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火车站到高新路:关于国际化与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20:50
关于国际化与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建议2009年02月19日

  [按] 北京作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中华文化的中心,具有独特的政治影响力和控制力。北京的国际化城市发展不仅是北京持续发展的需要,也关系到21世纪的全球竞争中我国获取竞争优势的需要。北京要成为国际化城市,必然要通过建立创新型城市来实现。作者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了在国际化进程中如何推动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北京国际化程度远低于国际大都市标准

  国际化大都市是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世界大多数国家发生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一流都市。纵观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该在人、财、物、信息和文化方面进行不断的跨国交流活动,其辐射力和吸引力影响到国外城市。对比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可以看出北京国际化仍然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外籍居民的比例偏低。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国际大都市,外藉居民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到20%以上,国际交往人口的规模一般都在500万-1000万人次左右。而北京最高的年国际交往人数也只有310.38万人次。2001年,常住北京的外籍居民4.3万人,仅占全市人口的0.38%。

  2.北京国民生产总值(GDP)偏低。2006年,东京的GDP为8600亿美元,占日本的18.6%;北京的GDP为7720亿元,占全国的3.67%,仅相当于东京的11.5%。而人均GDP只相当于伦敦、巴黎的1/8,纽约、东京的l/10。

  3.国际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较弱。一个城市拥有的大型跨国公司总部及区域总部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城市对世界或地区经济的协调、控制和影响力。全球5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有135家将其欧洲总部设在伦敦,35家设在巴黎;截止到2000年底,共有855家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区域总部,而在北京设立总部和区域总部的大型跨国公司数量还很少。

  4.国际交通能力较低,交通设施亟待完善。城市航空港年旅客、货邮吞吐量是衡量城市国际交通的最主要指标。2002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715.9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88.6万吨,仅分别相当于国际同类城市平均水平的1/5和1/3。城市交通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而2005年北京的地铁运营线路长度为114公里,仅相当于国际同类城市平均水平的1/5。

  5.住宅建设差距较大。居民的居住水平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联合国人居中心发布的资料显示:全球所有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为13.8平方米,发达国家已达35.8平方米。而2001年北京人均居住面积为11.2平方米,住房水平在低发展程度城市和中等发展程度城市之间,与国际同类城市相比,接近香港、新加坡、东京的水平,但与其他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

  6.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是反映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内容。2005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占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7.7%,就业人口比重为67.3%,与纽约、香港等城市的差距在10个百分点以上。

  7.非农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非农化。纽约等世界城市的非农就业人口比重均在99%以上。与之相比,2000年北京市非农就业人口比重为88.2%,差10.8个百分点。

  8.生活质量仍需提高。2000年,北京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3%,比东京(19%)高17.3个百分点,比纽约(14%)高22.3个百分点,比香港(12%)高24.3个百分点。

  二、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国际化的支持

  创新型城市是指特定历史阶段对创新要素集聚和发挥作用的城市发展模式,主要指以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其对所在城市群或更大范围内的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为谋求在新一轮世界城市竞争格局中处于国际化的优势地位,许多国家都提出构建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可以说,创新已成为北京实现快速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而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对于推动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

  1.国际化有利于实施科技人才战略,打造国际创新人才高地。

  2.国际化有利于实施产业创新战略。国际化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全面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保持并增加城市活力,促进北京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国际化有利于制度创新。国际化有利于体制和机制的转换,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塑造完备的市场竞争主体,在更大区域内谋求先机,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4.国际化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城市运行机制的国际化。国际化可使经济、社会、文化、行政等各项活动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调控机制、运行方式等与国际社会的通行惯例相协调、兼容并对接,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接轨的基础。

  5.国际化有利于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增加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国际化有利于保护城市的文化传统和地方历史文化,并将它们中能够转化为现代文明的东西激活,使之更好地为城市生活现代化服务。

  6.国际化有利于提升创新思维,形成创新氛围。国际化有利于形成崇尚竞争、敢闯敢试的创新文化氛围,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舆论环境,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7.国际化有利于加强互动合作,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国际化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互动和合作环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利于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为科研机构、高校、创新公司或企业提供信息、设备、人才和资金等创新要素,从而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创新成本,并加快成果转化。

  三、对策建议

  1.经济发展开放国际化。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消除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地方产业协调发展观念,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强势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大力吸引外资参与北京建设,通过优化发展环境推动跨国公司本地化。

  2.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城市运行机制国际化。要按国际惯例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运行机制,打破市场的条块分割与地区封锁,实现城市与区域的完全整合,使各种经济资源能够自由流动,尽量降低经济资源流动的交易成本。

  3.积极开展国际性交流活动。广泛而经常性地开展国际性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交流活动,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4.加快北京引进利用外资及对外投资的力度。引进外资及跨国服务公司、国际经营理念、国际行业规范和国际化服务人才,广泛参与国际劳动分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加速北京市场与国际经济接轨,加速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

  5.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创新型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北京的整体高效综合服务功能,形成完善的中心商务区(简称CBD)。

  6.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总部和地区总部。

  总之,北京应致力于城市的国际化发展,才有利于促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最终实现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来源: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

责任编辑:赵颖