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英文怎么写:浙江省事业单位 改革总体情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44:41
浙江省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情况 发布日期:2008-11-09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20 字号:[ 大 中 小 ]

 

      近年来,我省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在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分类实施为前提,完善政策为保障,整体推进为途径,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目前,我省是全国5个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省市之一。

     一、我省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是科学实行事业单位分类。科学分类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几年来,我们按照社会职能、经费来源、市场化程度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分类标准,将现有的事业单位划分为监督管理、社会公益、中介服务、生产经营等四类。其中,符合条件的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将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要在调整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下,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保证其公益目标的实现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中介服务类、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实行转企改制。

       二是稳妥实施产权制度改革。中介服务类、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中的难点之一。为顺利推进事业单位改制,2002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进省属事业单位改制的若干政策意见》(浙政办函〔2002〕45号),明确了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相关政策。2003年,省人事厅等9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省属事业单位改制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浙人政〔2003〕181号),进一步细化了改制政策。随着改革形势和条件的变化,我们又加强了改制政策的修订完善工作。2004年开始,陆续对改制单位退休人员福利费、提前退休人员截止时限、退休人员社保与杭州市衔接、撤销单位养老保险、退休人员福利费计提办法等问题作出了完善和调整,较好地实现了改制政策的平衡和衔接。在改制中,我们还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坚持发展理念。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绝不是政府甩包袱,不是单纯的裁机构、裁人员,而是通过改制,进一步明晰应改制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使它们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最终把社会事业做大做强。二是坚持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在改革中不设时间表,不下达数字指标,坚持成熟一家改制一家,改制一家成功一家。三是以人为本,妥善处置人员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确保职工特别是老职工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如对改制后不保留国有股份单位的职工以及改制时未聘用或自谋职业的职工,按规定给予经济补偿金;对符合条件的老职工可以实行提前退休,退休后保持事业单位退休待遇不变;妥善做好改制单位职工的养老、医疗保险待遇衔接,所需经费在国有资产中给予提留。四是确保国有资产安全。重点把握好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关、主管部门审核关、专业机构审计关、事改办审批关、国资部门评估关、交易市场公开转让关等 “六关”,规范国有产权转让和国有资产处置,确保改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不流失。

       三是积极推进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是事业单位的主体,占现有事业单位的70%以上。随着改革分类认定工作的基本完成和中介服务类、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逐步凸显。近年来,我们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第一,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其主要抓手为推行聘用制、公开招聘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我省在总结1998年实行事业单位聘用制的基础上,于2004年、2005年分别制定下发了《关于浙江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试行细则的通知》、《关于执行〈浙江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试行细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省属事业单位首次实行人员聘用制度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若干工资问题的处理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全面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努力把聘用制作为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用人制度落实好。2007年我省下发了《浙江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对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作了明确和规范。此外,我省于2004年联合省财政厅出台了《关于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大力推动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第二,积极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变革。主要体现在积极转变事业单位财政投入体制以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社会事业方面。第三,加紧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认真做好养老保险相关数据的测算论证,选择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先行试点。第四,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现代事业制度。特别是支持和指导嘉兴市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为全面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奠定基础并积累经验。

       四是坚持整体推进分级组织。在改革的方法途径上,我们坚持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整体推进。一方面,块块之间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另一方面,条条之间不搞多头突进,整体一盘棋,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由于我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各地事业单位存在诸多差异,改革的难易程度和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当地政府和事业单位职工关于改革的理念和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别;而且我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历来实行属地管理,各地改革的进度也有快有慢。根据上述实际,我们对事业单位改革不搞一刀切,尊重并充分发挥各地在开展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分级组织、属地管理的方法。省政府于2001年出台了指导全省事业单位改革的宏观政策(《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方法和任务;并成立了以常务副省长担任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事厅),研制了一系列关于省属事业单位改革的配套政策,积极推进省属事业单位改革,给各市、县改革起了示范和指导作用。全省各地根据省里的总体要求,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改革政策并积极实施,形成了全省事业单位改革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我省事业单位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是事业单位改革分类认定工作基本完成。2003年省属事业单位分类工作全面推开并基本完成,共审核批复765家省属事业单位。其中列入监督管理类74家,社会公益类511家(纯公益249家、准公益262家),中介服务类46家,生产经营类72家,另有62家因机构、职能需作较大调整,不列入分类范围。各市县经过几年努力,特别是2007年的攻坚,分类认定工作基本完成。截止目前,全省各地共对3万多家事业单位进行审核定类。在此基础上,省属事业单位还推进了机构改革,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职能,清理规范了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二是中介服务类、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省已批复改制(撤销)的生产经营类、中介服务类事业单位近1600家,其中省本级批复改制(撤销)了60多家。杭州完成500多家,宁波完成300多家,嘉兴、绍兴、湖州、衢州等地进展较快,已基本完成改制任务。三是公共事业体制变革初有成效。加快推进公共事业“两个转变”。一个是努力实现“以钱养人”向“以钱办事”转变。如我省高校的财政投入改变以往按教师人数核拨经费的一贯做法,采取以学校的产品—学生数并结合科研项目为标准的办法拨给财政经费,较大地促进了高校的发展。另一个是努力实现“公共事业政府办”向“公共事业政府、社会共同办”转变。如我省充分利用浙江民间资本雄厚的优势,引导社会力量举办社会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目前,全省有民办学校近万所,民营医院100多家。这些既是我省教育卫生事业的有益补充,又通过竞争促进了社会事业的整体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事业需求。四是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基本做到了“两个实现”:一是实现岗位管理,弱化身份管理,打破在人事管理上干部和工人、固定制和合同制的身份界限;二是实现按贡献、按业绩、按责任大小计酬的分配制度,弱化按身份、按学历、按职务计酬方式。截至目前,全省有三分之二的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实行了聘用制,有15%的事业单位实行了内部岗位工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