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刘丹遗体照片: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9:55:24
 据我了解,当前中学生对语文课普遍缺乏兴趣,这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我还发现,在很大程度上仍以说教为主的陈旧教学方法使许多学生厌学语文。有些人认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授课者只能施以说教的方法。其实不然。语文也可以像其它学科一样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在的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是完全可行的。下面我谈谈在教改中,我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激趣的几点薄见。一、开设情景教学,使学生乐于学习。语文的涉及面非常广,这些内容与其它学科大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但学生却无法用直观去感受。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讲解教材,难免落入机械重复的俗套,学生当然会倍感枯燥,提不起兴趣。然而,如果教师在引导学习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内容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加上学生参与这类表演型的活动,就更能调动其积极性和兴趣,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和情景再现中掌握语文知识。如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我请了五个同学分别扮演两个骗子、老大臣、官员和皇帝,让他们走进19世纪的丹麦宫廷,亲自去体会这些人为什么明明看不见却口口声声赞美那根本就不存在的布料。这样,老大臣、官员和皇帝自欺欺人的丑陋嘴脸就“暴露”在课堂上了。课文的讽刺性也就轻松地被掌握了。进行情景教学和另一种形式是找“小老师”,让学生变听课为讲课。方法是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对课文内容简单介绍、作补充说明,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这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相互配合的能动性。更重要的是,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乐于把自己独特的见解表达出来。无疑,对其分析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也大有帮助。在讲《秋天》这课时,我只讲析了第一节,后两节就是请两个学生当“小老师”完成的。虽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讲解出现了个别知识性错误,但一旦被纠正,他们就更有印象地记住了。二、进行课堂竞赛,寓教于乐。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其生理、年龄等特点决定了他们争强好胜、不甘人后、喜欢参加竞赛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根据这一特点适当地在课堂中加入这类活动。在教《古代诗歌五首》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在布置预习时,我让学生去搜集古诗词中有“风”“花”“雪”“月”等字的诗句。在课堂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三组,各派成员轮流说出这些诗句,并说出作者、出处和诗句的意思,最后评出优胜组。学生能积极发言,把小学学过的诗都回忆了一遍,甚至未学过的也能搜集到一起,比预期效果还要好。这样做,对他们积极性的激发、动手搜集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无须赞扬,只要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就足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和参与的快乐。三、把语文与社会、时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语文知识是一成不变的,是一潭死水。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不仅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且跟社会、时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把语文的教学与社会、时事分开,就无论如何也体现不了语文的价值,学语文也就失去了意义。学到冰心的《纸船》时,我把话题稍微一转,由“游子思国”到“台湾问题”,学生的爱国、忧国之情顿时显露了出来,他们由衷地发出了“祖国要统一、祖国要富强”的呼声;在讲到张晓风的《行道树》时,我把行道树默默地奉献和“所有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两个内容一比较,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想,最后话题也就转向了环保,使他们深刻地了解学校组织回收废旧电池这一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并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我想,无论如何,这堂语文中至少思想教育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也是学语文的意义所在。四、把学习做人渗入到语文课题中。如今,“纯粹教语文”的教学方式已经站不住脚了,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是教学的根本要求。语文新生教材的编写较好地适应了这一要求。每一篇课文,学生都能从中学到做人的准则,而这些准则,都是他们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归纳出来的。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告诉他们做人要勇敢、坚强;《羚羊木雕》蕴含着友情珍贵的哲理;《散步》告诉他们爱幼、尊老是一种美德;《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让他们不要贪慕虚荣等。更可贵的是,许多学生还能联系到自己平时的缺点,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如《皇帝的新装》含有“玩物丧志”的道理,有一个学生立刻想到了自己沉迷于游戏的危害,并告诫其他同学不要像那皇帝被衣服弄昏了头一样,到头来自己被游戏机玩弄。这堂课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总之,大胆地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确是一条可行之路。当然,这些活动应以教材为基础,千万不能光有兴趣活动而弃基础知识于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