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护士的肉文:青春宿迁——写在宿迁建市十周年之际2006.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8:43:18
青春宿迁——写在宿迁建市十周年之际

(2006-09-17 23:23:00)

“项王故里唱新歌,拔山举鼎创伟业”。1996年8月,地级宿迁市的组建,使苏北这块古老的大地焕发了青春,涌动着春潮。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而十年,对于“零”起步的宿迁来说,却是青春勃发、石破天惊。十年来,526万宿迁儿女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三步走”的奋斗目标,万众一心,务实苦干,开拓创新,攻克艰难,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追赶型、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新路子。演奏起一曲曲催人奋进、动人心魄青春宿迁的时代乐章。这十年,地区生产总值由建市之初的124.8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86.95亿元,年均递增12.3%,财政收入由7.6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5.85亿元,年递增14.4%。实现二产超一产、工业超农业的历史性转变。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用电量、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青春萌动

建市之初,百业待兴。“呱呱”坠地的少年宿迁,朝气蓬勃,蓄势待发。发展的“经”该如何念,跨越的路该如何走,新生的宿迁,风生水起,决策果断:集中主要精力实现工业突破,竭尽全力转移城乡劳动力,借助外力加快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全力构建和谐社会。从此,英姿勃发的少年宿迁,抬起了青春的脚步,迈上了跨越发展的金光大道!

建市之初,宿迁的工业几乎是空白。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是宿迁面临的最为严峻的课题。作为沿海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宿迁落后在工业上。工业兴,则全市兴;工业活,则全盘活。526万宿迁人民深知工业对宿迁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为此,市委、市政府果断地提出了“全市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主,经济建设以工业突破为主,工业突破以招商引资为主,招商引资以项目进园为主”的“四为主”工作方针,全面加快工业化进程。“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了给工业突破营造载体,让8个开发区成为宿迁经济发展的“聚宝盘”,宿迁全力营造投资“温棚”,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宿迁人民敢喊第一声、敢走第一步、敢打第一拳,对软环境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努力营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生产成本、低交易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三最四低”的投资环境。政府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全社会经商、安商、扶商、富商观念已深入人心,吸引和富集生产要素的洼地效应已经凸显。2005年6月9日,宿迁从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一举荣获“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之一。今年又获得全国惟一的“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最具人气奖”。花香蝶自来,到2005年,全市开发区共引进项目1868个,其中总投产项目1048个,外资及港澳台资项目98个,累计完成总投入203亿元。招商引资在全市工业中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一。

在实施“工业突破”战略过程中,宿迁还始终坚持“两轮齐动”和“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发展策略,做到“外引”、“内培”两手抓两不误,在“内培”上,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传统产业初具特色,初步形成了食品、酿酒、纺织、建材、电子、化工、机械与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洋河、双沟位列全国八大名酒之列,发展势头,一年好于一年;箭鹿、泗绢、苏棉、盛江、泗棉、宏达制衣、康赫制衣等纺织服装不断发展壮大;以苏玻为龙头的建材行业正在崛起;禾友、农喜、绿陵、猿菱等化工企业发展平稳;以恒顺为龙头,与大洋、华阳制药一起构成了宿迁工业新的“医药板块”;以泗洪油嘴油泵为龙头的机械行业规模不断“扩张”。以意杨为主体的木材加工业迅速崛起。目前,全市有木材加工企业3471户,资产总额7.9亿元,从业人员13万人,年加工能力146万立方米。销售收入超100万元以上的企业360家,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有33家。沭阳县的福庆木业、嘉华木业、东阳刷业和泗阳县的建国木业、中信木业、宿城区的洋西木业,宿豫县的五星木业、兴达木业等已成为当地木业生产的龙头。高新技术崭露头角,全市有江苏精科互感有限公司、泗洪油嘴油泵有限公司、泗阳中意玻璃钢有限公司、宿迁春虹集团等4户高新技术企业。全市共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62个,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60个。

解决了“钱”从哪里来,还要解决好“人”往哪里去。市委、市政府一方面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发展战略来实施、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兴办、作为最大经济项目来推进。另一方面,像办公办教育那样大办民办教育,像办普通教育那样大办职业教育,建立了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对全社会的职业培训机构实行“以奖代投”,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和城乡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先后实施了“两后双百”和“四全”工程,对城乡劳动力进行全员普查、全员分类、全员培训、全员转化,使城乡每个劳动力都能基本掌握1项以上劳动技能和技术。2005年,全市在外务工人数达102.9万人,劳务收入总额突破75亿元。

青春勃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改革让宿迁春潮涌动;创新让宿迁英姿勃发。改革创新是宿迁青春勃发的“原动力”和“发动机”!是青春宿迁后发快进的根,是青春宿迁跨越发展的魂!产权改革,激活了民营经济,社会事业改革缓解了读书难、看病难;政治体制改革,提高了执政水平和能力。宿迁市委、市政府一班人深知:没有思想的领先,就没有发展的率先;没有观念的超越,就没有发展的跨越。面对自己从头到脚都是新的;面对周边从左到右都是强的,年轻的宿迁必须跳出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小圈子”,才能生机勃发,魅力无限。宿迁十年的发展之所以青春勃发,虎虎生威,源于宿迁改革、更源于宿迁的创新。宿迁前进道路上的每一个步伐,干部群众精神状态的每一点变化,无不闪烁着改革创新的光辉。

产权一变天地宽。宿迁人“醒得早,下床早,天黑赶路,天亮进城,抢先一步,捷足先登,后来居上”。他们在产权改革上先行一步,高扬起“能租不包、能股不租、能卖不股,以卖为主”的大旗,秉承希望在民间、获利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的原则,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干部创事业”的创业大潮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干群投资创业的积极性。民营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私营个体经济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37.97亿元,是1996年的7.9倍,年递增(现价)25.7%,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值的比重达61.5%,比1996年提高37.2个百分点。宿迁拥有私营企业13761户,个体工商户83854户,分别是1997年的9.9倍和2.2倍。个体经济入库税收8.27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32.0%,比1996年大幅度提高。宿迁经济已由公有制为主发展成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民营经济占主体的全新格局。

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新路径,多元化投资格局初步形成。作为江苏省最贫困的地区,宿迁教育卫生事业在建市之初十分落后。突出表现为:青少年读书难。到2000年,每万人中高中毕业生仅有58人,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显示基础教育质量的高考本科达线数和达线率都位于全省末位。建市之初,人均卫生资产和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处在江苏末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学校和卫生院不能按时发放甚至发不出工资。面对困难,市委、市政府没有退缩。面对教育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规模不大的现状,立足市情,解放思想,真正把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作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举措,努力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服务环境。突破政府包揽一切的旧发展思路,以改革求发展。全市教育工作按照“一保三放开”的总体要求,坚持多元化投入,走出一条具有宿迁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高等教育实现“零”的突破。宿迁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在校生已超过1.2万人,其中本科生超过1万人。全市大力实施“六有”和“校校通”工程,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六有”工程共投入3.5亿元,实现了农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学校的愿望。全面完成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优质教育资源惠及面进一步扩大。2005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8.5%,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升学率位居苏北第一。民办教育不断壮大。2005年全市累计引进民间教育投入16亿元,民办教育机构达到973所,在校生29.6万人,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26.5%。2005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58个,比1996年增加401个。卫生技术人员9039人,比1996年增加513人。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医院验收,改变了宿迁无三级医院的历史。积极实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共筹集1.1亿元资金为农民看病作保障,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8%。

在各项改革事业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宿迁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丰硕成果。2003年5月,宿迁在全国率先实行公推公选,规定了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公开竞争和依法选举这四个关键环节,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实现了党管干部、发扬民主和依法办事的高度统一,对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开创性意义。2004年3月,在公推公选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公推直选试点。公推公选和公推直选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胡锦涛、曾庆红、李源潮等中央和江苏省委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批示。2004年,在总结沭阳县实行“政绩公示”制度、泗阳县实行“勤廉公示”制度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领导干部中推行“勤廉公示”制度,并出台《关于对全市党政领导干部实施勤廉公示制度的意见》。要求领导干部根据给定的勤政7个方面情况和廉政14个方面情况,以及群众点题内容,认真拟定并向全社会公示述职述廉报告,吸引、支持群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现了党风监督和群众监督的统一,成为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的新形式。宿迁的做法得到了中纪委和省委、省纪委的支持和肯定,并在全省全面推开。

青春旋律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基础设施建设则是青春宿迁实现跨越发展登堂入室的旋律和阶梯……徜徉在宿迁的中心城市宿城,跃入你眼帘的是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坦荡如砥,121个街头绿地披红着绿;穿行在宿迁104个小城镇,映入你视线的是一幢幢崭新的楼房;一条条清洁如镜的马路,一行行绿树高大挺拔……建市以来,全市上下紧紧抓住新建市的机遇,大力实施“基础先行”和“城镇带动”战略,举全社会之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年来,全市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065.45亿元,年递增31.0%。

大街小巷如棋盘,老街旧貌换新颜。走近宿迁犹如走进绿色王国、走进项王故里好似走进大花园!建市之初,宿迁仅是一个13平方公里、14万人口的苏北小县城,全市城市化率仅为12.5%,整个中心城市连下水道也没有。如果说全省13个省辖市是13条龙的话,唯有宿迁没有龙头。站在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高平台上,宿迁的决策层清楚地看到:中心城市发展的严重滞后,影响了宿迁的现代化进程。为此,按照“打开通道、拉大框架、扩大载体、富集要素”的要求,确立了城区“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2001年,又确立了“西进北扩南拓东延”和“引湖纳山”的发展思路及“建设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湖滨特色生态城市”运河“九桥”、黄河“十桥”的建成通车,破解了原来局限于大运河、古黄河之间的“造镇”时代,进入北到骆马湖、南到洪泽湖的“河湖联动”的“造城”时代。将清澈的骆马湖和葱郁的嶂山森林区连成一体,实现了“一体两翼”,拉开了城市框架。城市化大幕已经拉开,中心城市的规划控制面积由1721平方公里扩大到2108平方公里,人口扩大到150万人。使中心城市形成了一个主城区,晓店、洋河、皂河三个“卫星”镇,“三星拱月”城郊一体发展的框架。城市建设由“同心圆放大”和“摊大饼”转向“卫星城”和“葡萄串”。今天的宿迁,不但是一个集湖光山色、运河景观、黄河新姿、人文景色、城建品位于一体的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湖滨特色生态城市,还是一个电力供应充足,通讯没有盲点,宽带网覆盖全境,热电、新能源、西气东输等项目全面推进的新兴现代化工商业中心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功能明显增强。中心城市的发展,有效地集聚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豫苑别墅、金陵名府等一批超级市场、精品楼盘和安置小区纷纷拔地而起。每年都有几万农村人口迈进了城市的门槛,住进了园林化的中心城市。为宿迁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宿迁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识。建市以来全市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近130亿元。放眼宿迁大地,新桥飞架,大道纵横,一个崭新的现代化交通格局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实现了其它地区20年甚至30年没有实现的目标。

“唐修塔,宋盖庙,共产党率领咱们修大道”,唱出了宿迁农民对当地党委、政府为他们铺上“3.5米”路的由衷赞美!两年来,共新建农村公路5000多公里,公交车到了农民的家门口,实现了“泥腿子”世世代代的梦想!十年,京沪、宁宿徐、宿淮盐等一批高速公路打通了宿迁到上海、南京、淮安、徐州等周边大中城市的快速通道;县区之间,全部实现高速路或一级路对接,市县乡村已经建成干支相连、方便快捷的公路网络。十年,宿迁交通实现了二十年的跨越,交通在网络功能上已融入了长三角,而在交通便捷和交通景观上已经超越了长三角!难怪外地人到宿迁,都会由衷地惊叹宿迁变化之快、之大、之美。建市以来,宿迁共在大运河、古黄河上修建了18座大桥,建成城区道路100多公里,宿城区、宿豫区、市经济开发区、湖滨新城开发区等连成一体,二环合围面积达220平方公里,是原来30平方公里的7倍多。

青春常驻

303万亩优质水面蟹欢鱼跃,165万亩林木郁郁葱葱,38万亩花木争奇斗艳,180万亩蔬菜四季常青……大自然的恩赐与500余万人的勤劳与智慧,把宿迁这块“华东净土”,妆扮得如诗如画。踏上这片充满青春活力,生机勃发的土地,不禁让人感受到宿迁这块广袤而肥沃的土地活力无限,青春常驻……少年宿迁是一块未开垦的生态处女地,水和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二级标准。两湖八河水域达300多万亩,淡水与耕地之比为3:5,在全国地级市中遥遥领先。所辖四县均是全国平原先进县,是意杨的第二故乡,田园风光独特。望着这“山青水秀、风光无限”的绿色宿迁、生态之都,望着这价值连城的生态遗产,宿迁市委、市政府领导不禁神思飞越,妙招迭出。宿迁的精华在于烟波浩淼,日出斗金的水,宿迁的优势在于一尘不染,生机勃勃的生态农业。“‘差别竞争,特色取胜’应该是宿迁应对区域竞争的重要策略。发展路径寻‘差别’,区域优势求‘特色’是我们持续发展的着力点……”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宿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变生态优势为资源优势,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确保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成为摆在宿迁人面前的重大课题。于是乎,一个建水上宿迁,绿色宿迁,可持续发展宿迁的“淮海战役”在苏北腹地打响!

宿迁市两湖八河纵横,湖光秀丽,水色怡人。洪泽湖、骆马湖烟波浩淼,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湖上空气达国家一级标准。古黄河、京杭运河、淮河、濉河、汴河、六塘河、淮沭新河、新沂河纵横交织、河网密布。全市有可供水产养殖的优质水面达303万亩。宿迁充分利用水上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养殖领域,大力发展稻田生态养殖、合理开发湖泊围网养殖、促使全市水产品产量、渔业产值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达到了141.5万亩,水产品总量达23.2万吨,渔业总产值为38.7亿元,在全省内陆地区,水产养殖总面积位居第一。泗洪县的“金水牌”洪泽湖大闸蟹、中扬青虾、骆马湖银鱼远销大江南北!

走进宿迁大地,大街小巷满目苍翠、广场庭院柳绿花妍;沟渠路堤遍植意杨,房前屋后绿荫铺地。建市以来,作为黑杨派南方型杨树无性系的引种发源地,宿迁素有“杨树之乡”的美誉,所辖各县区均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2002年5月,宿迁市还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称号。全市建成用材防护林面积165万亩,高标准农田林网面积620万亩,杨树总株数1.6亿株,四旁植树保存株数1亿余株,绿化苗木面积33万亩,造林苗木面积7万亩,林木种苗花卉面积4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51%,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000万立方米。宿迁建市以来,城市绿化面积由建市之初的60公顷猛增到现在的1093公顷,增长近18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8月被省政府批准为“江苏省园林城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77%,绿地率35.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74平方米。近几年城市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增量居全省第一。38万亩花木让宿迁成为中国著名的“花木之乡”。

黄沙飞处起葱茏,处处杨柳绿意浓。为了将昔日的不毛之地,建成华东的绿色明珠,充分挖掘全市300万亩造林绿化潜力,实现全面覆盖,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出经济效益,宿迁率先在全国推行林权改制,创造出“五化植绿”的宿迁模式,确立了绿化造林是使宿迁土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观念。着眼于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换个思想抓绿化,由把树栽在路旁、桥头、田中、河坎、庄台、城镇、街道、坟场、墓地的零打碎敲,转变为路在林中、桥在林中、河在林中、村庄在林中、城镇在林中、坟场墓地在林中、田地在林网中,空中看宿迁,森林盖大地,走进宿迁就是走进森林、走向大自然!实现全面绿化,不留空白,消灭盲区,杜绝死角,从而使土地资源特别是非耕地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一只脚窝一支歌,十年创业不寻常。过去的辉煌已成历史,年青的宿迁,未来的道路曲折而漫长。工业强市、城市带动、外向突破、科教先行、创业富民的五大战略蓝图已绘,五年增速全面超省均,总量再翻番的目标也已确定。在全民创业的大潮中,一个和谐安康、富裕文明的青春宿迁正在526万人民的辛勤汗水的浇灌下朝气蓬勃、茁壮成长!

青春宿迁——写在宿迁建市十周年之际2006.9 —写在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 [学术]宪政民主萦怀录——写在罗尔斯《正义论》发表四十周年之际 展望“后课标时代”——写在数学新课改实施8周年之际(下) 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中国奇迹——写在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 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 ——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 功夫之王的记忆瞬间——写在李小龙逝世35周年之际 人民日报:舟曲重生——写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一周年之际 陕理工之光——写在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合并三周年之际 “一切始于世博会”——写在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 长策谋国运 良言济苍生——写在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之际 人民满意的壮丽答卷——写在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之际 两岸携手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写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 特殊部队的神圣使命——写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 创业板背叛了中小企业——写在创业板开通两周年之际 创业板背叛了中小企业——写在创业板开通两周年之际 宿迁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张新实在地级宿迁市建市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07-04-12 16:06:28)转载 分类: 地级宿迁市成立十周年 一枝一叶总关情—张新实书记到宿迁中学检查工作 图片 宿迁养鸡 宿迁赋 宿迁经济开发区 宿迁赋. 宿迁党建 浩歌发煤海?壮志撼太行——写在五阳煤矿建井55周年之际--山西频道--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