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产品代理:调动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兴趣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10:27

调动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兴趣的思考与实践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和养成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确是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课题。语文教学,同样要培养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热爱和崇高情感。兴趣是起点,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是最令人赞叹、惊奇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

  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事物认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对所学科目的加深而产生,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或家长、朋友的影响加以培养,它也可以因为遇到困难无法克服而逐渐消失,也可以通过帮助或辅导解决了困难而恢复。作为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去研究、敏锐地捕捉,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一、精心设计导语,诱发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每一堂课要注意调动学生兴趣,特别要注意讲究课堂导入艺术。

  讲神话、寓言、小说等文章,可用趣味性较强的类似故事进行对比导入,使故事和课文内容相辅相成,在比较中领会课文内容。如讲《皇帝的新装》时,我先讲了一则笑话:有个秀才死了,去见阎王。恰碰阎罗王突然放了一个响屁,秀才听闻,立即写了一篇《屁颂》献给阎罗王,文章竭力吹捧阎罗王屁放得如何如何好。阎罗王读了这篇文章,非常高兴,决定给这个秀才增加十年寿命,立即放他回阳间。这时学生笑得合不拢嘴。稍作停顿,老师接着说:“人世间阎罗王是没有的,但像秀才和阎罗王这样的人却不少。不信,请看《皇帝的新装》。”故事虽短,却妙趣横生。导读中,讲与听自然沟通,同类对比,为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讲授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类情感强烈,语言蕴涵丰富的文章,教师要充分调动教学情感,实现作者与学生、师生的情感交融。新课开始时,教师可导入:同样在北京的西北郊,我们国家还曾有过一座比颐和园美得多,辉煌得多的皇家园林,那就是圆明园。(板书“圆明园”)。圆明园怎样辉煌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一起去游览(放录音)。当同学们听完录音后,竟情不自禁地说:“圆明园太美了!”这时老师话峰一转:而今怎样呢?(板书“毁灭”。)同时出示反映圆明园残垣断壁的挂图或幻灯片,给学生造成心理反差,使之心理形成巨大的不平衡,学生心中迅速涌起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慨之情。这时,学生的情感被激起,心情融入了课文情景之中,为学习新课奠定了坚实的学习基础。

     又如教《复习标点符号》时,可用这样一个小故事来说明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古时候,有个人很吝啬,于是他朋友来他家做客,有意教训他,一连住了好几天,主人很心疼,一天,适逢下雨,主人写下一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客人灵机一动,修改了标点符号:‘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意思完全相反。客人以此为由,继续留在他家做客。”学生们因此产生把标点符号学好的想法,学习有了动力。

  二、创设课堂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创设学生乐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因其教材特点,在情境教学的创设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 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创设音像情境,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有效途径。它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为易,以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学时,我们可根据课文内容恰当播放幻灯、录音、录像等,使学生产生一种真实感、新鲜感,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教手段的运用,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对于语言优美的散文,可选用配乐录音朗读,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诗歌,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可用电脑制作课件,精心设置相关画面,再现诗文的意境,同时配上文字,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更好把握诗歌的意蕴;科学性较强的说明文章,则可搜集大量图表、图片,配上解说文字,搬上屏幕,使教学生动、直观,易于理解。

    多媒体计算机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

  2 丰富学习活动,创设情境

 (1)表演

  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亲自感受课文的情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生动、直观的理解。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学完课文,学生戴上头饰,边读课文边表演,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乌鸦受骗的过程及原因,又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

    再如识字教学中教“兔”字,因这个字的最后一笔容易丢掉,我便在课前做了一个没尾巴的小兔头饰,上课时让一位学生戴上,字形与活动演示相对应,这最后一笔特殊意义就显而易见了。学生几乎没有人再写错这个字。

  (2)绘图

  在教学《乡村里的大花园》一课时,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绘出文中所描绘的大花园的景象。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再创造能力。在活动过程中,确实达到了甚至超过了预期想象的效果,出现了不少与书中意境十分近似的图画,有些图画确能让你惊叹不已——让你惊叹于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再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这些画让学生欣赏,既鼓励了图画作者,也便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导游

  《海底世界》是一篇说明文,文章介绍了海底世界的神奇与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后分组让学生作导游解说,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具体介绍每一内容的特点以及有关资料。学生由过去听导游解说变为自己为别人解说,角色的转换,顿生新鲜,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4)配图配音

  《窗外》一文中,作者通过对从前窗外四季美景的追忆,表达了对古朴美丽的乡村和大自然的爱恋之情。由于许多学生对乡村的景色并不熟悉,这一课我利用PowerPoint制作了演示文稿,再配上乡村特有的蛙声、收割声、孩子们在水中嬉戏的欢笑声,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欣赏图片,图、音、文并举,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领悟乡村的古朴美、原始美,更深切地理解了文章的情感,也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兴趣的调动更要注意深层次的挖掘,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体味情趣、谐趣、理趣、志趣的高品位趣味。

  三、教学方法多元互补,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量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传授和接受,忽视探究和体验。长期的被动灌注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能动性的弱化,缺乏创新思维、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久之,必然对被动接受知识产生厌倦,缺乏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内容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方法,是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模式,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和“自主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显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课堂教学中,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根据教学内容、课型设计的变化,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一法为主,多法兼用”,多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教学方法越科学,活动水平越高,活动内容越丰富,人的发展就越全面和充分。

  四、运用知识效果激励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发端于动机,伴随着行动过程,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之上。就是说,学生学习有愿望、有行动,但如果行动结果没有满足感,就难以产生兴趣。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归结到底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要用所学知识的效果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获取学有所得的满足感,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表现自己。如:听说训练、演讲、读写竞赛,在活动中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开辟专门栏目,来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作业,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的效果,体会成功的欢乐,产生成就感,强化其学习动机,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使其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它可以成为一种教学要求,但也不是要求的唯一或全部。从语文教学的功能来说除了思想品德的陶冶、审美情趣的培养外,最直接的责任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手段必须与培养语文能力的要求相一致,至少要有助于语文能力的增强。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激趣,把学生引向对于语文学科知识技能要求的总体把握,使之努力用高昂的学习兴趣去推动思维的深入和发散,从而达到以趣导学,以趣设疑,以趣促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