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契约西瓜影音:如何调动起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6:20:47
如何调动起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潍坊七中  王健   2011年7月22日 13:11

 

如何调动起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注意角色的转变,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对于一些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得到解决。而在教学实践中有时违背了这一精神,如:上课后没讲几句话,老师便提出问题,有的老师甚至害怕讲的太多连提什么问题都没有表达清楚,就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于是学生们就“积极”行动起来,热热闹闹了一阵子后,教师开始提问,小组派代表发言回答,然后是教师对同学们的回答加以肯定或否定,至于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与质量如何却并不在乎,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一个很好的跟踪和监控措施。这种流于形式的小组讨论必将导致许多不良的后果,一方面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可能导致学生独立解题能力的削弱;另一方面,一些不自觉的同学滥竽充数、混水摸鱼,助长了他们懒散习性的养成。如何调动起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驾驭好课内合作探究的关健.

二.课题研究目标

1.     组建得力的合作学习小组.

2.     充分调动每一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同学参与合作过程,共享交流成果.

3.提高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边实践边研究,在教研组内交流讨论,推广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找出不足和改进措施;学生问卷调查或者找不同层次学生代表交流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和改进。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组建得力的合作学习小组。

2.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参与合作过程,共享交流成果.

3.处理好教师与合作小组间的关系,做出正确评价。

4.根据教材具体内容和学案预设,讲究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五.课题研究过程和方法

1.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

我们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采用的是异质性混合小组方式。按照异质分组,就是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相对均衡。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培养学生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意识,在合作过程中,发挥学优生的优良素质,多思考、多发言,主动帮助学困生,避免学困生学习不主动,发言不积极,胆小怯弱,学习被动。教师既要关爱学优生,又要厚待学困生。对学困生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对其要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培养学困生建立起“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其自信度和自尊心。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并加以发挥,使其扬长避短,建立自信,从而能主动参与合作,积极发言,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师对学优生既要肯定他们的作用,又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与其形成协作伙伴关系,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学生之间永远存在着差异,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基本要求与差异发展的关系,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具体做法是:

    首先,了解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个性特点、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状况,以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合理安排,适时调空。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中,每组确立一个负责组织与调节探究过程的小组长。要求组长对于组内同学的发言予以适当安排,确保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第三,组内发言的巧妙安排。鼓励成绩中下的学生大胆发言,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渐展开;一般性的问题留给中等生和学困生。而在学习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连接点、突破难点和概括新知时,要尽量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组内同学的思维。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不但能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他们提出不同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从而开拓学生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样,既能完成课堂教学基本任务,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达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目的。

2.正确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倾听之间的关系

    课堂上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固然可贵,而引导学生在别人发言时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也同等重要。

    课堂上,我们时有发现当一个同学发言之时,其他同学并没有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而还是一味地举着手,争抢要求发言,不住地喊“老师,我、我……”;在别人发言时,为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插嘴打断别人的思路;也有的学生默不作声,不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不关心合作的内容和进展,自己想着自己的事。

   所以,我们要指导帮助学生做到,既要踊跃发言,又要能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既不但要“爱讲”,还要“会听”;要做到既能与他人竞争,又能与他人共处。这样才能显出合作精神,达到合作目的,取得合作实效。

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归纳讨论所得出的结果。学生为了这一点,自然注意听取别人意见,而且还不时地记录,以便自己总结合作讨论的要点。

3.正确处理教师和学习合作小组间的关系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1967)提出学校领域内师生之间的交往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处理好教师与合作学习小组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决不能袖手旁观,要从讲台走到学生合作小组中间,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咨询者,参与学生的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获取学生中的信息,同时要因人而异地适时点拨,满足学生的即时求援需要,给予及时指导,为有效调控做好充分准备。小组合作中,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做到教为学服务;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交流思想感情;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意识,促进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通过教师的中介,有效学习掌握人类积累的知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正确处理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的关系

    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时,每当一个环节或一堂课结束时,教师的评价往往能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对每位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准确客观而详细又是不容易的。因此,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是对教师评价的补充和完善。

    自评是合作学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能够为小组合作提供有益的反馈;互评可以起到相互促进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互评的乐趣,充分享受互评激励带来的喜悦,互评也是生生交往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实施评价过程中,要做到以个体评价为基础,以小组评价为主。这样做,对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它不仅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回顾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概括及口头表达能力,达到互相评价,相互激励的目的。同时,正确的评价与激励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自评与互评,要求学生做到客观,公正,公平,不虚美,不隐丑,实事求是。只有这样做,才能起到自评与互评的有益作用。这样要求也有利于学生思想品质的健康成长。

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这就构成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

5.把握好小组合作的“度” ,讲究课堂处理的艺术

实际的教学中,每节课都来个小组讨论适宜吗?一堂热热闹闹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却不知道这堂课老师要向学生说明什么,老师不敢多讲,一多讲就是“满堂灌”,既便讲解也只是蜻蜓点水、不痛不痒,这种教学方式表面上看是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了,而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在现行学校条件下的学习,学生毕竟是以学习间接的经验为主,而过份的强调学生学习的直接经验实际上是贬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新课改提倡学生的知识需要自己建构,但是建构所需的基本的素材哪里来?都是他们自主研究探索而得?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由此看来课堂讲授是必不可少的,至于怎么讲、讲多少,这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整体水平好的就少讲些,差的就多讲些;二是授课内容,是以讲授为主的就多讲些,是以探究为主的就少讲些,这是课堂处理的艺术问题。具体表现在:

(1)合理选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经过一阶段的合作学习之后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滥用小组合作学习,要选取值得合作而且能够合作的教学内容。要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合作交流是必要的;合作交流的形式是多样的;合作交流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合作交流的时机是需要慎重选择的。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可选以下内容:①综合性比较强的内容。在每节数学课的教学中,总有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合作讨论的。有些知识,学生在理解或运用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也可以合作讨论解决。②一题多解的题型。习题课时可以设置题组让学生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充分体现个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能够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避免了教师讲,学生听、记、背的现象,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真正获取新知。③容易混淆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处指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关键处,能够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④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处。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会因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或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处进行讨论,他们就能在讨论中相互启发,能够比较顺利地寻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

六.研究结论

1.学生的合作意识、情感、品质得到了培养。

合作学习不是专用来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应该用于解决知识的难点,对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在适当引导后,让学生去合作、探索,运用集体的智慧攻克难关。这样全班同学都积极行动起来,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体验成功的喜悦。

2.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思维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在课堂上更多同学愿意把自己发现的数学知识与大家共享。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到较好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充分展示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中,我们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学习数学,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把数学的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探究、应用的过程。

3.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通过学习,转变了教师教育观念,教师逐渐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尊重信任学生,注重学生主体的选择,尊重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内在感悟、体验和探索。使教师能自觉地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正确地教学定位,合理地与科研接轨,主动吸取教学科学提供的新知识理论,深入开展各类教改实践和课题研究,加速了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4.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通过实验,学生在合作意识和学习成绩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在高一上学期的学段考试中,无论是尖子生还是弱科生的成绩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无论是A层、B层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为后面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参考文献:1.《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钱美琪  徐汇教育科研

2.正确处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十大关系》  傅永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