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蜡像馆在哪里:第十章 心理症的诊断与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34:02

第十章  心理症的诊断与治疗

 

                           第一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心理症是心理疾患;心理是世界上最复杂最深奥的现象,也是最敏感的现象。因此心理症的诊断并非易事。但如果一个人确实是患有心理疾患,那就必须予以确切的诊断,及时予以正确的治疗;然而,有时将一个人明确将其诊断为心理症却又会带来不良的副作用。此外,有些病人的心理症又与躯体疾病同时存在,只不过两者的主次轻重有所区别,这时则又必须慎重考虑选择诊断及诊断的用语。有时,实质上患者主要患的是躯体疾病,而心理症的表现是一种假象,或只是某种躯体病的早期表现,这时如果将其误诊为心理症则又会带来不良的后果,耽误了躯体疾病早期治疗的原则。凡此种种在下心理症的诊断之前都必须予以慎重考虑。

 

                            一、心理症诊断的条件

 

㈠主诉特征:散乱性、多系统性、易变性

心理症患者其内心的痛苦是沉重的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由于这种痛苦的折磨致使其对自身机体及内脏的敏感性增加、感觉阈降低,从而使其对一般常人不会感到的正常人体的生理活动现象,例如:心跳、呼吸、肠胃蠕动……;感到了它的存在,并产生一种异常不适的甚至于是难受的感觉。这就是心理症患者众多的、散乱的和易变的主诉的由来。

㈡无特殊阳性体征。

主诉多、体征无,是心理症患者的又一个特征。心理症患者的主诉可以分成一般性和指向性的两种,一般性的如上所述的散乱、无序和易变;指向性的则是因为患者恐惧患有某一种已经有一点常识的某种疾病,而臆测诱导出来的,例如:冠心病心绞痛、胃癌、肺癌、肝癌等一类疾病的相应主诉。此类主诉甚至可以叙述得惟妙惟肖,这一方面是心理症者本身主诉的特点,另方面也可以是确实存在的,诸如胸闷、心悸、腹胀、胃痛、纳差、咳嗽、胸痛等等症状;其次,则是患者臆想中加上去的,和从别的病人身上移植过来的。但体检时都缺乏相应的阳性体征。

例27 女 31岁 农民 病史:今年秋天农忙,饮食失调加上受寒发胃痛而起病。当时农活多无暇顾及

而未及时治疗。农忙结束,感胃痛依然而去乡医院诊治;一时未能见效,开始焦急。该患者刚承包责任田经努力后收入颇丰,如果一生病收入即会下降;因而四出求医,药石乱投,作过CT及胃镜检查,因未能得到医生正确的解释和明确的诊断,从而疑窦丛生,一发不可收拾,症状反而更多;如此历时三月余,诸

症未除,寝食难安、食欲下降,焦虑紧张。后经详细体检、资料分析和心态情绪观察,考虑为患上了疑病心理症。经心理疏导、明确告知并无癌症的证据而仅仅是一般的胃病;最后结合中西医的方法进行治疗后治愈。

㈢心态异常及异常心态

心理症者的心态异常是相对的,故有时称之为异常心态或异常心理。所谓心理症者就是因为心理上发生了异常。所以异常心理是心理症的重要特征和诊断的主要依据。笔者常遇见这样的心理症患者,他(她)们一到诊室不是像普通病人那样急于挂号就诊,而是先在诊室内外徘徊,看,还是不看医生犹豫不决,最后决定看医生是鼓足勇气决定的。笔者还遇到这样一位患者,他希望预约在没有其他病人时来诊治。这种心态是较典型的、特殊类型的心理症的一种重要特征。

  有一些患者的心态表现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但仔细分析仍可找到心态异常的所在,例27患有恐胃癌心理的心理症患者,她的胃病并不重,但其忧心忡忡、焦虑不安的心态说明是一种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是另一种相对异常心态的重要表现。

㈣ 除外器质性及精神疾患

  一些显而易见心态异常的心理症患者,和有些主诉明确说明自己是由于心理冲突和矛盾重重的患者,确定有心理问题/或就是心理症的诊断并不难;但对有些伴随有躯体疾患的患者,或主要是躯体器质性疾患者则其诊断必须慎重;其次,还有一些重性精神病病人的早期表现就表现为一般的心理症,即所谓的“轻性精神病”,对这类病人的诊断更必须严加鉴别。为此,在对心理症患者下最后诊断前必须先除外器质性疾患和精神疾患;然后才能作心理症的诊断。对同时伴有器质性疾患而又患有心理症的患者,则必须将器质性疾患的诊断放在首位,心理症作为第二诊断。

 

                      二、心理症诊断对心理症病人的影响

 

    由于心理症患者的心态比较敏感和脆弱,因此医生对患者的诊断问题稍有不慎或语态表现不妥,都将会对心理症患者产生很大的影响。

   例28女 30岁 退休职工 。患者患有慢性哮喘性支气管炎,近二年来发作频繁,久治不愈,咳嗽不断,心中焦急。某日去医院门诊看病,忧心忡忡地问医生:“我会不会生肺癌”;可是年轻的医生不但不作详细的解释,反而说:“你知道现在有多少人生肺癌吗!”。患者就此在慢性哮喘性支气管炎的基础上加患上了疑病恐癌心理症。

     该例显然是由于医生语言不当、诊断用语暧昧所引起的医源性的恐癌症。而例27用肯定明确的诊断告诉患者无癌症存在,解除患者的心理疑团而使其恢复。

 

                               三、鉴别诊断

 

神经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病种,但心理症则是一个新的有了扩展和延伸了的概念,人们对它还比较生疏。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提高和社会实际发病率的上升,心理症的发病率和被发现将会越来越多。心理症将成为危害人们健康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肿瘤的一大疾患。由于以往的生物医学和持生物医学观点的医生并未重视它,所以心理症并未能在医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大多数的临床医生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医治的经验。今后,心理症将会大量出现在各科临床工作中;因此,对此病的识别、诊断与鉴别诊断也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㈠心理症本身的鉴别

现代心理症的心理变化极其复杂、类型繁多,它不仅仅单纯是心理功能的紊乱、冲突和障碍,而且还常常伴随有躯体上的不适和生理功能上的紊乱。过去有些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实际上是心理症的一种表现。因此,对一般类型的心理症需注意二种情况的区别:①单纯心理功能紊乱;②心理功能紊乱伴有躯体症状和胜利功能紊乱。注意这些区别将与治疗的效果有关。

㈡与器质性疾病的鉴别

由于心理症可以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因此常易与躯体性疾病相混淆。对有些原来体质就较虚弱和存在有某些慢性病的患者,若同时患上了心理症那就更难予以进行识别。对这类病人的鉴别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治疗的方针、治疗的方法与效果。

例29女 41岁 大学讲师,在事业上甚有成就,校方极为器重;但体质羸弱,日常又缺少锻炼和业余爱好;目前正紧张地在进行一项课题研究的任务,而且竞争激烈、时间紧、压力大,以致紧张、失眠、头晕乏力、心悸胸闷而起病。因同时伴有早博而怀疑有心脏病,就开始奔走于各大医院求诊治;内科诊断为冠心,妇科疑为更年期,神经科考虑脑血管供血不足;各科都按照自己的思路对患者进行了各种检查和治疗,服药种类繁多,但疗效都不显著;最后诊断无一致结论。患者从此疑虑重重、无所适从,症状日益加重,几达卧床不起。其实该例最初的不适是由于工作竞争的紧张激烈、用脑过度、心理负荷过重等心理社会因素所引起,是一种“紧张综合征”,早博是生理性的;随后,诊治不当加重了心理压力,以至发生紊乱使病况复杂化和症状加重,从而加深紧张和焦虑形成了心理症。所以本例应诊断为焦虑性心理症/或“紧张综合征”。

㈢与精神疾患相鉴别

对有些心理功能紊乱或障碍较重的患者,还必须注意与精神疾患相鉴别,尤其是一些有狂躁、妄想、强迫等类型的心理症以及诸如Hysteria, Phobic, Depersonalization和有重度抑郁等类型的心理症更必须注意鉴别。因为这些类型,有时常易与精神分裂症相混淆。这种鉴别既不能将精神疾患误诊为心理症,也不可以将心理症诊断为精神疾患。

㈣与颅脑器质性疾病相鉴别

有些早期颅脑器质性病变患者,可出现与心理症相似的表现,为此必须严加鉴别。前者可发现某些定位体怔,后者则完全不存在。据此即可鉴别。有些老年人的心理症还必须与老年性痴呆的早期表现想相区别。

 

                        第二节  心理症的治疗与预防

 

    心因性疾病的治疗较之体因性疾病的治疗要复杂得多。心理治疗虽然有某些程式和原则可以遵循,但决没有像体因性疾病那样的一套治疗常规。心理症的治疗既是技术,但更多的还需要艺术。心理症的治疗必须随机应变和“即兴的”创造与发挥。此外心理症病人的治疗与防治密切相关;治中有防,防中有治。因此防、治必须同步进行。

 

                             一、心理症的治疗

 

    ㈠治疗原则与要求

①心理治疗的概念

    心理症病人与躯体性病人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心理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躯体上的病痛是伴随的、继发的。后者则反之。躯体疾患以治疗躯体的病灶为主要目标,病灶消除,心理上的烦恼不安自然消失。心理症的治疗则以解除心理上的痛苦为主要目标。消除躯体病灶用的是理化的药物和手术等为主要治病的手段和方法。解除心理上的痛苦(或称之为心灵创伤)主要依靠的是“心药”——心理疏导、心灵抚慰和认知偏差的纠治(必要时包括行为训练)。心理治疗用心药。心药者即医生的语言、语态、表情和行为的示范。不顾历史上有多少种类的心理治疗方式、方法和理论学说,对心理治疗赋予很多的定义、解释以及把心理治疗分成广义的与狭义的,但统而言之,它们都必须通过医生的“语言”去实施。病人是从医生的语言(包括暗示)中开始接受治疗的。医生的语言不仅需要理论和知识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还需要语言的艺术和修养。不同的病人用不同的语言。

    ②心理治疗的艺术

心理治疗的第一步关键,就是要看病人能否接受医生的治疗。如果病人不信任医生、拒绝治疗,那么再好的治疗也等于零。病人能否接受的关键不在于病人,而在于医生;在于医生首诊接待病人时的谈话艺术和技巧以及热情真诚的态度。心理症治疗必须是双向的,决不能像治疗躯体性疾病那样只有医生说的算,而病人只能听。心理治疗的医生有时必须多听、耐心地真诚地倾听。如果病人来看病时是沉默不语、甚或反感,就必须予以耐心地帮助和引导;如果病人能进行对话,但不积极或只消极地回答,则也必须耐心地等待和主动地予以启发。所以说心理症的治疗还有个艺术问题。否则就会失败。以下是二个失败的病例:

例30男52岁 职工 。主诉:数年前其父患高血压中风病故,现在自己也发生了高血压,从而恐惧、紧张、焦虑不安,要求咨询。笔者当即滔滔不绝地进行心理疏导,详细地讲解了高血压的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及其发病的机理,而患者似懂非懂,很少发问的机会;整个咨询过程笔者疏导了近半个小时结束,患者则很少提问。此后,患者未再来复诊。心理症或心理问题的患者,一次咨询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不再来复诊是说明治疗的失败。

例31男 26岁 社会青年 得知笔者是心理医生而要求咨询,开始先诉述自己有沉重的心理问题和压力,其痛苦非常人所能理解,继而进一步摸笔者的情况;当得知笔者与他的居住区相邻时就婉言相告,不想来诊治了。双方不能交流,再好的治疗也就无济于事。

心理症属心因性疾病,它的治疗与体因性疾病的治疗有根本性的区别。生物模式的医学对体因性疾病的治疗是一种单向行为,即主要依靠的是医生给予的帮助,病人只能被动地接受。心因性疾病的治疗则必须是双向行为,即不仅需要医生的努力,同时必须病人的积极参与;必须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心理症病人的发病原因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是认知的偏差,因此纠正认知的偏差是治疗心理症的重要手段。所以认知疗法是心理症治疗的重要疗法。认知疗法主要是用语言和形象的分析、讲解引导和指导病人去纠正偏差了的认知;这就完全不同于体因性疾病中的吃药与打针;吃药与打针完全是按照医生的处方执行,任何其他人包括病人都无权予以更改,所以病人只能处在被动的地位。这种被动性,对体因性病人或许是必要的,但对心因性就完全不行。

③心理治疗的“三心”

所谓三心即,对医生要求是:细心、耐心与同情心;对病人的要求是:信心、决心与用心。

对心病的治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比躯体病难得多。治疗周期长,时间费,门诊次数多。普通门诊一个医生每小时可以接待6—10个病人,而心里咨询门诊至多看1—2个病人。心理治疗的疗效不仅要看医生是否有高深的理论、精湛的医术,还要看医生有没有“三心”。所谓细心,即能够细致入微地观察病人的表情,仔细听取其语言、语态的陈述,洞察其内心深处之微;所谓耐心,则指医生能够耐心地听取病人的陈述和提问,不惮其烦地向病人进行疏导、讲述、以及必要时引导病人讲述;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同情心。心理症患者的外观一如常人,除表情语态可能有异常外,其发育营养和其它所有的体征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也就是说人们根本看不出他(她)们有病,但其内心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压力则是非常人所能理解;不仅如此,有些病人反而会受到社会上的人们、同事、甚至还包括亲朋好友的误解、嘲笑和讥讽。因此,作为一个心理医生,对他(她)们必须要有高度的同情心与真诚的关怀。当医生的三心取得病人的信任与依赖时,心理治疗几乎已获得了一半的成功。

病人的“三心”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另一半关键因素。

心理症患者由于心理上失去平衡以及不健全的心态,所以其疑虑心特别大,即使对医生的治疗也是如此,对治疗几乎失去了信心。凡病程越长者,信心越差。因此必须鼓励说服病人树立起治愈疾病的信心。病人的信心是医生的计划能否实施的关键性的第一步。其次,信心与决心密切关联,只有信心没有决心仍无济于事。信心必须要有决心做保证。有些病人开始很有信心治病,但治疗一段时间后,见疗效很慢或病情出现反复,就失去了治疗的信心,失去了治疗的勇气与毅力;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决心不坚定所致。一般的心理症治疗周期和巩固至少的得化数月时间,长者更需半年以上;在这样长的治疗过程中必须预计到/或有时是必然的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为此必须事先告诉病人,要想彻底治愈,就必须要有坚持倒底的决心。最后,还要求病人要用心。心理症的治疗,认知疗法是重要的疗法;认知就是要病人学习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以及心理症问题的知识与常识,通过学习自动自觉地去纠正认知上的偏差,认识自己个性上的缺陷以及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与心态。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医生还会布置学习的“作业”和训练的任务,病人对此种学习必须要用心。用心地学习、获得新的认知能力,对心理症提高疗效和巩固疗效以及使心理个性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有重要的作用。

    ④调动患者主动参与治疗

心理治疗是对“心理”的治疗。人的心理既是对客观世界存在的反映,但又能独立自主地调整和变化自身的心理而不受客观的影响,例如可以自由地想、自然地做;想怎样想就怎样想,想怎样做就怎样做;想说就说,不想说就不说。这说明人的心理活动,人自己有主动权。心理治疗是对人这一主动权范围的心理进行治疗,因此只有主动地接受治疗和参与治疗,治疗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心理最初是通过认知(即知、情、意)过程后发展完成的。正常的认知形成正常的心理,异常的认知形成异常的心理;后者是心理症的重要发病原因。纠正异常认知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手段,是认知疗法的主要内容。重新帮助患者建立正常的认知,来替代异常的认知,是消除因异常认知所产生的异常心理的重要步骤和方法。

异常的认知常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因此患者在心理症形成发生过程中,并不认为是由于自己的认知有异常。认知治疗在帮助患者树立正常的认知时,还必须让患者反视、认识自身以往异常认知发生的来源及过程;而这些都必须要有患者主动参与才能完成。有很多患者可能否认自己的认知是异常的,而强调客观环境的境遇恶劣和不幸;这时就要通过“谆谆诱导”的耐心方法把患者的异常认知纠正过来。认知的心理治疗如果没有患者的主动参与和认识上的能动性,治疗就无法进行,更无疗效可言。

心理治疗必须调动患者主动参与。

    ⑤心理与生理必须兼顾

心理症病人的症状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心理与生理,而且心理方面的问题是主要问题。但很多病人在初诊时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生理症状方面,而不以为自己有心理问题。因此如果不解决病人生理方面的症状,病人会很快失去治疗的信心;为此治疗必须两者兼顾。既要解决心理的问题,也要改善生理功能上紊乱;既要进行心理疏导,也要辅以药物治疗。

    ㈡心理咨询与疏导

    对心理症来说,咨询就是治疗。咨询是治疗的第一步。国外常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绝对化地分开,并认为心理咨询不必要懂医学。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处理的是人们的心理问题,而不是心理症。心理医学不仅要处理心理症,而且还要处理心理问题(其理由在上编已详加论述),因为这两者常可相互重叠,难以绝对割裂,所以必须将咨询看作是治疗的一种手段,一个步骤。

心理症患者的主要痛苦是心理上的问题,是心理上的紊乱、冲突以及种种的疑虑、困惑和认知上的偏差。其来咨询的目的是想得到医生的帮助。解决了心理症患者心理上的困惑、疑虑以及纠治其认知上的偏差后,患者的心理冲突就能缓解,紊乱的心态就能平复,随之各种心理和生理上的失调和损害都能逐一得到修复。因此,通过咨询的第一步,虽不能说各种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但也将使以后的治疗容易得多。咨询能否使病人释疑、能否使病人接受,咨询的本身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治疗的艺术性是通过咨询来实现的。

治疗方案的制定、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决定于方案是否完全符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心理状态、个性特点、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上述内容及资料都需要从咨询一开始,从与患者“随意”的咨询交谈中去获得。所谓“随意”实际上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但必须使病人不感到医生的目和安排,必须使病人感到“随意”、轻松,不受拘束。因此,治疗的最终是否有效和获得良好的结果,咨询开头是重要的一环。这就是艺术。

咨询不可能一次完成。对心理症患者的咨询是多次的、反复的。每一次咨询都必须把它看作是治疗的一部分。

    心理咨询是心理治疗的主要形式。咨询就是病人提问,医生作答。也可以是医生启发病人,引导病人去思索、认识心理上的症结,从而主动要求医生予以解答。

心理症病人心理功能障碍的主要症结是认知上的偏差;是缺乏或丧失了正确的认知能力,因而对事物的判断钻入了牛角尖。原本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可以解决的问题,由于钻入了牛角尖而认为无法解决;原本是不存在的问题,被夸张为天大的问题(这被常人看来,可能是一种杞人忧天);不仅如此,而且还越陷越深,以致不能自拔。这真所谓是把问题弄得“一塌糊涂”。还可以用通俗的话来说,心理症病人脑中的问题症结如同一团乱麻;病起因时的结并不复杂,是很容易解开的,但由于不正确的认知功能,也就是解结的方法不对头,结果,结不仅未能解开,反而越解越乱,纠缠不清,最后形成一团乱麻。

    心理疏导就是帮心理症病人解结。心理疏导是心理治疗的一种重要的、主要的方法。心理治疗中的认知疗法和心理疏导,用通俗的话来说,也可以说是一种“解结”疗法;就是要帮助病人一点点来理清症结的结头所在,然后顺势,一点点予以解开。当结全部理顺、症结全部解开之时也可以说是心理症治愈之日。因此心理疏导疗法又可名之为“心理疏解疗法”。

    ㈢生理症状治疗;                        

心理症病人如果存在有生理功能失调或紊乱的症状,那也必须予以治疗和解除。虽然很多生理功能紊乱的症状与心理功能紊乱密切相关,但要全部和完全解决心理功能的失常,需时比较长,而调整和暂时解决生理功能的失常、和某些相关的躯体性病症,则是相对比较容易的。解除了生理症状,可以安定病人的心态,对心理疏导的逐步进行起到有利的作用。如果不解除生理上的问题,就会使病人丧失治病的信心,对心理治疗产生怀疑,降低心理医生在病人心目中的地位,失去病人的信任。

心理症病人的生理症状,最多见的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对这些症状主要是用对症治疗,借助药物予以短期内解除的;其次是肠胃功能的紊乱,肠胃功能对情绪反应最敏感,心境好,食欲香;情绪差,食无味。情绪还会影响肠胃的分泌和蠕动,从而引起腹痛胃痛和甚至轻度的炎症。反之,肠胃症状产生后,会使情绪变本加厉,更甚恶化。

心理症病人的生理症状大多是一时性的,因此用药量不必很大,持续时间不必很长,有效即可停药。但这种症状在心理症未得到治愈以前,反复是必然规律,因此当反复时可以再治。随着心理治疗的进步,此种反复会自然减少和终止。

    ㈣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心理症的药物治疗某些方面仍是必要的,但只是作为辅助手段,主次不能混淆。辅助治疗的药物主要针对以下几种目的:

    ①针对中枢神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调整

心理症心理上的紊乱与障碍,从神经生理的基础上来看,主要是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失调和异常。例如:狂躁症、恐怖症病人的兴奋过度,焦虑症、抑郁症病人的过度抑制以及神经衰弱者兴奋与抑制的均衡性紊乱等等。这些失调与异常反应在心理情绪上的表现就是激动、烦躁、紧张不安以及痛苦焦虑的心态。这种心态反过来更促使神经生理功能负荷的加重,神经张力增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深躯体的痛楚。心理症患者肉体上的痛苦由此而来。用抗精神病类的药物以控制或消除兴奋躁动等情绪障碍;以抗抑郁类药物提高情绪和兴奋性以减轻焦虑、增进食欲;用抗焦虑的药物以减少紧张、头痛、失眠等症状。这样一来,就能减少其躯体上的痛楚,进而安定其心态与情绪以加强心理治疗的效力。这里药物的作用就是使躯体的痛楚减轻,使心理情绪转向安定,以打破其恶性循环,使之向良性发展。从这一意义说,药物是有作用的。但想单纯依靠药物来治疗心理症、用药物硬性来改变中枢的兴奋抑制生理状态,而不去解决其根本的心理和认知问题,那么药性一过,一切症状照旧。

②针对躯体症状的药物治疗

    有些心理症患者同时伴有生理功能紊乱而产生躯体症状和不适,因此其注意力常集中在注意躯体症状的不适,此时再好的心理疏导也无法让病人接受;如果帮助病人解除或减轻了躯体症状,这时进行心理治疗就要容易的多。心理症患者的躯体症状主要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由此而来的一些循环、消化功能的减退症状,诸如:头痛、失眠、心悸乏力、心律失常、食欲不振、腹胀……等等,这些症状不治会更加引起病人心理情绪的恶化;因此用常见的一般内服药作躯体治疗或用中药进行调理,不仅能起到安慰剂的作用,而且也确实能起到有效的药理作用。

③安慰剂与镇定剂的药物治疗

一般心理症病人的心态、尤其是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或对药物有“迷信”的患者,对用主要依靠以语言为主要形式的心理疏导的心理治疗—尤其是在治疗的开始阶段,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而对药物则是寄予厚望。对这一类病人给予安慰剂治疗是有作用的。安慰剂可以起到心理治疗中的暗示疗法作用;如果给予安定一类的镇定剂则能加强和协助安定病人的烦躁、焦虑情绪。

所以心理症的药物治疗不仅指对生理功能紊乱的药物治疗,也包括对心理功能紊乱的药物治疗。心理功能紊乱的药物主要是针对中枢神经细胞的最基本功能:兴奋与抑制。焦虑、紧张是过度兴奋;忧郁是过度抑制。过度兴奋会使人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使焦虑变本加厉,难以自拔;此时如果用一些抑制剂或安定剂,以抑制细胞的过度兴奋,则对稳定病人的心态是有帮助的。安定剂会使病人的心境宁静而减少烦躁的痛苦。此时就有可能冷静地思考,从新认识事件的性质和程度,以及得失利弊,而调整心态接受心理治疗。

过度抑制会使人冷漠、郁郁寡欢,万念俱恢,生趣索然,昏昏欲睡;这时再好的事,再美的物对他(她)均难以引起兴趣和打动患者的心态;一切的疏导均难以生效,一切的疏导皆会被拒之门外。此时加用一些兴奋剂,解除细胞的过度抑制状态,就有可能使精神从新振作起来,恢复生机的期望,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的意义而要求积极的治疗。

所以心理症病人的药物治疗在病的初始阶段是必要的,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但药物仅只是辅助作用,和一时的作用;最终的治疗必须凭借心理疏导和认知偏差的纠正。如果只依赖于前者而无后者,那末药物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药物的副作用会越来越多,药物的治疗效果也将会越来越差乃至最终失效。

㈤心理治疗的种类与选择

心理疗法的创立,一般普遍都以“催眠疗法”为开始。最著名和最早的心理治疗是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其疗法中包括了暗示、催眠与释梦;但由于某些部分的学说过分强调“力比多”的作用及潜意识作用的扩大化,而逐渐被其它学派的学说所替代。现代的心理疗法择其名者计有:

“来访者中心疗法”创始人罗杰斯(Carl R. Rogers,1902~1988 )

“理性情绪疗法” 创始人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 )

“现实疗法”    创始人格拉泽(William Glasser,1925~ )

“格式塔疗法”   创始人佩尔斯(Frederick S.Perls,1893~1970)

“交叉分析疗法”  创始人伯尔尼(Eric Berne,1910~1970)

以及诸如:心理动力学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催眠疗法、信仰疗法、顿悟疗法、认知疗法、音乐疗法、森田疗法及行为疗法等等种类及其学说,数量繁多,种类复杂;“据美国心理咨询协会的统计,现已记录在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疗法已有300种之多,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引自岳晓东著《登天的感觉》P.103)。有些学者认为,可以将这些疗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认知领悟”(insights);一类是“行为矫正”(behavioral modification)。本书只能就其概貌和部分疗法作简略叙述和补充自己的看法。

各种疗法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适应症并取得过很好的疗效;其中认知疗法有很多新的发展。近代兴起的生物反馈疗法是借助于科技手段与生理学进展的仪器进行的。国内由鲁龙光氏创导的“心理疏导疗法”也别树一帜,是国内应用很广的疗法。气功疗法是我国特有独特的国粹;它作为辅导治疗和疗效的巩固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其机理学说仍在发展中。

现代的心理疗法也同现代所有的学科学说一样经历过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的过程。因此各个学派、学说及类型都应该取长补短、互补互济综合应用。

心理治疗的种类繁多,心理症的类型更其复杂;要想用一种疗法来治疗所有类型的心理症是不切实际的。每种心理疗法都各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类型的心理症应该采取不同的心理疗法。要根据每个病人的个性特征、客观环境、致病因素以及病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采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解除病人心理上的痛苦,解除心理功能上的紊乱与障碍,恢复其正常的心理活动与正常的心态,解除其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以及纠正其个性心理的缺陷甚或是病态心理;在此同时还要帮助患者树立对客观环境和事件的正确认知与评价,提高其对心理挫折的承受能力和耐力,学会心理防卫的知识以及心理防卫的方法与手段。心理医学的心理治疗与其它心理治疗的不同点,还在于在治疗心理上的问题以外,还包括治疗躯体器官的生理功能紊乱、障碍以及由此而来的器质性损害;也就是说必须心身同步治疗。因此心理治疗者,必须懂得医学。通过这种治疗,不仅要恢复、提高心理健康、心理素质,而且要恢复其躯体健康及体力、改善其体质。

按照我们的治疗目的和要求,可以将心理症治疗分成两大类:一是单纯的心理治疗,即对无严重躯体生理功能问题的心理症者的治疗;一是心身同步治疗。一般说来,前者主要是针对“心理问题”者。而患“心理症”者大多需要心身同治。纯心理治疗者,以用精神分析、顿悟、信仰、暗示、认知等疗法在内的、以心理疏导为主的心理疗法治疗;心身同步治疗,则可用音乐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气功疗法以及必要的药物配合为主的心理平衡纠治。

纯心理治疗主要是解决心理功能上的困惑、紊乱与障碍。解决这一问题按照鲁龙光的话来说,即是:“解除心理阻塞”。疏导疗法的疏就是把阻塞疏通,导是引导患者“自助”。作者告诉患者这种治疗的方法叫“心理疏解”;心理上的问题主要是心理功能上的认知出了偏差,这种偏差在心理上形成了疙瘩,在心理程序上打了死结,认识上钻了牛角尖;心理疏解就是帮助患者如何去解结,去解开这些死结,去消除心理上的疙瘩,理顺心理程序,把认识从牛角尖中退出来。结解了,疙瘩消了,程序顺了,心情自然就舒畅,心态就能恢复平衡。解节需要医生与病人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医生提供方法与知识,解要病人自己解。解结要用心、细心,要找到死结的头及其来龙去脉;有时要来回反复地解,所以还必须要有耐心;解结要有程序,不能乱解,否则不仅解不开反而会增加新结,使之更乱,增加了解结的难度;也就是说解结还要有技巧。

由解结的比喻观点提出的心理疏解法,对某些难度较大的心理症病人,为了增加其疗效,笔者曾使用了一种“九连环”式的“循环心理疏解法”;这就是一种进进退退,以退为进的疏解法。如例17就是用这一种疗法。

例17是一例强迫思维型恐怖心理症,起因根源来自小学,童年与父母在一起,自诉那时候无忧无虑,读小学时去了县城,因此寄居于后祖母家,此时起心态出现不平衡,有“寄人篱下”之感,在校出现不安全感而逐渐发病;从初始的反复触摸自己的口袋,怕钱物被人偷走,直至看到一则报纸报道一个大学生无辜被另一个大学生枪杀的案件事例,而转移到怕自己也有一天会发生被人无缘无故的杀害。病期长,根深蒂固。现高中将毕业,有一定程度文化知识和社会见闻,对社会现象已有自己的主见和见解。患者幼年的遭遇,使其思维方法的发展误入歧途,从而形成病态思维和行为直至不能自拔。在与咨询者咨询过程中(第一次是由其母陪来并代诉了病史)反复强调反问咨询者:“世界上有没有坏人?”,“世界上有没有突然无缘无故被他人杀害的人?”,“既然有,即使机会不大,但我有没有可能也会遇上?如果也有可能性,那我恐怖被人杀害,是有道理的!”……面对这样一个患者,正面与他讨论,就毫无效果;笔者就退而假定同意他的观点,问他最终该怎么办,……,问他一个人外出有没有可能突然遭到车祸,如果有,那怎么办?如果有,有的概率是多少?是永远不外出,还是外出行走要小心?问他这种事是不是其他人遇到的机会是否均等?如果是,那别人是否也有这种恐怖?如果别人并无这种恐怖,那你的恐怖原因来自何处?(这里笔者对他的童年经历进行了提示)……如此反复用有关类似的事例同他进行讨论,启发他来自行回答和找出答案。经十余次的咨询,终于使他走出了恐怖的阴影。

㈥心理治疗的巩固

心理症发生的根本原因可归结为两点:一是个性有缺点(内因);一是环境的使然(外因)。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不接触环境,也不可能一生中不遇到数次恶劣的社会环境和较强烈的刺激性事件,所以遭受外因的袭击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有坚强的意志、个性和稳定的心理素质,人就能抵御不良的外因袭击而不会致病。因此内因是防病的最根本原因。没有个性上的缺陷就不会发生心理症。解决个性缺陷和提高心理素质是根治和预防心理症的主要措施和先决条件。

    心理治疗是一极其细致、费时费力的治疗。治疗过程中常常会、而且几乎也必然会发生反复。因此如何巩固治疗中所取得的初效也是一件重要的任务。巩固疗效和取得疗效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在心理治疗开始时必须制定计划,计划应该分成两部分,第一步是粗计划,第二步是细计划。粗计划包括如何了解和掌握病人情况的步骤以及初步大概的治疗方向,细计划则应包含治疗的步骤和阶段。巩固治疗就是其中的一个阶段。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疗效是一点点累积起来的,所以切莫要获得一点成效而满足,任何满足和放松巩固疗效,都将会前功尽弃。为了巩固疗效,必须将计划执行到底。在心理治疗远期计划中还需要包括预防。由于心理症病人的成因中往往具有个性上的弱点,因此这种病人常潜伏着复发的可能性;如何预防心理症的再次发生也是巩固疗效的重要内容。

①心理症的根治问题

心理症的发生主要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因是主因。心理治疗主要是针对内因,通过认知领悟改变患者对客观事件的不正确的认知与评价,从而使自己的个性跃上一个新的层次;也就是说通过心理治疗同时会改变人的个性。要使心理治疗的成效得到巩固,必须同时巩固已获得的个性上的跃升。正确地认识自己个性上的跃升和巩固保持这一跃升是防止心理症的复发的主要关键。

⑴关于个性能否改变问题

成年人的个性特征是成熟性、稳定性、特异性,所以一般说成年人的个性不容易改变;人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但如果按照这种观点,那么心理症患者的彻底治愈就成为不可能,而一遇到新的事件复发就成为必然。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因为它是一种凝固静止死板的观点。运动的观点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必须辩证对待。成年人的个性确实比较难改,但决不是绝对不会改。人也常说:“……棱角被磨平了”这句话;这是说原本是一个意气奋发、血气方刚、锐意进取的人,在某种不理想的环境下、而又缺乏应变能力,这样经过若干年后,该人的进取心消失了,性格圆滑了,“棱角被磨平了。这就是说个性发生了改变。因此在某种条件下个性是会改变的,例如,在突发的、激烈的、极其重大的变故事件后,人的个性可以突变;在某些特殊的、慢性的、长期的、持续的环境下,通过潜移默化,人的个性也会改变。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证明个性可以改变。好的可以变坏,坏的可以变好。其因素决定于客观环境与具体条件。对心理症患者,医生不仅要消除、解除其心理上的痛苦和困惑、迷惘、紊乱和障碍,而且要通过引导、指导,帮助其自助,来改变个性上的缺陷,改变其认知上的偏差。这样才能治愈心理症和巩固其疗效和防止复发。

⑵个性与环境相互关系                                                             

对心理症成因来说,个性缺陷是内因,客观环境是外因。虽然内因是主因,但必须辩证对待外因;如果没有外因,有缺陷的个性就不一定发病。因此在治疗、巩固治疗、和预防心理症时内因和外因都必须顾及,两者不能偏废。

个性(内因)与环境(外因)除主次关系外,还有个量与质的问题。例如,在特殊情况下、在特别强大的外因作用下,那么即使一个有很稳定的内因的人也不可能完全能避免外因的冲击和被损;反之,有些环境对一般人来说是极其正常的或只是轻微的波动,但对于一个个性极其脆弱和敏感的人就可能成为了致病的原因。因此内外因是辩证的,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在注重纠正内因因素外,如何避免和避开或改变、改善外因仍有相当的意义。所以在针对内因做好心理疏导的同时,必须同时关心了解和熟悉患者所处的环境条件;并思考处理外因的方法和措施。否则,患者的内因经过艰苦的努力得到了改变,但一接触外因时就又复发重犯。

⑶维护、提高心理健康

心理上的稳定、有序、均衡,对外来的异常刺激,就会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和耐力,对复杂多变和艰苦的环境和生活变故事件,就会有应变能力和适应性。性情豁达大度、乐观、有自控自制和调节能力,应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心理上稳定的外显表现,就是情绪的稳定。情绪是心理与社会的纽带。情绪是心理与生理的桥梁。心理功能是人体最高级、最重要的功能,是中枢神经最高层——大脑皮层、尤其是前额叶部位的功能,这一部位深藏在坚固的颅壳内。情绪中枢位于脑干的边缘系统网状结构,所有人体内部的(本体觉)、外来的信息全部通过这一结构传向皮层最高的“心理中枢”,在传输过程这一中间驿站里,形成了情绪的体验和发生了情绪。情绪既可影响中枢的心理功能,也可直接影响/或受到心理功能变化的影响而影响机体脏器的生理功能;情绪还可改变人的行为、通过行为反作用于社会和环境。

情绪也是反应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人的情绪稳定、良好,就能大量接受外来有益的各种良性信息,从而培养出正确的认知与评价能力,保持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良好稳定的情绪能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能主动选择有益的信息送入中枢、剔除和拒绝有害的、不良的信息进入体内和损害中枢。这就可大大提高心理的免疫能力。良好稳定的情绪和心态,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功能对机体生理功能的有效调控,使之发挥出最大的生理功能。由此可见,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心理情绪的稳定和愉快,而且能增进躯体的健康。

 

                           二、心理症的预防

 

人不注意清洁卫生和摄生会发生躯体疾病;同样,人不注意心理卫生和保护心理健康会发生心理症。为了保护心理健康,人必须像预防躯体疾病要注意冷暖、寒湿、风燥以及要经常锻炼身体那样,注意心理卫生、注意个性锻炼、修养,不断提高心理抗挫折的承受能力。这样一来,心理症也可以预防。

    预防心理症发生的措施,有以下几个内容:   

    ㈠保持心理健康与学习、培育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很少会得心理症,心理不健康的人就容易发生心理症。

心理健康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一是医学概念,一是伦理概念。医学概念中的心理健康指的是心理功能健全,情绪稳定,思维有绪,记忆力良好,分析判断合乎逻辑,工作精力充沛,社会适应和谐。伦理概念中的心理健康指的是道德品质高尚,心地光明、坦荡磊落,心理境界中一片阳光。

不论是何种心理健康,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锻炼学习获得。

如何获得和保护心理健康,还得要从理解“心理”的内涵说起。

    “心理”有二个层次的涵义:

     其一,“心理”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高层次大脑的生理功能;

     其二,”心理“是人类大脑升华了的生理功能,是人类大脑特有的功能。

     所有动物都有大脑,但心理现象只有人类所特有。所以心理现象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现象是升华了的生理功能,因此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生理功能。

所有生物的生理功能都是与生俱来、种系继承下来的天性本能;而人独有的心理现象则是后天发育产生。

所以要获得和保护心理健康就必须从二个方面做起,一是要锻炼神经系统的基础生理功能,一是要培育升华了的心理功能。神经系统神经细胞的根本基础生理功能是有序的、有规则的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活动,这种由几千亿个神经细胞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范围、不同的强度的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活动,形成极度复杂的、同时也有一定规则和规律的排列组合,从而演化出千变万化的功能系列。这种规则和规律既是从种系发生得来,更多的是从后天正常发育获得。由于种的差异和后天的环境和努力程度的不同,因而这种规则和规律、在个体间也就具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强,有的弱;有的抗环境变化的能力大、有的小;有的稳定性好,有的不好。这种神经系统神经细胞的个体间差异,也就会使今后个体间的心理发育和个性心理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品质:有的能力强、有的弱,有的品质稳定,有的不稳定;有的意志毅力坚强,有的懦弱;……。由于这种不同和差异中,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来自后天,因而后天的锻炼就有可能改变劣势、保留精华。

最显著的坚强不屈的神经系统的例子,可以从一些经过特殊训练的特别工作人员中的事例得到证明。所以神经系统的稳定和强大是可以经过锻炼获得的。

心理生理(基础的神经中枢神经细胞功能)的锻炼,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充足的睡眠、足够的运动和活动以及合适的营养;锻炼还必须迎着各种不同的环境、甚至是恶劣的环境去承受冲击,以增加耐力。这是心理健康在心理生理领域的锻炼上得到加强的一面。

另一面的心理健康是从升华了的心理功能上要求的健康;当神经系统神经细胞基础功能发育完善以后,同时进入了更高一层次的心理活动现象的发展和发育,这一层次包括知(对世界、事物的认知)情(情绪与情感)意(意志、毅力)培育、发展和直止个性心理素质、品质的形成。一个具有稳定的心态,良好的情绪心境,坚强的意志、毅力,高尚的情操境界,和品德,心地宽广 “开口常笑···大腹能容···”的豁达大度性格的人,是具有最大的心理健康的人。这一些品质基本上是从后天锻炼、学习、培育获得的。

    ㈡提高心理挫折的承受力与耐力

生活在复杂紧张社会环境中的人,不可能事事顺遂,称心如意;而不顺心的事和困难曲折则是常有的事。碰到困难曲折时、尤其是重大的困难曲折时,各人的反应不完全一样:有的人仍能从容应付,不畏艰险,有的人惊慌失措,逃避三舍;有的人反而激发出勇气,奋力拼搏,有的人却怨天尤人,等待拯救。在碰到重大的生活变故时,有的人突被惊骇,丢魂落魄,万念俱灰;有的人能熬痛苦,化作力量,重振事业。这些困难和曲折,这些重大的生活变故,都会给人们的心理上一个重大的打击,造成心理上重大的挫折。

在挫折面前所以有各种不同的反应,这是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素质不同、其承受挫折的能力不一样所致。保持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另一个措施就是要锻炼和提高对心理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学会心理防卫的的本领。

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做起,首先是思想上的准备,要备有经常对付迎接曲折和困难的思想准备;要想到顺利与曲折是对立统一的一对孪生兄弟,无曲折将无所谓顺利,无顺利也就无所谓曲折。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一旦困难和曲折到来时就不会感到惊愕,就能从容不迫地应付自如;有时日常工作和生活确实是非常顺利,毫无不顺和困难,这是由于“上帝”给你的安排太恩施了之故;这种安排也潜伏着隐患。为了锻炼对付挫折的承受力,应该走出这种优越的环境,主动去选择一些有相对难度和比较艰苦的工作,受一受一般的艰苦挫折的磨练;这样一来就相对提高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㈢学习心理防卫的知识

一个人一辈子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因此还必须学习一些心理防卫的本领。心理挫折是对心理的一次伤害,心理防卫就是保护心理不受伤害。

心理防卫可以分为两方面的防卫:一是日常生活中的防卫,那就是做好心理卫生和保护好心理健康;一是遇到重大的挫折时采取心理防卫的手段,以防止心理功能的损害和随之即将发生的心理症。后者的主要方法是化解法。

人在遭受到重大的打击和挫折时最常见的表现有:惊愕、惊慌、恐惧、焦虑、紧张、不安、忧愁、压抑等等最初的情绪反应;这是正常的和必然的反应,一般还不会立即致病;关键是在这些反应的持续时间。如果这些反应能很快消失,那就不至于会对心理功能造成多大的损害;但如果反应持续不退,损害很快就会累积,进而就使心理功能损害发生紊乱和障碍。所以心理防卫的最主要关键是将刚开始的反应很快予以消除和化解。化解的方法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种:⑴意志用意志来战胜挫折是最主要的化解防卫方法(详下述);⑵类比 当挫折发生、心理受到极大压力和打击时,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来思考,想一想他人的或历史的人们所遇到过的比自己所遇到的挫折要更大更重时,他们是如何处理与度过难关的,从而缓解自己的压力与负担;⑶假设假如我在挫折面前消沉下去那会有什么后果,而如果将这次挫折化为经验教训而奋发起来,那又会出现什么结局;⑷宣泄 如果挫折的阴影顽固地残留脑海中一时难以挥去,懊恼、愤怒透顶,那就去“出气屋”(或类似之处)去吵、骂、叫喊一顿、或摔(摔碗盆等物件)一顿以发泄心中的怨、恨、怒和烦闷;⑸转移(即移情)暂时把一时难以想通的挫折事件搁起来,把精力移到一件新的事件上去;例如:短期的转移可以去打一场球、听一场音乐、去爬山……,长期的转移则是去培养、去创造、去学习,找一件新的事物、新的事业或技艺进行学习和钻研。把精力转移到新的事物上去,从而减轻和避开挫折的伤害。类似的方法可以有很多,可以根据患者的特点和条件以及咨询者的灵感即兴创造和发挥,而不必拘泥于一格。

    ㈣锻炼意志与毅力

    培养与锻炼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是预防心理症最至关重要的关键。心理症患者的所有症状和问题的症结,无非是认知误入歧途、认知上发生了偏差;这些均是主观上的紊乱和功能上一时性的异常,实质上客观事物并非全是如此,客观的实质并未损害。本文在论述心理症的成因时指出:“心理症的成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个性上的弱点,一是外来的刺激。前者是内因、主因,后者是外因、次因。无个性上的弱点,一般外来刺激是不会致病的;…”由此可见个性上的弱点是主要原因。其中尤其是个性脆弱更是重点。因此培养意志毅力就成为预防心理症的又一条重要任务。

意志与毅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锻炼和学习获得。坚强的意志与毅力来自二个条件,一是坚强的神经系统,一是理想与信念。一个人如果没有强健的体格体质作保证的神经系统,和充沛的精力,是难以承受艰苦、恶劣的环境,和错综复杂的挫折,来进行锻炼磨练的;但如果具有远大和牢固的理想信念,那末就能弥补躯体上的不足。所以两者不可缺一。但坚强意也志必须从日常些小事件上锻炼开始。此外,还要学习、树立、培养理想与信念。信念与理想会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这一力量就是意志和毅力的支柱。

意志和毅力 是人个性、性格特征表现的一个内容;它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锻炼培养获得。一个在顺境中生活、工作的人,能轻松地得到他所需要的一切,因此并不需要什么意志与毅力;在逆境中就不一样了,为了想得到所希望的东西,就必须付出比顺境中多得多的努力,而这是非常吃力的,要想坚持到底就得十二万分的努力。这就是意志和毅力。

什么是顺境、逆境?也与每个人的个性和需求不同而有所区别。一个无所求的人能适应很多环境,因此不需要更多的意志和毅力。一个高目标的人,要想实现目标就会处处遇到困难和阻力,这时他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他的理想;由于这一努力是巨大的、艰苦的,因此想坚持它就很不容易;坚持它就得靠意志和毅力。所以意志和毅力的培养,本身就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一个人如果不加努力,要想轻轻松松就获得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不可能的。

要想培养和获得坚强的意志和毅力,需要从两方面做起。

    ①先从认识上、理性上努力。一个人的意志毅力,表现在实现和追求一个崇高的、远大的目标和事业时,所付出的非一般常人所做的努力;而非做一般的每个人都能做的日常的普通事;做这种事不能叫意志和毅力。因此要想具有顽强的、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必须要先树立有明确的远大的追求目标和理想。一个碌碌无为,无所追求的人,不可能有什么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这种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必然是显得手足无措、悲观失望、意志消沉、心恢意懒;或逃而避之了事。

②实践。实践是最重要的锻炼。理性、理论上的认识和确立远大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只是懂得了什么叫意志和毅力和怎样来培养意志和毅力,而不是已具备了意志和毅力。真正的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是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才能获得和具备。这种锻炼必须是遇着困难上,而不是退;是要拣艰苦困难、任重道远的工作和任务做,而不是避重就轻、专挑轻松简易的工作玩;必须对自己提出高要求、严约束,而不是无所求、放任自流。

只有这样,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定能使自己培养、锻炼成一个既具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而又有顽强意志、毅力、优良性格、坚强稳定的心理素质的完善的人。才能在任何环境和遇到任何事件时,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予以处理和解决;才能使一切艰苦困难的事迎刃而解。

㈤个性修养与心理素质培养与锻炼(详附件:“成才之路”)

 

 

附件一:                               成才之路

                                  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什么是天才。天才指的是有超乎常人的智力天赋、有惊人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学习中几乎能过目不忘的那些人。但天才不等于成才。成才才能成材;成栋梁之材则更非单凭天才所能获得。

成才必须要有能力和智慧、意志和毅力;这是需要不断的学习、锻炼、实践,在实践千锤百炼,在各种环境中奋勇拼搏方能获得。

天才儿童很多,天才儿童的成才就难得多;天才的成人则更是凤毛麟角。这是为什么呢?!

  幼儿很少有心理问题;有也不复杂,也不会持续很久,因此对他们的心理天赋干扰很少,从而,儿童的天才能得以充分的发展、发挥和得以充分的表现。随着儿童成长,花花世界的万事万物不断涌入脑海,这其中有正面的,能更好地促进天才的充分发展和加速成才,也有负面的,则会抑制、阻碍、和干扰,从而使天才逐渐消退,甚至于泯灭;这就是好多天才儿童所以之不能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理是人的最主要特征,心理是人脑的产物。人也是生物,人之所以能成为最高级的生物、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有心理功能。心理是人的灵魂。

人脑的精髓是脑神经细胞。人脑的神经细胞种类很多,有人估计有5000万种;细胞总数约1000亿,或1011个;每个神经细胞都有几千上万个突触。一个突触就好比电脑中的一个开关;据此计算,大脑一共就有1015个开关。所以人的大脑好比一台有1015个开关的电子计算机!这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还不知大多少倍。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区别:电子计算机,至少是目前的电子计算机,内部结构是固定的,不变的;但人脑,从小孩到成年、到老,一辈子在人的实践中改造、完善,人的智力可以不断提高。人脑有如此巨大的装置设备,人的智力开发几乎可以说是无穷尽的,有人说人脑的容量装得下全世界所有图书馆的书籍;但是人一生中所用的脑细胞及其功能还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人脑——人的心理功能有何等巨大的潜力!

  栋梁之材必然是充分发挥、发掘了人脑细胞最巨大的能量和能力。

  人脑细胞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它有巨大的数量、开关,更重要的还在于脑细胞功能的质量、运转的速度和反应的敏捷度以及整个心理功能的健全和完善。心理活动功能的健全和完善,就表示脑细胞功能的健全和完善。所谓天才、人才,指的就是人的智力:记忆力、想象力、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一切都是心理活动能力的表现。

  正常人的正常心理活动表现为:有序、稳定、均衡,反应转换迅速敏捷,机体的生理内稳态恒定,从而精力充沛、体力旺盛;这种状态下的心理活动有最大的功效,吸收事物的能力特强,记忆力最好,判断的正确率最高,行动的失误最少。一旦在某种不良的内外环境刺激下,可以诱发心理活动变异和失去常态:散乱、波动、失去均衡、反应缓慢、或异常兴奋或极其迟钝;这时,机体的的内稳态也失去平衡,生理功能失常,精力涣散,体力疲惫;这种状态下的心理功能效力极其低下,记忆力迟缓、判断容易失误、思维能力紊乱,学习、工作,失误率频频。

  保持和保护正常的心理功能是成才的首要任务。心理健康是人们最重要的健康。心理素质是所有其它素质的保证和先决条件。

    心理健康与思维能力的关系。思维能力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能力和表现。

 心理健全,心态情绪稳定的人,具有良好的意志和毅力,事业的成功率最大,学习、学业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种状态下的人,学习的速度奇快,记忆力特好,有些成功者曾描述自己大学4年的功课,一年半就已经学完,余下的两年半读完了研究生的全部课程;这更不容说天才的儿童,其学习吸收速度之快,非常人所能想象。如果心理受到了干扰,情绪不稳,心态失衡,学习心不在焉,做事神魂颠倒,手拿书在“看”,心则想在别处,眼在看教师讲课,魂却牵在它方,耳虽在听,进入的可都是杂音;书看“完”,棵听毕,脑中空空,一无所得;这种状态下的学习,何来效力,何来成绩。这些人,不是笨,而是分心。理解人脑的结构、功能规律,可以用电脑来类比(实际上电脑是根据人脑的了解而仿制的),如果想使电脑发挥最大效力和作用,那就必须输入正确的信息和程序;如果输入的是杂乱无章的信息——粗糙的甚至是错误的程序和指令,那么它的输出——工作效率就极低或无效甚至影响了正常程序的运转;如果输入的是病毒,那它就会紊乱直至瘫痪。人脑的学习就是接受信息,从眼——视觉系统进入的信息,进入了视神经中枢的神经细胞突触开关(地址)储存,从耳——听觉系统进入的信息,进入了听神经中枢的神经细胞的突触开关储存,然后这些信息再传向更高一个层次的神经中枢——中央处理器——进行处理达到最好的组合(分析、判断、概括、归纳、综合)和最简洁有序的储存——记忆(这就是知识),一旦需要就能很快调出(输出)和应用。人的知识、聪明才智就来源于这些信息。信息的处理就是人的思维。

  天才虽然有一定的天赋,但重要的还是后天的培养与学习,也就是说需要后天信息的输入。如何学得更好、学得更多,唯一的途径就是多学、多看、多听、多问。学习必须勤快,更必须艰苦;“勤能补拙”、“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都是先哲的名言和亲生的体验经历。学习的道路上并不全是坦途,甚至还是很多的荆棘;在科学的道路上更是如此。有个科学家说,在科学的途径上,没有坦途可走,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困难、挫折的人,才能攀上科学的颠峰。

学习有没有捷径?绝对的没有;相对的有,那就是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方法就是思维的方法。学习就是思维。但思维的含义和内容比学习有更高的层次。思维学是当代世界正在兴起的新型的高层次的科学。钱学森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实践,正预示着更大的变革:思维科学的出现。……”

    人的思维能力有高低。思维的能力也是通过训练、锻炼、培养、学习才能获得和提高。

思维还有个技巧问题。善于思维和巧妙思维的人就有更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死读书的人就是缺乏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善于读书和学习的人就是具有良好、灵活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的技巧。现代的计算机发展进入更高的层次,计算机不仅解决一般的运算和办公以及程控;现代的计算机研究,就是要如何使计算机更聪明——要具有人工的智能。研究者提出了要解决计算机的几个问题:“①明确问题的有关因素(Representation——表达);②找问题的解(Search);③认识问题的空间特性——图象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④学习(Learning),总结以前的经验;⑤解决程序(Planning),变盲目性为有目的性”。这是计算机专家对计算机的要求,人本身更应从中得到启发,而要求自己的思维按照相应的规律来发展提高自己。学习时的专注,就能使人脑这一“计算机”在输入信息时,能达到最好的分区储存和编程。这就是高效率的学习。工作时也必将有最高效率的输出。

现代的思维学、思维科学研究包含:人工智能、认识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 这个研究范围要比逻辑学广得多,它包含了人的全部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此,人还必须从更高一个度去进行认识:计算机是死的,人脑是活的,人脑有独特的创造能力,这一创造能力不是逻辑推理,而是思维的飞跃,是所谓“灵感”’。这就是人脑的潜力,思维的潜力。有个科学家提出,人有没有可能有意识地能动地来锻炼自己的大脑,以便使得自己的智慧、洞察事物的能力有所提高?他认为这是有可能的,他引用了一个日语字Zen,这是“禅”的日语读音,指的是入静,使得人脑进入一种新的功能态。我国古代道家、儒家、佛家讲的修身养性,也就是指这个。笔者引用这些话的目的,不是要我们去学道,学佛,而是要从中得到启发;要知道自己的大脑还大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有些人的学习所以不佳,知识面的狭窄,不是由于他的大脑不好和容量不够大,而主要是由于他没有能很好利用自己的大脑;在学习是的分心,和思维方法的杂乱无章,是学习效果不佳的最主要原因;如果还由于种种心理问题的困扰,那更是学习障碍的拦路虎。要想使学习有最大的成效和收获,学习时的专心和排除学习的干扰将成为重要的成功秘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入静”,“修身养性”者是能获得最大的脑力开发,或者说是能最大地挖掘脑力的潜力者。古代一些著名的道、儒、佛家都是一些学问很高很深的大学问家,大概也与此有所相关。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入静”、“修身养性”锻炼的都是心理功能;使心理能高度的集中,处在最佳的功能态,从而不仅能挥出最大的功效,而且还能发掘出潜力。

  由此可见心理、心理功能、心理潜力、有何等重要的意义。而心理健康又是首要的关键。心理健康又与思维能力的运用有密切关系。有健康的心理就有健康的思维,它们的表现是:有序、规律、有控、高度集中、转换灵活、反应敏捷、不易受外界不相关因素的干扰……;不健康的心理就会表现出紊乱、散乱、失控、反应迟缓,转换困难、极易受外界的干扰……。

 

人有了心理健康后还有一个心理素质问题。因为人有了知识,还不一定能成材;要想成为一个人材,能贡献于社会,为社会所用,为社会创造财富,还有一个与社会相适应、

与社会融洽、协调的问题。一个完全、完善健康的人,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和不适,健康应该是体质的、精神的全面完善状态以及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Health is‘a state of physical,mental and social well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所以“社会适应”问题是成才之路的必由之路。天才的夭折、中小学成绩拔尖名列前茅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一落千丈者,多半是受社会因素的干扰、与社会不适应所引起。人之所以缺乏社会适应的能力,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心理问题,是心理的素质问题。

大学生还没有真正接触社会,学生时代的结束,开始的才是真正的人生。“人生就是战斗!”,可以把大学期作为一个军训期,它还不是真正的战斗。军训结束,面临的将是真刀真枪的搏斗。技能高超、脚踏实地的勇士将会得到胜利和成就的丰厚回报,有着美好憧憬的未来;而准备不足、仅有幻想者则将迎接惨淡的人生。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须与社会相协调、相融洽,相适应,人才能在社会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社会是个大熔炉、大染缸、大战场,风云变幻,错综复杂,遍地荆棘;人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既能得到熔炼、熏陶、提高、升华,也会遭受打击、挫折、摧残和损害;在这一环境能中,使坚强者更坚强,也会使懦弱者更脆弱和消沉。前者是主动积极迎着环境勇往直前而上,从而得到了锻炼;后者是消极的恐惧、逃避,结果是逃而难避,从而不断遭受挫折。人所以有这些不同的表现和结局,主要是人的品质的区别,也即是人的不同的心理素质所使然。

现代的教育已经将培养、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放到重要的地位。

如何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将是高质量人材的重要标志。在人才市场中,一些有远见的招聘者,把被招聘对象的考核内容重点放在了心理素质上。

    人的个性品质,实质上是人的心理素质。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化解挫折的能力,有良好的个性及个性修养。理想的个性应该是:聪明智慧、才气横溢,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意志坚强、毅力巨大,豁达乐观、藐视困难,待人和善、责己极严,勤奋好学、从不自满,勇于向前、决不退缩,获成就不沾沾自喜,遇挫折不垂头丧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对人既宽容大度助之为乐,但又嫉恶如仇远离小人,既有远大理想,但又脚踏实地,学识渊博,技能高超,既能诲人不倦,也能不耻下问,既能英雄轩昂,也能忍辱负重,行为落落大方,萧洒脱俗,温文尔雅,礼义孝悌,既不卑不亢,更不阿谀奉承,但也不趾高气昂,……。这些是理想的个性,一个人很难样样齐备,完美无缺;但努力追求,力求完善,则是高尚的境界。完善的个性,对人、对己、对事业、对国家、社会都有非常大的裨益。

    如何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教育界必须从教育着手,而每个个人则必须努力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学习和实践(锻炼、训练、培养、修养),是不可缺少步骤。学习的目的是先从理性上树立认识及其重要性和重要地位;但光有理性认识和知识还远远不够;理想和现实是有一定距离的。看到的不一定就是实质,听到的更不一定真实。人常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做才是真正的现实,实践才会有真实的感受。只有把自己在“军训”期学到的本领拿到实践中去实践时才会/或才能作出确切的真实的评价。当然对现实的评价,还有一个所站的角度问题,或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是个认知问题。而且对于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则可以说是人生观的问题。个性完善及修养更需要从实践中去锻炼,才能获得。理想的个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锻炼以及社会的实践、磨练、经验、教训、体会和长者的指导教诲、先哲的榜样典范模拟和培养而获得。

    在50年代,社会非常重视人的个性修养,教育界、出版界编写、出版发行了一系列青年修养丛书和各类有关书籍;刘少奇《论共产党员修养》使党内外大量人士获益菲浅。但当时代进入6、7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修养”被贬、被毁,所以那个时代的青年也即现时代的成年人,心态已受到极大的伤害而变迁;现代的青年人是幸福的一代,社会安宁、祖国富强、科技昌盛,是大展宏图的时代;现在,那个时代又将从新到来。

 

附件二

某几种心理治疗疗法内容概要

⑴认知疗法。

由于心理症病人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对事物的认知出了偏差、情绪骤变,从而使心理功能发生紊乱或障碍而发病。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病人去正确地认知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其必然,而使其能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变异,使剧烈波动的情绪安定下来,就成为认知疗法的主要内容。

认知疗法也可以说是运用医学心理学原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医学心理学中有四大原理:即心身统一;社会和谐;主动调节;认知与评价。当前的医学是新医学模式的医学,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医学。这一模式的医学,所要求人的健康概念,完全不同于老的概念。当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更重要的是一种体质的、心理的、全面完善状态和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一种“心身统一(的)、社会和谐(的)”健康。要持有这种健康,则还必须进行主动调节和对社会环境有正确的认知与评价。因此认知疗法也可以说是基于这一原理或这一观点而建立的。

要正确地认知与评价客观环境,就还必须正确地认知与评价自己;因为心理症的发病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环境事件的刺激,一是个性上存在的缺陷。一个有坚强性格个性的人,很少会发生心理症。但一般患有心理症的人很少想到或承认自己的个性有缺陷;因此也就无从从克服心理上的问题去治疗自己的疾病。认知疗法就是要从认知自己着手,认知自己是怎样成为现在的自己的,然后去思考自己对客观事件认知的偏差,以期最终达到自行纠正这一偏差而治愈心理功能上的紊乱和障碍。

     ⑵脱敏疗法

有些心理症病人由于其个性脆弱和敏感,对待事物常多疑虑和过敏;原一件很小的事,可以看成很大;本来不存在的事,可无中生有地猜忌为有;真所谓是杞人忧天。当遭遇到某一种事件刺激时,或稍有挫折时,由于其脆弱而变成恐惧,由于其敏感而越猜越疑;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不能自拔,终于发病。

对这种病人解释,几乎无济于事;越解释,越会当作“此地无银三百两”来猜想而越陷越深。脱敏疗法就是将病人置于发病时的环境和事件之中(当然要采取保护措施,最初的强度要降低,以后逐渐增加),使病人感受到事件的真相而自行释疑,同时增加对刺激和挫折的耐受力以改善其脆弱的本性。一旦疑虑消除,疾病自愈。

⑶移情疗法

人的个性一旦形成后,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对待事物的认知也有相对的固定观点,即使是错的也是如此;心理症的发生,认知偏差是一重要原因;通过认知疗法虽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但由于固有理念的惰性,而使尚未稳固的纠偏很快又会返回到原地。要想使人忘记一件影响极其深刻的、尤其是刺激极深的事件和挫折,其难度极大;短期内解决更不用说。但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活动规律有一种优势规则,即强度最大的刺激和持续时间更长的刺激可以取代较其弱的和短的刺激;对理念、认知、评价的改变也是如此。移情疗法就是根据这一优势规则创立。

移情疗法的具体内容如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条件,帮助和要求患者去开创和建立一个新的活动内容,例如学习一种新的技艺知识,培养一个新的兴趣爱好,参加一次培训班等等;或外出旅行;旅游、探亲访友。

在移情疗法的初始阶段可能难度较大,患者一时很难达到移情,但只要坚持不懈,反复予以强化、持之以恒,最终定会收到良好的疗法。

⑷有些心理症病人有严重的压抑,治疗这种病人必须要让其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然后再予以疏导;宣泄可以采用各种各样、因人而异的方法,例如让其大哭一场、让其发一顿脾气,甚至吵一场“相骂”,摔一些物件等等方式。

⑸音乐疗法

音乐能陶冶心情。合适的音乐能使焦虑、烦躁不安的情绪安定下来;促进心理症的治疗效果。(各种不同的情绪可用各种不同的音乐宣泄疗法详见专著)

    ⑹气功疗法(略)

⑺催眠疗法(略)上二类疗法需作专题论述,因此从略。

其它疗法:震慑疗法:对一些精神极度萎靡不振,意志颓废消极、陷入迷惘的心理症患者,可采用突然、大声、激烈的语言予以呵斥、以震慑、吓退其心理上的颓势,从新唤起心理活力,重振意志精神,积极参与治疗`。

 

                    第三节  心理症与精神疾患及心身疾病

                             一、心理症与精神疾患

 

轻度的、一般的心理问题及心理症显然不能等同精神疾患,但重度的、和特殊类型的心理症有时就很难与之区别,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以及有相同的社会心理因素。因此,作为一个心理医学的医生同时必须熟悉有关精神疾患的知识。

㈠精神疾患的概念

“精神疾患”初看似乎是个概念不清、含糊其词的术语,但实际上现代的精神病学也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它除了包括传统的精神病学内容外,还进一步研究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在内的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作用与影响。所以现代的《精神病学》已被改称为《精神医学》。因此,现代诊治精神疾患已不单纯是精神病科医生的任务,而应该是全体医务工作者的责任。

现代精神疾患的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医学的发展、流行病学调查的深入其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例如,“精分”(功能性精神病中精神分裂症的简称),在八十年代出版的《临床精神医学(2)》“内因性精神病”一节中说:‘“精分”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迄今了解不多,故对本病的概念不尽一致;……精分是一个疾病分类单元还是一组综合症?是精神病学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时代,更多的学者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疾患发病因素中作用,而遗传基因的证据相应不足;E·Bleuter 坚信心理影响对精分症状的重要性,并认为精分可以应用心理治疗;…… M·Bleuter认为联想散漫,情感淡漠或矛盾情感是精分的主要症状,因而他强调精分的衰退是一种…属于心理反应的范畴,而且环境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A·Meyer强调生物整体的人,精分是对环境中持续性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形式。

以上所引证的这一段论述,说明了近代的精神症与心理症在很多处是相互交叉的。

㈡心理症与精神症的区别

心理症与精神症的共同点是由于它们都是大脑的功能发生了异常,所不同的是它们异常的质与量有所区别;心理症的大脑异常仅仅是功能上的,而精神症除功能外还可以有器质性的损害,因此后者又可分出功能性精神病和器质性精神病两大类。心理症的大脑功能异常的程度较精神症轻,多见的是功能紊乱或有某些障碍;精神症的异常较重或重度的异常,是一种心理精神错乱。心理症的功能紊乱是部分紊乱,或只是功能降低和减退,而大部分的功能是完整的,例如仍能思维和记忆等,或虽降低但仍能运转。所谓部分紊乱,主要是指,如:思维活动的逻辑性、灵敏度、速度以及兴奋与抑制的均衡性等方面的不足和缺陷。精神症则可扩大到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反常——可以有认知错乱,可以“指鹿为马”,指黑为白,晨昏颠倒;可以胡言乱语、喜笑无常,廉耻不识;其功能的运转不单是速度降低,而且可以发生倒转。此即所谓错乱。因此心理症与精神症的区别不仅是在量上有较大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在质上的根本性区别。质的差异把心理症与精神症绝对地区别开来。如果仅仅是量的差异,那么两者只有相对的区别而已。

   

                          心理症与精神症区别要点

区别项目

心理症

精神症(精分)

 

思维功能

逻辑性

基本完整

错乱

敏捷性

稍有改变

错乱

速  度

稍有改变

错乱

兴奋、抑制均衡性

下降

破坏

认   知   功  能

基本正常但有偏差

明显偏差和反常

情   感   情  绪

失衡

反常或异常

行            为

基本正常

常有反常

脑  组  织 结 构

正常

可以有异常

病            因

主要心理社会因素

三因素均可异常

 

   区别要点

心理症

精神症  

          逻辑性

思维功能  灵敏度

          速  度

 

降低

 

 

错乱  

 

兴奋抑制  均衡性

下降

破坏

认   知  功   能

基本正常但有偏差

明显偏差和反常

情            感

基本正常

反常或异常

行            为

基本正常

可以有反常

脑  组 织  结 构

正常

可以有损害

病  因  三 因 素

主要为心理社会因素

三因素均可致病

 

此外,在心理精神疾患的病因中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因素:遗传因素,躯体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躯体因素指:感染、中毒、药物过量、新生物、肝昏迷、尿毒症、电解质紊乱、动脉硬化、退行性变等损害。心理症主要由单一的心理社会因素,即心因性因素所引起;精神疾患则三种因素均可引起。遗传因素在理论上早已有定论,但实际发病中有家族史者不超过1/3,而且其中还不能排除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因此心理症在这一领域与精神症存在很多相互重叠。

㈢精神疾患的发病率

从本世纪50年代以来精神病的统计数字来看,其发病率几乎直线上升。上海市1950年全市精神病普查时其发病率为2.8‰,1978年上升至7.8‰,1982年更达12.22‰;辽宁省1959年为2.4‰,七十年代为5.7‰,1983年上升至11.14‰。1984年我国卫生部统一组织的全国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为:解放初精神病患病率是2‰,1983年上升到11.14‰。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特征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病的发病率已成为多发病、常见病;而且有人认为,在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得到控制以后,除了心血管病上升为第一位、癌症为第二位后,精神疾患将上升为第三位。据辽宁资料称:“辽宁每年就有七千人新发病,目前正以3‰的速度递增”。精神病不仅是医学的重要课题,也成为社会的严重问题。

精神病的发病因素是复杂的,它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文化越发达、社会工作越紧张,人的大脑——精神越容易分裂。发病率问题如果不加重视,采用相应的措施,发病率不仅还将会上升,而且其发病年龄将日趋低龄化。据某精神病院的调查,1986年在该院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中10岁以下占31%,1989年上升到51%,1990年又上升到64%。其中大部分为17~25岁末青年。

㈣心理症与精神疾患的关系

心理症与精神症在某些情况与条件下只有相对的区别,要想绝对区别并不太容易,这更使两者密不可分。此外,还由于两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的估计也有很多相似之初。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与地区都强调精神病的社区治疗,精神病院已退居次要地位。这无疑是一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精神病理念的重要改变。心理医学强调“人“的医学,同样体现在对待精神病人的理念、理论以及处治的方法上;精神病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而且主要是一种心因性的病,所以只有在对病人重视“care”的情况下进行“cure”才能提高精神病人的疗效和解决精神病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因此,医学理念的转变将是非常重要的转变。对于原有的精神病学的理论、学说以及诸如电休克、胰岛素休克、大剂量精神药物治疗的方式方法必须进行重新的审议和改变。

心理症和精神病的关系既有区别,但某些时候也难以区别;处理得好有很多益处,处理不好有不良后果。本书中的例21,曾被诊断为“精分”,当时的情况下确实是绝对难以排除的;但如果将其作为最后永久诊断,那么该生就将失去复学的机会,也就意味着不仅葬送了他获得继续求学直至毕业当一个医生的美好前途,反而可进一步促使其精神上的更严重创伤,甚至发生真正的精神崩溃,变成一个真正的“精分”。后来更改了其原有的“精分”诊断为反应性类型的心理症,使他复学,结果效果良好,完全恢复了正常人的常态,学习认真,成绩良好,品行端正,性格较过去相比,变为沉静。毕业后留校工作,工作积极,唯一对领导的要求是别再提他的过去。这一病例,事后的分析并不难,但事前如果不改变原有的临床理念,则并不是很容易的。

 

                           二、心理症与心身疾患

 

  关于心身疾病,在本书的上编中已有详尽的论述,这里注重与心理症有关方面的内容进行讨论。心理症基本上是属于功能性疾患而无器质性损害;心身疾病则属于器质性疾病,有器质性的损害,所以两者有根本性的区别。但由于心身医学的学说中有关于心身现象的论述,即在心身疾病最后形成之前,同时尚有心身反应与心身紊乱的内容;而这两者极易与心理症相混淆的,因此在鉴别诊断中必须加以认识。

  心身现象指的有三个内容:

  ①心身反应

    当人们心理情绪发生激烈变化时,伴随而来机体内部产生的躯体生理反应,称之为心身反应。例如,情绪激动时的面红耳赤、恐惧时的毛骨悚然、悲痛时的涕泪纵横等等反应即为心身反应。心身反应属正常的生理反应;情绪反应结束后,躯体的生理反应也很快恢复正常。如果躯体反应持久不退或反应激烈过度就会造成躯体的伤害。

②心身紊乱

  严重的、持久的心身反应如果不能很快消退,相反却进一步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乱和心理活动的异常,则称之为心身紊乱。心身紊乱属于病态的躯体反应。

③心身疾病

  由于长期的心身紊乱、心理生理功能发生异常,从而导致代谢失调、内分泌紊乱、植物神经功能失去平衡,继而就会引起机体组织的器质性损害,发生了病理性的疾病。这种伴有心理情绪异常的躯体器质性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由此可见心身医学中的心身反应与心身紊乱,其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基本上与心理症相近甚或是一致;心身反应的持续时间比较短,故不考虑为心理症;但如果反应的时间持续而且很长、而且情绪波动异常激烈,产生了心身紊乱,那时,就是一种心理症的外在表现了。可以区别的一点是,心身紊乱中的“身”的变化要较之心理症来得多和严重,而心理症中的“心(心理)”的变化则为主要特征。

    所谓心身疾病(心即心理,身即躯体),是指心理与躯体同时受到影响和同时受到冲击的疾病;由于躯体有器质性的损害,所以它也属于体因性的疾病;但它的发病又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有密切关系,所以同时也兼属于心因性疾病的范围。

由于心身疾病的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因此与心理症有共同之处;但又因它有器质性的损害,故两者又有区别;但有时又难以绝对区别。

长期持续不愈的心理症和伴有持久生理功能紊乱的心理症,其生理功能紊乱和减退必然最终会导致器质性的损害;最为明显的损害是血压的波动,其最终的结果是发生心血管疾病。这时,疾病的性质就由功能性转变为器质性。其危害就比心理症又更进了一层。为此在诊治心理症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心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