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队文新中队电话:找矿成果与工作经验齐出服务能力与队伍发展共进-中国矿业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40:30
中国地调局十二年“大调查”硕果累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能力增强,先进经验促进地质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2011年02月15日    :窦克林 张 立

  2010年,历时12年的地质大调查圆满结束。12年来,全国180多个单位每年近2万人参加的“大调查”不仅取得一批重大找矿成果,促进了矿产开发技术的进步,而且促使地质工作在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能力显著增强,地质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这些成果与进步,使我国地质工作从在低谷调整徘徊走向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地质找矿成果丰硕
开发技术进展突破
  12年的“地质大调查”全面完成了预定任务,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新发现一大批矿产地、新增一批资源量并挽救了一批危机矿山。在找矿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矿产开发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大调查”使我国重要固体矿产资源量大幅增长。新发现矿产地900余处。新增一批资源量:铁矿石50亿吨、铜3800万吨、铝土矿4.5亿吨、钾盐4.6亿吨、金1800吨、铅锌8300万吨。在开采强度不断加大情况下,铁、铜、铝、钾盐、金等矿产保有储量分别比1999年底增长41%、28%、39%、88%和53%。在地质调查工作的支持推动下,过去10年全国新增重要矿产资源储量之和几乎占到新中国成立50年总和的一半。
  在资源消费迅猛增长的情况下,扭转了保有资源储量消耗大于增长“寅吃卯粮”的被动局面,保证了资源储量稳固增长态势,基本稳定了重要矿产整体对外依存度,为提高国内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初步形成藏中、滇西北、东天山铜多金属、阿吾拉勒铁矿、乌拉根和念青唐古拉铅锌多金属、祁漫塔格钨锡多金属、罗布泊钾盐、北方砂岩型铀矿、大场金矿等十大资源基地。
  在“大调查”中,一些老矿山深部与外围找矿成效显著。新增资源储量煤52亿吨、铁矿石9亿吨、铜278万吨、铝土矿1540万吨、金671吨、铬铁矿47万吨、锂2664吨。一批老矿山重新焕发生机,平均延长服务年限15年,稳定就业人数60余万人。
  “大调查”不仅新发现了一批矿产地,增加了资源量,而且促进了矿产品开发技术的科研攻关,尤其是低品位、共伴生矿利用技术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宁乡式”鲕状赤铁矿选矿、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低品位碳酸锰矿利用、磁场筛选法等一批技术获得突破,难选冶铜金矿利用、非金属矿物深加工、尾矿利用等选矿技术及设备的研发,盘活了资源,提高了利用效率。
  能源矿产调查也取得重要进展。证实松辽盆地外围、银额盆地、中上扬子盆地和羌塘盆地等区域具有良好油气资源前景。海洋油气调查圈定38个含油气盆地,在南海北部发现了巨厚的中生代含油气地层,为深水海域油气勘探指明方向。在新疆探获1927亿吨巨厚煤炭资源。发现了伊犁、吐哈、鄂尔多斯、二连盆地等4个万吨级砂岩型铀矿基地。
  新能源资源调查评价取得新突破。在我国南海北部和祁连山冻土区首次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初步查明西藏扎布耶盐湖碳酸锂总资源量达246万吨,是世界三大百万吨级盐湖锂矿之一。首创了适合当地的低成本提锂新工艺,将为西藏经济发展和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防灾减灾和地质环境保护能力显著增强
  “大调查”的12年,也是我国多灾多难的12年。我国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旱灾、舟曲泥石流等大的灾害。在应对这些灾害中,中国地调局积极发挥技术优势,增强地质工作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地质灾害调查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调查”期间,中国地调局完成了全国1642个县(市)650万平方千米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查明灾害隐患点24万处,推动建立群测群防点10多万处,建立了10个国家级监测预警示范区,研发推广15万套监测仪器,为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支撑。陆续开展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2003年至2010年成功避让地质灾害5413起,避免人员伤亡29.58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38.2亿元。建立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保障了库区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初步查明长三角、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的地面沉降分布和发育规律,建成空中遥感、地面GPS和地下分层标的立体监测网络体系。完成11万多个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为矿山恢复治理提供了依据。
  地下水调查成效显著。中国地调局完成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北方11个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在鄂尔多斯盆地评价了179处水源地。完成东部10个省(市)40万平方千米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基本查明西南地区石漠化状况和地下水资源潜力。在干旱和地方病高发区、西南岩溶和红层区开展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解决了1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应对西南、华北严重干旱,17个省(区、市)地勘队伍圆满完成抗旱找水打井任务,解决了520多万人饮水困难。
  地质环境调查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地调局开展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北部湾等经济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完成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和330个地级以上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初步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和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编制系列图件,主动服务当地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取得良好效果。


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不断拓宽
  在实施地质大调查的12年中,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工作链不断延伸,推动地质工作由传统地质工作向现代地质工作转变,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不断拓宽。
  中国地调局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启动了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研究、地质碳汇潜力研究、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调查、土壤碳循环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合作开展天津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与区划,为推进全国工作提供示范经验。
  城市地质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支撑。完成了上海、北京等6个城市三维地质调查,系统查明城市地下地质、资源、环境状况,成果直接应用于城市规划与管理、土地与地下空间利用、重大工程安全运营。上海城市地质调查初步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纳入政府决策主流程,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多目标地球化学为国土规划、主体功能区划、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完成了160万平方千米中比例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初步查明我国中东部主要农牧经济区土地质量状况,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区划、名优产品开发、土壤污染治理等领域。
  探索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积极开展汶川、玉树、舟曲等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恢复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在环渤海等地区,探索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主动服务区域发展规划。启动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为国土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基础地质调查主动服务重大工程建设,配合南水北调、三峡库区治理、青藏铁路及核电站等重大工程建设,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和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提供了重要基础图件。大理-瑞丽铁路沿线地质填图成为地质工作服务于铁路工作的典范。
  地质工作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广阔天地,开展了全国地质遗迹试点工作,初步编制了全国恐龙和木化石分布图。完成了分省及全国观赏石资源分布图。青藏高原1:25万区调新发现700余处地质遗迹,编制了青藏高原地区1:150万旅游资源分布图,为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大调查经验促进地质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12年的“大调查”,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形成了弥足珍贵的经验。这些先进经验将对今后我国的地质调查工作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地质工作会议上,中国地调局的相关负责人便对这些经验进行了总结。
  地质工作要坚持“两个更加”,推进根本转变。面对新形势,地质工作必须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地质向现代地质、从“一种资源、一个市场”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从以资源为中心向资源与环境并重的根本转变,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在解放思想中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中统一思想认识,大胆探索地质找矿工作又好又快科学发展道路;要服务国家需要,从“供给驱动型”转为“需求驱动型”,从体内循环转为面向社会,从自我服务转为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从“会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变为“国家需要什么就干什么”;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三光荣”精神,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纵揽全局、服务全局的能力。
  勇于“创新机制”,着力破解难题。坚持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入分析影响和制约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的观念、体制、机制、人才和科技五大关键问题,并在徐绍史部长亲自主持推动下,通过大讨论活动和实践总结,形成了“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总结提炼出泥河、嵩县、锡田和新疆“358”、青藏专项等地质找矿新模式,形成公益性拉动商业性,技术与资本结合,统筹部署、协调推进、集团施工、快速评价的地质找矿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地质找矿新突破。
  强化“三个支撑”,增强发展动力。创新地质理论,构建了高效的勘查技术体系,为地质找矿提供重要指导;强化基础服务支撑,坚持基础越为宽厚,服务越为宽广的理念;强化队伍支撑,“大调查”12年来,打造了一支人员精干、相对稳定、专业齐全、装备精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调查与科研相结合,能担当重大战略任务,善于攻坚打硬仗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框架体系基本形成,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逐步推进,从无到有,陆续组建了31个省级地调院,健全完善了28个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成为全国地质调查重要力量。
  健全“四个体系”,提升发展能力。逐步构建了地调局-大区中心与地科院-项目承担单位三级项目管理体系,形成了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体系,涵盖了立项、设计审查、野外验收、成果评审等全过程,实现了有序规范科学管理,保证了项目质量;按照地质工作规律,构建了三级项目业务推进体系,保证了地质调查工作的科学部署,出了一批大成果,培养了一批领军人才;建立了科学预算、规范支出、强化执行的经济管理体系,修订完善项目预算标准,出台了整套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要求,建立了一支项目预算专业人才队伍,保证项目经费发挥最大效益;系统修订了涵盖各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118项,在多个领域建立了新标准,并在行业内推广应用,保障了地质调查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