体活动等。

“生活宽裕”的实现需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基本可概括为“加减乘除法”,所谓“加法”,就是直接给农民增加一块收入,体现在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主要是种粮、良种、农资、农机具等各类补贴,也就是中央说的“多予”,现在这一块资金越来越多,仅中央一级今年近500个亿,全国农民人均50多元,还不算省级的。所谓“减”法,就是减轻农民负担,现在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已取消,这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但在税取消后,费却有反弹趋势,特别是乱摊派、乱收费、乱涨价,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央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农民的隐性负担依然沉重,“减”字上还得下大气力。所谓“乘”法,就是依靠科技,从长远看,这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依靠。所谓“除”法,就是减少农民以促进农民增收,也就是农村劳动力有序输出和转移。近年来,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农民收入的构成日益多元化。但当前必须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劳务输出的有序性和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受种种因素制约,“有计划培训、有组织输出”的劳务输出模式还未完全形成,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另一方面却是企业闹用工荒,说到底是外出务工人员素质偏低,市场亟需的技能人才匮乏。

3、关于“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的首要任务是思想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从过去高压式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状态中解脱出来,一下子又陷入松散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引导时期,各类思想正在广泛的渗透到农村的意识形态领域,传统的儒、道、释有之,西方的基督、天主教有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封建迷信、消极阴暗思想沉渣泛起,重新抬头,应给予高度警惕。因而“乡风文明”必须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新农民。

“乡风文明”的重点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空虚乏味已成为当前“三农”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可以说,除了电视、麻将之外恐怕再难以找出能供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载体,一些低级趣味的活动趁虚而入,农村集市上的“脱衣舞”表演即是一例。好的东西不来,坏的东西自然挤进来。因而,要使“乡风文明”,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的图书室、电教室、体育健身场地等文化体育阵地建设和便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娱活动的组织都应给予高度重视。

“乡风文明”需要恢复一些好的传统的东西。如果说“三纲五常”是封建思想禁锢人的糟粕的话,那么“仁、义、礼、智、信”放在今天这样物欲横流的世界则似乎还有那么些非常“需要”之势,试看市场大潮中的众生相,不仁、不义,不讲信用,不遵礼节,这一点就不难明白。“礼失求诸野”,当我们羡慕曾经的学生——日本、韩国经济发达而人的素质又高时,我们是否曾想过,日、韩国民身上体现的不正是儒家老祖宗所教导的那些修身养性之道吗?农村按理说是“封建残余”较多的地方,应该还“残余”一些优秀传统,可实际残余的是专制、是迷信、是宗族势力,丢失的是宝贵的修身之道。专家建议,要从孩子抓起,恢复儒家启蒙思想在初始教育中的应有地位,看来是合理的,是应该考虑的。

4、关于“村容整洁”

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的理解为“新村建设”,特别是个别地方,为了面上的效果,扒了旧村建新村,新房子、新家具、宽街道、大马路,村广场可创吉尼斯记录,家家户户房顶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蔚为壮观,其代价之大,其形式主义之严重,不能不让人深思。更有甚着,拿了群众的集资款建起的新房子是“豆腐渣”工程,更使群众叫苦连天。笔者认为,现在实施新农村建设,除过一些山区、边远地区需整体搬迁再建新居之外,大部分的村庄和民居已经成形,“村容整洁”只能是在旧村改造基础上的整洁,而非大拆大建。

“村容整洁”不应简单体现在面上。不少村一走进去,街道又宽又直,路旁绿树成荫,统一粉刷的墙上有各色的新农村宣传标语和民间画、古诗句,各家门前也统一布置,非常整齐。但在这样的表面之外,背街小巷不敢看,农户家里不敢看,非检查时不敢看。特别是村庄整体形象的改变与农户家里的布置不协调,墙依旧是黑的,东西摆得依然很乱,整体卫生较差。因而,“村容整洁”不是村子的街道亮了,广场美了,而是要村子的基本构成元素——农户的院落美起来。

“村容整洁”更重要的内容是日常管理。村容可以通过集中整治整洁起来,但这是一时的,而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则是长期的任务。现在一些试点村虽然有了保洁员,各家也配备了垃圾桶,但乱堆、乱倒的现象依然不能禁止,正如要把中国人随地吐痰的陋习管住一样,绝非易事。如何教育农民逐步摆脱传统的农村生活习惯,维护公共卫生,是保持村容整洁的关键。这次新农村建设试点,要求试点村都要制定公共设施与环境卫生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而能很好的坚持制度更为重要。

5、关于“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有“管理”。如果说没有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大部分村会陷入一盘散沙的境地,大量的需要集体协商集体决定、大家共同出力干的事情几乎无法实施。这些年中央已关注到这一问题,已非常重视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按照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说法,中国共产党的最大贡献是重造了乡村的基层政权结构,并自下而上推动了整个社会政权构架的更新,从而使整个社会能够上下一体,协调发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党的根基在农村,如果说这一块有什么问题,那将直接关乎政权基石的稳定。当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更要顺乎民意,通乎民情,才能实现“管理民主”这一高级目标。

“班长”的培养是个大问题。与现在大讲公平的社会大背景可能不太一致的是,农民群众更倾向于效率优先。在经济浪潮频频袭来的时候,农民首先想到的是改善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收入。因而,选举村干部,群众首要看的是一个“能”字。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好多地方出现谁有钱谁当村长的现象。可以不夸张的说,广大农民群众希望出现千千万万个华西村的吴仁宝,如果禹作敏不犯事,大家还希望再出现一大批禹作敏式的能人。

农村的“班子”要尽可能稳定。一个村没有三五年功夫不敢说能变样;真正要出大成绩,没有八九年功夫很难。正如总理说的,不要以为村长比总理好当。因而,农村“两委会”班子的稳定很重要,看看现实情况,发展好的村子,往往是班子坚强有力,长期稳定,施政纲领能按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反观一些村,你方唱罢我登场,整天闹着改选,很容易闹成各吹各的调,到头来几年成不了一件事,受苦的还是村民。

二、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作抓手问题

新农村建设目标是宏伟的,也是宏观的,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工作抓手或者说有效的载体去实现。

    1、“一村一品”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生活宽裕”的有力抓手
    当前农村产业发展普遍存在多、杂、乱、小等问题,最为关键的是没有形成规模、不够专业、商品化程度不高。“一村一品”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成功的经验证明,主导产业在一个村一个镇甚至一个县的形成,能有效地发挥“抱团取暖”的作用,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话语权,而随着产业的聚集与扩张,产业化服务也很容易形成,进而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其发展过程犹如“滚雪球”一般,愈发展愈壮大,愈发展愈优越,从而顺利向现代农业过渡,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活宽裕的目标。

发展“一村一品”,当前需要破除观念上的束缚。搞“一村一品”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是大产业布局下的以村为单位的专业化生产;搞“一村一品”不是仅仅把目光局限在一个村,而是要以村为单元,发展多村一品、一乡一品甚至一县一品;搞“一村一品”不是就生产说生产,而是综合当地资源禀赋与市场发展需要,科学有效的安排产业布局,以特色取胜,以规模求效益。当前困扰“一村一品”发展的思想束缚,不仅存在于群众中,而且存在于干部中,大规模而又深入的宣传发动和依靠典型推动是当前必须抓好的关键性工作之一。

发展“一村一品”要量力而行,分层推进。农村的实际表明,一个主导产业的成长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要在短期内、大范围实现“一村一品”是不现实的。从点抓起,以点带面,辐射发展是可行的发展之路。省政府提出“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是基于农村实际的科学决策。当前需要认真做好的是,集中力量,优先抓好示范村建设,规模再扩大,质量再提升,体系再完善,为推进村做出表率。

    2、“文明家园”是推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有力抓手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首先体现在农村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文明家园”突出实施以“四化”(硬化、绿化、净化、美化)、“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有线)、“四改”(改房、改厕、改圈、改灶)、“四清”(清理污水、粪堆、柴堆、生活垃圾)为核心的优化农村环境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大改观,一批舒心家园蔚然形成。通过在示范村的实施,也对其他村产生了较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不仅仅体现为物质层面的硬件环境改善,更为重要的是精神文明新风的倡导与新型农民的塑造。“文明家园”突出实施“评三户”(科技示范户、治安模范户、绿色家庭示范户)、“刹三风”(聚众赌博风、封建迷信风、铺张浪费风)、“创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和谐文明新风在农村迅速传播。特别是一些村在活动中组建的“红白喜事管理会”、“妇女互助会”、“家庭矛盾调解组”等一系列民间组织,进一步推动了文明新村的创建。

“文明家园”建设是当前若干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目标实现的具体措施的有机结合,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其主要包括城乡清洁工程、道路村村通、广电村村通、农村饮水工程、信用村镇创建等一系列具体内容,需要涉及的若干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更为重要的是,要维护老成果,开发新成果,让达到标准的“文明家园”长久保持下去,让大量的建设村步入“文明家园”行列。

    3、“三级联创”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管理民主”的有力抓手

从2003年以来,全省深入开展以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区)为内容的“三级联创”活动,有效提高了农村党的建设整体水平,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其成功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突出了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一根本要求,积极扎根于农村实际,有力的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工作基础和社会基础。

继续推进“三级联创”,关键在村上,特别是要狠抓村级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培养。在村级党支部书记的选拔上,要放开视野,放手用人,大力推进村干部公选,真正让能干事的优秀党员走上领导岗位。要积极关注村干部的待遇与激励问题,建立长效的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要广泛评比,树立优秀村干部典型,激励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创优争先,多做贡献。

继续推进“三级联创”,要不断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加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力度,坚持“一室多能”综合利用,使其成为党员活动、村民议事、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的综合阵地。应着眼长远,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契机,预留空间,综合安排农村治安室、计划生育、文化活动、医疗卫生、农村商贸等场地建设,使其成为农村社区的活动中心。

继续推进“三级联创”,要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继续推进“双承诺双公开双评议”(即村两委会向村民承诺,党员向党支部和群众承诺,党务、村务公开,群众评议党支部、村民评议村委会)活动,抓好“问题村”集中整治工作,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