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烟玉液2号有茅台酒么:率性——儒家的本来面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1:32:55

儒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啥样?

弟子规,圣人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清朝那些奇怪的文人搞出的东东。是这样吗?或仅仅是这样?

我觉得儒家真义在于率性,性!天性真性也。人心深处,和万物呼应的真实,生命的本来面目。

率性为本,其它一切外在之物,不符合此宗旨,则是假道学,伪君子之论,是满清时代搞出来的愚民调调。非我堂堂华夏之心传!

黄帝《阴符经》中讲“天性人也,人心机也”。人享天地间的一点太和真气,赋诸人身为性,此性是太和中的一点虚灵不昧,虚白朗耀,至为纯净,无有任何杂质,故经中讲“天性”,这种性(虚灵不昧),常清常静,即佛经中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而《道经》中讲的“……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而儒家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由此可见,道、佛、儒虽说各异,但殊途同归,均指人们享赋太和中的一点不昧虚灵—天性。这种天性,是人之真性。人之真性因与后天事物接触,则见景生情,随物逐流,就产生万般情感、念虑、思维、欲想,这种百般的情欲因事、因物,时时变化万端,而无定踪,故曰:“人心机也”。

 

人心唯危,道心惟微;唯精唯一,允厥执中

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
这是源自一个古老文明的火种,历尽坎坷,传承至今。。。。。。

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
流传千古的,是一颗天地自然的心。。。。。。由其衍生的学问,就是华夏之心

“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

 

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

所以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率性,率天地自然之性把握这独一无二之真心,体悟这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儒家的本来面目!
李光地对此曾有案语:“天地之心”,在人则为道心也。道心甚微,故曰“《复》,小而辨于物。”惟精以察之,惟一以守之,则道心流行,而微者著矣。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是其精也。“知之未尝复行”,是其一也。“惟精惟一者,所以执中而已矣。”《复卦》六爻之中,三则“频复”而“厉”者,所谓人心危而难安也。四之“中行”而“独”者。所谓道心微而难著也。然皆能自求其心者也。李光地断言:“尧舜相传之心学,皆于《复》卦见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还曾有这样一番玄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涣然莹然,性如朗月,心若澄水,身体轻松,浑是虚灵。秦镜朗月,不足以喻其明;江汉秋阳,不足以拟其皓。行且微尘六合,瞬息千古.区区语言文字,曾何足云。即有时不得不言,或见之语言文字,则流于既溢,发于自然;不烦苦思,不费安排,言言天机,字字性灵,融透爽快,人已咸惬矣。”(《二曲集》中华书局 1993年版:第145页)以心观心,心性统一,犹如无极而太极,阴阳乾坤之变化,也便是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修心境界。。。。。。。。

附:

儒家的初级修炼术:明,明德。意思就是明白本体(道),王阳明所谓“良知,良能”返本还原,一元之初。
            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即性体也。
                                               ——《静坐法精义指道全真》

  儒家贵自悟,宋代有人曾经在修心工夫上提倡“神悟”,如王信伯就说:“到恍然神悟处,不是智力求底。”也就是靠智力是没戏的!儒家没有听了就明白了的,要靠自己体悟,不是很容易,没有像广播操那样的方法,而是只有心法,什么心法?格物致知,怎么样格物致知?具体而言:正心诚意一套正心体察的方法,掌握它就是入门的关键!怎么做呢?要靠体察。QQ聊天中网友和我谈论修儒,我总要他们看《复性书》为什么呢?妙在一“复”字,“复”之中即含有本来义,本来是先天,复是回复到先天。众生为后天习气所蔽而不自觉,静心也有次第阶段,一觉便归本来,只是才觉便又忘了,所以是生熟问题,气力问题。直截了当的讲,静坐中不通达处,于凡诚、敬、主静。观喜怒哀乐未发、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等,一一行之。。行才是关键。

 儒家修心的渐法,苦口婆心的唠叨——六证修心诀
知——格物致知的知。
“知”、“知道”、“知识”、“知己”、“知心”。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先生“良知”、“良能”。六祖慧能大弟子荷泽神会禅师提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是入德之门,是明道悟道基础,(引自七证修心诀)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六证。

止——止于至善的止,止之一诀,曾另我头疼,南怀瑾说的令我不能引用,因为修行起来下不了手,怎么“止”?所以我用“敬”来讲,大家容易明白。(参看一讲入手要敬,不是要静!)

静——不是安静
不是安静,是什么?是明!静讲的是外面,而静坐修心要内静,内静者明,所以我经常和朋友讲我是从“明”入手的,这个“明”是内不是外。诚则明,明则诚,诚者自成也。就好理解了:(诚)内心没有杂念则能(明)内静,内心真正安静,就能以真心事天,以人事天实在没有必要去向外求,心本通天何必去追求(自成)

定——如如不动
不动心为定,能少说就少说点(参看:心——求放心)

安——不是人心是天心
心安理得,这句口头常讲的话道破了,心,理二者的秘密和儒家以人事天,以人应天的传统。心如何能“安”唯有静,定能安心,心安就能体会天理了——心就正了,“正心”修身,心正身自修!

 

最终:合天地之德

儒家,是心之传承。其本质是无畏强权,浩气长存的。

大盗康熙不知此理,妄言道统皇权的合一,因为此时儒家本身也出了问题,早已失去了率性本真,于是康熙和他背后的利益集团成功了,但只不过催生了一个畸形的朝代而已,一个把泱泱礼仪之邦变为酱缸文化之国的朝代,一个把领先引导世界文明发展几千年的伟大文明倒退到半野蛮愚昧未开化时代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