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航天城投资集团:第十章 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企业的技术进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9:14:48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高技术的相关概念,以及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当前化工新材料的发展趋势;此外本章还介绍了技术进步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企业加速技术进步的途径。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使企业科技管理者了解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
[本章要点]
1.高技术和技术进步的相关概念
2.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3.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措施
概述
的概念[[185]]
“高技术”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英文为High Technology,美国科学院1971年出版的《技术和国际贸易》一书中首次使用这一概念。然而对何为高技术却众说纷纭,并无一个统一的定义。
有的学者从技术角度出发认为高技术即是尖端技术。有的学者从经济角度出发认为“高技术是对知识密集与技术密集类产品、产业或企业的通称。”有人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将高技术看作是“工作原理主要建立在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的技术。”也有人认为,“高技术是指那些在科学、工程的技艺和能力上同其他工业技术相比,高于平均水平且具有发展速度快的特点的工业技术。”还有人认为,高技术是指在该产品中科学技术投资比例占有较大成分的技术。联合国也对高技术提出了看法,认为高技术应该是绿色的,也就是说高技术不能污染环境,不破坏世界生态,对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能带来好处。
以上这些看法均有合理之处,都从一定角度对高技术作了概括,然而均不全面。一切事物都有其成长发展过程,从技术发展过程来看,由于社会生产与需求的发展,技术的内容和形式是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这样就使技术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因此,技术上所谓高、低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相对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在每一种技术社会形态中,都出现过它的高技术,它们各有其内涵与外延,反映当时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最先进的技术水平。随着这些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它们逐渐转化为一般技术,同时随着生产与科学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高技术。
因此,我们可对高技术做这样的概括,即:高技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最新技术,是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最新工艺技术基础上创造出的能够为当代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各种高效手段与方法的总和。也可以说,高技术是现代尖端科学知识和尖端技术密集的、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巨大革命作用的技术。
[[186]]
高战略指的是高技术对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技术、政治、军事来说具有很高的战略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实力、技术优势的标志,因而高技术掌握与应用程度关系到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美国之所以能以世界霸主自居,主要原因就是在高技术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一个国家和地区要在某一经济格局中占领一席之地,其长期的、核心的战略是必须增强自己在高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提高高技术产业化水平。
高技术的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往往作为一系列特征与高技术的开发应用这一经济范畴相关联。高投资是高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前提;高风险则是新技术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过程的基本表现;而高收益则是高技术产业化的正常结果,但并不等于说高技术一定产生高收益,只有高技术经过产业化,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才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高智力特征的核心就是人才密集。人才是高技术的载体,智力因素是高技术成长发育极为关键的因素。高智力的特征也决定了高技术必然拥有高渗透和短周期的特征。因为人才的流动性和地域性决定了高技术及其产业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流动性和技术辐射渗透能力;而一旦高技术在高智力和流动性人才的推动下日趋成熟并逐渐普及,则意味着其作为高技术的生命周期行将结束,而新的技术创新周期即将开始,因此高技术同时具有短周期的特点。
(三)高技术的领域[[187]]
根据当前技术发展现状,以下几个领域被认为是近几年世界主要发展的高技术领域。
(一)信息技术
(二)新材料技术
(三)新能源技术
(四)生物工程技术
(五)航天技术
(六)海洋技术
(一)我国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定义,高技术产业是指研究开发(R&D)经费占产品销售额的比例远高于各产业平均水平的产业。根据OECD的定义在1988—1995年间,这类产业有6个: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科学仪器仪表制造业;1995—2001年间,这类产业有4个: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001年又调整为5个: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原国家科委1991年把我国的高技术划分为:微电子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能源科学和新能源技术、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新工艺新技术、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共11类。
我国科技部制定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中规定的高技术企业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高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2)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0%以上,且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以上;(3)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占销售额的3%以上;(4)技术性收入和高技术产品产值的总和占企业总产值的50%以上。
从上面可以看出,我国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还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与随意性。而事实上,高技术产业的界定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要界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技术产业,必须运用我国的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同时也必须参考发达国家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标准。
从R&D投入强度看,我国制造业各行业不具有技术集约程度明显高的特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88-1995年按R&D占总产值达到4%来划分高技术产业,1995年后按R&D占总产值达到8%为标准来划分高技术产业。但是,我国制造业中这一比值最高的民用生产行业大类还达不到1%,最高的行业中类也只达到2.8%。因此,不能直接套用国外的标准,否则只能得出我国没有高技术产业的结论。
为解决我国一部分高技术产业R&D实际投入强度不高的问题,即要考虑技术密集度明显高这个核心标识,也要运用其他辅助标识和国际惯例进行取舍,把代表21世纪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方向,对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至关重要的产业纳入高技术产业,对其进行统计分类。
鉴于高技术产品具有生命周期短、老化快的特点,高技术产业分类还需要按产业技术集约程度的发展变化情况定期进行调整。因此,将以下27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划为高技术产业,如表10-1所示。
表10-1  27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划为高技术产业
行业
代码
行业名称
行业
代码
行业名称
3771
飞机制造业
4153
半导体器件制造业
3779
其他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4155
集成电路制造业
3786
飞机修理业
4160
电子元件制造业
4141
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
4171
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制造业
4143
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业
4172
收音机、录音机制造业
4256
复印机制造业
4173
电子计算器制造业
4111
传输设备制造业
2710
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
4112
交换设备制造业
2720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
4113
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
2730
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
4119
其他通信设备制造业
2740
动物药品制造业
4121
雷达整机制造业
2750
生物制品业
4122
雷达专用配套设备及部件制造业
8310
软件开发咨询业
4130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
8330
数据库服务业
4151
电真空器件制造业
(二)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况
从1991年,邓小平同志发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起,我国政府逐渐清楚地认识到高技术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增加了对高技术的投入,而且开始重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高技术的作用,加快高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扩散的速度,提高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比例。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良好。从外贸进出口角度来看,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有了较快的发展,高技术产品贸易额从1985年的52.5亿美元增长到1994年的269.4亿美元,增长4.1倍。1995年全国高技术产品贸易额为319.2亿美元,比1994年又增长18.5%,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1.4%和13.6%。主要进出口的高技术产品有:计算机与通讯类产品,电子类产品,生命科学、光电、计算机与制造技术一体化等类产品。主要高技术产品产地是:广东、北京、上海、天津、江苏、辽宁、福建、山东。[[188]]
1995-200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保持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势头,截至200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已从1995年的4713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20556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2.3%,是同期全部制造业的平均增速的两倍。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我国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仅为354亿元,占全部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8.6%;至2003年,年均增速已达到42.4%,2003年总产值跃居五类高技术产业第二位,占全部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9%。相比信息技术类产业的高速增长,其他高技术产业的增长相对缓慢。1995年以来,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速都在14%左右,而航空航天制造业仅以9.4%的年均增长速度处在各类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末位。
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逐年上升。1995年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占全部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5.6%,2005年达到11.8%。这表明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截至2005年,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3%,全年实现工业产值34429亿元,比上年增长22.7%。
高技术产业作为以技术带动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增长的重点产业,R&D投入强度(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的高低直接影响该产业的发展。2003年我国全部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达到4.4%,尤其是航空航天制造业R&D强度高达15.8%。同年,我国全部制造业的R&D强度约为2.0%,与制造业的比较可以看到,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普遍高于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这也是高技术区别于传统产业的重要标志。
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是劳动生产率。目前,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与制造业的其它领域相比,具有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按人均增加值计算,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人均增加值不断提高,从1995年的2.4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11.8万元/人。
的重点[[189]]
被列入我国石化行业“十五”期间高技术产业重点的领域包括生物化工、化工新材料、先进化工能源。
生物化工是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交叉形成的新学科,生物化工是利用生物技术(酶、微生物、细胞及细胞组织)结合化工工程原理进行化学品的加工生产过程。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逐渐实现产业化,生物化工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与生产技术密切结合,新成果不断涌现。目前生物化工发展趋势是化工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涉及的重要领域是:生物催化、生物反应工程、基因工程和组织工程、细胞培养与发酵工程、酶工程与酶制剂、生物分离与工艺、生物制品、资源生物工程、能源生物工程、材料生物工程、环境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
化工新材料是高技术领域的新材料科中涉及面最大的一个门类。与传统化工材料相比,它们具有优异性或特殊功能,对国民经济特别是高技术领域及尖端技术有重要作用[[190]]。作为“十五”提出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化工新材料领域是通过自主开发和在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具有较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材料系列。主要包括新的功能聚合物(高性能工程塑料、工程塑料合金、特种合成橡胶、高性能纤维及功能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高性能化的通用塑料新品种、可降解塑料、超微细粉体、高性能无机材料、精密陶瓷、液晶、生物化工材料、特种涂料、纳米材料等。
先进化工能源领域是立足现有基础,实行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能源工业,促进能源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主要有下列技术:复杂油气藏、隐藏油气藏、深层油气藏、海上油气的勘探开发、清洁燃料生产、加氢(含加氢裂化、加氢精制和加氢处理)、水煤浆制备、煤液化等。
(一)技术进步的概念[[191]]
技术进步一般是指劳动手段、工艺流程的改进、发展与完善,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的生产与制造,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运动过程。技术进步反映生产力中物质技术基础的进化与变革,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技术进步可以创造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环境与条件,可以改变人们的劳动性质,提高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管理能力、控制能力,可以创造高效的劳动工具与工艺流程,可以创造多功能、多性能的新型材料,可以与生产力诸要素紧密结合,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技术进步不仅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且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核心与关键。在当今世界,在经济发展将受到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自然资源制约的情况下,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进步。
和特征[[192]]
技术进步在其发展史上有两种类型——进化型和革命型。进化型是技术的逐渐发展和变化;革命型是质的突变,是崭新的科学发现,是基础的、新的劳动手段的诞生。进化型技术进步是革命型技术进步的基础,是革命型技术进步发生之前的量的积累。由于进化型技术进步是技术的逐渐发展和变化,它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不易为人们感知的,而在当代,人们能够充分意识到的技术进步往往是以革命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即技术革命。虽然在现代,并不是每一个技术变化都包括在技术革命这一概念中,但技术革命是现阶段技术进步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它决定着劳动手段与对象、工艺过程、生产组织与管理的变革,以及劳动性质的变化等等。因此在这里主要讨论技术革命的特征。
技术革命是科学的发展结果,尤其是现代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控制论、宇航学等学科发展的结果。这些学科中的许多发现为人们对于物质及其运动形式的认识开辟了新的天地,引起了原子能、核能,电子学、激光技术、光导纤维、微生物学和管理控制论的飞跃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发现,新的生产工艺的出现,生产面貌的改变,生产过程的综合机械化和自动化等等,都是技术革命的直接结果,并将深刻地影响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当代技术革命有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建立崭新的劳功工具系统,由三级机器结构(工作——动力机——传动机)过渡到四级结构,新增加的一级是管理、控制和调节。
第二个特征是技术发展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新发现在生产上、工艺上的应用,将带来复杂交互关系,这些关系将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加强生产与外部环境的密切联系,加强科学与生产的相互联系。
第三个特征是改变了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管理、控制、完善生产工艺过程和设备的职能中的作用日益加强。
第四个特征是把科学转化为生产力,并直接为生产力服务。我们知道,机器设备的完善,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出现,都是根据新的科学理论实现的,而这些科学理论又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实际运用,实现了科学向生产力的转变。
[[193]]
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核心。技术进步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需要依次经历研究与开发过程、技术创新过程、创新扩散过程、结构变动过程与宏观调校过程,并在这些不同阶段与过程的相互作用中推动经济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占有突出的地位。这是因为在技术进步的全过程中,科学技术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就必须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完成这一转化,就必须找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点与突破口,而实现这种结合的节点就在于技术创新这个环节。技术创新过程是技术发明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通过发明的生产应用,把新知识转化为物质产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完成了从科学技术到经济的跨越。在此之前,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还处在潜在形态;在此之后,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已经完成,创新扩散过程就是对这种结合进行量的积累。技术创新实现了从技术到经济的质的飞跃。因此我们说,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全过程的中心环节。
技术进步必将导致新技术、新产品的使用和产生。新产品有其广泛的应用空间和旺盛的生命力,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直接推动的作用。开发新产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新产品能够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的需求,提升企业的市场份额,使企业的竞争力大大提高。因此,企业技术进步的最终体现之一就是新产品的产生。
技术进步是进行产业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的重要保证。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技术进步的结果必然引起结构性转移,使经济系统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合理化方向发展,企业现有产品的升级换代成为必然趋势。[[194]]
[195]]
技术进步可以给企业带来两种效益:即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或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采用—项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设备、新的材料、新的能源所带来的效益或推广先进科研成果、先进管理方法、操作方法所带来的效益,可表现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费用的降低、资源的节约等各方面,并最终体现在经济成果的增长大大快于资源消耗的增长,这将意味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但有时也表现在改善劳动条件、内容,减轻劳动强度、改变生产环境,或提高产品质量等各方面,这将意味着社会效益的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物质基础,而社会效益的提高又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优越条件。对企业来说,许多能产生社会效益的措施,最终都使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得到提高。例如,劳动条件的改善可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也就提高了劳动创造的积极性、自觉性,也就提高了劳动效率。
[[196]]
企业的核心能力与企业技术进步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会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而企业技术进步反过来对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企业核心能力系统可以划分为由表及里的四个层次:1.市场层,市场是企业将其创造的产品和服务转化为现实收益的场所,企业的一切价值都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因而这是核心能力系统最明显直观的表现层次,也是核心能力价值的最终归宿;2.技术层,核心能力系统在技术上主要表现为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3.系统层,核心能力系统在系统层体现为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等内容;4.基础层,企业拥有的资源构成了核心能力的基础层,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还包括无形的知识资源,而后者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在很多情况下,企业核心能力系统这些层次之间的区别并不是非常明显的,它们往往重叠或交织在一起,很难将它们分开。
[[197]]
技术进步有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关系着企业的核心能力,同时企业的技术进步将大幅度的推动生产力的提高。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是主体,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能动因素,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在社会化生产中,先进的技术装备、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方法,这些科学技术因素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发现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2.生产率与生产力
生产率指的是作为产品(劳务),或者几种产品(劳务)的综合,与生产这些产品(劳务)的一个或几个投入要素的综合之比亦即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效率。生产力与生产率是一对内涵相近、外延有别、层次不同的概念。前者泛指整个社会生产发展阶段的总体水平,故又称社会生产力;后者指的是特定对象在一定时间里的具体水平,前者时空跨度大,无专项所指,不易量化;后者可以具体到企业、行业、地区、国家。有专项所指,可用多种方法计算。
3.以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
决定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中,技术是第一要素,因此生产率的提高是由技术进步开始的,它在提高生产率中,起着先行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依靠技术进步带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使企业得到短期经济上、长期战略上的发展。
技术进步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如何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开展技术进步管理,已成为经济发展中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这既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技术进步是一个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或自行研究开发取得新技术,并应用于生产经营过程。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动态过程。企业技术的进步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的,是通过一定的技术进步路径取得的。因此,研究和选择技术进步路径,以达到提升企业技术水平的目标,对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技术进步路径有许多,这里主要就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与提升、激励与约束机制、科技投入、充分利用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科技人才的培养、利用外商投资及技术、建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198]]
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核心能力息息相关。如果企业想成为一个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一个在市场上难以被人打败的企业,需要一种与创新战略有关的更高级的能力——核心能力。重视企业核心能人的培育与提升对企业技术进步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培育企业各种能力本身,而且也要培育各种能力之间的协调关系,因为核心能力的能量大小取决于企业各方面能量的大小和匹配性。根据管理学木桶理论,任一方面能力的过小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因此,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企业知识体系
2.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3.建设企业技术体系
4.构建企业价值实现体系
与产品、技术具有生命周期相似,企业核心能力也具有生命周期。这是产品、技术、知识、市场等各种因素与企业内部系统互动的必然结果。因此,企业为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仅仅培育其核心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不断提升核心能力。
[[199]]
1.产权激励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产权规定了人们与创新成果的所有关系,这使产权成为激励创新的一个重要制度。实践表明,人类因不断技术创新导致的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归之于产权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
产权可分为有形资产产权与无形资产产权两种。因此,产权激励也主要从这两方面出发。
(1)有形资产产权之所以对创新很重要,是因为创新乃是创造新的物品,企业或创新人员如果连拥有或分享物品的权利都没有,谁还有创新的积极性呢?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采用过不同的有形产权制度,产生了不同的创新激励效应。当今现代社会,产权激励主要采用股票期权制度。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美国前500强企业中,80%的企业实行了股票期权计划;在上市公司中,有90%的企业采用这种产权激励方式。通过产权激励的方式,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
(2)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1)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使企业产生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2)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激励人们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3)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
2.建立约束机制
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推动企业把技术开发变成企业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制定企业的技术进步指标体系,将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科技投入、新产品产值比重、技术人才培养和发展情况、执行国家技术政策情况、是否具有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与科研机构联合协作的情况、接受科技成果的数量和工艺及科学管理水平、国家重大推广的使用技术在企业的推广实施情况、节电、节能、节水等主要技术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定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企业法人代表进行奖惩、升迁、留用、撤换乃至处罚的依据。
企业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我国企业之所以技术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据最新的调查显示,企业研究开发经费仅占销售收入的0.56%。在发达国家,90%的跨国公司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主体内容,80%建立了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至少把销售额的5%投入研究开发当中。而在我国2.8万多家大中型企业拥有研发机构的只占25%,75%的企业没有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
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重大,我国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着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足、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现象。只有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加深对科技创新的认知程度,企业才能真正的从科技创新中得到效益。企业应从销售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列入企业技术发展基金,专款用于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改造。规定企业提取技术发展基金,有强制企业为长远发展准备技术进步资金的作用、并能抑制企业的短期行为。利用国家对高技术产品给予定价上的优惠,生产新产品。[[200]]
[[201]]
(五)加快科技人才培养[[202]]
科技人才的政治素质、思想觉悟、文化结构、技术水平同企业的技术进步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建设出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才能使企业的技术进步高效、持续的发展。而提高职工素质的关键是抓好科技教育、企业文化及相关的培训。企业应制定一定的法规保证企业职工的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同步,采取多种形式做好职工的培训工作。如,抓好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建立完善的、经常化的、制度化的继续教育体系;把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培训科技人员、提高职工科技意识作为企业技术进步立法的内容之一,制订法规及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对企业技术进步做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和职工进行精神的和物质的奖励,等等。通过种种具体的管理手段,使科技人才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进步的长足发展做好准备。
1.积极引入国外资金推动企业技术进步[[203]]
国际经济技术的发展,使“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参与竞争”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雄壮交响曲。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补共生、共存共荣的“共生经济”形态获得了普遍发展。外商在东道国的投资企业便是这种共生经济形态的典型代表。它既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结果,同时又促进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国际经济活动产生着重要影响。近几年,国际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日益活跃。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应积极吸引和利用国外资金增加对科技研究的投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实现企业的技术进步。这是我国企业实现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之一。
2.合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我国企业技术进步[[204]]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经济落后的国家要追赶经济发达国家,必须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和优秀科技成果,通过国际间的技术转让、技术交流和其他多种形式,把它们引至国内,用于国内各部门,使本国企业有所借鉴、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这已是世界各国工业现代化的一个带有规律性的普遍现象。目前,我园40万个企业要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进步,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技术问题。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技术进步的捷径,企业作为改革中的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经济实体,就要加速技术进步,不断进行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在加速技术进步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借鉴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吸取与总结我国的经验教训、博采世界各国的技术之长与管理之道,搞好技术引进。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205]]
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是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促进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现阶段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中心是企业内高层次的研究开发机构,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也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标志。在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中,力争使技术中心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加强产学研合作。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产学研合作的目标,是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应充分利用大学、研究所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发展完善,进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3.改善企业中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性。
1.什么是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2.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发展方向有哪些?3.什么是技术进步和企业技术进步?
4.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对企业有什么意义?
5.加速企业技术进步的途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