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宸原著 西府大院:甘肃省秦安一中2010~2011高三周练试题(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3:40:16

 甘肃省秦安一中

2010~2011高三周练试题(一)

语    文

 

第Ⅰ卷(共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毗临          既往不咎        请帖(tiě)         拾(shè)级而上

B.精悍      泱泱大国        诤(zhènɡ)友       汗流浃(jiá)背

C.疏浚      和颜悦色        重创(chuànɡ)      曲(qū)尽其妙 

D.涵盖      无耻谰言        瞭(liào)望        咄咄(duō)逼人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待

价而沽的作品并不多。

B. 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

C. 奶奶去世已经十年了,但她生前对我的疼爱之情我却一直铭记于心,耿耿于怀,这份情和爱我

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

D. 如今的美国,妄图君临天下,称霸全球,到处指手画脚,干预别国内政。尚未从伊拉克战争的

泥淖中脱身,又想移师伊朗。一时间海湾地区再度风云际会,变化莫测。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已制定决定自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

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的具体方案。

B.在新课改形势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经常看书、读报,不断地参加培训学习,否则就会对

许多新事物感到陌生,说话做事也就难免贻笑大方。

C.来参加会议的人很多,进来的人手里都拿着—本打印很精美的簿子,只见他空着两手没精打采

地站在主席台旁,不很讲话,虽然讲话也没有什么生气。

D.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生产经济,这无疑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农业、

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       ,这也就是和谐。

①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灰色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③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

④多彩保证了活力,而灰色提升着品位。

⑤因此,灰色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

⑥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

A.①②⑤⑥③④     B.②⑤①⑥③④    C.②⑤①④⑥③    D.①②⑤④⑥③

二、(9分,每小题3分)

史学原以记述近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任何时代的近现代史都是史学家的研究中心。史学容易触犯政治禁忌,成为文字狱和其它变相文字狱的主要对象。清代的文字狱几乎等于历史狱。朴学反是,以经常为中心,以小学(文字学)的训诂、音韵为附庸,在其范围内的诸子、古史考证、地理、方志等等,都和政治现实没有直接关系。清代顺、康、雍、乾文网太密,文字狱大兴之后,史学因为首当其冲而大衰,考证学因为可以避祸而极盛,便是明证。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的时期太长,君主权威无限大,一切都被严密控制,学术界便越来越明显地出现这种极其反常的怪现象:现代史成为空白点,近代史成为薄弱点,古代史成为集中点,越古越厚,越今越薄,甚至有古无今,许多学者都成为“信而好古”者。这自然是由于统治者极端专制和极端愚民造成的,而学术界死气沉沉,学术家畏难避祸,以古代史为防空洞、避风港,也是无法辩解和否认的原因。

明末清初许多伟大的史学家,在国变之后,毅然决然地集中毕生精力,就亲身见闻去私编《明史》。《明史》就是他们的近代史。当时,从学术界老前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到万斯同、全祖望等大史学家,多专心致志私著《明史》,把私著《明史》看作高于一切的神圣的任务。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是难以比拟的,因为在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敢于写到“今上”,即当代史。在明代以前,如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书》,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均属隔代修史,而且由于官修,那是根本谈不上史德问题的。在清代以后,如民国初年以清朝遗老为主官修的《清史稿》,等于清王朝的奴才为清王朝的主子服务,也是可鄙的。只有明清间的一大群史学家敢于不惜牺牲、无所畏惧地私著信史实录,确为难能可贵,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点。这也可见史学是以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历史为中心的,历史科学工作者必须是大智大勇者,缺乏勇敢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

5.下列说法,不是导致学术界产生“怪现象”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中国史学多属于隔代修史和官修,无法做到信史实录。

    B.史学的研究中心与政治现实有直接联系,容易触犯政治禁忌。

    C.史学家畏难避祸,缺乏直言事宴的勇敢精神,于是转向考证学和古代史研究。

    D.中国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专制权力,采用了极端的愚民政策,严密控制学术研究。

6.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的考证学极其兴盛,是由于顺、康、雍、乾大兴文字狱后,史学研究大大衰落造成的。

    B.朴学研究不易酿成文字狱,因为朴学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它的各方面内容跟政治现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C.明代以前,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史》,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其史学价值都在官修《清史稿》之上。

    D.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地位崇高,是因为他们私著《明史》的成就达到了司马迁《史记》的高度。

7.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明清间一群史学家私著《明史》,表现出他们尊重历史事实,勇于牺牲的可贵精神和品格。

    B.《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司马迁是个大智大勇者,敢于记述当代史实。

    C.一个编史者,既要有才智识见,又要有编修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史的经历,更需要有勇敢精神,才可能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

    D.史学原以记述近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但隔代编修或者出于官修的史书,往往不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因而缺少学术价值。

5.A(“无法做到信史实录”与“怪现象”的产生无直接联系。)

6.B(A、“史学大衰”不是“考证学极盛”的根本原因。C、二者不构成比较。D、“私著《明史》的成就达到了司马迁《史记》的高度”这句话有误,文中没有这样的信息。)

7.D(结论太绝对)

三、(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 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而掩其不意。”太祖遂行。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亢父令                  除:授予官职。

B.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冲:冲击。

C.其辞悖慢                  悖:悖逆。

D.太祖乃以绍书示彧          示:给……看。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荀彧有“王佐之才”的一组是

①举孝廉,拜守宫令                       ②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

③待彧以上宾之礼                         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而掩其不意

⑤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⑥以彰殊勋,密以咨彧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10.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何颙就认为他不同寻常,很推重他。董卓之乱时,荀彧辞官携乡邻宗族到了冀州,后来跟随太祖。

B.迎天子回都后,太祖接到袁绍给他的信,看后勃然大怒,出入的举动和平常不同,大家都说是败给张绣的缘故,只有荀彧认为有其他忧虑。

C.荀彧很有见识和谋略。他分析太祖在气度和谋虑上都胜过袁绍,即使袁绍目前实力雄厚,也难有所作为,太祖听了很高兴。   

D.十七年,董昭等人说太祖功劳很大,应该晋升为国公;荀彧却持异议,认为太祖兴义兵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定国家,不应该受封。

三、(每小题3分,共9分)

8. B(冲:要道)

9. C(①被推举为孝廉③袁绍礼待荀彧⑥董昭询问荀彧)

10.A(没有携带乡邻)

第Ⅱ卷(共120分)

四、按要求完成11--13题。(共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

 

②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以忧薨。

 

11.①(5分)古代成功和失败的人,如果真有才能,即使弱小,也必将强大;如果不是有才能(或“这样”)的人,即使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大意2分,诚、苟、虽各1分)

②(5分)适逢征伐孙权,太祖上表奏请派荀彧到谯地慰劳军队,荀彧因病留在寿春,因忧郁而死。(大意2分,会、表、薨各1分)

1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8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注】①雉雊(ɡòu):野鸡鸣叫。

②《式微》:《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1)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举例分析。(4分)

答:                                                                                

                                                                                      

(1)(4分)围绕“归”字描绘了三幅画面:①夕阳斜照村落,牛羊归巷;②柴门外,野老拄着拐杖等候牧童;③农夫们下地归来,亲切絮语。(1点1分,意思对即可)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和归隐田园的愿望。(1分) 

(2)(4分)运用反衬手法。(2分)如:“穷巷牛羊归”、“田夫荷锄至”,以动物、人皆有所归,归得惬意,反衬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举例分析2分)

或:运用白描手法。(2分)如“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不加渲染地描绘出老人等候牧童回家的画面,亲切质朴。(举例分析2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2)                         ,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3)肯与邻翁相对饮,                           。(杜甫《客至》)

(4)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王勃《滕王阁序》)

(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长歌行》)

(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司马迁《屈原列传》)

(1)镜中衰鬓已先斑  (2)钟鼓馔玉不足贵  (3)隔篱呼取尽余杯

(4)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举类迩而见义远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阿Q正传》何以被出课本

某地的高中语文教材把鲁迅先生《阿Q正传》出了课本,取而代之的是金庸先生的《雪山飞狐》。此外,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替掉《陈焕生进城》,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替掉《孔雀东南飞》……

    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尤其是以一个中学生读者的角度,也许有的人不喜欢读《阿Q正传》。说实话,《阿Q正传》确实太沉重了些,主题非常深刻,深刻得令人倍感压抑。再说句实话,有多少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能够真正读懂《阿Q正传》,能够深刻体悟鲁迅先生着力批判的国民性问题?更何况,这种对人性的批判几乎是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不妨再接着说句实话,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阅读《阿Q正传》是否已经成为一件令人痛感十足的事情?

    几年前看过一套丛书,是复旦大学一位博士生导师编著的。在此书的前言中,这位博导坦言: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整整看了两遍鲁迅全集,结果基本上没看懂。总结一个结论,没有深厚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积淀,基本上是看不懂鲁迅的。其实,连鲁迅先生自己也说,一个人没有30岁以上的年龄,是很难看懂自己的作品的。由此看来,别说中学生看不懂,比看不懂危害更大的是由于看不懂而导致的厌烦心态。这恐怕不是教育的本来目标。

    看不懂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鲁迅先生的笔法。鲁迅先生在许多情况下运用了大量春秋笔法,行文相对晦涩。而且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差别,这也是鲁迅作品存在不小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

    那么《阿Q正传》到底该不该剔除出语文课本呢?我总觉得,看得懂、看不懂是一回事儿,剔不剔除是另一回事儿。我是不大赞成剔除这种做法的。把《阿Q正传》出课本,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在编选教材者的一些选文思路。有的人讲,这是因为编委会大多是中青年专家的缘故。其实我倒不这么认为。这种选文思路的背后,体现的是当代社会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那就是用娱乐性取代严肃性、用可读性取代思想性。当前社会上有这样一个以轻浮替代沉重、以低俗排挤崇高的倾向。如今这种倾向也开始影响我们的教育。这里并不是说要我们的社会永远沉重,那当然是不合理的,更不现实。但是一个不重视思想的社会,一个不保持沉重的社会,一个把轻浮当宝贝的社会,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这倒是为许多历史实践所证明了的。

    其实,类似《阿Q正传》、《孔雀东南飞》这样的作品,完全可以保留在课本之中。在某些情况下,作品的难读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这个环节加以弥补。一个好的教师,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一个敬业的教师,会通过自己的能力将作品的深义传递给学生的。而现在打着所谓不符合时代要求离现代较远等旗号,却真的有些不靠谱。《陈焕生进城》对官僚主义的讽刺,对农民地位的深刻剖析,对农村生活的适度揭露,对城乡二元对立的隐喻性批判,联系我们生活的实际,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这些特点,不知道那些编委们是否意识到?不知道教师们是否能真正把它传授给学生们?

所以,有的时候,问题并不全出在作品身上,也有我们自身的不少责任。

所以,有的时候,鲁迅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我们却主动拉开了与鲁迅的距离。

                                                  (新浪网   1113

2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

    A.《阿Q正传》主题深刻,深刻得令人倍感压抑,是这篇文章被“踢”的主要原因。

    B.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阅读《阿Q正传》已经成为一件令中学生头疼的事情。

    C.《阿Q正传》这部小说给教育带来的最大弊端是学生看不懂。

    D.作者不赞成把《阿Q正传》剔除课本的做法,因为这是用娱乐性取代严肃性,用可读性取代思想性,这种做法拉开了我们与鲁迅的距离。

    E.作者认为类似《阿Q正传》这样难读的作品,可以通过老师的能力将作品的深义传递给学生,完全可以保留在课本中。

25.文中提到《阿Q正传》不受欢迎,看不懂的原因那些,请分条陈述。(4分)

 

26.文章标题中“踢”字有何表达效果,试简要分析。(4分)

 

 

27.文章末尾“ 所以,有的时候,问题并不全出在作品身上,也有我们“自身”的不少责任”一句,有何深层含义?(4分)

 

 

28.如果你认为《阿Q正传》应该保留,请结合文章内容或自己的阅读认识选择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25.选AC。A项“主要原因”错,应改为“原因之一”,文中并未有那个原因是更主要的观点。C项是由于看不懂而导致的厌烦心态。

26.①《阿Q正传》太沉重,主题非常深刻,令人倍感压抑,与当今“娱乐至上”的时代不相吻合。②《阿Q正传》大量运用了“春秋笔法”,行文相对晦涩,与当代人阅读习惯有差别。

27.“踢”体现了一种力量,透露出了一种深恶痛绝带有鄙视的心态,也形象地表明了教材编写者轻浮、缺乏理性的思想倾向。

28.一些看似时代性不强,难于理解,不利于教育学生作品之所以不受欢迎,面临被“踢”的机遇 ,一方面可能与作品的内容和笔法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教师没有将作品的深义传递给学生,没有联系现实,我们当代社会重娱乐性、可读性,轻严肃性、思想性有关。

29.本题具有探究性,是开放性题目,侧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时可从《阿Q正传》所代表的积极的意义出发进行阐述,也可以从批判当今“娱乐文化”的角度入手,当然也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对老师讲授《阿Q正传》时如何将思想性和批判性与现实结合的问题谈谈。

五、语言运用题

18.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虚词,使前后的语意连贯。(4分)

每到岁末年初,心中就会升起一种惆怅。中国人过年总是图个热闹,那热闹   ①   使我倍感寂寞,   ②   对我而言,过年无非意味着又一段生命的日子永远流失了,而在觥筹交错人声鼎沸之中,这件最重要的事情遭到了一致的忽略。我   ③   觉得我的旧岁如同一个逝者,我必须远避尘嚣,独自来追悼它,   ④   便是对逝者的亵渎。

            ②             ③               ④            

20.请根据上下文仿写句子。(5分)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                           ;是珠落玉盘的琵琶,                       ;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李白的杯中酒,                     ;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万国瞩目的四库全书……

 

18.反而(转折关系);因为;甚至(递进关系);否则。

20.参考答案:是皎洁的汉宫秋月  是高山流水的琴瑟  是曹雪芹的梦中泪(6分)

一、

1.D (A项应为“毗邻”;B项应为“汗流浃jiā背”;C项应为“重创chuānɡ”。)

2.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待价而沽: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符合句意。自相矛盾: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耿耿于怀:不能忘怀,牵萦于心,用作贬义。风云际会:比喻有才华、有作为的人在难得的好时机聚合,与句意不符。)

3.B (A 项句式杂糅,删除“决定”或删除“制定”与“的具体方案”;C项关联词语错误,“虽然”应为“即使”;D项“发展和重视”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应该为“重视和发展”。)

4.B (本语段讲的是色彩的和谐,注意形象到理论,由自然到人文的顺序。④是总结句,与“这也就是和谐”相连)

 

参考译文

荀彧字文若,颖川郡颖阴县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非常看重他,说:“是一个辅佐帝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被推举为孝廉,担任守宫县令。董卓之乱时,他请求到外地补任官职,后补被任命为亢父县令,于是弃官回家。他对乡亲们说:“颖川是四面受敌的争战之地,天下一有变故,就会成为军事要道,应该赶快离开此地,不要长久停留。”家乡父老很多人都恋故土,犹豫不决,没有追随的,荀彧带领自已的宗族迁到冀州。然而袁绍已经夺取了韩馥的官位,以接待上宾的礼节对待荀彧。初平二年,荀彧离开袁绍跟随太祖。

自从太祖迎奉天子之后,袁绍内心不服。袁绍吞并了黄河以北地区,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大。太祖正东面忧虑吕布,南面抵御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太祖的军队。袁绍更加骄傲,给太祖写信,言辞无理而傲慢。太祖大怒,行为举止不同于平常,大家都说是败给张绣的缘故。钟繇为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聪明,肯定不会追究责怪往事,恐怕有其他忧虑。”于是见到太祖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想要讨伐不义的人,而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古代成功和失败的人,果真有才能,即使弱小,也必将强大,如果不是有才能的人,即使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刘邦、项羽的存亡,就足以看出这一点,现今同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罢了。袁绍袁面宽厚而内心猜忌,用人而又怀疑是否忠心,您不拘小节,合理任用人才,在气度方面胜过袁绍。袁绍遇事不果断,常错失良机;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在谋略上也胜过他:袁绍强大,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太祖很高兴。太祖打算讨伐刘表,问荀彧采用什么计策,荀彧说:“如今中原地区已平定,南面的刘表已看出自己所处的困境,可以表面上在宛、叶出兵,而暗中抄小路轻装前进,出其不意地袭击他们。”太祖于是率军进发。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将此事秘密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发起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定国家,怀抱忠贞的诚心,保持退让的行动,君子用仁德之心爱人,不应该这样。太祖因此心中很不舒服。适逢征讨孙权,太祖上表奏请派荀彧到谯地劳军,荀彧因病留在寿春,因忧郁而死。当时他五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